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庞贝风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描绘宴会场景的罗马湿壁画,来自庞贝城情人之家(Casa dei Casti Amanti)

庞贝风格为对古罗马壁画区分的四个时期。最初是由德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莫英语August Mau(August Mau)对1840年至1909年在庞贝城出土的壁画所作的划定和描述,这些壁画是现存的最大宗的罗马壁画之一。

关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前的几个世纪的室内装饰,壁画风格使艺术史学家得以划分出其各个阶段,维苏威火山爆发既摧毁了城市,同时也保存了绘画以及古罗马艺术风格的转变关系。风格主题在风格的传承过程中会有所重叠。这些画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繁荣和当时的特殊品味。

已发现的罗马壁画主要有四种风格:“镶嵌式”(Incrustation)、“建筑式”(Architectural)、“装潢式”(Ornamental)和“复杂式”(Intricate)。每种风格皆独一无二,但紧随第一风格之后的风格都保有前一种风格的特征。所有原画都创作于维苏威火山爆发之前,前两种风格(镶嵌式和建筑式)是共和国时期的作品(与希腊化希腊壁画有关),后两种风格(装潢式和复杂式)则是出自帝国时期。[1]

这些壁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罗马房间内部的幽闭感,这些房间没有窗户,十分昏暗。充满色彩和生命力的绘画让室内显得更加明亮,感觉更加宽敞。[2]

历史

[编辑]

罗马壁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在许多罗马都市和意大利农村的私人住宅中都能找到。[3]

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墙壁上有不同的绘画装饰。这些画从写实到印象派艺术作品都有。[4]灵感来自神话、风景和其他兴趣。通常情况下,绘画是在熟石膏上创作的,待其干燥后涂上颜料,也被称为湿壁画[3]壁画由一到三层砂浆和一到三层石灰和大理石混合而成。[1]今日发现的许多绘画都是在拿坡里湾附近发现的,那里是维苏威火山喷发的地区。[3]这些绘画包含了对该地区在火山大爆发之前的生活的描绘,大爆发摧毁了大部分农村和庞贝赫库兰尼姆等城市。[3]

壁画不仅用于装饰,还用于房屋周围的其他重要功能,如为客人提供指南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导向。[2]绘画的类型和完成绘画所使用的资源表明了住户的社会地位。[2]

第一风格:镶嵌式

[编辑]
第一风格的壁画,来自埃尔科拉诺

第一风格,也被称为结构式(structural style)、镶嵌式(incrustation style)或砖石式(masonry style),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80年最为流行。其特点为模拟大理石的视觉陷阱(大理石饰面)。这种看起来像大理石的外观是使用灰泥线脚(stucco moldings)获得,它使部分墙面看起来凸起。[5]其他模拟元素(例如悬挂在垂直线上的雪花石膏圆盘、黄色的“木”梁和白色的“柱子”和“檐口”)以及鲜艳色彩的使用,被视为财富的标志。不够富有的人主要使用黄色、紫色和粉色的变化。[5]

这种风格是仿自近东的托勒密宫殿,该宫殿的墙上镶著真正的石头和大理石,同时也反映出此时期罗马与其他希腊和希腊化国家来往及征服所带来的希腊化文化传播。另外还发现了摹绘希腊绘画的壁画。这种风格将墙面分割成多样多色的图案,取代了极其昂贵的砌石。第一风格也与其它风格一同装饰较低的墙段,这些墙段不如较高的墙段这么常被看见。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赫库兰尼姆的萨姆尼特之家(公元前2世纪末),或庞贝的农牧神之家萨鲁斯特之家英语House of Sallust的壁画[5]

第二风格:建筑式

[编辑]
第二风格的静物画朱莉娅·菲利克斯之家(House of Julia Felix)的壁画,庞贝城
意大利庞贝城马库斯·法比乌斯·鲁弗斯之家的第二风格绘画,克丽奥佩脱拉七世被描绘为维纳斯,她的儿子凯撒里昂则被描绘为丘比特,公元前1世纪中叶[6][7]

第二风格为建筑式,或称“错觉艺术手法英语Illusionism (art)”(illusionism)在公元前1世纪居主导地位,那里的墙壁装饰著建筑特色和视觉陷阱构图。这种风格的元素在早期让人想起第一风格,但这慢慢开始被一个又一个元素所取代。此技术包括用于冒充三维实体的突出元素,例如柱子会将墙壁空间划分成不同区域,这是罗马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风格的图案维持了摹仿大理石块的用途。这些石块通常沿着墙的底部排列,而实际上图案是创作在平坦的石膏上。[5]然而,许多这种风格的绘画都涉及假想场景的错觉。[2]画家们想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正透过窗户看着被描绘的风景。他们还加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花瓶和架子,以及似乎伸出墙外的物品。[3][2]这种风格的目的在于让观众感觉画中的情节就发生在他们周围。

此风格的特点是使用相对透视法来创造壁画的视觉陷阱(并非使用精确的线性透视法,线性透视法涉及数学概念和科学比例,就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壁画的画面被爱奥尼柱式或舞台平台等彩绘的建筑特征推进墙内,抵消了罗马房屋狭小无窗的房间所带来的幽闭性。

公元前90年左右,第一风格开始引入影像和风景,并从公元前70年开始发展,同时伴随着错觉和建筑的动机。装饰必须尽可能给人景深感。对影像的模仿首先出现在较高的部分,然后(公元前50年后)出现在风景画的背景中,为神话故事、戏剧面具或装饰提供了舞台。

这种风格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不断发展,虚构的建筑式元素为绘画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一种受舞台布景启发的结构被开发出来,即一个较大的中央画面被两侧较小的画面所包围着。在这种风格中,错觉手法的趋势持续存在,以绘画的建筑式元素或场景来“打破”墙面。景观元素最终占据了整个墙面,没有图框装置,所以在观众眼中,就好像只是从房间向外看到真实的场景。基本上,更发达的第二风格与第一风格相对立,目标是打破墙壁,展示自然和外部世界的景象,而不是约束和补强墙壁。成熟第二风格的深度表现大部分来自于空气透视的使用,它使更远处物体的外观变得模糊。因此,前景相当精确,而背景则有些不明确的紫色、蓝色和灰色。例如莉薇娅别墅的壁画《花园》。

在第二风格作品之中,最受认可和最独特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神秘别墅中的戴欧尼修斯秘仪图英语Dionysian Mysteries雕带。这部作品描绘的是酒神崇拜,该崇拜主要由女性组成,然而场景却描绘了一个男孩。

这种风格尤其是从公元前40年代开始流行,到公元前最后几十年开始衰落。例子包括伯斯科雷阿莱别墅(约公元前40年)、罗马城的奥古斯都之家(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的建筑式绘画。

第三风格:装潢式

[编辑]
第三风格的壁画,来自特拉斯提弗列的法尔内西纳之家(Casa della Farnesina)

第三风格为装潢式,在公元前20-10年左右流行,作为对前一时期艰苦生活的反应。 它为更具象征性和色彩丰富的装饰留出了空间,整体上更具观赏性,且在实行上往往表现出极佳的技巧。这种风格通常以简单优雅著称。

装潢式的主要特点是摆脱了错觉手段,不过这些手段(连同人物描绘)之后又悄悄返回这种风格。它严格遵守由中心元素决定的对称规则,将墙面分为3个水平区域和3至5个垂直区域。垂直区域会被几何图案或成分,或在烛台英语Candelabra周围悬挂细长的叶子柱分割开来。在这种特殊的风格中,更多的墙面空间被留为浅色而未设计。设计往往是以小型的、朴素的图案或场景出现,如烛台或有凹槽的附加物。[5]精致的鸟类或半幻想式的动物图案出现在背景中。植物和具有埃及特色的动物经常被引入,这是在奥古斯都于公元前30年击败克丽奥佩脱拉并吞埃及后,罗马艺术所掀起的埃及热(Egyptomania)的一部分。

这些画用精美的线性幻想故事装饰,主要是单色的,取代了第二风格的立体世界。这种风格还包括类似于在博斯科特雷卡塞(约公元前10年)的阿格里帕·波斯杜姆斯英语Agrippa Postumus别墅的15号卧室(约公元前10年)中发现的绘画。这些画包括精致的建筑框架,覆盖在空白的单色背景上,只有小场景位于中央,就像微小的漂浮景观。黑色、红色和黄色于此时期继续被使用,但在绿色和蓝色的使用上,变得比以往的风格更加突出。[4]

在罗马发现该风格持续至公元40年,在庞贝地区则持续至公元60年。

第四风格:复杂式

[编辑]
第四风格的壁画,来自维提之家

第四风格壁画(公元60-79年)的特点是对第三风格矫饰主义的巴洛克式抗拒,通常不像第三风格那样纯粹用于观赏。然而这种风格更加复杂,它恢复了大规模的叙述性绘画和全景视野,同时保留了第二风格和第一风格的建筑细节。在儒略-克劳狄时期(约公元20-54年),一种类似纺织品的质感占据主导地位,卷须似乎连结了所有墙上的元素。色调再度变得温暖,用于描绘来自神话、风景和其他图像的场景。[5]

复杂式绘画显得更加眼花缭乱,用到整面墙来完成。[2]墙面的整体感觉一般像是由有镶框的镶嵌画所组成。这些墙的下部区域倾向于由第一风格组成。墙面上还使用了带有花卉图案的面板。一个第四风格的典型例子是庞贝维提之家的伊克西翁房间。第四风格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推进带有强烈空间感和光线感的静物画之发展,阴影在罗马静物画中十分重要,这种风格直到17、18世纪才真正出现在荷兰和英国的装饰中。

火山喷发后的绘画

[编辑]

这四种壁画风格皆形成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之前。虽然许多罗马壁画的例子仍能够从火山爆发中保存下来,但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壁画风格形成。人们持续用这些绘画来装饰他们的家,但从未形成任何新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在画家们之间所使用的是四种风格的组合。[8]人们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改进,如在墙基上加了一块铅板,以防止湿气破坏艺术品,并使用大理石粉来产生更有光泽的表面。[9]

引文

[编辑]
  1. ^ 1.0 1.1 Connor, Michael J. ACTA ACCLA - Roman Wall Painting. www.accla.org.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2. ^ 2.0 2.1 2.2 2.3 2.4 2.5 ninamil7. The Four Styles of Roman Wall Paintings. depts.washington.edu. 2005-11-14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3.0 3.1 3.2 3.3 3.4 Roman Painting. www.metmuseum.org.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October 2004 [20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9). 
  4. ^ 4.0 4.1 Cartwright, Mark. Roman Wall Painting.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August 11, 2013 [20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5. ^ 5.0 5.1 5.2 5.3 5.4 5.5 Ambler, Jessica. Roman Wall Painting Styles. Khan Academy.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6. ^ Roller, Duane W., Cleopatra: a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19-536553-5. 
  7. ^ Walker, Susan, Cleopatra in Pompeii?, Papers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Rome, 2008, 76: 35–46; 345–8 [2022-01-05], JSTOR 40311128, doi:10.1017/S00682462000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8. ^ Ambler, Jessica. Roman Wall Painting Styles. Khan Academy.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9. ^ Roman Painting. www.metmuseum.org.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4-10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