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
1999年規定國務院組成部門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國徽,由國務院製發。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機構類型國務院組成部門
行政級別正部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北京市六鋪炕(現安德路甲67號)
機構沿革
1949-1954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
1954-1955中華人民共和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
1955.7.3-1970.6.22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
1970.6.22-1975.2.1中華人民共和國燃料化學工業部
1975.2.1-1978.3.5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化學工業部
1978-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
1988-1993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部(1993年撤銷)
石油礦區分佈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簡稱石油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撤銷的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潰退,留下一批石油地質化學的專家,多數都集中在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任職,並以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運作石油相關資源;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燃料工業部,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第一任部長李聚奎

歷史

[編輯]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設燃料工業部主管石油工業[1]
  • 1950年4月,燃料工業部設石油管理總局,統管全國石油工業。徐今強任總局長。下設東北石油管理局、西北石油管理局等。當時原油主要產自中國西北,西北勘探開發重點是陝北棗園一帶。
  • 1953年11月1日起,玉門油田的原油開始較大規模通過公路運輸蘭州換裝鐵路外運,這是當時中國主要石油來源。1956年7月,蘭新鐵路通車到玉門,結束了原油汽車外運。在兩年多時間裏,共計汽車外運玉門原油27萬噸。隨後,開始把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冷湖茫崖的原油用汽車外運,經過阿爾金山當金山口敦煌到蘭新鐵路柳園站
  • 1955年7月3日,撤銷燃料工業部,分別成立石油、煤炭、電力3個工業部[2]
  • 1955年,成立新疆石油管理局,當時僅有一個獨山子小油田。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號井試油成功噴出工業油流,這標誌着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1956年4月,制定了黑油山至烏爾禾長103公里、寬30公里範圍內部署了10條地質剖面,近百口探井井址。這是中國首次展開石油地質會戰,從全國抽調鑽井隊。1956年5月1日,克拉瑪依獲得地名命名。
  •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唯獨石油部沒有完成任務,毛澤東對此不滿意。1958年2月20日,總後勤部政委余秋里與石油部部長李聚奎對調職務。
  • 1958年3月,四川盆地南充附近的3座鑽井噴油。1958年4月20日,石油部在南充召開現場會議,決定從玉門、青海、新疆3個油田抽調石油勘探職工入川,組織川中石油會戰,共調集115個鑽井隊、36800多名石油職工;並同時成立四川石油管理局,下設川中礦務局、南充礦務局。川中石油會戰第一階段並不順利,並沒有發現穩定油流的鑽井;但石油部黨組仍然決定再次調集力量,拿下川中油田。1958年11月29日,川中會戰指揮部成立,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任總指揮,石油部勘探司司長唐克任參謀長。又完成37口鑽井後,證實川中油田是裂縫性儲油構造,達不到經濟規模。1959年3月,在川中召開的石油部勘探與基建會議,承認川中會戰無法達到目標,被迫下馬。石油部總結的教訓是「放空炮、說大話」,沒有實事求是正式鑽井資料。
  • 1959年,全國石油消耗量是504.9萬噸,其中自產的僅205萬噸,自給率只有40.6%。國家用於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外匯為1.83億美元,佔全國進口用匯總額的6.7%。1959年,98%的天然原油產量和61.7%的原油加工能力在陝、甘、青、新四省區,而90%以上的消費量在東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 1959年春節,石油部黨組會議決定勘察重點轉向松遼盆地。1959年9月26日,松遼石油勘探局的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標誌着大慶油田的發現。1959年9月30日和10月3日、5日,石油部黨組先後3次聽取松遼局匯報,研究擴大勘探問題。至1960年1月底,13口探井控制油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1億噸以上,大體上相當於克拉瑪依油田初期的規模。1960年2月13日,石油部黨組向中共中央遞交《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松遼盆地石油勘探形勢很好。雖然有些情況還沒有完全搞清,但是,我們畢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可靠資源,有了進一步開展勘探的牢固陣地和必要條件,再加上油田處於富饒的東北平原,工業基礎雄厚,交通發達,在勘探和開發建設速度上可以比其他地區來得快,打算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會戰。7天後,中共中央批准這一報告。2月22日,中央下達了《中央決定動員3萬名退伍兵給石油部》的指示,中央軍委又決定給大慶分配3000名轉業軍官。。1960年2月宋振明率領玉門局職工、張文彬率領新疆局的人員調來大慶參加會戰。4月25日,石油部安排松遼局主攻高台子-太平屯-葡萄花3個穹隆構造;青海局與四川局主攻杏樹崗穹隆構造;玉門局與新疆局主攻薩爾圖穹隆構造;至10月1日探井63口成功率達90%以上,初步摸清南北長140公里,寬20公里的地下地質構造和含油面積,證明大慶油田是南起敖包塔,北至喇嘛甸,在長達120km的範圍內,都存在有工業性的含油面積;下白堊統湖相沉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緣相的儲油層的性質良好,砂岩孔隙度、滲透率均為中上等,主要油層埋深適中,加上地層可鑽性好,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可加快鑽井和油田開發速度;油層壓力高,油井都能自噴出油。油層溫度高,抵消了原油高含蠟對開採帶來的困難,可使油田達到較高的生產水平。油水接觸面均在海拔-1050m(井深1200m),含油面積連為一體,達920平方公里,證實了特大型的大慶油田。1960年6月1日,載着600噸大慶原油的列車從薩爾圖站運往遼寧錦西煉油五廠。1960年當年,大慶年產原油超過100萬噸。
  • 1970年6月22日,煤炭部、石油部、化學部合併,組成燃料化學工業部(簡稱燃化部)。
  • 1975年2月1日,燃化部分為煤炭工業部和石油化學工業部(簡稱石化部)。
  • 1975年7月,作為渤海油田一部分的海四油田投產,為中國首座海上油田[3]
  •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並實現了連續27年保持原油年產量5000萬噸以上。此後又連續10年實現原油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至2012年底10年累計生產原油4.25億噸。
  • 1978年3月5日,撤銷石油化學工業部,分別設立化學工業部和石油工業部。
  •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石油工業實行1億噸原油產量包乾,由石油部承包,實施5年。
  • 1982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隸屬石油部。
  • 1983年2月19日,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將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管理的39個石油化工企業劃歸總公司領導,總公司直屬國務院。1988年6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石油部,成立能源部(1993年3月撤銷),作為石油工業的主管部門。
  • 1988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原石油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直屬國務院領導。同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立,也直屬國務院領導。
  • 199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決定撤銷7個主要工業部,改設國家局。將化學工業部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行政職能合併,組建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
  • 1998年3~7月,國務院決定改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公司。7月27日,兩大集團公司同時掛牌成立。

歷任部長

[編輯]
  1. 李聚奎
  2. 余秋里(1958年2月 - 1966年)
  3. 歐陽毅(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業部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4. 宋承志(軍管會主任)
  5. 王星(軍管會主任)
  6. 康世恩(1975年1月 - 1978年3月)
  7. 宋振明(1978年3月 - 1981年3月)
  8. 康世恩(1981年3月 - 1982年5月 )
  9. 唐克(1982年 - 1985年),提拔周永康者,被稱為「周永康的政治教父」
  10. 王濤

機構設置

[編輯]

部機關內設機構

[編輯]
  • 辦公廳
  • 人事司
  • 勘探司
  • 地質司
    • 調度處
  • 勞動工資司
  • 供應局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英文縮寫「CNPC」,中文簡稱「中國石油」) 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 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2011年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財富》雜誌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6位。 公司實施資源戰略、市場戰略和國際化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市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 Group,英文縮寫「SINOPEC」,中文簡稱「中國石化」)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註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市。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2011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位。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英文縮寫「CNOOC」,中文簡稱「中國海油」)是國有特大型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成立於1982年,註冊資本949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北京市,現有98750名員工。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煉化銷售及化肥、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新能源等六大業務板塊。
  • 甘青藏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
    • 蘭州辦事處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宋連生著. 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工业学大庆始末.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年7月: 18. ISBN 978-7-5108-0970-5. 
  2. ^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編. 历史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4 经济卷.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年1月: 15. ISBN 7-5073-1612-2. 
  3. ^ 渤海油田志編纂委員會. 渤海油田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05: 66-68.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