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南黎巴嫩衝突
1978年南黎巴嫩衝突 | |||||||
---|---|---|---|---|---|---|---|
巴以衝突和黎巴嫩內戰的一部分 | |||||||
在軍事行動中,以色列軍隊與哈達德上校舉行會晤 | |||||||
| |||||||
參戰方 | |||||||
以色列國防軍 南黎巴嫩軍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莫德查·古爾 薩阿德·哈達德 安東尼·拉哈德 | 亞西爾·阿拉法特 | ||||||
傷亡與損失 | |||||||
18人喪生, 113人受傷 | 300-550名武裝分子被擊斃 | ||||||
總計1100 至2,000人在行動中喪生(包括武裝人員和平民),10萬至25萬人淪為難民 |
1978年南黎巴嫩衝突(以色列稱之為「利塔尼行動」)是指以色列國防軍在1978年作為對「海岸公路大屠殺」的回應,入侵黎巴嫩南部利塔尼河以南地區的軍事行動。這場衝突導致1100至2000名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18名以色列人喪生,還有10萬至25萬人流離失所,並且巴解組織被迫撤往利塔尼河以北地區。衝突導致了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的成立,以色列軍隊最終也撤離了該地區。
背景
[編輯]儘管這場衝突表面看起來是以色列入侵南黎巴嫩,其實這場衝突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長期衝突息息相關。自1968年以來,巴解組織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一個國中之國,並以該地區作為針對以色列北部乃至對全球範圍內以色列及其他國家目標進行襲擊的基地。這一情況在黑九月事件後3000名巴解組織武裝分子逃離約旦並在南黎巴嫩重新集結之後變得更加惡化。作為回應,以色列針對巴解組織進行了多次襲擊。
在1968年至1977年以色列對巴解組織的一系列襲擊中,該地區的一些巴勒斯坦城鎮和難民營被完全夷平。根據估計,截止1977年10月,大約30萬名難民,其中大部分是什葉派穆斯林逃離了黎巴嫩南部。巴以衝突還加劇了黎巴嫩國內的緊張局勢。
1977年11月,以色列方面挑起了一場衝突,導致雙方多人死傷,最終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組織目標進行轟炸,導致70人喪生,其中大部分為黎巴嫩人。
1978年3月11日,11名法塔赫成員從黎巴嫩出發,在以色列的一處海灘上殺死了一名美國遊客。隨後他們在海法附近的瀕海公路上劫持了一輛公車,隨後在前往特拉維夫的路上劫持了另一輛公車。在一場漫長的追逐和槍戰之後,38名以色列平民被殺,死者中包括13名兒童,另有76人受傷。這起襲擊事件成為了三天之後以色列入侵南黎巴嫩的主要原因。
入侵過程
[編輯]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發動了利塔尼行動以報復「海濱公路大屠殺」。這起行動起初被稱為「AVI HACHOCHMA」(希伯來語中「智慧之父」的意思),之後被改為「利塔尼行動」。行動計劃動用25,000名士兵,佔領利塔尼河以南除提爾以外的地區。這次行動的目標是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尤其是巴解組織趕出與以色列接壤的地區,同時在黎南部扶植一個以色列的盟友「南黎巴嫩軍」。
在7天的軍事行動中,以色列軍隊一開始通過針對黎以邊境附近所有巴解組織陣地發動地面進攻來佔領了一塊寬約10公里的狹長土地。地面行動由兩名師長指揮,並且在整條戰線同時展開。傘兵利用直升機進行機動,佔領利塔尼河上的所有橋樑以切斷巴解組織可能撤退的路線。
以色列國防軍並沒有繼續追擊那些逃往利塔尼河北部的大批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許多黎巴嫩平民在以色列的空襲和炮擊中喪生。以色列的行動還造成了大量財產損失,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根據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奧古斯都·理查德·諾頓的說法,行動中大約由1,100人喪生,其中絕大部分是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根據以色列國防軍和國際社會的調查。至少有550名巴解組織武裝分子在以色列陸軍地面行動中被打死。根據其他一些消息,大約2,000名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喪生。
據估計有至少10萬人至25萬人因軍事行動中流離失所。駐紮在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其中有些人已經進入了以色列軍隊的目視範圍內,在利塔尼行動中並沒有參與到衝突中。巴解組織被迫逃往利塔尼河北部地區以繼續和以色列展開鬥爭。在行動中,以色列使用了美國提供的子母炸彈。根據卡特總統的說法,使用子母彈違反了以美兩國的協議,因為協議規定子母炸彈只能作為防禦性武器,在針對以色列的進攻時才能被使用。以色列還向南黎巴嫩軍提供美制武器,這也違反了美國的規定。卡特總統準備告知國會美制武器在利塔尼行動中被違規使用,這將終止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在耶路撒冷的美國領事告知以色列政府他們的計劃,但貝京總理聲稱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
衝突結果
[編輯]作為對這次入侵的回應,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425號和426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被建立以確保以色列從黎巴嫩撤出,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並協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該地區的有效統治。在1978年3月23日聯黎部隊到達黎巴嫩,在納庫拉建立了總部。
425號決議並沒有立刻終止當地的衝突。在之後的兩天,以色列軍隊繼續進行軍事行動,直到接到命令停火。巴解組織對決議的最初反應是決議不適用與他們,因為決議中沒有提到巴解組織。在亞西爾·阿拉法特和聯黎部隊指揮官伊曼紐爾·厄斯金在貝魯特舉行會談之後,巴解組織的領導層最終在1978年3月28日下令停火。國際關係問題專家海倫娜·科班將這份協議稱為是「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史上的轉折點」因為所有巴解組織的官員第一次一致同意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部分派別反對這份協議並試圖破壞停火。法塔赫高級指揮官阿布·達烏德組織了大約70到80名武裝分子試圖破壞停火協定。阿拉法特和哈利勒·瓦齊爾下令逮捕所有涉事人員,之後阿布·達烏德被指控與法塔赫的叛徒阿布·尼達爾一道試圖破壞停火。
在1978年年末,以色列軍隊撤出了黎巴嫩,並將其位於黎巴嫩的陣地移交給他的盟友、正處於薩阿德·哈達德上校領導下的南黎巴嫩軍。1978年4月19日,南黎巴嫩軍炮擊了聯黎部隊的指揮部,導致8名聯合國維和部隊士兵喪生。1980年4月,3名愛爾蘭籍聯合國維和部隊士兵在南黎巴嫩軍的地盤上遭到綁架,其中兩人之後遇害。
巴勒斯坦武裝派別也襲擊過聯黎部隊,在1981年綁架過一名愛爾蘭籍維和部隊士兵。
敵對行為並沒有因為聯黎部隊的到來而平息,並且隨着黎巴嫩內戰的逐步升級,黎巴嫩南部的衝突再次加劇。在1982年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衝突一直持續到了90年代。
深入閱讀
[編輯]- Bregman, Ahron. Israel's Wars: A History Since 1947. London: Routledge. 2002. ISBN 978-0-415-28716-6.
- Fisk, Robert. Pity the Nation: The Abduction of Lebanon. Nation Books. 2002. ISBN 978-1-56025-442-3.
- Shlaim, Avi. The Iron Wall: Israel and the Arab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ISBN 978-0-393-32112-8.
- Ahmad Beydoun. The South Lebanon Border Zone: A Lo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1 (3): 35–53. JSTOR 253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