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掷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問杯

jiào卜珓[1],“珓”后来或写作“jiǎo”字,而为掷筊卜筊,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请神明指示的仪式。所用工具称作“珓杯”、“筊杯”,有时也称之为“杯筊”、“杯珓”,古者以蚌壳为之,后用木、竹替代[2],一般是两个约巴掌大的半月形木片,均为一面平坦、另一面中间凸出。仪式内容是将筊杯掷出,根据落下后的形状方位以探测神明之意。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为原则,但也有特别制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间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须请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纸钱上,双手握好纸钱,再将筊杯甩落,这是用在庙方人员求问重要事务时,如庆典日期、作事宜等。

闽南与部分其他华人地区,凡是道教庙宇,在神像前几乎都有一到数对筊杯,佛教寺院也大多有之。中国民间信仰中,许多地区的求签仪式,都需要向神明掷筊确认。“筊杯”简称“杯”,故闽南语中称为“跋杯”/“博杯”(白话字:poa̍h-poe,台罗:pua̍h-pue)[3][4]。然而筊杯并非仅在庙中使用,家中有供神明或祖先神主者,往往也可备有一对筊杯。

说明

[编辑]
台湾彰化县鹿港天后宫展示的各种筊杯

下列是阳阴组合的说明:

  • 一阳一阴(一平一凸):称之为“圣杯/象杯(台罗:siūnn-pue)”、“允杯(台罗:ún-pue)”表示神明允许、同意,或行事会顺利。但如祈求之事相当慎重,多以连续三次圣杯才算数。
  • 两阳面(两平面):称之为“笑杯(台罗:tshiò-pue)”,表示神明一笑、不解,或者考虑中,行事状况不明,可以重新再掷筊请示神明,或再次说清楚自己的祈求。
  • 两阴面(两凸面):称之为“阴杯(台罗:im-pue)”、“无杯(台罗:bô-pue)”、“怒杯(台罗:nōo-pue)”、“盖杯(台罗:kah-pue)”,表示神明否定、愤怒,或者不宜行事,可以重新再掷筊请示。

尚有特殊筊型:

  • 立筊:一个或两个筊杯直立,依习俗以金纸将之圈住保护[5]。当时,只有掷筊之人才能移动掷筊[6] ,一般人掷筊多半对神明“有所求”,相传若为“无所求”的信徒,为了国运或公益等事项求问,较容易掷出“立筊”,且此现象,会被善信视为神明显灵。
  • 同心筊:两筊杯相叠。
  • 黏筊:其中一或二个筊杯依附在神桌桌裙、桌布或拜垫等物体垂直的布面上,亦被信众视为神迹[7]
  • 隐筊:其中一或二个两筊弹入桌底或不明地方无法得知筊面。

在民间信仰中,掷筊有几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如下:

  1. 一般情况下,祈求连续允筊,以三次为限。
  2. 掷筊前需在神灵面前说明自己姓名岁数生日户籍地址、现居住址和请示的事情。
  3. 掷筊前双手要合住一对筊杯,往神明面前参拜之后,才能松手让筊杯落下。

注解

[编辑]
  1. ^ 《 朱子语类》:“伏羲当时画卦,只如掷珓相似……宗忠简欲假神以拒之,曰:“此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仍其庙有马能如何。”……”
  2. ^ 程大昌《演繁露》:“后世问卜于神,有器名‘杯珓’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后人或以竹、或以木,略斲削如蛤形为之。”
    台湾语典:“拔环,环为环珓。古者以贝为之,后用木或用竹,状如贝;一阴一阳,掷之以定吉凶。”
    《广韵》:“去声、效韵见母,敎:古孝切……珓:杯珓,古者以玉为之。”
  3.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桮.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4. ^ 刘建仁. 跋杯(puaʔ⊦-pue)──擲珓、求神問卜.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5. ^ 2天現4立筊 港天宮戰戰競競. 自由时报. 200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中文(台湾)). 
  6.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张克帆掷得立筊(之前也得四次圣筊)。
  7. ^ 三立亲闻:这算同意吗?老翁掷出“黏筊” 庙方人员啧啧称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