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皇家國家鐵路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3/Gustav_Jahn_-_Hohe_Tauern%2C_Grossglockner_%28Werbeplakat%29.jpg/300px-Gustav_Jahn_-_Hohe_Tauern%2C_Grossglockner_%28Werbeplakat%29.jpg)
奧地利皇家國家鐵路 (德語:k.k. Staatsbahnen)[a] 是奧匈帝國內內萊塔尼亞部分的國家鐵路組織。
歷史
[編輯]奧地利帝國的物理學家弗朗茨·約瑟夫·格斯特納(Franz Josef Gerstner)等人,有份推動帝國發展國家的鐵路交通。他曾提倡興建鐵路,從伏爾塔瓦河盆地穿過波希米亞山來通往多瑙河。在1810年,首條馬拉鐵路線在施蒂利亞州的艾森埃爾茨礦山開通,用來運輸鐵石,全長 22公里(14英里)。在1832年,奧地利的林茨和波希米亞的捷克布傑約維采之間開通了新鐵路,全長129公里(80英里),是歐洲大陸第二條城際鐵路(首條是在1827年,法國開通由聖艾蒂安往昂德雷濟約的鐵路)[來源請求]。此外,從林茨到格蒙登的南部鐵路延伸線,亦於1836年完成。
1837年,北方鐵路運營也開通首條蒸汽機車鐵路,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往加利西亞的克拉科夫。該線路是繼 1835年比利時開通布魯塞爾-梅赫倫鐵路線後,歐洲大陸上第二條完全由蒸汽驅動的鐵路。
1841年鐵路計劃
[編輯]到1840年代,雖然北方鐵路很繁榮,但私人投資者開始不願繼續投資,令奧地利的鐵路網絡也停滯擴張。所以,儘使政府初步有猶豫,但是他其後也漸漸代替私營部門,向鐵路發展啟動投資計劃。
同時,北部鐵路在下奧地利的工程逐漸落成,在貝恩哈德斯塔爾(Bernhardsthal)完成到達波希米亞的邊境。該區的工程分為兩條分支,分別是由奧洛穆茨到布拉格(1845年開通)和由布爾諾到布拉格(1849年開通)。1851年,在傑欽的建築工程,到達了帝國在薩克森州的北部邊界,並與撒克遜鐵路連接。
除了北部鐵路的擴建外,帝國的其他地方均有鐵路建築工程。1857年,奧地利開通由維也納通往的里雅斯特的鐵路,該鐵路其後由私人的奧地利南方鐵路公司運營。該鐵路的設計來自塞默林鐵路和南部鐵路(Südbahn)在格拉茨的工程。
1842年,在倫巴第-威尼托王國的米蘭-威尼斯鐵路首段開通。1859年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後,奧地利失去了倫巴第,結束了該區與的里雅斯特的鐵路計劃。在原定計劃裏,西部鐵路 (Westbahn) 會由林茨經過薩爾茨堡,通往巴伐利亞王國的邊界,但工程最終沒有落成。
截至1854年,奧地利帝國的鐵路,共有994公里(618英里)都是國有的,大約佔了70%。然而,由於帝國其後爆發的金融危機,導致鐵路價格大跌,其中許多出售了致法國的投資者。奧地利帝國亦授予新的私營公司有特許權,例如特權國家鐵路。
奧地利國家鐵路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c/Westbahn_Haag_1900.jpg/220px-Westbahn_Haag_1900.jpg)
在1867年奧匈妥協後,聖史蒂芬王冠領(Transleithanian)的線路被國有化,成為匈牙利國家鐵路 (MÁV)。早在1866年,奧匈帝國的貿易部長就經敦促政府,希望做出更大的承諾。隨後,1873年恐慌導致的長期蕭條,令該部門重新評估。維也納股市崩盤,導致奧地利的幾家鐵路公司都相繼破產,其後由國家接管。
自1884年1月1日起,奧地利的貿易部成立了「皇家國家鐵路總局」(德語:k.k. Generaldirektion der Staatsbahnen),就是國家鐵路部的前身。該鐵路局分別在維也納、林茨、因斯布魯克、菲拉赫、布傑采、比爾森、布拉格、克拉科夫、倫貝格、波拉和斯帕拉托設立了運營部門。到1884年底,國家的鐵路網共覆蓋了5,103公里(3,171英里)。
1896年1月15日,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大臣總統卡西米爾·費利克斯·巴德尼伯爵的建議下,批准成立帝國-皇家鐵路部 (德語:k.k. Eisenbahnministerium)。此外,在的里雅斯特 、 奧洛穆茨和伊萬諾-弗蘭基夫斯克的鐵路組成了另一個部門來管理。1901年,帝國議會通過了由奧地利首相推動的決議,在阿爾卑斯山提供了主要的鐵路道口,希望擴張國家的鐵路網絡。
隨著國家鐵路部對其他公司國有化,他逐漸變成了壟斷。該部門在1906年收購了北方鐵路,然後在1909年再收購了特權國家鐵路和西北鐵路。此後,只剩下南方鐵路為唯一主要的私有鐵路公司。1914年,奧匈帝國共有長達22,981公里(14,280英里)的鐵路軌道,其中有82%,大約18,859公里(11,718英里),是國有的。
解散
[編輯]1918年11月1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奧匈帝國解體後,該鐵路部根據德奧共和國的臨時議會決議,宣佈解散。在解散後,該鐵路部的設備,在新成立的國家公司中各自分配,如下:
- 奧地利:奧地利聯邦鐵路(BBÖ)[b]
- 波蘭:波蘭國家鐵路 (PKP)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鐵路 (ČSD)
-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鐵路 (JŽ)
- 義大利:義大利國家鐵路 (FS)
-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鐵路 (CFR)
1920年11月10日,新頒佈的《奧地利憲法》把國家的鐵路部,交給了新成立的交通部來管理。
時間線
[編輯]參見
[編輯]- 奧地利皇家國家鐵路的機車和軌道客車列表
註腳
[編輯]參考
[編輯]- ^ Die neuen österr(eichischen) Alpenbahne. Maass' Söhne, Vienna. 1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