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能堡战役 (1914年)
坦能堡会战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 |||||||
坦能堡会战示意图 | |||||||
| |||||||
参战方 | |||||||
俄罗斯帝国 | 德意志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 × |
保罗·冯·兴登堡 埃里希·鲁登道夫 马克斯·霍夫曼 | ||||||
参战单位 | |||||||
第二集团军 | 第八集团军 | ||||||
兵力 | |||||||
180,000人[1] 384支机关枪 612门大炮 |
150,000人[1] 294支机关枪 728门大炮 | ||||||
伤亡与损失 | |||||||
70,000人伤亡[2] 92,000人被俘[2] 300门大炮 | 1,500人伤亡[2] |
坦能堡战役(德语:Schlacht bei Tannenberg),又译为坦嫩贝格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个月——1914年8月的第26日至第30日之间,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一场战役。此役俄罗斯第二集团军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统帅萨姆索诺夫将军也自杀殉国。俄军在之后的几场战斗(第一次马祖里亚湖战役)中陷入被动的局面,直到1915年春形势才有改变。这场战役中德军使用铁路快速输送兵员,实现了将两个俄罗斯集团军群各个击破。同时俄军没有给无线电报加密,泄露重要军情。德军的胜利令兴登堡及其参谋鲁登道夫声威大震。
这场战役的地点实际上更靠近阿伦施泰因(今奥尔什丁),而非30公里外的坦能堡。然而兴登堡将战役视为对东欧诸国在500多年前于第一次坦能堡战役中击败条顿骑士团的报复,因此将战役冠以坦能堡之名。
背景
[编辑]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要按照施里芬计划制定战略。计划的目的是避免对俄法两国同时进行双线作战,计划生效的关键在于两国进行总动员的速度不同。德国企图利用基础设施的优势赶在法国前完成动员,抓紧法军尚未完成动员的时机大举侵略并击败法国,随后再将军队送往东方对付动员速度更慢的俄军。如果计划生效,德国能先后对两个立足未稳的对手施以致命一击,而俄军动员的速度则是影响施利芬计划的最重要因素。
法军在战争爆发时的第十七号计划要求法军迅速完成动员,并主动出击将德军逐出阿尔萨斯与洛林。东方的俄罗斯拥有一个超过95个师的大军,但俄军的动员必然更慢。俄罗斯稀疏而落后的铁路网受制于占铁路总长度三分之一的单线铁路,无法迅速将兵员送抵前线。俄罗斯设想在战争开始后第15天将27个师送到前线,在第23天将52个师送到前线,但90个师全部到达前线无论如何都要在60天之后。纵然有这些困难,俄罗斯仍然对法国承诺他们会立即在南线攻击奥匈帝国,并在第15天入侵德国的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三面被俄罗斯领土环绕,形成一个岌岌可危的突出部,它从西方的维斯瓦河起到东方的俄属立陶宛,横宽达190公里。其北临波罗的海,南达俄属波兰,纵宽达130公里。其首府柯尼斯堡坐落在中部偏东一个重重布防的半岛只上。
俄罗斯依赖连接边境的三条铁路线中的两条来为军队输送补给。俄罗斯使用轨距与欧洲不同,所以其铁路到了边境就戛然而止。其后果就是俄军只能乘坐列车达到德俄边境,进入德国之后就只能使用俘虏的德国铁路机车和车辆。第一集团军群使用的是从立陶宛维尔纽斯到柯尼斯堡东南136公里处的德俄边境的铁路;第二集团军群使用的是波兰华沙到柯尼斯堡西南165公里处的德俄边境的铁路。从这里开始,两个集团军群会对德军展开钳形攻势。由于俄罗斯境内只有几条简易的土路而非铺砌的公路,造成俄军的补给线非常脆弱。俄军骑兵和哥萨克人的马匹消耗大量草料,更令俄军补给雪上加霜。
战役过程
[编辑]在俄军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逼近边境后,早已研究过俄军这种钳形攻势的德军,也迅速调动了第二十军靠近德俄前线边境,并将第十七军、后备第一军往后调动,以增强整体防线实力。在8月22日,德军东线司令部转进穆尔豪森,相较俄军司令部,德军参谋和指挥官更靠近前线,也更能掌握部队和补给状况[3]。8月23日,毛奇抵达了前线司令部,并基于埃里希·鲁登道夫在列日的优异表现,命令其为防守和反攻的指挥官,但事实上,德军相关的防守、反击和军队调度及计划,早就由马克斯·霍夫曼所完成[4]。
事实上,虽然正式的战役在8月26日开打,但24-25日时,德军和俄军的分队,早已展开遭遇战,由于德军转进和俄军进攻的步调皆未统一,调度上也多有混乱,两军的补给、火炮和支援也都未完全抵达前线,所以纵然德军或俄军分别在乌斯道、艾伦斯坦有所斩获,但都没有大型的追击或运动战[5]。在26日时,德军先行于俄军左翼展开攻击,接着又突袭俄军右翼,由于俄军战线展开将近七十哩,又因为部队不断向前行军抢占德军战略放弃的突出部,导致行军里程过高、人困马疲、战线过于拉长和分散,所以右翼部队率先溃逃。战役的关键,是来到27日早上,法兰索瓦的炮兵赶赴前线,在弹药充足下,向俄军发动猛攻,俄军难以承受大量炮击,左翼向后退去[6]。
在28日至29日时,德军不断分割、向战场东北方的拉奈拉出拦阻线,阻止俄军向后撤退,于是俄军转入森林中,却开始失去编制,在后有追兵、前有临时防线的状况下,开始丧失士气,并出现大规模的逃兵、投降。最后,俄军第二集团军统帅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于30日在维伦堡(Willenburg)的森林中自杀,来到俄军悲剧的最高潮。在此战斗时间,纵然俄军第一集团军尝试救援,但德军防御有当,且俄军缺乏直接且明确的集团军之间联络链,导致救援不利[7]。
俄军最终士气大减,且截至8月31日时,丧失了两个半以上的军级单位,被俘、失踪、逃兵者超过10万5千人,整个西部防线大开。德军的机动攻势和大胜,建立在俄军不断的战略失误,以及未使用暗语的无线电通讯,让德军可以轻易截获俄军的调度和讨论,也可以让德军在即使慢了一拍的调度后,仍可以抢占先机,狙击或拦阻俄军。虽然德军获得超乎预期的大胜和战果,但坦能堡战役当初设计并非用来围死、大规模包围俄军,而是阻断俄军的攻势,所谓的神话和两面包抄,几乎都是事后媒体界和德国军方所营造的传说[8]。
后续
[编辑]俄罗斯官方对这场灾难的调查中指责日林斯基没有控制好他的两支军队,他在西北司令部的职位被替换,并随后被派往法国。伦宁坎普被免除了罪名,但在两年后在波兰被迫退休。
兴登堡因这场战役被誉为史诗般的英雄,鲁登道夫被大力称赞,但霍夫曼却被媒体普遍忽视。后者显然对此并不满意,他后来参观了该地区并指出,“这是陆军元帅在战斗前睡觉的地方,这是他在战斗后睡觉的地方,也是他在战斗中睡觉的地方。”然而,兴登堡反驳说:“如果战斗不顺利,‘兴登堡’这个名字就会从德国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兴登堡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到霍夫曼,在他的回忆录中,鲁登道夫将这次包围归功于他,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他指挥了主要的战斗。
纪念
[编辑]纪念这场战役的德国纪念碑于1927年在霍亨施泰因(Hohenstein)落成。德军于1945 年1月从普鲁士撤退时被迫将其炸毁。威玛德国的电影导演海因茨·保罗(Heinz Paul)制作了一部关于这场战斗的电影《坦能堡》,该片于1932年在东普鲁士拍摄。
这场战斗是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于1971年出版的小说《1914年8月》的中心,它也出现在了电子游戏《Darkest of Days》和《Tannenberg》中。
延伸阅读
[编辑]- (英文)Buttar, Prit. Collision of Empires The War on the Eastern Front in 1914.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1782009726.
-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Fall of Prussia, 1600—1947, Cambridge, 2006, ISBN 978-0-674-02385-7
- Durschmied, Erik, 10, The hinge factor: how chance and stupidity have changed history, Arcade, 2000, ISBN 978-1-55970-515-8
- Harrison, Richard W., Samsonow and the Battle of Tannenberg, 1914, Bond, Brian (编), Fallen Stars. Eleven Studies of Twentieth Century Military Disaster, London: Brassey's: 13–31, 1991, ISBN 0-08-040717-X
- Haufler, Hervie, Codebreakers' Victory: How the Allied Cryptographers Won World War II,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0, 2003, ISBN 978-0-451-20979-5
- Jaques, Tony,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A–E, Greenwood, 2007, ISBN 978-0-313-33537-2
- Showalter, Dennis E, Tannenberg: Clash of Empires, 1914 2004, Brassey's, 1991, ISBN 978-1-57488-781-5
- Stevenson, David, 1914—1918: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Penguin Books Ltd, 2004, ISBN 978-0-14-026817-1
- Stone, David. The Russian Army in the Great War: 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5. ISBN 9780700620951.
- Strachan, Hew, The First World War, Oxford: Oxford, 2001, ISBN 0-19-926191-1
- Sweetman, John, Tannenberg 1914 1st, London: Cassell, 2004, ISBN 978-0-304-35635-5
- Tuchman, Barbara Wertheim, The Guns of Augus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4, ISBN 978-0-345-47609-8
- Hastings, Max(2013), Catastrophe 1914: Europe Goes to War. London, Knopf Press, Release Date 24 September 2013, ISBN 978-0307597052
- Martin van Creveld(2004), Supplying War: Logistics from Wallenstein to Patt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521837446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 1.0 1.1 Hastings 2013,第281页.
- ^ 2.0 2.1 2.2 Buttar & 2014,第199页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87–188. ISBN 978-986-344-118-2.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90. ISBN 978-986-344-118-2.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93. ISBN 978-986-344-118-2.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93–195. ISBN 978-986-344-118-2.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94–196. ISBN 978-986-344-118-2.
- ^ Liddell,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 麦田出版. 2014: 196–197. ISBN 978-986-344-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