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克蘇地區

座標41°10′N 80°15′E / 41.167°N 80.250°E / 41.167; 80.2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1°10′N 80°15′E / 41.167°N 80.250°E / 41.167; 80.250

阿克蘇地區
ئاقسۇ ۋىلايىتى
地區
阿克蘇地區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阿克蘇地區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坐標:41°10′11″N 80°16′19″E / 41.16968°N 80.27195°E / 41.16968; 80.27195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政府駐地阿克蘇市
下級行政區2個縣級市、7個
政府
 • 地委書記王剛
 • 人大常委會主任帕塔爾·吐爾遜維吾爾族
 • 地區專員阿迪力·艾力(維吾爾族)
 • 政協主席艾尼瓦爾·莫明(維吾爾族)
面積
 • 總計127,817 平方公里(49,350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疆第5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83%)
人口(2022年)
 • 常住272.57萬人
 • 排名全疆第4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0.9%)
 • 密度19.8人/平方公里(51人/平方英里)
語言
 • 方言維吾爾語漢語官話柯爾克孜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43000
電話區號997
車輛號牌新N
行政區劃代碼652900
本地生產總值(2015)¥810.18億(全疆第4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18%)
130.08億美元匯率
人均¥32,017(全疆第9位
5,140美元(匯率)
網站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

阿克蘇地區維吾爾語ئاقسۇ ۋىلايىتى‎,拉丁維文:Aqsu Wilayit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地區,位於新疆中西部。區境北界伊犁州,東接巴音郭楞州,南鄰和田地區,西毗喀什地區克孜勒蘇州,西北抵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中部將阿拉爾市包圍。地處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天山山脊海拔4,500至7,000米,其中托木爾峰海拔7,435米,為天山最高峰。北部為拜城盆地,西南部為柯坪山丘陵,中部為河流沖積平原,南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主要河流有阿克蘇河渭干河塔里木河等。全區總面積127,817平方公里,人口253.05萬,維吾爾族佔75.9%,漢族佔22.9%,地區行政公署駐阿克蘇市

名稱由來

[編輯]

阿克蘇一名來自阿克蘇河,突厥語意為「白水」[1],與相鄰的七河地區(Zhetysu)命名邏輯相通[2]。「蘇」(Su)於突厥語言中有河水之意。阿克蘇地區溫宿縣(Onsu) 意為「十河」,克孜勒蘇(Kizilsu)則意為「紅河」[3]

歷史

[編輯]

上古

[編輯]

從西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到七世紀的初唐,阿克蘇以姑墨一名為世人所知[4][5],姑墨是沙漠中的綠洲城邦,當時的姑墨古城位於今日的阿克蘇南城(今新疆阿克蘇市東的喀拉玉爾袞)。同時的庫車則為龜茲國國都。西元前一世紀的姑墨國有3,500戶,24,500人口,其中有4,500人軍力。姑墨國出產銅、鐵與雌黃[6],國土包含今日的阿克蘇市拜城[7],透過西域都護府與漢帝國互動。一世紀初,姑墨王殺溫宿王,把溫宿併入姑墨。後來臣從於稱霸塔里木盆地的莎車國

三世紀後,姑墨從屬於龜茲,逐漸成為佛教城邦。629年,玄奘造訪該城,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呼此地為「跋祿迦國」(Bharuka[8]、Bohuan或Baluka[9][10])。據載,跋祿迦國東西六百里,南北三百里,有數十所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佛寺,僧徒千餘人,並與鄰近城邦有棉花與織品的貿易。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屈支國(龜茲),語言少異。」當時的跋祿迦語應該屬於偏東的「丙種」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11]

中古

[編輯]

從七世紀到九世紀,阿克蘇由唐帝國桃花石)、吐蕃帝國回鶻汗國輪番統治,城邦幾經易手。當時的阿克蘇是絲路在塔里木盆地北側的樞紐,走夏特古道(冰隘)穿過天山進伊犁谷地的險路也由此經過[12]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帝國填補突厥敗北後的「天可汗」之位,開始征服西域,在屈支國設立羈縻機構龜茲都護府,是安西四鎮之一,隔年,唐將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焉耆、龜茲、于闐(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四鎮隸屬於安西都護府。658年,唐在跋祿迦設置姑墨州,溫宿設置溫肅州,並在姑墨州建造撥換城(Buat-ɦuɑn)。吐蕃在670年攻下撥換城,但唐又在692年奪回。

717年,撥換城之戰爆發。八月十五日,阿拉伯人、吐蕃與西突厥突騎施(Türgesh)部蘇祿可汗(Suluk Khan)結盟,包圍撥換城與大石城(Dai-dʑiᴇk-dʑiᴇŋ,今烏什縣[13][14]。唐軍由湯嘉惠率領,聯合葛邏祿與西突厥的阿史那獻前來解圍[15]。阿拉伯軍遭到反擊,撤退到塔什干,許多阿拉伯士卒被俘,但隨後在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支付贖金後獲釋[16][17]。戰爭之後,阿拉伯人被逐出河中地區北部。突騎施歸附於唐,隨後攻打了費爾干納的阿拉伯人。

720年後,吐蕃勢力再次北進塔里木盆地,唐軍也在740年代再度進駐安西。751年怛羅斯戰役使唐軍元氣大傷,原先的安西四鎮成為吐蕃和回鶻的勢力範圍。790年,撥換城再度由吐蕃入主。840年,漠北回鶻汗國解體,一部份回鶻人以高昌國(今吐魯番)為根據地,建立高昌回鶻,撥換城也成為高昌回鶻的勢力範圍,並開始使用突厥語名稱阿克蘇。十一世紀後,由於喀喇汗國的影響,阿克蘇開始伊斯蘭化。十二世紀,阿克蘇隨着高昌回鶻臣屬於西遼(喀喇契丹)。

1208年,高昌回鶻放棄西遼,改為效忠成吉思汗,在1224-1227年間,阿克蘇是曼尕賴(Mangalai)的國都,之後一度成為窩闊台汗國(Ögedeids)領地,在1286年被察合台汗國奪走,此後由察合台系統治將近三百年,當時的察合台語演變至今成為維吾爾語。在帖木兒汗國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的紀錄中,此城都有重要的經貿地位。1570年,東察合台汗國(此時為吐魯番汗國)最後一任可汗馬速葉爾羌汗國俘虜,阿克蘇成為突厥與蒙古軍閥的根據地,並由和卓管治,臣屬於葉爾羌汗國與後來的準噶爾汗國

近現代

[編輯]
  •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軍擊潰準噶爾,入主新疆,隔年設立阿克蘇辦事大臣。
  • 光緒八年(1882年)以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以阿克蘇置溫宿直隸州。
  • 光緒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並修建阿克蘇新城,亦稱漢城,為阿克蘇道和溫宿直隸州治所。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溫宿直隸州為府。
  • 1913年(民國二年)4月,溫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
  •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改阿克蘇道為阿克蘇行政區。
  •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更名為第四行政區並設立行政長官公署。
  •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第四行政區改為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1949年,設阿克蘇專區,專員公署駐阿克蘇縣。
  • 1958年5月撤銷溫宿縣,其行政區域併入阿克蘇縣。
  • 1962年恢復溫宿縣建制。
  • 1978年11月,改為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
  • 1983年8月19日,撤銷阿克蘇縣,設立縣級阿克蘇市。
  • 2013年1月,將阿克蘇市802.733平方公里、阿瓦提縣474.208平方公里、柯坪縣61.798平方公里區域(共1338.739平方公里)劃歸阿拉爾市管轄。
  • 2019年12月,撤銷庫車縣,設立縣級庫車市

地理

[編輯]

阿克蘇地區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地處南疆中部,東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交界,南鄰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全地區總面積13.25萬平方千米,邊境線長235千米。阿克蘇地區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7435.3米的托木爾峰是地區最高點;海拔945米的塔里木河則是地區最低處。北部是天山山區,南部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為山麓礫質扇形地、沖積平原區、戈壁、綠洲相間。中、低山丘陵帶分佈有大面積水草豐茂的天然草場,其間有黑音山盆地、拜城盆地、柯坪盆地以及烏什谷地。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原中、下部地勢平坦,水量豐富,土地肥沃,是地區的綠洲所在。阿克蘇地區是新疆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境內重要的有塔里木河、阿克蘇河、多浪河,水資源總量6.3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5億立方米。塔里木河南岸有勝利水庫、北岸有多浪水庫,均為平原水庫,總庫容1.48億立方米。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為艾西曼湖,面積26.57平方千米。

阿克蘇地區位於亞歐大陸深處,遠離海洋,為暖溫帶乾旱型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顯著特徵:氣候乾燥,蒸發量大,降水稀少,且年、季變化大,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熱量資源豐富,氣候變化劇烈,寒冬酷暑,晝夜溫差大,年均風速很小。阿克蘇地區北部、西部山區濕潤多雨,夏季涼爽,冬季寒冷,高山帶四季降雪。平原區除拜城盆地、烏什谷地以外都比較乾燥,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拜城盆地、烏什谷地則夏季略短,冬季略長,降水稍多。南部沙漠區乾燥少雨,多風沙,夏季酷熱,冬季乾冷。

阿克蘇市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81年統計至2010年,極端數據自1971年統計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8.8
(47.8)
14.4
(57.9)
27.9
(82.2)
34.5
(94.1)
36.0
(96.8)
37.4
(99.3)
39.6
(103.3)
38.6
(101.5)
34.6
(94.3)
29.4
(84.9)
22.4
(72.3)
9.8
(49.6)
39.6
(103.3)
平均高溫 °C(°F) −0.6
(30.9)
5.3
(41.5)
13.6
(56.5)
22.1
(71.8)
26.9
(80.4)
30.2
(86.4)
31.5
(88.7)
30.6
(87.1)
26.2
(79.2)
19.2
(66.6)
9.5
(49.1)
0.8
(33.4)
17.9
(64.3)
日均氣溫 °C(°F) −7.2
(19.0)
−1.3
(29.7)
7.1
(44.8)
15.0
(59.0)
19.7
(67.5)
22.8
(73.0)
24.1
(75.4)
23.1
(73.6)
18.3
(64.9)
10.9
(51.6)
2.5
(36.5)
−5.1
(22.8)
10.8
(51.5)
平均低溫 °C(°F) −12.3
(9.9)
−6.7
(19.9)
1.1
(34.0)
8.1
(46.6)
12.7
(54.9)
15.6
(60.1)
17.2
(63.0)
16.3
(61.3)
11.6
(52.9)
4.4
(39.9)
−2.3
(27.9)
−9.3
(15.3)
4.7
(40.5)
歷史最低溫 °C(°F) −25.2
(−13.4)
−24.4
(−11.9)
−10.9
(12.4)
−3.1
(26.4)
2.7
(36.9)
6.0
(42.8)
8.7
(47.7)
8.3
(46.9)
1.4
(34.5)
−4.5
(23.9)
−12.9
(8.8)
−23.4
(−10.1)
−25.2
(−13.4)
平均降水量 mm(吋) 1.8
(0.07)
2.7
(0.11)
4.3
(0.17)
3.8
(0.15)
9.9
(0.39)
12.6
(0.50)
16.2
(0.64)
12.1
(0.48)
8.7
(0.34)
4.7
(0.19)
1.0
(0.04)
2.8
(0.11)
80.6
(3.19)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2.3 2.2 1.6 1.5 3.1 5.3 6.6 6.3 3.3 1.1 0.7 1.9 35.9
平均相對濕度(%) 69 59 49 41 45 48 53 56 61 63 68 74 57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8]中國天氣網[19]

政治

[編輯]

現任領導

[編輯]
阿克蘇地區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阿克蘇地區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阿克蘇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
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

阿克蘇地區工作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專員 主任
姓名 吳紅展[20] 帕塔爾·吐爾遜[21] 阿迪力·艾力[22] 艾尼瓦爾·莫明[23]
民族 漢族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
籍貫 江蘇省江陰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
出生日期 1968年10月(56歲) 1974年5月(50歲)
就任日期 2023年3月 2018年5月 2023年2月 2018年1月

行政區劃

[編輯]

阿克蘇地區下轄2個縣級市、7個

阿克蘇地區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24] 區劃名稱
維吾爾文
漢語拼音
拉丁轉寫
面積[註 1][2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26]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27] 邊境管理區範圍
街道
辦事處
其中:
民族鄉
652900 阿克蘇地區
ئاقسۇ ۋىلايىتى
Ākèsū Dìqū
Aqsu Wilayiti
127,816.66
(124,909.49)
2,714,422 阿克蘇市 843000 11 41 44 2 境內部分地區
652901 阿克蘇市
ئاقسۇ شەھىرى
Ākèsū Shì
Aqsu Shehiri
14,415.16
(13,563.57)
715,319 英巴扎街道 843000 7 2 4
652902 庫車市
كۇچار شەھىرى
Kùchē Shì
Kuchar Shehiri
14,525.13
(14,525.13)
530,328 新城街道 842000 4 8 6
652922 溫宿縣
ئونسۇ ناھىيىسى
Wēnsù Xiàn
Onsu Nahiyisi
14,335.16
(13,457.67)
266,002 溫宿鎮 843100 5 5 1 全境
652924 沙雅縣
شايار ناھىيىسى
Shāyǎ Xiàn
Shayar Nahiyisi
31,848.17
(31,668.03)
278,516 沙雅鎮 842200 7 4
652925 新和縣
توقسۇ ناھىيىسى
Xīnhé Xiàn
Toqsu Nahiyisi
5,820.46
(5,820.46)
194,473 新和鎮 842100 4 4
652926 拜城縣
باي ناھىيىس
Bàichéng Xiàn
Bay Nahiyisi
15,890.99
(15,890.99)
231,113 拜城鎮 842300 4 10
652927 烏什縣
ئۇچتۇرپان ناھىيىسى
Wūshí Xiàn
Uchturpan Nahiyisi
9,051.54
(8,693.17)
205,571 烏什鎮 843400 3 6 1 全境
652928 阿瓦提縣
ئاۋات ناھىيىسى
Āwǎtí Xiàn
Avat Nahiyisi
13,017.89
(12,443.92)
242,481 阿瓦提鎮 843200 5 3
652929 柯坪縣
كەلپىن ناھىيىسى
Kēpíng Xiàn
Kelpin Nahiyisi
8,912.16
(8,846.55)
50,619 柯坪鎮 843600 3 2

人口

[編輯]

2022年末,地區常住人口為272.57萬人,[28]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3.58萬人。城鎮化率為45.34%,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88萬人,出生率為6.90‰;死亡人口1.55萬人,死亡率為5.69‰;自然增長率為1.21‰。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2,714,422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370,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43,613人,增長14.49%,年平均增長率為1.36%。其中,男性人口為1,405,059人,佔總人口的51.76%;女性人口為1,309,363人,佔總人口的48.2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31。0-14歲的人口為673,072人,佔總人口的24.8%;15-59歲的人口為1,784,058人,佔總人口的65.73%;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57,292人,佔總人口的9.48%,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72,473人,佔總人口的6.35%。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188,225人,佔總人口的43.7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26,197人,佔總人口的56.23%。

民族

[編輯]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542713人,佔總人口的22.9%,各少數民族人口1828096人,佔總人口的77.1%。

阿克蘇地區民族構成(2010年11月)[29]
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 漢族 回族 柯爾克孜族 土家族 藏族 苗族 蒙古族 哈薩克族 滿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1799512 542713 11334 10053 1958 1097 715 617 555 368 1887
佔總人口比例(%) 75.90 22.89 0.48 0.42 0.08 0.05 0.03 0.03 0.02 0.02 0.08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8.44 --- 0.62 0.55 0.11 0.06 0.04 0.03 0.03 0.02 0.10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特產

[編輯]

阿克蘇蘋果阿克蘇核桃阿克蘇紅棗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括號中的數字為地方所轄的面積,即扣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的面積。
  2.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阿克苏市概况. ئاقسۇ阿克苏市人民政府. [18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中文(簡體)).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 
  2. ^ Madeleine Reeves (編). Movement, Power and Place in Central Asia and Beyond: Contested Trajectories. 2012: 134. ISBN 978-0-415-50353-2. Jeti Suu{...}Seven Waters 
  3. ^ Archived copy 温宿县人民政府 领导致词. Wensu (Onsu) County People's Government. 2019-03-22 [30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20) (中文(中國大陸)). 温宿,维吾尔语意为“十股水” 
  4. ^ Hill (2009), p. 408, n. 20.13. "In Buddhist Sanskrit, it was known as Bharuka."
  5. ^ Bailey, H. W. (1985): Indo-Scythian Studies being Khotanese Texts Volume V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 Hulsewé, A. F. P. and Loewe, M. A. N. 1979. China in Central Asia: The Early Stage 125 BC – AD 23: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61 and 96 of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p. 162. E. J. Brill, Leiden.
  7. ^ 阿克苏地区.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 2010-11-09 [2013-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8. ^ Bernard Samuel My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Art需要免費註冊. McGraw-Hill. 1959: 445. The city bearing the Turkish name of Aksu was perhaps earlier called Bharuka and may overlie the ancient site, of which nothing has yet been found. 
  9. ^ John E. Hill. Section 20 – The Kingdom of Suoche 莎車 (Yarkand).. Not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Hou Hanshu 2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July 2003 [3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3). Neolithic artefacts from 5000 BC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Aksu area. By the first century BC news had reached the Chinese imperial court of the Kingdom of Baluka, one of the 36 kingdom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10. ^ Xuanzang. 連結至維基文庫 跋禄迦國. 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1 (中文). 
  11. ^ Li, Rongxi. Translator. 1996. The Great Tang Dynasty Record of the Western Regions.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Berkeley, California.
  12. ^ Wright, George Frederick, Asiatic Russia, Volume 1, BiblioBazaar, LLC: 47–48, 2009 [2022-05-25], ISBN 978-1-110-269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Reprint of a 19th-century edition)
  13. ^ René 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需要免費註冊.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114–. ISBN 978-0-8135-1304-1. aksu 717. 
  14. ^ Jonathan Karam Skaff. Sui-Tang China and Its Turko-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8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August 2012: 311– [2022-05-25]. ISBN 978-0-19-99962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9). 
  15. ^ Insight Guides. Insight Guides Silk Road. APA. 1 April 2017 [2022-05-25]. ISBN 978-1-78671-6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16.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8 March 1993: 88–89 [2022-05-25]. ISBN 0-691-0246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17. ^ Marvin C. Whiting. Imperial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8000 BC-1912 AD. iUniverse. 2002: 277– [2022-05-25]. ISBN 978-0-595-2213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18.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19. ^ 阿克苏 - 气象数据. 中國天氣網.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2021-12-01]. 
  20. ^ 吴红展任阿克苏地委书记. 中國經濟網. [2023-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2). 
  2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天山網. [202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0). 
  22. ^ 阿迪力·艾力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中國經濟網. [2023-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2). 
  23.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名单. 天山網. [202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25. ^ 《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阿克蘇地區國土資源局. 
  26.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王萍萍 , 編.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27.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28. ^ 阿克苏地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国统计信息网. www.tjcn.org. [202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4). 
  29.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8月. ISBN 978-7-5037-6516-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