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普尼克危機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34屆美國總統
第一任期
第二任期
身後
|
||
史普尼克危機(英語:Sputnik crisis),是指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先美國成功發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令西方世界陷入一段恐懼和焦慮的時期。[1]這場危機是冷戰中的其中一個重大事件及轉捩點,當時美國一直認為自己在導彈和航天領域上站於領導地位,並曾經在史普尼克1號發射前嘗試過兩次試射人造衛星,但均告失敗。史普尼克1號發射的成功顯示了美蘇之間的技術差距,引發了美國太空總署的成立和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2][3]
背景
[編輯]美國是1950年代初期主導世界的大國,在多項科技上都處於領先優勢。然而,美蘇兩國在教育差距快速收縮,1955年至1961年間蘇聯每年培訓的科學家人數已是美國的兩到三倍。[4]史普尼克1號的發射和入軌成功表明蘇聯在技術上取得了實質性飛躍,也被美國視為對自身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這直接促使美國在研發、教育和國家安全上投入大量聯邦層面的投入。[5]
發射
[編輯]史普尼克1號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6][7],安全帶在發射後116秒分離,核心發動機於295.4 秒關閉。[8]發動機熄火後19.9秒與第二級分離,衛星被投放及啟動。[9]史普尼克1號在軌道上運行了三個月,直到1958年1月4日,期間總共完成了1440個地球軌道的繞行。[10]
美國反應
[編輯]在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成功發射後五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表了講話,當被記者詢問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時,艾森豪威爾說「衛星本身一點也沒有引起我的擔憂」。[11]然而,在1958年艾森豪威爾便轉變態度,指蘇聯在太空科技的進步已經超過了美國,並指將可能會對美國構成直接的軍事威脅及領導地位。[12]
影響
[編輯]蘇聯成功將史普尼克1號發射代表了兩個優勢:(1)他們擁有將衛星送入軌道的能力,及(2)他們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已被成功驗證,可以進行長距離的打擊,這對原先在地理上具有優勢、遠離歐洲的美國構成直接威脅。[13]這被視為美國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促使在在研發及教育上的大量投入,也代表了太空競賽的開始。[5]
史普尼克危機在美國引發一連串事件:
- 在兩天內計算史普尼克1號的軌道。
- 1958年2月,美國政府認為他們需要一個具備研究和設計能力的高階防衛部門,遂成立高等研究計劃局,即後來的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或稱DARPA。
- 1958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正式批准成立太空總署和推動水星計劃,帶領美國進入太空競賽。
- 進行培育新一代工程師的教育計劃,過程中發展出新數學(New Math)的概念。
- 意外使科學界獲得大量研究資金。1959年,美國國會撥付1.34億美元給國家科學基金會,比前一年多了近1億美元。到了1968年,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已經達到將近五億美元。
- 北極星彈道導彈計劃
- 為了北極星計劃而開始專案管理的研究與發展,創造出現代專案管理的概念和標準的專案模型,即專案評估與審核技術(PERT)。
-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1960年的總統選舉提出,要縮小導彈差距,即部署1000枚民兵彈道導彈,數量遠遠超過當時蘇聯擁有的彈道導彈。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ome History of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y 2007).
- ^ Some History of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y 2007).
- ^ various articles, see link for the search. New York Times. Oct 6–31, 1957 [202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 ^ Kaiser, David. The Physics of Spin: Sputnik Politics and American Physicists in the 1950s. Social Research. 2006.
- ^ 5.0 5.1 Kay, Sean. America's Sputnik Moments. Survival. April–May 2013, 55 (2): 123–146. S2CID 154455156. doi:10.1080/00396338.2013.784470.
- ^ Zak, Anatoly. Sputnik's mission. RussianSpaceWeb.com. 2015 [27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January 2013).
- ^ Sputnik 1.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September 2007) (西班牙語).
- ^ Main Results of the Launch of the Rocket with the First ISZ Onboard on 4 October 1957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 October 2007. – document signed by S.P. Korolev, V.P. Glushko, N.A. Pilyugin and V.P. Barmin, in the book by Vetrov "Korolev and His Job" (俄語)
- ^ Zak, Anatoly. Sputnik's mission. RussianSpaceWeb.com. 2015 [27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January 2013).
- ^ Zak, Anatoly. Sputnik's mission. RussianSpaceWeb.com. 2015 [27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January 2013).
- ^ Mieczkowski, Yanek. Eisenhower's Sputnik Moment: The Race for Space and World Prestige. United Stat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11. ISBN 978-0-8014-5150-8.
- ^ Peoples, Columba. Sputnik and 'Skill Thinking' Revisite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in American Responses to the Soviet Missile Threat. Cold War History. 2008, 8: 55–75. S2CID 154436145. doi:10.1080/14682740701791334.
- ^ Mieczkowski, Yanek. Eisenhower's Sputnik Moment: The Race for Space and World Prestige. United Stat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11. ISBN 978-0-8014-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