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江山島戰役

座標28°37′N 121°49′E / 28.61°N 121.82°E / 28.61; 121.8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8°37′N 121°49′E / 28.61°N 121.82°E / 28.61; 121.82

一江山島戰役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的一部分

解放軍登陸突擊部隊向一江山島的制高點203高地進攻
日期1955年1月18日-19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占領一江山島
領土變更 解放軍迫使國軍進行大陳島撤退並最終奪取浙東沿海全部島嶼
參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張愛萍 王生明 /×
王輔弼(被俘)
參戰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1]

反共救國軍

  • 六個突擊大隊
  • 砲兵大隊
兵力
4,000-5,000人登陸[2]
200餘艘艦船
180餘架軍機
1,030人[3][4][註 1]
傷亡與損失

解放軍稱393人陣亡、1,027人受傷[5]


國軍稱720人陣亡、300多人輕重傷[4]
解放軍稱國軍519人陣亡、567人被俘[5]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7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民國國軍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島(現屬台州市椒江區)進行的戰役。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發動攻島作戰,此為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大舉進攻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戰鬥歷時兩天,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佔領該島。國軍一江山島上校指揮官王生明陣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國軍與解放軍陣亡、被俘的人數存在爭議。

背景

[編輯]

解放軍籌劃

[編輯]
解放軍一江山島戰役指揮官張愛萍上將
王生明上校陣亡後被追晉為少將,入祀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解放軍已經於中國大陸取得全面勝利。1949年4月4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命令,在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管國軍投誠艦艇以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從此誕生。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解放軍又陸續攻占舟山群島、台山列島等沿海島嶼。在金門戰役失利後,解放軍認真總結,發展海軍,又陸續攻佔洞頭島、頭門山島等沿海島嶼。

國軍襲擾東南沿海

[編輯]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6日,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命令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參加朝鮮戰爭。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拒絕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減緩在朝鮮的壓力,立即制定一份中華民國國軍行動綱領,想利用最少的美軍資源,幫助國軍進行遊擊戰,來達到削弱甚至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的[6]。美方對蔣中正態度與朝鮮戰爭爆發前相比可說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1951年7月後數月裡,美方不斷向台北推銷反攻海南島方案。基於政治現實以及軍事風險的考量,蔣介石並不贊同美國的方案,但支持對中國大陸沿岸採取突襲行動。

位在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刻有守軍的血書。

1951年3月,中央情報局人員與軍火物資開始大批湧入台灣,並以「西方公司」名義進行活動。當時浙江外海的一連串小島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包括漁山、披山、南麂、北麂、一江山以及上、下大陳島等地,被選定為西方公司人員進行整編、訓練游擊隊,並且實施沿海秘密突襲任務的行動基地[7]。1952年,胡宗南化名秦東昌,出任中華民國浙江省政府主席,轄區只有浙江沿海少數離島。胡宗南將卅多股各自為政的游擊武力,整編為江浙反共救國軍六個大隊,將船隻整編為海上突擊總隊。胡宗南開始進攻大陸沿海地區和島嶼。胡宗南以大陳島為總部。1952年6月10日,突襲黃焦島;7月11日,突襲跪人山、松門角、白帶門;8月14日進占南北鹿山島,15日突襲沙埕港,17日突襲平陽縣金鎮衛。雖然這些襲擊均被解放軍擊退,但也使解放軍加深了必須要奪取全部浙東沿海島嶼的意識。[8]

解放軍前期攻島作戰

[編輯]

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解放軍開始將重心從朝鮮半島移到台灣問題上,1953年5月至6月20日,解放軍攻占大鹿山島小鹿山島雞冠山島羊嶼積穀山島等,胡宗南無力奪回。[9]

胡宗南被調回台灣,由陸軍中將劉廉一接任大陳防衛司令。

渡海進攻大陳島戰役決策

[編輯]

1951年3月,張愛萍調任華東軍區參謀長。1951年7月,陳毅要求張愛萍調研攻取閩浙沿海島嶼的方案,張愛萍提出了「從北往南打」。1952年4月29日,軍委作戰部長張震華東軍區委託,給中央軍委、毛澤東的報告中提出,以當時駐浙東、閩東北的第二十一軍的2個師在海空軍支援下攻打上、下大陳,然後攻佔浙東其它沿海島嶼。毛澤東的批示是等到朝鮮停戰後再議。第二十一軍隨後赴朝輪戰。1953年1月,張愛萍帶隊到福建前線考察,得出的結論是把由北向南攻佔閩浙島嶼改為由南向北,即先攻占大、小金門,不戰或小戰一舉攻佔其他閩浙島嶼。軍委對此表示贊成,準備以海陸空20萬人實施該戰役,首先在海岸線的福清同安漳州搶修機場,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和廈門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堤鐵路。

朝鮮戰爭停戰後,1953年8月美國與國軍在台灣海峽舉行首次聯合軍事演習,公開宣示武裝保衛台灣的決心。1953年底,毛澤東在杭州召開的軍委會議上提出可以騰出手來解決台灣問題了。1954年初開始醞釀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此背景下,解放軍難以在大、小金門大打,只能改為由北向南、以島攻島,以中小規模戰鬥戰役試探出美軍投入中國大陸近海交戰的底線。毛澤東說:「形勢變了,準備打大陳,先解決浙江沿海島嶼,估計美帝不會有大的干涉。你們就準備吧。」[10]

1954年7月中旬,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軍區:華東軍區應於九、十月間,以空、海軍轟炸大陳之敵,並以一部陸軍部隊攻佔一江山島。[10]

1954年8月2日彭德懷總參謀部主持召開攻佔浙閩沿海島嶼作戰會議。總參謀長粟裕、作戰部部長張震、鐵道部部長呂正操、通信部部長王諍、海軍副司令員方強、空軍副司令員王秉璋和瀋陽軍區副司令員鄧華等參加了會議。聽取了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關於攻佔大陳島戰役方案的專題匯報。彭德懷基本同意華東軍區的這個作戰設想,但強調一定要作好充分準備,慎重初戰,攻則必勝。會議結束時,粟裕要求張愛萍擬定一個詳細的作戰預案,再來北京向中央軍委匯報一次,以作出最後決策。會議確定了以一江山島為初戰目標:堅決攻占一江山,全殲守敵,並鞏固該島的防禦,為攻佔大陳創造有利的條件,為攻佔台灣而鬥爭。選擇一江山而不是直攻大陳的理由是:

  • 一江山位於大陸到大陳的航線中途,嚴重妨礙了兩棲船隊集結、航渡、直取大陳。一江山是大陳的門戶和前哨,奪取一江山可以作為進攻大陳的前進基地
  • 一江山距離解放軍控制的島礁較近,距離大陸僅5海里,可以部署地面炮兵直接覆蓋一江山,有利於即時應召火力支援。大陳島距離大陸15海里.
  • 一江山守軍僅1,000餘人,是大陳的十分之一,符合先打弱敵的原則
  • 1951年12月15日解放軍曾一度攻佔過一江山,了解島上情況

張愛萍回到南京立即召開作戰會議,研究制訂作戰方案。8月10日,華東軍區下達了攻佔大陳島的預先號令。8月13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軍區設立浙東前線指揮部。8月20日,張愛萍派華東軍區作戰處長石一宸帶着軍區制訂的詳細作戰方案進京匯報。8月22日,總參謀長粟裕聽取了石一宸的匯報,表示同意。8月24日,彭德懷聽取了石一宸的匯報,並強調說:「人們常說,『殺雞焉用牛刀』,這次我們就是要用宰牛的刀去殺雞。這是我們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三軍渡海作戰的難度大,要求高,指揮複雜,我軍沒有成熟的經驗,一定要慎重初戰。」8月24日19點30分,華東軍區收到了總參謀部的電報:「同意石一宸同志代表軍區匯報的作戰方案,可先着手準備。」接着,中央軍委又發來三條指示:

  1. . 要充分準備,有把握後才發起攻擊;
  2. . 在組織海軍和空軍行動中,要嚴格掌握對美國的政策,既不主動惹事生非,又不示弱的自衛原則;
  3. . 從小到大,從實踐中訓練和鍛煉部隊,為攻佔整個敵占島嶼創造條件。

中央軍委決定:為及時指導和總結解放軍首次三軍協同作戰經驗,將浙東前線指揮部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8月25日,華東軍區向中央軍委報送浙東前線指揮部組成人員名單,2天後獲批。8月31日,解放軍浙東前線指揮部(對內稱華東軍區前指)在寧波天主教堂的大院裡成立,代表華東軍區負責對浙東的海陸空交戰實施統一指揮,標誌着一江山島戰役正式開始(直至1955年2月24日戰役結束)。

  • 浙東前線指揮部(「前指」)
    •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愛萍(華東軍區參謀長兼,負責組織指揮大陳列島戰役[11]
    • 副司令員
    • 參謀長 王德(華東軍區副參謀長)
    • 作戰處
    • 情報處
      • 氣象科長徐傑
    • 通信處:建立了三軍共400多部電台的無線電通信部,確保了三軍聯合作戰時各軍兵種互聯互通。陸海協同規定,在航渡時統一使用海軍通信工具,禁止使用陸軍通信工具,只有轉變為登陸隊形時才能使用陸軍通信工具。陸空協同規定,空軍派出輔助指揮所進駐登陸指揮所引導轟炸機、強擊機行動,並派出引導組(員)加入登陸第一梯隊的營、連指揮所。
  • 空軍浙東指揮所:指揮員聶鳳智(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兼)
  • 海軍浙東前線指揮所:指揮員陶勇(華東海軍司令員兼)
    • 華東海軍溫台巡防區副司令員陳雪江
  • 浙東前線陸軍指揮員黃朝天(第二十軍副軍長兼)
  • 華東軍區政治工作組
  • 聯合後方勤務部(簡稱「聯勤」):由浙江軍區、步兵第60師、海軍舟山基地海軍寧波基地抽調的154名幹部組成。
    • 水面救護隊,負責渡海航渡中的傷員救護,配有專職軍醫、衛生員、打撈人員。
    • 地方支前指揮部:動員台州2萬多支前民兵運輸軍需物資3,500噸、油料51,750噸,專門組織了後送傷員和烈士遺體的漁船隊。海門組織青年成立救護傷員的獻血隊。

前指組織了陸海空三軍的作戰參謀擬定了協同作戰計劃:明確了「以陸軍(登陸部隊)的需要為需要,以陸軍(登陸部隊)的勝利為勝利」;陸海協同指揮、艦炮轟陸以登陸步兵為主;海空協同以飛機的行動為主;空地協同要求強擊機俯衝突擊一次,步兵就要衝鋒一次。從1954年8月開始,參戰三軍部隊組織了近6個月的臨戰突擊訓練,並在大、小貓山舉行了模擬一江山作戰的三軍實兵實彈登陸演習。

為解決灘頭堅固設防陣地對登陸艇與泛水的步兵的壓制,解放軍決定把戰防炮裝上登陸艇,以直射火力摧毀阻礙登陸兵涉水上岸的火力點。

按照慎重初戰、牛刀殺雞的原則,經過作戰模型計算,調集使用17個兵種、28個戰術群:

  • 陸軍:
    • 步兵第60師178團、180團(欠1個營);共計4個加強營,3,600人,3倍於國軍
    • 炮兵122榴彈炮2個營、76.2野炮1個營、75山炮2個連、120迫擊炮2個連。4個營又12個連,火炮119門,高炮6個營60門,5倍於國軍
  • 空軍:轟炸航空兵第20師60團、殲擊航空兵第3師、第12師。
  • 海軍:
    • 航空兵5個團,
    • 艦艇、船186艘(其中護衛艦4艘、炮艦2艘、魚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種登陸艦艇、運輸船138艘)
    • 2個海岸炮兵連。

解放軍奪取浙東近海的制空權制海權

[編輯]

1954年3月18日,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第二師從朝鮮前線調防浙東,開始通過空中交戰的方式來爭奪戰區制空權。首次空戰擊落國軍飛機2架。真正激烈的控制較量是在5月15日解放軍發起攻擊東磯列島當天,國軍空軍和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在東磯列島上空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爭奪。2架國軍飛機逼近解放軍集結地域,被海航二師六團擊落擊傷各一架。5月18日解放軍海軍瑞金號炮艦4架國軍飛機炸沉,10個小時後海航擊落1架試圖攻擊在六橫島水域解放軍艦艇的國軍飛機。5月19日,台北舉行連任總統大典當天,12架國軍飛機利用複雜氣象條件對東磯列島和海門港的解放軍艦艇實施轟炸,被海航擊落6架、擊傷2架。解放軍方面的戰史認為:海軍航空兵第二師從3月18日至7月初起飛殲擊機122批279架次,先後10次空中交戰,取得了擊落國軍飛機11架、擊傷5架,而己方幾乎無損失的戰果,奪取並控制了戰區海域的白晝的制空權;國軍空軍戰機的活動範圍不再超越北緯27度線,停止了對解放軍艦艇的空襲,偶爾夜間派出單機執行偵察飛行。此後戰區基本不再發生空戰,從11月1日起解放軍空軍與海航在戰區開始偵察、轟炸作戰飛行。

解放軍進駐東磯列島後,1954年7月開始秘密採取了一系列爭奪制海權的部署:

  1. 在東磯列島當中的高島建立一個對海監視雷達站。
  2. 頭門山島進駐了一個海岸炮兵連的四門130毫米海岸炮。當時130毫米海岸炮相當先進,射程與威力都有優勢。
  3. 高島設立魚雷快艇秘密駐泊點

1954年9月15日和9月21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大陳和一江山再次進行了偵照,從拍回來的照片中,發現一江山和頭門山島之間有一個小島,名叫茶花島。張愛萍立即決定派人夜間秘密上島,白天在礁石上對一江山島的地形和潮汐規律進行了兩天兩夜的觀察,掌握核實漲潮和落潮的時間。

太平號護航驅逐艦

1954年10月下旬,高島雷達站發現「太平」號護航驅逐艦英語USS Decker經常到溫州灣、台州灣、三門灣一帶襲擾巡邏,摸清了該艦的夜間活動規律。10月25日,張愛萍親自登上高島核實了這一情報,定下了攻擊「太平」號護航驅逐艦的作戰決心。1954年11月3日,永春號炮艦在頭門山附近海域活動,被解放軍岸炮擊傷,但還沒有發現頭門山部署了130毫米海岸炮。11月4日中華民國海軍永定號炮艦在永嘉艦的配合下前來報復,在距頭門山島5000公尺距離處炮擊頭門山;解放軍海岸炮靜默沒有還擊。11月5日永定艦再次靠近頭門山逼近距離一江山1500公尺處時,遭到130毫米海岸炮突然炮擊,首發命中永定艦主桅,彈片使永定艦艦橋上的人員大部受傷,但永定艦艦長鍾漢波沒有受傷。此次海岸炮兵的戰鬥產生了巨大影響,部署在頭門山的130毫米海岸炮已經完全覆蓋一江山及周邊海域,此後國軍艦艇白天不再進入這一海域活動。

解放軍海軍四艘護衛艇拖帶第31魚雷艇大隊第三支隊第一中隊4艘P-4型魚雷艇英語P 4-class torpedo boat155-158號進入高島秘密駐泊點,隨後護衛艇離開,魚雷艇留在高島。而國軍大陳雷達站發現四個光點進入高島,隨後這四個光點離開高島,所以判斷是解放軍海軍的護衛艇到高島巡視了一圈。1954年11月14日零時5分「太平」號護航驅逐艦英語USS Decker被解放軍海軍高島雷達站發現位於一江山東北的五棚嶼海面,解放軍在高島的4艘魚雷艇在雷達引導下於零時50分對太平號發起攻擊,3艘魚雷艇同時發射6枚魚雷,其中1枚命中「太平」號右舷。「太平」號在拖帶途中於7時40分在高島附近沉沒。這次海戰,為解放軍海軍魚雷艇部隊首次作戰勝利,不僅鼓舞了解放軍士氣,也對國軍海軍起到了震撼的作用。[12]

12月26日,解放軍第31魚雷艇大隊第一中隊出動6艘魚雷艇要攻擊往大陳島的「太」字號護航驅逐艦,結果103、104艇互撞受損。[13]

1955年1月10日夜,白天遭到地毯式轟炸的大陳港區,一艘海軍「永」字級炮艇「靈江」號英語PGM-9-class motor gunboat悄悄離開大陳向南疾駛,被解放軍海軍指揮所發現。正在大陳以西白岩山待機的魚雷艇1大隊的105、106、102艇奉命出擊。可是攻擊「永」字號沒有成功,105、106兩艇奉命返航。102艇卻發現了國軍炮艦「靈江」號,在艇長張逸民的指揮下,在逼近靈江號200米的危險情況下,用惟一的一發魚雷將「靈江」號攔腰擊斷。[14]102艇返航途中,張逸民就接到了浙東前線指揮所的電報給他記二等功。

解放軍空軍對大陳島、一江山島的戰前轟炸封鎖

[編輯]

隨著浙江黃岩路橋機場的落成,解放軍為取得大陳地區海空優勢,調空12師進駐路橋,空11師進駐寧波,空20師(轟炸機師轄2個飛行團,師長馬寧,副師長兼60團團長張偉良)進駐筧橋並調1個拉-11殲擊機團(空軍獨立第一團)掩護。空軍第11師(強擊機師)的第31團與第33團第一飛行大隊(暫稱第31團第三飛行大隊)轉場至寧波櫟社機場。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8日,空11師伊爾-10參加了解放浙東沿海島嶼戰鬥,共出動飛機78架次,對大陳島一江山島有生力量和軍事設施實施攻擊,命中率90%,炸毀國軍營房9棟,面積約8000平方米,擊傷軍艦3艘,斃傷20餘人。直接參戰的空31團及空33團1大隊榮立集體二等功。

華東空軍從1954年11月1日開始轉入"轟炸封鎖大陳島作戰"階段,主要是以空軍為主,協同海軍艦艇和海岸炮兵,集中突擊大陳海域的國軍軍艦,同時轟炸大陳島上的軍事目標。

解放軍在奪取大陳地區制空權的過程中,從1954年11月1日,華東空軍與海軍航空兵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共41架,在聶鳳智和紀亭榭的統一指揮下,按預定計劃從各機場起飛,空中編隊向大陳島飛去。所有飛機均保持無線電靜默。強擊航空兵副大隊長王玉峰率領4架伊爾-10強擊機,率先對大陳島上的高炮陣地和雷達站猛烈突擊。張偉良駕機率領9架圖-2轟炸機在獨立一團8架拉-11殲擊機護航下轟炸大陳島軍港,未取得戰果。

11月2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再次出動強擊機4架、殲擊機6架,對一江山島進行了第一輪俯衝掃射和轟炸。

11月3日,海軍頭門山海岸炮兵連的4門130巨炮,突襲了抵近偵察的國軍掃雷艦「永春」號,該艦在連中數彈後離去。

11月4日,蔣介石召集了國軍高級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指示國防部長俞大維、副參謀長余伯泉協同美軍顧問團副團長麥唐納秘密趕赴大陳、一江山視察,勒令劉廉一必須嚴防死守。[15][16]

至11月4日,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出動轟炸機112架次,連續猛烈轟炸大陳島和一江山島,投彈1154枚。從11月2日到12月21日,浙東空軍指揮所又先後5次組織轟炸機和強擊機突擊一江山披山漁山和大陳等島嶼及附近海域的國軍艦艇,殲擊機也輪番起飛在大陳地區上空進行掩護,使國軍空軍不敢出動到大陳地區迎擊。由於缺乏經驗,未能炸沉國軍軍艦,但迫使國軍海軍白天不在大陳地區停泊,只在夜間活動。[12]11月18日和20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分別對漁山和披山二島實施了大規模轟炸,以迷惑國軍。

1954年12月21日至1955年1月10日,解放軍出動空軍轟炸機28架次,強擊機46架次,殲擊機70架次,5次轟炸大陳島。

1955年1月10日大批軍艦給大陳島運送補給。由於海上大風不能離港返航,駐泊在大陳錨地。在寧波的空軍指揮所指揮員聶鳳智命令從早上6時38分開始出動4批40架次伊爾-10強擊機重點轟炸大陳島軍港。伊爾-10強擊機飛行員劉建漢投下4顆100公斤航彈,3顆命中「中」字級修理艦「衡山」號。衡山艦原為中權號戰車登陸艦,後留駐大陳錨地改為海上船舶修理中心,提供後勤維修支持,艦船在大陳地區一旦出現故障,無需開回台灣維修。解放軍強擊機共擊傷3艘國軍艦艇。中午12時30分張偉良率空60團三個大隊28架圖-2中型轟炸機在8架拉-11驅逐機護航下,空中編隊後低空無線電靜默飛行,臨空前爬升到3000米高度,張偉良機組與3中隊宋宗周機組的兩枚100kg航彈命中3號錨地的國軍中海級戰車登陸艦202號「中權」艦的艏部中間與舯部右舷,艦上滿載的汽油彈藥殉爆;副團長寧福奎率領第三飛行大隊在五號錨地炸傷「太和」號護航驅逐艦,舯部幾乎被航空炸彈剖開,歪倒後正好靠住衡山艦的一側才沒有沉沒;空60團的轟炸機被地面防空火力擊傷3架。[17]1955年1月10日這一天解放軍出動飛機130架次,投彈709枚,取得了擊沉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重創衡山號修理艦和太和號護衛艦的戰果,導致在一江山島登陸與抗登陸戰鬥爆發後,大陳2萬多守軍沒有登陸艦可以投送兵力支援一江山。自此,國軍艦艇白天不在大陳港內停泊,出港在附近的海面疏散活動以躲避空襲,夜間才回到錨地休息、補充物資。解放軍基本奪取了大陳海域的制海權,為解放軍的登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8]

到一江山登陸日止,解放軍對大陳、一江山轟炸7次,投彈1600餘枚,炸毀炸傷國軍5艘艦艇。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編輯]

1954年9月3日九三砲戰爆發,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菲律賓返美途中,臨時決定到台北蔣中正會面,國際間普遍視此為美國全力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一象徵。 9月中旬,蔣中正約見美國駐華大使藍欽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蔣表示當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遭受共產黨威脅時,美國很快地就伸出援手,如今中華民國代表自由世界,正與敵人激烈作戰,美國卻顯得「漠不關心」,蔣中正對此表示非常失望。在華府,美軍方高層絕大多數成員皆力主應以強硬姿態對付北京,並協助國軍部隊繼續控制金門馬祖等外島。然而,當時華府反對美國以武力介入台海危機的聲浪亦不小,美國總統艾森豪決定與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談判協防條約。10月12日,美國東亞助理國務卿勞伯森英語Walter S. Robertson抵達台北。10月底,葉公超在華府與美國務院官員開始進行協防條約談判,協防條約於12月2日簽字 [19]

大陳與一江山的守軍

[編輯]

1953年5月西方公司撤離大陳島。1953年7月初,「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正式撤消。1953年8月,蔣中正派出陸軍第四十六師,並由留美的劉廉一中將擔任大陳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取代與美國關係不佳的胡宗南,西方公司亦再度進駐。陸軍第四十六師防守大陳本島,救國軍駐守周邊的一江山、漁山、南麂島[20]。劉廉一於1954年將王生明上校升任南麂地區司令。1954年10月,王生明晉任一江山地區司令,指揮突擊第4大隊、突擊第2大隊,第4中隊及炮兵第1中隊。1955年元旦,王生明獲頒第五屆戰鬥英雄第一名,並由蔣中正總統親自授獎。戰前王生明已經決定要死守一江山島。命令部隊中父子、兄弟必須撤退一人[21]

登陸作戰日期選擇

[編輯]

解放軍氣象部門判定1月17日至19日天氣好,適宜登陸。為了隱蔽戰役企圖,實現戰役的突然性,解放軍對一江山和大陳進行了無規律炮擊,普遍保持無線電靜默以防止國軍察覺到解放軍在集結兵力、登船、航渡、即將開始火力準備。

戰役過程

[編輯]

陸海空火力準備

[編輯]
解放軍炮兵猛烈轟擊一江山島

1955年1月18日早上8時,解放軍空軍第20師出動3個圖-2轟炸機大隊27架飛機,副師長張偉良為空中總領隊,24架依爾-10型強擊機和12架拉-11型戰鬥機組成的強大混成編隊,對一江山島北江山的中山村、中心村、了望村、重要村和南江山的勝利村、180高地等實施航空火力突擊,以摧毀島上縱深核心工事及炮兵陣地、通信、指揮系統,至9時以後,轟炸結束,小島落彈12000發。與此同時,為了迷惑國軍並壓制大陳島上高射炮、榴彈炮陣地,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由2個圖-2中隊9架轟炸機和12架伊爾-10型強擊機組成的另一個編隊,在12架拉-11型戰鬥機的直接掩護下,飛抵大陳島上空,轟炸了國軍的氣象台、導航台、115高地炮兵陣地和環狀防禦圍牆等,位於大岙里的「大陳防衛司令部」指揮系統。

1月18日12時05分,解放軍炮兵55門大炮組成的炮群,對一江山島進行了7次火力急襲和6次監視射擊,12000枚炮彈把一江山包圍在了火光、共發射4萬發炮彈。直到陸軍抵岸前10分鐘,炮兵還進行了最後一次火力急襲。是役炮兵總共射擊7次,歷時127分鐘,發射炮彈400多噸,平均每門炮發射了280發,有的達到了400多發。[22]解放軍登陸前後,陸海空軍的火力實現了有效銜接,壓倒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上國軍的火力,並摧毀了一江山島上國軍的大部分火力點,為解放軍登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3]13時空20師再次出動3個圖-2轟炸機大隊對一江山島轟炸。

1月18日13時16分,由解放軍海軍「南昌」號、「濟南」號、「瀋陽」號、「武昌」號、「興國」號、「遵義」號等38艘護衛艦、炮艦、護衛艇和船載火箭炮組成的編隊抵近一江山,進入海上射擊陣地,向國軍陣地進行直接轟擊。13時18分,海軍航空兵9架杜―2魚雷轟炸機,從上海大場機場起飛,在空軍8架拉―11殲擊機的掩護下,再次對一江山進行第二輪火力攻擊。與此同時,空軍21架轟炸機和24架伊爾―10強擊機已經把一江山島的北江山炸成火海,煙霧升騰數百公尺高。

登陸部隊上船集結與航渡

[編輯]

1月17日夜「河」字號登陸艦裝載3000餘步兵指戰員進入預定作戰集結港口石浦港;隨後4艘「碾莊」型登陸艇裝載步兵178團的897名指戰員也抵達石浦港;

1月17日夜,人民海軍百餘艘參戰艦艇分別從定海港、石浦港、檀頭山錨地,開進位於頭門山以北海域的戰役預備出發海域隱蔽待命。

1月18日12時43分至13時22分,運送登陸部隊的艇隊分別從蔣兒岙、頭門山島分4路向一江山島進發。在待機海域,3600名陸軍指戰員的138艘登陸艇編隊,排成波浪形戰鬥隊形,分成3個方向泛水。14時10分,登陸部隊第一梯隊在火力支援下,按預定計劃,以7個突擊連28個突擊排的兵力完成戰鬥展開,同時向南江山和北江山的7個登陸點敵前強行登陸突擊。海軍航空兵第1師第4團拉-11殲擊機以中隊為單位,組成空中警戒中隊,直接掩護登陸艇隊的安全渡海。30艘護衛艦和護衛艇組成的戰鬥編隊,作為開路先鋒,分別從登陸艇編隊兩側,為登陸部隊保駕護航。

為把控戰區制空權,海軍航空兵第4師第12團的米格-15殲擊機,不規則地間隔起飛28架次,警戒一江山島以南、大陳島以北地區上空;海軍航空兵第2師第6團和第4師第10團各兩個大隊的米格-15殲擊機先後出動32架次,在大陳島以南和東南空域進行警戒,迫使國軍飛機無法靠近戰場。

登陸作戰

[編輯]
解放軍登陸突擊部隊向一江山島的制高點203高地進攻

下午14點20分,解放軍開始分三路進攻一江山島。守軍依託明碉暗堡,實施「殲敵於水際」,在一江山的海門礁、樂清礁、三山礁和向陽礁的突出部展開激戰。海軍216登陸艇,在26歲的艇長楊春苗率領下,頂着強大的直射火力,靠上登陸點,把步兵第178團突擊2營第5連送到北江山。海軍212艇艇長於延增雙腿被炮彈打斷,大腿骨露在外面,鮮血流滿甲板,仍堅持坐在甲板上指揮搶灘。208艇艇長沈振安頭部被彈片擊中,顧不上包紮堅持指揮準時登陸。209艇艇長駱福榮身負重傷,躺在甲板上一邊指揮一邊幫戰士們壓子彈。

14時29分30秒解放軍20軍60師178團2營第5連,在連長毛坤浩和指導員洪阿毛的帶領下,首先登上一江山島的最北端樂清礁的狹長地段。毛坤浩立即發射了三顆紅色信號彈,並用超短波報話機向登陸指揮所報告成功登陸。首批登陸的解放軍經過奮戰,突破國軍的塹壕,穩定了局面。守軍「殲敵於水際」計劃未成後,開始實施「以預備隊逆擊」計劃,利用有利地形,對登陸部隊進行集中火力射擊。步兵第5連遭國軍預備隊反突擊,傷亡慘重,仍激戰向前,徹底占領樂清礁,發出三顆綠色信號彈向指揮部報告。海軍艦艇炮火集中對203高地工事和炮兵陣地猛烈轟擊,為第5連爭奪制高點掃清障礙。第5連占領了第二道支撐點,開始了爭奪203高地的戰鬥。在艦艇直射火力支援下,第5連接連摧毀了國軍4個地堡,15時05分負傷的連長毛坤浩把紅旗插在了203高地的最高點。緊接着,160、180、190三個高地,也先後插上了紅旗。

178團6連因為搞錯了方向,連長未經請示就決定在灣部登陸,結果遭到國軍三面火力夾擊,傷亡20餘人,但6連將士仍舊頑強作戰,終於突破了國軍的第一道塹壕,穩定了局面。[24]

第二路解放軍從一江山島東面登陸,首批登陸的幾個連登陸部隊進展順利,僅其中1連遭到國軍水線地堡的突襲,又沒有利用炮火開闢的通道,反而機械的自行組織爆破,滯留了4分鐘,造成較大傷亡。3排在排長率領下從峭壁攀上去,解了圍。第二路部隊奪占國軍第一線陣地,控制了一線灘頭陣地,第二梯隊也隨即登陸。[24]

第三路解放軍是180團2營的部隊,奪占南一江山島。5連僅用了11分鐘,就連續突破國軍兩道封鎖線。7連用了30分鐘從灘頭打上了山頂,奪占了160高地。[24]

14時37分,各登陸部隊均已到達預定登陸點,開始實施背水攻堅。利用炸藥包、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等武器殲滅了坑道和岩洞中的國軍。[23]15時02分,解放軍攻占了一江山島國軍司令部所在地同時也是一江山島的制高點北一江山島的203高地,國軍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陣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25]

戰役尾聲

[編輯]
攻克一江山島時繳獲的美國造柯爾特M1911A1式0.45英寸手槍。現藏軍事博物館。

第一波解放軍登陸後半小時,下午3時,第二梯隊登陸上岸,並在一江山島海門礁設立團指揮所。兩小時後,解放軍奪取了國軍核心陣地,國軍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陣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在解放軍還在肅清殘敵之時,16時30分,張愛萍和王德、馬冠三等前指指揮員登上了一江山島。

1月19日2時之前,解放軍肅清了全部國軍,而南一江山島的戰鬥,也隨着解放軍登陸的第二梯隊部隊殲滅北江東部最後一批國軍據點而結束。[25]一江山島戰役結束,解放軍控制全島。[26]

1月19日,空20師奉命出動2個大隊18架圖-2轟炸機,超氣象條件穿雲在6,000公尺高空用500kg高爆航彈對大陳島指揮所、雷達站、炮兵陣地重點轟炸。

爭議

[編輯]

雙方傷亡

[編輯]
一江山島戰役的國軍戰俘照片

解放軍稱國軍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陣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至19日2時之前,解放軍肅清了全部國軍。解放軍393人陣亡,1,024人受傷;國軍519人陣亡,567人被俘。[26]解放軍方面認為解放軍方面傷亡較大主要是部隊登陸後經常遭到國軍暗火力點襲擊所致。[27]

中華民國方面認為上岸解放軍近7,000人,守軍為720人;[28]王生明司令率部奮戰至20日下午四時許,彈盡援絕,拉開僅存一顆手榴彈保險,自殺陣亡;計殲敵3,000餘,毀敵機5架、沉共艦多艘。最初以為守軍全數陣亡,自1991年放回戰俘後,根據一江山烈士遺屬協會的調查,國軍死傷人數為500多人,遭俘100多人,國軍指揮官王生明之子王應文認為真正被俘的守軍數字,絕對不到共軍宣稱的567人。「中共拿不出567人的名單,現有的戰俘照片裡,也從未一次出現十幾人以上。」1991年前後,就有當初被俘生還的官兵陸續申請來台,根據國防部資料,總數達131人。[29]

王生明結局

[編輯]

解放軍方面並未對王生明陣亡的過程進行很詳細的描述,僅記載王生明被手榴彈炸死。相反,國軍方面對王生明陣亡的經過有各種詳細的描述。

龍應台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的《冷酷的政治盤算》中提到:

「一江山戰役……,在歷時61小時12 分鐘狂烈戰火之後,四千多名國軍士兵戰死,……指揮官王生明和大陳長官處的最後通訊是:『現在敵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的手榴彈。』」[30]

根據臺北市政府軍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網站的資料:1月18日7時58分,解放軍開始進攻一江山,至14時28分,先後出動飛機190架次,投擲500磅炸彈500枚,發射艦砲岸砲4萬1,000餘發,而國軍指揮官王生明指揮還擊,傷解放軍軍艦及砲艇各一艘,燬飛機一架,王生明亦在砲火下負傷。14時35分至14時49分,解放軍陸戰隊第一波3,000餘人,在向陽礁海門礁及南江山強行登陸,國軍迎擊,殲解放軍於水際者約700餘人,但解放軍仍不斷增援,15時41分,解放軍大量使用火燄噴射器,展開塹壕戰鬥,佔113高地,王生明乃以電話報告劉廉一表示必死決心,率部逆襲,重奪113高地。解放軍第二波約1,000人由西咀頭增援,入暮更以火燄噴射器全面攻擊,然而國軍仍堅守132、121、95高地等三個據點抵抗。19日黎明,解放軍增援千餘,發砲1,800餘發,121高地尚在射擊抵抗。20日拂曉,解放軍復增援500餘人,向國軍陣地作第三度總攻,至下午4時左右,相距僅50公尺,王生明乃率殘餘傷患衝殺,最後拉發僅存之1枚手榴彈[31]

國軍方面同時稱國軍一江山副指揮官王輔弼負傷頭蓋骨被削掉一塊,昏迷後被俘[29]

解放軍方面則稱,在攻佔全島後,20日巡邏隊開始肅清暗碉堡,王生明的指揮部是一座較深的地下碉堡,堡內有密道通往海邊一個能上下小艇的山洞出口,此時王生明和一些隨從透過密道前進至該處躲藏,卻聽到解放軍在上方懸崖搜索的聲音和一些落石掉下,以為被發現主動開槍,解放軍以為有殘存敵人,將大量手榴彈往下扔,把下方人包含王全部炸死。[32]

戰爭持續的時間

[編輯]

關於戰爭持續的時間,王生明的兒子王應文持有異議,他稱戰爭絕不只3小時,因為自大陳聽到的炮聲是18號最烈,晚上沉寂,19號早上又起,到20號還有槍聲。王應文在1995年訪問一江山,曾經參戰的解放軍老戰士向他表示,死亡人數遠超過400人,解放軍是一路踏屍前進,被自己飛機誤炸而死的也不少[33],此一說法係孤證。不過解放軍方面表示解放軍登陸後,解放軍空軍已經沒有炮彈了,僅僅是俯衝對國軍進行恐嚇,以利解放軍作戰。[34]

後續

[編輯]

《福爾摩沙決議案》

[編輯]

1955年1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可以出兵保護中華民國統治的島嶼,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艾森豪威爾威脅要用原子彈周恩來聲明不怕美國威脅。

大陳島撤退

[編輯]

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後,火炮射程已經可以覆蓋大陳島。1月19日,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第一師的圖-2轟炸機從上海起飛,轟炸大陳島的指揮所和氣象台、通信樞紐部。1月30日,空軍第20師圖-2轟炸機再次轟炸大陳,守將劉廉一向國防部長俞大維報告稱大陳唯一的水庫被摧毀,庫水流盡,不要說防守作戰,就連軍隊和百姓的飲水都發生了困難。解放軍攻占大陳島已經有絕對把握。[27]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第一個建議總統蔣中正大陳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應集中兵力確保金門馬祖。蔣思考後接受他的看法。美國第七艦隊於1955年2月使用的132艘艦艇和400架飛機由大陳島上撤出14,500名平民,10,000名國軍,4,000名游擊隊員,40,000噸軍事裝備和物資,結束了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三天之後,解放軍進占大陳列島。[35]至此,解放軍攻占全部浙東沿海島嶼,僅剩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還在國軍手中。

被俘國軍抵台

[編輯]

一江山戰役結束後,中華民國發布新聞,稱一江山戰役參戰國軍共720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鳳凰衛視中華民國國防部的文件中記載,當時實際參加一江山戰役的國軍軍官116人,士兵923人,總計1,039人,這與對外公布的總計720人全數罹難不同。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願意承認有國軍被俘。1970年代,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批准,被俘的林群雄(當年從國府保密局轉調至一江山島,擔任王輔弼第四大隊第8分隊分隊長,後被俘)等20名一江山戰役國軍戰俘聯署要求回台灣,蔣中正經過多方考量,未予准許。[36]

1991年起,部分一江山島被俘國軍陸續來到台灣[28]。一江山戰役戍守島上203高地的陸軍上士陳小斌,在事隔56年後的2011年2月15日來台灣定居,中華民國陸軍司令楊天嘯上將親自前往接機。儀式後,隨即前往三軍總醫院檢查身體。並前往文山區戶政事務所申辦設籍,以及在國防部辦理退除役給與等作業,暫時安置於新北市的「居安一莊」單身退員宿舍居住。陳小斌回憶一江山戰役當時從隔岸、空中而來的砲火十分猛烈,據點內機槍也因頻繁擊發而發燙不能使用,他右眼被解放軍擊傷,又受砲火炸傷雙腳而昏厥,戰爭結束後被解放軍在清掃戰場時發現而被俘,醫治痊癒後,因為匪軍特務的罪名,被送至山西煤礦勞改23年,之後獲得平反釋放,但他自願留在該煤礦礦區工作至退休。[37][36]

評價

[編輯]

一江山島戰役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軍聯合作戰」,迫使國軍撤出大陳島,解放軍順利進占大陳島,並逐步攻占除金門、馬祖以外的全部沿海島嶼。[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戰役打擊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迫使2萬多國軍主動從浙江沿海島嶼撤離,使其失去一個賴以進行襲擾活動和反攻大陸的跳板,改變了雙方鬥爭形勢。[38]

中華民國方面認為,一江山島守軍奮戰2日,力守僅1.75平方公里的小島,不僅震撼國際視聽,1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總統艾森豪威爾「可出兵保護台灣及其固有控制之島嶼」,美國2月出動艦隊協助撤退大陳島軍民。國軍在制海、制空權都落入解放軍,陸軍兵力也極度劣於解放軍的局勢之下,還能苦守2天,使解放軍傷亡數超過國軍,王生明「不辱使命」[39][40]

陵園與紀念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台州市椒江區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紀念塔

攻打一江山陣亡的解放軍官兵安葬在台州市椒江區楓山北麓的烈士陵園(28°40′04″N 121°26′25″E / 28.66764°N 121.440403°E / 28.66764; 121.440403),陵園占地總面積44.62萬平方米。烈士陵園建有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紀念塔,該塔始建於1955年10月,1956年4月完成。塔高18米,為陵園內最高、最具象徵性的建築物。基座青石砌築,上為混凝土塔身,塔體為不等邊的六邊形,長邊的三面分別雕塑一位陸、海、空軍的軍人塑像,象徵着陸、海、空軍聯合作戰。塔尖裝飾紅五星燈,塔的正面有時任浙江省省長沙文漢題字:「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紀念塔」,兩側分別為解放軍浙江軍區司令員林維先中將題詞「人民烈士永垂不朽」、解放軍第20軍軍長廖政國題詞:「繼承烈士的遺志,一定要解放台灣!」[41][42]基座上另勒石頌揚紀念,其中有「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於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首次陸、海、空軍部隊聯合作戰,一舉解放一江山島的輝煌勝利和為國英勇犧牲的烈士」。

除了楓山北麓的烈士陵園外,一江山島上的原戰場(28°37′N 121°49′E / 28.61°N 121.82°E / 28.61; 121.82)也被開發,號稱為中國「國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現代戰爭遺址」[43]。島上保存有碉堡、暗堡、炮位、塹壕、營房、埠頭等150多處[44],建立冥想廳、戰役史料館、影視館、戰鬥體驗區、武器陳列館等。203高地被改造成靜思台追思紀念區。[45][46]戰役遺址和烈士陵園一同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東二層全國解放戰爭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展區
  • 台州市椒江區青年路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占地面積8,666平方米,布展面積2,400平方米。[41]
  •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紀念碑,高3.8米,寬1.1米,正面碑文是一江山戰役總指揮、浙東前線總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的題詞:「為解放一江山島獻出生命的陸海空先烈永垂不朽」。 碑的背面有南京軍區原司令員許世友將軍的題詞:「碧浪萬千重,多少英雄,當年小試海陸空。愁島荒山今勝地,萬紫千紅。立石志奇功,壯志長虹,遙看海峽走蛇蟲。誓掃妖氛還國土,金馬台澎」。[41]
  •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紀念館,位於陵園北面小山上,於1962年建造完工。為圓形天壇式五層建築。門口匾額「烈士紀念館」和楹聯「悼英雄壯烈精神萬古長青,繼遺志一定解放金馬台澎」,為時任浙江省省長周建人撰書。[41]

中華民國

[編輯]
蔣總統與時任救國團團長蔣經國親臨一江山島戰役戰歿者追悼儀式,畫面中部着軍裝,佩勳章者為蔣中正蔣經國在其身後。
1956年,蔣中正出席一江山島戰役戰歿者周年祭。

國軍王生明與部屬的遺骸都被解放軍焚毀,無從尋得[21]。王生明陣亡後,由蔣中正總統在臺北親臨致祭,追晉為陸軍少將,並入祀做為國家級「首都忠烈祠」的國民革命忠烈祠[48]。第一夫人宋美齡為一江山陣亡官兵孤兒與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孤兒,在臺北設立了華興育幼院。1956年,蔣中正親自出席一江山島戰役戰歿者周年祭。

台北市南港軍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一江山陣亡烈士紀念碑[31]台北市市長馬英九於一江山戰役五十週年(2005年)於台北市南港軍人公墓的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以「一身都是膽,英靈佑江山」為題。立上五十週年紀念文碑。其中有「此役國軍在孤島守將王生明將軍指揮下,以少敵多,以弱抗強,雖臨糧盡水枯,彈絕援斷之困境,仍秉我生國死、我死國生之節義,拼死痛殲數倍共軍,終成英魂,成全大義,為我國近代寫下可歌可泣之史頁。」

2010年1月20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出席在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辦的「一江山烈士殉國五十五週年」紀念會,向親率1,030位官兵,死守一江山陣地的王生明將軍與720位戰歿者表達敬意與追思。馬英九表示兩岸不論往後如何發展,一江山戰歿者所留下來的歷史,絕對不能忘記,記住這段歷史,才有更大的動力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49]

一江公園一江島殉難烈士紀念碑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紀念碑文。

藝術創作

[編輯]

文學

[編輯]

1955年1月18日下午4時,在一江山島戰役還在激戰之時,張愛萍就率領部分前指成員登上了一江山島,巡視戰場。張愛萍當場作了一首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於1988年4月21日重新修改[50]):[51]

東海風光,寥廓藍天,滔滔碧浪。看騎蹈海,風馳虎躍;雄鷹獵獵,雷擊龍翔。雄師易統,戎機難覓;陸海空直搗金湯,銳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

料得慌,憑一紙空文豈能防。憶昔諾曼底西西里島沖繩大戰,何須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戰奏凱震八荒。英雄贊,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

繪畫

[編輯]

1957年,畫家彭彬創作了油畫《解放一江山島》,現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東二層「全國解放戰爭館」。[5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6-127頁,ISBN 978-7-205-06942-1
  2. ^ 2.0 2.1 王懷慶. 「一江山作戰」史實考證與探究 (PDF). 黃埔學報. 2015年, (第六十八期): 18–20 [民國一○四年] [2020-09-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26). 
  3. ^ 一江山之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大百科全書
  4. ^ 4.0 4.1 一江山戰役大事紀. 國軍歷史文物館. [2014-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 
  5. ^ 5.0 5.1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8頁,ISBN 978-7-205-06942-1
  6. ^ 美擬借國軍反攻 牽制韓戰. 世界日報. 2011-06-12 [201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7. ^ 離島突襲 西方公司主導. 《世界日報》. 2011-06-05 [201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8. ^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9-110頁,ISBN 978-7-205-06942-1
  9. ^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1-112頁,ISBN 978-7-205-06942-1
  10. ^ 10.0 10.1 丁晓平:“亮剑台海:解放一江山岛纪实”,《党史博采:纪实版》,2007年第8期,第4-10页。.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1). 
  11. ^ 亮劍台海:解放軍首次聯合作戰解放一江山島紀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新媒體2007年10月10日
  12. ^ 12.0 12.1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3頁,ISBN 978-7-205-06942-1
  13. ^ 張逸民. 海战英雄张逸民:我对上级有意见,会上装瞌睡,战友狠掐我一把. 《沧海作证》. [202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9). 
  14. ^ 應紹舜. 洞庭軍艦. 中華民國海軍兩棲艦艇史(1946-2017). 
  15. ^ 亮剑台海:我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纪实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2-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16. ^ "〈金馬及邊區作戰 (二)〉" (1953-07-16). 《蔣中正總統文物》, Series: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軍事, ID: 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101-016. 國史館.
  17. ^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頁,ISBN 978-7-205-06942-1
  18. ^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6頁,ISBN 978-7-205-06942-1
  19. ^ 中美協防 蔣反攻夢難圓. 世界日報. 2011-10-02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20. ^ 正規作戰 整編30路游擊部隊. 世界日報.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21. ^ 21.0 21.1 最後一顆手榴彈 留給自己. 世界日報.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22. ^ 從戰爭中走來 (2008),第196-197頁
  23. ^ 23.0 23.1 徐焰:《金門之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7頁,ISBN 978-7-205-06942-1
  24. ^ 24.0 24.1 24.2 從戰爭中走來 (2008),第198頁
  25. ^ 25.0 25.1 三野戰史編輯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第443頁,ISBN 978-7-5065-5397-1
  26. ^ 26.0 26.1 從戰爭中走來 (2008),第198-199頁
  27. ^ 27.0 27.1 27.2 徐焰 《金門之戰》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8頁
  28. ^ 28.0 28.1 一江山戰俘返台 破「全體成仁」神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 2011-02-16
  29. ^ 29.0 29.1 一江山老兵歸來 未成仁「絕非孬種」. 聯合報. 2011-02-16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30. ^ 龍應台. 《冷酷的政治盤算》.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時報文化出版. 2006: 68–69 [2021-07-04]. ISBN 978-957-13-4501-7. (原始內容需要免費註冊存檔於2021-07-09). 
  31. ^ 31.0 31.1 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 臺北市政府. 2010-01-18 [2011-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8). 
  32. ^ 中央電視台-一江山戰役揭密. [2013-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33. ^ 江山一水跨長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網 2005-03-11
  34. ^ 鳳凰衛視紀錄片《最後一戰:一江山島戰役揭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 "2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大陳島".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9). 
  36. ^ 36.0 36.1 国军战俘大陆苦役23年 2011年返台台军上将亲迎. 鳳凰網. 2013年3月29日 [2013年3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29日). 
  37. ^ 一江山戰俘陳小斌返臺 國軍熱情迎接袍澤,軍聞社,2011-02-15. [2011-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0). 
  38. ^ 曲寶林. 一江山岛战役:开创我军联合作战先河. 中國軍網. 2019-04-11. 
  39. ^ 國共硫磺島戰役 悲壯一江山. 中央社. 2011-09-20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0. ^ 何翊瑞. 血戰一江山─王生明將軍. 金門日報. 2022-08-13. 
  41. ^ 41.0 41.1 41.2 41.3 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导游词. 椒江新聞網.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中文(中國大陸)). 
  42. ^ 大陳浪 淘盡半世紀恩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 2011-02-09
  43. ^ 王曉峰. 一江山岛战役遗址一期工程竣工. 中國台州網-台州晚報. 2015-01-19 [2019-10-25]. [永久失效連結]
  44. ^ 深读丨台州这8家单位,何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國台州網. 2019-10-19. [永久失效連結]
  45. ^ 羅正然; 李健南. 一江山岛战役遗址的华丽嬗变. 中國國防報. 2019-10-25 [201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46. ^ 李津 李苑露. 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放 浙江台州添“红色新名片”. 中國新聞網. 2015-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47.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19-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48. ^ 1969年,中華民國行政院制頒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第八條明訂「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並得特准建立專祠專坊或專碑。」(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presidentdb@@0.641486546061826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總統府公報],2083期,1969-07-29)九月,依照同辦法第二十四條「首都忠烈祠,由 總統主祭」之規定,總統蔣中正率文武官員於三日軍人節參加中樞秋祭陣亡三軍將士典禮。(存档副本.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30).  蔣中正總統率文武官員秋祭陣亡將士], 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9/3/29)
  49. ^ 吳璋. 千古一江山: 馬英九高度讚揚一江山國軍精神. 青年日報. 2000年1月21日 [2011年10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18日). 
  50. ^ 王金中,楊明祥主編. 難忘的記憶 張愛萍將軍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M]. 2014 第279頁
  51. ^ 丁曉平. 亮剑台海:我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纪实 (3). 《黨史博採》.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透過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2. ^ 贵州省庆祝建国60周年油画展解说词. 貴州文化遺產網. 2009-10-01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注釋

[編輯]
  1. ^ 一說1,040人[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