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六世
教宗 亞歷山大六世 Alexander PP. VI | |
---|---|
羅馬主教 | |
當選 | 1492年8月11日 |
就任 | 1492年8月26日 |
卸任 | 1503年8月18日(在位10年357天) |
前任 | 教宗諾森八世 |
繼任 | 教宗庇護三世 |
聖秩 | |
晉鐸 | 於1468年[1]晉鐸 |
晉牧 | 於1471年10月30日晉牧 |
擢升樞機 | 由教宗加理多三世 於1456年9月17日擢升 |
個人資料 | |
本名 | 羅德里哥·利安索爾·迪·波吉亞 Roderic Llançol i de Borja |
出生 | 阿拉貢瓦倫西亞王國哈蒂瓦 | 1431年1月1日
逝世 | 1503年8月18日 教宗國羅馬 | (72歲)
葬於 | 羅馬蒙塞拉托聖母堂 |
教派 | 羅馬天主教 |
父母 |
|
兒女 | [注 1] |
牧徽 | |
參見其他以「亞歷山大」為名號的教宗 |
亞歷山大六世 的教宗敬稱 | |
---|---|
參考敬稱 | 教宗閣下 |
語體敬稱 | 教宗閣下 |
宗教敬稱 | 聖父 |
身後敬稱 | (無) |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拉丁語:Alexander PP. VI;1431年1月1日—1503年8月18日)原名羅德里哥·利安索爾·迪·波吉亞 (加泰隆尼亞語:Roderic Llançol i de Borja),1492年8月11日當選為羅馬教區正權主教,同年8月26日即位至1503年8月18日為止[2]。他出身於波吉亞家族,誕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是教皇加理多三世的外甥。
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爭議性的教皇,是第一位公開承認自己與情婦有子嗣的教宗[3]。在亞歷山大六世逝世之後先後成為教皇的西斯篤五世與烏爾巴諾八世,稱讚他為聖伯多祿離世之後最為傑出的教皇之一[4]。比起作為宗教家,亞歷山大六世比較像是一位政治家。在位期間, 教皇於1493年,曾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劃定了殖民擴張分界線,即「教皇子午線」[5]。
家庭
[編輯]勞得力於1431年1月1日生於阿拉貢王國(現位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小鎮克薩蒂瓦。父母是Jofré Llançol i Escrivà(約死亡於1437年3月27日之前)與Isabel de Borja y Cavanilles(死於1468年10月19日)。勞得力於1455年在舅舅亞豐索·德·波吉亞當選成為教宗加理多三世後,改用了波吉亞作為自己的姓。[6][7]
教育和職業生涯
[編輯]波吉亞的職業生涯開始於1445年,當時14歲的他被舅舅指派為瓦倫西亞主教堂的看守,而這名舅舅是以前曾經被安日諾四世任命為樞機主教的阿方索-波吉亞。1448年,他成為瓦倫西亞、巴塞隆納和塞戈爾韋主教座堂的詠禱司鐸,並在舅舅與尼閣五世的溝通下得以在缺席的情況下擔任這個職位而仍然領取薪水,使得波吉亞有機會遊歷羅馬。[8]在羅馬,他先是跟隨一名叫做加斯帕雷-達-維羅納的人文主義者學習,其後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法律,並獲得了教會法學博士學位,被人認為「是一名卓越的、頭腦清晰的法律學家」。[9]
1456年,在他舅舅成為教宗後,25歲的他領受聖職成為執事級樞機,領聖尼閣監獄執事區執事銜。一年後,被任命為聖座的副秘書長,這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裙帶關係。1457年,嘉禮三世派波吉亞作為教皇特使前往安科納鎮壓叛亂。波吉亞很好地完成了任務,至1492年他自己擔任教皇為止,他一共擔任這個職務長達35年。1457年末,他的哥哥佩德羅患病,他臨時填補了佩德羅教皇軍隊總司令的職務直至佩德羅康復[8]。
1458年,他協助教宗庇護二世當選,受到了庇護二世的優待,1460年,他因參加一場私人宴會受到庇護二世的指責,庇護二世聽說這次宴會最終變成了一場狂歡,波吉亞後來就此事道歉,但否認宴會出現狂歡,至今宴會的真實情況亦不得而知。1463年,波吉亞響應庇護二世對樞機主教的號召,參與資助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征。[8]
1464年,保羅二世當選教皇,他是波吉亞的好友,因此波吉亞得以繼續保持較高地位。1468年,領受聖鐸成為神父,然後在1471年,祝聖為天主教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10]1482年,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開始任命波吉亞7歲的孩子凱撒擔任教會職務,與此同時,波吉亞擔任的聖職繼續增加,並在1483年成為最富有的紅衣主教。[8]
1484年西克斯圖斯四世去世,波吉亞原本打算競選教皇職位,但後來從競爭中退出,教皇英諾森八世即位[8],他繼續扮演教皇的忠實支持者。
在為五位教宗服務之後,勞得力·波吉亞積攢了充分的經驗、影響力與財富。[11]
逝世
[編輯]1503年8月,凱撒正準備再次遠征。8月6日,他和父親與紅衣主教阿德里亞諾·卡斯泰萊西共進晚餐後,幾天後他們就發燒了。凱撒「躺在床上,皮膚剝落,臉泛著紫色」[12],這是為了救他而採取的一些極端措施的結果,最終他康復了;但年邁的教皇顯然沒有什麼機會。伯恰德的日記提供了教皇最後患病和72歲去世的一些細節[13]。
凱撒因病不能親自處理此事,便派他的首席侍從米凱萊托在教皇死訊公布之前去取走他的寶物。第二天,屍體被展示給羅馬人民和神職人員,但被一幅「舊掛毯」(「antiquo tapete」)覆蓋,由於迅速腐爛,已經嚴重變形。短暫停留後,屍體被從聖彼得教堂的地窖移出,安置在不太知名的西班牙國家教堂聖瑪利亞。[14]
個性
[編輯]勞得力·波吉亞對美學和科學有獨到的鑑賞力和眼光、對敎會懷有極大尊敬。他很有能力並且為人謹慎,在演講與佈道方面很有天賦。他對《聖經》倒背如流,每次佈道前都會精心挑選書中的語句、引經據典[15][16]。
情婦與子嗣
[編輯]-
瓦諾莎·卡塔內 卡塔內女伯爵,亞歷山大六世的情婦。
-
喬瓦尼·波吉亞(1476年?-1497年):第二代甘迪亞公爵。
-
切薩雷·波吉亞:瓦倫西亞公爵。
-
費拉拉公爵埃爾科萊二世·埃斯特,盧克雷齊亞·波吉亞與阿方索一世·埃斯特之子,亞歷山大六世的外孫。
-
第四任耶穌會總會長聖法蘭西斯科·德·波吉亞神父
-
葡萄牙王后路易莎·德·古茲曼,母系為波吉亞家族後裔。
- 佩德羅·路易斯·德·波吉亞(1458年/1460年-1488年/1491年):生母不詳,第一代甘迪亞公爵。
- 切薩雷·波吉亞(1475年9月13日或1476年4月-1507年3月11日):瓦倫提諾公爵,教廷史上第一位在任內辭職的樞機主教。教宗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子。
- 喬瓦尼·波吉亞(1476年?-1497年):第二代甘迪亞公爵。教宗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次子。
- 魯克蕾齊亞·波吉亞(1480年4月18日-1519年6月24日):費拉拉公爵夫人。教宗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女。
- 喬佛里·波吉亞(1482年-1518年),斯奎拉切親王,娶了那不勒斯的阿方索二世之女阿拉貢的珊莎。教宗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幼子。
流行文化
[編輯]- 刺客信條II的反派角色之一 羅馬敎會領袖羅德里哥·波吉亞(Rodrigo Borgia)團長的形象的原型便是天主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博士的形象。
- 刺客教條:兄弟會
- 大仲馬小說《波吉亞家族》(Borgias)
- 馬里奧·普佐小說《波吉亞家族》(The Family)
譯名列表
[編輯]- 亞歷山大: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禧年專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大英簡明百科知識庫》2005年版[永久失效連結]、《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版作亞歷山大。
- 亞歷山大: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歷任教宗作亞歷山大。
- 亞力山大:真理辯證中文網 兩千年教會歷史巡禮 第四篇 中世紀前期教會歷史作亞力山大。
- 亞力山大、亞歷山大:國立編譯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亞力山大、亞歷山大。
注釋
[編輯]- ^ 亞歷山大六世僅承認切薩雷、喬瓦尼、盧克雷齊亞和喬弗雷四名子女。包括克里斯多福·希伯特在內的一些史學家認為還有另外六人:吉羅拉馬、伊莎貝拉、皮埃爾·路易吉、貝納爾多、奧塔維亞諾和蘿拉(Christopher Hibbert, 2008, The Borgias and Their Enemies. Harcourt, Inc. ISBN 978-0-15-101033-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Loughlin, James. "Pope Alexander VI."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1.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22 Jul. 2014.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2).
- ^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
- ^ Sabatini (pp. 45, 48), citing the supplement to the Appendix of Thuasne's edition of Burchard's Diarium
- ^ Mallett, M. The Borgias (1969) Granada edition. 1981. p. 9.
- ^ Mallett passim.
- ^ Becker, Marvin B. The New Century Italian Renaissance Encyclopedia.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2: 189 [2021-05-04]. ISBN 978-0-390-669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英語).
- ^ Pope Alexander VI.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2).
- ^ 8.0 8.1 8.2 8.3 8.4 Hollingsworth, Mary. The Borgias: history's most notorious dynasty. 2014 [2022-03-30]. ISBN 978-1-78206-944-7. OCLC 86838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英語).
- ^ Monsignor Peter de Roo (1924), Material for a History of Pope Alexander VI, His Relatives and His Time, (5 vols.), Bruges, Desclée, De Brouwer, volume 2, p. 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存档副本 (PDF). [2011-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26). volumes 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ope Alexander VI" in the 1913 Catholic Encyclopedia
- ^ Barbara Tuchman. The March of Folly. Alfred A. Knopf. 1984. ISBN 978-0-394-52777-2.
- ^ "Cesare lay in bed, his skin peeling and his face suffused to a violet colour." - Google Search. www.google.com. [2022-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 ^ Burchard, Johann; Glaser, F. L. Pope Alexander VI and his court : extracts from the Latin diary of Johannes Burchardus. New York : N.L. Brown http://archive.org/details/PopeAlexanderVIAndHisCourt. 1921.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Pope Alexander VI (1431-1503) - Find a Grave.... www.findagrave.com. [2022-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英語).
- ^ "Alexander was a jovial, far-sighted, moderate man, well-balanced in mind and body. Having lived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Rome, and having been for almost the whole of his life part of the ecclesiastical organization, he had come to a profound respect for all the interest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 respect greater than for his own life. He was prepared to compromise upon all purely human questions, but inflexible upon whatever concerned the rights of religion. He was the type of 'political priest', cautious and slow to act in the fact [sic] of the unforeseen, but brave to the point of heroism in defence of the great Institution whose direction had been entrusted to him." - Orestes Ferrara, quoted by N. M. Gwynne in "The Truth about Rodrigo Borgia, Pope Alexander V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17-18.
- ^ "[Pope Alexander VI was] so familiar with Holy Writ, that his speeches were fairly sparkling with well-chosen texts of the Sacred Books." - Msgr. Peter de Roo, in Vol. 2 of Material for a History of Pope Alexander VI, His Relatives, and His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273-274. ----- Alternative, expanded: "He was also a natural orator, a pleasant conversationalist, an expert in Canon Law and Theology, and 'so familiar with Holy Writ that his speeches sparkled with well chosen texts from Sacred Scripture.' He never ceased to be a student: if not occupied by Divine service or Church affairs he would be reading books. He also wrote for the instruction of others. It is admitted even by his enemies that he was a protector and promoter of literature and the sciences." - Msgr. Peter de Roo, as quoted by N. M. Gwynne in "The Truth about Rodrigo Borgia, Pope Alexander V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22.
外部連結
[編輯]- Diario Borja - Borg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西班牙文)
- 1494: How a Family Feud in Medieval Spain Divided the world in Hal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orja (西班牙文)
- 波吉亞家族 (西班牙文)
- Borja o Borg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西班牙文)
- Francisco Fernández de Bethencourt - Historia Genealógica y Heráldica Española, Casa Real y Grandes de España, tomo cuar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西班牙文)
- Una rama subsistente del linaje Borja en América española, por Jaime de Salazar y Acha, Académico de Número de la Real Academia Matritense de Heráldica y Genealogí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西班牙文)
- BOLETÍN DE LA REAL ACADEMIA MATRITENSE DE HERÁLDICA Y GENEALOGÍA (西班牙文)
- Day, Victor. Thirty-Two Years with Alexander VI.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1922, 8 (1): 55–58 [2021-05-04]. ISSN 0008-80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23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英語).
- 有多少聖潔可以購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天主教會職銜 | ||
---|---|---|
前任者: 依諾增爵八世 |
羅馬主教 教宗 1492年8月26日-1503年8月18日 |
繼任者: 庇護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