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淵
唐高祖神尧皇帝
唐朝皇帝
李渊像(明代绘)
唐朝第1位(任)皇帝
统治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8年78天)禅位
前任首任(唐朝建立)
隋恭帝杨侑(隋朝
继任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太上皇
统治626年9月4日-635年6月25日(8年294天)
前任无(唐朝建立)
隋炀帝(隋朝太上皇)
继任武则天中宗时女性太上皇)
唐睿宗玄宗时男性太上皇)
出生(566-04-07)566年4月7日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三月初二日
逝世635年6月25日(635岁—06—25)(69岁)
唐太宗贞观九年五月初六日
安葬
年号
武德:618-626年
谥号
太武皇帝(初谥)
神尧皇帝(高宗上元元年改谥)
神尧大圣皇帝(玄宗天宝八年加谥)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加谥)
庙号
高祖
政权唐朝

唐高祖李渊(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陇西成纪人,于公元618至626年在位,年号武德。唐朝建立前,曾官至隋朝尚书令丞相,后自任相国,爵至唐王,最终于618年接受隋帝禅让,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唐,唐朝自此建立。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的外甥,也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公元626年,其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其长子兼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事后被逼迫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于不久后将皇位禅让,退居太上皇,后于贞观年间驾崩。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编辑]

据《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太宗在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初二)上寿[1],推其应为天和元年三月初二(566年4月7日)生。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566年12月21日)生于长安[2],似有误。父亲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581年,隋文帝逼迫北周静帝禅让,李渊任千牛备身皇帝禁卫武官),因李渊母亲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姐(所以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后累任三州刺史,荥阳郡太守。604年,隋文帝驾崩,迁楼烦太守,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殿内少监;大业二年,除郑州刺史[3];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是年隋炀帝征高句丽,身为表兄的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朝阳附近)负责督运。杨玄感之乱,炀帝诏李渊为弘化留守,知关右诸军事。可见李渊虽为异姓,但因表亲身份而与隋朝宗室关系密切,参与了朝廷的众多大事,他也趁此机会招纳人才,引起炀帝猜忌,李渊惧而以酗酒、受贿等行为“自污”。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郡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616年)升为右骁卫将军。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迁太原郡留守,7月杀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打着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旗号正式开始于晋阳县起兵。晋阳起兵即得到李氏宗族及姻亲的响应。他一边招降叛军、流寇,一边派亲族迅速进兵,并且借助突厥始毕可汗的500骑兵进攻隋大兴城,于12月攻克。

唐祖入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并在不久后自立为相国。在义宁二年(618年),在李渊的强逼之下,杨侑颁布唐王九锡册文,为李渊加九锡,自此,李渊完成接受禅让前的最后一步。

建立唐朝

[编辑]

义宁二年三月十一丙辰日(隋恭皇帝杨侑的年号,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炀帝在被叛臣宇文化及所弑后,义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18年6月18日),隋恭帝禅让,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诸侯军阀,展开唐朝统一战争,他的儿女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平阳昭公主、侄子李孝恭、名将李靖李世𪟝等人的征讨下,用了七年时间,先后消灭薛仁果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贞观二年(628年)被平定的,此时他早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次子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维持了北方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

在官制上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被迫退位

[编辑]
唐高祖

高祖在位期间,没有能尽早确立及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虽然他一早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他眼见皇太子李建成与各儿子明争暗斗却一再绥靖纵容,图让众子互相制衡并未加以控制,同时次子李世民拥护者众多,导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最终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李世民的军队控制了长安,谎称是二人作乱伏诛,加上群臣的支持和拥戴,李渊被迫将军国大事交由李世民处理,而李建成、李元吉不但被追废为庶人被除宗籍,二人所出十个儿子也遭诛杀殆尽且皆被除宗籍。

三天后,高祖立已掌握实权的次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三个月后便将帝位内禅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贞观三年,移居弘义宫。

去世

[编辑]

贞观九年五月初六日(635年),太上皇李渊逝世,享寿六十九岁。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谥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宰相

[编辑]
  •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书令;625年-626年中书令)
  • 裴寂(618年-623年尚书右仆射;623年-626年尚书左仆射)
  • 刘文静(618年纳言)
  • 萧瑀(618年-620年内史令;620年-623年中书令;623年-626年尚书右仆射)
  • 窦威(618年内史令)
  • 窦抗(618年纳言)
  • 陈叔达(618年-620年纳言;620年-626年侍中)
  • 杨恭仁(619年-620年纳言;620年-623年侍中;623年-626年中书令)
  • 封德彝(620年-626年中书令)
  • 裴矩(624年-625年侍中)
  • 李元吉(625年-626年侍中)
  •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侍中;626年-627年中书令)
  • 高士廉(626年-627年侍中)
  • 房玄龄(626年-629年中书令)
年代 尚书令 尚书左仆射 尚书右仆射 纳言(侍中) 内史令(中书令)
武德元年戊寅
(618年)
李世民 裴寂 刘文静八月除名
窦抗将作大匠兼,十月罢
陈叔达黄门侍郎判
窦威六月卒
萧瑀
武德二年己卯
(619年)
李世民 裴寂 陈叔达正月,黄门侍郎兼,实任
杨恭仁十月,凉州总管遥领
萧瑀
武德三年庚辰
(620年)
李世民 裴寂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武德四年辛巳
(621年)
李世民 裴寂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武德五年壬午
(622年)
李世民 裴寂 陈叔达
杨恭仁凉州总管遥领
萧瑀
封德彝中书侍郎兼
武德六年癸未
(623年)
李世民 裴寂 裴寂四月,转左仆射
萧瑀
陈叔达
杨恭仁四月,入朝
萧瑀四月,转右仆射
封德彝四月,实授
杨恭仁四月,吏部尚书兼
武德七年甲申
(624年)
李世民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裴矩十二月,太子詹事检校
封德彝
杨恭仁吏部尚书兼
武德八年乙酉
(625年)
李世民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裴矩十一月,罢
李元吉十一月,加
宇文士及十一月,天策府司马兼太子詹事权检校
封德彝
杨恭仁吏部尚书兼
李世民十一月,加
武德九年丙戌
(626年)
李世民六月为太子 裴寂正月转司空
萧瑀十月免
萧瑀七月转左仆射
封德彝
陈叔达十月免
李元吉六月诛
宇文士及七月转中书令
高士廉七月授
封德彝七月转右仆射
杨恭仁七月罢
李世民六月为太子
房玄龄七月授
宇文士及

家庭

[编辑]

世系

[编辑]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为尚书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等共八位柱国大将军并称八柱国宇文泰的家族建立北周后,李虎已经去世,获封陇西郡公。父亲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陇西郡公,于550年加封唐国公,是为唐仁公,追封李虎为唐襄公。李渊七岁丧父,袭封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李渊生母元贞皇后、隋文帝的文献皇后分别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长女、四女、七女。

父系考据

[编辑]

据传统史料所载,唐朝皇室出自陇西李氏[注 1],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后裔,多称陇西狄道(陇西郡狄道县[注 2])人,亦可称陇西成纪(陇西郡成纪县[注 3])人。

由于唐朝皇室以老子后裔自居,崇尚道教[4][5],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引发佛道论争[6]。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证论》反对傅奕法琳反对唐朝皇室为老子李耳后裔之说,亦与陇西李氏无关,而是拓跋氏后裔[7]法琳因而触怒唐太宗,被流放益州而死[8]。宋代朱熹[9]郑思肖[10]以李唐闺门失礼家法缪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说法。

冯承钧认为李虎的兄弟名为起头与乞豆,怀疑李渊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11]陈寅恪在〈三论李唐氏族问题〉中举证李渊先祖李熙出身汉族[12]刘盼遂[13]王桐龄[14]考据认为李渊家族应为拓跋氏后裔。刘盼遂之后取消了自己的观点[15],这个说法已经被研究证明为证伪论[16],但其学说初期仍引发学界如向达[17]陈登原[18]等人的讨论。

陈寅恪依据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认为李唐出身赵郡李氏,因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所以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实际上不是赵郡李氏破落户,就是广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19]姚薇元认同此观点,并认为近人对于李唐氏族出于异族的举证虽不无可疑,但终究缺乏实证[20]

朱希祖经考据认为李熙与李买得不是同一个人,李熙曾作为强宗子弟镇戍武川,后卒于武川。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兵乱,携父遗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因以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将父祖合葬,即所谓唐祖陵。李氏并非出身赵郡李氏,而确系为陇西李氏[21]

胡汉混血

[编辑]

陈寅恪认为李虎家族父系先世虽为汉人,但李渊家族长期与鲜卑贵族通婚,母系有外族血统[22][23]。这个说法得到钱穆[24]萨孟武[25]等人的支持,如《剑桥中国史》等著作皆采用这个说法[26]岑仲勉曾讨论缪凤林支持李唐家族为胡汉混血,他列举李唐皇族与鲜卑联婚事迹,但认为血统混合是自古甚多,不值得深究[15]

甘怀真认为李渊家族来自河西走廊中亚族裔的可能性较高,但自我认同为陇西李氏,且先祖自十六国时期已以陇西李氏身份加入各凉国政权统治集团。[27]

家世

[编辑]

后妃

[编辑]

皇后

[编辑]

[编辑]

[编辑]
  • 宇文昭仪(591-634),祖宇文盛,父宇文述,兄宇文士及。生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高祖曾欲立为后,固辞不受。于太安宫病逝,追封徐国太妃。
  • 贵嫔莫丽芳(587-618),祖南陈三州刺史莫影龙,父高唐郡太守莫孝恭。高祖称帝前妾,生荆王李元景,因产后病去世,追赠贵嫔。
  • 崔商珪(?-636),武德元年进宫选为宝林。武德六年册为嫔。生邓康王李元裕。太宗尊封邓国太妃,协理后宫,病逝于天霞宫。
  • 孙嫔,生汉王李元昌。元昌谋反被诛,孙嫔得到宽恕。
  • 杨嫔(602-657),父隋楚国公杨素,兄杨玄感[28]。先入隋宫,后被高祖纳为嫔。生江安王李元祥。随子先封许国太妃,后迁江国太妃。病逝于邓州。
  • 小杨嫔,生舒王李元名
  • 杨贵嫔(?-634),父隋上明郡公杨文纪,高祖退位后随迁入太安宫,称太安宫嫔杨氏。
  • 张嫔 (?-621),祖张据,父宪部郎中张锐。武德四年薨于别馆。有诏赠嫔。葬芷阳县见子原。与高祖晚年宠妃张婕妤并非同一人。与李元方母张氏是否为同一人,无法考证。

世妇

[编辑]

御妻

[编辑]

其他

[编辑]
  • 张氏,生周王李元方。无法考证与张嫔或张婕妤是否为同一人。
  • 辛处俭妻,高祖平长安,夺隋朝太子舍人辛处俭妻,宠爱有加,辛处俭改任万年县丞。

子女

[编辑]

高祖有二十二个儿子[31]

封号 姓名 生卒年 母亲
陇西郡公 → 唐王世子 → 皇太子 → 除籍 → 息隐王 → 隐太子 李建成 589年 - 626年 窦皇后
敦煌郡公 → 秦国公 → 赵国公 → 秦王 → 皇太子 → 唐太宗 李世民 598年 - 649年 窦皇后
卫怀王 李玄霸 599年 - 614年 窦皇后
姑臧郡公 → 齐王 → 除籍 → 海陵郡王 → 巢剌王 李元吉 603年 - 626年 窦皇后
楚哀王 李智云 603年 - 617年 万贵妃
赵王 → 荆王 李元景 ?- 653年 莫嫔
鲁王 → 汉王 李元昌 619年 - 643年 孙嫔
酆悼王 李元亨 619年 - 632年 尹德妃
周王 李元方 619年 - 629年 张氏
郑王 → 徐康王 李元礼 619年 - 672年 郭婕妤
宋王 → 徐王 → 韩王 李元嘉 619年 - 688年 宇文昭仪
荆王 → 彭思王 李元则 ?- 651年 王才人
滕王 → 郑惠王 李元懿 ?- 673年 张宝林
蜀王 → 吴王 → 霍王 李元轨 ?- 688年 张美人
豳王 → 虢庄王 李凤 623年 - 675年 杨美人
汉王 → 陈王 → 道孝王 李元庆 623年 - 664年 刘婕妤
郐王 → 邓康王 李元裕 ?- 665年 崔嫔
谯王 → 舒王 李元名 ?- 689年 小杨嫔
魏王 → 燕王 → 鲁王 李灵夔 ?- 688年 宇文昭仪
许王 → 江安王 李元祥 626年-680年 杨嫔
密贞王 李元晓 ?- 678年 鲁才人
滕王 李元婴 628年 - 684年 柳宝林

高祖有十九个女儿[32],史书未记录具体排行,见于个人记载:

  1. 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2. 襄阳公主(下嫁隋文帝外甥孙窦诞,为唐玄宗之外曾祖父母)
  3. 平阳公主(第三女,谥号“昭”,称平阳昭公主,母窦皇后,下嫁柴绍
  4. 高密公主(第四女,唐太宗姐,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
  5. 长广公主(唐太宗姐,先封为桂阳公主,下嫁赵慈景,又嫁杨师道
  6. 房陵公主(第六女,先封为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又嫁贺兰僧伽
  7. 常乐公主(第七女,下嫁赵瑰
  8. 九江公主(下嫁执失思力
  9. 庐陵公主(下嫁乔师望
  10. 南昌公主(下嫁苏勖
  11. 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12. 淮南公主(李澄霞,第十二女,下嫁封道言
  13.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14. 衡阳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15. 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
  16. 临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17. 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18. 万春公主(先封为万春公主,后来改封长沙公主,下嫁豆卢怀让
  19. 安定公主(先封为千金公主,下嫁温挺,又嫁郑敬玄),被武则天收为义女。

死后追赠的封号以粗体字表示。

轶事

[编辑]

雀屏中选

[编辑]

李渊善于骑射,与其妻窦皇后的成亲曾经为一时佳话,窦氏未嫁之时为贵族,样貌艳丽,明艳照人,故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不肯轻易许嫁女儿。故而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来求亲的公子们,在一“雀屏”(绘有孔雀屏风)上射箭,以射中孔雀为标准,李渊凭借准确的目力与劲道,于数步外射箭,竟然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一街道名为“窦府巷”,以窦姓府第在此而得名,亦有传说此“窦府”即窦毅之府。[33]

反隋主谋之谜

[编辑]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两者中,李渊都是受到次子李世民的挑唆才起兵反隋。据这两部史书记载,李世民通过裴寂把李渊引进隋炀帝的晋阳行宫,灌醉了李渊,使得李渊酒后与宫女发生了关系,迫使李渊起兵[34][35]。而在曾效力于李渊的温大雅记载中,反隋是出于李渊本人的决定[36]

历史学者孟宪实认为,无论从政治影响、军事经验、经济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来比较,李世民都无法与李渊相提并论。即便是有人愿意结交李世民,也是因为看重了李世民背后的李渊。李世民要结交那些非法的豪杰、大侠,没有背后李渊的政治经济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孟宪实认为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是,以李渊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最高权力。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当然是李渊,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而已。因为父子关系,李渊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并且承担某些具体的任务。但是,只有李渊才是主谋这个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37]

影视作品

[编辑]
首播年份 名字 演员
1976年 隋唐风云 鲍汉琳
1982年 秦王李世民 张名煜
1984年 决战玄武门 张英才
1987年 大运河 刘兆铭
1992年 侠骨风流 丁笑宜
1992年 大唐风云录 康铭惠
1994年 唐太宗李世民 周绍栋
1994年 天师钟馗 黄世南
1995年 阎罗传奇 汤文涛
1996年 隋唐演义 王文友
1996年 隋唐群英会 黎汉持
2000年 乱世桃花 鲍国安
2000年 新少林寺 陈友旺
2003年 天子寻龙 李龙基
2003年
2012年
隋唐英雄传
隋唐英雄 1 & 2
杜志国
2004年 大唐双龙传 刘江
2004年 傻小李元霸 姚橹
2004年 千古风流一坛醋 戈辉
2005年 秦王李世民 岳跃利
2006年 贞观之治 马精武
2006年 开创盛世 刘文治
2006年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侯勇
2008年 隋炀帝 刘洪林
2009年 大明宫 李琦
2013年 隋唐演义 寇振海
2018年 唐砖 李光复
2018年 独孤天下 陈柯帆
待播 天下长安 李雪健

动画

[编辑]

隋唐英雄传》(2003年)

备注

[编辑]
  1. ^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称李渊为陇西狄道人。唐朝皇族墓志大都自称陇西狄道人,自称陇西成纪人亦是常例。李渊女儿房陵公主、孙李祐、五代孙和政公主称陇西成纪人。
  2. ^ 狄道县在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
  3. ^ 成纪县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旧唐书/卷1
  2. ^ s:册府元龟 (四库全书本)/卷0002
  3. ^ 见《隋郑州刺史李渊造石像记》
  4. ^ 李渊《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5.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6. ^ 《旧唐书‧傅奕传》:“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7. ^ 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8. ^ 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9. ^ 朱熹《朱子语类》:“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10. ^ 郑思肖《心史》卷下:“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况其诸君家法甚缪戾,特以其并包天下颇久,贞观开元太平气象,东汉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于中国,特不可以正统言。”
  11. ^ 冯承钧〈唐代华化蕃胡考〉,发表于《东方杂志》27卷17号,收入《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
  12. ^ 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第七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唐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
  13. ^ 见刘盼遂〈李唐为蕃姓考〉、〈李唐为蕃姓考续〉、〈李唐为蕃姓三考〉,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
  14. ^ 见王桐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1932年。
  15. ^ 15.0 15.1 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两项问题:其一为缪凤林汉胡混合之北统。兹列举李氏之血统如下:除独孤、长孙都属鲜卑无疑外,窦氏之先,相传自后汉奔匈奴,故说者亦视如漠北之族。吾人对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问题,已觉不甚重要。莱忙脱氏言:‘德人自夸为优越人种,且是纯粹的诺曼种,实际上则彼辈已是最复杂的混血,此种现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刘盼遂曾著《李唐为蕃姓考》三篇,最后又自取消其说,然犹有深信不疑者。”
  16. ^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17. ^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据最近各家考证,出于蕃姓,似有可信。”
  18. ^ 见陈登原《国史旧闻》,台北:明文书局,1984年出版。
  19. ^ 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得结论曰‘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其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即所谓‘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台北:里仁书局,1980)ISBN 9579133-0804
  20. ^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第2版 (2007年7月1日) 。
  21. ^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22. ^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23.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24. ^ 钱穆《国史大纲》第五编第27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近人有主李唐为蕃姓者,其事信否,无确据。然唐高祖李渊母独孤氏,太宗母窦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长孙氏,玄宗母窦氏,皆胡族也。则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诤论。”
  25. ^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隋唐统一华夏,而隋唐皇室皆是虏汉相杂。……唐高祖李渊,祖虎在周赐大野氏,官至柱国大将军,迁太尉。高祖后窦氏虽为华人,然东汉灵帝时,亡奔匈奴。遂为部落大人,其血统似属汉胡杂种。太宗娶长孙氏为后,长孙氏乃是鲜卑种族。隋唐皇室虽然是汉胡杂种,而却自居为华人。”
  26. ^ 崔瑞德等著《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第三章〈唐王朝的建立〉:“唐皇室自订的家谱意在表明他们是出自汉代的名门,同时还是西北的望族。可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唐代史书作为确切事实所提供的这个世系,其实只是一个精心的编造。据认为,李氏家族同西凉王室毫无关系,也同陇西望族李氏毫无关系,它不过是中国东部家族的一个小支派,即河北赵郡李氏:这个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与非汉族的部落贵族实行广泛的联姻。据认为,从李虎先祖中的两个人——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要就是袭用了汉族的李氏姓,要就是被赐姓李,而他们的名则依然故我,也许是鲜卑族的。可是不管它的最初渊源何在,李氏家族在6世纪下半叶却是极重要的一个贵族。在宇文泰创建北周的其他赞助者中,还有突厥望族成员独孤信和隋文帝的父亲杨忠:他们的家族有着互相联姻的关系。独孤信有几个女儿。……他的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一对夫妻在公元566年生下了李渊。因此,李渊不仅是著名武人的后代,也不仅是统治中国西北部的汉—鲜卑—突厥贵族的混血儿,而且他通过他的母亲又同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紧密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版。
  27. ^ 甘怀真,〈拓跋国家与天可汗──唐代中国概念的再考察〉,载张崑将主编,《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年),第1-44页:“很早就有学者认为李氏是河西走廊的中亚系之人。其可能性是不低的。但至少就其自称陇西李氏,而陇西李氏作为一个“中国”的门第而言,李氏自我认为是中国人无疑。李唐的祖先在十六国时期是以这个地区的中国门第的身份活动于陇西、凉之地,而作为这里的诸凉国政权的统治集团成员。”
  28. ^ 《江国太妃杨氏墓志铭》:“考素周开府仪同大将军安成县公楚州总管隋御史大夫纳言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郢楚越三国公赠光禄大夫太尉弘农等十郡太守谥曰景武。”
  29.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 第八》. [200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9). 
  30. ^ 《册府元龟》卷九百三十三◎总录部·诬构:简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东夫人,坐与仪父通,元超长流巂州,薛氏削邑号,幽于静安宫。
  31. ^ 《新唐书·高祖诸子》
  32. ^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
  33. ^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明清西安词典.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2版: 98 [2019-07-24]. ISBN 978-7-224-1039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34. ^ 《旧唐书裴寂传》: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见其欢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许诺。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从寂饮,酒酣,寂白状曰:“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35. ^ 《新唐书·高祖本纪》: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𢴇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𢴇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
  36. ^ 温大雅在李渊手下担任留守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他将自己第一手的见闻写成史料价值很高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根据这本书的记载,晋阳起兵完全是李渊自己的主张。
  37. ^ 《孟憲實講唐史》3晋陽起兵.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外部链接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唐书·卷1》,出自刘昫旧唐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001》,出自《新唐书
李渊
出生于:566年4月8日逝世于:635年6月25日
统治者头衔
新头衔
起兵建立唐朝
唐朝皇帝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继任:
次子唐太宗
李世民
前任:
隋恭帝
杨侑
中国皇帝
618年-626年
中国爵位
前任:
父亲李昞 (北周)
隋朝·上柱国、唐国公
573年-618年
封号停止
原因:称王
新头衔
隋恭帝封之
隋朝·唐王
618年
封号停止
原因:称帝即位
隋朝政府官职
新头衔 隋朝·尚书令
617年—618年
继任:
李建成
前任:
宇文化及
隋朝丞相
617年—618年
职位废除
原因:改制为相国
新头衔 隋朝相国
617年—618年
职位废除
原因:称帝即位
军职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杨广
隋朝·太尉
617年—618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李密(皇泰主)
中国皇族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隋炀帝 杨广
中国太上皇
(政变中退位,禅让李世民)

626年-635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圣神皇帝 武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