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法语:Cubisme)是前卫艺术运动的一个流派,对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绘画与雕塑带来革命。
内容
[编辑]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组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且刻意反抗艺术模仿生活主流思想。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超现实,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
历史
[编辑]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罗·毕加索所建立,当时他们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他们于1907年相识[1]。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两人一直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工作。
法国的艺评人路易·沃塞勒于1908年批评布拉克的作品《房屋和树》为一堆立方体组成。在此之后,这“立体主义”被广泛地拿来使用,但作为创始者的布拉克与毕加索,则是相当地少用。在布拉克的作品之中,房屋的构建、形状与树木的色彩都极大地反映出塞尚对其的影响,直到1907年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之后“立体主义”才焕发出新的光彩。
立体主义起于自巴黎的蒙马特,由聚集在赛纳河左岸蒙帕纳斯地区的艺术家们传播开来,并由画商达尼埃尔-亨利·坎魏勒所发起。立体主义很快地受到欢迎,在1910年时,艺评者已将由布拉克与毕加索影响的艺术家们称做“立体学派”。然而,许多认为自己是立体主义的画家,在艺术风格的表现上和布拉克或毕加索的表现大异其趣,在1920年以前,他们就已经走向了明显歧异的道路。比如奥费主义即是立体主义的一个分支,其中包括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罗伯·德洛内,马塞尔·杜尚,费尔南·莱热等著名画家[2]。
1910-1912年的立体主义被称为是“分析型立体主义”(Cubisme analytique),此时毕加索与布拉克的风格与手法及其相像,以至于后人难以区分。分析性立体主义侧重于分析、解剖物体型态,两位艺术家倾向于直角与直线的表现形式。物体大而颜色敦厚,向画布外扩张。毕加索与布拉克经常运用到象征性主题与字母,例如乐器、水瓶、玻璃、报纸与人脸等。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影响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并激发了一连串的艺术改革运动,如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等。
不断寻求创新的艺术家,布拉克与毕加索,寻找新的画中主题及空间的表达模式。他们受到了保罗·塞尚、乔治·秀拉、伊比利亚雕塑、非洲部落艺术(即使布拉克驳斥这种说法),以及野兽派的影响。
对中国画家的影响
[编辑]民国时期留学来自法国的中国学生当中有不少画家受到立体主义等的现代艺术潮流影响,代表人物包括后来在浙江美术学院执教的方干民[3]、林风眠和吴大羽,以及他们的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等,和倪贻德、赵兽等。方干民著名作品《秋曲》(1934)、《白鸽》(1935)和《节日里的西湖》(1935)便是以立方主义为基础的创作[4][5]。
参考资料
[编辑]- ^ Christopher Green, 2009, Cubism, MoMA, Grove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 MoMA collection Cubism, detai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3).
- ^ 西班牙电信艺术珍藏展展现立体主义的青春期_评论分析_新浪收藏_新浪网. collection.sina.com.cn. [201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Yasuko FURUICHI, 古市保子. Cubism in Asia: Unbounded Dialogues -- Report. Japan Foundation (Tokyo, Japan). 2006: Presentation 2 of Session 1, Presentation 1 of Session 3.
- ^ 西班牙艺术展:立体主义的“青春期”-博宝艺术网. news.artxun.com.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