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纪元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世纪运动
新纪元的心灵思想与地球月亮以及外太空等概念密不可分;“新纪元”原本指的是宝瓶座年代的到来。

新时代运动(英语:New Age Movement),又译新纪元运动新世纪运动,是一种去中心化宗教灵性的社会现象,起源于1970至80年西方的社会与宗教运动及灵性运动。新纪元运动所涉及的层面实际上极广,涵盖了神秘学替代疗法,并吸收世界各个宗教的元素以及环境保护主义。它对于培养精神层面的事物采取了较为折衷且个人化的途径,排拒主流的观念。另外,自我心灵(self-spirituality)、新心灵(New spirituality)以及身-心-灵(Mind-body-spirit)等词汇指的都是新纪元思想[1][2]。“文化创造(Cultural Creative)”与“新范型(New Paradigm)”也都是新纪元的用语。

新时代运动发端于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早期,流行于1960-1970年代,鼎盛于1980年代晚期的协波汇聚运动。“新时代”一词指的是即将来临的宝瓶座年代。在不同人身上都可看得到新纪元思想的影响力,例如一个人会将他的个人化信仰与传统的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新时代运动吸收东方与西方的古老的精神与宗教传统,并且把许多观念同现代科学的观念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心理学生态学。新时代思想汲取世界各大宗教的灵感(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中国民间宗教以及佛教道教),特别是来自新思想英语New Thought西洋神秘学英语Western esotericism新异教主义诺斯底主义普世主义东亚宗教英语East Asian religions以及印度宗教等思想的影响[3]

新时代宗教(虽然在新时代运动里大有去掉“宗教”一词的趋势)和哲学的派别众多,有无神论一神论古典泛神论,也有自然泛神论英语naturalistic pantheism万有在神论[4]

新时代运动产生了各种文学,此外也产生了各种经济商品,例如新时代书籍、新时代音乐及新时代手工艺品──最常见于特定的商店、临时市集节日替代疗法[5][6][7][8]

定义

[编辑]

新时代运动并没有正式的定义。一些人认为只要把主流与传统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个人化信念的都算是新时代[1]

新时代思想与行动涉及的范围很广,次文化的成员自由选择某一种思想加以认同。至于到底哪一种当代的文化元素能够被称作“新时代”则是很有争议的。事实上,新时代运动和各种心灵运动有诸多相同之处。许多心灵运动,例如新异教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就和新时代运动有很大的重叠[9]

新时代运动并没有特定确实的发起人或是团体,不过都不约而同的提出共同的概念。主要的概念有:

  • 万物归一(All is one)
  • 一切都有神性(All is God)
  • 人性即是神(Humanity is God)
  • 世界与人均会产生一种意识的大改变(A change in consciousness)
  • 一切宗教最终会归于一统(All religious are One)
  • 相信宇宙进化,包括意识人性的进化,进化使世界最终是乐观的(Cosmic evolutionary optimism)
  • 信念创造现实(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其实其他宗教也有提到这些概念,只是改用现代人的用语来说。

起源与发展

[编辑]

某些新时代的要素似乎早在十九世纪的形而上学运动中就出现了:通灵术神智学以及新思想运动;另外还有替代疗法运动、脊骨神经医学自然疗法[1][2]。这些运动可追溯到超验主义梅斯梅尔催眠术斯威登伯格主义英语Swedenborgianism以及各种早期西方的神秘主义神秘学传统,例如占星学里的赫密斯主义;另外还有巫术炼金术卡巴拉。二十世纪早期的某些作品也使得这些思潮大为流行,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叶慈都是这类作家。就目前所知,首先采用“新时代”一词的是海伦娜·布拉瓦茨基所写的《奥秘的信条英语The Secret Doctrine》,出版于1888年[10]

早在1894年,一份基督教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周刊《新时代》问世[11]。1907年,这份周刊被卖给了一群以欧雷吉英语Alfred Richard Orage杰克森为首的社会主义作家。其他历史名人也和此周刊有关:赫伯特·乔治·威尔士萧伯纳以及叶慈;此周刊成为政治文学艺术的论坛[12][13]。1908年至1914年年间,研究前卫艺术对发掘英国的前卫思想很有帮助,研究对象从漩涡主义意象主义都有。1914年后,欧雷吉拜见古德也夫的追随者奥斯本斯基英语P. D. Ouspensky。他越来越专注于神秘主义与其他和精神有关的事物,于是降低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新纪元》周刊于1921年又被转卖。根据布朗大学方面的说法,“‘新时代’对1907到1921年期间的文学和人文学科里的现代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14]

1900年代中早期,美国神秘主义者、神学家兼探索与领悟协会英语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的创立者爱德加·凯西对日后所谓的新时代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特别以一种特异功能闻名,某些人称之为通灵[15]。英国新神智主义者英语Neo-Theosophy白莉英语Alice Bailey于1944年出版了《追随新时代》(Discipleship in the New Age)一书,使用了“新时代”一词,表示星座年代已经从双鱼宫转移到宝瓶宫了。同年,另一位使用新时代一词的人是美国艺术家、神秘主义者兼哲学家卢塞尔英语Walter Russell在一篇文章里说道:“……这个人类精神重新觉醒的新纪元哲学……”。芬德霍恩基金会英语Findhorn Foundation是早期的新时代理念村,1962年成立于苏格兰北部,在新时代运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活跃至今。俄国的新时代运动受尼古拉斯·罗瑞克海伦那·罗瑞克英语Helena Roerich两人的重大影响,他们都宣扬神智派思想。另一位神智派前辈鲁道夫·斯坦纳和他一手创立的人智学对德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巴西,通灵术作家卡甸[16]融合了非洲民俗传统坎东布雷英语Candomblé温班达英语Umbanda

采用“新时代”一词的次文化早在1970年代早期就已经存在了,继承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虽然1960年代的摇滚乐比新时代音乐还要流行,但1967年最流行的摇滚乐“头发”的第一首歌即是“宝瓶座”(Aquarius),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歌词是“这是宝瓶座年代的黎明”(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这个歌词显示了新时代思想已经进入了主流思想[17]

月刊《新时代期刊》(New Age Journal)的标题体现了1970年代中期“新时代”一词的使用。数千家小型哲学书店与礼品店也袭用新时代一词,渐渐地将自己定位为“新时代书店”[18][19]

1980年代中期的协波汇聚运动激起了许多大规模类似的活动,新时代一词因而被美国大众媒体广为宣传为一种精神次文化,包括了冥想通灵转世水晶疗法、察觉感官以外的事物、整体健康环境保护主义、相信超常现象,或“未知的奥秘”,例如不明飞行物地球神秘学英语Earth mysteries以及麦田圈。到了1980年代,市面上出现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出版物,包括杂志《通灵入门》(Psychic Guide,后易名为《身、心与灵》)、《瑜珈期刊》(Yoga Journal)、《新时代之声》(New Age Voice,新时代音乐的杂志),另外还有商业取向的出版品,诸如《新时代零售商》(New Age Retailer)、《新时代出版暨零售协会》(NaPRA ReView )等等。

新时代次文化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参加读书会、冥思团体、听演讲并在临时市集购物;购买图书音乐或是不同的产品,例如水晶或焚烧用香;购买医疗或能量金字塔;光顾算命师、治疗者与精神咨商师[20]

引起大众对新时代次文化注意的关键时刻有琳达·古德曼英语Linda Goodman于1968年出版的最畅销的占星学书籍《太阳符号》(Sun Signs)以及1978年出版的《爱的符号》(Love Signs)、1967年十月的专辑“头发”及其第一首歌“宝瓶座年代”(Age of Aquarius)、1987年由裘瑟·阿古勒斯(José Argüelles)发起而在亚利桑那州喜多纳举行的协波汇聚运动以及同年由莎莉·麦克琳主持的系列短片“超级女绑匪”(Out on a Limb)所带动的风潮。这是关于她中年时探索精神世界的自传性作品。另外还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灵媒,例如珍·罗勃兹赛斯)与杰西奈蓝慕沙)。作品方面有海伦·舒曼英语Helen Schucman所著的《奇迹课程》(A Course In Miracles)(然而,《奇迹课程》里所谓的“奇迹学员”,通常认定此《课程》和新纪元运动出现之年代十分接近,却并非属于新纪元运动;《告别娑婆》一书之高灵上师阿顿与白莎是提此论点者之一)、詹姆士·雷德菲尔德英语James Redfield所著的《圣境预言书》(The Celestine Prophecy)以及尼尔·瓦尔许的《与神对话》系列(Conversations with God)。

约翰·高登·梅尔敦伍特·汉格拉福英语Wouter J. Hanegraaff保罗·希勒斯英语Paul Heelas强调个人的精神世界,而对其他人来说新纪元运动是价值观之争的社会政治运动。马克·萨丁英语Mark Satin[21]希尔多·拉斯札克英语Theodore Roszak (scholar)[22]玛莉琳·弗古森英语Marilyn Ferguson[23]柯琳·麦克拉福林英语Corinne McLaughlin[24]等都是这类人物。

信仰

[编辑]
一些新纪元的信徒相信水晶拥有神秘的功能;见水晶能量英语Charmstone

最近的一项调查指出,美国成年人当中有大约20%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新纪元的思想[25]

那些自认为是新纪元信徒的人事实上彼此之间的观念差异极大,不同团体与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1][26];一个具有新纪元思想的人可能只信仰某一种或某些新纪元的元素,也可能所有的元素都信仰。

哲学与宇宙论

[编辑]
  • 有神论:相信泛神论的上帝。上帝的概念有很多种,包括女神多神教的形式。有些理论会相信人类自己也是神[27]
  • 后世:人类的意识在死后仍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后世透过精神的存在、轮回濒死经验等方式而存在着,使人的意识更能砥砺精进[28]。新纪元的追随者也许相信地狱,但一般而言不相信传统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地狱的那种万劫不复的折磨。在新纪元思想里普世主义式的后世观点非常普遍。
  • 目的论:相信生命的存在是有目的的。相信共时性──事情的巧合都有精神上的意义,对于每个想提升自己灵性的人都是有用的。任何事物都透过上帝而环环相扣,以能量英语Energy (esotericism)的形式运作著[30]。所有的存在(不管它们是否知晓)都朝这同一个目标前进。
  • 心灵能量:某些地理位置会释放出心灵能量,有时会以能量线(或翻译:地脉)英语ley lines的形式出现,地脉是地球表面或内部的能量线,带有电磁性质,像人体的经络和气脉,沿着地脉的某些地点都具有超出平均地磁强度的磁性能量,许多圣地和祭祀的地点也是沿着地脉分布(例如巨石阵麦田圈[31]

宗教与科学

[编辑]
  • 折衷式灵修:每个人应当照着适合个人的方式提升灵性,而不是依循死板的教条。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提供了不同的灵修方式,人们可以各取所需。[来源请求]
  • 反对父权:女性主义式的灵修,包括对神圣的看法,例如诺斯底主义的永恒智慧,已被父权思想加以贬低[2]

超自然信仰

[编辑]
  • 宝瓶座年代:相信当今是地球和人类意识转变最大的时代。某些特定日子所发生的事件意义重大,标志着宝瓶座年代的到来。1987年的和谐汇聚即为一例,2011年或2012年还有另一个代表宝瓶座年代的事件会发生[33][34][35]

其他

[编辑]
  • 人类潜能:人类的心智能力比一般认为的要强大许多,能够超越肉体的局限[38];人类潜能的终极目标只有少数的精神导师能够知晓。[来源请求]
  • 人际关系互动是了解自己的好机会,而健全的人际关系则有一种固定的模式[39]
  • 正向思考:正向思考有助于当事人一路顺风[42]。一群具有高度心灵层次的人会在人们之间带来重大的改变[43]。人类有义务参与正向的创意活动,并试着治疗彼此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44]
  • 饮食: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心灵,也会影响身体。许多人喜欢食用当季在地种植的新鲜有机蔬果[45][46]禁食有助于臻至更高的精神境界[47]
  • 外星人:相信世界上有正面的 善意外星人 和负面的 邪恶外星人 。

批评与质疑

[编辑]

对新纪元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缺乏适当的科学根基与检验;违背或滥用传统宗教、哲学与文化的权威[48][49][50]

宗教与心灵方面的批评

[编辑]

某些传统宗教的信徒认为新纪元思潮是异端、不道德而且没有任何神圣经典或传教传统,无法提供明确的人生指引[51][52]

一些拥有数世纪传统文化的传人不接受西方人所贴的“新纪元”标签,认为那是对这些文化一知半解或有意地零碎化,或者根本就是曲解。这些文化有印度中国等,还有主流的瑜珈派别、怛特罗气功中医寿命吠陀以及武术(例如传统的太极拳[53]

萨满教巫师,摄于1988年

许多对折衷派新纪元思想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美洲原住民的作家与社群。《对拉科塔精神文明滥用者的抗战宣言》(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Exploiters of Lakota Spirituality[54]一书是传统部落宗教领袖所发出的对新纪元最严厉的批判。

有些批评者发现新纪元运动的早期流派神智派具有种族偏见的思想,特别是爱莉斯·贝莉英语Alice Bailey的著作对犹太人的诋毁[55][56][57]以及鲁道夫·斯坦纳对黑人等种族的偏见评论,虽然他也强调人智学与人类进步的中心思想──种族平等[58][59]。任何种族主义的元素并未成为后来神智派的一部分,还被现代的新纪元追随者加以谴责[60][61]

新纪元宗教思想强调跨宗教的融合,特别是加入东方(特别是印度)的修行方式。然而,基督教团体普遍认为新纪元宗教思想盲目引入东方的秘术训练,以至在念咒或冥想时引来了邪灵的入侵,而对新纪元思想大加鞭挞,认为是一种交鬼的行为。除此之外,回教团体也认为新世纪运动模糊了信徒对回教信仰的认知而加以批评。

理性主义与学术的批评

[编辑]

科学怀疑论者批评新纪元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质疑所有事物的真实性,特别是有关超常或特异的事物,除非它们能够被科学证实。

有些研究者未能找到超常事物的强力证据,或未能发现新纪元信仰的合理依据,因而常常滥用科学术语,也就是伪科学的形式,以便宣扬精神信仰[62][63]

一些新纪元书籍的作者,像是狄巴克·乔布拉英语Deepak Chopra弗里肖夫·卡普拉英语Fritjof Capra以及盖瑞·祖卡夫英语Gary Zukav等都结合量子力学与新纪元思想,创造了称为量子神秘主义的新文类。电影“我们懂个X英语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就是这种文类。此外,量子神秘主义还与新思想运动吸引力法则相关联。2006年的电影“秘密”秘密)就和吸引力法则有关。它们为我们解析了不确定性原理量子缠结波函数塌缩多世界诠释的奥秘,而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乃是一元的(一元论),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实体世界只是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有些科学家对于新纪元广泛论述量子的主张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所信的就量子科学而言太过含糊。玛格丽特·沃森英语Margaret Wertheim海兹·帕各斯默里·盖尔曼维克特·斯邓葛英语Victor Stenger等研究人员都表示他们不认为有任何证据能支持新纪元的量子力学观点[64]

美国心理学家、灵修者肯恩·威尔柏认为新纪元陷入了一种迷思,他称之为个人/超个人谬误[65]。根据他的说法,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从“前个人”(pre-personal)阶段开始的,然后再发展至“个人”(personal)阶段,最后则是“超个人”(transpersonal)的境界──最后阶段是高度发展的心灵或蒙受启发后所驰骋的地方。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狂想式思考的进行,同“后理性”(post-rational)阶段(既包含理性但也超越理性)相比是正好相反的。后理性阶段的思维乃专注于真实世界的意识。

生活方式

[编辑]

拥抱“新纪元”生活方式或信念的人可被归类为“乐活族”(LOHAS),目前呈现增长趋势。乐活生活和永续生活有关,也就是所谓的“绿色”生态行动。乐活族多半是生活较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66][67]。2006年的乐活市场产值估计有3000亿美元,大约占了美国消费市场的30%[68][69]。根据纽约时报的报导,美国自然行销研究所(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2001年共有6800万美国人属于乐活一族。美国社会学者雷伊(Paul H. Ray)创造了“文化创造族”(Cultural Creatives)这个词,和他所写的书同名。他解释道,“你所寻求的是兼具实用与美德的产品”[70][71]

医疗理论

[编辑]

新纪元的支持者可能会采用替代疗法,结合或取代讲求实证的正规医学[6][72]

某些科学家质疑替代疗法或辅助疗法的效用,而有些专著作家认为这些疗法只不过是庸医的疗法(Norcross et al 2006;Singer and Lalich 1996)。越来越多人运用双盲法来检验替代疗法,但很少得到有力的证据。然而,有些替代疗法难以用双盲法检证,因为许多替代疗法的许多功能属于医疗过程的一部分,实际上无法在双盲法里进行“盲”的动作。此部分请参见替代疗法,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怀疑新纪元医疗理论的人士指出,针灸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来源请求],设计拙劣的草药处方或未经专业训练的个人所开的草药处方也可能会导致直接伤害。当病患舍弃已获科学实证的疗法,转而寻求未经证实的疗法则会导致间接伤害,反而失去了从主流疗法所能获得的好处[73]

批评者指出,新纪元医疗并未经过科学检验,我们不可能确知,何种疗法、草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能促进健康,我们也无法确知何种疗法是无效的或危险的。2005年,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进行一项研究计划,以证明何种替代疗法有助于传统的医疗[74]

音乐

[编辑]

新纪元音乐是较为平静的音乐,种类繁多,目的为让人听了心神安宁。新纪元音乐首次出现于1970年代早期,音乐内容大部分都是乐器的纯粹演奏,有原音和电子音乐两种。多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纪元音乐采用了较廉价的乐器;新纪元音乐有太空电子音乐,有西洋乐器演奏的原音音乐,也有取自其他文化的精神赞歌,像是用梵文吟唱的印度教赞歌,或者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笛子和鼓所演奏的音乐。

新纪元音乐可追溯自1970年代突破传统限制的爵士乐团,包括与ECM Records英语ECM Records唱片公司合作的奥立冈乐团英语Oregon (band)(Oregon)、保罗·温特古典乐团英语Paul Winter Consort(Paul Winter Consort)以及其他在环境音乐兴起前的乐团;新纪元音乐也可追溯到环境音乐,布莱恩·伊诺以及古典前卫音乐家丹尼尔·柯比阿尔卡英语Daniel Kobialka等人都是这个乐派的。新纪元音乐的“超级巨星”之一的希腊音乐家雅尼乃结合电子合成乐和原音乐器演奏的“世界音乐”。至于恩雅,虽然她自称不属于新纪元乐派,但她仍赢得了葛莱美新纪元音乐大奖。她用好几种语言进行创作,包括了拉丁语

新纪元音乐试图提供更美好的远景[75],表达对良善与美的欣赏,甚至期待好事的发生。新纪元音乐很少涉及世界以及世人所遭遇到的问题;它仅仅提出了更美好的世界的和平远景。有些新纪元音乐专辑的外层护套上面印有文字,鼓励听众随着音乐冥想。许多专辑即为了冥想的目的而特别录制相关内容。研究指出,新纪元音乐在压力管理课程里是很有效的工具[76]

新纪元用语

[编辑]
许多新纪元思想者尊崇古代遗迹,相信它们具有特殊的“能量”,例如上图的巨石阵
  • 力(Forces):某种力确实存在着,不依赖任何灵体或媒介,异于科学所定义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场)。这些力是自然界的基础,并井然有序地运作者(例如,促使种子发芽、生长与开花的力)。
  • 力量(Power):“力”以及其他相似的力都被神秘的力量所充满,在不同事物间显现的强度各异。力量能够借由接触、感官或近距离的方式互相转换。力量能够透过各种机制在人或物里持续累积或耗弱,这包括了命运以及神秘的仪式。力量能够被感官察觉到,像是“气场”和“能量英语Energy (spirituality)”;力量若是过度集中,可能会有危险性。
  • 能量(Energy):在某些信仰体系里,力(Forces)和力量(Power)是没有分别的,例如,就活力论而言,许多传统宗教就倾向于等同这两者。这种观念在新纪元里也有,也就是接触治疗或灵气治疗所说的“能量”。新纪元也相信能量是地球上的能量流,例如英国和欧陆的“能量线英语leylines”(leylines),以及中国的风水学说。
  • 精神(Spirit):所有的存在物(特别是有意识的存在)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能量,和意识相互作用着。但是能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实体存在之外的。这种典型的能量比实体的存在还要重要,在实体消逝之后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Gordon Melton on New Age. Religious Movements Homepage.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4). 
  2. ^ 2.0 2.1 2.2 2.3 Langone, Michael. What is "New Age".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3. ^ Lewis, James R.; J. Gordon Melton.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Age. SUNY Press. 1992: pp. 16–18. ISBN 079141213X. 
  4. ^ 《與神對話》這本書怎麼樣? - GetIt01. www.getit01.com. [2024-01-26]. 
  5. ^ University of Montana. Alternative medicine: from new age to mainstream. Montana Business Quarterly. Winter 1998 [200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6. ^ 6.0 6.1 Heelas, Paul. The New Age Movement: Religi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ty.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6: p116. ISBN 0631193324. 
  7. ^ The New Age Wholesale. [200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8. ^ NewAgeUniverse.com. [200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 ^ 新時代運動 New Age 是什麼呢?. 香港讨论区. [202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香港)). 
  10. ^ Neil Spencer, "True as the Stars Above", Victor Gollancz, 2000, Pg 115, ISBN 0575 06769 1
  11. ^ History of the New Age periodical, Brown University, Modernist Journals Projec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5-30.
  12. ^ Modernism In and Beyond the “Little Magazines”, Winter 2007, Professor Ann Ardis, Brown Universit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25.
  13. ^ The New Age 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rticle on Orage.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9). 
  14. ^ 06-143 (Modernist Journals Project). www.brown.edu. [2024-10-02]. 
  15. ^ York, Michael. The Emerging Network: A Sociology of the New Age and Neo-Pagan Movements. Rowman & Littlefield. 1995: p60. ISBN 0847680010. 
  16. ^ The Spirits' Book by Allan kardec - Table of Contents.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06). 
  17. ^ 登录或注册即可查看. m.facebook.com.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中文(简体)). 
  18. ^ Algeo, John; Adele S. Algeo. 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 A Dictionary of Neologisms, 1941-19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34. ISBN 0521449715. 
  19. ^ Materer, Timothy. Modernist Alchemy: Poetry and the Occul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4. ISBN 0801431468. 
  20. ^ 登录或注册即可查看. m.facebook.com.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中文(简体)). 
  21. ^ Mark Satin, New Age Politics (orig. 1976)
  22. ^ Theodore Roszak, Person/Planet (1978)
  23. ^ Marilyn FergusonAquarian Conspiracy (1980)
  24. '^ Gordon Davidson and Corinne McLaughlin,Spiritual Politics (1994)
  25. ^ Barnia, George. The Index of Leading Spiritual Indicators. Thomas Nelson. 1996. ISBN 0849936039. 
  26. ^ Langone, Michael D. Cult Observer 10 (1). 1993 [200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27. ^ 返璞归真 - 第六课 - 两个不同的上帝观. www.freefuyin.com.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28. ^ Reincarnation and NDE Research.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9). 
  29. ^ 〔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 ccbiblestudy.net.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30. ^ Only God Exists. [200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4). 
  31. ^ Witcombe, Christopher L. C. E. Sacred Places. [200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32. ^ Quantum Interconnectedness.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4). 
  33. ^ Network 2012.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34. ^ Children of Light. 2007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35. ^ Nvisible.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36. ^ Ascended Masters Research Center. [200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06). 
  37. ^ Kabbalah - Judaism's Way Into The New Ag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30). 
  38. ^ Reality Shifters news. [200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39. ^ Directives for New Life by Dane Rudhyar - Chapter Six. Rudhyar Archival Project.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40. ^ CNN News interview with Sandy Bershad, an Indigo Child. 2005-11-15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41. ^ Indigo Children - Crystalline Children. Awakening-Healing News. 2002-06-04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8). 
  42. ^ Supercharged Affirmations from Cathering Ponder. www.salemctr.com. [2024-10-02]. 
  43. ^ Carroll, Robert Todd. The Hundredth Monkey Phenomenon. Skeptic's Dictionary. 2005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3). 
  44. ^ Accepting Total and Complete Responsibility: New Age NeoFeminist Violence against Sethn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6-03. Feminism Psychology.1992; 2: pages 113-119
  45. ^ Heindel, Max. New age Vegetarian Cookbook. Rosicrucian Fellowship. 1968. OCLC 4971259
  46. ^ Max, Peter. The Peter Max new age organic vegetarian cookbook. Pyramid Communications. 1971.  OCLC 267219
  47. ^ Fast Fasting: New Age Spirituality Dictionary on Fast Fasting.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48. ^ Science, Forteans & Skeptics. [200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7). 
  49. ^ THE NEW AGE CONSPIRACY. [200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8). 
  50. ^ What is the New Age Movement. [200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51. ^ jewish history culture orthodox dating. jewsformorality.org.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52. ^ A Christian reflection on the New Age.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1). 
  53. ^ VEDA - Vedas and Vedic Knowledge Online - Vedic Encyclopedia, Bhakti-yoga in vedas, Library. veda.harekrsna.cz. [2024-10-02]. 
  54. ^ War Against Exploiters of Lakota Spirituality.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1-11). 
  55. ^ Newman, Hannah. The Rainbow Swastika , A Report To The Jewish People, About New Age Antisemitism.. Philologos Religious Online Books: See Section 5. New Age Leaders Commenting on the Nazi Experiment. [200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56. ^ Gershom, Rabbi Yonassan. Antisemitic Stereotypes in Alice Bailey's Writings. Rabbi Gershom Website. 1997, revised 2005 [2007-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9). 
  57. ^ Russian Neo-pagan Myths and Antisemitism.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58. ^ Hansson, Professor Sven Ove. The racial Teachings of Rudolf Steiner. SkepticReport. 2002 [2007-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7). 
  59. ^ Anthroposophie und die Rassismus-Vorwürfe, ISBN 978-3-924391-24-9, p. 309ff
  60. ^ Kerkvliet, Von Gerard. Commission on "Anthroposophy and the Question of Race". Anthroposophical Society in The Netherlands. [2007-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61. ^ Position Statement on Diversity. The General Council of the Anthroposophical Society in America. 1998 [2007-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6). We explicitly reject any racial theory that may be construed to be part of Rudolf Steiner's writings. The Anthroposophical Society in America is an open, public society and it rejects any purported spiritual or scientific theor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alleged superiority of one race is justified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race. 
  62. ^ Bridging the Chasm between Two Cultures (Skeptical Inquirer May 2004).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30). 
  63. ^ Social problems and occult tendencies: SIMPOS information.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64. ^ Quantum Physics Quackery (Skeptical Inquirer January 1997).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65. ^ Wilber, Ken. Introduction to the third volum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Ken Wilber 3. Shambala.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66. ^ David Moore. Body & Soul, yoga w/o the yoyos. Media Life. 2002-06-17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1-13). 
  67. ^ Judith Rosen. Crossing the Boundaries:Regardless of its label, this increasingly mainstream category continues to broaden its subject base. Publishers Weekly. 2002-05-27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68. ^ Cohen, Maurie J. Consumer credit, household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07-01, 31 (1). ISSN 1470-6423. doi:10.1111/j.1470-6431.2005.00485.x (英语). 
  69. ^ Halweil, Brianink; Lisa Mastny, Erik Assadourian, Linda Starke, Worldwatch Institute. State of the World 2004: A World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Societ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167. ISBN 0393325393. 
  70. ^ Cortese, Amy. They Car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y Shop, Too). Business Section (New York Times). 2003-07-20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6). 
  71. ^ Everage, Laura. Understanding the LOHAS Lifestyle. Gourmet Retailer Magazine (Nielsen Business Media). 200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4). 
  72. ^ National Centre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06-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73. ^ Lilienfeld, S.O.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ce: Our raison d'etre. Sci Rev Ment Health Pract. 2002, 1 (1): 5–10 [2008-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1). 
  74. ^ Board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p. 25.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英语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00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3). 
  75. ^ Friendly Lion (2008)New Age Music C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6. ^ Lehrer, Paul M.; David H. (FRW) Barlow, Robert L. Woolfolk, Wesley E. Sim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ess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2007: p46–47. ISBN 159385000X.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