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让·佩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ean Baptiste Perrin
让·巴蒂斯特·佩兰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佩兰摄于1926年
出生(1870-09-30)1870年9月30日
法国里尔
逝世1942年4月17日(1942岁—04—17)(71岁)
 美国美国纽约
国籍 法国
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巴黎大学 (1896年)
知名于布朗运动
阴极射线
亚佛加厥常数
沉积平衡
佩兰摩擦系数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
机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巴黎大学 (1896年)
博士生Pierre Victor Auger
签名

让·巴蒂斯特·佩兰ForMemRS[1](法语:Jean Baptiste Perrin),1870年9月30日—1942年4月17日),法国物理学家,研究液体中细小悬浮粒子的布朗运动,验证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此现象的解释,进而确认了物质的原子本质。他也因此成就于1926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2]

传记

[编辑]

早期生活

[编辑]
让·巴蒂斯特·佩兰摄于1908年

让·巴蒂斯特·佩兰出生于法国里耳,读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座位于巴黎的顶尖高等专业学院,他在学校当助理的那段期间(1894-1897),研究了阴极射线X射线,之后他被授予博士学位(docteur ès sciences )(1897),在同一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物理化学讲师,1910年他成了教授,他持有这个职位,直到二战爆发德国占领法国

研究与成果

[编辑]

1895年,让·佩兰证明,阴极射线本质上是带负电荷的微粒。他透过数种方法计算了亚佛加厥数(现为亚佛加厥常数),他也解释了太阳能是来自于氢的热核反应。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他的理论:以原子解释布朗运动后,佩兰开始以实验测试和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因此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说的百年之争。Carl Benedicks争论佩兰应该拿诺贝尔物理奖,佩兰因此在1926年获得此奖,贡献为物质的不连续结构研究,为分子的物理实体为何的长久争论画下句点。[3]

佩林著作了一些书籍和论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出版物:Rayons cathodiques et rayons X、Les Principes、Electrisation de contact、Réalité moléculaire、Matière et Lumière以及Lumière et Reaction chimique。

佩兰也曾经获得许多杰出的奖项,包括皇家学会的焦耳奖(1896)和法国科学院的La Caze奖。他曾两度获选为索尔维会议的成员(1911、1921)。他不但是英国伦敦皇家协会成员,也是多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包括了比利时、瑞典、杜林、拉格、罗马尼亚和中国。1926年,他荣获指挥官级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及比利时的指挥官级利奥波德勋章

1919年,佩兰提议核反应可以做成恒星的能量来源,他注意到氦原子的质量小于四个氢原子的质量,且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暗示了核聚变(4 H → He)可以产生足以让恒星闪耀亿年的能量。[4]美国化学家William Draper Harkins在1915年首先提出类似的理论。[5][6] 之后汉斯·贝特卡尔·冯·魏茨泽克在1930年代决定了恒星核合成的详细机制。[7]

1927年,他与化学家 André Job以及生理学家André Mayer联合创办了物理化学生物研究院(Institut de Biologie Physico-Chimique),经费由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赞助。1937年,佩兰创立了发现宫,一座位于巴黎的科学博物馆。

佩兰被认为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创立者,在佩兰与八十多位科学家(包含了八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请愿后,法国教育部长在1933年四月,成立了Conseil Supérieur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法国国家研究中心)。1936年,已当上研究次长的佩兰,成立了Service Centr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法国中央科学研究局)[8],两个机构在1939年10月19日整合到CNRS之下。[9]

他的学生包括著名的Pierre Victor Auger。佩兰的儿子Francis Perrin也是一个物理学家。

个人生活

[编辑]

佩兰是无神论者及社会主义者。[10]他曾在一战时期担任工程部队的军官。

1938年,在佩兰妻子Henriette去世后,Nine Choucroun (1896–1978)成为了佩兰的伴侣。1940年6月,德军入侵法国,佩兰与Choucroun及部分法国政府官员搭乘远洋邮轮Massilia,逃到了卡萨布兰卡。1941年11月,他们搭上SS Excambion,并于11月23日抵达纽约[11]

一战结束后,佩兰的遗体于1948年由巡洋舰Jeanne d'Arc运回法国后葬于先贤祠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ownsend, J. S. Jean Baptiste Perrin. 1870-1942.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3, 4 (12): 301–326. S2CID 123521634. doi:10.1098/rsbm.1943.0004. 
  2. ^ Kyle, R. A. Jean Baptiste Perrin.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79, 242 (8): 744. PMID 379381. doi:10.1001/jama.242.8.744. 
  3. ^ Mauro Dardo. Nobel Laureates and Twentieth-Century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4–116 [13 February 2014]. ISBN 0521540089. 
  4. ^ Why the Stars Shine D.Selle, Guidestar (Houston Astronomical Society), October 2012, p.6-8
  5. ^ N.C.Panda. Māyā in Physics. Motilal Banarsidess (Delhi). 1991: 173. ISBN 81-208-0698-0. 
  6. ^ Robert S. Mulliken. William Draper Harkins 1873 - 1951 (PDF). Biographical Memoir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 47: 48–81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0). 
  7. ^ John North, Cosmo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545)
  8. ^ Zeitoun, Charline. Le CNRS a 70 ans. CNRS le journal. September 2009 [February 2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9. ^ Guthleben, Denis. Un peu d'histoire... La création du CNRS. Comité pour l’histoire du CNRS. November 3, 2010 [February 2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10. ^ Bernard Valeur, Jean-Claude Brochon. New Trend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s to Chemical and Life Sciences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Springer. 2001: 17. ISBN 978-3-540-67779-6. Jean and Francis Perrin held similar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Both were socialists and atheists. 
  11. ^ Diane Dosso, " Le plan de sauvetage des scientifiques français, New York, 1940–1942 ", Revue de synthèse, Vol. 127, Nr. 2, octobre 2006, p. 429-451 (法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