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 | |||||||
---|---|---|---|---|---|---|---|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東安門下駐紮的北洋政府「討逆軍」士兵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溥儀(皇帝) 張勳(總理) 鐵良(宗社) 康有為(參議) 江朝宗 王士珍 朱家寶 載濤 |
黎元洪(大總統) 段祺瑞(總理) 梁啟超(參謀) 靳雲鵬(參議) 馮國璋 馮玉祥 宋哲元 張作霖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黨黨人鐵良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率領定武軍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遜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註 1][1][2][3]。因發生在丁巳年,又稱為丁巳復辟[4][5],又稱張勳復辟[6]:121。前後歷時僅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該復辟政權所控制的範圍僅有北京城,且僅有十幾天的時間,因此一般僅將其作為中華民國史中北洋軍閥混戰的一部分看待,不計入清朝歷史。
序幕
[編輯]1917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大總統府方面)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傾向於國會。總統府內務總長孫洪伊為黎元洪信任,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則為段祺瑞之門人,二人各為其主,遇事衝突,造成府、院之爭[7]:8。1917年5月10日,有「請願者」包圍國會[8]:289,打傷議員[9]。11日,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海軍總長程壁光辭職,內閣只剩下教育總長范源濂及段祺瑞兩人(外交總長伍廷芳早已請辭,財政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許世英二人因受賄案被捕),段祺瑞仍舊催迫國會通過對德國宣戰案。國會議員因被打受辱事大感憤怒,19日,議員們通過延擱宣戰議案,要求改組內閣,同日督軍團向總統黎元洪及國務院要求解散國會。政局混亂,段祺瑞萌生退意,督軍團極力勸止。23日,段祺瑞與黎元洪在總統府討論改組內閣,黎元洪問能否取得國會通過,段祺瑞支吾以對,段祺瑞離開總統府不久,黎元洪即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段祺瑞離京赴天津,聲明該總統命令沒有總理的副署,依法無效。自5月29日始,北洋系各省督軍紛紛宣佈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北京弧懸一隅,此時惟有副總統馮國璋或張勳有力量解決危機。
6月1日,黎元洪電令張勳入京調停[10]。8日,張勳率兵數千抵達天津,以解散國會、另定憲法為條件[11],強迫黎元洪接納,但代理總理伍廷芳堅拒副署解散國會命令,毅然辭職。12日晚,黎元洪只得任命江朝宗為代理國務總理,副署解散命令[12]。14日,張勳入北京,16日,覲見宣統帝[13]。19日,各獨立督軍答應張勳要求取消獨立[14]。
經過
[編輯]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梁鼎芬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陸軍第十三師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
孫中山在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
[編輯]清早張勳同康有為等三百餘人穿上清代的冠服,擁溥儀出御太和殿登基,張勳以宣統帝名義發布上諭,假稱黎元洪、馮國璋、陸榮廷、瞿鴻禨等人奏請復辟,所以「於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臨朝聽政,收回大權」,又列舉九條施政大綱[15]:
- 欽遵德宗景皇帝諭旨,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定為「大清帝國」,善法列國君主立憲政體。
- 皇室經費仍照所定每年四百萬元數目,按年撥用,不得絲毫增加。
- 懍遵本朝祖制,親貴不得干預政事。
- 實行融化滿漢畛域,所有以前滿蒙官缺,已經裁撤者,概不復設。至通婚易俗等事,並著有司條議具奏。
- 自宣統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與東、西洋各國正式簽訂條約及已付債款合同,一律繼續有效。
- 民國所行印花稅一項,應即廢止,以紓民困。其餘苛細雜捐,並著各省督撫查明,奏請分別裁撤。
- 民國刑律不適國情,應即廢除,暫以「宣統初年頒定現行刑律」為準。
- 禁除黨派惡習,其從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倘有自棄於民而擾亂治安者,朕不敢赦。
- 凡我臣民,無論已否剪髮,應遵照宣統三年九月諭旨,悉聽其便。
世稱「九章約法」,是復辟後大清帝國的法律文件。
並發布多道上諭:
- 封黎元洪為一等公;[16]
- 授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 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
- 易五色旗為龍旗;
- 恢復宣統三年的官制,授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為度支部尚書、王士珍為參謀部大臣、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
- 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
- 授張勳為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留京辦事。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 授陸榮廷為兩廣總督;曹錕為直隸巡撫;齊耀琳為江蘇巡撫;倪嗣沖為安徽巡撫;張懷芝為山東巡撫;閻錫山為山西巡撫;趙倜為河南巡撫;李純為江西巡撫;楊善德為浙江巡撫;譚延闓為湖南巡撫;陳炳焜為廣東巡撫;譚浩明為廣西巡撫;王占元為湖北巡撫;李厚基為福建巡撫;唐繼堯為雲南巡撫;劉顯世為貴州巡撫;楊增新為新疆巡撫;張廣建為甘肅巡撫;張作霖為奉天巡撫;孟恩遠為吉林巡撫;許蘭州為署理黑龍江巡撫;劉存厚為四川巡撫;陳樹藩為陝西巡撫
- 授姜桂題為熱河都統;王丕煥署理綏遠都統;田中玉為察哈爾都統;王廷楨為江北提督;盧永祥為江南提督;張敬堯為長江水師提督。
- 錫封張勳為忠勇親王。
孫中山即發表《討逆宣言》:「此次討逆之戰,匪特為民國爭生存,且為全民族反抗武力之奮鬥!」[17]
宣統九年五月十四日(1917年7月2日)
[編輯]是日晚上九時半,黎元洪突至日本使館區域內之武官齋藤少將官舍,尋求庇護。日使館認為係不得已之事,並為顧及國際道義,決定作相當之保護,即以使館區域內之營房暫充黎大總統居所。黎大總統在日使館時期內,絕對不許作政治活動。據7月6日出版的《政府公報》,段祺瑞於本日接任國務總理[18](這便是後來孫文發起護法運動的理由之一[19])。
- 授瞿鴻禨、升允等為大學士,馮國璋、陸榮廷為參預政務大臣
- 補授沈曾植為學部尚書、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勞乃宣為法部尚書、李盛鐸為農工商部尚書、詹天佑為郵傳部尚書(左侍郎陳毅暫代)、貢桑諾爾布為理藩部尚書
- 授張曾敭為都察院都察御史,胡思敬、溫肅副都察御史
- 授龍濟光廣東水師提督,吳光新湖南提督。
- 江朝宗授步軍統領,兼京師稅務監督,越日謝恩入見。
宣統九年五月十五日(1917年7月3日)
[編輯]馮國璋在南京通電全國,反對復辟[20]。段祺瑞亦在馬廠誓師,以「討逆軍」為名,征討張勳[21]。
- 豁免宣統九年前民間舊欠錢糧。
- 授陳光遠為直隸提督,范國璋浙江提督,蔡成勳福建提督
- 授達壽為理藩部左侍郎,顧瑗為右侍郎
- 授李進才為陸軍部副都統,並派充京師軍警總執法處督辦。劉金標為陸軍第十三師師長,李得勝為陸軍步隊第二十五旅旅長。
宣統九年五月十六日(1917年7月4日)
[編輯]- 諭各省督撫,每省推舉三人來京,籌議憲法國會。
- 授徐世昌為太傅,張人駿、周馥為協辦大學士
- 授岑春煊、趙爾巽、陳夔龍、呂海寰、鄒嘉來、張英麟、鐵良、吳郁生、馮煦、朱祖謀、胡建樞、安維峻、王寶田為弼德院顧問大臣
- 授馬安良為甘肅提督,馬福祥為固原提督
- 授陸錦為陸軍部左丞,劉恩源右丞,吳兆毅左參議,韓運章右參議。
宣統九年五月十七日(1917年7月5日)
[編輯]曹錕、李長泰、陳光遠率兵入京[22]。
宣統九年五月十八日(1917年7月6日)
[編輯]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總統[23]。
- 諭徐世昌以太傅大學士輔政
- 張鎮芳兼鹽務署督辦
- 梁敦彥暫行兼署郵傳部尚書,
- 派孫寶琦充督辦稅務大臣,蔡廷幹充幫辦稅務大臣,
- 嚴璩署理鹽務署署長,兼鹽務稽核所總辦。
- 授授張茂炯為中國銀行正監督,曹銳副監督。
- 授馬蘭鎮總兵熙彥兼管內務大臣事務。
宣統九年五月十九日(1917年7月7日)
[編輯]宣統九年五月廿日(1917年7月8日)
[編輯]宣統九年五月廿三日(1917年7月11日)
[編輯]北京城已被包圍,外國公使團及王士珍等居中斡旋,勸張勳投降,全遭拒絕[24],討逆軍決定12日進攻入城。
宣統九年五月廿四日(1917年7月12日)
[編輯]討逆軍於早上四時半開始進攻,定武軍不敵,下午張勳在兩名德國人[註 2]的幫助下逃進荷蘭使館[25],轉至天津德租界。 溥儀再度宣佈退位[26]:11。
7月14日,段祺瑞入北京,重掌北京政府[27],黎元洪亦於同日發電拒復職[28],遷離日本使館[29]。後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26]:11,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6]:121,導致孫文等發起護法運動。
幕後推手
[編輯]蘇錫麟的證言
[編輯]蘇錫麟《我在復辟之役中的親身經歷》一文,收錄在《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他對張勳復辟一案的證言,是這樣的:
為了報復黎元洪,段祺瑞派人勸說張勳派兵入京,驅趕黎元洪。各省督軍也派了許多人,來到張勳的駐防地徐州,包括段祺瑞的代表徐樹錚、曾毓雋,馮國璋的代表胡嗣瑗,曹錕的代表,張作霖的代表等,會上一致推舉張勳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擁戴馮國璋當大總統,並恢復段祺瑞總理之職。
會上,張勳的秘書長萬繩栻提出條件:張勳可以出兵推翻黎元洪,但是要求扶持前清遜位皇帝溥儀復辟。起初,大家沒有答應,僵持良久。後來,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馮國璋的心腹胡嗣瑗等人商量:先假裝答應張勳提出的擁戴溥儀復辟的條件,利用張勳入京,等張勳推翻了黎元洪之後,再另想辦法解決張勳。
結果,各省督軍代表在一張黃緞子上簽名,同意張勳搞復辟。張勳不知是計,上當受騙了,他派兵入京,打倒了黎元洪,並風風火火地搞了一場復辟。
不料,段祺瑞突然在天津馬廠誓師,征討張勳。聽到消息之後, 張勳恨恨地說:「他們推我出來搞復辟,原來是在耍我,我們不能孬了,拚了命也要跟他們幹到底,怕什麼?到時候我們就把內情抖摟出來,難道是我一個人要復辟的嗎?」
於是,張勳叫萬繩栻馬上把當時大家簽了名的黃緞子拿出來,公之於世,讓全國人民評評理。萬繩栻說:黃緞子留在天津,我現在就去取。不料,萬繩栻一去不回。原來,黃緞子早就被馮國璋的心腹胡嗣瑗用二十萬銀元的價錢買走了。
緊急關頭,王士珍派人找到蘇錫麟,要求不要開火,希望犧牲張勳,以免北京人民遭受戰火塗炭。蘇錫麟說:「復辟,是各省督軍簽名同意的, 現在他們反悔,耍了張勳,是他們沒有信用,現在張勳很危險,張勳是我的長官,我不能見死不救!你回去告訴王士珍,只要討逆軍不開槍,我也決不開槍。而如果張勳的人身安全受到保障,我就更不開槍!」
最終還是開火了。之後,荷蘭使館派車去救張勳,張勳不肯走,荷蘭人把張勳強架著走,張勳情急時,還咬了荷蘭人一口。
後來,京師警察廳廳長吳炳湘陪同蘇錫麟去荷蘭公使館看張勳。蘇錫麟問張勳:「打敗仗了。部隊怎麼辦?」張勳說:「你看著辦吧。」於是,蘇錫麟安排辮軍剪掉辮子、換上服裝,發放遣散費,解散回鄉了。
葉恭綽的證言
[編輯]葉恭綽是段祺瑞討逆軍總司令部的交通處長,他在《我參加討伐張勳復辟之回憶》一文中,記述如下:1917 年5 月下旬,黎元洪下令免了段祺瑞總理的職務,安徽省長通電獨立,繼而冀、魯、豫、秦、奉、浙、閩七省相繼響應獨立。相當多的政客聚集到徐州,當時相當多的軍政人物對張勳說:贊成張勳搞復辟,張勳以為功業有成的機會到了,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葉恭綽的證言也旁證了各省督軍和政客假裝同意張勳復辟,欺騙玩弄張勳的事實。
曾毓雋的證言
[編輯]曾毓雋,是段祺瑞的心腹。曾毓雋在《憶語隨筆》一文中說:段祺瑞曾經說過:「張勳帶兵入京打倒黎元洪,是上了我們的當了。」徐樹錚也說過:「張勳是復辟腦袋,先讓他幹,我們才有機會(打倒黎元洪、重返執政)。」顯然,曾毓雋的證言,也旁證了張勳上當受騙的事實。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張勳復辟失利 卻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巔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 ^ 王立本 余浩然. 現代中國的序幕:從一戰走向五四. 香港中華書局. ISBN 978-988-880808-3.(繁體中文)
- ^ 何子炘. 警專中外歷史. 鼎文書局. ISBN 978-957-479142-2.(繁體中文)
- ^ 胡平生. 丁已復辟的開場與收場. 臺大歷史學報. 1984-12, (10 & 11): 437–530.(繁體中文)
- ^ 馬勇《丁巳復辟再檢討》. [201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 ^ 6.0 6.1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 ^ 袁大衛、陸迪河編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 ^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 ^ 專電·北京(五月十一日到). 新聞報 (上海). 1917-05-12.
十日上午,議院門首即聚多人……各持請願書名目,持傳單授議員,見呂復、郭同、鄒魯、褚輔成即打,傷十一人,幷守院門,許入不許出,又有代表六人見湯議長,謂不通過則打死議員,要議長負責。二時,開全院委員會,即改大會,各派皆憤極,咸謂地方秩序不能維持,總理責任何在!張伯烈議請段總理出席,段許先解散請願團,即來。至四時,范源濂到院,代表又與范、湯議條件。至六時,馬龍標、江朝宗、吳炳湘及檢察官三人到院,段仍未至,議員未能出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06-02, (500號) [2023-08-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3).
據安徽督軍張勳來電,瀝陳時局,情詞懇摯。本大總統德薄能淺,誠信未孚,致爲國家禦侮之官竟有藩鎭聯兵之禍,事與心左,慨歉交深;安徽督軍張勳功高望重,公誠愛國,盼卽迅速來京,共商國事,必能匡濟時艱,挽回大局
- ^ 嗚呼國會之命運. 民國日報 (上海). 1917-06-12.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06-13, (511號)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5).
- ^ 張大帥之起居注. 神州日報 (上海). 1917-06-19.
十六日早晨,時張大帥依前清故事,衣冠赴宮門請安……導入養心殿,謁見宣統
- ^ 督軍師長電告取消獨立. 北京日報 (北京). 1917-06-21.
二十日,直隸、河南、陝西三省督軍暨安徽倪省長皆有覆電到京,聲明取消獨立,卽日撤兵
- ^ 請看復辟之上諭.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7-03.
- ^ 黎元洪奏稱:前因兵變被脅,盜竊大位,謬領國事,無濟時艱,並歷陳改建共和諸弊害,奏懇復臨大統以拯生靈,自請待罪有司等話。……覽奏情詞悱惻,出於至誠,從亂既非本懷,歸政尤明大義。厥功甚偉,深孚朕心,著錫封為一等公,以彰殊典,尚其欽承朕命,永荷天庥。張勳復辟北京遍街龍旗,獨獨這個地方飄揚著五色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張磊; 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13頁.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07-06, (529號) [2023-08-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9).
- ^ 孫洪伊等致西南各省電. 民國日報 (上海). 1917-07-18.
月初外間所傳黎大總統特任段祺瑞爲國務總理命令一道,查是時黎大總統已被逆軍監視,失其自由,何能發布命令?況証以丁槐君之報告,則事實全非;按之約法之條文,則根據盡失。我國民若承認此非法僞造之總理,不啻將中華民國完全推翻……斷不能因張勳旣敗,遽漏吞舟,貽國大害
- ^ 馮副總統討逆之電.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7-05.
安徽督軍張勳奉令入京調停時局,忽以兵力圍護清宮,逼勒清帝,擅行復辟,自稱政務總長、議政大臣,又捏造大總統與陸巡閱使暨國璋勸進之僞奏,進退百僚,行同兒戲……是用誓掃妖氛,恭行天罰,刻日與師問罪,殄此元兇
- ^ 梁任公湯濟武宣布討逆情形電.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7-06.
啟超等於冬日晚隨段芝老馳入馬廠第八師,此間已於江日組織討逆軍司令部,推芝老爲總司令,同時宣布討逆檄文,想已達覽。現近畿軍隊編成進發者,已有三師以上,直魯豫奉諸督,一致進行,逆勛授首之期,當不在遠……梁啟超、湯化龍。支
- ^ 會師入京之要電.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7-06.
茲經會議定妥,准由曹錕率領第三師全部由保定,長泰率領第八師所部之十五十六兩旅各官兵由馬廠,光遠亦率十二師所部之二十三旅旅長岳玉洲二十四旅旅長劉沛蘭等各官兵由南苑,均於微日晨整隊出發入京
- ^ 布告 (PDF). 政府公報. 1917-07-07, (529號) [2023-08-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9).
- ^ 段張談判决裂. 北京日報 (北京). 1917-07-12.
- ^ 昨日戰紀. 北京日報 (北京). 1917-07-13.
- ^ 26.0 26.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 ^ 段總理今日進院. 北京日報 (北京). 1917-07-15.
- ^ 黎黃陂通電推戴馮河間.同上.
道路流言,頗有於總統復職之說竊加揣擬者,驚駭何極,元洪引咎辭職,久有成言,皎日懸盟,長河表誓,此次因故去職,付託有人
- ^ 黎黃陂電告不聞政治.同上.
元洪已於本日移居東廠胡同,擬卽赴津宅養疴,此次因故去職,負疚孔多,以後息影家園,不聞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