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辽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遼史
中国二十四史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辽史》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古代历史纪传“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奚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三十二卷,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国语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截止于蒙古灭西辽)。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成就

[编辑]

金国灭辽之后,两度纂修《辽史》。皇统年间,耶律固萧永祺等修成《辽史》。章宗朝又命党怀英陈大任等重修,世称陈大任《辽史》。然而这两次撰修《辽史》均未刊行。[1]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翰林学士王鹗议修辽、金二史;南宋亡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又由于“义例”未定,以至“六十余年,岁月因循”。朝廷屡有修史之议,但均因正朔义例之争而搁置。[2]今版《辽史》则撰成于元朝末年,脱脱任纂修三史的都总裁,决定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3]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辽史,主要依据辽末耶律俨的《皇朝实录》、陈大任《辽史》及旧题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等史书。至正三年四月至次年三月,前后不到一年时间,《辽史》撰成。

《辽史》虽仓促成书,有些方面颇有特色,例如《百官志》分别记述“北面官”、“南面官”,较好地反映了当时为了适应各民族特点而分别设治的特点。又新创《营卫志》和《兵卫志》记述契丹贵族的政治军事组织。《辽史·食货志》不足四千字,却如实的记载了契丹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强财生,以给日用。”到了部落时期,“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乃至于辽太祖阿保机“平诸弟之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4]

另外《辽史》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稍稍弥补《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创新的体例。

缺失

[编辑]

元修辽史,未详考史料,因此前后重出,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甚多。据现代学者考证,辽代首创“契丹、汉”两套修史系统,也是《辽史》材料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人史官与辽朝政治中枢可能存在的生疏与隔膜,使得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本身即受到限制”。元修《辽史》引于辽金时期辽史文献与元史馆二次修纂的文本,二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罗继祖《辽史校勘记》序中指出,《辽史》“缪戾非偻指所可计”,例如年号记载多有讹误。[5]另外据现代学者研究证实契丹辽国采双国号制度,[6]曾多次改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又称大契丹、又称大辽,《辽史》竟未提及。[7]《辽史》卷89有《杨皙传》,卷97又有《杨绩传》,杨皙杨绩实为一人两传。[8]又如《辽史》卷十八兴宗重熙二年十二月甲寅云:“宋遣章频、李懿、王冲睦、张纬、李维、继一来贺永寿节及来岁正旦。”这里提到的“李懿”应为李遵懿之误,“王冲睦”为王仲睦之误,“张纬”为张玮之误,简短的一行叙述居然有三处人名误植。考《辽史》各〈纪〉、〈志〉、〈传〉相互抵牾处不少,人物有名无姓,或只载称号,而不载姓名。《辽史》也有人物重复的缺失,如帖剌耶、蒲古只也、匝马葛是一人三名。[9]《辽史·耶律倍传》称耶律稍等“各有传”,但《辽史》并没有“耶律稍传”。

元人修《辽史》一百十六卷,每卷篇幅很短,内容简略,又多有重复。[10]同时期的《宋史》文字大约是《辽史》的十倍。近人冯家昇批评:“《辽史》成书最速,亦以《辽史》为最劣。”但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官修辽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

[编辑]

元修本

[编辑]
本纪
  1. 本纪第一 - 太祖
  2. 本纪第二 - 太祖下
  3. 本纪第三 - 太宗
  4. 本纪第四 - 太宗下
  5. 本纪第五 - 世宗
  6. 本纪第六 - 穆宗
  7. 本纪第七 - 穆宗下
  8. 本纪第八 - 景宗
  9. 本纪第九 - 景宗下
  10. 本纪第十 - 圣宗
  11. 本纪第十一- 圣宗二
  12. 本纪第十二 - 圣宗三
  13. 本纪第十三 - 圣宗四
  14. 本纪第十四 - 圣宗五
  15. 本纪第十五 - 圣宗六
  16. 本纪第十六 - 圣宗七
  17. 本纪第十七 - 圣宗八
  18. 本纪第十八 - 兴宗
  19. 本纪第十九 - 兴宗二
  20. 本纪第二十 - 兴宗三
  21. 本纪第二十一 - 道宗
  22. 本纪第二十二 - 道宗二
  23. 本纪第二十三 - 道宗三
  24. 本纪第二十四 - 道宗四
  25. 本纪第二十五 - 道宗五
  26. 本纪第二十六 - - 道宗六
  27. 本纪第二十七 - 天祚皇帝
  28. 本纪第二十八 - 天祚皇帝二
  29. 本纪第二十九 - 天祚皇帝三
  30. 本纪第三十 - 天祚皇帝四
  1. 志第一 - 营卫志上
  2. 志第二 - 营卫志中
  3. 志第三 - 营卫志下
  4. 志第四 - 兵卫志上
  5. 志第五 - 兵卫志中
  6. 志第六 - 兵卫志下
  7. 志第七 - 地理志一
  8. 志第八 - 地理志二
  9. 志第九 - 地理志三
  10. 志第十 - 地理志四
  11. 志第十一 - 地理志五
  12. 志第十二 - 历象志上
  13. 志第十三 - 历象志中
  14. 志第十四 - 历象志下
  15. 志第十五 - 百官志一
  16. 志第十六 - 百官志二
  17. 志第十七上 - 百官志三
  18. 志第十七下 - 百官志四
  19. 志第十八 - 礼志一
  20. 志第十九 - 礼志二
  21. 志第二十 - 礼志三、礼志四
  22. 志第二十一 - 礼志五
  23. 志第二十二 - 礼志六
  24. 志第二十三 - 乐志
  25. 志第二十四 - 仪卫志一
  26. 志第二十五 - 仪卫志二
  27. 志第二十六 - 仪卫志三
  28. 志第二十七 - 仪卫志四
  29. 志第二十八 - 食货上
  30. 志第二十九 - 食货下
  31. 志第三十 - 刑法上
  32. 志第三十一 - 刑法下
  1. 表第一 - 世表
  2. 表第二 - 皇子表
  3. 表第三 - 公主表
  4. 表第四 - 皇族表
  5. 表第五 - 外戚表
  6. 表第六 - 游幸表
  7. 表第七 - 部族表
  8. 表第八 - 属国表
列传
  1. 列传第一 后妃 -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懿祖庄敬皇后萧氏・玄祖简献皇后萧氏・德祖宣简皇后萧氏・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太宗靖安皇后萧氏・世宗怀节皇后萧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睿智皇后萧氏・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宗钦哀皇后萧氏・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兴宗贵妃萧氏・道宗宣懿皇后萧氏・道宗惠妃萧氏・天祚皇后萧氏・天祚德妃萧氏・天祚文妃萧氏・天祚元妃萧氏
  2. 列传第二 宗室 - 义宗倍章肃皇帝李胡顺宗濬晋王敖卢斡
  3. 列传第三 - 耶律曷鲁萧敌鲁耶律斜涅赤耶律欲稳耶律海里
  4. 列传第四 - 耶律敌剌萧痕笃康默记康延寿韩延徽韩知古
  5. 列传第五 - 耶律觌烈耶律铎臻王郁耶律图鲁窘
  6. 列传第六 - 耶律解里耶律拔里得耶律朔古耶律鲁不古赵延寿高模翰赵思温耶律沤里思张砺
  7. 列传第七 - 耶律屋质耶律吼耶律安抟耶律洼耶律颓昱耶律挞烈
  8. 列传第八 - 耶律夷腊葛萧海瓈萧护思萧思温萧继先
  9. 列传第九 - 室昉耶律贤适女里郭袭耶律阿没里
  10. 列传第十 - 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
  11. 列传第十一 - 耶律室鲁王继忠萧孝忠陈昭衮萧合卓
  12. 列传第十二 - 耶律隆运耶律勃古哲萧阳阿武白萧常哥耶律虎古
  13. 列传第十三 - 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奚低耶律学古
  14. 列传第十四 - 耶律沙耶律抹只萧干耶律善补耶律海里
  15. 列传第十五 - 萧挞凛萧观音奴耶律题子耶律谐理耶律奴瓜萧柳高勋奚和朔奴萧塔列葛耶律撒合
  16. 列传第十六 - 耶律合住刘景刘六符耶律袅履牛温舒杜防萧和尚耶律合里只耶律颇的
  17. 列传第十七 - 萧孝穆萧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18. 列传第十八 - 萧敌烈耶律盆奴萧排押耶律资忠耶律瑶质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
  19. 列传第十九 - 耶律庶成杨皙耶律韩留杨佶耶律和尚
  20. 列传第二十 - 萧阿剌耶律义先萧陶隗萧塔剌葛耶律敌禄
  21. 列传第二十一 - 耶律韩八耶律唐古萧术哲耶律玦耶律仆里笃
  22. 列传第二十二 - 萧夺剌萧普达耶律侯哂耶律古昱耶律独攧萧韩家萧乌野
  23. 列传第二十三 - 萧惠萧迂鲁萧图玉耶律铎轸
  24. 列传第二十四 - 耶律化哥耶律斡腊耶律速撒萧阿鲁带耶律那也耶律何鲁扫古耶律世良
  25. 列传第二十五 - 耶律弘古耶律马六萧滴冽耶律适禄耶律陈家奴耶律特么耶律仙童萧素飒耶律大悲奴
  26. 列传第二十六 - 耶律仁先耶律良萧韩家奴萧德萧惟信萧乐音奴耶律敌烈姚景行耶律阿思
  27. 列传第二十七 - 耶律斡特剌孩里窦景庸耶律引吉杨绩赵徽王观耶律喜孙
  28. 列传第二十八 - 萧兀纳耶律俨耶律仲禧刘伸耶律胡吕
  29. 列传第二十九 - 萧岩寿耶律撒剌萧速撒耶律挞不也萧挞不也萧忽古耶律石柳
  30. 列传第三十 - 耶律棠古萧得里底萧酬斡耶律章奴耶律术者
  31. 列传第三十一 - 萧陶苏斡耶律阿息保萧乙薛萧胡笃
  32. 列传第三十二 - 萧奉先萧嗣先李处温张琳耶律余睹
  33. 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上 - 萧韩家奴李澣
  34. 列传第三十四 文学下 - 王鼎耶律昭刘辉耶律孟简耶律谷欲
  35.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 大公鼎、萧文、马人望、耶律铎鲁斡、杨遵勖、王棠
  36. 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 - 萧札剌、耶律官奴、萧蒲离不
  37. 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 - 邢简妻陈氏、耶律氏、常哥耶律奴妻萧氏、耶律术者妻萧氏、耶律中妻萧氏
  38. 列传第三十八 方技 - 直鲁古、王白、魏璘、耶律敌鲁、耶律乙不哥
  39. 列传第三十九 伶官 宦官 - 罗衣轻、王继恩、赵安仁
  40. 列传第四十 奸臣上 - 耶律乙辛张孝杰耶律燕哥萧十三
  41. 列传第四十一 奸臣下 - 萧余里也耶律合鲁萧得里特萧讹都斡萧达鲁古耶律塔不也萧图古辞
  42. 列传第四十二 逆臣上 - 耶律辖底耶律察割耶律娄国耶律重元耶律滑哥
  43. 列传第四十三 逆臣中 - 萧翰耶律牒蜡耶律朗耶律刘哥耶律海思耶律敌猎萧革
  44. 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 - 萧胡睹萧迭里得古迭耶律撒剌竹奚回离保萧特烈
  45. 列传第四十五 二国外记 - 高丽西夏
国语解
  1. 国语解

《辽史》有《国语解》一卷,二十四史中仅《辽史》、《金史》特有《国语解》。《辽史》的《国语解》解释了辽国关於姓氏、地名、职官的来龙去脉,例如“夷离堇”为统军马大官,后改为大王。《国语解》也解释了耶律氏、萧氏起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国语解》:“惟《国语解》一卷,仿古人音义之意,其例甚善。”

赵翼对《元史》无《国语解》表示遗憾,他说:“《金史》有《国语解》,译出女真语,令人易解。《元史》无之。且金官纯用汉名,元则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难识别。今就纪传所载,可以注释者列之。”[11]

陈述补注本

[编辑]

下画线者为陈述增补。

本纪
  1. 卷001 本纪第一 - 太祖
  2. 卷002 本纪第二 - 太祖下
  3. 卷003 本纪第三 - 太宗
  4. 卷004 本纪第四 - 太宗下
  5. 卷005 本纪第五 - 世宗
  6. 卷006 本纪第六 - 穆宗
  7. 卷007 本纪第七 - 穆宗下
  8. 卷008 本纪第八 - 景宗
  9. 卷009 本纪第九 - 景宗下
  10. 卷010 本纪第十 - 圣宗
  11. 卷011 本纪第十一- 圣宗二
  12. 卷012 本纪第十二 - 圣宗三
  13. 卷013 本纪第十三 - 圣宗四
  14. 卷014 本纪第十四 - 圣宗五
  15. 卷015 本纪第十五 - 圣宗六
  16. 卷016 本纪第十六 - 圣宗七
  17. 卷017 本纪第十七 - 圣宗八
  18. 卷018 本纪第十八 - 兴宗
  19. 卷019 本纪第十九 - 兴宗二
  20. 卷020 本纪第二十 - 兴宗三
  21. 卷021 本纪第二十一 - 道宗
  22. 卷022 本纪第二十二 - 道宗二
  23. 卷023 本纪第二十三 - 道宗三
  24. 卷024 本纪第二十四 - 道宗四
  25. 卷025 本纪第二十五 - 道宗五
  26. 卷026 本纪第二十六 - - 道宗六
  27. 卷027 本纪第二十七 - 天祚皇帝
  28. 卷028 本纪第二十八 - 天祚皇帝二
  29. 卷029 本纪第二十九 - 天祚皇帝三
  30. 卷030 本纪第三十 - 天祚皇帝四
  1. 卷031 志第一 - 营卫志上 - 宫卫着帐郎君、着帐户
  2. 卷032 志第二 - 营卫志中 - 行营・部族上
  3. 卷033 志第三 - 营卫志下 - 部族下
  4. 卷034 志第四 - 兵卫志上 - 兵制
  5. 卷035 志第五 - 兵卫志中 - 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
  6. 卷036 志第六 - 兵卫志下 - 五京乡丁・属国军・边境戌兵
  7. 卷037 志第七 - 地理志一 - 上京道头下军州・边防城
  8. 卷038 志第八 - 地理志二 - 东京道
  9. 卷039 志第九 - 地理志三 - 中京道
  10. 卷040 志第十 - 地理志四 - 南京道
  11. 卷041 志第十一 - 地理志五 - 西京道
  12. 卷042 志第十二 - 历象志上 - 历
  13. 卷043 志第十三 - 历象志中 - 闰考
  14. 卷044 志第十四 - 历象志下 - 朔考・象・刻漏・官星
  15. 卷045 志第十五 - 百官志一 - 北面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着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北面宫官
  16. 卷046 志第十六 - 百官志二 - 北面部族官・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北面军官・北面边防官・北面行军官・北面属国官・北面部族官・北面部族官
  17. 卷047 志第十七上 - 百官志三 - 南面南面朝官・南面宫官
  18. 卷048 志第十七下 - 百官志四 - 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财赋官・南面边防官・文散官女封
  19. 卷049 志第十八 - 礼志一 - 吉仪
  20. 卷050 志第十九 - 礼志二 - 凶仪
  21. 卷051 志第二十 - 礼志三 - 军仪 礼志四 - 宾仪
  22. 卷052 志第二十一 - 礼志五 - 嘉仪上
  23. 卷053 志第二十二 - 礼志六 - 嘉仪下
  24. 卷054 志第二十三 - 乐志 - 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鼓吹乐・横吹乐
  25. 卷055 志第二十四 - 仪卫志一 - 舆服国舆・汉舆
  26. 卷056 志第二十五 - 仪卫志二 - 国服・汉服
  27. 卷057 志第二十六 - 仪卫志三 - 符印印・符契
  28. 卷058 志第二十七 - 仪卫志四 - 仪仗国仗・渤海仗・汉仗・卤簿仪仗人数马匹
  29. 卷059 志第二十八 - 食货志上 -
  30. 卷060 志第二十九 - 食货志下 -
  31. 卷061 志第三十 - 刑法志上 -
  32. 卷062 志第三十一 - 刑法志下 选举志 艺文志
  1. 卷063 表第一 - 世表
  2. 卷064 表第二 - 皇子表
  3. 卷065 表第三 - 公主表
  4. 卷066 表第四 - 皇族表
  5. 卷067 表第五 - 外戚表
  6. 卷068 表第六 - 游幸表
  7. 卷069 表第七 - 部族表
  8. 卷070 表第八 - 属国表
列传
  1. 卷071 列传第一 后妃 -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懿祖庄敬皇后萧氏・玄祖简献皇后萧氏・德祖宣简皇后萧氏・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太宗靖安皇后萧氏・世宗怀节皇后萧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睿智皇后萧氏・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宗钦哀皇后萧氏・圣宗德妃萧氏圣宗芳仪李氏・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兴宗贵妃萧氏・道宗宣懿皇后萧氏・道宗惠妃萧氏・天祚皇后萧氏・天祚德妃萧氏・天祚文妃萧氏・天祚元妃萧氏
  2. 卷072 列传第二 宗室 - 义宗倍平王隆先晋王道隐章肃皇帝李胡宋王喜隐顺宗濬晋王敖卢斡 宗室下 - 释鲁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牙里果罨撒葛只没隆庆查葛宗允隆裕贴不和鲁斡
  3. 卷073 列传第三 - 耶律曷鲁萧敌鲁阿古只耶律斜涅赤老古颇德耶律欲稳耶律海里萧室鲁
  4. 卷074 列传第四 - 耶律敌剌萧痕笃康默记延寿韩延徽德枢・德枢孙绍勋绍芳・绍芳孙资让德枢孙绍雍韩知古匡嗣・孙德源德凝匡胤贾去疑陈万刘存规刘承嗣
  5. 卷075 列传第五 - 耶律觌烈羽之耶律铎臻突吕不王郁耶律图鲁窘卢文进
  6. 卷076 列传第六 - 耶律解里耶律拔里得耶律朔古耶律鲁不古赵延寿匡赞高模翰耿崇美赵思温匡禹耶律沤里思张砺张建立张谏刘晞王敦裕崔廷勋
  7. 卷077 列传第七 - 耶律屋质耶律吼何鲁不耶律安抟耶律洼耶律颓昱耶律挞烈
  8. 卷078 列传第八 - 耶律夷腊葛萧海瓈萧护思萧思温萧继先刘继文卢俊
  9. 卷079 列传第九 - 室昉耶律贤适女里郭袭耶律阿没里王裕李内贞姚汉英
  10. 卷080 列传第十 - 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常遵化宋匡世萧仅韩知白
  11. 卷081 列传第十一 - 耶律室鲁欧里思王继忠萧孝忠陈昭衮萧合卓
  12. 卷082 列传第十二 - 耶律隆运德威・德威弟涤鲁・侄制心耶律勃古哲武白耶律虎古磨鲁古康昭裔冯从顺李知顺
  13. 卷083 列传第十三 - 耶律休哥马哥耶律斜轸耶律奚低耶律学古乌不吕梁文规廷嗣
  14. 卷084 列传第十四 - 耶律沙耶律抹只萧干讨古耶律善补耶律海里
  15. 卷085 列传第十五 - 萧挞凛慥古萧观音奴耶律题子耶律谐理耶律奴瓜萧柳高勋奚和朔奴萧塔列葛耶律撒合耿延毅韩橁耶律延宁王说马保忠王邻
  16. 卷086 列传第十六 - 耶律合住刘景刘六符耶律袅履牛温舒杜防萧和尚特末耶律合里只耶律颇的
  17. 卷087 列传第十七 - 萧孝穆撒八・弟孝先孝友萧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18. 卷088 列传第十八 - 萧敌烈拔剌耶律盆奴萧排押恒德・恒德子匹敌耶律元宁耶律资忠耶律瑶质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董匡信
  19. 卷089 列传第十九 - 耶律庶成庶箴・庶箴子蒲鲁杨皙耶律韩留杨佶耶律和尚张思忠
  20. 卷090 列传第二十 - 萧阿剌别里剌耶律义先信先萧陶隗萧塔剌葛耶律敌禄
  21. 卷091 列传第二十一 - 耶律韩八耶律唐古萧术哲药师奴耶律玦耶律仆里笃
  22. 卷092 列传第二十二 - 萧夺剌萧普达耶律侯哂耶律古昱耶律独攧萧韩家萧乌野
  23. 卷093 列传第二十三 - 萧惠慈氏奴萧迂鲁铎卢斡萧图玉耶律铎轸萧袍鲁陈觉白万德
  24. 卷094 列传第二十四 - 耶律化哥耶律斡腊耶律速撒萧阿鲁带耶律那也耶律何鲁扫古耶律世良王泽・孙安裔韩资道
  25. 卷095 列传第二十五 - 耶律弘古耶律马六萧滴冽耶律适禄耶律陈家奴耶律特么耶律仙童萧素飒耶律大悲奴耶律万辛
  26. 卷096 列传第二十六 - 耶律仁先挞不也耶律良萧韩家奴萧德萧惟信萧乐音奴耶律敌烈姚景行耶律阿思刘云贾师训邓中举
  27. 卷097 列传第二十七 - 耶律斡特剌孩里窦景庸耶律引吉杨绩赵徽王观耶律喜孙王师儒
  28. 卷098 列传第二十八 - 萧兀纳耶律俨刘伸耶律胡吕耶律固梁援尚𬀩高为裘
  29. 卷099 列传第二十九 - 萧岩寿耶律撒剌萧速撒耶律挞不也萧挞不也萧忽古耶律石柳王士方萧常哥萧阳阿甯鉴张世卿
  30. 卷100 列传第三十 - 耶律棠古萧得里底萧酬斡耶律习涅耶律弘义耶律章奴耶律术者赵孝严史洵直张衍
  31. 卷101 列传第三十一 - 萧陶苏斡耶律阿息保萧乙薛萧胡笃耶律劭马直温
  32. 卷102 列传第三十二 - 萧奉先萧嗣先李处温张琳耶律余睹
  33. 卷103 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上 - 萧韩家奴李澣刘绩王正李仲宣宋璋杨丘文南抃
  34. 卷104 列传第三十四 文学下 - 王鼎耶律昭刘辉耶律孟简耶律谷欲行均希麟思孝法悟道㲀非浊觉苑了洙诠明德云鲜演
  35. 卷105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 大公鼎萧文马人望耶律铎鲁斡杨遵勗张绩刘瑶王棠
  36. 卷106 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 - 萧札剌耶律官奴萧蒲离不唐中和张潜王守璘姚璹和尚道温韩庆民孟初
  37. 卷107 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 - 邢简妻陈氏・秦晋国妃萧氏耶律氏常哥耶律奴妻萧氏・耶律术者妻萧氏・耶律中妻萧氏・耶律南仙萧丽真马直温张馆
  38. 卷108 列传第三十八 方技 - 直鲁古邓延贞王白魏璘耶律敌鲁耶律乙不哥刘銮陈升萧瀜常思言吴九州乐先生孔致和 方外 - 法圆智辛守常非觉法均志智惟脤通理大师悟空崇昱正慧玄枢等伟清睿刘海蟾
  39. 卷109 列传第三十九 伶官 - 罗衣轻王税轻 宦官 - 王继恩赵安仁
  40. 卷110 列传第四十 奸臣上 - 耶律乙辛张孝杰耶律燕哥萧十三
  41. 卷111 列传第四十一 奸臣下 - 萧余里也耶律合鲁萧得里特萧讹都斡萧达鲁古耶律塔不也萧图古辞
  42. 卷112 列传第四十二 逆臣上 - 耶律辖底迭里特耶律察割耶律娄国耶律重元涅鲁古耶律滑哥
  43. 卷113 列传第四十三 逆臣中 - 萧翰耶律牒蜡耶律朗耶律刘哥盆都耶律海思耶律敌猎萧革
  44. 卷114 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 - 萧胡睹萧迭里得古迭耶律撒剌竹奚回离保萧特烈
  45. 卷115 列传第四十五 二国外记 - 高丽西夏
国语解
  1. 卷116 国语解 国语解补

补编

[编辑]

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志表,补志方面,有宋人叶隆礼《辽志》1卷,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5卷,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1卷,缪荃孙辽艺文志》1卷;补表方面,有清人万斯同《辽诸帝统系图》1卷、《辽大臣年表》1卷,汪远孙《辽史纪年表》1卷、《西辽纪年表》1卷,近人吴廷燮《辽方镇年表》1卷;考证注释方面,有清人丁谦《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1卷,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1卷,丁谦《西辽立国本末考》1卷,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5卷,厉鹗辽史拾遗》24卷,杨复吉《辽史拾遗补》5卷,近人陈汉章辽史索隐》8卷、陈述辽史补注》10册、赵振绩辽史长笺》10册。

注释

[编辑]
  1. ^ 《金史·萧永祺传》记载:“广宁尹耶律固奉诏译书,辟置门下,因尽传其业。固卒,永祺率门弟子服齐衰丧。固作《辽史》未成,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
  2. ^ 张绅《通鉴续编序》曰:“曩时朝廷纂修三史,一时士论,虽知宋为正统,物议以宋胜国而疑之。史臣王理因著《三史正统论》,推明修端之言,欲以辽为《北史》,金亦为《北史》,宋自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
  3. ^ 《庚申外史》卷上云:“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久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
  4. ^ 《辽史》卷59《食货志上》
  5. ^ 耶律洪基在位期间第三个年号大康”就被讹为“太康”,第五个年号“寿昌”则被误为“寿隆”。寿隆是当时陈大任避金钦慈皇后“寿昌”讳而改,可知元修《辽史》的主要史源是取自陈大任《辽史》。21世纪初的考古发现还证实了西辽的“续兴”、“天喜”年号,也与其记载不符。应是相关材料在金末流入中原时避讳或误写所致,元末修辽史沿用故误。
  6. ^ 刘凤翥等学者对契丹文字的研究:在983-1066年间,不管是大字还是小字,都写作“契丹辽国”,将“契丹”置于“辽”之前。1066年之后,不管是大字还是小字,都写作“辽契丹国”,将“辽”置于“契丹”之前。
  7.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辽史》皆没而不书。”赵翼《廿二史札记》也指出说:“《辽史》又有太疏漏者。《东都事略》记辽太宗建国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为大辽。改号复号,一朝大事,而《辽史》不书。”
  8. ^ 据辽大安五年《梁颖墓志铭》提到的“故守太保中书令杨公皙”(《文史》2011年第1辑),知此人本名当作杨皙。
  9. ^ 《二十二史考异》卷八十三
  10. ^ 四库馆臣批评:“如每年游幸,既具书于本纪矣,复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矣,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矣,复为《属国表》一卷;义宗之奔唐,章肃之争国,既屡见于纪、志、表矣,复屡书于列传;文学仅六人,而分为两卷;伶官、宦官本无可纪载,而强缀三人。”
  11. ^ 《二十二史札记》卷29

参考文献

[编辑]
  • 苗润博《〈辽史〉探源》,中华书局,2020年。
  • 冯家昇《〈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举例》,《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辽史 (四库全书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辽史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辽金宋三史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