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科隆級小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累斯頓號
概況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柯尼斯堡級
次級
規劃數 10
完成數 2
取消數 8
損失數 2
技術數據
船型 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5620噸
  • 滿載:7486噸
船長 155.50米
型寬 14.20米
吃水 6.01米
動力輸出 31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27.5節
續航力 5400海里以12節
乘員 559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科隆級小巡洋艦(德語:Cöln-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建造的最後一個小巡洋艦船級。它原計劃由十艘艦組成,但僅有首艦科隆號德累斯頓號竣工。另有五艘艦已下水但未能完工,分別為威斯巴登號馬德堡號萊比錫號羅斯托克號女性之贊號;而已架設龍骨卻未下水的其餘三艘則分別為科隆代艦、埃姆登代艦和卡爾斯魯厄代艦[註 1]。該船級的設計是前身柯尼斯堡級的略微修改版本。

科隆號及德累斯頓號於1918年才加入公海艦隊,使得它們在戰爭期間的運用相對有限。它們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並參加了前往挪威攻擊英國船隊的無果艦隊行動。它們本應在戰爭的最後日子裏主導對英國商船的攻擊,目的是為引出英國大艦隊,並迫使其進行一場終極艦隊決戰,但威廉港兵變的發生導致該計劃被取消。戰後,兩艘同級艦均被扣押在斯卡帕灣並最終於1919年6月集體自沉。科隆號及德累斯頓號至今仍留存在斯卡帕灣海底。

設計

[編輯]

至1916年,德國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了十三艘小巡洋艦。為了取代它們,德意志帝國海軍一舉訂購了十艘新巡洋艦,這主要是基於戰時處境,《艦隊法》對建造艦數所做的限制已被打破,而它們的設計是在柯尼斯堡級的基礎上稍作改良。[2]與前級相比,科隆級艦隻有着更為傾斜的艏柱,增加了六台重油專用鍋爐及減少了八個燃煤鍋爐;其高射炮亦增至三門,並提高了續航距離,排水量則增加了約200噸。[3]

整體特徵及機械裝置

[編輯]

科隆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49.80(4916)和155.50米(510呎2吋),有14.2米(46呎7吋)的舷寬,以及6.01米(19呎9吋)的前吃水和6.43米(21呎1吋)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5,620公噸(5,53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7,486公噸(7,368長噸)。船體採用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二十四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5%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這些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7名軍官和542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駁船、1艘獨桅縱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英語Dinghy。德國海軍將這些艦隻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運轉溫和。它們具有極強的機動性,轉彎半徑緊湊,但在入彎會會遭受速度損失。在滿舵的情況下,它們的降速則高達60%。此外,這些艦隻的艉部沉重。[4]

科隆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蒸汽輪機組成,它們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50米(11呎6吋)的三葉螺旋槳。主機均由八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六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31,000匹軸馬力(23,117千瓦特),設計速度為27.5(50.9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科隆號達到了48,708匹軸馬力(36,322千瓦特)的最大功率和29.3節(54.3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而德累斯頓號則達到49,428匹軸馬力(36,858千瓦特)和27.8節(51.5公里每小時)。燃煤的貯存量按設計為300公噸(300長噸),但最多可搭載1,100公噸(1,100長噸)。重油貯量最初為200公噸(200長噸),但同樣可增加至1,050公噸(1,030長噸)。在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科隆號和德累斯頓號分別最多可以航行6,000海里(11,000公里)和5,400海里(10,000公里)。若將速度提升至25節(46公里每小時),則巡航範圍會大幅下降至1,200海里(2,200公里)。電力由兩台渦輪發電機英語Turbo generator和一台柴油發電機供應,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300千瓦特(40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4]

武器及裝甲

[編輯]

科隆級艦隻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佈置在艦艉。[5]對於科隆號,艦艏的兩門舷炮是安裝在艏樓甲板上,而同級其餘艦隻則是安裝在更低一層的上甲板中[4]。這些炮管在發射45.3公斤(100英磅)炮彈的初速為840米每秒(2,800呎每秒)。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7,600(19,200)開外的目標。[6]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炮130發。科隆級艦隻的防空武器由三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但其中一門於1918年移除。[4]它們在發射10公斤(22英磅)炮彈的初速為750至770米每秒(2,500至2,500呎每秒)[6]。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毫米(19.7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均安裝在艦舯的甲板旋轉發射器內。四艘同級艦也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4]

科隆級艦隻受到由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r製成的水線裝甲帶保護;這條裝甲帶在艦舯的厚度為60毫米(2.4吋),至艦艏處弱化為18毫米(0.71吋)。艦艉則不設裝甲。甲板前側由60毫米厚的裝甲覆蓋,舯部為40毫米(1.6吋)厚,艉部厚度則為20毫米(0.79吋)。40毫米厚的斜面裝甲與甲板和水線裝甲帶相連。司令塔的側部有100毫米(3.9吋)厚、頂部為20毫米厚。主炮則配備有厚度為50毫米(2.0吋)的炮擋英語Gun shield。水雷艙也受到20毫米厚的甲板裝甲和30毫米(1.2吋)厚的側面裝甲保護。[4]

建造

[編輯]

全部十艘同級艦均於1915年和1916年開始架設龍骨。其中科隆號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承建,威斯巴登號羅斯托克號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架設,萊比錫號、科隆代艦和埃姆登代艦的建造合同則授予了不萊梅威悉船廠基爾霍瓦茲船廠德語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獲得了德累斯頓號馬德堡號的訂單,而女性之贊號和卡爾斯魯厄代艦則由基爾的帝國船廠承建。[4][3]

由於戰時人員及物資匱乏,科隆號和德累斯頓號成為僅有兩艘完工的同級艦,它們分別於1916年10月5日和1917年4月25日下水[7]。威斯巴登號於1917年3月3日下水,當它於1918年12月被取消時,距離完工尚有五個月時間。馬德堡號隨後於1917年11月17日下水,並於距離完工前九個月被取消。萊比錫號於1918年1月28日下水,距離完工前七個月取消。羅斯托克號於4月6日跟進,也在完工前七個月取消。同年9月16日,女性之贊號成為同最後一艘下水的同級艦,並在距離完工前約十三個月取消。其餘三艘同級艦則是仍在滑道上時便遭取消。[8]

同級艦

[編輯]
艦隻 造船廠 命名來源 架設日期 下水日期 入役日期 結局
科隆號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科隆 1915年 1916年10月5日 1918年1月17日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威斯巴登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威斯巴登 1915年 1917年3月3日 不適用 未完工,1920年拆解報廢
德累斯頓號 基爾霍瓦茲船廠德語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 德累斯頓 1916年 1917年4月25日 1918年3月28日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馬德堡號 基爾霍瓦茲船廠 馬德堡 1916年 1917年11月17日 不適用 未完工,1922年拆解報廢
萊比錫號 不萊梅威悉船廠 萊比錫 1915年 1918年1月28日 未完工,1921年拆解報廢
羅斯托克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羅斯托克 1915年 1918年4月6日 未完工,1921年拆解報廢
女性之贊號 基爾帝國船廠 德國婦女 1915年 1918年10月16日 未完工,1921年拆解報廢
科隆代艦 不萊梅威悉船廠 不適用 1916年 不適用 未完工,1921年拆解報廢
埃姆登代艦 不萊梅威悉船廠 1916年 未完工,1921年拆解報廢
卡爾斯魯厄代艦 基爾帝國船廠 1916年 未完工,1920年拆解報廢

服役歷史

[編輯]
科隆號於斯卡帕灣

入役後,科隆號和德累斯頓號加入了公海艦隊[2]。它們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與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皮勞號格勞登茨號紐倫堡號卡爾斯魯厄號在一起[9]。1918年4月23-24日,這些艦隻及時參加了一個前往挪威的大規模艦隊行動。第一與第二偵察集群、連同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意圖向一支前往挪威、戒備森嚴的英國護航隊發動襲擊,公海艦隊餘部則提供遠程支援。[10]然而,德國人未能找到船隊的位置,後者實際上在艦隊離港的前一天便已出航。結果,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中斷了行動並返回港口。[11]

1918年10月,兩艘同級艦本應隨第二偵察集群主導針對英國皇家海軍終極決戰。其中科隆號、德累斯頓號、柯尼斯堡號和皮勞號將攻擊泰晤士河口的商船運輸,而集群其餘艦隻則要炮擊法蘭德斯的目標,目的是引出英國大艦隊[9]此時已升任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大將舍爾與公海艦隊新任總司令、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12]。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當天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艦及其它幾艘戰艦的水兵發生叛變[13]

在水兵叛亂期間,戰艦邊境總督號的船員曾拒絕為德累斯頓號的出航讓路;它將其中一座305毫米(12.0吋)炮塔瞄準德累斯頓號,但在隨後又作出妥協,使後者離港。[14]然後,這艘艦去往斯維內明德,在那裏被部分鑿沉,之後又重新浮起並恢復適航狀態[15]。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16]。當得知這一情況後,德皇威廉二世哀呼,「我已不再擁有海軍」[17]。隨着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包括科隆號和德累斯頓號在內的共計74艘艦隻於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16][7]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佔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18]科隆號於13:50沉沒,且從未進行打撈拆解[8]。德累斯頓號也依然留存在斯卡帕灣的底部[19]

1919年11月17日,在戰爭結束時尚未完工的其餘八艘同級艦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威斯巴登號曾短暫考慮完工,但仍於1920年拆解報廢。馬德堡號於1921年10月28日作價1300000馬克出售,並於次年在基爾拆解。萊比錫號和羅斯托克號於1921年出售,並在漢堡報廢。女性之贊號於1921年被拖曳至德意志造船廠拆解。卡爾斯魯厄代艦於1920年在滑道上拆卸,科隆代艦和埃姆登代艦分別於1921年6月21日和25日以400000馬克出售,它們均於同年在漢堡報廢。[8]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對於最後三艘艦,所引用的名稱為建造過程中所使用的臨時代號,其正式名稱僅會在下水後獲得。[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Herwig,第205頁.
  3. ^ 3.0 3.1 日本海人社,第92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Gröner,第114頁.
  5. ^ Gardiner & Gray,第163頁.
  6. ^ 6.0 6.1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7. ^ 7.0 7.1 Gröner,第114–115頁.
  8. ^ 8.0 8.1 8.2 Gröner,第115頁.
  9. ^ 9.0 9.1 Woodward,第116頁.
  10. ^ Halpern,第418頁.
  11. ^ Halpern,第419頁.
  12. ^ Tarrant,第280–281頁.
  13. ^ Tarrant,第281–282頁.
  14. ^ Woodward,第164頁.
  15. ^ Woodward,第166頁.
  16. ^ 16.0 16.1 Tarrant,第282頁.
  17. ^ Herwig,第252頁.
  18. ^ Herwig,第256頁.
  19. ^ Wille,第392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