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冷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7月6日) |
阿拉伯冷戰(阿拉伯語:الحرب العربية الباردة)是阿拉伯世界自195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末期的一場政治競爭與軍事衝突。現代學說中多數認為阿拉伯冷戰始於1952年,埃及阿拉伯革命爆發,納賽爾·海珊推翻埃及王國後,建立埃及共和國,直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勒維伊朗被推翻,大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後結束。而有少部分學說則認為是在1991年伴隨美利堅-蘇維埃冷戰落幕後一併結束。
名稱
[編輯]「阿拉伯冷戰」一詞最早由美國中東研究學者和政治學家馬爾科姆·H·克爾(英語:Malcolm H. Kerr)所提出,在他1965年出版的《Arab Cold War》及後續創造的版本中提及[5]。但阿拉伯冷戰並不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經濟體系之間的衝突。事實上,除了南葉門的社會主義政府外,所有阿拉伯政府都明確表明反對共產主義,並將共產主義者在其境內的活動定為違法。此外阿拉伯國家從未尋求加入相互競爭的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公約,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阿拉伯冷戰的概念主要是由阿拉伯主義對抗伊斯蘭主義的競爭,即改革勢力對上保守勢力的衝突。納賽爾主義的思想倡導世俗化的開放以及反美、反西方、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並在西奈戰爭後到達高潮,也讓沙烏地阿拉伯等保守的君主制國家感到威脅,而產生兩者的相互競爭與衝突,故阿拉伯冷戰又稱為「埃及-沙烏地代理人衝突」。
背景
[編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啟了美利堅-蘇維埃冷戰。與此同時的埃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但根據《1936年英埃同盟條約》的規定,一支英國警衛部隊仍駐紮在蘇伊士運河。在隨後的幾年裡,埃及曾多次發生反英示威遊行、罷工、罷市乃至武裝起義。1950年代,法魯克一世統治下的埃及王國政局動盪,軍事政變不斷,內閣改組成了家常便飯,國內政治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廣大人民、士兵和下級軍官對腐朽封建的統治深感不滿。
1950年,以納賽爾·海珊為首的軍官組成「自由軍官」,其訴求為廢除英埃同盟條約、改變現行君主制。同年,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成立,納賽爾當選為主席,並秘密出版《自由軍官之聲》,主張建立代議制政府[6]。1952年7月16日,自由軍官秘密召開會議,商討發動政變。會議的主持人是納賽爾,鑑於國王對軍隊的清洗已迫在眉睫,會議決定7月22日發動政變。
最終在1952年7月22日23時,自由軍官發起革命,自由軍官成員率領由坦克、裝甲車組成的部隊,分頭執行戰鬥任務。7月23日凌晨,自由軍官完全控制開羅。7月26日,軍隊包圍王宮,法魯克一世退位,軍隊鳴21響禮炮為國王「送行」[7]。當晚,法魯克流亡義大利。革命宣告成功,君主制被廢除,埃及成為埃及共和國[8] 。
歷史
[編輯]在納賽爾推翻埃及王國後,納賽爾主張建立世俗與泛阿拉伯民族社會主義的阿拉伯世界,並倡導阿拉伯世界的團結,一同對抗西方列強。納賽爾認為在西方干涉阿拉伯世界中阿拉伯君主制扮演了共犯的角色,象徵著阿拉伯君主制對食利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的支持與忽視,因此支持阿拉伯各國的世俗革命,以此作為回應。1956年,埃及在西奈戰爭中取得勝利後,納賽爾的相關意識形態(納賽爾主義)迅速獲得了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但在此期間阿拉伯國家的歷史背景差異極大,阿拉伯國家中只有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突尼西亞和蘇丹是共和國;其餘大多為君主制,如:約旦和伊拉克都是哈希姆家族的君主制國家,此外摩洛哥、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和北葉門也都都有獨立屬於自己的王朝;而也有阿爾及利亞、南葉門、阿曼等戰亂的阿拉伯國家仍然處於法國殖民或英國占領的統治之下,但阿拉伯國家幾乎支持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希望能打造阿拉伯聯盟,一同團結。
主要衝突
[編輯]- 埃及革命 (1952)
- 伊拉克起義 (1952)
- 敘利亞政變 (1954)
- 阿曼戰爭 (1954–1959)
- 阿爾及利亞革命 (1954–1962)
- 約旦軍事政變(1957)
- 敘利亞危機 (1957)
- 伊拉克革命 (1958)
- 黎巴嫩危機 (1958)
- 摩蘇爾起義 (1959)
1960 年代
[編輯]- 優勢行動 (1961)
- 比塞危機 (1961)
- 敘利亞政變 (1961)
- 北也門內戰 (1962–1970)
- 齋月革命 (1963)
- 敘利亞政變 (1963)
- 阿曼內戰 (1963–1976)
- 沙戰 (1963)
- 亞丁事件(1963–1967)
- 敘利亞政變 (1966)
- 蘇丹政變 (1969)
- 利比亞政變 (1969)
- 南也門政變 (1969)
- 瓦迪亞戰爭 (1969)
1970 年代
[編輯]- 約旦內戰 (1970–1971)
- 糾正運動 (1970)
- 蘇丹政變 (1971)
- 也門戰爭 (1972)
- 黎巴嫩內戰 (1975–1990)
- 西撒哈拉戰爭(1975–1991)
- 敘利亞伊斯蘭起義(1976-1982)
- 埃及-利比亞戰爭 (1977)
- 乍得-利比亞戰爭 (1978–1987)
- 南葉門叛亂 (1978–1982)
- 葉門戰爭 (1979)
- 胡齊斯坦叛亂 (1979)
1980 年代
[編輯]1990 年代
[編輯]參見
[編輯]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夏
阿拉伯之秋
阿拉伯之冬
伊朗-沙烏地代理人衝突
伊朗-以色列代理人衝突
來源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The Dhofar Rebellion. countrystudies.us. [5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9 April 2016).
- ^ Dr. Nimrod Raphaeli. The Iranian Roots of Hizbullah. MEMRI. 11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February 2009).
- ^ DESERT SHIELD AND DESERT STORM A CHRONOLOGY AND TROOP LIST FOR THE 1990–1991 PERSIAN GULF CRISIS (PDF). apps.dtic.mil.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2 April 2019).
- ^ Some sources variously date the end of the period to c.1990, particularly Yemeni unification, the end of the Lebanese Civil War, the Gulf War or the end of the Western Sahara War. Some sources say present.
- ^ Writings by Malcolm H. Kerr
- The Arab Cold War, 1958–1964: A Study of Ideology in Politics. London: Chattam House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 The Arab Cold War, 1958–1967: A Study of Ideology in Politics, 1967
- The Arab Cold War: Gamal 'Abd al-Nasir and His Rivals, 1958–1970, 3rd e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 ^ Hilton Proctor Goss and Charles Marion Thoma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Growth and Action, 3rd ed. Documentary Research Division, Research Studies Institute, Air University, 1959. p. 273.
-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2-05-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7-22).
- ^ Aburish, Said K. (2004), Nasser, the Last Arab,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ISBN 978-0-312-28683-5, p.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