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
华沙 Warszawa | |
---|---|
首都、市、都市县 | |
华沙首都市 Miasto Stołeczne Warszawa | |
绰号:北方巴黎、凤凰城 | |
格言:Semper invicta(拉丁语“永远无敌”) | |
坐标:52°13′48″N 21°00′39″E / 52.23000°N 21.01083°E | |
国家 | 波兰 |
省份 | 马佐夫舍省 |
县份 | (拥有县权力的市) |
成立 | 13世纪 |
获得城市地位 | 1323年 |
行政区划 | 18区 |
政府 | |
• 类型 | 市长-议会制 |
• 行政机构 | 华沙市议会 |
• 市长 | 拉法·特扎斯科夫斯基 (PO) |
面积 | |
• 全市 | 517.24 平方公里(199.71 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6,100.43 平方公里(2,355.39 平方英里) |
海拔 | 78-116 米(328 英尺) |
人口(2020年6月30日) | |
• 全市 | 1,793,579[1]人 |
• 密度 | 3,460人/平方公里(9,000人/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3,100,844[2] |
• 都会区密度 | 509.1人/平方公里(1,319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CET(UTC+1) |
• 夏时制 | CEST(UTC+2) |
邮政编码 | 00-001至04-999 |
电话区号 | +48 22 |
车牌 | WA、WB、WD、WE、WF、WH、WI、WJ、WK、WN、WT、WU、WW、WX、WY |
网站 | warszawa.p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官方名称 | 华沙历史中心 |
类型 | 文化遗产 |
标准 | ii, vi |
评定时间 | 1980年 (第四次会议) |
参考编码 | 30 |
分区 | 欧洲和北美地区 |
华沙(波兰语:Warszawa [varˈʂava] 试听)[3],正式名称为华沙首都市(Miasto Stołeczne Warszawa),是波兰的首都及最大城市、马佐夫舍省省会,也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沙位于波兰中东部维斯瓦河沿岸,距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脉均大约350公里。市区面积约517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4]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华沙人口为1,793,579人,都市圈人口则为3,100,844人,是欧盟第七大的首都城市。[5]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公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单中,华沙被列为ALPHA-级别的国际都市。[6]
华沙原为马佐夫舍地区维斯瓦河畔的一个小渔村。16世纪后期,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决定将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此后华沙逐渐崛起。1795年之前,华沙一直是波兰立陶宛联邦事实上的首都,随后则成为拿破仑统治下的华沙公国首都所在地。19世纪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使得当时的华沙成为欧洲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并以其优雅的建筑和林荫大道而闻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华沙遭到轰炸和围困。由于1943年的犹太区起义、1944年的华沙起义以及随后系统性的破坏,导致华沙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城市得到全面重建。[7][8][9]
华沙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其中肖邦机场是波兰全国最为繁忙的机场,莫德林机场规模则相对较小,主要由低成本航空公司使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有地铁、公共汽车、通勤铁路、有轨电车等。华沙也是波兰科研和外包产业的重要中心。华沙证券交易所是中东欧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所。[10][11]民主国家共同体总部、欧洲边境与海岸警卫队总部以及欧安组织民主与人权办公室均位于华沙。[12][13]华沙也是欧盟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之一,市内的华沙塔高310米,是全欧盟最高的建筑物。[14]
华沙拥有波兰科学院、国家爱乐乐团、华沙大学、华沙理工大学、国家博物馆、扎切塔国家美术馆和华沙大剧院等重要文化机构,其中华沙大剧院是欧洲最大的剧院之一。[15]经过重建的老城区保存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物[16],于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市内其他重要历史建筑包括皇家城堡、西吉斯蒙德圆柱、斯塔西茨宫、老城集市广场、维拉诺宫以及皇家大道沿线的众多教堂[17] 和宅邸。公园和绿地占城市面积的四分之一。[18]
词源
[编辑]华沙的波兰语名称为Warszawa,在过去也有Warszewa、Warszowa、Worszewa以及Werszewa等拼写形式。[19][20]这一名称的确切来源尚未知。[21][22]一种理论认为,华沙意为“属于Warsz”,而Warsz是斯拉夫语人名Warcisław的简写形式,其词源与弗罗茨瓦夫有关。[23]但波兰以人名命名的城市名称通常以-ów、-owo、-ew或-ewo结尾,因此华沙的名称在波兰城市中较为特别。
在当地传说中,华沙得名于渔夫瓦尔斯(Wars)和其妻萨瓦(Sawa)。当地民间关于二人的传说有多种版本,根据其中一种版本,萨瓦是一条生活在维斯瓦河中的人鱼,后来瓦尔斯与之相恋并结婚。[24]在历史上,瓦尔什(Warsz)是一名生活在12至13世纪的贵族,其领地位于今日华沙老城的马林施塔特区。[25]华沙的正式名称为“华沙首都市”(miasto stołeczne Warszawa)。[26]
历史
[编辑]1300年–1800年
[编辑]今日华沙市区范围内的第一批有防御工事的城镇位于布罗德诺(建于9至10世纪)及泽斯杜维(建于12至13世纪)。[27]由于泽斯杜维屡受附近部落和公国的攻击,于是当地统治者在一个名为华沙的小渔村修筑了防御工事。[28]1300年左右,马佐夫舍公爵波列斯瓦夫二世正式建立了华沙城,而第一份关于华沙城主的文献则可追溯到1313年。1390年,随着圣若翰洗者圣殿总主教座堂的建成,华沙成为马佐夫舍公爵的驻地之一,并于1413年正式成为马佐夫舍公国的首都。[27]当时华沙约有4,500人居住,以手工业和贸易为经济支柱。
15世纪,城市人口开始向北侧城墙以外迁徙,逐渐形成了新城,而既有的城区则被称为老城,二者都拥有自己的宪章和委员会。建立新城的主要目的是容纳那些不被允许在老城定居的新移民以及不受欢迎的人,特别是犹太人。[29]两个区域间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引发了1525年的一次小规模叛乱。[28]1526年,随着亚努什三世的突然去世,马佐夫舍公爵家族绝嗣,华沙正式被并入波兰。[27]后世普遍认为,亚努什三世之死是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的妻子博娜·斯福尔扎所为,意在维持波兰对马佐夫舍地区的统治。[30][31]
1529年,华沙首次成为众议院会议的召开地,并于1569年成为众议院永久驻地。[27]随着城市重要性的日益提高,大批防御工事开始兴建,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始建于1540年的瓮城。皇家城堡、街道和市场由意大利建筑师重新规划和设计,使老城具有早期意大利建筑风格。1573年,波兰立法机构在华沙通过了《华沙联盟协约》,保证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人民的宗教自由。由于华沙恰位于联邦境内克拉科夫与维尔纽斯两座主要城市的中点处,于是在1596年,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决定将联邦与旗下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27]此后,城市继续向西、南两个方向扩展,市内的几个区域则成为贵族的私产,并由其自行制定法律。1655年至1658年间,这座城市相继被瑞典、勃兰登堡、特兰西瓦尼亚等国军队占领。[27][32]大北方战争期间,华沙也曾被迫向入侵者缴纳重税。[27][33]
奥古斯特二世和奥古斯特三世统治时期,华沙经历了又一轮大发展,逐渐向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转变。这一时期,王室从德意志雇佣了大量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工程师,以德累斯顿为蓝本重建了整座城市。1727年,华沙第一座公园萨克森花园正式对外开放。[34]1747年,波兰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扎乌斯基图书馆落成。[35]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在位时期,对皇家城堡的内部进行了重新装修,扩建了瓦金基公园,并下令建造或翻新众多宫殿、宅邸以及其他建筑物,使华沙成为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北方巴黎”的称号。[36][37][38]
1795年,在第三次瓜分波兰中,华沙被普鲁士王国占领,成为南普鲁士省的首府。[39]路易十八流亡期间,曾在华沙居住。[40]
1800年–1939年
[编辑]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解放了包括华沙在内的大片原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的领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华沙为首都的华沙公国。[27]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同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中,华沙成为以俄罗斯沙皇为君主的波兰会议王国的首府。[27]1816年,华沙皇家大学建立。
由于俄罗斯帝国不断违反波兰宪法,1830年十一月起义爆发。1831年,起义被镇压后,波兰会议王国的自治权被大大缩减。[27]1861年2月27日,华沙群众聚集抗议俄罗斯统治,被俄军开枪镇压,5人被杀。[41][42]在1863年至1864年的一月起义间,华沙成为反俄组织波兰国民政府的总部所在地。[42]
1875年,苏格拉底·斯塔林凯维奇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指派为华沙市长,在其治理下,华沙迎来了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华沙的第一套供水及下水道系统建成,有轨电车、街道照明及煤气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和扩建。[27]1850年至1882年间,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华沙的人口增长了134%,达到383,000人。其中,许多新市民来自周边的乡村地区,为寻找工作机会而迁移到华沙。城市西侧的沃拉区由农业区转变为城市的工业中心。[43]当时城市中冶金、纺织和玻璃工厂密布,西端的天际线被大量烟囱占据。[44]
与伦敦一样,华沙的人口分布也受到收入的影响。内城区的士绅化迫使较贫穷的市民迁入位于维斯瓦河对岸的普拉加、波维西尔、索莱茨等区域[45],犹太人等较贫穷的少数群体则在北侧的穆拉诺夫聚居[46]。1897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华沙共有人口626,000人,仅次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俄罗斯帝国第三大城市。[47]市中心陆续涌现了华沙爱乐乐团音乐厅、至圣救世主教堂以及马萨科斯卡大街沿线的公寓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沙被德国占领达4年之久。1918年11月11日签署的《康边停战协定》要求德国必须从包括华沙在内的所占领的外国领土撤军。[48]同一天,约瑟夫·毕苏斯基返回华沙,标志着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成立,这是波兰被瓜分123年后首次恢复独立。波苏战争期间,1920年,华沙战役在华沙东郊爆发,波兰军队成功击退了红军,保卫了首都,从而暂时停止了苏俄向欧洲输出革命的步伐。[49]
战间期是华沙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时期。1921年,华沙面积约124.7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人口密度超过了每平方公里8,000人,超越了当今的伦敦。[50]为疏解人口压力,市政府在莫科图夫区修建了大批现代主义住宅。横跨维斯瓦河两岸的什雷德尼科维大桥于1921年开工,1931年落成。华沙火车总站则于1932年动工,但因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而未能完工。斯特凡·斯塔辛斯基是战间期华沙的最后一任市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9月27日,华沙沦陷。此后直至1945年1月,包括华沙在内的原波兰中部地区由纳粹德国治下的波兰总督府统治。为贯彻纳粹当局“消灭劣等民族”的统治方针,华沙所有的高等学府被立即关闭,并将占战前全市人口30%的犹太人赶入犹太区。[51]1942年7月,纳粹当局开始大规模将犹太区内的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其中多数被送往特雷布林卡灭绝营。[51]二战时期,华沙是轴心国占领区城市反抗的重要中心。[52]1943年4月19日,作为旨在彻底灭绝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当局宣布摧毁整个犹太区,引发了华沙犹太人起义。[53]尽管德军有武器及人数上的优势,但犹太人仍守住了该区近一个月。[53]起义被镇压后,绝大多数幸存者被屠杀,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逃脱或得以躲藏。[53][54]
1944年7月,苏联红军已攻入原波兰领土,并向华沙方面推进。[55]位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了解到斯大林对独立的波兰国家怀有敌意,于是给予地下组织“波兰家乡军”指示,要求他们在红军到来之前从纳粹手中夺取华沙的控制权。1944年8月1日,红军非常接近华沙时,家乡军与华沙市民发起了华沙起义。[55]起义原本预计只持续两天,但实际上却持续了63天,最后,家乡军战士被迫向德军有条件投降。[55]他们被送往德国境内的战俘营,而全市平民则被驱逐。[55]据估计,华沙起义中波兰平民死亡人数约在150,000人至200,000人之间。[56]
然而,希特勒没有遵守投降条件,并下令彻底夷平华沙。为此,德军组建了“燃烧和破坏分遣队”(Verbrennungs- und Vernichtungskommando),摧毁了城中85%的建筑,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城区及皇家城堡,而城中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藏品或被运到德国,或被直接破坏。[55][57]
1945年1月17日,苏联红军和波兰陆军第一集团军开进华沙,解放了郊区。[58]随后,苏军迅速解放了整座城市,并向罗兹加速推进。
1945年–1989年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战斗、轰炸以及有计划的破坏,华沙大部分地区沦为废墟,而此前的犹太区更是被彻底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堆瓦砾。由于受损过于严重,波兰政府决定将其与大部分行政机构暂时转移到罗兹办公,使得罗兹成为了实质上的临时首都。尽管如此,华沙还是成功恢复了其作为国家首都以及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为重建城市,政府发起了“为华沙搬砖”运动,并建造了大量的装配式住房,以缓解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为避免人口密度过大,同时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政府广泛兴建了预制混凝土公寓楼。大多数的历史古迹得到重建,但仍有一些建于19世纪的、受损不太严重的建筑被拆除,例如克伦堡宫。[59][60]希鲁德梅希切区得到全面改造,原有的鹅卵石街道则铺上了沥青,从而极大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一些著名的街道消失,一部分街道则由于阅兵广场的修建而被一分为二。[61]1980年,华沙旧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2][63]
1955年7月22日,科学文化宫落成。这座大楼是苏联赠送给波兰人民的礼物,高237米,为斯大林风格建筑,至今仍为全国第二高的建筑物。[64]此外,市中心也建设了其他一系列的摩天大楼。总的来说,华沙的城市景观以现当代建筑为主。[65]
1966年4月14日,为纪念波兰建国1000周年,华沙举行了千年阅兵式。
1979年和1983年,出身于波兰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两次访问祖国,为尚处于萌芽之中的团结工会运动提供了支持,使得波兰国内对统一工人党政府不满的声浪日益兴起。[66]1979年,在成为教宗不到一年时,若望保禄二世便访问波兰,在华沙胜利广场(今毕苏斯基广场)举行弥撒,并鼓励波兰要“改头换面”。[66]华沙市民和波兰人民普遍将教宗的话语理解为推动改革的动力,从而极大助推了东欧剧变。[66]
1989年至今
[编辑]1995年,华沙地铁1号线开通,2015年2号线开通。[67]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华沙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68]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开幕式在华沙举行。[69]此外,华沙也承办了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2016年北约峰会。
地理
[编辑]地理位置和地形
[编辑]华沙位于波兰中东部,距喀尔巴阡山脉约300公里,距波罗的海约260公里,距德国柏林523公里。[70]该城市地处马佐夫舍平原的中心地带,维斯瓦河穿城而过,平均海拔约为100米。城市西侧的最高点位于沃拉区,海拔115.7米,东侧的最高点则位于韦索瓦区,海拔122.1米。城市最低点位于东部边界处,海拔75.6米。市内也有一些山丘(大部分是人造山丘),例如华沙起义山和什切什利维采山(Szczęśliwice),其中什切什利维采山海拔138米,为全市最高点。
华沙主要的地貌是平坦的冰碛高原和维斯瓦河谷。维斯瓦河作为华沙城市的中轴线,将城市分为两大区域。河流左岸主要为冰碛高原(维斯瓦河水平以上10至25米)和维斯瓦河阶地(最高处为维斯瓦河水平以上6.5米),其中冰碛高原的边缘横穿城市,高于地面10米至25米,是城市西侧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也是华沙的重要地标,有“华沙悬崖”之称。冰碛高原上有少量天然和人工池塘,也有一些粘土坑分布。维斯瓦河阶地呈不对称形状,左岸由两层阶地构成,其上仍然有古维斯瓦河水系的遗迹,例如溪流、湖泊等。右岸地貌较为多样,有多层阶地,其中最高的一层阶地有风成沙覆盖,上面往往有森林分布。
气候
[编辑]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华沙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71][72]然而,这座城市也具备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特征,并且在气候变化和热岛效应加剧之前,根据旧数据,华沙的气候属于此类型。[73][74][75][76]此外,根据波兰地理学家文岑蒂·奥科沃维奇的气候分类法,华沙的气候属于温带融合气候,同时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77]
华沙气候冬冷夏暖,冬季时常下雪,夏季暴风雨亦很常见,春秋两季则相对温和,尤其是在5月和9月,但天气多变。[73]全年平均气温为9.0 °C(48.2 °F),1月平均气温−1.5 °C(29 °F),7月平均气温19.7 °C(67.5 °F),气候宜人。夏季温度有时能够达到30 °C(86 °F),但炎热天气的影响会被相对较低的露点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所抵消。华沙是欧洲降水第六少的主要城市(也是中欧降水最少的主要城市),年平均降雨量482毫米,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月。[78]
华沙 (WAW)气候数据,平均数据1991年–2020年,极端数据1951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0.4 (50.7) |
16.8 (62.2) |
23.4 (74.1) |
30.9 (87.6) |
34.4 (93.9) |
37.3 (99.1) |
39.0 (102.2) |
40.5 (104.9) |
37.8 (100.0) |
28.7 (83.7) |
18.5 (65.3) |
13.4 (56.1) |
40.5 (104.9) |
平均最高温 °C(°F) | 13.8 (56.8) |
18.3 (64.9) |
22.9 (73.2) |
30.4 (86.7) |
27.6 (81.7) |
32.8 (91.0) |
35.9 (96.6) |
37.0 (98.6) |
34.5 (94.1) |
25.9 (78.6) |
19.2 (66.6) |
15.4 (59.7) |
37.0 (98.6) |
平均高温 °C(°F) | 1.0 (33.8) |
2.6 (36.7) |
7.4 (45.3) |
14.6 (58.3) |
19.8 (67.6) |
23.1 (73.6) |
25.2 (77.4) |
24.7 (76.5) |
19.1 (66.4) |
12.9 (55.2) |
6.5 (43.7) |
2.3 (36.1) |
13.3 (55.9) |
日均气温 °C(°F) | −1.5 (29.3) |
−0.4 (31.3) |
3.2 (37.8) |
9.2 (48.6) |
14.3 (57.7) |
17.7 (63.9) |
19.7 (67.5) |
19.1 (66.4) |
14.0 (57.2) |
8.7 (47.7) |
3.8 (38.8) |
−0.1 (31.8) |
9.0 (48.2) |
平均低温 °C(°F) | −4.0 (24.8) |
−3.3 (26.1) |
−0.6 (30.9) |
4.0 (39.2) |
8.8 (47.8) |
12.4 (54.3) |
14.5 (58.1) |
13.8 (56.8) |
9.5 (49.1) |
5.0 (41.0) |
1.3 (34.3) |
−2.5 (27.5) |
4.9 (40.8) |
平均最低温 °C(°F) | −15.5 (4.1) |
−12.9 (8.8) |
−8.2 (17.2) |
−2.9 (26.8) |
1.4 (34.5) |
6.7 (44.1) |
9.0 (48.2) |
7.8 (46.0) |
2.7 (36.9) |
−2.9 (26.8) |
−6.4 (20.5) |
−11.7 (10.9) |
−17.8 (0.0) |
历史最低温 °C(°F) | −30.7 (−23.3) |
−27.6 (−17.7) |
−22.6 (−8.7) |
−6.9 (19.6) |
−3.1 (26.4) |
1.8 (35.2) |
4.6 (40.3) |
3.0 (37.4) |
−1.6 (29.1) |
−9.6 (14.7) |
−17.0 (1.4) |
−24.8 (−12.6) |
−30.7 (−23.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1.0 (1.22) |
29.8 (1.17) |
29.0 (1.14) |
35.1 (1.38) |
55.5 (2.19) |
52.4 (2.06) |
40.1 (1.58) |
46.0 (1.81) |
50.4 (1.98) |
40.2 (1.58) |
36.0 (1.42) |
36.1 (1.42) |
481.7 (18.96) |
平均最大雪深 cm(英寸) | 6.4 (2.5) |
6.6 (2.6) |
4.0 (1.6) |
1.0 (0.4)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2 (0.1) |
2.4 (0.9) |
3.7 (1.5) |
6.6 (2.6)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16.20 | 14.44 | 12.83 | 10.97 | 12.93 | 12.53 | 12.53 | 11.37 | 10.87 | 12.27 | 13.10 | 15.03 | 155.07 |
平均降雪天数(≥ 0 cm) | 18.3 | 15.5 | 10.2 | 6.7 | 1.4 | 0.0 | 0.0 | 0.0 | 2.2 | 4.5 | 6.8 | 13.7 | 54.0 |
平均相对湿度(%) | 86.8 | 83.6 | 75.8 | 67.6 | 68.3 | 69.3 | 70.9 | 71.6 | 78.9 | 83.6 | 88.5 | 86.6 | 77.8 |
月均日照时数 | 44.6 | 66.5 | 139.4 | 210.1 | 272.4 | 288.8 | 295.4 | 280.2 | 193.1 | 122.6 | 50.6 | 33.6 | 1,998.1 |
平均紫外线指数 | 1 | 1 | 2 | 4 | 5 | 6 | 6 | 5 | 4 | 2 | 1 | 0 | 3 |
数据来源1: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79][80][81][82][83][84][85][86] | |||||||||||||
数据来源2:Meteomodel.pl (records, relative humidity 1991–2020)[87][88][89] Weather Atlas (UV)[90] |
华沙-别拉尼气候数据,平均数据1991年–2020年,极端数据1951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3.5 (56.3) |
18.3 (64.9) |
23.1 (73.6) |
30.5 (86.9) |
32.9 (91.2) |
36.2 (97.2) |
36.9 (98.4) |
38.0 (100.4) |
34.3 (93.7) |
26.4 (79.5) |
19.2 (66.6) |
15.4 (59.7) |
38.0 (100.4) |
平均最高温 °C(°F) | 8.7 (47.7) |
10.4 (50.7) |
17.2 (63.0) |
24.5 (76.1) |
28.3 (82.9) |
31.2 (88.2) |
32.6 (90.7) |
32.3 (90.1) |
27.1 (80.8) |
22.1 (71.8) |
15.0 (59.0) |
9.8 (49.6) |
34.2 (93.6) |
平均高温 °C(°F) | 1.4 (34.5) |
3.1 (37.6) |
7.9 (46.2) |
15.1 (59.2) |
20.4 (68.7) |
23.5 (74.3) |
25.6 (78.1) |
25.1 (77.2) |
19.5 (67.1) |
13.3 (55.9) |
6.9 (44.4) |
2.7 (36.9) |
14.5 (58.1) |
日均气温 °C(°F) | −1.1 (30.0) |
−0.1 (31.8) |
3.6 (38.5) |
9.7 (49.5) |
14.8 (58.6) |
18.2 (64.8) |
20.2 (68.4) |
19.4 (66.9) |
14.2 (57.6) |
8.9 (48.0) |
4.2 (39.6) |
0.3 (32.5) |
9.3 (48.7) |
平均低温 °C(°F) | −3.3 (26.1) |
−2.6 (27.3) |
0.2 (32.4) |
4.9 (40.8) |
9.3 (48.7) |
12.9 (55.2) |
14.9 (58.8) |
14.5 (58.1) |
10.2 (50.4) |
5.7 (42.3) |
2.0 (35.6) |
−1.8 (28.8) |
5.6 (42.1) |
平均最低温 °C(°F) | −14.3 (6.3) |
−11.3 (11.7) |
−6.9 (19.6) |
−1.6 (29.1) |
2.6 (36.7) |
7.3 (45.1) |
10.2 (50.4) |
9.0 (48.2) |
3.8 (38.8) |
−1.9 (28.6) |
−5.1 (22.8) |
−10.4 (13.3) |
−16.8 (1.8) |
历史最低温 °C(°F) | −27.9 (−18.2) |
−28.0 (−18.4) |
−18.1 (−0.6) |
−5.5 (22.1) |
−2.6 (27.3) |
2.8 (37.0) |
6.5 (43.7) |
5.1 (41.2) |
−1.3 (29.7) |
−8.3 (17.1) |
−15.9 (3.4) |
−24.8 (−12.6) |
−28.0 (−18.4)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5.6 (1.40) |
34.4 (1.35) |
34.2 (1.35) |
36.8 (1.45) |
58.1 (2.29) |
67.8 (2.67) |
81.5 (3.21) |
63.3 (2.49) |
50.9 (2.00) |
42.6 (1.68) |
40.8 (1.61) |
41.7 (1.64) |
587.9 (23.15)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16.2 | 14.2 | 13.3 | 11.3 | 13.5 | 13.6 | 13.7 | 12.5 | 11.7 | 13.1 | 14.1 | 15.7 | 162.9 |
平均相对湿度(%) | 85.0 | 82.5 | 75.8 | 66.5 | 66.5 | 66.9 | 69.9 | 70.9 | 79.5 | 83.1 | 86.4 | 86.4 | 76.7 |
数据来源:meteomodel.pl[91] |
华沙的气候数据 | |||||||||||||
---|---|---|---|---|---|---|---|---|---|---|---|---|---|
月份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年 |
日平均日照时长(小时) | 8.0 | 10.0 | 12.0 | 14.0 | 16.0 | 17.0 | 16.0 | 15.0 | 13.0 | 11.0 | 9.0 | 8.0 | 12.4 |
Source: Weather Atlas (sunshine data)[92] |
城市景观
[编辑]城市布局与建筑
[编辑]华沙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与城市布局。与其他大多数的波兰城市不同,华沙的城市风貌以现当代风格为基调,现代玻璃大厦与历史建筑并存,拥有精心设计的天际线。近几十年来,华沙的城市发展主要采用同心圆理论,因此时至今日,大多数市民居住在中心区以外,通过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进行通勤。[93]中心城区的公寓通常用于商业活动或临时住宿,而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住宅区则位于内城区的外围部分。[93]
16世纪末起,华沙开始成为国家的首都以及王室的驻地。成为首都之初,华沙仍然只是一座小城市,仅有私人拥有的宫殿、宅第、别墅以及一些排屋,这些建筑色彩丰富,建筑细节精巧。往事和贵族聘请了来自德意志、意大利、尼德兰等地的优秀建筑师,如蒂尔曼·范·加梅伦、安德烈亚斯·施卢特、雅克布·丰塔纳、恩里科·马克尼等。[94]华沙老城附近的建筑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建筑风格,横跨不同历史时期。华沙拥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的优秀范例,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基本全部位于市中心范围内。
华沙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雄伟壮丽的教堂为代表[17] ,在世俗建筑和防御工事中也有体现。城中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有圣若翰洗者圣殿总主教座堂[17] (建于1390年)、圣母访亲教堂(建于1411年)、布尔巴赫联排别墅(建于14世纪)[95]、火药塔(建于1379年)、皇家城堡(建于1407年至1410年)等。文艺复兴建筑集中于老城集市广场,代表有巴利奇科家族住宅(建于1562年)、萨尔瓦多住宅(建于1632年)等。风格主义建筑的典型为耶稣会教堂(建于1609年至1626年)。重要的早期巴洛克风格建筑有圣雅辛特教堂(建于1603年至1639年)、西吉斯蒙德圆柱(建于1644年),其中西吉斯蒙德圆柱是近代世界第一座用于世俗用途的圆柱形建筑。[96]
巴洛克全盛时期建筑的著名例子包含克拉辛斯基宫(建于1677年至1683年)、维拉诺宫(建于1677年至1696年)和圣加西弥禄教堂(建于1688年至1692年)等。较为典型的洛可可建筑则包括恰普斯基宫(建于1712年至1721年)、四风宫(建于18世纪30年代)和圣母访亲女修会教堂(建于1728年至1761年)。城中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包含瓦津基宫(建于1775年至1795年),克罗利卡尼亚宫(建于1782年至1786年)、加尔默罗会教堂(建于1761年至1783年)和圣三一教堂(建于1777年至1782年)。进入19世纪以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复兴,深刻影响了城市各地的公共建筑,著名例子包括华沙大剧院(建于1825年至1833年)和银行广场建筑群(建于1825年至1828年)等。
19世纪后期,布尔乔亚风格建筑曾繁荣一时。尽管如华沙爱乐乐团音乐厅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或疏于治理,或被改建为社会主义现实风格,但华沙理工大学(理工)大楼(建于1899年至1902年)等的建筑仍然得以保留,成为19世纪后期华沙的象征。[97]普拉加区的一部分19世纪工业时期建筑得到了修复,但多数建筑或维护不善,或被直接拆除。萨克森宫与布吕尔宫等战前地标性建筑在二战期间被德军摧毁,至今尚未开始重建。[98]
战后,由于波兰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因此华沙的建筑也深受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等风潮的影响,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物包括以纽约帝国大厦为蓝本的科学文化宫(建于1952年至1955年)以及以巴黎、伦敦、莫斯科和罗马等地的广场为原型的宪法广场等。[99]救世主广场的托斯卡纳风格柱廊则参考了共和国广场的同类建筑。[100]
当代华沙的代表性建筑包括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位于毕苏斯基广场的大都会办公楼[101]、由马雷克·布津斯基(Marek Budzyński)和兹比格涅夫·巴多斯基(Zbigniew Badowski)设计的华沙大学图书馆、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Rondo 1写字楼、由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黄金44号住宅大楼、由雷纳·马拉迈基设计的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以及金色梯田等。由于近年来摩天大楼的大量兴建,目前华沙已经成为欧洲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之一,2022年完工的华沙塔为欧盟最高建筑。[14][102]
地标
[编辑]华沙老城地图 |
尽管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首都相比,当代华沙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城市中拥有许多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的建筑与纪念碑。城中的每个区域都存留了不少昔日的遗迹,以二战后得以系统性重建的华沙老城为代表。老城最著名的地标是皇家城堡、西吉斯蒙德圆柱、集市广场和华沙瓮城。
从老城向南,就到达了皇家之路。这条大街是过去波兰国王举行典礼的路线,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教堂及宫殿,其中最著名的是总统府和华沙大学。扬三世·索别斯基索的前住所维拉诺宫也是该地区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以其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及华美的花园而闻名。[103]
波万茨基公墓是欧洲最古老的公墓之一,以丰富的雕塑为特色,其中一些雕塑是由19至20世纪的著名艺术家创作的。[104]由于这里埋葬了天主教徒、犹太人、东正教徒、穆斯林、新教徒等不同宗教背景的市民,故此地又有“大墓地”(Necropolis)之称。附近的奥科波瓦街犹太公墓是欧洲最大的犹太公墓之一。
华沙犹太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华沙犹太剧院、诺兹克犹太会堂、雅努什·科扎克孤儿院和虚荣街(Próżna)等,而犹太人区英雄纪念碑、集合场、锡耶纳街上的犹太人集中区隔离墙碎片以及为纪念犹太战斗组织而建成的土丘等地则是华沙犹太人悲惨历史的见证。[105]
华沙的英雄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纪念建筑。帕维克曾为盖世太保监狱,现已改建为烈士陵园及博物馆。华沙要塞是19世纪在十一月起义失败后由俄国人建造的防御要塞,是波兰起义者殉难的重要地点。位于老城城墙的小起义者雕像则是纪念在华沙起义中担任信使和前线部队的儿童。华沙起义纪念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二战纪念物之一。[106][107]
华沙是著名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主要居住地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众多与其相关的地点,其心脏也被安放于圣十字教堂内。[108]每年夏季,瓦金基公园的肖邦雕像附近都会举办钢琴音乐会。[109]此外,著名物理学家玛丽·居里的出生地、首次从事科学工作的地点以及由其建于1925年的镭研究所也均位于华沙。[110][111]
-
拥有欧洲最窄联排别墅的佳能广场(Kanonia)
生态环境
[编辑]华沙生态环境良好,绿地占城市总面积的约四分之一[112],涵盖了街心公园、社区绿地、林荫大道、大型历史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多种类型。据统计,全市有多达82个公园[113],其中较著名的有萨克森花园、克拉辛斯基花园、瓦金基公园和维拉诺宫公园等。
萨克森花园始建于1727年,占地15.5公顷,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曾为撒克森宫的皇家花园,后改建为英国风格。无名烈士墓位于毕苏斯基公园内,靠近萨克森花园的中央喷泉。克拉辛斯基宫花园拥有长椅、花毯和中央池塘,曾为华沙热门的旅游景点。瓦金基公园占地76公顷,景观建筑和树木独具特色,公园内的孔雀、松鼠和野鸡等动物也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往。维拉诺宫公园可追溯至17世纪下半叶,占地43公顷,内部建筑具有浓郁的法国和巴洛克风格。
华沙植物园和华沙大学图书馆屋顶花园拥有大量国内外珍稀植物[114],而新橘园的棕榈屋则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亚热带植物,莫科托夫公园(原为赛马场)、乌亚兹多夫公园、斯卡伊茨维斯基公园也位于城市范围内。普拉加公园建于1865年至1871年之间,是普拉加区最为古老的公园。[115]
以城市生态系统的标准而言,华沙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当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华沙地处森林、湿地、耕地、草地等不同植被分布区的交界带。坎皮诺斯自然保护区是马佐夫舍原始森林仅存的部分,现已立法加以保护。[116]卡巴蒂森林位于城市南部边界,是华沙地区较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华沙周围15公里(9英里)范围内有13个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内部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水獭、海狸和数百种鸟类等动物繁衍生息。此外,华沙还有几个湖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切尔尼亚科夫和卡米欧尼克的牛轭湖。
华沙动物园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私人动物园,1928年正式建立,占地40公顷(99英亩)。园内约有近5,000只动物,涵盖近500个物种。通常而言,华沙动物园对公众开放。[117][118]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
---|---|---|
1700 | 30,000 | — |
1792 | 120,000 | +300.0% |
1800 | 63,400 | −47.2% |
1830 | 139,700 | +120.3% |
1850 | 163,600 | +17.1% |
1882 | 383,000 | +134.1% |
1901 | 711,988 | +85.9% |
1909 | 764,054 | +7.3% |
1925 | 1,003,000 | +31.3% |
1933 | 1,178,914 | +17.5% |
1939 | 1,300,900 | +10.3% |
1945 | 422,000 | −67.6% |
1950 | 822,036 | +94.8% |
1960 | 1,139,189 | +38.6% |
1970 | 1,315,648 | +15.5% |
1980 | 1,596,073 | +21.3% |
1990 | 1,655,661 | +3.7% |
2000 | 1,610,471 | −2.7% |
2010 | 1,720,398 | +6.8% |
2020 | 1,794,166 | +4.3% |
来源:[119] |
国家 | 人口 | ||||||||||||||||||||||||||||||||||||||||||||||
---|---|---|---|---|---|---|---|---|---|---|---|---|---|---|---|---|---|---|---|---|---|---|---|---|---|---|---|---|---|---|---|---|---|---|---|---|---|---|---|---|---|---|---|---|---|---|---|
乌克兰 | 14,765 | ||||||||||||||||||||||||||||||||||||||||||||||
白俄罗斯 | 3,448 | ||||||||||||||||||||||||||||||||||||||||||||||
越南 | 2,957 | ||||||||||||||||||||||||||||||||||||||||||||||
俄罗斯 | 1,882 | ||||||||||||||||||||||||||||||||||||||||||||||
德国 | 1,837 | ||||||||||||||||||||||||||||||||||||||||||||||
法国 | 1,080 | ||||||||||||||||||||||||||||||||||||||||||||||
中国 | 1,000 | ||||||||||||||||||||||||||||||||||||||||||||||
意大利 | 891 | ||||||||||||||||||||||||||||||||||||||||||||||
摩尔多瓦 | 845 | ||||||||||||||||||||||||||||||||||||||||||||||
|
历史上,华沙曾经是波兰人口结构最多元化的城市,大量市民出生于境外。[121]过去,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波兰人之外,还有一个庞大而繁荣的犹太少数群体。根据1897年俄罗斯帝国人口普查,华沙犹太人达219,000人,占当时全市人口(638,000人)的34%。[12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华沙的犹太人口规模仅次于纽约,位居世界第二,1930年代后期,犹太人约占该市总人口的30%。[51]1933年,全市1,178,914人中有833,500人以波兰语为母语。[123]此外,战前的华沙还有一个德意志人社区。[124]与历史相比,当代华沙的人口多样性已经大大降低。[51]如今,华沙的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移民以及城市化。
1939年,华沙人口达约1,300,000人[125];到1945年,受战争因素影响,人口降至420,000人。战后初期,由于人口增长率过高,华沙的住房很快就陷入短缺,难以容纳新的外来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扩大城市的总面积,以及仅允许华沙永久居民的配偶、子女和一些具有知名度的人(著名专家、艺术家、工程师)定居等。定居限制措施的实施,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沙市民被认为比起外来移民享有更多特权,从而对他们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定居限制早在1990年就已经被取消,但对华沙人的负面印象仍以某种形式延续至今。[126][127]
移民人口
[编辑]与欧洲大多数的首都城市一样,华沙的外国移民人口多于国内其他城市,但与马德里或罗马等西欧国家首都仍相差甚远。据估计,2019年,40,000名华沙居民出生于国外。其中,乌克兰人、越南人、白俄罗斯人和俄罗斯人是华沙最重要的外来移民群体。[128]
宗教
[编辑]纵观历史,华沙一直是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相融合的城市。[129]根据1901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市711,988名居民中,天主教徒占56.2%,犹太人占35.7%,希腊东正教徒占5%,新教徒占2.8%。[130]八年后的1909年,城市共有281,754名犹太人(占36.9%)、18,189名新教徒(占2.4%)和2,818名玛利亚维派教徒(占0.4%)。[131]多元的宗教结构,促使各大宗教在全市各地大规模建造宗教场所,鼎盛时期多达数百座。大部分宗教场所在1944年华沙起义后被德军摧毁。战后,波兰新政府不鼓励宗教活动,因此只重建了一小部分宗教设施。[128][132]
天主教华沙总教区和天主教华沙-普拉加教区是华沙的两大天主教区,服务市内140万罗马天主教徒。[133]华沙路德教区是波兰六大路德宗教区之一,其主要礼拜堂是建于1781年的圣三一教堂,这座教堂也是华沙最重要和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标之一。福音派归正教区(属加尔文教派)则领导波兰归正教会。华沙东正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则为位于普拉加区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主教座堂 。华沙犹太社区 (Gmina Wyznaniowa Żydowska) 是波兰八大犹太社区之一,城内还有3座犹太教会堂,波兰首席拉比迈克尔·舒德里奇也居住在华沙。奥乔塔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和维拉诺夫的小清真寺则为城中穆斯林的宗教场所。
政府与政治
[编辑]华沙是波兰的首都,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总统府、总理府、参议院、众议院、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以及宪法法庭等几乎所有的中央政府机构均位于华沙。华沙拥有20个众议院席位、4个参议院席位以及2个欧洲议会席位。
市政府
[编辑]扬·安杰伊·门尼赫(Jan Andrzej Menich,1695年至1696年在任)是近代华沙第一任市长。[134]此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市政府一直作为地方自治机构存在。人民共和国时期,市政工作由全国城市委员会(Miejska Rada Narodowa)负责。东欧剧变以后,华沙市政府恢复地方自治机构地位。1990年以来,市政府的架构发生了数次变革。[135]1990年至1994年间,市长由市议会选举产生。[136]1994年至1999年间,华沙市被改制为由若干个乡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其中中心城区由中心乡管辖。在这一时期,中心乡乡长经乡议会选举产生后,便直接兼任华沙市长,然而中心乡人口只占华沙全市人口的一部分。1999年波兰行政改革之后,华沙市政府架构更为复杂,城市治理难度增大。为便于治理,提高行政效率,2002年,波兰国会通过《华沙法案》,将华沙市区范围内的各乡合并为单一的都市乡,并赋予华沙“具有县权力的市”地位,由统一的地方政府治理。与此同时,波兰全国所有的市政府也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引入了直接选举制度。[136]改革后的首任市长为莱赫·卡钦斯基。
华沙市议会(Rada Miasta Warszawy)是华沙的一院制立法机构,由60名议员组成,每五年进行一次议员选举。[136]与大多数立法机构一样,市议会下分为多个委员会,监督市政府的各方面工作。[136]市长在行使行政权力,是全市范围内所有非经选举产生的市级或县级官员以及其他雇员的上级,并负责监督全市所有附属实体。现任市长为拉法·特扎斯科夫斯基。
根据《华沙法案》,华沙全市分为18个区。尽管这些区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地方自治实体的形式行使法律赋予城市的一些权力,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它们也有义务协助市长和市议会行使职权,例如监督市政机构、学校等。每个区都设有区议会(rada dzielnicy)[136],区议会再进一步选举出区长(burmistrz dzielnicy)和区执行委员会(zarząd dzielnicy),其中区长由市长指定的几名候选人中选出。
-
众议院和参议院
-
总理府
-
波兰最高法院
-
最高行政法院
-
马佐夫舍省政府大楼
-
莫斯托夫斯基宫,华沙警察总部所在地
-
卫生部正门
-
农业和乡村发展部
-
财政部
行政区划
[编辑]行政区 | 人口 | 面积 |
---|---|---|
莫科托夫区 | 220,682 | 35.4 km2(13.7 sq mi) |
南普拉加区 | 178,665 | 22.4 km2(8.6 sq mi) |
乌尔瑟努夫区 | 145,938 | 48.6 km2(18.8 sq mi) |
沃拉区 | 137,519 | 19.26 km2(7.44 sq mi) |
别拉内区 | 132,683 | 32.3 km2(12.5 sq mi) |
塔尔古韦克区 | 123,278 | 24.37 km2(9.41 sq mi) |
希鲁德梅希切区 | 122,646 | 15.57 km2(6.01 sq mi) |
贝莫沃区 | 115,873 | 24.95 km2(9.63 sq mi) |
比亚沃文卡区 | 96,588 | 73.04 km2(28.20 sq mi) |
奥霍塔区 | 84,990 | 29.7 km2(11.5 sq mi) |
瓦韦尔区 | 69,896 | 79.71 km2(30.78 sq mi) |
北普拉加区 | 69,510 | 11.4 km2(4.4 sq mi) |
乌尔苏斯区 | 53,755 | 29.35 km2(11.33 sq mi) |
若利博日区 | 48,342 | 28.5 km2(11.0 sq mi) |
弗沃黑区 | 38,075 | 28.63 km2(11.05 sq mi) |
维拉努夫区 | 23,960 | 36.73 km2(14.18 sq mi) |
伦贝尔图夫区 | 23,280 | 19.30 km2(7.45 sq mi) |
韦索瓦区 | 22,811 | 22.6 km2(8.7 sq mi) |
总计 | 1,708,491[137] | 521.81 km2(201.47 sq mi) |
1990年以前,华沙分为希鲁德梅希切区、南普拉加区、北普拉加区、若利博日区、沃拉区、奥霍塔区和莫科托夫区7个行政区,当时这些区的规模较今日小。1990年,这些区被改制为乡。1994年,它们的外围部分被分离出来,成立了比亚沃文卡、塔尔古韦克、伦贝尔图夫、瓦韦尔、维拉努夫、乌尔瑟努夫、弗沃黑、乌尔苏斯、贝莫沃和别拉内等市镇,剩余的部分则合并为“中心乡”,与分离出的市镇平级。此次改制后,华沙成为了由11个乡组成的松散的市政联盟,其中中心乡占主导地位。1999年,波兰进行行政改革,全国县份重组,“华沙县”也在此时建立。双层行政机构极大降低了行政效率。2002年韦索瓦区和苏莱约维克请求并入华沙县,获得批准(苏莱约维克于同年再次请求分离)。与此同时,城市管理机构复杂、职责重叠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治理难度陡增。为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华沙市议会通过决议,裁撤华沙市政联盟、华沙县和中心乡,中心乡的7个组成区与外城11个乡均改制为区,将华沙整合为单一的都市乡,同时赋予“具有县权力的市”地位,当今华沙行政区划就此成型,此后再无大的变动。
今日的华沙分为18个区[138],这些区作为辅助市政单位,有一定的自治权。[139]每个区下辖若干个社区,这些社区不具备任何行政权力,其中希鲁德梅希切区下辖的老城区和新城区是华沙的两个创始社区。[140]
经济
[编辑]华沙是中东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约940亿欧元(1050亿美元),占全国GDP和国民收入的六分之一[141],也是欧盟最富裕的地区之一。[142] 2020年,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所公布之《世界级城市》名单中,华沙被列为Alpha级别的国际都市,与悉尼、伊斯坦布尔、阿姆斯特丹、首尔等城市同级。[143]
华沙的希鲁德梅希切区和沃拉区汇集了全国政府机关以及国内外众多公司。2017年,全市注册企业42.3万家。[144]华沙近年来商业的蓬勃发展,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2019年,华沙是外国投资者在欧洲的首选投资地点之一。[145]2019年10月,华沙的失业率仅1.3%,为全国最低。[146]2011年,华沙在世界物价最高昂城市排行中位居第46位[147]。
金融
[编辑]波兰国家银行是兹罗提的发行单位,波兰储蓄银行是波兰最大的商业银行。
华沙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17年,一直运作到二战开始。1991年4月,随着波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华沙证券交易所重新建立。[148]时至今日,根据多项指标,华沙证券交易所已成为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市场,截至2020年11月26日,共有433家公司在华沙证券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1万亿兹罗提。[149]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1年到2000年间,证券交易所的办公地点正位于曾长期反对市场经济的波兰统一工人党总部旧址大楼内。[150]
华沙是新兴的金融服务中心,摩根大通等投行以及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服务公司在华沙开设分支。
工业
[编辑]华沙的主要工业门类包括信息技术、电气、化工、化妆品、建筑、食品加工、印刷、冶金、机械、服装等产业。大多数的工业设施都集中在位于城市近郊和周边地区的华沙工业区 (Warszawski Okręg Przemysłowy, WOP)。[151]此外,华沙的零售业也很发达,零售额占全国总额的13%。[15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政府决定将该城市转型为重工业制造业中心,为此,政府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大型工厂和其他生产设施。其中最大的是胡塔·华沙(Huta Warszawa)炼钢厂(现为安赛乐米塔尔所有)、FSO汽车厂和Ursus SA。 FSO汽车厂始建于1951年,曾为华沙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生产过FSO华沙、FSO塞雷纳、菲亚特125p、FSO波洛涅茨等著名车款,产品远销海外。1995年,该工厂被韩国汽车制造商大宇汽车收购。
媒体产业
[编辑]华沙是波兰的媒体中心,波兰电视台、波兰广播电台、TVN、Polsat、TV4、脉冲电视、Canal+ 波兰、MTV波兰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总部均位于华沙。[153]
1661年5月,波兰历史上第一份报纸《波兰普通信使报》(Merkuriusz Polski Ordynaryjny)在华沙发行,此后几百年间,华沙的印刷产业日趋繁荣。时至今日,华沙已经是波兰的印刷之都,在此发行的国内外期刊种类繁多,充分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报纸的发行竞争也异常激烈,《共和国报》、《选举报》、《波兰-欧洲-世界日报》等许多大型日报的总部都设在华沙。[154]
零售购物
[编辑]新世界街和皇家之路是华沙主要的商业街,但多数零售商则聚集在金色梯田、莫科图夫广场和韦斯特菲尔德阿卡迪亚购物中心等购物中心,其中韦斯特菲尔德阿卡迪亚购物中心是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155]维特卡茨百货公司和弗拉斯卡蒂附近则是市内奢侈品店、设计师品牌店的主要分布地。[156]
2010年代以来,华沙将多个旧工业区改造为零售休闲娱乐综合体。有维斯瓦河畔电厂(Elektrownia Powiśle)、康乃瑟中心(Centrum Praskie Koneser)、诺布林工厂(Fabryka Norblina)等,深受年轻人欢迎。
影音娱乐
[编辑]华沙的影视产业规模庞大,拥有数家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厂,其中TOR、明灯(Czołówka)、斑马(Zebra)、KADR等电影公司较为著名,曾参与多部国外电影的制作。[157]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华沙一直是波兰最重要的电影制作中心。这里也是《下水道》、《十诫》、《钢琴家》等诸多著名影视作品的重要取景地。[158]此外,华沙也是国家电影资料馆的所在地,自1955年成立以来,该馆一直致力于保护波兰的电影文化。[159]
华沙的电子游戏产业发达。有CD Projekt,11 bit studios,People Can Fly等著名游戏公司。
交通
[编辑]城市交通
[编辑]华沙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公交系统发达,地铁也在不断发展中。华沙电车线路总长达132 km(82 mi),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有轨电车系统之一。[160]近年来,随着波兰经济的增长、外国投资额增加以及欧盟的财政支持,华沙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一批新的道路、高架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相继落成。[161]城市道路管理局(Zarząd Dróg Miejskich,简称ZDM)负责管理全市交通基础设施。
由于华沙缺乏完整的环城公路系统,导致市中心区的交通流量极大,在欧洲最拥堵城市排名中,华沙位居第11位。[162]华沙环城公路系统由S2(位于城市南侧)、S8(位于城市西北侧)和S17(位于城市东侧)组成,目前S8和S2已经投入使用。[163]
华沙的公共交通还包括通勤铁路、城市铁路、马佐夫舍地区铁路[164]以及Veturilo共享单车等。公交车、电车、城市铁路和地铁由华沙市政府运输管理局(ZTM)管理。
华沙公交系统有170条线路、约1,600辆公交车,涵盖全城,总长度约2,603千米(1,617英里)。
华沙地铁首段于1995年开通,当时仅有11个车站。[165]截至2020年,华沙地铁总长为32 km(20 mi),有34个车站。[166]
公路
[编辑]A2高速公路于2012年6月开通,向西可经罗兹、波兹南等地到达柏林。
铁路
[编辑]华沙中央车站是华沙最主要的火车站,可以通往波兰国内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以及部分国外城市。此外,华沙还有华沙西站等其它五个较大的火车站和一些较小的郊区火车站。
通勤铁路和马佐夫舍地区铁路由波兰国家铁路(PKP)经营,另有一些私人运营的郊区公交线路。[167]
-
公交车
-
通勤铁路列车
航空
[编辑]华沙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其中华沙肖邦机场距市中心仅10千米(6.2英里),2017年日航班起降量达100班,服务旅客1,550万人次,是迄今为止波兰和中东欧最大的机场,[168]也被称为“中欧最大、最重要的机场”。[169]华沙莫德林机场位于马佐夫舍地区新庄园,距市中心35千米(22英里),于2012年7月开放,是华沙的次要民用机场,主要由低成本航空公司使用。
文化
[编辑]教育
[编辑]华沙是波兰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拥有60多家高等教育机构。[170]全市学生总数近50万(相当于2002年城市人口的29.2%),其中大学生超过28万。[171]绝大多数著名大学都是公立大学,但近年来私立大学的数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华沙大学始建于1816年,是华沙最早、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172]华沙理工大学是波兰第二所理工科院校,也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理工科院校之一,现有2,000余名教职工。[173]此外,华沙还拥有华沙医科大学、国防大学、肖邦音乐大学[174]、华沙美术学院、华沙经济大学[175]、华沙生命科学大学[176]、SWPS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国立戏剧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
华沙拥有众多图书馆,藏有大量历史典籍。波兰国家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177],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成立于1747年的扎乌斯基图书馆,其曾为世界最早、最大的图书馆之一。[177]国家图书馆现有820万册藏书,在波兰的历史文献保存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78][179]
华沙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816年[180],拥有超过200万册藏书[181],是华沙文化事业的又一重镇。其现址所在建筑由建筑师马雷克·布津斯基(Marek Budzyński)和兹比格涅夫·巴多斯基(Zbigniew Badowski)设计,于1999年12月15日落成并投入使用,周边绿化良好。[182]大学图书馆花园由伊雷娜·巴耶斯卡(Irena Bajerska)设计,2002年6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10,000 m2(110,000 sq ft),其中植被面积5,111 m2(55,010 sq ft),是欧洲最大的屋顶花园之一,现常年向公众开放。[183]
音乐和戏剧
[编辑]华沙音乐传统深厚,音乐场所众多,包括华沙大剧院、国家爱乐音乐厅、华沙国家剧院以及设于科学文化宫内的会议大厅等,因此这座城市也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华沙之秋”国际当代音乐节、爵士音乐节、华沙夏季爵士乐日、国际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声乐比赛、莫扎特音乐节和古典音乐节等重要音乐活动的举办地。[184]
华沙是欧洲地下电子音乐的中心之一,电子音乐氛围浓郁。[185]
华沙拥有30多座较大的剧院,遍布全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沙国家剧院(成立于1765年)和华沙大剧院(成立于1778年)。[186]
近年来,一大批年轻、非传统的导演和演员涌入华沙,为城市历史悠久的戏剧文化增光添彩。他们主要在市中心希鲁德梅希切区以外的小型剧院和“文化之家”(Domy Kultury)演出。华沙也是国际戏剧会议的举办地。
自1833年至二战爆发的一百余年间,剧院广场一直是国家的文化中枢,各大剧院云集于此。[187]时至今日,剧院广场及周边地区仍然是众多游行、庆典、舞会、音乐会等活动的热门举办场所。华沙大剧院是剧院广场的核心建筑,历史上曾开设有不同的剧院,是波兰戏剧文化的重要据点。1928年至1939年间,著名剧作家莱昂·席勒等人创作的当代诗剧曾在此上映。[187]
夏日剧院(Teatr Letni)位于剧院广场附近的萨克森花园,是昔日华沙有影响力的剧院之一,于1870年投入使用,1939年关闭。[188]此外,华沙战间期著名的剧院还包括全市第一座文学歌舞厅莫穆斯(Momus)、由莱昂·席勒开设的传奇音乐剧院(Melodram)等。沃伊切赫·博古斯瓦夫斯基剧院成立于1922年,虽然仅仅持续了4年,却享有“波兰纪念性剧院的典范”之誉。20世纪30年代中期,波兰第一所国立戏剧学院乌帕蒂戏剧艺术学院成立,校址位于华沙大剧院内,设有表演系和舞台导演系两个科系。[187]
博物馆和美术馆
[编辑]华沙拥有60多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和美术馆。[189]海报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海报为主题的博物馆,艺术海报藏品数量位居世界前列。[190]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位于华沙隔都旧址,2007年奠基,2013年4月19日正式开放。[191][192]华沙国家博物馆是华沙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博物馆,藏品囊括古今,并藏有众多16世纪之后的波兰绘画以及外国绘画,其中包括一些阿道夫·希特勒私人收藏的画作。[193]波兰军队博物馆则着重展示自10世纪起至二战为止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波兰军队的历史。
哥白尼科学中心是欧洲最新的科学馆之一。
瓦津基宫和维拉诺宫主要收藏其昔日所有者私人收藏的画作,皇家城堡则拥有众多来自兰科隆斯基宫的收藏品,其中包括伦勃朗的两幅画作。[194]纳托林宫原为恰尔托雷斯基家族的住宅,也是华沙较知名的景点之一。
若望·保禄二世藏品博物馆是波兰最大的私人艺术品收藏机构,展示了巴里斯·博尔多内、科内利斯·范·哈勒姆、胡塞佩·德·里贝拉、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和文森特·梵高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一些欧洲著名画作的副本。[195]
华沙起义博物馆创立于1983年,以华沙起义相关展品为主,而卡廷大屠杀博物馆则主要致力于保存和铭记大屠杀的悲惨历史。[196]其中华沙起义博物馆内还开设有一家历史悠久的立体视觉剧院。独立博物馆保存有大量与波兰争取独立的历史进程相关的藏品。华沙博物馆位于老城集市广场,始建于1936年,拥有60个展厅,展示了华沙从成立至今的城市历史。
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建于17世纪的乌亚兹多夫城堡,有一些永久和临时展览、音乐会、表演和创意工作室,每年开展约500个项目。扎切塔国家美术馆是华沙最古老的美术馆,19世纪起即举办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展览。自2011年以来,华沙画廊周末活动固定在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
此外,华沙还拥有一些特殊的博物馆,例如霓虹灯博物馆、漫画博物馆[197]、约翰保罗二世和维申斯基大主教博物馆、莱吉亚华沙博物馆和机动化博物馆[198]等。
饮食
[编辑]由于华沙历史上曾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华沙的饮食传统也因此深受不同文化影响,与国内其他城市迥然不同。[199][200]长期以来,犹太文化和法国文化也对华沙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鲱鱼、清汤、百吉饼、肉冻、法式蛋白酥皮糕点、蛋糕等食物上。[201]传统的华沙食物相当丰盛,包括作为主菜的牛肚汤、Pyza饺子和作为甜点的Wuzetka巧克力奶油馅饼。[201][202]而小龙虾和明胶鱼则是1920至1930年代华沙餐厅的经典菜肴。[200]
与巴黎和维也纳等城市一样,华沙在18世纪初曾发展出相当发达的咖啡馆文化,当时城市的咖啡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203]韦德尔巧克力酒廊(Wedel Chocolate Lounge)位于斯皮塔尔纳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是城中最著名的社交聚会场所之一。Caffè Nero、咖世家和星巴克等咖啡馆、糖果店和糕点店主要分布在新世界街皇家之路沿线。每年肥胖星期四,成千上万的华沙居民前往糕点作坊(pączkarnia)购买甜甜圈等甜点。[204]
提供传统波兰美食的餐厅主要分布于老城附近,各种源于捷克和匈牙利的吐司蛋糕也主要在老城出售。[205]哈拉·科西基市场也以其美食而闻名,是华沙又一大受欢迎的聚会场所。[206]
20世纪中后期,以家庭晚餐的形式提供廉价快餐的国营牛奶吧在华沙广泛开设,它们主要提供番茄汤、炸肉排、煎肉丸、波兰沙拉等菜肴。近年来,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和汉堡王等国际快餐品牌大举进入华沙,取代了传统的牛奶吧,然而在怀旧情绪下,牛奶吧也有复兴的迹象。[207]
华沙的高档餐厅主要位于市中心、弗拉斯卡蒂等区域附近。13家华沙餐厅受到《米其林指南》的赞赏,其中两家在2019年获得米其林星级。[208][209]
2021年,《国家地理》杂志将华沙评为欧洲最适合素食主义者的城市之一,市中心南区及其“时髦饮食文化”也被列为一大重要美食中心。[210]
节庆与活动
[编辑]华沙每年都会举办一些节庆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橙色华沙音乐节,而最受欢迎的活动则是在新年后不久的主显节举行的东方三博士(在波兰称为三王)游行。届时,观众通常全天佩戴纸冠,游行队伍则沿皇家之路前进,包括总统在内的高官也会参加游行。[211][212]
每到仲夏夜,成千上万的民众都会聚集在维斯瓦河畔,庆祝花环节。[213][214]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异教仪式,在这一仪式中,少女们会将她们的花环漂浮在水面上,以预测她们何时会结婚、与谁结婚。[213]到了19世纪,这一仪式已演变成为一项节日活动。[213]时至今日,花环节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项重要传统和一年一度的文化大事,市议会还会在花环节期间特地组织音乐会和其他各种活动。[213][214]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漂浮花环、篝火晚会、寻找蕨花等活动外,华沙仲夏夜也开始盛行音乐表演、节日集市、维斯瓦河烟花秀等活动。[214]
华沙国际电影节于每年10月举行,是中东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215]参赛外国电影一般以原语言放映,并带有波兰语字幕。参赛电影院有科学文化宫、多基诺影城金色梯田店、文化电影院等。电影节期间放映超过100部电影,并为最佳和最受欢迎的电影颁发奖项。[215]2009年,华沙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认证为十四个A类国际竞赛类影展之一。[215]
美人鱼的传说
[编辑]美人鱼(syrenka)是华沙的象征。[216]无论是在代表城市的市徽中,还是在华沙的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美人鱼的形象。至少自14世纪起,华沙就开始使用这一形象。[217]华沙现存最古老的图章可以追溯到1390年,该图章由圆形的主体部分和边缘的拉丁文Sigilium Civitatis Varsoviensis(意为“华沙市之图章”)字样构成。[218]1609年,城市记录提及了一种上身是女性、手持宝剑的海怪形象。[219]1653年,诗人齐格蒙特·劳科夫斯基(Zygmunt Laukowski)问道:
“ | 拥有坚固城墙的华沙呵,为何君王赐予你美人鱼的纹章? | ” |
——齐格蒙特·劳科夫斯基[220] |
华沙的美人鱼雕像位于老城集市广场的正中央,附近有一喷泉。原雕像为铜制雕像,由康斯坦蒂·黑格尔创作于1855年。由于蓄意破坏,原雕像已被移至华沙博物馆内,目前广场上的雕像为现代锌制复制品。此外,维斯瓦河圣十字桥附近以及卡罗街也有美人鱼雕像。[220]
华沙美人鱼传说的确切来历尚不完全清楚。最著名的一种传说认为,很久以前,特里同的两个女儿踏上了穿越海洋深处的旅程。其中一位决定留在丹麦海岸,也就是哥本哈根港的入口处,即现在著名的美人鱼雕像。另外一位则在到达维斯瓦河口后,跳入水中,后来在华沙村旁的沙滩上停下来休息,渔民们纷纷前来欣赏她的美貌,聆听她优美的歌声。然而,一个贪婪的商人也听到了她的歌声,于是跟随渔民,抓住了美人鱼。[221]
另一个传说则认为,有一条美人鱼因为爱上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格里芬(Griffin),于是决定从波罗的海游到华沙,但格里芬已经在抗击瑞典入侵的斗争中壮烈牺牲。为了报仇雪恨,美人鱼接替格里芬,成为华沙的守护神以及城市的象征。[221]
体育
[编辑]华沙具有浓郁的体育氛围。2008年,华沙获得当年的“欧洲体育之都”称号,时任市长汉娜·格隆凯维奇-华尔兹从斯图加特市长沃尔夫冈·舒斯特手中接过了象征这一称号的纪念品“挑战奖”。[222]
位于华沙[223]南普拉加区的国家体育场是波兰全国最大的足球场,拥有58,580个座位,取代了因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已被改作他用而被拆除的十周年纪念体育场。[224]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揭幕战、两场小组赛、一场四分之一决赛和一场半决赛在该体育场举行。[225]
华沙市内也有很多体育中心,这些体育设施大多是游泳池和体育馆,其中许多是近年来市政府建造的。托瓦尔中央体育中心是华沙主要的室内运动场地,可用于各种室内运动,也是2009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等比赛的场地。[226]此外,华沙还设有露天溜冰场和一个赛马场。
华沙最好的游泳中心位于市中心以南4 km(2 mi)的沃德尼公园,该游泳中心设有奥运规格游泳池、水滑梯和儿童区。[227]
华沙军团足球俱乐部是华沙最著名的足球俱乐部,也是波兰实力最为强大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球迷遍布全国,主场位于波兰沃伊斯卡体育场。自1916年成立以来,该足球俱乐部已经获得15次波兰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最近一次为2021年),并获得了19次波兰杯冠军。在1995–96年欧洲冠军联赛中,他们曾进入了四分之一决赛,但败于希腊的帕纳辛奈科斯足球俱乐部之手。
华沙波兰人足球俱乐部是位于华沙的另外一家足球俱乐部,尽管球迷数量明显少于华沙军团,但也曾两度(1946年、2000年)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两度获得波兰杯冠军。其主场位于老城以北的孔维克托尔斯卡街。由于财政状况恶劣,2013年,该足球俱乐部被从甲级联赛降级。
名人
[编辑]华沙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生于华沙的人当中,最为著名的是玛丽·居里,她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际认可,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228]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和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出生于华沙的著名音乐家。尽管肖邦出生于60 km(37 mi)外的热拉佐瓦沃拉村,但其自七岁起即举家迁往华沙。[229]著名军事家卡齐米日·普瓦斯基于1745年生于华沙,后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战争。[230]
装饰风艺术代表人物塔玛拉·德·蓝碧嘉于1898年生于华沙的富裕家庭,原名玛丽亚·戈尔斯卡(Maria Górska),1916年与律师塔德乌什·蓝碧基(Tadeusz Łempicki)结婚。[231][232]以色列作家内森·奥特曼和音乐家莫西·威伦斯基也诞生于此地。[233]阿克梅派代表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出生于当时尚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华沙。此外,电影制片人塞缪尔·戈德温、数学家本华·曼德博、物理学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首任校长莫西·普利维斯等人都是出生于华沙的著名人物。华沙也是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最为钟爱的城市,这体现在他的多部小说作品中。[234][235]生于华沙的著名运动员包括游泳冠军伊利亚·什拉杰布曼[236]、足球运动员罗伯特·莱万多夫斯基[237]、网球运动员伊加·斯维亚特克[238]等。
友好城市
[编辑]姐妹城市
[编辑]前姐妹城市:
伙伴关系和友谊城市
[编辑]华沙与下列城市开展合作:[239]
前合作城市: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解
- ^ GUS - Bank Danych Lokalnych. bdl.stat.gov.pl.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 ^ Eurostat. opulation on 1 January by age groups and sex - functional urban areas.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3).
- ^ Journal of Laws of Poland, position 1817, 2018.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 ^ Warsaw. goeuro2012.com.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3).
- ^ Population on 1 January by age groups and sex – functional urban areas. Eurostat.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3).
-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20,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GaWC), [2022-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 ^ Czerkawski, Andrzej; Jurga, Tadeusz. Dla ciebie ojczyzno. Sport i Turystyka. 1969: 435 [202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ORDER OF VALOUR "VIRTUTI MILITARI", FIFTH CLASS Capital City of Warsaw 1940 To the inhabitants of the Capital City of Warsaw –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heroism and unshakable bravery in the struggle with the Nazi aggressor.
- ^ Warsaw – Phoenix City Rebuilt From the Ashes. youramazingplaces.com. 2014-12-26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Skoczeń, Paulina. Warsaw is a green city.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 ^ Warsaw Stock Exchange, Poland, stocks, investing online – Fio bank.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 ^ Warsaw: The Region's Key Market. Warsaw Capital Market Summit 2015.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De Londras, Fiona; Doody, Josephine. The impact, legitim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EU counter-terroris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58 [2022-05-11]. ISBN 97811380979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Weissbrodt, David S.; Vega, Conni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324 [2007] [2022-05-11]. ISBN 978081222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14.0 14.1 James Newman (编). Europes Top Skyscraper Cities. The Top 500. SkyscraperNews.com. 2015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The Grand Theater in Warsaw: one of the largest theatres in Europe and one of the biggest stages in the world –. communications-unlimited.nl. 2016-05-27 [2017-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 ^ WorldlyTraveller. Warsaw, City of Classical Music and Varied Architecture in Poland – Worldly Resort. 2016-05-10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0).
- ^ 17.0 17.1 17.2 "Kościoły w Warszaw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st of churches in Warsaw - Old and New Town.
- ^ Charly Wilder. 36 Hours in Warsaw, Poland.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2-23 [2015-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8).
- ^ Samuel Bogumił Linde, Slownik jẹzyka polskiego (1808)
- ^ Julian Weinberg, Polacy w Rodzinie Sławian (1878)
-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etymonline.com.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3).
- ^ Babik, Zbigniew. Pre-Slavic toponomastic layer of Northern Mazovia: corrections and addenda (the Narew drainage). Linguistica. 2017-05-26, 55 (1): 29–46 [2017-05-26]. doi:10.4312/linguistica.55.1.29-4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通过revije.ff.uni-lj.si.
- ^ Kazimierz Rymut. Nazwy miast Polski. Zakład Narodowy im. Ossolińskich. 1987. ISBN 83-04-02436-5 (波兰语).
- ^ The Warsaw Mermaid.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 ^ Historia Warszawy.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3) (波兰语).
- ^ Ustawa o ustroju miasta stołecznego Warszawy. prawo.lex.pl.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1) (波兰语).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Warsaw's history. e-warsaw.pl.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9).
- ^ 28.0 28.1 Dobrosław Kobielski. Widoki dawnej Warszawy (Views of Old Warsaw). Warsaw: Krajowa Agencja Wydawnicza. 1984. ISBN 83-03-00702-5 (波兰语).
- ^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5339-0.
- ^ Fragment szaty książąt mazowieckich. Muzeum Warszawy.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 ^ Mało czarujący koniec Piastów mazowieckich – Kwartalnik Przekrój. przekroj.pl.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Neal Ascheron. The Struggles for Poland. halat.pl.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 ^ Marian Marek Drozdowski; Andrzej Zahorski. Historia Warszawy [History of Warsaw]. Warsaw. 2004. ISBN 83-89632-04-7 (波兰语).
- ^ Ogród Saski (PDF).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8) (波兰语).
- ^ The Bygone Warsaw. 2008-03-14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4).
- ^ Michał Rożek; Doris Ronowicz. Cracow: a treasury of Polish culture and art. Interpress Publishers. 1988: 74. ISBN 83-223-2245-3.
- ^ John Stanley.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Attitudes in the Stanislavian Age in Poland (1764–1795): A Social System?. March–June 2004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通过Find Articles.
- ^ Cornelia Golna. City of man's desire: a novel of Constantinople. Go-Bos Press. 2004: 318 [2015-10-25]. ISBN 90-804114-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Crowley, David (2003). Warsaw. London: Reaktion Books. p. 10.
- ^ Sobieszczański, Franciszek Maksymilian. Rys historyczno-statystyczny wzrostu i stanu miasta Warszawy. Warszawa (Warsaw): Pań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1974: 131, 452–453. OCLC 1163562236 (波兰语).
- ^ (法语) Zbigniew Naliwajek. Romain Rolland et la littérature polonais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3-01..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3/2003 (n°307), p. 325-338.
- ^ 42.0 42.1 Augustin P. O'Brien. Petersburg and Warsaw: Scenes Witnessed During a Residence in Poland and Russia in 1863–64. R. Bentley. 1864 [20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Wyborcza.pl. warszawa.wyborcza.pl.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 ^ Wola przemysł (PDF).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3) (波兰语).
- ^ Wyborcza.pl. warszawa.wyborcza.pl.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 ^ Żydowska Warszawa. Współcześnie. 2018-04-12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 ^ Visualizing the 1897 Census in Pie Charts – Russian History Blog. russianhistoryblog.org.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 ^ Piotr S. Wandycz. France and Her Eastern Allies, 1919–1925: French-Czechoslovak-Polish Relations from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to Locarno. U of Minnesota Press. 1962: 18 [2015-10-25]. ISBN 97808166588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 ^ Adam Zamoyski, Warsaw 1920: Lenin's Failed Conquest of Europe (2008)
- ^ Powierzchnia Warszawy w latach 1921-2008.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 ^ 51.0 51.1 51.2 51.3 Warsaw.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6).
- ^ Snyder, Timothy. Bloodlands. London: The Bodley Head. 2010: 280.
- ^ 53.0 53.1 53.2 The Warsaw Ghetto Uprising.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7).
- ^ The Warsaw Ghetto Uprising. aish.com.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3).
- ^ 55.0 55.1 55.2 55.3 55.4 Warsaw Uprising of 1944. warsawuprising.com.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 ^ Borkiewicz, Adam. Powstanie warszawskie 1944: zarys działań natury wojskowej. Warsaw: PAX. 1957.
- ^ Warsaw Uprising of 1944. warsawuprising.com.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 ^ Wesley Adamczyk. When God looked the other way: an odyssey of war, exile, and redemp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170 [2020-09-17]. ISBN 0-226-004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The Soviet troops, ordered by Stalin to wait until the Germans had destroyed the remnants of Polish resistance, then moved into what was left of Warsaw, flushed out the remaining Germans, and proclaimed themselves liberators of the city.
- ^ Warsaw's lost architecture portrayed in miniature. The Times of Israel. [2017-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 ^ Pałac Leopolda Kronenberga. warszawa1939.pl.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波兰语).
- ^ 200 lat muzealnictwa warszawskiego: Dzieje i perspektywy : Materiały sesji naukowej, 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 16-17 listopada 2005 roku. Arx Regia. 2006. ISBN 9788370221607.
- ^ Historic Centre of Warsaw. whc.unesco.org. [200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 ^ Old Town. www.destinationwarsaw.com. [200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 ^ Ziemichód, Przemysław. Pałac Kultury i Nauki – najmniej lubiany symbol Warszawy. Warszawa Nasze Miasto. 2017-06-02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 ^ David Crowley. Warsaw. Reaktion Books. 2003: 156 [2020-11-22]. ISBN 18-61891-7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 66.0 66.1 66.2 Pope in Warsaw. destinationwarsaw.com. [200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 ^ UK, DVV Media. Warszawa opens second metro line. railwaygazette.com. [2015-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 ^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s. polandtrade.com.hk. [200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8).
- ^ The National Stadium in Warsaw. poland2012.net. [2008-07-14].
- ^ Geography of Warsaw. geography.howstuffworks.com. [200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2).
- ^ City: Introd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DF). Infrastuktura – Miasto Stołeczne Warszawa.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Warsaw, Poland Kö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 (Weatherbase). Weatherbase.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73.0 73.1 Average Temperatures in Warsaw, Poland Temperature. warsaw.climatemps.com.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 ^ Zawidzki, Machi. Discrete Optimization in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velope. Springer. 2016-09-15 [2020-11-22]. ISBN 9789811013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英语).
- ^ Lindner-Cendrowska, Katarzyna; Błażejczyk, Krzysztof. Impact of selected personal factors on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recreationist weather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in Warsaw (Po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8, 62 (1): 113–125. Bibcode:2018IJBm...62..113L. ISSN 0020-7128. PMC 5752755 . PMID 27498882. doi:10.1007/s00484-016-1220-1.
- ^ Warsaw (12375) - WMO Weather Station. NOAA. [2018-12-29].[失效链接] Alt URL
- ^ Alex. Climates classification by Wincenty Okołowicz. Vivid Maps. 2015-05-10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美国英语).
- ^ European Cities With Driest Weather – Current Results. www.currentresults.com.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 ^ Średnia dobowa temperatura powietrza.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波兰语).
- ^ Średnia minimalna temperatura powietrza.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波兰语).
- ^ Średnia maksymalna temperatura powietrza.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波兰语).
- ^ Miesięczna suma opadu.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波兰语).
- ^ Liczba dni z opadem >= 0,1 mm.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波兰语).
- ^ Średnia grubość pokrywy śnieżnej.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波兰语).
- ^ Liczba dni z pokrywą śnieżna > 0 cm.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波兰语).
- ^ Średnia suma usłonecznienia (h). Normy klimatyczne 1991-2020.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波兰语).
- ^ WARSZAWA Absolutna temperatura maksymalna. Meteomodel.pl.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波兰语).
- ^ WARSZAWA Absolutna temperatura minimalna. Meteomodel.pl.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波兰语).
- ^ WARSZAWA Średnia wilgotność. Meteomodel.pl. [202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波兰语).
- ^ d.o.o, Yu Media Group. Warsaw, Poland - Detailed climate information and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Weather Atlas. [201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英语).
- ^ Meteomodel. Dane. Średnie i sumy miesięczne. meteomodel.pl. 2022-07-30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 ^ Warsaw, Poland –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and Climate data. Weather Atlas.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93.0 93.1 Stępniak, Marcin. PRZEKSZTAŁCENIA PRZESTRZENNEGO ROZMIESZCZENIA ZASOBÓW MIESZKANIOWYCH W WARSZAWIE W LATACH 1945–2008. IGiPZ PAN. 2015-03-25 [2020-11-22]. ISBN 97883615903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通过Google Books.
- ^ Cztery wieki Mazowsza: Szkice z dziejów, 1526-1914. Nasza Księgarnia. 1968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A town house of the Burbach family. eGuide / Treasures of Warsaw on-line.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 ^ Redakcja, przez. Wyremontują kolumnę Zygmunta III Wazy za ponad 230 tys. złotych!. 2020-01-21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 ^ Politechnika Warszawska. warszawa1939.pl. [200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波兰语).
- ^ As good as new.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ity of Warsaw. 200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0).
- ^ Sampo Ruoppila. Processes of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ist Cities (PDF). European Journal of Spatial Development. 2004: 9–10 [2010-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8-19).
- ^ Warszawa: Modny Plac Zbawiciela, orientalne restauracje i wielkie zakupy. podroze.se.pl.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 ^ Metropolitan Life. warsawvoice.pl. 2004-02-04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5).
- ^ Warsaw – The Skyscraper Center.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 ^ Palace. wilanow-palac.art.pl. [200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7).
- ^ Short and long history of the Powiązki Cemetery. [2008-02-11] (波兰语).[失效链接]
- ^ Warsaw Judaica. um.warszawa.pl.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5).
- ^ Heroic City. um.warszawa.pl.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 ^ James Ramsay Montagu Butler; Norman Henry Gibbs; J. M. A. Gwyer; John Patrick William Ehrman; Michael Eliot Howard.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ted Kingdom military series 5. James Ramsay Montagu Butler (编). Grand strategy. H. M. Stationery Office. 1976: 369.
- ^ Church of the Holy Cross. eGuide / Treasures of Warsaw on-line.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8).
- ^ Frédéric Chopin Monument. eGuide / Treasures of Warsaw on-line.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 ^ Polish Girlhood (1867–1891). aip.org.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 ^ The Radium Institute (1919–1934). aip.org.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8).
- ^ Warsaw Tourist Office. Parks & Gardens. warsawtour.pl. [200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2). "Warsaw is a green city. Almost a quarter of its area is comprisedof fields, parks, green squares and lush gardens, making Warsaw a European metropolis that truly offers its visitors a breath of fresh air."
- ^ Parki i lasy Warszawy. um.warszawa.pl.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波兰语).
- ^ Nowa Pomarańczarnia. ePrzewodnik / Perełki Warszawy on-line.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8) (波兰语).
- ^ Park Praski. zielona.um.warszawa.pl.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3) (波兰语). Powstał w latach 1865–1871, według projektu Jana Dobrowolskiego, na prawym brzegu Wisły.
- ^ Nature reserves as a refuge of Grifola frondosa (DICKS.: FR.) GRAY in central Poland. bpn.com.pl.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 ^ Warsaw Zoo. zoo.waw.pl.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 ^ Vernon N. Kisling (编). Zoo and aquarium history: ancient animal collections to zoological gardens. CRC Press. 2000: 118–119 [2015-10-25]. ISBN 0-8493-210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 ^ Warszawa (Mazowieckie) » mapy, nieruchomości, GUS, noclegi, szkoły, regon, atrakcje, kody pocztowe, wypadki drogowe, bezrobocie, wynagrodzenie, zarobki, tabele, edukacja, demografia.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 ^ Cudzoziemcy w Warszawie. Jak im się żyje w stolicy? Obcokrajowcy oceniają otwartość warszawiaków, wskazują wady i zalety miasta. warszawa.naszemiasto.pl. 2019-08-12 [201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Migrations Map: Where are migrants coming from? Where have migrants left?. MigrationsMap.net.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1).
- ^ Joshua D. Zimmerman. Poles, Jew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4: 16 [2020-11-22]. ISBN 0-299-1946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 ^ F.A. Brockhaus Verlag Leipzig. Der Grosse Brockhaus: Handbuch des Wissens 20 15th. Brockhaus. 1935: 25 (德语).
- ^ Narodowości w II RP na przedwojennych wykresach. Gdzie było najmniej Polaków, a gdzie najwięcej?. WielkaHistoria. 2019-10-27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Dānishgāh-i Tihrān. Faculty of Fine Ar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struction of War-Damaged Areas: 6–16 March 1986 : Faculty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Tehran, Iran. University of Tehran Press. 1990: 148.
- ^ Michał Kopiński. Warszawa da się lubić? Nie w Poznaniu. poznan.gazeta.pl/poznan. 2008-11-28 [201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波兰语).
- ^ Joanna Blewąska. Warszawa da się lubić?. Gazeta Wyborcza. 2008-11-28 [201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1) (波兰语).
- ^ 128.0 128.1 Warszawa lubiana przez cudzoziemców. Ilu ich mieszka w stolicy?. gazeta.pl.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 ^ Geert Mak. In Europe: travels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08: 427. ISBN 978-0-307-28057-2.
Today Warsaw is a monocultural city, which is some people's ideal. But before 1939 it was a typically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ose were the city's most productive years. We lost that multicultural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 ^ Hermann Julius Meyer. Meyers Konversations-Lexikon 20 6th. Leipzig and Vienna. 1909: 388 (德语).
- ^ Erich Zechlin. Die Bevölkerungs- und Grundbesitzverteilung im Zartum Polen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property in tsaristic Poland]. Berlin: Reimer. 1916: 82–83 (德语).
- ^ Marian S. Mazgaj. Church and State in Communist Poland: A History, 1944–1989. McFarland. 2010: 67. ISBN 978-0-7864-5904-9.
- ^ Konferencja Episkopatu Polski, Informator 2017, Biblos 2017, ISBN 978-83-7793-478-4
- ^ Barbara Petrozolin-Skowrońska. Encyklopedia Warszawy. Warsaw Encyclopedia. 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 PWN. 1994: 94 [2020-09-17]. ISBN 83-01-0883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波兰语).
- ^ Administration. e-warsaw.pl.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8).
- ^ 136.0 136.1 136.2 136.3 136.4 Masa Djordjevic. Poli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Building Urban Governance in Post-Socialist Warsaw?.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6: 8 [201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 ^ Ludność w gminach według stanu w dniu 31.12.2011 r. bilans opracowany w oparciu o wyniki NSP'2011. Gl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201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波兰语).
- ^ Turystyki, Stołeczne Biuro. WarsawTour – Official Tourist Portal of Warsaw.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13).
- ^ Dzielnice. um.warszawa.pl. [200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1) (波兰语).
- ^ Mark Baker; Kit F. Chung. Frommer's Poland. John Wiley & Sons. 2011: 80 [2020-11-22]. ISBN 978-04-70964-2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PKB w regionach Polski. Warszawa ciągnie polską gospodarkę [MAPA]. forsal.pl. 2019-01-08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Archived copy (PDF).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6).
- ^ Alpha, Beta and Gamma Cities (Updated 2020) | Spotted by Locals Blog. Spotted by Locals. 2020-07-24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Warszawa na czele przedsiębiorczych miast w Polsce. Duże firmy wybierają stolicę [POSŁUCHAJ].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Warsaw among top 10 most attractive European cities for foreign investors. Kafkadesk. 2019-06-24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Bezrobocie w Warszawie i na Mazowszu bez zmian. Warszawa i Mazowsze - najnowsze wiadomości w RDC.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The most expensive and richest cities in the world. UBS. 2011-08-18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7).
- ^ History. gpw.pl. [201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4).
- ^ Główny Rynek GPW - Statystyki GPW.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Tourism. poland.gov.pl. [200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 Warszawski Okręg Przemysłowy | hierophant-nox. 2018-11-20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Understanding Retail Destinations in Warsaw | CBRE. smg.cbre.com.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 Chris Dziadul. A decade of progress. broadbandtvnews.com. 2007-10-05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 Press release (PDF). instytut.com.pl. 2008-10-06 [2009-0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4).
- ^ https://www.inyourpocket.com/warsaw/westfield-arkadia_20031[永久失效链接]
- ^ Vitkac - Luxury, Premium & Contemporary Shopping. www.vitkac.com.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Poland film production guide 2008 (PDF). pisf.pl. [2009-0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4).
- ^ The Pianist. thepianistmovie.com.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2).
- ^ About the National Film Archive. fn.org.pl. National Film Archive.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 ^ Strona Główna. [202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 ^ Warsaw Voice -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web.archive.org. 2007-07-14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4.
- ^ TomTom. "TomTom Traffic Index". 2018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Mapa autostrad i dróg ekspresowych w Polsce - SISKOM & SSC. ssc.siskom.waw.pl.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 ^ Strona główna. e-Warsaw.pl.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波兰语).
- ^ A History of Subway Construction. metro.waw.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0).
- ^ Technical and Operating Data of the Existing Subway Section. metro.waw.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7).
- ^ World Bank. "From monopoly towards market" (PDF).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 Frederic Chopin International Airport, Warsaw. Airport Technology.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英国英语).
- ^ Pole position: Developing “the most important and largest airport in Central Europe”. Airport Business. 2015-12-17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英语).
- ^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2008 (PDF). stat.gov.pl. [2009-01-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07).
- ^ Studia w liczbach: Warszawa bije Kraków. miasta.gazeta.pl. 2008-03-10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9) (波兰语).
- ^ University of Warsaw. uw.edu.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8).
- ^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onelab.eu.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With over 30,000 students served by over 2,000 professors and instructors, WUT is the largest and the highest-ranking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Poland.
- ^ The Fryderyk Chopin University of Music. infochopin.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4).
- ^ Warsaw School of Economics – Overview. sgh.waw.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 ^ Warsaw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sggw.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Warsaw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 SGGW (WULS – SGGW) is the oldest agricultural academic school in Poland, its history dates back to 1816.
- ^ 177.0 177.1 Maria Witt. The Zaluski Collection in Warsaw. The Strange Life of One of the Greatest European Librarie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FYI France. 2005-09-15 – 10-15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 ^ Historia zbiorów. bn.org.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1) (波兰语).
- ^ S.D. Chrostowska. Polish Literary Criticism Circa 1772: A Genre Perspective. utoronto.ca.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3).
- ^ Historia. buw.uw.edu.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波兰语).
- ^ Zbiory główne. buw.uw.edu.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波兰语).
- ^ Library building. buw.uw.edu.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 ^ Garden. buw.uw.edu.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 ^ Mark Salter; Jonathan Bousfield. Poland. Rough Guides. 2002 [2020-11-22]. ISBN 1-85828-8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 New Europe: Poles dancing. The Guardian. 2011-04-03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Teatr Wielki-Polish National Opera.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 ^ 187.0 187.1 187.2 The Theatre's history. teatrwielki.pl. 1998 [200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 ^ Teatr Letni. warszawa1939.pl. [2008-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9) (波兰语).
- ^ Muzea Warszawy.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The Poster Museum at Wilanów. postermuseum.pl. [200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Kolejna budowa spóźniona. Czy jakaś powstanie na czas?. Gazeta Wyborcza. 2012-04 [202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 ^ Little Left of Warsaw Ghetto 70 Years After Uprising. Yahoo!7.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 ^ Schwarz, Birgit. Geniewahn: Hitler und die Kunst. Böhlau Verlag Wien. 2009: 312. ISBN 978-32-05783-07-7.
Mehrere Gemälde aus dem Berghof befinden sich heute im Nationalmuseum in Warschau. Bordones Venus und Amor etwa (Abb. 100) ebenso wie der Madonnen-Tondo Bugiardinis (Abb. 62) oder ein großes Ruinenbild von Pannini, das in der verglasten Veranda gehangen hatte (Abb. 113).
- ^ Wetering, van de, Ernst. A Corpus of Rembrandt Paintings IV: Self-Portraits. Springer. 2005: 245. ISBN 14-02032-80-3.
- ^ Museum of John Paul II Collection. muzeummalarstwa.pl.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9).
- ^ Mark Baker; Kit F. Chung. Frommer's Poland. Frommer's. 2009: 79 [2015-10-25]. ISBN 978-0-470-1581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Exhibitions. warsaw.com.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1).
- ^ Museum history. muzeum-motoryzacji.com.pl.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9).
- ^ Królu złoty, gdzie na cymesy? W tych knajpach zjesz prawdziwe, warszawskie potrawy [PRZEWODNIK]. metro.waw.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200.0 200.1 Warszawa. Polskie Skarby Kulinarne.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201.0 201.1 Warszawskie specjały - oficjalny portal turystyczny stolicy Polski.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Tradycyjne warszawskie potrawy. Od Cynaderek po Zygmuntówkę. Warszawa Nasze Miasto. 2016-04-19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Historia kawiarni w Polsce.. www.kawiarnie.warszawa.pl. 2015-08-13 [2020-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Tłusty czwartek: Warszawska cukiernia Zagoździński wprowadza limity na kupno pączków - Wiadomości. wiadomosci.radiozet.pl. 2020-02-18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Wyborcza.pl. warszawa.wyborcza.pl.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 ^ WARSAW CITY GUIDE: WHERE TO EAT, DRINK, SHOP AND STAY IN POLAND'S CAPITAL. Independent.co.uk. 2018-07-09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 ^ Zając-Malarowska, Katarzyna. Wraca moda na bary mleczne. Reaktywacja Baru Gdańskiego. wawalove.wp.pl. 2017-04-11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Wyróżnienia MICHELIN 2019! Pełna lista restauracji - Kraków i Warszawa.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The MICHELIN Plate: Good cooking – the MICHELIN Guide Poland. MICHELIN Guide.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 Dodd, Liz. The eight best cities for vegans. National Geographic. 2021-02-06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英国英语).
- ^ Orszaki Trzech Króli na ulicach 515 polskich miast. niedziela.pl.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Orszak Trzech Króli / Historia Orszaku Trzech Króli. orszak.org.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 ^ 213.0 213.1 213.2 213.3 Staś Kmieć. Midsummer's Eve. polamjournal.com. [200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8).
- ^ 214.0 214.1 214.2 Staś Kmieć. Wianki 2008. aktivist.pl. [200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7) (波兰语).
- ^ 215.0 215.1 215.2 Warsaw Film Festival. wff.pl. [200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4).
- ^ The Mermaid.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0).
- ^ Warsaw Mermaid's Statue.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History of Warsaw's Coat of Arms. e.warsaw.pl.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4).
- ^ Ewa Bratosiewicz. Other symbols of Warsaw. warsaw-guide.invito.pl.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1).
- ^ 220.0 220.1 Warsaw Mermaid – Syrena.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5).
- ^ 221.0 221.1 History of Warsaw's Coat of Arms. e-warsaw.pl.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9).
- ^ European Capitals of Sport. aces-europa.eu.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位於华沙 "PGE Narodowy" - wirtual walk. www.suerteprzewodnicy.pl. [202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 ^ Ryan Lucas. UEFA turns attention to Euro 2012. Sports Illustrated.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 ^ Warsaw. e2012.org.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3).
- ^ 2009 EuroBask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8-07., ARCHIVE.FIBA.com. Retrieved 5 June 2016.
- ^ Wodny Park. wodnypark.com.pl.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8).
- ^ Marie Curie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3. Nobel Foundation.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0).
- ^ Joanna Ławrynowicz. Frederick Francois Chopin, the most eminent Polish composer. infochopin.pl. [200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 Kazimierz Pulaski – Polish patriot and United States army offic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 ^ Uta Grosenick; Ilka Becker. Women artist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y. Taschen. 2001: 576 [2020-09-17]. ISBN 3-8228-585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 Tamara Łempicka. marchand.pl. [200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波兰语).
- ^ Moshe Vilensky.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 ^ The 5th Festival of Jewish Culture 'Singer's Warsaw'. jewish-theatre.com. [200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5) (波兰语).
- ^ Richard Burgin; Issac Bashevis Singer. Issac bashevis Singer Talks... About Every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8: 46. in: David Neal Miller; Isaac Bashevis Singer. Recovering the canon: essays on Isaac Bashevis Singer. BRILL. 1986: 40 [2020-11-22]. ISBN 90-04-076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Ilja Szrajbman. sports-reference.com.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 ^ Robert Lewandowski.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Iga Świątek.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 ^ 239.0 239.1 Miasta partnerskie Warszawy. um.warszawa.pl. Warsaw.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波兰语).
- ^ Sister Cities. San Diego International Sister Cities Association.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美国英语).
- ^ 241.0 241.1 241.2 Rada Warszawy: najważniejszym zadaniem jest stworzyć uchodźcom drugi dom.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波兰语).
- ^ Convenios Internacionales. buenosaires.gob.ar. Buenos Aires.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西班牙语).
- ^ Warsaw, Poland. coventry.gov.uk. Coventry City Council.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 ^ Agreements with cities. madrid.es. Madrid.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Paris: Marie de Paris.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 ^ Partner cities. yerevan.am. Yerevan.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9).
- 参考书目
- Crowley, David. Warsaw. Reaktion Books. 2003 [2011-08-28]. ISBN 1-86189-17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Olchowik-Adamowska, Liliana; Ławecki, Tomasz. Travellers Warsaw First. Peterborough, United Kingdom: Thomas Cook Publishing. 2006-04-01 [2010-03-11]. ISBN 978-1-84157-4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 Official webpage of Warsa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1-16. includes 360° panoramas of the UNESCO listed are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strict Police Headquarters – Warsaw I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6. (part of Warsaw Metropolitan Police)
- Warsaw Guid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4-05. Online City Guide for Warsaw in Poland. Retrieved 17 May 2015.
- What to do and see in Warsaw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 (英语)
- Warsa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334–335. 1911. Kropotkin, Peter Alexeivitch; Bealby, John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