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史
藝術史 系列 | ||||||||||||||||||||||||||||||||||||||||||||||||
|
||||||||||||||||||||||||||||||||||||||||||||||||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 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繪畫、雕刻和建築等。
歐洲史前藝術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岩畫、洞穴繪畫以及岩刻藝術,是介於舊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時期的特色。[1]歐洲藝術的書面歷史通常以古以色列和愛琴文明的藝術為起點 ,可追溯到西元前3世紀。不過,與這些重要文化無直接關聯的是,歐洲各地只要有人類足跡,就會留下雕刻、裝飾文物和巨大立石等標誌的各種藝術形式。歐洲內部藝術發展的一致模式到了古希臘藝術出現後才變得清晰,古希臘藝術被羅馬採用並改造,隨着羅馬帝國建立,這種藝術傳遍歐洲、北非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2]
在接下來的兩千年裏,古典時代藝術的影響力起伏不定。古典藝術在中世紀時,對部分地區而言似乎僅存於遙遠的記憶中,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重新發揮影響,接着在巴洛克時期經歷了一段被某些早期藝術史學家視為「衰敗 」的時期,[3]到新古典主義時期又以一種精緻形式重新出現,[4]在後現代主義時期重生。[5]
在19世紀之前,基督教會對歐洲藝術影響重大,教會的委託包括建築、繪畫和雕塑,為藝術家主要的作品來源,此期間的藝術史很大程度反映了教會歷史。在同一時期,人們目光重新放到與宗教無關的英雄和女英雄、神和女神的神話故事、大戰和奇異生物。[6]過去200年的大多數藝術作品大都未提及宗教,通常根本沒有特定的意識形態,但藝術往往受到政治問題的影響,無論是反映贊助者還是藝術家本身的關注。
歐洲藝術被劃分為多個風格時期,歷史上不同地區蓬勃發展的風格有別,但會相互重疊。大致分為古典、拜占庭、中世紀、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現代、後現代和新歐洲繪畫。[7]
史前美術
[編輯]又稱「原始美術」,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維倫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史前美術描述的是人的本能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
拉斯科洞窟中的野馬壁畫
-
野牛舔昆蟲咬,西元前15000-13000年,鹿角雕刻品; 國家史前博物館(萊塞濟德塔亞克-錫勒伊,法國)
古代美術
[編輯]西方習慣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紀稱為古代,具體來說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主要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時期的美術。
參見:美索不達米亞藝術
美索不達米亞(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
- 蘇美-阿卡德:金字形神塔(代表建築為烏魯克神廟)、烏爾軍旗、瓦爾卡夫人雕塑、金牛頭豎琴、聖樹與公山羊、納拉姆辛勝利碑、特爾·阿斯瑪爾寶藏。
- 古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浮雕
- 亞述:薩爾貢二世宮殿護門神獸;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充滿激烈動態的浮雕。
- 新巴比倫:空中花園、伊絲塔城門
參見:古埃及藝術
- 早王國:埃及象形文、那爾邁調色板、馬斯塔巴
- 古王國:金字塔建築如胡夫金字塔,從正面觀看的寫實人像雕刻如《門考拉夫婦立像》《書記坐像》、《卡培爾木雕》、《哈佛拉坐像》,獅身人面像。
- 中王國:神廟逐漸取代金字塔;方尖碑;採眼和身體朝正面,臉和腰以下朝側面的正面側身律的浮雕及繪畫,如觀看狩獵河馬的蒂(Ti Watching a Hippopotamus Hunt)之浮雕;貴族陵墓流行取材自日常生活及尼羅河的壁畫。
- 新王國:阿蒙神廟、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娜芙蒂蒂胸像、貴族陵墓繪畫如尼巴曼之墓的《花園內的池塘》。
- 末代:波斯米底亞統治者的藝術侵襲。
米諾斯藝術與邁錫尼藝術
[編輯]米諾斯文明位於克里特島,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文明,[11]其藝術的特點在於圖像富有想像力且技藝非凡。辛克萊·胡德(Sinclair Hood)稱「最優秀的米諾斯藝術所具備的本質特徵就是創造運動和生活氛圍的能力,雖說這是遵循一系列高度正式的慣例」。[12]它是更廣泛群體愛琴海藝術的一部分,到了後期對基克拉澤斯文化的藝術產生了主導性影響。木製品和紡織品早已經分解,所以大多數現存的米諾斯藝術的例子是米諾斯陶器、雕刻複雜的米諾斯印章、宮殿壁畫(包括風景畫)、各類材料的小型雕塑、珠寶和金屬製品。
米諾斯藝術與其他同時代文化以及後來的古希臘藝術之間的關係已被充分討論。它顯然主導了同一時期的邁錫尼藝術和基克拉澤斯藝術,[13]甚至在克里特島被邁錫尼人佔領之後,但在邁錫尼希臘崩潰後,只有傳統的某些部份從希臘黑暗時代倖存下來。[14]
米諾斯藝術的題材多樣,所使用的媒材大多不同,不過只有某些風格的陶器會包含象徵場景。躍牛出現在繪畫和幾種類型的雕塑中,被認為具有宗教意義;牛頭在陶土和其他雕塑材料中也是一個熱門主題。沒有任何圖案看起來像是個人肖像,或者明顯是王室肖像,而宗教肖像通常是推測性質,[15]學者不確定他們是神、神職人員還是信徒。[16]同樣,粉刷過的房間是「神龕」亦或是世俗用途還很不清楚;阿克羅蒂里遺址有個房間被認為是間臥室,裏面有一張床遺存,或被認為是一座神龕。[17]
動物,甚至包括不尋常的各種海洋動物,經常被描繪出來;「海洋風格」是一種來自MM III和LM IA的宮廷彩繪陶器,畫的是包括章魚在內的海洋生物佈滿整個器皿,可能起源於類似的壁畫場景;[18]有時這些會出現在其他媒材上。狩獵和戰爭的場景,以及馬匹和騎手的場景則多見於後期作品,可能是克里特人為邁錫尼市場或征服克里特島的邁錫尼霸主所製作的。
米諾斯人所繪製的圖案,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極具動感和生機勃勃,但經常不太準確,有時無法辨識物種;相較於古埃及藝術,往往更加生動,但不那麼寫實。[19]與其它古代文化的藝術相比,女性圖案的比例高出許多,因此過去認為米諾斯人只有女神,不過這想法現在已不被考慮。大多數人像都是側面的,或是與埃及其中一個慣例版本相同,頭和腿都是側面的,軀幹是正面的;但米諾斯圖案誇大了女性纖細的腰圍和女性豐胸等特徵。[20]
-
馬雷斯風格喙嘴壺(Kamares ware beaked jug);西元前1850-1675年; 陶瓷;高:27公分;出土自斐斯托斯(希臘克里特島);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希臘)
-
瑪利亞吊墜;西元前1800-1700年;黃金;高4.6公分,寬4.9公分;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
繪有章魚的「海洋風格」燒瓶,約西元前1500-1450年;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
「女蛇神像」;西元前1460-1410年(米諾斯新宮殿時期); 彩陶; 高:29.5公分; 出土自克諾索斯的神殿倉庫;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
邁錫尼獅子門
希臘化與馬其頓藝術
[編輯]參見: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帕德嫩神廟即為自古希臘延續到現代的建築。希臘大理石雕塑通常被描述為古典藝術的最高形式。從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及陶瓷工藝,可以讓人們對古希臘社會的運作方式有豐富的瞭解。黑彩花瓶畫和紅彩花瓶畫給出了許多希臘繪畫倖存的例子。文本中提到的一些著名的希臘木板畫家是阿佩萊斯、宙克西斯和巴赫西斯,然而除品質較差的皮薩木板畫之外,沒有古希臘木板畫的例子倖存,只剩下同代人或後來的羅馬人的書面描述。宙克西斯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據說是第一個使用暈塗法的人,根據老普林尼的說法,他的畫作的逼真程度會使鳥兒試圖吃掉畫中的葡萄。阿佩萊斯則被描述為古代最偉大的畫家,因為他在繪畫、色彩和造型方面有着完美的技巧
-
陶瓶畫師歐菲列特斯的泛雅典娜節獎品雙耳瓶(Euphiletos Painter Panathenaic prize amphora);西元前530年;彩陶;高:62.2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由披衣女子的形式支撐的鏡子;西元前5世紀中葉;青銅;高:40.41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色雷斯和尤安德里亞的墳墓浮雕(Grave relief of Thraseas and Euandria);西元前375-350年;彭代利大理石; 高:160公分,寬:91公分; 佩加蒙博物館(柏林)
-
披肩女子的小型雕像;西元前2世紀;陶土;高:29.2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米洛的維納斯;西元前130-100年;大理石;高:203公分;羅浮宮
-
1874年繪製的古希臘裝飾品和圖騰的示例插圖
羅馬王政與帝國藝術
[編輯]參見:古羅馬藝術
古羅馬美術承繼着古希臘的傳統,但羅馬人的美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規模巨大的羅馬鬥獸場和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而曾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達1700多年的龐貝壁畫,則給我們展示了古羅馬繪畫的獨特面貌。
羅馬藝術受到希臘的影響,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繼承了古希臘繪畫和雕塑,但也受到意大利當地伊特魯里亞藝術的強烈影響。羅馬的雕塑主要是來自社會上流社會肖像以及對神的描繪。
在現存的羅馬繪畫中有壁畫,許多來自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的別墅,尤其是在龐貝城和赫庫蘭紐姆。 這類繪畫可分為四種主要的「龐貝風格」或時期[22],可能是第一個包含視覺陷阱、偽透視和純風景的例子。[22]
幾乎所有現存的古代肖像畫都是在法尤姆的晚期古墓中發現的大量半身的「棺材肖像」。 這些畫使我們得以了解古代佳作所具備的水準。 另外也有少量來自古典時代晚期插畫書的微型畫以及為數眾多的中世紀早期摹本保存了下來。 早期的基督教藝術起源於羅馬的流行藝術以及後來的帝國藝術,並從這些來源對肖像繪製手法進行改造。
-
燈座上的哲學家銅像; 西元前1世紀晚期; 青銅; 全長27.3公分;重量:2.9公斤;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卡里忒斯,龐貝壁畫,1世紀
-
萬神殿(羅馬)全景,建於西元113和125年之間
-
戴着王冠的女神頭像,西元1-2世紀;大理石,高:23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沙發和腳凳; 西元1-2世紀; 木頭、骨頭和玻璃材質; 沙發尺寸為105.4×76.2×214.6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忒修斯馬賽克:西元300-400年,大理石和石灰石鵝卵石;尺寸4.1 x 4.2公尺,藝術史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歐洲中世紀美術
[編輯]參見:歐洲中世紀美術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作為標誌)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它標誌着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受基督教制約,中世紀美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建築的高度發展是中世紀美術最偉大的成就。拜占庭式教堂、奧圖羅馬式教堂和法蘭克歌德式教堂,各具藝術上的創造性,並與宗教建築相結合,雕刻、鑲嵌畫和壁畫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基督教初期教會藝術
[編輯]參見:早期基督教藝術
拜占庭藝術
[編輯]參見: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藝術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有所重疊或發生融合,但是到730年至843年的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絕大多數帶有人物的藝術品遭到摧毀,剩下的作品所剩無幾,以至於今日的任何新發現都會帶來全新的理解。在這之後,從843年到1453年則帶有明顯的拜占庭藝術傳統。 就用料和手藝而言通常是中世紀最優秀的藝術,集中在君士坦丁堡製作。 拜占庭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圓頂教堂內的巨型壁畫和馬賽克,不過受到自然災害以及教堂被清真寺佔用的影響,這些壁畫和馬賽克大多未能保存下來。
拜占庭最輝煌成就之一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此一時期馬賽克及聖像畫也取得很大成就,馬賽克與古希臘、羅馬馬賽克多採大理石製作不同,拜占庭主要以彩色玻璃為材料。拜占庭繪畫在聖像破壞運動後變得制式化。[23]
-
石板上的浮雕表示耶穌誕生;4世紀5世紀初; 大理石;拜占庭和基督教博物館(雅典)
-
羅馬聖母大殿的半圓形後殿,以這種迷人的馬賽克裝飾而成,飾於西元5世紀
-
查士丁尼一世及其隨從,約6世紀
-
雅典的阿基歐斯·埃萊夫塞里奧斯教堂,建於9世紀至13世紀,建造日期不詳
-
福音經文;約1100年;羊皮紙上的蛋彩畫、黃金和墨水,以及皮革裝訂;尺寸:36.8 x 29.6 x 12.4公分,對開本:35 x 26.2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市)
羅馬式藝術
[編輯]參見:羅馬式藝術
羅馬式藝術是指從1000年左右到12世紀哥德式藝術興起前的時期。這是一個日益繁榮的時期,也是一種首次在歐洲各地(從斯堪的納維亞到西西里)使用的一致風格。羅馬式藝術充滿活力和直接性,最初色彩鮮豔且大多極為精緻。彩色玻璃和金屬製品上的琺瑯成為重要的媒介,大型的立體雕塑也得到發展,不過高浮雕是主要的技術。它的建築以厚牆、圓頭窗和拱門為主,有很多雕刻裝飾。不同於拜占庭藝術,羅馬式教堂主要為壁畫、玻璃畫,減少了馬賽克的使用,人物多為正面律。人物造型皆小頭長驅缺乏創造性。[24]
法蘭克哥德式藝術
[編輯]參見: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藝術是個不定的術語,其涵義取決於手藝、地點和時間。此一詞彙起源於1140年的哥德式建築,但哥德式繪畫是到西元1200年左右才出現(這個日期有很多限制條件),當時它與羅馬式風格分道揚鑣。玻璃鑲嵌畫取代壁畫成為主要繪畫形式,壁畫僅於意大利持續發展。[25]哥德式雕塑於1144年隨着聖但尼聖殿的翻修而在法國誕生,並傳播到整個歐洲,到13世紀已成為國際風格,取代了羅馬式風格。國際哥德式藝術(International Gothic)則描述了從1360年到1430年左右的哥德式藝術,之後,哥德式藝術在不同地方及不同時間點與文藝復興藝術融合。在這一時期,壁畫和板畫等形式成為新的重點,而在這一時期結束時,包括了版畫等新媒介。
-
北耳堂窗戶; 約1230-1235年; 彩色玻璃; 直徑(玫瑰窗):10.2米; 沙特爾大教堂
-
聖味增爵(St. Vincent of Saragossa)傳說中的場景;1245–1247; 有色玻璃(pot-metal)、玻璃漆和鉛;尺寸:373.4 x 110.5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以聖母加冕和最後審判為主題的法國雙聯畫; 1260–1270年; 帶有金屬底座的象牙;尺寸:12.7 x 13 x 1.9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聖母與聖子升座;1260–1280年; 象牙上有油漆和鍍金的痕跡;尺寸:18.4 x 7.6 x 7.3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有格拉提安教令的對葉(bifolium);約1290年;羊皮紙上有黃金和蛋彩畫,棕色墨水和以現代皮革裝訂; 尺寸:48.3 x 29.2 x 1.3公分,不含書皮:47.2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繪有宗教場景的德國雙聯畫; 1300–1325年; 鍍銀,帶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琺瑯;尺寸:6.1 x 8.6 x 0. 8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一頁描繪了雷蒙德·迪奧克雷斯(Raymond Diocrès)的葬禮; 1411-1416年和1485-1486年; 牛犢皮紙上的蛋彩畫; 高29公分,寬21公分;康得博物館(Condé Museum)(尚蒂伊,法國)
-
奧地利的升座聖母雕像;1490-1500年; 石灰石塗色並鍍金; 80.3 x 59.1 x 23.5公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進入耶路撒冷》;約1500年;里昂美術館(法國里昂)
文藝復興美術
[編輯]參見:文藝復興藝術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意大利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達·文西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文藝復興早期
[編輯]繪畫組
錫耶納畫派:13世紀,重視線條及色彩。
佛羅倫斯畫派:麥第奇家族為佛羅倫斯的藝術家讚助者。
- 馬薩其奧:將解剖、透視運用於繪畫。畫中的光源不再使用從前均勻佈光的方式,而是集中光源,增進畫面空間深度及明暗對比。作品有《逐出伊甸園》、《納稅錢》、《聖三位一體》。
- 波堤且利:《春》、《維納斯的誕生》。
- 烏切羅:《聖羅馬諾之戰》,被認為是透視學運用之典範。
- 安基利訶:《聖告圖》
翁布里亞畫派:追求柔和與明媚色調。
帕都亞畫派:意大利北部形成於15世紀之地方畫派,重視形式結構及人物真實形體之刻畫。
- 曼帖那,其作品有《哀悼基督》、《安息的基督》
彫刻組
建築組
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
[編輯]15世紀末,佛羅倫斯因戰亂已非意大利的經濟及文化中心,意大利北部的羅馬城和威尼斯取而代之。教皇朱利阿斯二世即羅馬城的藝術家贊助者。
文藝復興三傑:皆來自佛羅倫斯
米蘭學派:
羅馬學派:
- 貝里尼:威尼斯畫派的創始者,是第一個在以油畫在帆布上作畫的意大利畫家,繪有《草地上的聖母》 《聖母子像》
- 喬爾喬內:繪有《沉睡的維納斯》、《田園合奏》,以及最早的「氣氛式風景畫」(landscape of mood)《暴風雨》
-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鄉間音樂會》《聖母升天圖》《基督戴荊冠》《酒神祭》
- 維洛內些:
- 丁多列托:
-
坦比哀多小堂(The Tempietto) (towards 1502–1510) (1502-1510年)在羅馬金山聖伯多祿堂的一個狹窄庭院內
法德地區的北地文藝復興
[編輯]北地文藝復興主要在法蘭德斯(弗朗德倫)的法國與德國交界地區。主要畫派為尼德蘭畫派。北地文藝復興保有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力求呈現角落細節的傳統。[26]
早期的荷蘭繪畫發展了油畫技術(但並沒有嚴格地發明),使人們得以更容易掌握現實主義繪畫的細節。揚·范艾克(1366-1441)是從泥金裝飾手抄本到木板畫的一個人物。
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1450?–1516)是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重要人物。 他在繪畫中使用了宗教主題,但將其與怪誕的幻想、豐富多彩的意象和農民民間傳說結合起來。他的畫作經常反映出中世紀末期的困惑和痛苦。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在15世紀末將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引入德國,並主導了德國文藝復興藝術。
時間段:
意大利文藝復興:14世紀末至16世紀初
北方文藝復興:16世紀
初期:
盛期:
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
[編輯]風格主義(十六世紀)
[編輯]代表人物是喬爾喬·瓦薩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和建築師,以傳記《藝苑名人傳》留名後世。
幼年即到佛羅倫薩學藝,終身服務於麥第奇家族。他崇拜米開朗琪羅,但追求風格主義,藝術風格蕪雜。存世作品甚多,大都構圖擠密,動作激烈、緊張,反映了後期風格主義的特點,代表作是佛羅倫薩市政廳內一系列壁畫。1560-1574年建成的「烏菲茲美術」,由他主持設計,其頂層現已闢為美術館。他在藝術史研究的建樹大於他的創作,所著《藝苑名人傳》長達百萬言,書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藝復興」一詞,並提出可按14、15、16世紀劃分美術發展的階段,對後來的藝術理論研究影響很大。
繪畫組:
- 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
- 艾爾·葛雷柯:《三位一體》、《聖馬丁與乞丐》、《托利多風景》、《脫掉基督的外衣》
- 科雷吉歐:《聖誕夜》《戴娜伊》《丘比特與伊歐》
- 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天頂畫《神佑的寓言》(或《巴爾貝里尼家族的勝利》
建築組:
彫刻組: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意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這一風格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美術門類中。弗蘭德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與古典主義亦成就輝煌,在王權至上的法國以古典主義為主,資本主義發達的荷蘭則以現實主義為主,如現實主義大師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的林布蘭、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巴洛克藝術
- 魯本斯(法蘭德斯):《劫持留奇波斯的女兒》
- 范戴克(英):《查理一世行獵圖》
- 貝尼尼(意):《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阿波羅與達芙妮》、《普魯東搶劫珀爾塞福涅〉現實主義
- 卡拉瓦喬(意):意大利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繪有《酒神巴庫斯》、《從十字架上放下耶穌》、《招喚聖馬太》
- 哈爾斯(荷):荷蘭畫派肖像畫代表,繪有《吉普賽女郎》
- 林布蘭(荷):《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夜巡》、《自畫像》
- 維梅爾(荷):《倒牛奶的女僕》、《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持天平的女人》、《窗邊讀信的少女》
- 雷斯達爾(荷):荷蘭風景畫全盛時期代表
- 委拉斯蓋茲(西):《宮女》、《紡織女》、《鏡前的維納斯》、《布列達的投降》
- 牟利羅(西):《玩骰子》、《雲中聖母》、《丐童》、《吃水果的少年》、《女孩與保姆》
學院派:追求古希臘藝術之優美、寧靜、平衡,少有浪漫性及現實性。
法國古典主義
- 普桑(法):《羅馬廢墟》、《台階上的聖家族》、《阿爾卡迪的牧人》、《摩西的發現》
- 洛蘭(法):《示巴女王登船》、《賽奇的父親向阿波羅索祭》、《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在塔爾索登岸》
- 普熱(法):雕刻作品有《亞歷山大與狄奧根》、《克羅托那的米羅》、《安德羅梅達》
-
凡爾賽宮入口,為最具標誌性的巴洛克式建築
-
路易十四的半身像;吉安·洛倫佐·貝尼尼;1665年;大理石;105 × 99 × 46公分;凡爾賽宮
-
遠近馳名且堅韌的地毯;1668-1685年;打結和切割的羊毛絨,每平方英寸約有90個結;909.3 x 459.7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羅馬耶穌會教堂(Church of the Gesù)的圓頂,由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於1674年建造
-
路易十四肖像;亞森特·里戈; 1701年;布面油畫;277×194公分;羅浮宮
-
維也納聖嘉祿堂,建於1716年至1737年間
洛可可藝術(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初中葉)
[編輯]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洛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代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繪畫組
建築組:
雕刻組:
- 皮加爾:《繫鞋帶的墨丘利》、《拔刺少女》
-
奧地利威爾赫林修道院(Wilhering Abbey)令人驚艷的內部。天花板上有個錯視畫,周圍裝飾精美的石膏裝飾
-
瓦朗吉維飯店(Hôtel de Varengeville)的細木護壁板(18世紀法國建築所用); 約1736-1752年; 各種材料,包括雕刻、上漆和鍍金橡木; 高5.58米,寬7.07米,長12.36米;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書名版畫;賈斯特·梅松尼爾(Juste Meissonnier );1738–1749年; 蝕刻版畫; 51.6 x 34.9釐米; 國家博物館
-
一對燭臺;18世紀;軟質瓷;高(左):26. 8公分(右):26.4公分; 切爾西瓷廠(Chelsea Porcelain Factory);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學院派和現實主義
[編輯]時間段:
新古典主義: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
浪漫主義: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現實主義:19世紀
印象派:19世紀末
啟蒙時期新古典主義藝術
[編輯]隨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
- 大衛:《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拿破崙加冕》《蘇格拉底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丘比特與賽姬》《馬拉之死》
- 安格爾:《泉》《大宮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女》《貝爾坦像》
- 席拉爾:《奧斯特利茨之戰》《亨利四世進入巴黎》《雷卡米埃夫人》
- 普呂東:《西風神劫走普塞克》《正義與復仇女神追趕兇手》《約瑟芬皇后》
- 烏東:《伏爾泰坐像》
浪漫主義藝術
[編輯]浪漫主義隨着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着人們》等。法國呂德的《馬賽曲》和卡爾波的《舞蹈》都是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塑作品。
-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
- 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着人們》《希阿島的屠殺》
- 呂德:《馬賽曲》
- 卡爾波:《舞蹈》
- 哥雅(西):《着衣的瑪哈》《裸體的馬哈》《農神吞噬其子》《1808年5月3日的槍殺》《查理四世的一家》《戰爭的災難》
浪漫主義之下的其他派系列舉如下[28]:
學院派
[編輯]1562年意大利瓦薩利在佛羅倫斯設立第一所美術學院「迪亞諾學院」,後來歐洲各地相繼效仿,尤其法國美術學院在路易十四、拿破侖大力支持下發揚光大,代表了官方所認可最高成就的正統藝術。學院藝術認為繪畫必須遵循理性,因此基礎訓練包含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安定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能夠兼顧精準的寫實技法和完美的古典形式(如均衡、諧和、比例等);題材取自宗教、神話和歷史,符合正統價值而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學院藝術的品質完好又常有宏偉氣派。由於學院勢力一直主導官方沙龍的評選。因此,由於學院藝術家的題材和形式逐漸因襲陳規,又打壓如現實主義和印象派等其它藝術表現法和價值觀,開始被視為僵化的守舊勢力。[29]
法國
英國前拉斐爾派
[編輯]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出現於英國的藝術運動,反對確立於拉斐爾時代的學院藝術,主要推崇的是拉菲爾以前的哥德式美術傳統,主張宗教應有宗教道德教化之用,筆調細緻,有種真實清純神祕優雅的自然美。[30][26]
新拉斐爾前派:主張理想藝術為理想說教,代表人物為伯恩·瓊斯。
拿撒勒畫派
[編輯]參見:拿撒勒畫派
哈德遜河派
[編輯]哈德遜河派是由一批在浪漫主義影下的美國風景畫家於19世紀中期所發起的藝術運動,受到英國畫家康斯特勃、特納和伯寧頓等人影響[31]。哈得遜河學派的藝術家熱衷於觀察自然,大多數人認為普通的森林、河流和山脈本身就是值得繪畫的主題,而非承載宏偉敘事的容器。哈德遜河派與同時期法國的巴比松畫派類似,也重視戶外繪畫,拒絕風景畫中必要的故事或道德教訓。然而,哈德遜河畫派的繪畫很少完全忠實呈現實際場景。[32]他們會以鉛筆和顏料在現場速寫,然後回到畫室內完成畫作。由此產生的繪畫通常是合成過的,描繪了比實際出現的風景更理想化的場景。[33]
現實主義藝術
[編輯]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法國畫家庫爾貝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而《石工》則深刻揭示了社會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勤勞樸實的農民畫家米勒,以醇厚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政治諷刺畫家杜米埃創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誇張的石版畫和油畫。德國女版畫家柯勒惠支,以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了反映工人運動和農民革命的系列銅版畫和石版畫。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列賓、蘇里科夫等傑出畫家。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品質。
- 米勒(巴比松畫派)《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 庫爾貝:《奧南的葬禮》《石工》
- 杜米埃:《三等車廂》
- 柯勒惠支:《不要把收穫的糧食磨成粉》《母與子》《哀悼基督》
-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挑選新娘的大公》《薩特闊在水晶宮》
- 蘇里科夫:《禁衛軍臨刑的早晨》
法國印象主義藝術三期
[編輯]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
印象藝術初期(印象派)
[編輯]繪畫組
- 莫內:《印象、日出》《兩個稻草堆》《蓮花池組曲》《廬昂主教堂組曲》《打陽傘的女人》《亞嘉杜的罌粟花田》
- 馬奈:《弗力貝傑爾的酒館》、《奧林匹亞》、《草地上的午餐》、
- 雷諾瓦:《烘餅磨坊》《彈琴少女》《浴女》
彫刻組
印象藝術中期(新印象派)
[編輯]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秀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
印象藝術後期(後印象派)
[編輯]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繪畫組
- 梵高的繪畫着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
代表作為《星夜》《麥田與柏樹》《夜間咖啡屋》《吃馬鈴薯的人》《自畫像》
- 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
代表作為《兩個大溪地婦女》《做完禮拜後的幻景》《何來?何謂?何如?》
雕刻組
代表作為《夜》。
廿世紀至今
[編輯]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
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
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卡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型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興起於法國的一種文學和藝術運動,它的主要特點是追求表達內心情感和心靈體驗,通過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來呈現深層次的意義。象徵主義的藝術家和作品通常具有一種超越現實的氣息,探索人類存在的本質和宇宙的神秘性。象徵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19世紀末期的法國社會和文化氛圍中充滿着一種激進和反傳統的情緒,許多藝術家和文人試圖尋找一種新的表現方式來反映這種情緒。象徵主義的興起也是對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一種反叛,他們認為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過於強調客觀事實和社會現實,缺乏內在的精神和情感。象徵主義藝術作品的表現手法包括模糊的線條、虛幻的色彩、神秘的符號和象徵,以及含糊不清的畫面。這些手法的目的是使作品更加深奧和富有內涵,而非直接呈現客觀現實。象徵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包括莫里斯·梅特林克、葉甫根尼·伊夫諾維奇·查拉波夫、聖山德倫、琉森·弗洛伊德、奧迪隆·雷松等人,他們的作品深受當時的文化和藝術界的歡迎,也對後來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產生了影響。
a.德式青年風 b.奧式分離派 c.義式自由風 d.西式現代主義者(Modernista) e.法式現代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象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上鬍鬚,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隨着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祖安·米羅等。
- 基里科(臘):《街的神祕和憂愁》
- 恩斯特(德):《喝雞尾酒的人》《寂靜之眼》
- 達利(西):《記憶的永恆》
- 米羅(西):《月之牆》
- 夏卡爾(俄):《追尋中的鳥》《向果戈里致敬》
- 馬格利特(比):《戴黑帽的男人》
隨着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909年在意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
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大部分抽象藝術的蜚聲國際畫壇的畫家在國內卻是藉藉無名的,西班牙人對繪畫,較之對其它藝術,更具秉賦;西班牙畫家在當代藝術革新的重大時刻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其中不乏在世界範圍內可數第一流的藝術家,尤其在繪畫方面,這些創作表現出高水平和舉世公認的實證能力。 西班牙的藝術寶庫是如此巨大,雖然百年來歷經磨難,但也沒有被糟踏殆盡。現在存留的寶庫依然是難於估量的豐富,超越了這個古老的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民族所擁有的。這個時代的西班牙藝術家對推進藝術演變的影響是深遠的。[原創研究?]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普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照像寫實派
[編輯]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複製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歸入現代藝術範疇的還有偶發藝術、大地藝術等。其許多藝術活動已經超出了美術的範圍。
參考文獻
[編輯]- ^ Oosterbeek, Luíz. European Prehistoric Art. Europeart. [4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Boardman, Joh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Classical Art, pp. 349-36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198143869
- ^ Banister Fletcher excluded nearly all Baroque buildings from his mammoth tome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 publishers eventually rectified this.
- ^ Murray, P. and Murray, L. (1963)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Thames & Hudson (World of Art), p. 9. ISBN 978-0-500-20008-7. "...in 1855 we fi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word 'Renaissance' used — by the French historian Michelet — as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a whole period of history and not confined to the rebirth of Latin letters or a classically inspired style in the arts."
- ^ Hause, S. & Maltby, W. (2001). A 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Essential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 2, pp. 245–246). Belmont, CA: Thomson Learning, Inc.
- ^ Art of Europ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Slam. [4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Art of Europ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Slam. [4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華滋出版社. 2015: p38–39、p58–59.
- ^ 9.0 9.1 高階秀爾. 西洋美術史. 1992: 16–20.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華滋出版社. 2015: p42–45.
- ^ Chaniotis, Angelos. Ancient Crete. Oxford Bibliograph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4).
- ^ Hood, 56
- ^ Hood, 17-18, 23-23
- ^ Hood, 240-241
- ^ Gates (2004), 33-34, 41
- ^ eg Hood, 53, 55, 58, 110
- ^ Chapin, 49-51
- ^ Hood, 37-38
- ^ Hood, 56, 233-235
- ^ Hood, 235-236
- ^ Mattinson, Lindsay.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A Guide To Architectural Styles. Amber Books. 2019: 21. ISBN 978-1-78274-748-2 (英語).
- ^ 22.0 22.1 Roman Painting.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0).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華滋出版社. 2015: p82–83.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華滋出版社. 2015: p85–87.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華滋出版社. 2015: p87–89.
- ^ 26.0 26.1 秋田麻早子.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2020: 186. ISBN 9789865511159.
- ^ 白瑩. 圖解藝術史. : p.175–190.
- ^ 李長俊. 西洋美術史綱要. 雄獅美術. ISBN 9789579735261.
- ^ 【藝術小百科】學院派一詞是褒是貶?.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 ^ 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 [2022-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0).
- ^ 哈德遜河學派 (劉昌漢) « chinesewritersna.com. chinesewritersna.com.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 ^ Kiely, Alexandra. The Hudson River School: American Art and Early Environmentalism.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Tiernan, Elizabeth. The Hudson River School: Birth of The Great American Landscape.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