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施里芬计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里芬计划(德语:Schlieffen Plan)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总参谋部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法国的夹攻,但最后该计划根据刚刚在日俄战争当中失败的俄罗斯制定。虽然由于实际实施上计划过于理想化不得不受到修改而最终没能达成预定目标,但其对日后德国的战役发展和第二次大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计划近年在史学界有颇大争议,部分史家直言“施里芬计划”并不存在,德军从未倚靠此假想的作战计划进行攻势。

计划

[编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俄罗斯结盟对抗德意志、奥匈帝国同盟,这意味着一旦彼此爆发战争德国将面临法、俄两面作战。此作战计划利用了俄、法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疆域辽阔,士兵众多,回旋余地大,但其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员令但没有宽广的领土提供战争需要的回旋余地。故此德国希望在日后爆发双线战争中先尽可能的集中兵力在西线进攻法国,计划用六个星期击败法国,并在东线以小部分兵力防守俄国入侵,在攻克法国后才将军队调至东线以迎击俄国。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在法、德边境建立军事要塞以重兵防卫,德国将无法从正面迅速击败法国。施里芬认为“敌人正面不是主要目标,最重要的是粉碎敌人的侧翼...攻击后方以消灭敌人”,于是施里芬计划中选择从一侧包抄的战法。施里芬计划中在左翼的德法边境部署较弱的兵力吸引法军进攻,同时集重兵于右翼,将取道比利时,沿默兹河穿过比利时进入法国,沿瓦兹河流域进攻巴黎包抄法军后方,企图一举歼灭法军主力。施里芬计划全然不顾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五个大国签订了条约保证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不容许比利时的中立成为德国进攻法国的障碍,德国坚信比利时弱小的军队不会以武力反抗。施里芬计划中预计英国因德国入侵比利时而参战,所以其右翼延展到法国里尔附近,其强大的右翼将在英军参战产生影响前迅速将法军歼灭。为了弥补在右翼展开最大的兵力而现役军队不足之虞,施里芬决定在前线使用预备役军人,能迅速取得胜过法军的优势。

施里芬计划全图

在东线,施里芬计划利用东普鲁士的防御工事与地形以及铁路网以比较少的兵力以防俄国入侵,施里芬计划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选择最佳机会先打击首先接触的一路俄军,然后用最快速度转移到另一条战线,直到德军在西线击败法国后调配军队回师东线迎击俄国之进犯。

施里芬计划影响深远,不仅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东西两线的部署以及进攻法国的计划,而且也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西线进攻法国计划的制定。

实施

[编辑]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参谋长毛奇(俗称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但是谨慎的小毛奇一方面顾忌德、法边境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法国进攻,另一方面担心东线对俄国兵力不足,由于自从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现代化程度得到了巨大进步。实践当中无法像施里芬计划中设想的尽可能集中兵力于西线的右翼用于包抄法军。

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施里芬计划实施时有一弊病——忽视英国的存在及影响。由于此计划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而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当德意志帝国把比利时占领后,会很容易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英国便派远征军以协助法国。而该计划设想英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万人,并且英国会因远征军在设想中的西线战役中与法军一起被德军全歼而被迫退出战争。

另外,当时的战争技术水准使得防守优于攻击,于是进攻的一方顶多只能赢取若干土地,却无法迫使任何敌对的强国退出战争,甚至连比利时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铁路系统已较计划制定时完善,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右翼军力的减少,原先计划中左翼的鲁普雷希特军团应坚守防线,不该出击。还有一个因素,在没有机械化的一战时期,右翼大迂回的步兵长途行进后,到达巴黎附近时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减,法军正是趁此反攻,也是击败德军的一个契机。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 Cohn, Cpt. Douglas A., USA (ret.), "Jackson's Valley Campaign with Maps from The West Point Atlas of American Wars." American Publishing Co., 1986.
  • Foley, Robert Alfred von Schlieffen's Military Writings. London: Frank Cass, 2003.
  • Foley, Robert T. "The Real Schlieffen Plan", War in History, Vol. 13, Issue 1. (2006), pp. 91–115.
  • Fromkin, David, Europe's Last Summer: Who Started the Great War in 1914?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4. ISBN 0375-72575-X
  • Sebastian HAFFNER "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OCKBLICK"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