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耶穌復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督復活 - Noël Coypel約1700年繪製

耶穌復活是指根據基督教新約聖經》中的四本福音書及《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三天後死而復生的事件。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神學的核心信條,也是《尼西亞信經》的一部分:「應驗了聖經的話,第三天復活,升天,坐在上帝耶和華的右邊。」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寫道,「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這一章中,保羅闡明了耶穌復活是信仰的核心信條,「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並且明顯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的……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基督徒在復活節慶祝耶穌復活。每年復活節的日期和猶太教逾越節相近。

《基督復活》Noel Coypel,1700

相關新約聖經內容

[編輯]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葬禮後第三天時,墳墓裡沒有骸骨、遺體,只留下當時纏裹耶穌身體的布。當時是主日(星期日——安息日的第二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天未亮時去到埋葬耶穌的墳墓前,突然間聽到聲音說你要找的耶穌已經不在這了,他已經復活了,他看見墳墓中沒有耶穌的身體。之後,復活的耶穌向婦女和門徒顯現四十天之久,不單向他們講解聖經,更讓門徒觸摸他手上的釘痕和肋旁的傷口,並在門徒面前吃喝,證明耶穌是肉身復活。根據聖經記載,曾有超過500人同時目睹復活的耶穌基督。

羅馬皇帝把猶太人的安息日從星期六改到現在的星期日。天主教會改移安息日的事實,在史學家及各教會著作上的證明,不勝枚舉。歷史記載天主教於336年,在老底嘉會議時,決定正式將安息日(星期六)改移到星期日,一直遺傳至今,天主教會坦白的承認,並引以自誇有權更改(這由天主教所著之書內可知)。在教會初期,基督徒都是猶太人(《使徒行傳》10:45, 11:8)。猶太人的安息日現在依舊是星期六。主日(《啟示錄》1:10,《馬可福音》16:9,《路加福音》24:1-7,《約翰福音》20:1,19)。這是從第二個星期就開始了(《約翰福音》20:26,《使徒行傳》20:7,《哥林多前書》16:2 有記載)。

在猶太人中這樣的改變是不易的(《出埃及記》20:8-11)。安條克的聖依納爵在給 Magnesians 的長信第九章說:「我們怎能過沒有耶穌的生活?人們把他當作先知靈里的老師、主人和新希望。他們不再使用過去的安息日,而慶祝主日。(這裡指的安息日是其他的「大安息日」)由於他和他的死,我們的生命得到更新。」[1]

在《巴拿巴的長信》第15章,他也說:「我們慶祝第八日,這改變是因為耶穌的復活並升上了天。」(這是人話,不是神說的。)[2]

復活敘述的歷史性和來源

[編輯]

作為歷史事件

[編輯]

新約學者和神學家E.P.Sanders認為,如果真的要謀劃一個讓人們相信的復活故事,那麼基督徒會編一個更連貫的故事,而且,一些復活的見證者會為信仰交出生命。Senders提供了他的假設,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彼此競爭的不同說法:『我看到他』、『我也是這樣』、『女人先看見他』、『不,是我看到了他;他們根本沒有看見他』等等」[3]。在捍衛復活的歷史性時,Sanders甚至說:「在我看來,耶穌的追隨者(以及後來保羅)所擁有的復活經歷是一個事實。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現實導致這樣的經歷。」[4]

James D.G. Dunn寫道,雖然使徒保羅的復活經驗是「在本質上是異象的」、「非物理的和非物質的」,但福音書中的記載是非常不同的。他認為,「(福音書)外表那種……巨大的現實性很難說是異象——而且路加肯定會拒絕這種不恰當的說法」,因此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最早的復活概念是物質性的[5]。相反,赫爾穆特·科斯特(Helmut Koester)寫道,復活故事最初是一種少數人經驗,再經過口耳相傳,門徒被復活的耶穌召喚去事工,並在第二個階段中被解釋為事件的物理證明。他認為,對復活更詳細敘述是一手的資料,是來自歷史上可信的來源,兼屬於敘事種類的類型[6]

N.T. Wright認為,空墳墓和異象經驗的敘述指向了復活的歷史現實[7]。他認為,新約中的多個證據線索及其反映的早期基督教信仰表明,對空墳墓的信仰如果沒有早期基督徒記憶的明確基礎的話,它出現的可能性極小。伴隨早期門徒和使徒在歷史上確切的異象經驗,耶穌復活作為一種歷史現實變得更加合理。Wright將復活視為一個歷史的、可經歷的事件,而不是一個「超自然」或「形而上的」事件。

在總結傳統對此的分析時,天主教教會在其教義問答中說道:「雖然復活是一個歷史事件,可以通過空墳墓的標誌和使徒與復活基督相遇的事實來驗證,但在信仰奧秘的核心中,它仍舊是超驗的和超越歷史的事物。」[8]

作為象徵

[編輯]

在他的著作《第一次到來:神的國如何成為基督教》中,托馬斯·希恩( Thomas Sheehan)認為,即使保羅對復活的描述也不是指從一個真實的、物理的身體從墳墓中復活,而且,身體性復活的故事直到十字架事件後半個世紀才出現[9]。相反,托馬斯·希恩認為,保羅對復活的理解(這也許是彼得的理論)是一個形而上的復活,它用(比喻上的)耶穌復活故事來說明他勝利地「進入上帝末世的情景中」[10],而且,保羅提到耶穌「在第三日復活」(哥林多前書15:4)「不是一個時間順序的指定,而是一個啟示性的象徵符號,象徵上帝末世的救贖行動,它嚴格來說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日期,因此『第三日』並不指代到公元30年4月9日星期日,或任何其他時刻。至於復活發生的『地方』,哥林多前書中的敘述並不是認為耶穌是從墳墓里復活的,好像這樣的復活是一個身體性的、時間性的復活一樣。『他在第三天復活』並不是指復活的超自然物理學,而是說,它相信耶穌從上帝完全缺席的命運(死亡)中被拯救出來,並和拯救的上帝同在(末世論的未來)」[11]

對復活歷史性的懷疑及其他解釋

[編輯]

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的創始人彼得·柯比(Peter Kirby)說:「許多學者懷疑空墓的歷史性」[12]。根據羅伯特·普萊斯(Robert M. Price),基督徒「護教者傾向於認為……耶穌的復活是歷史上得到最好證明的事件」,但「概率論」則表明「復活絕對不是一個一目了然的案件」[13]。Cypress學院哲學和宗教研究教授羅伯特·格雷格·卡文(Robert Greg Cavin)說:「我們唯一的潛在證據來源,即新約復活節傳統,遠遠不能提供建立復活假設所需的信息[14]」。

聖經學者Géza Vermes在他的書本《復活》中分析了這個主題。他的結論是,有八種解釋「耶穌復活」的可能理論。Vermes劃定了他的邊界:

我不看重那些不接受理性判斷的兩個極端:一是原教旨信徒的盲目信仰,二是毫無敬畏之心的懷疑論者不假思索的拒絕。原教旨主義者接受復活的故事,他們接受的不是寫在新約文本中故事,而是經過教會傳統重塑、傳播和解釋的故事。他們去除了粗糙的邊緣,避免提出令人討厭的問題。反過來,不信者把整個復活故事作為早期基督徒想象的虛構故事。大多對宗教史有一點了解的研究者會發現自己的態度在這兩極之間。[15]

Vermes在他的分析中提出剩下的六種解釋耶穌復活的可能性,(1)「身體被一些與耶穌無關的人移掉」,(2)「耶穌的身體被他的門徒偷走」,(3)「空墳墓不是耶穌的墳墓」,(4)耶穌被活埋,並且隨後離開了墳墓,(5)耶穌從昏迷中醒來,離開了猶地亞,和(6)有可能存在一種「靈魂的,而不是身體的」復活。Vermes說這六種可能性中沒有一種可能具有歷史真實性[16]

N.T.Wright在書本《上帝之子的復活》中寫道:「毫無疑問:保羅是一個堅定信仰身體復活的人。他與猶太同胞對抗眾多的異教徒團體;他與法利賽同胞反對其他猶太人」[17]。根據加里·哈貝馬斯(Gary Habermas)的話,「許多其他學者都支持耶穌身體復活的概念」[18]

哈貝馬斯還論證了三個事實,以支持保羅相信的是一個物理復活的身體。(1)保羅是法利賽人,因此(不像撒都該人)相信身體復活。(2)在腓立比書3:11中,保羅說:「或者我也得以從死里復活(ek anastasis )」,哈伯馬斯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倒下去和升起來的是同一樣事物」。(3)腓立比書3:20-21寫道「他要按着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soma)改變形狀,和他自己榮耀的身體(soma)相似。」哈貝馬斯認為,如果保羅說我們會變成一個靈的身體,那麼保羅就會使用希臘詞pneuma(氣、靈)而不是soma[19]。雖然其他人認為,一個「身體」(「soma」)也可以是一個靈的「身體」,而不一定是「肉體」,例如,保羅曾對哥林多人說過「靈的身體」。但他們認為,這是一次真正的復活[20]

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約37~約100)是猶太人,也是羅馬公民;受羅馬皇帝韋斯巴薌資助,他寫了《猶太古史》(約93年)。這本書中有稱為Testimonium Flavianum的一段,提到了施洗約翰和耶穌是猶太人中的兩位聖人[21]。大多數現代學者認為,這個作品的原始文本已經被基督教篡改過。這節文本提到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基督,當彼拉多指控我們中的第一批人時,他命令將耶穌釘十字架。那些以前愛他的人並沒有停止跟隨他,因為他在第三天向他們顯現,重新復活,就像神聖先知所預言的一樣,還行了許多神跡」[22]

反對復活故事的歷史性也有各種其他的論據。例如,很多人指出很多其它歷史人物和神具有類似死亡和復活的記載[23]。但是,聖經研究學者的多數共識是,福音書的類型是一種古代傳記,而不是神話[24]。Robert M. Pricee聲稱,如果復活可以事實上通過科學或歷史證據來證明,那麼,復活事件將失去它的神跡的性質[25]。在一個更集中的觀點中,Carrier說,「流傳下來合法和具有歷史性的證據表明耶穌沒有在星期五晚上被正式埋葬」,但「星期六晚上埋葬必須被安排在一個專為罪犯預留的公共墳場裡」。根據這個理論,星期天參觀墳墓的那個婦女上午走錯了地方,看到了空墳墓[26]

新約歷史學家巴特·葉爾曼承認,「有些學者認為,事實上耶穌更有可能被安置在集體埋葬地里,因為這時有發生,或者就像許多其他被釘十字架的人一樣,被留在原地被吃屍體的動物吃掉。」他進一步闡述說:「記載都一致認為(我們所得到的最早記載都一致認為)耶穌事實上被亞利馬太的約瑟埋葬,所以這是相對可靠的事件真相」[27]

復活的神學意義

[編輯]
耶穌復活,1778

基督教神學中,耶穌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林前15:12-20)(彼前1:3)。基督徒通過信靠上帝的工作(歌羅西書2:12),從而在靈魂上與耶穌一同復活,並被救贖,這樣他們能以新的方式生活(羅馬書6:4)。使徒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耶穌的死和復活是基督教神學中最重要的事件。他們在聖經中形成了一個點,其中耶穌給出了他終極的證明:他擁有掌控生命和死亡的權力,因此,他有能力給人永生[28]。牛津大學基督教哲學家特里·米特(Terry Miethe)說:「耶穌從死里復活了嗎?這是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最重要問題[29]。根據聖經,「上帝將他從死里復活」[30]他升到天上,坐在上帝右邊,[31],並將再臨(使徒行傳1:9-11)以完成剩下的彌賽亞預言,如:將死者復活,最後的審判和建立神的國[32]

一些現代學者利用耶穌信徒對復活的信念作為建立歷史中的耶穌的連續性和早期教會宣言的出發點[33]。卡爾·榮格(Carl Jung)建議,十字架-復活的說法是一個強大的精神象徵,也就是說,它象徵着作為耶和華的上帝變成了作為約伯的上帝[34]

使徒保羅寫道:「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哥林多前書15:13-14,17)[35]。許多學者爭辯說,在關於復活的討論中,使徒保羅指的將一種他所接受早期權威傳統以拉比式風格傳遞到哥林多教會中。出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原因,人們普遍認為,這個信條的來源先於保羅[36]。Geza Vermes寫道,這個信條是「[保羅]從他的前輩中繼承而來的關於耶穌死亡、埋葬和復活的信仰」傳統[37]。信條的最終起源事故耶路撒冷使徒社區內,它已經先於保羅而出現,被正規化,並在復活後的幾年內傳遞下來[38]。保羅·巴尼特(Paul Barnett)寫道,這個信條和其它信條是「保羅」在他皈依基督教後約34年在大馬士革的亞拿尼亞那裡接受而來的早期基本傳統的一個變體[39]

但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 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40]

保羅的觀點違背了希臘哲學家的想法,他們認為身體性的復活意味着在肉體中的新監禁;這是他們想要避免的,因為他們認為身體和物質囚禁了靈魂[41]。同時,保羅相信新復活的身體將是一個天堂的身體——不朽的、榮耀的、有能力的和氣化一樣的身體,它與地球上腐朽的、恥辱、虛弱和心靈的身體相對[42]。根據神學家彼得·卡利(Peter Carnley),耶穌的復活不同於拉撒路的復活:「在拉撒路的情況中,墳墓石頭被移開,這樣他可以走出去……而升天的基督不必讓墳墓的石頭移開,因為他已經變形,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43]

根據學者Thorwald Lorenzen,第一次復活節導致人們的重點從信「上帝」轉向信「基督」。今天,Lorenzen發現,「在許多講道中,人們對復活有保持一種奇怪的沉默」。他寫道,在一些基督徒、牧師和教授中,復活似乎已經成為「導致尷尬的原因,或成為護教學的話題」[44]。有人認為,許多基督徒忽視復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集中在十字架事件上,這是可以理解的[45]。然而,對耶穌身體復活的信念仍然是所有派別基督徒所接受的一個教義。

聖經神學中的查驗認信

[編輯]

耶穌第一次對門徒顯現時多馬沒有看到,號稱「多疑的多馬」(參看: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 |畫作:《多疑的多馬》)認為他必須親眼看見,親手探觸才願意相信。耶穌並未斥責而是鼓勵接觸認信;主動要求信徒對於復活後身體的物理傷口查驗,因此《約翰福音》記載到: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20:26~28)

復活與贖罪

[編輯]

使徒保羅擔當了構建復活神學的責任。對於保羅,只是簡單地重複基本教導是不夠的,但正如希伯來書6:1說,「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保羅神學的基礎是基督的復活和贖罪之間的聯繫[46]。保羅解釋耶穌復活的重要性是基督徒的一個類似體驗[47]

使徒保羅的教導構成了基督教傳統和神學的一個關鍵要素。如果十字架是保羅神學的中心,那麼,復活也是如此:除非一個人的舊我死了,否則舊我在復活後沒有任何價值[48]。保羅教導說,正如基督徒在洗禮中與耶穌一起死了一樣,所以他們與耶穌一起復活,因為耶穌在復活中被指定為神的兒子(羅馬書 1:4)[49]。在哥林多前書15章:20-22保羅說[49]: 

但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

使徒教父討論了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其中包括安條克的依納爵(50-115)[50]坡旅甲(69-155)和游斯丁(100-165)。313年,在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和《米蘭敕令》後,第四、第五和第六世紀的大公會議側重在基督學上,這有助於塑造基督教對復活的救贖性質的理解,並影響了基督肖像的發展及其在禮拜儀式中的使用[51]

對身體復活的信仰是古代基督教教會的一個常識。沒有哪個地方比北非更強烈地支持這點。聖奧古斯丁在386年皈依基督教時接受了這個觀點[52]。奧古斯丁為復活辯護,並認為,由於基督已復活,死亡已經復活[53]。此外,他認為耶穌的死和復活是為了人的救恩,他認為:「為了讓我們每個人復活,救主支付了他的一生,他預先實行、呈現出他的復活,這是以聖禮和榜樣方式而呈上的唯一復活。」[54]

5世紀西奧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的神學讓人了解到基督教理解復活的救贖性質的歷史發展。在當時,聖禮在救恩的調解中的關鍵作用是被廣泛接受的。在西奧多對聖餐的討論中,犧牲和救贖的元素與「那位通犧牲自我而拯救和救贖我們的耶穌」結合在一起。西奧多對於聖禮儀式的解釋針對的是復活所帶來的對死亡力量的戰勝[55]

在接下來幾個世紀裡,基督教神學強調復活的救贖性質,例如,在8世紀,大馬士革的聖約翰寫道:「……當他從一開始就釋放那些被約束的人時,基督從死亡中再次返回,為我們開闢了復活的道路」,而隨後幾年的基督教肖像畫呈現了這個概念[56]

其它宗教的看法

[編輯]

猶太教、穆斯林、巴哈伊、其他非基督群體和一些自由派基督團體在耶穌是否真的從死里復活的問題有爭議。關於死亡和復活的爭論出現在許多宗教辯論和宗教間對話之間[57]

諾斯替

[編輯]

一些諾斯替教徒不相信真實的身體復活。「對於諾斯替信徒,任何從死亡復活從的觀點從一開始就被排除;肉體或物質註定要滅亡。」晚期諾斯替巴勒斯坦團體所謂的Archontics說,並沒有復活的肉,只有靈魂的復活[58]

猶太教 

[編輯]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與猶太教分裂,兩個信仰從那時開始在神學上有不同的看法。根據Toledot Yeshu,耶穌的身體在同一晚上被一名叫Juda的園丁移走,因為他聽到門徒計劃竊取耶穌的屍體[59]。然而,Toledot Yeshu在拉比文獻中不被認為是正典或正統的[60]。Van Voorst說,Toledot Yeshu是中世紀的文獻集,沒有固定的形式,它「最不可能」有關於耶穌的可靠信息[61]。在Blackwell出版社對耶穌的導讀中也認為Toledot Yeshu沒有這樣的歷史證據,這也許是阻止人們皈依基督教的工具[62]

伊斯蘭教

[編輯]

穆斯林相信爾撒(耶穌),麥爾彥(馬利亞)的兒子,是一位聖潔的先知,傳遞神啟示的信息。伊斯蘭的觀點是,耶穌沒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將在末世重返人間。「真主已把他擢升到自己那裡。真主是萬能的,是至睿的」[63]。古蘭經在Surah An-Nisa [Ch004:Verse157]中寫道:「他們說『我們殺了馬利亞的兒子、阿拉的使者、彌撒亞耶穌』——但他們並沒有殺他,也沒有釘十字架,只是他們看起來是這樣,而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充滿了懷疑」[64]

巴哈伊教

[編輯]

阿博都巴哈教導說,基督的復活是靈魂的復活,而福音書中的記載是比喻。阿博都巴哈寫道:「因此,我們以下列方式解釋基督復活的意義:在基督殉道後,使徒們感到困惑和沮喪。基督(包括他的教導、他的恩惠、他的完美和他的靈性力量)在他殉道後隱藏了兩三天,沒有外現或表現出來——確實,它們似乎完全喪失了一樣;那些真正的信徒數量已經很少,而這些小數的信徒感到迷惑和沮喪。基督的事業因此變成一具無生命的屍體。三天後,使徒變得堅定和堅強,他們起來幫助基督的事業,決心宣揚神的教訓,踐行他們主的告誡,並努力侍奉他。接着基督變得璀璨,他的恩典在發光,他的宗教有了新的生命,他的教導和警告變得明顯和可見。換言之,基督的事業(它之前就像一具無生命的屍體)被喚醒,被聖靈的恩典所包圍[65]

巴哈伊相信《古蘭經》的話:「他們說『我們殺了馬利亞的兒子、阿拉的使者、彌撒亞耶穌』——但他們並沒有殺他,也沒有釘十字架,只是他們看起來是這樣,而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充滿了懷疑[64]。」這意味着耶穌的靈並不在十字架上死亡,然而,巴哈教徒堅持耶穌的身體確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註釋

[編輯]
  1. ^ St. Ignatius of Antioch to the Magnesians (Roberts-Donaldson translation). [201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3). 
  2. ^ The Epistle of Barnabas (translation J.B. Lightfoot). 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 [201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3. ^  "Jesus Chris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10 Jan. 2007
  4. ^ Sanders, E. P.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5. ^ James D.G. Dunn, Jesus and the Spirit: A Study of the Religious and Charismatic Experience of Jesus and the First Christians as Reflected in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97. p. 115, 117.
  6. ^ Helmut Koester,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 2: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Early Christianity.Walter de Gruyter, 2000. p. 64-65.
  7. ^ Wright, N.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Fortress Press.
  8. ^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PART 1 SECTION 2 CHAPTER 2 ARTICLE 5 PARAGRAPH 2. www.scborromeo.org. [201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9. ^ McClory, Robert (1989).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omas Sheeh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Chicago Sun-Times. Retrieved31 March 2013.
  10. ^ Sheehan, Thomas (1986). The First Coming: How the Kingdom of God Became Christianity. Random House. p. 111. ISBN 978-0394511986.
  11. ^ Sheehan, Thomas (1986). The First Coming: How the Kingdom of God Became Christianity. Random House. p. 112. ISBN 978-0394511986.
  12. ^ Peter Kirby, "The Case Against the Empty Tomb," In Price, Robert M.英語Robert M. Price;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233. ISBN 1-59102-286-X.
  13. ^ Robert M. Price英語Robert M. PriceRobert M. Price英語Robert M. Price, "The Empty Tomb: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Life of Jesus." In Price, Robert M.英語Robert M. Price;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 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13. ISBN 1-59102-286-X.
  14. ^ Robert Greg Cavin, "Is There Sufficient Historical Evidence to Establish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In Price,Robert M.英語Robert M. Price;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36. ISBN 1-59102-286-X.
  15. ^ Vermes, Geza英語Géza Vermes (2008). The Resurrection: History and Myth. New York: Doubleday. p. 141. ISBN 978-0-7394-9969-6.
  16. ^ Vermes, Geza (2008). The Resurrection: History and Myth. New York: Doubleday. pp. 142–148. ISBN 978-0-7394-9969-6。The quoted material appeared in 小型大寫字母 in Vermes's book.
  17. ^ Wrigh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272; cf. 321
  18. ^ Resurrection Research from 1975 to the Present: What are Critical Scholars Saying? 
  19. ^ From a debate with Anthony Flew o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Jesus
  20. ^ Does Jesus have a human body right no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Interactive Bible. Blueprint Church.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7.
  21. ^ Funk, Robert W.英語Robert W. Funk and the 耶穌研究會The acts of Jesus: the search for the authentic deeds of Jesus.HarperSanFrancisco. 1998. "John the Baptist" cameo, p. 268.
  22. ^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Robert M. Price英語Robert M. Price, "The Empty Tomb: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Life of Jesus." In Price,Robert M.英語Robert M. Price;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 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14. ISBN 1-59102-286-X.
  24. ^ Burridge, R. A. (2006). Gospels. In J. W. Rogerson & Judith M. Lieu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Biblical Stud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437
  25. ^ Robert M. Price英語Robert M. Price, "The Empty Tomb: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Life of Jesus." In Price,, Robert M.英語Robert M. Price;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 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14. ISBN 1-59102-286-X.
  26. ^ Richard C. Carrier, "The Burial of Jesus in Light of Jewish Law." In Price, Robert M.; Lowder, Jeffrey Jay, eds. (2005). The Empty Tomb: Jesus Beyond the Grave. Amherst: Prometheus Books. p. 369. ISBN 1-59102-286-X.
  27. ^ Bart Ehrman, From Jesus to Constantine: A History of Early Christianity, Lecture 4: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about Jesus" [The Teaching Company, 2003].
  28. ^ John 3:1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hn 5: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hn 6:39–4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hn 6:4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hn 1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hn 11:25–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John 17: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 ^ Terry Miethe in 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The Resurrection Debate, ed. Terry Miethe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1987), xi. Quoted by Michael Martin英語Michael Martin (philosopher), "The Resurrection as Initially Improbable". In 
  30. ^ Acts 2: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omans 1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Cor 15: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s 2:31–3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3: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3: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s 4: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5:3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10:40–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s 13:3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13:3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13:3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s 17:30–3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Cor 6: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Cor 4: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l 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ph 1: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 2: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Thess 1: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eb 13: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Pet 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 Pet 1:2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1. ^ Mark 16:1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uke 22:6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2:3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s 5:3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ts 7:55–5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omans 8:3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ph 1: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 3: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ebrews 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ebrews 1: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ebrews 1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ebrews 1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Pe 3: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2. ^ The 『『Parousia』『 is the term used in the Bible, see Strong's G395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r details, which includes theThayer's英語Joseph Henry Thayer Lexicon definition: "In the N.T. especially of the advent, i.e.,the future, visible, return from heaven of Jesus, the Messiah, to raise the dead, hold the last judgment, and set up formally and gloriously the kingdom of God". According to the Bauer lexicon英語Bauer lexicon: "of Christ, and nearly always of his Messianic Advent in glory to judge the world at the end of this age".
  33. ^ Reginald H. Fuller, The Foundations of New Testament Christology英語The Foundations of New Testament Christology (New York: Scribners, 1965), p. 11.
  34. ^  卡爾·榮格The Answer to Job英語The Answer to Job online excerp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 Vermes, Geza (2008). The Resurrection: History and Myth. New York: Doubleday. p. xv. ISBN 978-0-7394-9969-6.
  36. ^ Neufeld, The Earliest Christian Confessio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p. 47; Reginald Fuller,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urrection Narratives (New York: Macmillan, 1971) p. 10; Wolfhart Pannenberg, Jesus—God and Man translated Lewis Wilkins and Duane Prib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8) p. 90; Oscar Cullmann, The Early Church: Studies in Early Christian History and Theology, ed. A. J. B. Higgin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6) p. 64; Hans Conzelmann, 1 Corinthians, translated James W. Leitch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69) p. 251; Bultmann,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1 pp. 45, 80–82, 293; R. E. Brown, The Virginal Conception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3) pp. 81, 92;Most Fellows of the Jesus Seminar concluded that this tradition dates to before Paul's conversion, c AD 33. Funk, Robert W.英語Robert W. Funk and the 耶穌研究會The acts of Jesus: the search for the authentic deeds of Jesus.HarperSanFrancisco. 1998. Empty Tomb, Appearances & Ascension p. 449-495.
  37. ^ Geza Vermes (2008) The Resurrection. London, Penguin: 121-2
  38. ^ see Wolfhart Pannenberg, Jesus—God and Mantranslated Lewis Wilkins and Duane Prib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8) p. 90; Oscar Cullmann, The Early church: Studies in Early Christian History and Theology, ed. A. J. B. Higgin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6) p. 66–66; R. E. Brown, The Virginal Conception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3) pp. 81; Thomas Sheehan, First Coming: How the Kingdom of God Became Christian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pp. 110, 118; Ulrich Wilckens, Resurrection translated A. M. Stewart (Edinburgh: Saint Andrew, 1977) p. 2; Hans Grass, Ostergeschen und Osterberichte, Second Edition (Gö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962) p. 96; Grass favors the origin in Damascus.
  39. ^ Barnett, Paul William (2009). Finding the Historical Christ (Volume 3 of After Jesu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p. 182. ISBN 978-0802848901.
  40. ^ (as in 1 Corinthians 15:20–22)
  41. ^ Meditation and Piety in the Far East by Karl Ludvig Reichelt, Sverre Holth 2004 ISBN 0-227-17235-3 page 30
  42. ^ Corinthians 15:42–4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th commentary by Dale B. Martin, The Corinthian Bod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300-08172-3 p. 126 in particular.
  43. ^ "Archbishop Peter Carnley; William Oats"Radio National.
  44. ^ Lorenzen, Thorwald. Resurrection, Discipleship, Justice: Affirming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Today. Macon, Georgia: Smyth & Helwys, 2003, p. 13.pp3-4
  45. ^ Warnock, Adrian, Raised With Chris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1-12., Crossway 2010
  46. ^ The creed: the apostolic faith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 by Berard L. Marthaler 2007 ISBN 0-89622-537-2 page 361
  47. ^ Se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英語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in 1 Corinthians 15:20–22
  48. ^ 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by James D. G. Dunn 2003 ISBN page 235
  49. ^ 49.0 49.1 Ehrman, Bart. Peter, Paul, and Mary Magdalene: The Followers of Jesus in History and Lege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 ISBN 0-19-530013-0
  50. ^ Ignatius makes many passing references, but two extended discussions are found in the Letter to the Trallians英語Letter to the Trallians and the Letter to the Smyrnaeans英語Letter to the Smyrnaeans.
  51. ^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icon by Michel Quenot 1998ISBN 0-88141-149-3 page 72
  52. ^ Augustine: ancient thought baptized by John M. Rist 1996 ISBN 0-521-58952-5 page 110
  53. ^ Augustine and the Catechumenate by William Harmless 1995 ISBN 0-8146-6132-7 page 131。 耶穌復活 Augustine De doctrina Christiana by Saint Augustine, R. P. H. Green 1996 ISBN 0-19-826334-1 pag.e 115
  54. ^ The Trinity by Saint Augustine (Bishop of Hippo.), Edmund Hill, John E. Rotelle 1991 ISBN 0-911782-96-6page 157.
  55. ^ Adventus Domini: eschatological thought in 4th-century apses and catecheses by Geir Hellemo 1997 ISBN 90-04-08836-9 page 231
  56. ^ Vladimir Lossky, 1982 The Meaning of Icons ISBN 978-0-913836-99-6 page 189
  57. ^ Lorenzen, Thorwald. Resurrection, Discipleship, Justice: Affirming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Today. Macon, Georgia: Smyth & Helwys, 2003, p. 13.
  58. ^ Kurt Rudolph, Gnosis: The Nature & History of Gnosticism, page 190 (T & T Clark Ltd, 1970, second and expanded edition, 1980; 1998). ISBN 0-567-08640-2
  59. ^ Michael J. Cook, "Jewish Perspectives on Jesus", in Delbert Burkett (editor),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Jesus, pages 221–223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1). ISBN 978-1-4051-9362-7; Gary R. Habermas, The Historical Jesus: Ancient Evidence for the Life of Christ, page 205 (Thomas Nelson, Inc., 2008). ISBN 0-89900-732-5
  60. ^ Dan, Joseph (2006). "Toledot Yeshu". In Michael Berenbaum and Fred Skolnik. Encyclopaedia Judaica. 20 (2nd ed.) pp. 28–29
  61. ^ Van Voorst, Robert E (2000).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WmB Eerdmans Publishing. ISBN 0-8028-4368-9 page 128
  62. ^ Michael J. Cook Jewish Perspectives on Jesus Chapter 14 in the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Jesus" edited by Delbert Burkett 2011 ISBN 978-1-4443-2794-6
  63. ^ 古蘭經婦女章:158
  64. ^ 64.0 64.1 古蘭經婦女章:157
  65. ^ "Bahá'í Reference Library - Some Answered Questions". [201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參考文獻

[編輯]
新約聖經
  1. 馬太福音》第28章第8節至第20節
  2. 馬可福音》第16章第9節至第20節
  3. 路加福音》第24章第13節至第49節
  4. 約翰福音》第20章第11節到《約翰福音》第21章第25節
  5. 使徒行傳》第1章第1節至第11節
  6.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3節至第9節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