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艾瑞克·康乃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瑞克·康乃爾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Eric Allin Cornell
2015年的康乃爾
出生 (1961-12-19) 1961年12月19日63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
居住地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國籍 美國
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史丹佛大學
知名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獎項洛倫茲獎章(1998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1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機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
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

艾瑞克·阿林·康乃爾(英語:Eric Allin Cornell,1961年12月19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美國物理學家。由於他「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製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與沃夫岡·克特勒卡爾·威曼三人共同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編輯]

康乃爾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他的父母在離帕洛阿爾托僅十分鐘車程之遙的史丹佛大學獲得研究生學位。康乃爾出生兩年後,他的父親在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出任教授,康乃爾也隨之搬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麻薩諸塞州劍橋市,並在那裡度過了童年時光。不過由於父親有時會去外地做休假研究(sabbatical),康乃爾也在加州伯克利葡萄牙里斯本各住過一整年。在高中畢業前一年,他與母親搬回加州,在舊金山一所以教育聰穎兒童著稱的中學完成高中。

康乃爾本科就讀於父母的母校史丹佛大學。在校期間他就已經在幾個低溫物理課題組作助手。康乃爾在課業和實驗室工作上都很順利,做一個物理學家的未來在向他招手,但那時他仍沒想好是應該研究物理,還是去從事文學或政治方面的工作。大學讀到當中,康乃爾去了中國大陸台灣,在九個月里擔任英語口語志願老師[1],同時學習中文。這段經歷讓他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還是物理。1985年,康乃爾以優等生榮譽從史丹佛大學畢業。[2]在大學期間,康乃爾還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塞萊斯特·蘭德里。

大學畢業後,康乃爾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研究生。在此期間他在大衛·E·普里查德英語David E. Pritchard的研究組裡從事中微子研究,具體課題是利用β衰變測定電子中微子的質量。儘管未能成功,他還是在1990年獲得了博士學位[2]

之後,康乃爾以博士後研究人員身份進入了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卡爾·威曼研究組。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兩年裡,他提出了一個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方法:用磁場約束原子,同時利用雷射冷卻蒸發冷卻英語Evaporative cooler,使系統溫度降到足夠低。這一設想得到了認可,他得以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和科羅拉多大學合辦的JILA研究所里獲得一個長期職位[2]。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最終在1995年實現。這是原子物理學領域一個突破性的成果,康乃爾和他的博士後導師卡爾·威曼以及沃夫岡·克特勒三人因此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康乃爾目前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教授,同時也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美國商務部任職(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是商務部下屬單位)。他的實驗室位於JILA。除了諾貝爾獎之外,他還在1998年獲得過洛倫茲獎章。康乃爾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會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3]

個人生活

[編輯]

康乃爾在1995年與塞萊斯特·蘭德里結婚。他們在1996年迎來了第一個女兒伊莉莎,第二個女兒索菲婭於1998年降生。[2]

2004年,康乃爾罹患一種名為壞死性筋膜炎的罕見病,他的左臂和肩膀因而不得不被截去,以阻止細菌蔓延。他在當年12月出院,經過休養後於2005年四月返回職位工作。[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諾貝爾獎得主 來台尋33年前YMCA學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
  2. ^ 2.0 2.1 2.2 2.3 't Hooft, G. Eric A. Cornell - Autobiography. Nobel web. 2001 [201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3.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C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0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8). 
  4. ^ News Artic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KMGH

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