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蒂絲·艾偉德
格拉蒂絲·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格拉蒂絲·梅·艾偉德 Gladys May Aylward 1902年2月24日[1][2][3] 英國英格蘭倫敦郡埃德蒙頓[2][3] |
逝世 | 1970年1月3日[3][1]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3][1] | (67歲)
死因 | 肺炎[1] |
墓地 | 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臺北基督學院墓園[4] 25°07′50″N 121°27′39″E / 25.1304604°N 121.4609451°E |
國籍 | 中華民國[a] 英國 |
職業 | 基督教傳教士 |
艾偉德(英語:Gladys Aylward,1902年2月24日—1970年1月3日)是一位原籍英國的獨立女傳教士,被稱為「小婦人」,她在中國傳教的經歷在西方廣為人知。
生平
[編輯]1902年2月24日,艾偉德生於英國倫敦以北米德爾塞克斯郡埃德蒙頓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郵差。早年未受太多教育,做過侍女,後決心去中國傳教,但是沒有通過內地會的考試。1930年10月18日,她自英國隻身出發,花費了所有的積蓄,乘船和火車,穿越蘇聯、途中幾乎被拘留,後又取道日本,最終到達中國天津、北京,然後又長途跋涉到達山西陽城縣,接替年老的衛理會傳教士珍妮·勞生(Jeannie Lawson)。
在陽城,艾偉德創立了八福客棧[5][6][7]用於傳教。她曾接受當地道尹的請求,幫助婦女放腳,還曾幫助平息當地監獄的騷亂,她還收養了很多孤兒。1936年艾偉德加入中國籍。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地區被日軍侵佔,宣教團體保持中立,艾偉德厭惡日軍暴行,幫助救治中國難民和傷員,並將日軍行蹤通知中國方面。1940年艾偉德率領94名兒童經過數十天艱苦的步行,安全轉移到西安。後在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傳教。
1949年中共奪取政權後,艾偉德因為是外國傳教士而被驅逐出中國,回到英國故鄉。直到她的母親去世,1957年她決定重新回到中國,但被拒絕入境,短暫停留在香港。英國廣播公司的Alan Burgess將她的經歷寫成《小婦人》(The Small Woman)一書。
1958年艾偉德曾在香港創辦希望傳道會(Hope Mission,後更名篤志傳道會),建立伯利恆堂(至今有三間堂會)。之後,她前往台灣,於北投(後遷木柵)創立了艾偉德兒童之家[8](後改為伯大尼兒少家園)[9]。
1970年1月3日,因流感併發肺炎,在台灣病逝,後葬於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8]。
英國埃德蒙頓的一間中學以她的名字命名(格拉蒂絲·艾偉德學校)。
影視
[編輯]- 1958年,故事片《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英格麗·褒曼飾演女主角。
- 2008年,紀錄片《Gladys Aylward, the Small Woman with a Great God (2008)》
- 2008年,兒童DVD《The Gladys Aylward Story (2008)》for children ages 8-12
參考文獻
[編輯]備註
[編輯]- ^ 艾偉德女士於1936年申請中華民國國籍,但因戰亂導致相關文件遺失。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相關資料顯示,艾偉德女士的實際入籍時間是1941年。
出典
[編輯]- ^ 1.0 1.1 1.2 1.3 於中旻. 小婦人:艾偉德. 翼報.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2.0 2.1 楊麗娟. 抗戰期間一個英國小婦人保護中國孤兒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北京日報.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 ^ 3.0 3.1 3.2 3.3 珍妮·勞生. 为中国献出生命的英国“小妇人”艾韦德. 良友電台.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陳中陵. 走訪艾偉德宣教士墓園. 隨意窩. 台灣基督教史學會.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在荷里活電影中被為改為《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 ^ 八福即:博愛、美德、謙遜、忍耐、忠誠、誠實、美好、奉獻。(雲淡風清:《有信仰的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陽城政協:《建議將陽城「八福客棧」列為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文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8.0 8.1 陳中陵. 走訪艾偉德宣教士墓園. 2009-04-09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存档副本.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