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里阿德涅號小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54°9′N 7°7′E / 54.150°N 7.117°E / 54.150; 7.117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爭前的阿里阿德涅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阿里阿德涅號
艦名出處 阿里阿德涅
建造者 不來梅威悉船廠
鋪設龍骨 1899年
下水日期 1900年8月10日
入役日期 1901年5月18日
結局 1914年8月28日於黑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沉沒
技術數據
船級 瞪羚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3006噸
船長 105.1米
船寬 12.2米
吃水 4.93米
動力輸出 8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速度 21.5節
續航力 3560海里以10節
乘員 25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00-250毫米

阿里阿德涅號(德語:SMS Ariadn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於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五號艦,以希臘神話人物阿里阿德涅命名。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作為一艘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服役,它裝備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21.5(39.8公里每小時)。

阿里阿德涅號在其服役生涯中幾乎沒有作出任何貢獻;從1902年至1906年間,它先後在演習艦隊的第一分艦隊和第一偵察集群服役。在此期間,它參加了例行的訓練演習和海外巡航。該艦於1906年底退役,一直擱置至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8月2日重新啟用後,它負責擔任保衛德國北海沿岸的魚雷艇嚮導艦。至8月28日的黑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中,阿里阿德涅號出擊英語Sortie增援在黑爾戈蘭灣巡邏的己方艦艇,卻在那裡意外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擊沉。其傷亡人數說法不一,有59名或250名官兵被其它德國巡洋艦救起。

設計

[編輯]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1][2]

阿里阿德涅號的全長為105.1米,有12.2米的舷寬和4.93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59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3006噸。[3]艦隻的推進系統由日耳曼尼亞船廠生產的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它們的額定功率為8,000匹公制馬力(5,9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1.5節(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九台燃煤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阿里阿德涅號可貯存56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60海里(6,59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4]

阿里阿德涅號的主炮為單座安裝、配備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它們的射程為12200米,並配備1000發彈藥,其中每炮100發。該艦還裝備有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及五枚魚雷,均以以浸沒式安裝在舷側的船體內。在裝甲方面,阿里阿德涅號受到20-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厚、頂面為20毫米厚。炮擋的厚度也有50毫米。[4]

服役歷史

[編輯]

阿里阿德涅號是根據合同代號「D」[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899年12月14日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00年8月10日下水,並由時任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廠長的海軍少將胡戈·馮·舒克曼(Hugo von Schuckmann)在下水儀式上發表演說,繼而展開舾裝工作。舾裝完成後,阿里阿德涅號於1901年5月18日投入運行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以展開海試。在7月11日的試航中,其左舷第一台鍋爐發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喪生、3人受傷。1902年10月22日,該艦才最終宣布準備好入役,當時它被編入駐基爾第一分艦隊,並由海軍少校阿道夫·約瑟斐(Adolph Josephi)擔任艦長。它跟隨分艦隊中的戰列艦展開前往挪威的巡航,隨後又在北海進行了訓練演習。1903年3月1日,阿里阿德涅號被分配至第一偵察集群,這是演習艦隊(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主要偵察單位,受海軍少將路德維希·博爾肯哈根英語Ludwig Borckenhagen指揮。[4][6]

第一偵察集群於1903年初開始了前往西班牙的訓練巡航,期間阿里阿德涅號曾於5月14日在法國布雷斯特停留,為分艦隊領取郵件。7月,包括阿里阿德涅號在內的艦隊大部再度到訪挪威海域。艦隊例行的年度秋季演習則於9月至10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1904年,阿里阿德涅號參與了5月的艦隊演練,隨後在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基爾期間接受了海上閱兵。艦隊隨後回訪英國,而阿里阿德涅號更於9月3日至10日的巡航中為德皇威廉二世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英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提供護航。在此期間,海軍少校約翰內斯·席爾默(Johannes Schirmer)接替了約瑟斐出任艦長。1905年,該艦參加了年度的訓練演習,但隨着3月梅克倫堡號戰列艦大帶海峽擱淺後,演習中斷;阿里阿德涅號成為被派去解救它的艦艇之一。1906年2月,當新式戰列艦普魯士號代表德國前往哥本哈根出席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八世的加冕典禮時,也由阿里阿德涅號為其提供護航。返回德國後,阿里阿德涅號於9月22日在威廉港退役,繼而在接下來的八年裡都作預備役英語Reserve fleet封存。[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里阿德涅號於8月2日重新入役,作為岸防魚雷艇區艦隊嚮導艦,肩負着亞德河威悉河河口的守衛。這些艦艇的任務是保護相關重要的水道不受敵艦的攻擊。其時任艦長為海軍上校漢斯·澤博姆德語Hans Seebohm[4][6]

8月23日,幾名英國指揮官提交了一份計劃,欲以海軍准將雷金納德·蒂爾維特英語Reginald Tyrwhitt麾下哈維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的輕巡洋艦及驅逐艦襲擊德國沿岸的巡邏線。它們將得到潛艇以及海軍中將戴維·貝蒂麾下的戰列巡洋艦和相關輕型部隊的支援。這份計劃得到批准並定於8月28日實施。[4][7]8月26日傍晚,英軍開始離開港口,首先派出參與行動的是潛艇部隊。大部分水面部隊都於翌日清晨出海;為了進一步支援哈維奇部隊而增加的第7巡洋分艦隊英語7th Cruiser Squadron,則是於這天晚些時候離港。[8]

黑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中的阿里阿德涅號

8月28日清晨,阿里阿德涅號被輪調出前線巡邏線,並錨泊在威悉河入口處,以支援正在巡邏的巡洋艦魚雷艇[9]。在28日上午接到英軍襲擊的報告後,阿里阿德涅號及其它幾艘巡洋艦火速趕往馳援德國巡邏隊。它於大約13:40與斯德丁號會合,但在此後不到20分鐘內,正追擊科隆號的兩艘貝蒂的戰列巡洋艦便已抵達現場,並開始向阿里阿德涅號開火。後者向右轉舵,試圖逃跑。它遭英國火炮數次命中,其中一次擊中了前部鍋爐艙英語boiler room。艦隻的貯煤艙發生火災,並有五台鍋爐失效;導致其速度下降至15節(28公里每小時)。兩艘戰列巡洋艦不斷迫近——其中一艘是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直至相距3,000公尺(3,300碼)的範圍內發射它們的12英寸(300公釐)炮,這正是該口徑炮的近距離平射射程。阿里阿德涅號盡其所能還擊,但無濟於事。[10][11]

阿里阿德涅號小巡洋艦在北海的位置
阿里阿德涅號小巡洋艦
艦隻殘骸發現地在北海的位置

隨着火勢在艏艉兩端肆虐,阿里阿德涅號向其前彈藥艙灌水,以避免火情波及推進劑裝藥。至14:15,英國人停火,使阿里阿德涅號得以蹣跚離開。倖存的船員能夠在艏艛集合逃生,並準備棄艦。小巡洋艦但澤號於15:00前不久抵達,開始營救倖存者;而科爾貝格號施特拉爾松德號也在隨後加入救援行動。施特拉爾松德號試圖拖走這艘受損的艦隻,但至16:25,阿里阿德涅號傾覆,使得拯救該艦的努力陷入僵局。它在最終沉沒前仍然漂浮了一段時間。由於阿里阿德涅號甲板上儲存的彈藥頻繁爆炸,導致友艦無法太靠近失事的巡洋艦,這阻礙了救援工作。關於傷亡的報告則大相徑庭。據歷史學家加里·斯塔夫表示,包含該艦的指揮官在內,共有9名軍官和50名士兵獲救。但另三位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阿爾貝特·勒爾以及漢斯-奧托·施泰因梅茨則認為該艦共有約250名官兵獲救,僅64名船員在沉沒中陣亡。[11][12]

艦隻殘骸於1973年被尋獲;它位於諾德奈以北約40米的深度之下,坐標為54°9′N 7°7′E / 54.150°N 7.117°E / 54.150; 7.117。阿里阿德涅號正長眠在距報道的沉沒地點約4海里(7.4公里)處。[11]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183–184頁.
  2. ^ Nottelmann,第103–110頁.
  3. ^ Gröner,第100頁.
  4. ^ 4.0 4.1 4.2 4.3 4.4 Gröner,第99–10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6.0 6.1 6.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58–259頁.
  7. ^ Halpern,第30–31頁.
  8. ^ Staff,第5頁.
  9. ^ Staff,第4頁.
  10. ^ Staff,第4, 21–22頁.
  11. ^ 11.0 11.1 11.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59頁.
  12. ^ Staff,第24–2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52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1-4. 
  • Nottelmann, Di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20. Oxford: Osprey. 2020: 102–118. ISBN 978-1-4728-4071-4.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Barnsley: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