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淮南東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淮南東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個地方行政區。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淮南東路始建制,首府在今天的揚州,故而民間也稱呼其為揚州路;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江淮行省揚州路。崇寧(1102年-1106年)年間, 淮南東西兩路人口共計達到130萬。[1]

北宋 分路圖
南宋 分路圖

北宋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在此地得到發展,揚州淮安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成為富裕的代名詞。「二十四孝」中的一位朱壽昌出自北宋時期的揚州。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兩路建制仍在,但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辛棄疾詞中有「烽火揚州路」來描寫戰爭對於江淮地區經濟的破壞。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紅襖軍起義之後,海州南宋收復,復歸淮南東路,並持續到南宋滅亡。

北宋時,淮南東路包括10個州:揚州, 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時亳州宿州被撤銷,改漣水安東州,揚、楚、海、泰、泗、、真、通八州仍然沿用,但是疆界略有微調,如將自唐屬於揚州的天長劃入了宋金前線泗州(今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即在洪澤湖水下,明清時州城屢遭洪水淹沒)。

其範圍基本繼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東部,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省中北部,安徽省的滁州市。

行政區劃

[編輯]
府、州、軍 附郭縣
揚州 江都縣 天長縣
楚州 山陽縣 淮陰縣 鹽城縣 寶應縣
真州 揚子縣 六合縣
泰州 海陵縣 興化縣 如皋縣 泰興縣
通州 靜海縣 海門縣
泗州 盱眙縣 臨淮縣 招信縣
海州 朐山縣 東海縣 沭陽縣 懷仁縣
滁州 清流縣 來安縣
天長軍 天長縣 至道二年(996)入揚州建炎元年(1127)復置天長軍,紹興元年(1131)再次入揚州。紹興十一年(1141)於揚州天長縣仍置天長軍,轄天長、盱眙招信三縣。
淮陽軍 下邳縣 宿遷縣
高郵軍 高郵縣 /
漣水軍安東州 漣水縣 /

長官

[編輯]

北宋

[編輯]

南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淮南東路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