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韩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淮阴侯
韩信
齐王楚王淮阴侯
韩信
清宫殿藏画本
相国
国家西楚西汉
时代秦末西楚西汉
主君项梁项羽刘邦
韩姓
职官执戟郎→连嚣→治粟内史大将军相国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封地齐郡楚郡淮阴
籍贯淮阴(今中国江苏省淮安市
出身地楚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后世称号兵仙
出生
楚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逝世前196年
西汉长安长乐宫(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谥号
墓葬韩信墓
祠庙汉韩侯祠
漂母祠

韩信(?—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被后人称为“兵仙”,同时萧何称其为“国士无双”、蒯彻称其为“功高无二,略不世出”[1]。汉朝至东晋期间许多人(见下文评价一节)将韩信与战国末年秦国名将白起合称“韩白”。

韩信平民出身,家庭贫困,早年寄人篱下,曾受过“胯下之辱”。在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叔侄,后来又投靠刘邦,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引荐给刘邦,刘邦才拜他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汉元年(前206年),韩信领兵平定了三秦地区。在楚汉之战中,韩信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了魏、赵、代、燕、齐等诸国,并多次支援刘邦。他在蒲坂之战中声东击西,拿下了魏国的都城安邑;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大破了赵军;在潍水之战中水淹齐楚联军,斩杀了楚将龙且;在垓下之战中摆下十面埋伏,并采取攻心之计,用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士气。在高帝五年(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走投无路,最终自刎于乌江。因其功劳卓著,韩信被封为楚王。但在高祖六年(前201年)开始剪除异姓王的时候,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由于与高祖论将兵时再次引起了刘邦的不满,韩信又一次遭到了贬斥。最终,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连同家人被诛三族。[2]

韩信是谋略家、战术家、统帅和谋战派军事理论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3]。韩信为西汉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一人全任,惟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开始消灭异姓王,于是借故贬韩信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萧何骗入宫内,以谋反之名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并且被夷三族[4]

生平

[编辑]

淮阴布衣

[编辑]

秦末,韩信是平民,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恶。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5]韩信常前往南昌亭长家里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妻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时,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大娘感激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6]

韩信因背着一把剑却不出鞘,经常遭到旁人鄙视侮辱,淮阴屠宰场中一些少年无赖不断的讥讽他。有天在大街上,无赖在众人面前讥嘲韩信:“你虽然人高马大,喜欢带刀剑,以你的心理看来,不过只是个胆小鬼而已。若不怕死就拔剑刺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但没有动怒,看了他几眼之后,还真的爬过那无赖的胯下,众人见状皆耻笑韩信,认为韩信真的怯懦无胆。[7]

胯下之辱,歌川国芳

后来韩信加入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战死,韩信便随余部归属于项羽,任持戟郎中。曾经数次向其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韩信认为在项羽军内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2月,汉王刘邦进入汉中郡武都郡巴郡蜀郡时,韩信离开楚营,投奔汉王刘邦。然而仅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官,后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判斩首之刑。与另外一批人犯一起行刑,已有十三人被斩首,韩信正当要被斩时,抬头看见夏侯婴,便喊:“大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吗?为何要斩壮士呢?”夏侯婴认为他言论很特别,又觉得他的容貌很雄壮,于是释放韩信,与韩信聊了一下后,非常喜欢韩信,又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昇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之余,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杰出之处。[8]

登坛拜将

[编辑]
韩信登坛拜将

韩信与萧何谈话数次,萧何对他印象深刻。在南郑过了一段时间,韩信暗思萧何已向刘邦推荐自己,然而始终没有音讯,有感怀才不遇之际,离开汉营,准备自行离开南郑,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如此将才不能轻易失去,于是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9]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出奔,十分惊恐,宛如失去左右手;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却追韩信?”萧何再荐韩信:“那些逃走的将军们是随手可得的,至于韩信这样的英才,天底下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假如只想作个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但若是要争夺天下,商量大计的最佳人选非韩信莫属。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萧何回道:“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那么就请重用韩信,让他留在汉营;假如不予以重任,必使得他再度出走。”刘邦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韩信做将军,他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是以呼唤小孩子的方式,那么韩信离去的原因必是如此。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军,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汉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10]

韩信于拜将坛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良策。韩信问:“与您一起向东面争夺天下的不是项王吗?那大王自度一下,论用兵的英勇、强悍、仁德、精良,与项王比,谁强谁弱? ”刘邦沉默良久,坦白自己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就连我也觉得大王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颤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见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玩官印,玩到印章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本的君主而自己到好地方称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弱的。如此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人,何愁敌人不能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一心想打回山东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出征已有数年,战死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诈欺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没被杀死,秦国的父老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威势,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义帝与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这件事。可大王失掉关中王一职而改封汉中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听后大喜,认为太晚任用韩信了。于是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计划攻击的地方。[11]

暗渡陈仓

[编辑]

前206年6月,即项羽分封诸侯的四个月后,齐国发生内乱,项羽亲率楚军北上镇压。前206年8月,刘邦闻讯进军关中,起初受阻于陈仓,后刘邦采用赵衍计策、绕路大败章邯,旋即攻占咸阳,关中大部分归顺汉王刘邦。《史记》等正史均没有提及“明修栈道”一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有这样的记录:须昌侯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雍王章邯派兵塞陈仓道),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大败诸侯

[编辑]

关中虽尚未平定,但大势已定,汉王刘邦遂亲率大军兵出函谷关,驻兵于陕县(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安抚关东百姓。就在此时,韩司徒张良、常山王张耳,以及河南王申阳先后来投,汉王势力大增。

有了张良居中运筹帷幄,汉王自觉没有韩信也没关系,于是在十一月份返回关中,收回了韩信的兵权,重新调兵部将:他亲自率汉军主力及归降诸侯军,东伐西楚,萧何与韩信一文一武则继续留守关中,萧何负责整治郡县恢复生产及征发秦民建立新军,韩信负责训练新军及平灭秦王残兵。

自己则联合其他十八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于前205年领联军五十六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结果刘邦不能敌,在彭城之战惨败,刘邦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与汉王会荥阳。韩信收拢兵卒与刘邦会合。之后,刘邦命灌婴重组建秦旧骑兵李必、骆甲为副将,刘邦便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辅佐灌婴,一起率领骑兵迎击楚骑兵于荥阳东方,结果击败项羽的楚军。

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委任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曹参为步将,灌婴为骑将,属韩信,共击魏豹[12]。魏王豹率领主力部队驻守蒲坂,封堵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增设疑兵,陈列战船,假装欲渡临晋,实际却领兵以木罂缶从夏阳渡河,偷袭魏国都城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率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遂平定魏地,擒魏豹,押解至荥阳,刘邦于是在魏地设置河东郡[13]。此战过后曹参被赐食邑平阳。

随后,韩信等又率军击败代国,禽夏说阏与;在井陉背水一战,以三万士卒击败二十万赵军。韩信又听从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详见下文“并吞北方”。[14]

并吞北方

[编辑]

汉二年(前205年)九月,韩信等俘获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汉二年闰九月,韩信、张耳的军队击败代国军队,在阏与活捉了夏说。在韩信拔魏、代后,刘邦派人将韩信的精锐兵力带到荥阳,与楚军对抗。

汉三年(前204年)冬十月,韩信派使向汉王请兵三万人,愿意北灭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刘邦准许并拨给韩信士卒。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闻汉军即将攻打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认为汉军虽锋芒不可阻挡,但千里行军、又遇到井陉口狭窄,粮草势必与军队脱节。希望陈余调拨三万奇兵给自己,通过隐蔽小路拦截汉军的粮草辎重,而赵王则应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与汉军交战。陈余信奉儒家学说,不愿采用欺诈诡计,又认为自己兵力十倍于对方,回避不出击使诸侯轻视,所以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命人暗中窥探,得知成安君并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遂带领兵马进入井陉口,距出口三十里停下扎营。半夜,韩信挑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经由隐蔽小道来到山上,并传令:“两军交战时,赵军看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你们立即冲进赵军的营垒之中,将赵军的旗帜拔掉,竖起汉军的红旗。”韩信又对手下军官说:“如今赵军已经先在有利的地势上筑造营垒,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大将的旗帜、仪仗,就不会攻打我军的先遣部队,因为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

韩信派士兵出井陉口,背靠河水列阵,赵军见此大笑不止。清晨,韩信架起大将旗帜,敲起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终于打开营垒攻打汉军,两军激战,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赵军果真倾巢出动,争相抢夺汉军的旗鼓,追逐大将。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轻骑兵,见到赵军倾巢出动,便立即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中,将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红旗。赵军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军队,想要退回自己的营垒,却发现营垒上已经插满汉军红旗,十分震惊,以为赵军的将领已经全都被汉军俘获了,于是军队陷入混乱,士兵们纷纷逃散,即使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逃走。于是汉兵前后夹击,一举彻底摧垮赵军,俘虏了赵军的大批人马,在泜水边斩杀陈余、活捉赵王歇。

大胜后,韩信传令军中不要杀害李左车,活捉李左车后以师礼相待。李左车献计,汉军远途而来,不宜再战,应镇赵抚孤、按兵修养,同时乘胜势说降燕国。韩信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后果然投降。韩信又派使者前去报告汉王刘邦,并请求汉王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韩信的请求,封张耳为赵王。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王张耳、韩信经常往来救援赵国,并趁着行军之便,将所经过的赵国城邑全部占领,接着发兵支持汉王。

汉三年(前204年)十二月,随何已经说服英布附汉,英布就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进攻英布,英布接战失利。英布与随何抄小道向汉王求援,汉王分兵为助,一起收兵到成皋。楚军又急围成皋。六月,刘邦与夏侯婴从成皋逃出,向东渡过黄河,来到张耳军队在修武的营地。第二天清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者,进入赵军营垒。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汉王来到他们的卧室,抢夺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召集诸将并调整了他们的职务。[15]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让韩信收聚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攻打齐国。[16]

受封齐王

[编辑]
明人绘韩信像轴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彻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必须遵守刘邦的命令发兵攻齐,将齐国的军事力量彻底消灭掉,[17]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与灌婴、曹参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与陈武蔡寅丁复王周陈涓联军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攻占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民心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代理齐王),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与楚军相持不下,闻言破口大骂:“我困在这,早晚等着你来救援我,你却想自立为王!”,这时张良陈平踩刘邦的脚,在耳边说,目前我方军机不利,亦无法阻止韩信自立为王,何不干脆同意。刘邦立刻醒悟,又改骂曰:“大丈夫能够平定诸侯,要当就是当真正的王,当什么假齐王?”于是直接封韩信为齐王[18]

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刘邦对他有恩为由拒绝。[19]蒯彻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20]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彻则劝说,“勇武谋略使君王感到威胁的,生命就危险了。立下盖世功劳的,反而会得不到应有的奖赏。”但韩信始终抱定“汉终不负我”的想法而不忍叛汉。[21]

助汉灭楚

[编辑]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停战,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刘邦夺取阳夏后固陵击破锺离昧[22],在陈下之战再次打败项羽[23], 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 五年,刘邦与彭越、韩信、九江兵等等共击项羽,与项羽生死决战,然后韩信率三十万前军击项羽,刘邦在后,孔、费二将军分居左右军,绛侯、柴将军在刘邦后。韩信率领前军先与项羽正面对战,战不利,阵型后退,然后坐镇中军的刘邦派左右两军冲击楚军阵型,楚军溃退,韩信趁机追击,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24], 项羽大败于垓下,灌婴一路追击项羽到东城斩首八万,后项羽突围跑路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鸟尽弓藏

[编辑]
韩信画像,刊于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画传》

项羽死后,刘邦趁机夺取韩信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刘邦欲捉拿锺离昧,但锺离昧素与韩信交好,于是锺离昧逃到楚国。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一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大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25]

有一段野史称,刘邦一开始是已经御驾亲征,韩信因为生病,出征路上只能躺在轒辒车中,张良追了出去,告诉刘邦,如果英布与韩信联合造反,刘邦可能要死在战场上了,刘邦才打消念头[26]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27]他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28]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29]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30]而刘邦也常来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31]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32]刘邦说:“你怎么样?”[33]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34]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35]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36]

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并指控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37],随后在长乐宫五刑处死韩信[38](先文面,割鼻,砍断左右趾,再用荆条抽打致死,枭首示众,最后大庭广众之下将尸体剁成肉酱),并株连三族。这已是刘邦依陈平之计捉韩信之后的第二次计擒韩信。韩信自感未曾负君却落此下场,叹曰:“当初不曾听蒯彻之言,今日才会被人算计。”[39]后世人称“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二妇人(漂母、吕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既庆幸消除威胁,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40]刘邦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彻之言。于是刘邦下令逮捕蒯彻。蒯彻承认自己曾教韩信反叛刘邦,但辩称“秦末群雄并起,有能者就可得天下,当时自己追随韩信,自然就会为他出谋献策,劝他自立,不会为刘邦设想;而且群雄中如刘邦般争天下者甚众,岂能尽杀”。刘邦感其言之有理,遂赦免之。[41][42]

易子存孤

[编辑]

萧何月下追韩信,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流芳千古。但吕后为灭韩信,订下计谋,并让萧何去请韩信入宫。萧何明知有诈,一不敢违背吕后之意,二又怕因自己再加深吕后与淮阴侯的猜忌,就将韩信请入宫来。吕后见韩信入朝,便令人把韩信害死。萧何与韩信关系甚密,且韩信是受冤而死的,在“夷三族”大祸之际,萧何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换韩信的儿子,保存了韩信的后裔。韩信的一部分子孙为纪念萧何的恩德改为何姓(蕲春《何氏家谱》,可信度较低)。

著作

[编辑]

韩信曾经编写军中法律[43],与张良一同整理三十五个军事家的兵法[44],并且自己还写了三篇兵书,名为《韩信》[45]

人物特征

[编辑]

外形

[编辑]

韩信身材高大。(《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46]

  • 喜欢负剑而行。(《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6]
  • 韩信便随余部归顺项羽,任持戟郎中。(《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7]

自评

[编辑]
  • 涉嫌犯军法被判斩首之刑,行刑时,自称为“壮士”。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韩信临刑,见到夏侯婴便说:“君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吗?为何要斩我这种壮士呢?”(《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48]

评价

[编辑]
漂母进饭,明郭诩
  •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太史公自序》:“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 高祖本纪第八》)
  • 张良:“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利用)。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武涉:“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 蒯彻:“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后汉书· 卷二八上·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 阎忠:“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以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也。”(《后汉书•皇甫嵩传》)
  •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全三国文·卷二》)
  • 刘劭:“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人物志·卷上·流业第三》)
  •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于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三九·魏三九·何晏·韩白论》)
  • 姜维:“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 葛洪:“,用兵之圣也。”(《抱朴子内篇·卷十二·辨问》)“韩白毕力以折冲, 萧曹竭能以经国。”(《抱朴子外篇·卷一·君道第五》)
  • 陆机:“灼灼淮阴,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奋臂云兴,腾迹虎噬。凌险必夷,摧刚则脆。肇谋汉滨,还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师北讨。济河夷魏,登山灭赵。威亮火烈,势逾风埽。拾代如遗,偃齐犹草。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燕,遂表东海。克灭龙且,爰取其旅。刘、项悬命,人谋是与。念功惟德,辞通绝楚。”(《汉高祖功臣颂》)
  • 蔡谟:“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晋书·卷七七·列传第四七》)
  •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 刘牢之:“故文种诛于句践,韩白戮于秦汉。”(《晋书·刘牢之传》)
  • 权翼:“垂爪牙名将,所谓今之韩白,世豪东夏,志不为人用.顷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满其志。”
  • 慕容垂:“况大秦之应符,陛下之圣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贼虏遗子孙哉。”
  • 《新校本晋书》:“夫战胜攻取之势,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韩白之功耳。”“后高密王泰讨青州贼刘根,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于句践,韩白戮于秦汉.彼皆英雄霸王。”“待国有数年之积,庭盈文武之士,然后命韩白为前驱,纳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长驱可以饮马泾渭,方东面而争天下。”“况大秦之应符,陛下之圣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贼虏遗子孙哉。”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东魏·刘懿墓志铭》:“雄图庄志,与韩白连衡;将略兵权,共孙吴合契。”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北魏·元始和墓志铭》:“执武之筹,谋腾于韩白。”
  • 《梁书》·卷一·《武帝纪上》:“高祖谓诸将曰:‘荆州本畏襄阳人;加唇亡齿寒,自有伤弦之急,宁不暗同邪?我若总荆、雍之兵,扫定东夏,韩、白重出,不能为计。况以无算之昏主,役御刀应敕之徒哉?我能使山阳至荆,便即授首,诸君试观何如。’”
  • 李渊:“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卷六七·列传第十七·李靖传》)
  • 李世民:“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帝范》)
  • 《全唐文·卷八七·僖宗二·讨王郢诏》:“前左武军大将军宋皓,负关张勇智,有韩白英雄,累著战功,再居环卫。”
  • 罗隐:“伊夔事业扶千载, 韩白机谋冠九州。”(《钱尚父生日》)
  • 王珪:“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咏淮阴侯》)
  •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全唐文·第三部·卷二百二十三》)
  • 司马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吕蒙正:“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破窑赋》)
  • 司马光:“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资治通鉴·卷第十二》)
  •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何博士备论》)
  • 刘子翚:“高祖与雍齿有故怨,尝欲杀之。后诸将欲反,用张良计,乃封雍齿。以高帝宽仁大度,犹未能于此释然,乃知不念旧恶,亦难事也。韩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尉,曰:‘此壮士也。’观此,则信岂庸庸武夫耶?”
  • 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信料楚汉之长短。又曰:‘远而示之近。’,信陈兵临晋而渡于夏阳。又曰:‘入深则专,十人不克。’,信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信使万人出,背水陈。又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信暴其所长,燕从风而靡。又曰:‘半渡而击之,利。’,信决潍水而斩龙且是也。’”
  • 叶适:“迁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何也?当天下发难,与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毙,无怪也。独萧何张良与信,沛公之所须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犹欲自立,则汉谁与共功,是天下终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习学记言序目》)
  •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项氏之患,蚩尤以来所未有也,故韩信出佐高祖而劫制之。彼其所以谋项氏者,可谓尽矣。不以其兵与之角,而欲先下诸国以孤其势,故一举而定三秦,再举而虏魏豹,三举而擒夏说。乃欲引兵遂下井陉,李左车说赵将陈余,余不能用,信乃一举而破赵。世之议者皆曰:‘使左车之策遂行,则信必不敢下井陉,下则必为所擒矣。’嗟夫,此何待信之薄哉?信非英雄则可,若英雄也,则计必不出此矣。且赵不破则燕不服,燕不服则齐未可平,齐末可平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酌古论》)
  • 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容斋随笔·卷十四》)
  • 陈元靓:“淮阴善将,逢时展效。受律登坛,握兵之要。虏魏降燕,平齐下赵。辅汉之功,久而益劭。”(《事林广记后集》)
  • 洪皓《讲武城》:“曹公走熙尚,气欲陵韩白。”
  • 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 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 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之初说光武也,武乡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
  • 杨慎:“叙高祖与项羽决胜垓下,仅六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曰'不利',用奇也,既却而左右兵纵,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战法奇正相生也。”
  • 陈仁锡:“淮阴侯极得意之阵,太史公极用意之文。曰'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张左右翼也;'淮阴侯小却',诱兵也;'复乘之',合战也。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还相生'也。”
  • 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 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 茅坤:“太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 祩宏:“韩信,楚士也。背楚之汉,楚卒以信困,汉以信兴。夫前后一信耳,而二国之兴废因之,善用与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则名六贼,善用之则种种神通妙用耳,烦恼即菩提。岂不信哉。”(《竹窗随笔》)
  • 王夫之:“能任也,则不能让,所谓豪杰之士也,韩信、马援是已。”(《读通鉴论:肃宗》)“夫韩信袭齐,世常有愚人谓之贪功害命。然无破赵服燕之威,整兵齐境之势,郦生何以说齐以降?况楚汉之争,汉强则诸侯附于汉,楚强则诸侯臣于楚。汉并三秦,出关中,诸侯皆附,势吞彭城,然一旦项王回戈,诸侯亦复背之。言信贪功之人不见魏王豹之反复,而独以黥布度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谬也!”
  • 王鸣盛:“汉得天下,皆韩信之功。”;“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十七史商榷·卷四》)
  • 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
  • 黄道周:“淮阴饿夫,饭于漂母。时不利兮,胯下受辱。事楚无知,事汉谁数。火烧连厥,身几伏斧。萧膝虽奇,沛犹未许。既亡追还,方惊嫡语。暗出陈仓,定秦袭楚。井陉拔赵,佯弃旗鼓。袭田囊沙,要求齐主。干金报恩,百钱差沮。能辨多多,不能自处。未央被诛,前功何补。”(《广名将传·卷二·西汉三十》)
  • 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十七史商榷·卷四》)
  • 梁玉绳:“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蒯彻)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史记志疑·卷三十二》)
  • 薛福成:“中国兵法之有专家,始于战国之时,厥后汉之韩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传于世,盖此中窾要,非可卤莽,宜有心得也。”(《盛世危言·卷六·选将练后论》)
  • 王先谦:“《史记》发(兵)作收(兵)是也。《高纪》亦云:‘收兵与汉王会,若关中之兵,权在汉王、萧相,非信所得专发也。’”(《汉书补注·韩信传》注)
  • 赵翼:“案是时信未有分地,从何发兵?盖收集溃卒耳,收字得实。”(《廿二史札记》)
  • 郭嵩焘:“韩信与项羽始终未一交战,独垓下一战收楚汉兴亡之全局。”“汉王从临晋渡,劫五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韩信。以当时事实求之,拜信为大将,部署诸将所击,则高祖直趋彭城,以当项羽,自是相持荥阳、京索间,专意与楚争衡,而韩信渡河击魏,因击赵、击齐。始终未与高祖会攻项羽,直至垓下,乃始一当项羽。”(《史记札记》)
  •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叙韩信破魏豹,以木罂渡军;其破龙且,以沙囊壅水;窃尝疑之:魏以大将柏直当韩信,以骑将冯敬当灌婴,以步将项它当曹参,则两军之数,殆亦各不下万人。木罂之所渡几何?至多不过二三百人,岂足以制胜乎?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叙兵事者莫善于《史记》,太史公叙兵莫详于《淮阴传》,而其不足据如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君子之作事,既征诸古籍,诹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至冒昧从事耳。

借用评价

[编辑]

后世亦有多项以韩信评价当时名将之记录:

  • 杨阜马超:“之勇”(《三国志·蜀书六》)
  • 曹操张郃:“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韩信归邪?”(《三国志·魏书十七》)
  • 三国志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蜀书十》)

轶事

[编辑]
  •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自比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巧合的是,魏延与韩信受委以重任之时,各人都认为别有人选,但结果都有“一军全惊”意思之记载。

韩信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1]

魏延

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49]

※韩信与魏延出身皆低微。

※韩信与魏延皆死在自家人手里。

  •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自知功高震主,更看不起原本地位比他低的周勃灌婴等人。有一回到了樊哙家里,樊哙非常有礼,跪拜送迎,称已经被贬为列侯的韩为“大王”,自称“臣”。对韩信说:“大王竟然肯驾临臣家里!”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与樊哙等人为伍了。”
  • 曹魏权臣司马昭赞大将邓艾功比韩信后不久,邓艾即以谋反罪被捕,与诸子都遇害;自比韩信的南朝齐垣崇祖、前蜀王宗佶也都被君主所杀。
  • 明朝沈采《千金记》称韩信妻高氏、妻兄高起,但没有给出处。
  • 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纪念韩信及其事迹。

成语

[编辑]
  • 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胜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 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 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 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意。
  • 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剿项羽。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 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 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 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 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指极大的侮辱。
  •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 居常鞅鞅: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 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 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 匹夫之勇: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说项羽是只有匹夫之勇,指的是指一个人不用智谋,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 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 伪游云梦: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
  •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 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贬韩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猜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分别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寥寥十字,概括韩信一生中的经历。

民间传说

[编辑]

台湾民间传说韩信发明麻将骰子赌具,可带给民众偏财运,因此部分庙宇将韩信作为“赌神”或“财神”供奉[50]

韩信作象棋:象棋的传奇不一,民间有称是始创于韩信。刘邦统一天下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奇书”传给后人,后来做好的居然是模拟两军攻击的棋子。狱卒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韩信放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韩信分油:据说有一天,韩信走在路上,看见两个合伙做生意的卖油翁要拆伙,两人共有十升油,要把油平分,每人五升,这两个人只拥有一个容量十升的篓子,还有一个空的罐子和一个空的葫芦,罐子容量是七升,葫芦容量三升,但是没有秤,于是争执不下。韩信一听完两人的说法,立刻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于是指点两人,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其实韩信的意思是这样子的,“先把油全部装到篓子中,用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升,罐子注满后,葫芦里还剩2升,罐子里有7升,篓子里有1升。然后将罐子的7升油全部倒入篓子,此时篓子里是8升油,葫芦里是2升油。再将葫芦里的2升油全部倒进罐子里。此时罐子里有2升油,篓子里是8升油。最后,用篓子里的油灌满葫芦。此时篓子里有5升油,罐子里有2升油,葫芦里有3升油。一个人拿走篓子,另一个拿走葫芦跟罐子,两人所得完全相等。”

韩信点兵:据说有一天,韩信率领一千五百名将士与楚将交战。楚军败退,汉军也死伤四百多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返回山上的行辕,忽有探子来报,说有楚军五百人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此时营中有人大喊:“我军死伤殆尽,人数太少,一定会输给楚军。”各部队人数混乱,韩信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结果多出两名;接着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结果多出三名;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结果又多出两名。韩信说:“我已经知道我军的人数了。”向将士们宣布:“经我计算,我军有一千零七十三名,敌人只有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于是士气大振,楚军大败而逃。

艺术

[编辑]

相关文化作品

[编辑]
  • 韩信庙》,唐,唐刘禹锡作,诗的内容是“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 《韩淮阴侯庙》 ,明袁崇焕作。“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蒯彻)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 追韩信》,元曲杂剧,元金仁杰作。
  • 秦时明月》,现代小说,台湾温世仁作。佩剑是赤霄。
  • 《却过淮地吊韩信庙》·李绅
  • 《中吕·卖花声·客况》·张可久
  • 《猛虎行》·李白
  • 《赠新平少年》·李白
  • 《乞食》·陶渊明

影视形象

[编辑]

动画形象

[编辑]

戏剧形象

[编辑]
  • 高雄春天艺术节“明华园天字戏剧团”《国士无双》歌仔戏,由陈昭香饰演。

游戏形象

[编辑]
  • 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为刺客英雄,由樊俊航配音。

相关条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092》,出自司马迁史记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34》,出自班固汉书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史記・淮陰侯列傳》.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2. ^ 司马迁. 《史记》. 
  3. ^ s:何博士备论 (四库全书本)/卷下#魏论下
  4. ^ 班固. 高帝紀下. 漢書. 
  5. ^ 王充论衡·实知》云:“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
  6.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7.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8.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嚣。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9.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10.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1. ^ 《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12. ^ 《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
  13. ^ 《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阏与:今山西省和顺。】。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14. ^ 根据《傅靳蒯成列传》记载: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汉王刘邦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汉王)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从(汉王)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还军敖仓”。又根据《傅靳蒯成列传》(周緤)蒯成侯緤者,沛人也,姓周氏。常为高祖参乘,以舍人从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汉,还定三秦,食邑池阳。东绝甬道,从(高祖)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周緤“常为高祖骖乘”,即刘邦的警卫,他“从出渡平阴,遇淮队侯兵襄国”。周緤与刘邦到襄国与韩信会合,当是发生在平定邯郸之后。结合《靳歙传》,靳歙从汉王刘邦攻下邯郸之后,独自平定平阳与邺城,此时刘邦到襄国会合韩信。
  15.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16.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17.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18. ^ 何焯《义门读书记》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刘何《书淮阴侯传后》 :“信以佐命元勋而死疑狱,高帝、高后信寡恩矣。虽然,信亦有以自取。盖汉之杀信,始于郦生之烹,决于假齐王之请。当信之入赵也,……乃用蒯通(蒯彻)计乘间袭齐,致郦生烹,是直信烹之也。夫郦生,王之幸臣也,从汉王久,累功与良、平先后,忽以信死,王惜郦死,畏信专而杀信之心起。当此之时,为信谋者维深自敛抑,归功于上,引咎于己,犹可自挽。乃计不出此,而据齐请封,跋扈已甚!当良、平蹑足时,而汉王杀信之心已断断乎不可解,虽无赦官徒、袭吕后之谋,信其不死乎?”(刘宝楠辑《清芬集》卷七)
  19. ^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勠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
  20. ^ 《汉书》: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王将数十万众,距巩、雒、岨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三年于此矣。锐气挫于险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图之。”
  21. ^ 《汉书》: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交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22.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曲侯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23. ^ ,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
  24. ^ 《史记》荆燕世家,“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史记》《黥布列传》:五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25. ^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26. ^ 《太平御览》卷三九四注引《楚汉春秋》:淮阴武王反,上自击之。张良居守。上体不安,卧辒车中,行三四里。留侯走,东追上,簪堕被发,及辒车,排户曰:“陛下即弃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葬乎?”上骂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良曰:“淮南反于东,淮阴害于西,恐陛下倚沟壑而终也。”
  27.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28.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29.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30. ^ 《咸丰·清河县志》第十三卷“艺文”中记载:“韩信三篇”其小注云:“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韩信曾有三篇军事著作,这是淮阴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31.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32.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33.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曰:“于君何如?”
  34.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35.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36. ^ 司马迁《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37. ^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二“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蒯彻)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清人郭嵩焘《史记札记》认为:韩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亦认为:“《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全载蒯通(蒯彻)语,正以见淮阴之心乎为汉,虽以通(蒯彻)之说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信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38. ^ 《汉书·刑法志》:“汉兴,约法三章,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夷三族中五刑具体为“先黥、劓,斩左右趾,笞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罪詈诅者,又先断舌”
  39. ^ 《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一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40. ^ 吴见思《史记论文》:且喜且怜之“五字写尽汉王心事。”张溥《历代史论》卷三:“吕后杀信有专擅之大罪二:……戮一大臣而帝不闻,一罪也。即使帝在邯郸,仓皇不及往反,执信于狱,以尺一告帝,或诛或族,集百官而廷议,其罪亦惟命,乃斩之长乐钟室,夷其三族,二罪也。”《御批通鉴辑览》说: “韩信之冤与否姑弗论,然髙祖在外而后公然族诛大臣。回亦弗问,牝鸡司晨成何国政。人彘之祸兆于此矣。”
  41. ^ 《史记·淮阴矦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42. ^ 郭嵩焘《史记札记》说:“韩信之伺敌间,可谓神矣,独于高祖所以驾御之术,身入彀中而不知。可见高祖之深机,以韩信之知能亦无从窥见其崖略,操之、纵之、予之、夺之,惟所欲为,至于缚载后车而始悟。呜呼,高祖操机术以牢笼天下,殆亦旷千古而无对者与!”
  43. ^ 《史记》卷130: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44. ^ 《汉书》卷30: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
  45. ^ 《汉书》卷30:韩信三篇。
  46. ^ 46.0 46.1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7.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48. ^ 《史记・淮阴侯列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嚣。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9. ^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50. ^ 韓信崇拜的歷史源流與在台灣的發展─以台中寶林寺為例 (PDF). [2015-12-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07). 
  •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 韩信出生年份参考自:《韩信生平事迹研究》《淮安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外部链接

[编辑]


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 | 彭越 | 英布


新头衔 西汉楚王
前202年—前201年
继任:
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