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向楼梯街的外墙上有“青年会”三字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正门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英语: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Bridges Street Centre,又称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央会所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街会所),是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昔日的总部,位于香港岛上环必列者士街51号,现时会所服务有“必爱之家宿舍”、“必爱之家庇护工场”及以康体服务为主导的青少年服务。建筑物于1981年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并于2009年12月18日升格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2023年6月8日,会所获古物咨询委员会通过升格为法定古迹[1]

历史

[编辑]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由芝加哥 YMCA 会员筹建,设计师 Stattck and Hussey 亦是来自芝加哥。会所于1918年由施勋护督(Hon. Claud Severn, C.M.G.)主持启用,成为当时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首幢总部大楼,亦是香港首个市民会堂及体育场馆,会所亦是当时首幢设有新式最先进的康体设施并专为华人社群而设的多功能建筑物,包括香港首个室内暖水泳池,以及首个悬臂式结构支撑的室内镬形跑道。会所高六层,以红砖建成,糅合西式新古典主义及中式民间建筑风格,并受芝加哥建筑学派所影响,在香港相当罕见。

会所在二十世纪初期是少数可以举行大型活动或展览的场地,包括1922年的“反对蓄婢会”首届会员会议及1936年的首届集体婚礼。

1937年后,会所被征用作防空救护队半山区A段总站,以收容超过一千名难民。香港日治时期,会所被日本当局的文教课征用作日语德语学校。香港重光后,会所恢复为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部。

1966年,随着位于九龙油麻地窝打老道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九龙会所完成重建,总部迁到该处;后来由于严重性饱和而被清拆重建,原址仍保留作为青年中心。其后,上层空间改建成智障人士庇护工场及宿舍,外来人士不能再入内参观。

历史文物

[编辑]

奠基石及捐款人士名牌等历史文物,现仍保留于该会所的正门入口大堂的墙上。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