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西安歷史 | ||||||||
---|---|---|---|---|---|---|---|---|
商朝 前17世紀 – 前1046 • 豐邑 | ||||||||
西周 前1046 – 前770 • 鎬京 | ||||||||
秦國(春秋、戰國) 前770 – 前221 • 鎬京 • 雍城 (秦都)前677 – 前423 • 涇陽(秦都) 前422 – 前384 • 櫟陽 (秦都) 前383 – 前350 • 咸陽(秦都) 前349 – 前221 | ||||||||
秦朝 前221 – 前206 • 咸陽 | ||||||||
西漢 前206 – 8 • 長安 | ||||||||
新莽 8 – 22 • 常安 | ||||||||
更始 23 – 25 • 長安 | ||||||||
赤眉 18 – 27 • 長安 | ||||||||
東漢 25 – 220 • 長安 | ||||||||
魏國(三國) 220 – 265 • 長安 | ||||||||
西晉 265 – 316 • 長安 | ||||||||
前趙(十六國) 304 – 329 • 長安 | ||||||||
後趙(十六國) 319 – 357 • 長安 | ||||||||
前秦(十六國) 350 – 394 • 長安 | ||||||||
後秦(十六國) 384 – 417 • 長安 | ||||||||
夏(十六國) 407 – 431 • 長安 | ||||||||
北魏(南北朝) 386 – 534 • 長安 | ||||||||
西魏(南北朝) 534 – 556 • 長安 | ||||||||
北周(南北朝) 557 – 581 • 長安 | ||||||||
隋朝 581 – 618 • 大興(雍州、京兆郡) | ||||||||
唐朝 618 – 690 705 – 907 • 長安(雍州、京兆府、西京、上都) | ||||||||
武周 690 – 705 • 長安(西京) | ||||||||
大齊 881 • 長安 | ||||||||
吐蕃 ?– 842 • 長安(763年) | ||||||||
五代十國 907 – 960 • 大安、京兆府 | ||||||||
北宋 960 – 1127 • 京兆府 | ||||||||
金朝 1115–1234 • 京兆府(約1126-1234) | ||||||||
大蒙古國/元朝 (1206)1271 –1368 • 京兆府(1234-1279) • 安西路總管府(1279-1280) • 安西路(1280-1312) • 奉元路(1312-1369) | ||||||||
明朝 1368–1644 • 西安府(1369-1644) | ||||||||
大順 1644–1645 • 西安府 | ||||||||
清朝 1644–1912 • 西安府 | ||||||||
中華民國 1912 – • 西安市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 • 西安市 | ||||||||
長安(中古擬音:ɖɨang-'an)是世界歷史上一座著名都城,也是今西安市的古稱,阿拉伯地區與拜占庭帝國舊稱之為胡姆丹(Khumdan)。其地點由於歷史原因有過多次遷徙,但大致位於現在關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周、秦、漢、隋、唐等十餘個朝代建都於此,是古中國的一座重要大都市。自西漢太初元年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爲三輔,此後三國、晉等朝代一直將長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稱為「三輔」。「雍州」「京兆」長期作為長安地區的行政名稱。曾經建都長安的西漢與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稱的鼎盛時期,並稱為漢唐盛世。長安作為中國首都地位的歷史長達800多年,亦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舉足輕重。
古代鼎盛時期的長安擁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創造了人類城建史的記錄,為近現代前人類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坐擁着東亞乃至亞洲大陸中心城市地位,吸引大批的外國使節、僧侶與商人的到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在西漢與唐朝時期就是以漢唐古都長安為起點[1][2]。如今,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當時建造的唐朝宮殿遺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畫、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遺產。唐代的長安城為京畿道京兆府管轄,以朱雀大街為界分屬長安縣、萬年縣。唐朝滅亡後,隨着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東移,關中地區逐漸失去了首都之地位,但「長安」一詞在後世被廣泛用作京城代稱。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改軍為永平軍,後唐復為西京京兆府。後漢改晉昌軍,北宋復稱京兆府,亦稱永興軍,初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初沿稱京兆府,後設安西府,又改為安西路、奉元路[3]。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將長安作為首都考慮之一,但由於太子朱標的病逝沒能實現[4]。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府城分屬長安縣與咸寧縣,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設上得到一定的復興,目前的西安城牆、鐘樓、鼓樓等大量古建築源於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劃撥西安城城關及城周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之後該地仍然存在長安區等相關名稱。
漢長安城修築前的長安地區
[編輯]史前
[編輯]長安地區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裏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裏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東亞最早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米的環壕。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聯繫。[5]
相關遺址
[編輯]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北首嶺遺址,姜寨遺址,康家遺址,石摞摞山遺址,甜水溝遺址,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橫陣遺址等。
西周豐鎬二京
[編輯]豐鎬是豐京和鎬京(「鎬」,拼音:hào)的統稱,周朝的都城。
周文王之時,為向中原地區拓展,就在灃水渭水間築設豐京,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周武王繼位,再建鎬京,又遷都於鎬。歷時300年。鎬京又稱宗周,據《長安志》卷三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解釋為:「武王自酆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
周成王時,周人興建東都雒邑,即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雖然經常在成周駐蹕,但還是以宗周為活動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開始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從此也有人沿襲西周舊稱,將成周稱為宗周——「周既去鎬京,猶名王城為宗周也」(見鄭注《禮記·祭統》)。
地理位置
[編輯]豐京及鎬京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灃河兩岸,豐京在河的西岸;鎬京在河的東岸。考古發現指出,鎬京遺址大約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把豐鎬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功能劃分
[編輯]豐京在西周後期更多的承擔了祭祀的帶有宗教性的作用,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則作為行政中心存在,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習慣上將這兩座城市看成一個城市。
相關遺址
[編輯]豐鎬相關遺址包括:豐鎬遺址,周原遺址,周公廟遺址(鳳凰山遺址),楊家村遺址,梁帶村遺址等。
春秋戰國及秦朝
[編輯]春秋、戰國時期,渭河南岸相對沒落,渭河北岸的雍城、涇陽、櫟陽、咸陽曾作為秦國都城,咸陽更成為秦朝首都。隨着秦人活動的範圍增加,中心逐漸由渭北轉移向渭南。秦始皇時期曾多次大面積修建渭南的咸陽宮室,如阿房宮、秦宗廟、章台、上林苑等[6][7]。
相關遺址
[編輯]鄭國渠首遺址,魏長城遺址,秦雍城遺址,櫟陽城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秦東陵,秦始皇陵,兵馬俑,阿房宮遺址。
漢、晉、十六國、南北朝長安城
[編輯]建城史
[編輯]劉邦即位後,正式定都長安,開啟長安長連1200年的京城據點,源自於西元前202年擊敗項羽後,劉邦原本想建都雒陽,但是朝臣婁敬建議入都長安,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雒陽更好。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雒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僅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定入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太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太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歷史地位
[編輯]在西漢的214年歷史里,長安長期性地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派張騫使團出使西域,開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樑、「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
人口
[編輯]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長安戶籍人口約8.8萬戶,口24.6萬,而京兆尹轄區範圍內有在籍人口約19.57萬戶,口68.25萬[8]。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在公元前195年超過南亞的孔雀王朝首都Pāṭaliputra (天城文: पाटलिपुत्र),現代印度城市巴特那,直到公元25年東漢朝遷都洛陽為止。
城市佈局
[編輯]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城市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
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
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裏,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西漢末年王莽執政,建立新朝,並將都城長安改稱「常安」,此後各地發生起義,常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雒陽,長安改作西京,失去了原來的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但仍是絲綢之路上極其重要的城市。
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西晉末年,晉愍帝在此短暫建都。此後長安幾度又成為戰爭頻發地,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南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裏。
相關遺址
[編輯]目前漢長安城相關的遺址主要為:漢長安城遺址,漢陽陵在內的西漢十一座巨型帝陵(一般僅僅封土邊長就有兩百米左右),霍去病墓,甘泉宮遺址,司馬遷墓和祠,京師倉遺址,良周遺址,西魏永陵等。
隋大興城與唐長安城
[編輯]城市史
[編輯]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9],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南北大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城和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108坊,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大興。唐高宗在位期間,興建了大明宮,唐玄宗在位期間,在興慶坊營建了興慶宮。
唐代長安城為京畿道京兆府管轄,以朱雀大街為界,西為長安縣,東為萬年縣。自唐朝建立後近一個半世紀裏,國勢日盛,國威遠揚,長安亦日臻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正是極盛時期長安作為東方世界中心地位的真實寫照。
安史之亂期間,叛軍曾短暫盤踞長安(756年),吐蕃也曾短暫佔據長安15天(763年),大唐由盛轉衰,叛亂平定後,長安逐漸恢復元氣。
中唐時期,長安人口仍然超過百萬,為大唐帝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唐仍維持對周邊藩屬的宗主權,大唐仍是東方世界的中心,持續百餘年。
晚唐時期,黃巢起義軍曾攻破長安(881年),大肆屠殺居民,搶奪財物,對長安造成巨大破壞。(904年)朱全忠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不僅將所有宮殿房屋拆毀遷移,亦將人口悉數遷移。長安被毀,帝氣殆盡,後雖重建,但不再被作為首都。
人口
[編輯]初唐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根據Matt T. Rosenberg的研究,在公元637年長安超過波斯帝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直保持到公元775年被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超過,共138年。根據較新的研究成果,中晚唐黃巢之亂前長安人口很可能超過150萬。[10]
佈局
[編輯]唐長安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10倍。城市按中軸對稱佈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外郭城牆上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門的明德門為正門。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宮太極宮,皇城位於宮城以南,分佈着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外郭城內有大街22條,縱橫交錯的街道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坊間遍佈着佛寺和道觀,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長安城城廓外則以朱雀大街分治,東歸萬年縣,西歸長安縣。長安萬年兩縣歸京兆府管轄。
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東北是另一座大型宮殿——大明宮。日本僧人圓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了長安東市火災的情形,「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餘家。」
對其他城市的影響
[編輯]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平安京的西半部便稱為「長安」。
相關遺址
[編輯]目前唐長安城相關的遺址主要為:大雁塔,大慈恩寺,小雁塔,大明宮,太極宮,乾陵,昭陵等十八座唐朝帝陵,碑林,法門寺,青龍寺,大秦寺塔,興教寺塔,灞橋遺址,華清宮遺址,仙遊寺法王塔,水陸庵,東渭橋遺址,鳩摩羅什舍利塔,香積寺善導塔,八雲塔,長安聖壽寺塔,長安華嚴寺塔,昭慧塔,藥王山石刻,玉華宮遺址,隋泰陵,耀縣文廟,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慈善寺石窟,楊珣碑,大佛寺石窟,昭仁寺大殿,精進寺塔,百良壽聖寺塔等。
-
復建的唐大明宮丹鳳門
唐末之後
[編輯]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效法遷都洛陽的武后,下令官民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運走並順流而下進入洛陽,另亦將長安城焚毀,長安人民強迫遷移。從此長安氣數已盡,不再是政治中心,而轉移到開封或燕京。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便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北宋、金朝、元朝的長安城。
唐代以後,長安就不再是中原王朝的都城。後梁設大安府,後唐設京兆府,北宋設京兆府,金代設京兆府。元代設安西路、奉元路等。
明清西安城
[編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應天府後,認為「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因此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就藩西安府(洪武二年(1369年)奉元路改稱為西安府)。並詔令長興侯耿炳文和都指揮朴英修整西安府城,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始興建西安城牆。
城牆修建時,西、南兩面在原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增修加長而成,東牆和北牆進行了新建。整個建設歷時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此後隆慶二年(1568年),在牆頂和外壁面砌造了青磚。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對西安城牆進行過十二次補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等,大大增強了西安城的防禦能力。
清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曾逃亡到西安。中華民國建國之後,蔣介石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大力進行剿共,1936年(民國25年)蔣介石至西安時,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最後促成暫時停止國共內戰,共同抗日。
現代
[編輯]長安大致等於現今西安市。西安是中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西北地區地區重要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市的門戶和交通樞紐。西部重慶,成都,西安經濟三角中的一級。1992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中國內陸開放城市,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現轄11區2縣,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人口846.7萬人。著名高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長安大學,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等,也是中國民辦高校最集中的地區,超過123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西安設立了機構。
目前西安在逐漸對漢唐原有建築遺址進行整修,增添紀念設施,如大唐芙蓉園,曲江池,大明宮,漢長安城遺址,漢陽陵等,亦新建大唐不夜城,讓遊客目睹大唐盛世的豪華景象。
相關文藝作品
[編輯]歷代定都的王朝
[編輯]-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 秦朝(前350年-前207年)
- 西漢(前206年-9年)
- 新朝、漢更始帝(9年-25年)
- 西晉(313年-316年)
- 前趙(318年-329年)
- 前秦(351年-385年)
- 後秦(386年-417年)
- 西魏(534年-557年)
- 北周(557年-581年)
- 隋朝(581年-618年)
- 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4年)
參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四项文化遗产被新添入世界遗产名录.
- ^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三 陝西二 西安府
- ^ 《明史·卷一百一十四》載: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先是,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京,臨濠為中都。御史鬍子祺上書曰:「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卜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殽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帝稱善。至是,諭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汝往以省觀風俗,慰勞秦父老子弟。」於是擇文武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諭曰:「爾昨渡江,震雷忽起於東南,導爾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陰不雨,佔有陰謀,宜慎舉動,嚴宿衛,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諭從行諸臣以宿頓聞。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東,諡曰懿文。
- ^ 外灘畫報. 杨官寨遗址:复现中国6000年前城市生活. 2009年4月25日 [2011年7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12日).
- ^ 《史記·秦始皇本紀》: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 ^ 《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 ^ 《漢書·地理志》: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
- ^ 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西京紀〉
- ^ 張天虹. 再论唐代长安人口的数量问题——兼评近15年来有关唐长安人口研究. 中國知網. [201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4).
- 妹尾達彥:〈長安:8世紀的都城——呂大防〈長安圖〉的世界認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妹尾達彥:〈韋述的《兩京新記》與八世紀前葉的長安[失效連結]〉。
前任者: 秦咸陽(今咸陽市東南) |
中國首都(西漢-新) 前202年-23年 |
繼任者: 雒陽(洛陽) |
前任者: 雒陽(洛陽) 建康(南京) |
中國首都(隋-唐) 582年-904年 |
繼任者: 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