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拉伯之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伯之春
从左上角顺时针方向:埃及首都开罗塔利尔广场的示威者;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的示威者;2011年2月3日聚集在也门首都萨那的示威者;巴林示威者。
日期2010年12月17日-2012年12月
(2年)
地点
阿拉伯世界及以外地区
(见摘要章节)
起因
目标
方法
状况

以下仍在持续中(阿拉伯之冬

伤亡
死亡至少五十万人丧生
(参见摘要章节)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语:الربيع العربي‎,罗马化ar-rabīʻ al-ʻarabī)是指自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以来,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然而各穆斯林国家的命运不同,使得这场波及多国的民主化运动蒙上阴影。除了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趁乱局崛起,控制大片区域外,其他多个国家也纷纷陷入长期动乱,并引发了欧洲移民危机[2]

科摩罗是唯一一个未被阿拉伯之春影响的阿拉伯国家。

词源

[编辑]

“阿拉伯之春”一词是由人民之春布拉格之春引用而来。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各界评论家和网络部落格作者开始使用这个名词,来形容阿拉伯民主主义的重大运动[3]。第一个正式使用的媒体可能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4]

概述

[编辑]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阿拉伯革命”[5],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使全世界十分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其带来的影响与后续效应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毛里塔尼亚黎巴嫩伊拉克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约旦摩洛哥等国。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24年12月,此次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7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已执政23年的总统本·阿里下台并流亡沙特阿拉伯。埃及示威浪潮使总统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正式宣布下台,权力移交军方,结束长达30年统治。利比亚反对派成立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推翻卡扎菲长达42年的统治,卡扎菲本人于2011年10月20日被杀害。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已执政33年的总统萨利赫退位,萨利赫本人于2017年12月4日被杀害。2019年4月2日,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正式辞职,结束了近20年的总统生涯。2019年4月11日,掌权长达30年的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军事政变推翻。2024年12月8日,统治叙利亚整整54年的阿萨德政权正式垮台。

但局势却进一步恶化,叙利亚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多方混战;埃及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被军方发动政变推翻;利比亚在卡扎菲被推翻后宗教势力和亲西方势力互相火拼,内战再起;也门哈迪政府被胡塞武装和支持萨利赫的部队联手推翻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国出兵干涉;苏丹在经过反复多次军事政变后,终于爆发全国武装冲突;激进圣战组织伊斯兰国兴起,并四处攻城掠地,并将势力发展到索马里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也门苏丹等国。

2016年11月,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发表报告,指“阿拉伯之春”自2011年至今已为相关地区带来高达6,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6]

摘要

[编辑]
阿拉伯之春在各地形势图:
  政府被数次推翻
  政府被推翻
  爆发内战
  爆发抗议活动以致政府改组
  爆发大型抗议活动
  爆发小型局部抗议活动
  阿拉伯世界之外的军事行动和抗议活动

持续中

[编辑]
国家或地区 开始日期 抗议状态 影响 死亡人数 目前情况
 利比亚 2011年2月15日 2011年8月23日原政府倒台,但部族和地区冲突持续不断 卡扎菲政权倒台,本人被杀,大规模内战冲突持续至2020年底
  • 反对派占领全国
  • 全国过渡委员会成立
  • 全国过渡委员会临时管治利比亚
  • 北约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 原卡扎菲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由全国过渡委员会取代。同时,过渡委将本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名称由“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Libyan Arab Jamahiriya)更改为“利比亚”(Libya)
  • 2011年10月20日,前领袖卡扎菲被杀死
  • 全国过渡委员会移交政权予利比亚国民议会
  • 2012年9月11日,为抗议侮辱伊斯兰教的电影,来自原利比亚反对派的袭击者攻击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美国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等三名外交人员遇袭身亡
  • 利比亚当局开始清洗曾在卡扎菲政府任职的官员
  • 2014年5月16日,世俗势力代表人物、退役将领哈夫塔尔以反恐为名在东部城市班加西对伊斯兰民兵武装实施打击,内战重回利比亚。世俗派和宗教派在班加西持续激战。
  • 2014年6月9日,宗教势力支持的总理人选马蒂格被利比亚最高法院裁定当选无效,6月25日,宗教势力在新一届议会选举中惨败。各派关系彻底破裂。
  • 多国驻利比亚使馆、领事馆遭遇袭击。驻利比亚的各外交使团纷纷撤离。
  • 在推翻卡扎菲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米苏拉塔和津坦两支民兵为争夺利比亚领导权在的黎波里激烈交火。
  • 伊斯兰国趁机渗透进利比亚,接连夺取班加西和德尔纳等城市
  • 2020年年底,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正式宣布停火,并签署停战协议,利比亚目前正处于重建阶段。
40,000+ 政权倒台并爆发内战
 叙利亚 2011年3月15日 2024年12月8日原政府倒台,但部族和地区冲突持续不断 巴沙尔政权倒台,本人携全家流亡海外,唯内战持续至今 580,000+ 政权倒台并爆发内战
 也门 2011年1月27日 2012年2月27日原政府倒台,2015年2月6日新政府又被推翻,冲突持续 萨利赫政权倒台,本人获得赦免但其后在内战中被杀;哈迪政权又被胡塞武装推翻
  • 也门执政党的国会议员辞职
  • 独裁多年的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交出政权
  • 副总统哈迪接管权力
  • 2014年9月22日,也门胡塞武装攻入首都萨那,与亲政府的武装展开激烈交火
  • 2015年2月6日,哈迪总统被胡塞武装推翻,胡塞武装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接管国家
  • 2017年12月4日,前总统萨利赫被杀死
  • 南部亚丁等四省宣布自治,哈迪出逃至南部,宣布亚丁成为临时首都,也门出现两个政府
  • 亚丁被胡塞武装攻占,哈迪逃到沙特,请求沙特干预也门
  • 多个逊尼派国家联手空袭胡塞武装
  • 基地组织趁机接管也门多个城镇
  • 也门出现三方大混战的局面
12,000+ 政权二度倒台并爆发内战
 苏丹 2011年1月30日 2019年4月11日原政府倒台,唯内战持续至今 巴希尔政权倒台,本人随后被军方逮捕并受到审判
  • 总统巴希尔宣布他将不谋求在2015年连任
  • 2015年巴希尔仍然当选为执政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
  • 2019年4月11日,总统巴希尔被政变推翻
  • 2021年10月25日,苏丹再度发生军事政变
  • 2023年4月15日,苏丹爆发全面内战
14 政权二度倒台并爆发内战
总死亡人数: 600,000+
(国际估计,仍在增加中)

已结束

[编辑]
国家或地区 开始日期 抗议状态 影响 死亡人数 目前情况
 突尼斯 2010年12月18日 2011年1月14日原政府倒台 本·阿里政权倒台,本人在境外离世,全家流亡沙特阿拉伯王国 338 政权倒台
 埃及 2011年1月25日 2011年2月11日原政府倒台,2013年7月4日新政府又被军方推翻,双方支持者爆发大规模骚乱 穆巴拉克政权倒台,本人在软禁中离世;穆尔西政府又被政变推翻,最终在法庭上身亡
  • 总理纳齐夫沙菲克沙拉夫三人先后下台
  • 军方最高委员会接管权力
  • 实施宪法暂停,两院议会被解散
  • 国家安全调查服务被解散
  • 前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被解散,党产转移到本国
  • 穆巴拉克、所有的前部长和其两个儿子全被送交刑事法庭审判
  • 长达31年紧急状态正式解除
  • 穆罕默德·穆尔西成为埃及首位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
  • 埃及自由派抗议穆尔西及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推行伊斯兰教法
  • 穆尔西又被埃及军方逮捕,撤职
  • 穆斯林兄弟会发动支持者举行“愤怒的星期五”游行抗议军方的做法
  • 自由派和军方的支持者马上采取相反的游行与穆斯林兄弟会抗衡
  • 最后通牒期限时间过后埃及军方及支持者采取武力清场
  • 埃及临时政府开始清查穆斯林兄弟会
  • 穆斯林兄弟会和自由派在街头发生一系列流血冲突
  • 西奈半岛接连发生宗教激进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
4,300+ 政权二度倒台
 阿尔及利亚 2010年12月28日 2019年4月2日原政府倒台 布特弗利卡政权倒台,前总理乌叶海亚塞拉勒被判入狱
  • 长达19年紧急状态正式解除
  • 2019年3月总统布特弗利卡宣布他将不谋求再次连任
  • 2019年4月2日,总统布特弗利卡正式辞职
8 政权倒台
 伊拉克 2011年2月10日 已结束
  • 多位省长和地方官员辞职[16]
  • 总理马利基在2014年放弃争取连任
  • 伊斯兰国在纳克什班迪教团军的配合下在2014年接连夺取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大片土地
  • 美国联合沙特阿拉伯、英国、法国、约旦等多国联合空袭伊斯兰国,同时叙利亚也对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的据点实施空袭
  • 伊斯兰国和库尔德武装及什叶派军队在多地展开武装冲突
20,000+ 大型示威
 毛里塔尼亚 2011年1月17日 已结束 3 零星示威
 黎巴嫩 2011年1月12日 2011年12月结束 0 政府改组
 巴林 2011年2月14日 已结束 120 大型示威后政府改组
 摩洛哥 2011年2月20日 已结束
  • 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将进行政治让步
  • 公投此宪法改革
  • 尊重公民的权利以及结束所有的贪污[20]
6[21][22] 政府改组
 约旦 2011年1月14日 已结束 4 政府改组
 科威特 2011年2月18日 已结束 0 政府改组
 阿曼 2011年1月17日 2011年5月结束
  • 苏丹卡布斯将进行经济让步
  • 所有的部长被解散
  • 给予议会立法权[25]
6 政府改组
 沙特阿拉伯 2011年3月11日 已结束
  • 阿卜杜拉国王将进行经济让步
  • 2011年9月22日内举行仅允许男性参与的市政选举
  • 阿卜杜拉国王宣布批准妇女在2015年的舒拉议会和市政选举投票,2015年底共20位女性顺利当选
18 零星示威
 西撒哈拉 2011年2月26日 2011年5月结束 0 零星示威
 吉布提 2011年1月28日 2011年3月结束 2 零星示威
 以色列 2011年5月15日 2011年10月结束
  • 巴勒斯坦难民冲击以色列边境引发冲突
  • 阿拉伯诸国发生多起大规模反以游行[26]
  • 以色列爆发全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27]
30-40[28] 大型示威
总死亡人数: 约20000
(国际估计)

背景

[编辑]

产生原因

[编辑]

造成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世界油价逐渐下跌导致阿拉伯地区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贪污腐败、人民生活贫困、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参见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29][30]

2008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31]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导火线

[编辑]

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员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民众拥进首都突尼斯市的街道进行示威抗议

自从一位抗议者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西迪布济德自焚之后,示威者在2010年12月内开始了触发境内大规模街头示威及争取民主活动。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政治腐败、缺乏言论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等造成了此事件。此示威浪潮是近30年来在突尼斯最有声有色的社会与政治骚乱,并已造成几十人死亡和受伤,多数都是警察和安全部队对示威者采取行动的结果。2011年1月14日,总统本·阿里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于当晚逃往沙特阿拉伯,结束他长达23年的执政。事件导致时任政权倒台,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第一场因人民起义导致推翻现政权的革命。

本·阿里离开之后,突尼斯政府宣布戒严,以及创建了一个看守联合政府。此联合政府成员包含了包括本·阿里党,也就是宪政民主联盟,以及来自其他部委的反对派人物。然而,新任命的5个非​​宪政民主联盟部长立即辞职。由于示威活动还在持续,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1月27日内改组整体政府,解除所有的前宪政民主联盟但本人除外,然后2月6日暂停前执政党。随后,宪政民主联盟在3月9日内被解散。加努希辞职于2月27日,之后贝吉·凯德·埃塞卜西任命为新总理

奥马尔·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塔利尔广场的示威者开始庆祝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成功之后而在还未参与当为埃及政治中心人物的时候,潜在总统候选人埃尔巴拉迪警告说埃及将来会有“突尼斯式爆发”规模。

埃及示威浪潮在1月25日内开始行动,一直持续了18天。在1月28日午夜时分,为了要抑制抗议者通过社会化媒体的组织能力,埃及政府已经成功消除了国家的互联网接入。在当天的时候,趁数万抗议者在某些主要城市的街道上抗议,穆巴拉克总统驳回了他的政府,后任命新的内阁。穆巴拉克还任命了近30年来的第一位副总统。

2月10日,穆巴拉克交给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所有他的总统权力,可是随后他宣布将继续担任总统直到任期结束。2月11日,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权力,并交移给埃及武装部队接管权力。埃及军方随后立刻暂停实施宪法、解散两院议会、以及承诺解除该国三十年的“紧急状态”。之后又承诺在6个月内或最迟在2011年底内通过举行自由、公开的选举。3月4日,夏拉夫被任命为总理。然而2011年7月,因要回应夏拉夫和军方最高委员会看起来不充足的实行改革,示威者继续抗议活动。

2012年2月,埃及维权人士与大学生在11日发动国民罢工、罢课一天,以纪念扳倒前总统穆巴拉克一周年,抗议国家状况未见改善,并要求日渐失去民心的军方交出政权[32]。之后举行的选举中,穆斯林兄弟会的代表穆尔西上台,不久解除国防部长坦塔维的职务。他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叙利亚自由军,并在国内强调推行宗教法,这引发自由派和军方不满。

2013年7月3日,埃及和叙利亚断交成了引发自由派数十万人游行的导火索,他们要求穆尔西下台。埃及军方随即逮捕穆尔西及穆斯林兄弟会主要领导,双方支持者爆发一系列街头抗议和流血冲突。受此影响埃及国内局势极度恶化,在西奈半岛和穆斯林兄弟会有关的武装团伙发动多起暴力袭击,并和基地组织串联。开罗等城市有自由派、军方和穆斯林兄弟会支持者的游行。

示威者集合在贝达

突尼斯和埃及政变成功之后,利比亚在2011年2月15日开始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想夺回班加西,但他们被击退。2月20日,抗议活动已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导致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在电视台警告示威者,他们的国家可能陷入内战。庞大的死亡人数,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某些利比亚外交官开始辞职,并呼吁政权解散。

2月26日,反对派在班加西成立一个临时政府。随后政府军从反对派手中夺回地中海沿岸多数地区。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为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和“保护平民和平民中心”的安全。两天后,法国美国英国开始轰炸亲卡扎菲部队。来自欧洲和中东国家的27个联盟国加入了此干预行动。卡扎菲部队在班加西郊区被逼退,然后反抗军展开攻势,控制了一些沿海城镇。政府军反攻夺回大部分的乡镇,阻止了反抗军的攻势,在布雷加艾季达比耶之间形成僵局,焦点转移到持续激战的利比亚西部。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四个主要的战线为:奈富塞山、的黎波里省海岸、锡德拉湾以及利比亚沙漠的西部。

8月底,反对派控制了卡扎菲的阿齐齐亚兵营,结束他长达42年的执政以及解散了卡扎菲政府。许多政府机构,包括卡扎菲和几名政权官员都在苏尔特重组,卡扎菲宣布在这里成立利比亚的新首都。虽然其他人都逃到塞卜哈拜尼沃利德利比亚沙漠的偏僻地区或是邻近国家,但塞卜哈在9月底时被占领,拜尼沃利德在历经一周的艰苦围攻后被占领。最后在10月20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军占领了苏尔特,当天射杀了卡扎菲。他成为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一个被杀死的领导人。

不久战火又起,多地民兵组织拒绝服从临时政府,拥兵割据,继而班加西等地宣布自治。

2012年9月11日,一伙武装分子袭击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美国大使死亡。同时大量囚犯借局势不稳时越狱,内战持续至今。

首都萨那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

2011年1月中在也门北与南部的许多城镇开始爆发抗议活动。示威者起初抗议政府的修宪建议,并抗议失业和腐败等,过后他们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1月27日,有至少16,000名抗议者在萨那街头上举行示威。此后,人权活动者和政治家塔瓦库·卡曼呼吁2月3日的“愤怒日”。根据新华社,组织者呼吁数百万示威者举行示威。萨利赫当时宣布他将不谋求在2013年连任。除了至少有2万示威者在萨那街头上抗议政府,有些人也在亚丁参加了塔瓦库·卡曼呼吁的“愤怒日”。当时士兵、总人民代表全国人民大会党的武装成员和许多示威者也在萨那举行亲政府集会。当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时,也门示威者在被称为“愤怒星期五”当日再次走上街头抗议总统萨利赫。尽管示威者与保安部队及亲政府民兵发生冲突,抗议活动仍然继续。

4月23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合会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导致协议被毁。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疗伤。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

9月23日,萨利赫回国,25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19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最后在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阿拉伯签署协议,将权力和平移交给副总统哈迪。这意味着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终于落下了帷幕。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辞职。

而萨利赫本人于2017年12月4日被杀害,成为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二个被杀死的领导人。也门南北武装冲突加剧,内战持续至今。

巴尼亚斯的抗议集会

叙利亚的抗议在2011年1月26日开始,示威者呼吁政治改革和恢复公民权利、以及结束自1963年以来实行的国家紧急状态。虽然有一个“愤怒日”的计划将定为在2月4日至5日,但它的示威多数是平静的。3月6日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德拉逮捕了约15名儿童在墙壁上书面反对该政权的口号,当时这些儿童被安全部队残酷折磨。德拉是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的第一所城市,也就是反对自1970年以来统治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

3月15日数千名示威者在大马士革阿勒颇哈塞克德拉代尔祖尔以及哈马街头上集会。第二天,有报告说大约3千名被逮捕和发现有数位的“烈士”,但在官方内没有获得真正的死亡人数。2011年4月18日约10万示威者坐在霍姆斯的广场中央,要求巴沙尔·阿萨德下台。

抗议活动一直持续到2011年7月。政府在一些尤其在北方地区,以采取恶劣的安全取缔与军事行动来回应示威者。阿萨德当局随后使用坦克和狙击手来对付反政府抗议者。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马等抗议的中心地区也不断受到政府军的围攻,当地的水电也被切断。到8月上旬部队对抗议者的打击达到了高峰:大量平民、活动家、以及拒绝向抗议者开枪的士兵被安全部队射杀。因此许多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叙政府的暴力做法表示谴责;而叙当局则宣称是“武装帮派”制造了流血事件,政府军打击的只是“武装分子”。

在这个时候反对派已经成立了某些反对派组织。这包括了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自由叙利亚军以及地方协调委员会等等。同时盖达组织也潜入叙利亚。

2012年3月15日抗议满一周年之际,巴沙尔·阿萨德政府依然没有下台。根据联合国的观察,叙利亚政府镇压反抗政府的军民,其中无辜死亡的百姓超过6千人。针对镇压人民,联合国原拟发表谴责,但俄罗斯动用否决权;而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2年3月中会面时,同时表示不会对叙利亚采取和利比亚一样的军事行动,来阻止叙利亚政府的镇压行动。

截至目前内战仍持续,另一方面由于反对派屠杀库尔德人并试图控制库尔德区,使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也与反对派作战。与反对派同属逊尼派的大量各国圣战分子前往叙利亚支援,目前索马里青年党伊斯兰祈祷团、车臣圣战者、伊斯兰解放党、塔利班的成员都出现在叙利亚。外国的(深水旅、努斯拉阵线、救赎营)和本国的(统一旅、烈士旅、法鲁克旅、护栏营、真主至大营)武装分子之间也发生一系列冲突。

伊拉克逊尼派武装组织“伊拉克伊斯兰国”乘乱进入叙利亚发展,2013年更名“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2014年更名“伊斯兰国”,至2014年10月已攻占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领土,内战持续至今。

2024年12月8日,阿萨德政权垮台

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影响

[编辑]
2011年7月22日,数千示威者在巴林街头参与“坚持我们的全国性要求”集会

除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的事件外,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只有 索马里 阿联酋 巴勒斯坦等少数几个阿拉伯国家未受到影响),有些面对政府强大的抑制,也有些国家开始改革或政府改组。

2011年2月26日,为数大约一千到一千五名群众在首都游行,他们拉起横幅,高举标语牌,大声疾呼政府改革的口号,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求总统阿布杜勒·阿齐兹下台。示威者表示,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没有任何政党或部落在背后支持他们,他们是为了饥饿而站出来示威。部分示威者表示,通过一些社交网站,知道一些北非以及阿拉伯国家都有反政府示威浪潮。

巴林民众从2011年2月14日开始示威活动。初期示威者要求政府提供体面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公民享有大的政治自由度和赋予什叶派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等内容的民主政治改革,不久在巴林人口中占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提出了推翻逊尼派王室统治的要求。[33]

2月17日,巴林出动军队镇压了示威者。3月14日,在海合会的支持下,沙特阿联酋的1500名军警进驻巴林帮助该国平息内乱,哈马德国王宣布全国进入三个月紧急状态。这些举措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谴责。

摩洛哥国王准许公投进行宪法改革,并作出政治让步。

沙特国王作出了经济方面的让步,并批准妇女在未来2015年的舒拉议会和市政府选举投票。

2011年2月25日,阿曼北部城市苏哈尔发生大规模游行。与此同时,首都马斯喀特也发生示威活动。连日来苏哈尔市集会示威活动持续不断。据现场目击者表示,有部分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为缓和局势,阿曼苏丹卡布斯已宣布将重组内阁,同时政府将为私营企业雇员加薪43%,但相关措施未能令示威者完全满意。

2011年2月以来,科威特多次发生反政府和平集会,示威者以首相纳赛尔·萨巴赫领导的政府治理国家不力为由,要求他辞职。11月28日,因不满议会议员屡次对内阁大臣提出质询导致政府和议会关系紧张,纳赛尔领导的内阁集体辞职。科威特埃米尔随后任命看守内阁第一副首相兼国防大臣贾比尔为新首相。2012年2月和6月,贾比尔先后两次辞职,不久后又被埃米尔重新任命为首相。

2011年伊拉克抗议紧跟着突尼斯革命和2011年埃及革命。抗议已经导致至少45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29人是在2011年2月25日“愤怒日”。一些抗议是针对3月沙特干预巴林。抗议活动也发生在伊拉克北部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为了防止潜在的动荡,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宣布他不会竞选第三任期。然而,数百名抗议者于2月12日聚集在几个主要的伊拉克城市地区(特别是巴格达卡尔巴拉),要求一个更安全的国家和调查联邦腐败案件,以及要求政府公共服务公平和可访问。作为回应,伊拉克政府宣布补贴电费。

2011年1月28日,大约300名抗议者聚集在政府宫附近的抗议现任吉布提总统奥马尔。抗议者高呼口号,谴责现任总统,要求他不寻求连任,呼吁更多的自由和社会变革。

2月19日,冲突升级,数百名要求总统下台的示威者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至少有一名警察被打死,又有消息称一名示威者也被杀害了。抗议的组织者被捕,第二天,吉布提当局释放三名反对派领导人。

3月3日,吉布提下令反对党取消反政府抗议。吉布提主要反对派的领导人穆罕默德说抗议活动将如期进行。原计划于3月11日抗议,但安全部队破坏了抗议并逮捕了4名反对派领导人。

2010年12月开始,阿尔及利亚爆发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抗议者针对国内严重的政治腐败、公民言论自由的缺失、高失业率、住房的缺乏、高昂的食物价格等等民众恶劣的生存状况和权利缺失等问题而展开。

示威活动在过去几年一直普遍存在,只不过到了2010年12月才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刚开始抗议者只是要求政府降低食物价格,随后发生了民众的自杀现象,他们大多聚集在政府建筑前面。反对党组织了民众的游行示威活动,尽管根据国家安全法他们这样做是非法的。

2011年1月22日,阿尔及利亚的反对党“争取文化与民主联盟”(以前译作“文化与民主联盟”)的支持者上街游行示威,与警察方面冲突,最终导致19人受伤,其中8名为警察。

阿内政和地方政府部长达胡·乌尔德·卡布利亚在《自由报》中表示:首都禁止游行示威的法令并不只针对反对党。就算有执政联盟中的“民族解放阵线”、“全国民主联盟”、“争取和平社会运动”申请游行也会被拒绝。他又说:禁止示威游行是为防止恐怖组织借机破坏。

早在2001年6月,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卡比利亚地区在首都组织的游行引发成有近千人员伤亡的骚乱后,政府便出台法令禁止在首都游行。

由于哈马斯支持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后封锁了加沙,埃及国内的巴勒斯坦人也被自由派作为穆尔西支持者予以清查打击,使得加沙地带日子更不好过。埃及摧毁了加沙的走私隧道,在埃及一侧炸毁几十个出口,切断了加沙的渔民与大海的联系,并建立了一个警戒线。以色列也加紧封锁。

以色列在2011年和2014年对加沙地带先后发动代号“铸铅行动”和“防务之刃”的军事打击,造成巴方2000多人死亡、10000多人受伤。重创了哈马斯。

哈马斯对以色列制造数起单独的袭击,作为回应,以色列封锁了阿克萨清真寺,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

阿拉伯世界以外国家影响

[编辑]

“阿拉伯之春”也延烧至大中东以外,欧洲美洲亚洲无一幸免,影响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甚钜。发生类似“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国家,以地区分类如下。

欧洲国家,离阿拉伯世界由近而远,依序有希腊克罗地亚[34]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其中英国较严重,2011年8月初爆发连续一周的伦敦暴动,亦称2011年英国骚乱[35]。希腊亦于2011年10月出现大型的反政府示威游行[36][37]

美洲国家有美国玻利维亚[38][39]等。其中,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自2011年8月初,发展益炽,9月15日获得全球78国1400多个城市响应[40][41][42][43][44][45]

亚洲国家和地区,离阿拉伯世界由近而远,依序有哈萨克斯坦[46]印度[47]孟加拉韩国[48]大陆地区香港[49]越南马来西亚等,活动例如:马来西亚要求选举改革的万人游行[50][51][52]及其引申的三只小猪运动[53]。活动方式包含温和的网络号召、小型公开聚会、大型游行、其他创意活动等,以敦促政府主动对国内实行援助措施或改革。

利比亚内战导致大量武器四处流散,增强了基地组织北非分支的实力,北非不稳定因素大幅上升。图阿雷格分离主义者在圣战分子帮助下趁机控制了马里北部地区,称阿扎瓦德独立国。稍后基地组织和西非统一圣战运动等圣战者又击败图阿雷格人,控制了马里北部。2013年1月,基地组织继续进攻南方,法国出兵协助马里政府作战,迅速收复北方主要城市,但局部冲突不断。

以色列由此面临了严峻的边境形势,在西奈半岛上由于埃及的混乱而产生了极端主义肆虐的局面。新上台的穆尔西政权与伊朗和哈马斯和解,这对以色列来说是个坏消息;埃及不再走唯西方是从的道路,与西方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大马士革的骚乱也蔓延到了戈兰高地,大批人士试图冲破以色列占领区;以军开火造成了人员伤亡、由于叙利亚局势的不稳,若是逊尼派的极端分子掌权,对以色列来说不得不面临严峻形势。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也让以色列极度紧张起来,担心以色列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真主党更是做好准备,支援叙利亚;在以黎边境跃跃欲试。以色列的边境骤然紧张起来。

同时以色列国内也发生一系列游行抗议,2011年初开始,以色列各地就曾爆发小规模的游行示威,而7月中旬发生的帐篷抗议事件,则让示威迅速扩大化。当时,一些示威者将帐篷扎到了特拉维夫市中心,以抗议当地的高房价。随后,扎帐篷运动迅速蔓延到该国其他城市,并最终滚雪球似的引发了各地的示威活动,并在6日晚达到顶峰。而在此前的3个周末,每周都会有超过10万人游行。在系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的诉求也从最初的降低房价问题,扩展到减税、增加照顾小孩休息日,提高薪水等。三居月租要1500美元。媒体报道称,目前特拉维夫的房价、房租高得离谱。在耶路撒冷,租一个普通三居每月要花1500美元,在特拉维夫更高。要在特拉维夫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则需要60万美元。而以色列人的平均工资只在2000美元到2500美元左右。

欧洲移民危机

[编辑]

利比亚受卡扎菲统治时,从利比亚经地中海北上欧洲的偷渡活动受到压制。自从2011年卡扎菲被推翻后,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吸引偷渡集团招揽大量偷渡者从利比亚乘船出发,经地中海进入欧洲。[54]同年爆发的叙利亚内战造成大量叙利亚人逃到国外成为难民,虽然邻国土耳其黎巴嫩约旦接收了大量难民,不过许多人希望在更富裕的欧洲居留,不惜从中东辗转来到欧盟国家申请庇护。大量非正规移民从北非和中东涌入欧洲,酿成欧洲移民危机

网络封锁

[编辑]

在这次大规模示威中,由于脸书推特YouTube等社交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请求],一些国家(如埃及和利比亚)对该国部分地区或全国网络进行了网络封锁[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阿拉伯之春,送走独裁迎来动荡.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08-15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2. ^ Middle East review of 2012: the Arab Winter - Telegraph. telegraph.co.uk.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英语). 
  3. ^ Krauthammer, Charles (21 March 2005): "The Arab Spring of 200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eattle Times. Retrieved 7 July 2013.
  4. ^ Joseph Massad. The 'Arab Spring' and other American seasons. Al Jazeera. 2012-08-29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0). 
  5. ^ Rogan, Eugene. 阿拉伯人500年史. 由黄煜文翻译. 2019-05-09: 18. ISBN 9789862623800 (中文). 
  6. ^ 阿拉伯之春“造成六千亿美元经济损失”. BBC中文网. 2016-11-11 [201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7. ^ Syrian activist Haitham al-Maleh freed under amnes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011年3月8日。
  8. ^ Unrest continues in Syr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bawaba, 2011年3月24日。
  9. ^ Syrian cabinet resigns amid unre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 Jazeera, 2011年3月29日。
  10. ^ Syria to lift emergency rule after 48 years – but violence continu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2011年4月19日。
  11. ^ Syrian Army Colonel Defects forms Free Syrian Arm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harq Al-awsat, 2011年8月1日。
  12. ^ Syrian dissidents form national council, Miami Herald, 2011年8月2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Arab League Votes to Suspend Syria Over Crackdow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2011年11月12日。
  14. ^ 伊斯兰组织“开除”叙利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4-11.,北京日报,2012年8月15日。
  15. ^ ТАСС: Асад с семьей прибыл в Москву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4-12-08.,tass.ru,2024年12月8日。
  16. ^ Governor of third Iraqi province quits over protests, The Gulf Today, 2011年2月27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3-04.
  17. ^ Bahrain's king gives out cash ahead of prot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2011年2月11日。
  18. ^ Bahrain's king to free political prisoners as protests continue, Monsters and Critics, 2011年2月22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2-24.
  19. ^ Bahrain sacks ministers amid prot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s TV, 2011年2月26日。
  20. ^ Thousands in Morocco march for r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ependent, 2011年3月20日。
  21. ^ Morocco protests: Five burned bodies found - minister, BBC, 2011年2月21日。
  22. ^ Morocco groups report protest death, govt den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2011年6月2日。
  23. ^ Kuwait ministers resign, news agency say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 2011年3月31日。
  24. ^ Kuwait Government Resigns Amid Growing Opposition Prot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siness Week, 2011年11月28日。
  25. ^ Oman's Sultan Granting Lawmaking Powers to Councils. VOA. 2011-03-12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26. ^ 阿拉伯动荡突然变向 以色列边境冲突四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18日。
  27. ^ [1][失效链接]
  28. ^ UN's Pillay condemns Israeli 'Naksa' kill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06-08.
  29. ^ Cockburn, Alexander. The Tweet and Revolution. 18–20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February 2011). 
  30. ^ Korotayev A; Zinkina J. Egyptian Revolution: A Demographic Structural Analysis. Entelequia. Revista Interdisciplinar. 2011, 13: 139–1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October 2016). 
  31. ^ 杨卫隆. 欺債計劃. 真源有限公司. 2012: 119-123 [2015-10-28]. ISBN 98816189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32. ^ 埃及穆巴拉克垮台周年 埃及民眾再上街. 2012-02-12 [201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33. ^ 巴林为示威死亡者举行葬礼 哀悼者要求王室下台. 环球网. 2011-02-18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中文(简体)). 
  34. ^ http://www.forbes.com/feeds/ap/2011/02/26/general-eu-croatia-protest_8327763.html [失效链接]
  35. ^ 伦敦50万人示威 暴徒冲击银行奥运倒计时钟被毁.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36. ^ 希臘反緊縮示威者和警察發生衝突. [201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37. ^ 20萬人罷工 希臘癱瘓.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38. ^ Morales aborts visit amid fears of food riots. UPI.com.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39. ^ The Associated Press. Bolivian president rattled by protests. The Herald - Rock Hill, SC. 2011-02-11 [2011-02-13]. [失效链接]
  40. ^ 佔領華爾街運動 蔓延78國1400城. 2011-10-15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41. ^ 「美國之秋」還是「美國之春」. 2011-10-15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42. ^ 「佔領華爾街」運動正向全球蔓延. 2011-10-14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43. ^ Oil price rising to dangerous levels for economy. money.canoe.ca. 2011-02-18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44. ^ 網路雜誌AdBusters發起的美國版人民起義「占領華爾街」邁入第三週. 2011-10-03 [201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4). 
  45. ^ On Wall Street, a Protest Matures. 2011-10-03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46. ^ Solovyov, Dmitry. U.S. praises Kazakh leader for skipping referendum. Reuters. 2011-02-01 [201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1). 
  47. ^ 反通膨、貪腐 印度10萬人示威.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48. ^ 韩市民团体宣告反银行示威. 2011-10-13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49. ^ 佔領華爾街 蔓延至本港 社民連中環銀行街靜坐. 2011-10-15. [永久失效链接]
  50. ^ 要求選舉改革 馬來西亞首府 5萬人大遊行. 2011-07-09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51. ^ 佔領台北 民眾圍觀比響應多. 2011-10-15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7). 
  52. ^ 不滿貧富差距大 台版「佔領華爾街」上百人聚集101. 2011-10-15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4). 
  53. ^ 香港雜評:蔡子強評台灣選舉中的三隻小豬.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54. ^ 雪地鴻爪: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太阳报. 2015-08-25 [2015-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