跳至內容

船政學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船政學堂原址現今照片
「福建船政建築」石碑

船政學堂,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馬尾水師學堂,源自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福建船政培訓人材而設。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教習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畢業生中優異者更會被派往西歐各國深造。船政學堂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除了是近代中國首家海軍及航海學院外,它亦是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船政學堂的畢業生不少成為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外,部份亦成為中國近代的著名知識份子。船政學堂壹支為前學堂習造船、後學堂習航海;另壹支為繪事院、藝圃。前學堂、後學堂演變為海軍製造學校、海軍學校、海軍飛潛學校,1949年遷臺,現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藝圃後改稱海軍藝術學校,以後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延續至1949年後,1952年8月,因院系調整高航停辦,原有航海專業學生轉至「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造船專業學生轉至「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現江蘇科技大學)。

歷史

[編輯]

自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起,中國在科技上落後於西方的現實逐漸明顯。必須學習西方技術以達「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想法亦漸為朝野所認同。以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同治初年(1860年代初期)開始興起。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奏准於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製造船艦及相關火砲等軍械。同年左宗棠調往陝甘總督,船政大臣由沈葆禎繼任。福建船政選擇在馬尾為基地,興建船塢及相關海軍設施,從歐洲聘請工匠及教習教授造船。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時,沈葆禎亦非常著重培養船政及海軍人材。故此在1866年同時成立「求是堂藝局」,招募年青人教育成造船或航海人材。首次考試由沈葆禎親自在1866年12月23日主持,考生多為清貧子弟,獲首名取錄之考生為嚴復。首屆60多名學生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2月於福州城內定光寺開始上課。

教授內容

[編輯]

1867年夏「求是堂藝局」搬至馬尾,1872年左宗棠的奏摺仍稱為「求是堂藝局」,分成法國與英國兩個學堂,向法國學習製造,向英國學習航海技術,形成「一局兩學堂」。後來因為「製造學堂」位於船政衙門之前,「駕駛學堂」位於衙門之後,所以又稱「前學堂」及「後學堂」。[1][2]前學堂教授造船、輪機及設計,後學堂教授航海及駕駛。學堂由外國聘用之導師教授,使用外語授課及用原文書本。造船方面學習法國,故此前學堂由法國導師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幾何數學微積分物理機械等。航海則學習英國,故學堂由英國導師教授,科目包括英文、數學、幾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論等。而射擊兵操中文經史則為必修。由於學堂主辦者以及管理人員並不懂得海軍運作,也不知道怎樣培養海軍素質,聘請外教能力有限,該校並無足夠的海軍課程。

學堂學制為期5年,畢業後,前學堂學生派往船廠實習監工,後學堂學生則要上訓練艦實習駕駛。成績最優異者之後再被[3]送往歐洲學習,造船學生派往法各大船廠,駕駛學生派往英國皇家海校深造後再入英國海軍任見習官英語midshipman

中法戰爭後南洋艦隊損傷大半,正好北洋艦隊需要人才,李鴻章便把南洋艦隊的人力北調。而南洋艦隊的人員又都是從「馬尾」畢業的,在這種情況下,北洋艦隊清一色都是從「馬尾」訓練出來的人物。若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則黃海海戰便是「馬尾」「以一校、一級敵一國」了。

發展及影響

[編輯]

船政學堂自1866年一路開辦至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福建船政停辦為止,畢業生共628名。辛亥革命後,船政前學堂於1913年改為海軍製造學校,後學堂改為海軍學校,隸屬於海軍部。1926年,海軍製造學校海軍飛潛學校(1920年設立)同時併入馬尾海校。

船政學堂初年要求嚴格,教授內容學、術並重,在當時的中國是最為現代化、最為西化的學校。其後各地先後成立的海軍院校,俱以船政學堂為模式。清政府在1888年創設北洋海軍,所用之人材幾乎全部來自船政學堂。除了提督丁汝昌並非海軍出身,北洋海軍各艦管帶、幫帶,自總兵以下都是來自船政學堂。當中尤以船政學堂第一屆尤為人材輩出,以至史學家唐德剛中日黃海海戰為「以一校一級戰一國」。就算到了民國成立後的中國海軍,仍然存在的福建派別,亦是出於船政。

法國參將日意格認為此校的學生智力高,有熱情,十分優秀。並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學會了法語、英語、幾何、天文、數學和船舶等大量知識,大大超乎預期。[4]

英國海軍軍官壽爾評論此校學生:

「他們是虛弱孱小的角色,一點精神或雄心也沒有,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巾幗氣味。……下完課,他們只是各處走走發呆,或是做他們的功課,從來不運動,而且不懂得娛樂。大體來說,在佛龕里被供著,要比在海上警戒,更適合他們。」

他發現學生們「不喜歡體力勞動,因為怕弄髒手指」,連常規海軍軍校需要的爬桅杆訓練也不願意做。[3]

歷屆畢業生

[編輯]

馬尾船政前後兩學堂歷屆畢業生,共畢業學生659名。

畢業學生

[編輯]
前學堂
應屆 人數 名單
第一屆 39 1866-1874年 魏瀚 陳兆翱 鄭清濂 林怡游 李壽田 吳德章 楊廉臣 陳林璋 羅臻祿 池貞銓 林慶升 梁炳年 張金生 林日章 陳季同 鄭誠 汪喬年 遊學詩 林鐘璣 陳平國 蘇汝灼 陳成 陳日璋 楊風貽 顧成德 林祖新 魏才(尚缺12人名單,本屆畢業生有10名從繪事院轉入)            
第二屆 20 1869年4月入學,1878年畢業 王慶端 李芳榮 魏暹 陳才鍴 王福昌 王迴瀾 陳伯璋 黃庭 林鳴塤 黃成觀 胡維鐈 李聯奎 曾宗瀛 林介圭 陳功奎 古之誠 陳繼成 王新 林桂昌 葉錫三(陳才鍴和古之誠,系福州船政局造船科繪事院轉入)
第三屆 19 1876-1883年 王壽昌 陳慶平 高而謙 遊學楷 陳長齡 林藩 李大受 鄭守箴 林振峰 盧守孟 葉薌寅 王維楨 李壽萱 王韶聰 楊濟成 林志榮 許壽仁 柯鴻年 葛紹綏
第四屆 31 1883-1892年 施恩孚 林福貞 黃德椿 盧學孟 曾仰東 李譯詩 李壽川 石琛 陳振家 胡有文 林鐘欽 劉冠同 許贊周 陳錫周 陳海瑞 吳德潛 丁平瀾 鄭守欽 魏子京 王慶安 陳兆翥 孫慶芳 高莊凱 陳寶暄 董廷瑞 薛啟昌 陳心楷 林蠡 蔣樹藩 林蓬春 林芬榮
第五屆 19 1885-1892年 許尚堅 高開成 林兆炳 陳炳年 董朝鈺 高講 方兆鼎 鄭以撰 周文郁 張發義 姚紹鏐 楊承襄 周錫昌 樂耀賢 姚濟川 陳常棣 黃步沄 盧則賢 陳伯成
第六屆 30 1897-1905年冬畢業 李世中 李孟實 李向瀗 沈靚扆 沈靚宸 蕭寬 鄭鎔寬 鄭秉謙 王思斌 陳錫齡 陳挺元 曾廣昌 楊葆謙 陳貞海 王鴻金 張沁 陳為干 楊茂貞 黃曾溶 張大榕 王宜漢 蘇方傑 廖宗和 賈勷 林紹亨 馬翊昌 陳崧英 王以漢 韓孟傑 謝振金
第七屆 8 1902-1907年冬畢業 周葆燊 鄭穎孚 陳德湜 林福臻 蘇寶崇 王愫昌 楊俶謙 陳大齡
第八屆 35 民國10年夏畢業 郭仲錚 廖能容 方尚德 張功 魏子琅 張寶騏 葉燕貽 陳立庠 鄭義瑩 林家鉞 林鏗然 丁振棨 何健 阮兆鰲 吳仲森 吳奮圖 陳兆良 楊齊洛 陳世傑 汪繼泗 鄭壽彭 姚英華 金廷槐 黃勛 汪培元 陳自奇 柯文琪 張士森 蔣弼莊 嚴文福 李毓英 王懷綱 張宗渠 何爾燧 陳聲芸 
以上共8屆計201名。


後學堂駕駛班
應屆 人數 名單
第一屆 33 1866-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 羅豐祿 何心川 蔣超英 劉步蟾 葉伯鋆 方伯謙 林同書 鄭文成 林泰曾 李達璋 嚴復 沈有恆 邱寶仁 陳毓淞 林永升 葉祖珪 陳錦榮 黃煊 許壽山 林承謨 柴卓群 鄭溥泉 黃建勛 張成 林國祥 葉富 呂瀚 黎家本 鄧世昌 李田 李和 梁梓芳 卓關略 (後十名系粵籍編為外學堂學生堂課畢業時間較晚,1873年才實習艦課)
第二屆 13 1869-1874年,1875年開始實習艦課 薩鎮冰 葉琛 鄧聰保 林穎啟 吳夢良 陳錫三 江懋三 鄭文郁 陳文慶 唐宸科 林國裕 盧華大 盧鴻傑
第三屆 8 1871-1875年,1875年開始實習艦課 林履中 許濟川 林森林 戴伯康 陳英 藍建樞 韋振聲 史建中
第四屆 27 1876-1880年,1880年先選8人上艦實習 許兆箕 楊則哲 黃裳治(原名裳吉) 陳伯涵(原名燕年) 林占熊 唐祐 鄺聰 丁兆中 林文彬 劉冠雄 李鼎新 陳兆藝 黃倫蘇 曹廉正(原名廉箴) 關景 丁沁波 陳善元 羅熙祿 何品璋(原名爾立) 王珍(原名培成) 謝子勛 陳榮(字兆麟) 梁祖勛 謝潤德 何金勝 吳松森 陳壽彭
第五屆 9 1876-1881年 林幫光 程璧光(原名碧光) 梁鴻春 陳恩燾 王漣 張珍 石文銘 陳宗器 丁澄瀾
第六屆 10 1877-1883年 翁祖年 劉 容 黃鳴球 葉大俊 鄭文超 翁守瑜 張哲濚 劉聯芳 沈叔齡 陳應謙
第七屆 11 1878-1883年 溫桂漢 陳兆蘭 羅忠堯 李國圻 陳常綏 葉琅 陳大懿 翁守恭(守正) 陳福烘 邱志范 羅忠溶
第八屆 16 1881年入學,1883年畢業,系同文館留美回華學生 陳鉅庸 詹天佑 吳應科 歐陽庚 蘇銳釗 陸永泉 楊兆楠 鄧詠鍾 徐振鵬 容尚謙 黃季良 薛有福 鄧士聰 吳其藻 宋文翽 鄧桂廷 (其中陸永泉、鄧桂廷提前離校)
第九屆 13 1882-1887年 賈凝禧 羅忠銘 周獻琛 朱聲岡 高承錫 鄭文英 林葆懌 許贊虞 曾瑞琪 林韻珂 林敬熥 張秉奎 陳懷羔
第十屆 7 1883-1886年 林文光 沈正增 羅之彥(字仲清) 游于藝 林鑒殷 林敬章 關慶祥
第十一屆 11 1885-1890年 陳鏡瀾 黃以雲 林靖瀾 黃鍾瑛(字建勛) 林秉成 周敬熔 孫筠 張海鰲 周兆瑞 卓大賓 蔡馨書
第十二屆 13 1885-1890年 吳光宗 陳傑年 魏祖培 王宗香 許繼祥 江寶容 陳家濂 任幫鼎 曾慶沂 陳兆用 陳心蔚 陳文彬 陳大昭
第十三屆 9 1887-1892年 陳尚衍 黃 燮 林炳樞 陳旋樞 游福海 周思賢 林喬椿 鄭孝增 鄭大濂
第十四屆 12 1887-1892年 沈希南 黃樹聲 李景曦(字鍾英) 陳家鋆 林頌莊 林振瑩 張景南 余叔典 藍希雍 葉心存 黃郁章 葉琦
第十五屆 6 1900-1905年 陳玉璋 王麒 劉鳴岐 張哲培 林熔 肄業:許崇智
第十六屆 14 1900-1905年冬畢業 高幼欽 賴汝壽 常書誠 魏子榮 梁同懌 歐陽駒 許建廷 張增存 賈勤 陳訓泳 王葆謙 李國堂 林鴻滋 肄業:高魯 
第十七屆 7 1901-1906年冬畢業 李孟斌 李景灃 魏子浩 薩夷 林蟾 賈理 陳爾燊
第十八屆 16 1902-1907年夏畢業 林秉衡 林鏡寰 林元銓 楊雋聲 姚啟飛 周國鈞 劉熙德 陳毓澄 張哲訓 蘇學經 蔡傳泰 廖德星 林傳銘 張嘉麟 胡有年 黃年生
第十九屆 10 1903-1909年1月畢業 汪肇元 陳祖祺 陳孔耀 林舜藩 孫維城 沈燮 葉心傳 葉寶琦 張同渠 (漏列一名)
以上共19屆計245名。
後學堂管輪班
應屆 人數 名單
第一屆 22 1868-1874年 何朝先 陸麟清 郭成志 卓關邦 梁逸卿 李阿富 黎阿本 陳景康 黎晉駱 李亞文 林鶴齡 楊進寶 彭就勝 張永清 馮瑞金 周榮貴 陸三興 楊光 余貞順 洪得意 胡金元 鄭官合
第二屆 32 1876-1882年 龐銘世 伍兆佳 劉蔭霖 林泉 區賢燦 戴慶濤 羅蔭皆 陳兆鏘 陳如璧 郭文進 龐廷楨 曾光時 潘錫基 劉昭亮 郭乃安 陳治安 李福齡 梁祖全 鄭守恆 黎弼良 馬應波 劉冠南 王齊辰 劉義寬 何林英 張玉明 盧鴻彬 葉大銀 梁祖群 梁福藻 黃顯章 陳錦起
第三屆 8 1878-1883年 王桐 張茂福 黃履川 胡爾楷 劉善述 陳鶴潭 陳如衡 鄭文恆
第四屆 15 1883-1889年 王考鳴 吳保和 劉康 陳伯祥 周敬讓 盧毓英 張斌元 任邦珍 陳翼宸 林亨豫 梁季愷 葛希顏 沈念祖 陳寶璋 林朝鼎
第五屆 11 1885-1890年 潘琮璋 林傅善 鄭華鍾 曾光世 周文祺 梁志柱 洪光安 王兆陶 陳忠捷 陳開鐮 王可華
第六屆 8 1885-1891年 梁蓉 吳景泰 林以熔 江大榮 梁敬埏 陳銓 黃本周 陳芳卿
第七屆 10 1890-1896年 潘兆清 劉貽遠 唐德炘 陳承植 董朝鏞 陳翊汾 黃天鰲 李伯壬 林雲龍 陳大豫
第八屆 6 1899-1904年冬畢業 常朝干 鄭璣 高近宸 魏懷 沈秉楷 陳忠鎡
第九屆 5 1901-1906年冬畢業 周光祖 林錫康 梁敬搓 葉宜彬 陳聲揚
第十屆 6 1902-1907年7月畢業 韓玉衡 楊逾 李孟衍 葉天庚 鄭友益 陳培松
第十一屆 6 1906-1911年12月畢業 吳明觀 張嘉燨 王道斌 葉心衡 蘇學雍 陳詩濤
第十二屆 31 民國9年(1920年)6月畢業 邱景垣 邱思聰 蘇鏡潮 薩本炘 林學濂 陳奇謀 周瀾波 林惠平 張岑 黃以燕 鄭鼎銘 陳兆俊 馬德建 呂文周 李孔榮 馮廷傑 魏子元 周烜 姚法華 余堃 方倫 王振中 賈劼 凌棨 鍾衍 蔡學琴 盧行健 鄭翔鸞 阮宣華 梁 煊 陳飛雄
第十三屆 24 民國10年(1921年)冬畢業 謝仲冰 唐擎霄 許孝焜 蔣松莊 黃貽慶 陳爾恭 林一梅 陳 瑜 唐兆淮 沈靚安 康志 黃子堅 周謹崧 黃立瑩 張用遠 許桐蕃 傅春濱 林家晉 陳承志 方明淦 楊際舜 沈靚笏 曾紀 歐陽崑
第十四屆 29 民國13年(1924年)冬畢業 江守賢 何家澍 蔣銑 陳鼎 劉潛 孟孝鈺 程璟 曾貽謀 吳鍔 王賢鑒 鮑鴻逵 林緝誠 林仲逵 林鏕民 楊健 陳耀屏 傅宗祺 林克立 唐岱滎 方新承 林善騮 鄭英俊 梁永翔 張永綏 薛大丞 高憲參 鄭友寬 林凱 林谷士
以上共14屆計213名。

著名校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沈岩. 船政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院. 書林出版. 2012-12-01: 46,92 [2019-12-23]. ISBN 978-957-445-5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2. ^ 1877:中国海军的首次“远航”. 中國軍網. [201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3). 
  3. ^ 3.0 3.1 北洋海军将领的素质有多烂?. 2014-07-16 [201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30). 
  4. ^ 日意格笔下的船政印象(三)—— 日意格点赞的船政学生. 海峽時報. [2022-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