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Frysk
- Gaeilge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Jawa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atviešu
- Minangkabau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cots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Тоҷикӣ
- Tagalog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Nicolaas Bloembergen | |
---|---|
出生 | (1920-03-11)1920年3月11日 荷蘭多德雷赫特 |
逝世 | 2017年9月5日(2017歲—09—05)(97歲)[1] 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 |
公民權 | 荷蘭 美國 |
母校 | 萊頓大學 烏特勒支大學 |
知名於 | 鐳射光譜儀 |
獎項 | 奧利弗·巴克利獎 (1958年) 斯圖爾特巴蘭坦獎章(英語:Stuart Ballantine Medal) (1961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74年) 洛侖茲獎章 (1978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1年) IEEE榮譽獎章 (1983年) 狄拉克獎 (1983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應用物理學 |
機構 | 亞利桑那大學 |
博士導師 | 愛德華·珀塞爾 |
其他指導者 | 科內利斯·雅各布斯·高特(英語:Cornelis Jacobus Gorter) |
博士生 | 彼得·帕尚 邁克爾·唐納 |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荷蘭語:Nicolaas Bloembergen,1920年3月11日—2017年9月5日),出生於多德雷赫特的荷蘭物理學家,198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亞利桑那大學教授。
早年生活
[編輯]尼古拉斯生於荷蘭一個大家庭,父親奧克·布隆伯根(Auke Bloembergen)是位化學工程師,在一間化肥公司當行政人員,母親索菲亞(Sophia)擁有高級法語學位,是位全職主婦[2]。他有五個兄弟姊妹,舉家都篤信基督教新教[3]。
學術生涯
[編輯]尼古拉斯師承科內利斯·雅各布斯·高特(英語:Cornelis Jacobus Gorter),於1948年在萊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的名銜,其間他曾經因為逃避戰火到訪美國哈佛大學,亦曾經於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為美國物理學家愛德華·珀塞爾當研究生助理研究員[2]。畢業後,在荷蘭為科內利斯做過短暫的博士後聘任。1949年獲哈佛大學委任為研究員學會初級研究員,兩年後晉升為副教授。1958年入籍美國。1978年獲得個人首個物理獎項-洛侖茲獎章。往後數十年不斷獲得多個大獎。
參考資料
[編輯]- ^ Nobelprijswinnaar Nicolaas Bloembergen (97) overled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荷蘭文)
- ^ 2.0 2.1 Nicolaas Bloembergen. IEEE Global History Network. IEEE. [18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4).
- ^ Nicolaas Bloembergen - Facts. [2015-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外部連結
[編輯]- 諾貝爾官方尼古拉斯·布隆伯根自傳
- Freeview video 'An Interview with Nicolaas Bloembergen' by the Vega Science Tru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icolaas Bloembergen
-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ser spectroscopy
- Oral History interview transcript with Nicolaas Bloembergen 27 June 1983,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Niels Bohr Library and Archiv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utobiography at the Nobel Prize website
1901年-1925年 | 1901年:倫琴 / 1902年:洛倫茲、塞曼 / 1903年:貝克勒、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萊納德 / 1906年:湯姆孫 / 1907年:邁克耳孫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馬可尼、布勞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維恩 / 1912年:達倫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勞厄 /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紀堯姆 / 1921年:愛因斯坦 / 1922年:玻爾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蘭克、赫茲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考克饒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爾 / 1953年:澤爾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蘭姆、庫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 /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 / 1958年:切連科夫、弗蘭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張伯倫 / 1960年:格拉澤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爾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維格納、梅耶、延森 / 1964年:湯斯、巴索夫、普羅霍羅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費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貝特 / 1968年:阿爾瓦雷茨 / 1969年:蓋爾-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庫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賈埃弗、約瑟夫森 / 1974年:賴爾、休伊什 / 1975年:玻爾、莫特森、雷恩沃特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齊亞斯、威爾遜 / 1979年:格拉肖、薩拉姆、溫伯格 / 1980年:克羅寧、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錢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魯比亞、范德梅爾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魯斯卡、賓寧、羅雷爾 / 1987年:貝德諾爾茨、米勒 / 1988年:萊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貝格爾 / 1989年:拉姆齊、德默爾特、保羅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爾、泰勒 / 1991年:德熱納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爾斯、泰勒 / 1994年:布羅克豪斯、沙爾 / 1995年:佩爾、萊因斯 / 1996年:戴維·李、奧謝羅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諾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韋爾特曼 / 2000年:阿爾費羅夫、克勒默、基爾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康奈爾、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維斯、小柴昌俊、賈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茲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婁斯、波利策、韋爾切克 / 2005年:格勞伯、霍爾、亨施 / 2006年:馬瑟、斯穆特 / 2007年:費爾、格林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爾、高錕 / 2010年:海姆、諾沃肖洛夫 / 2011年:珀爾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羅什、瓦恩蘭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爾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魯、斯特里克蘭 / 2019年:皮布爾斯、奎洛茲、麥耶 / 2020年:潘洛斯、根策爾、蓋茲 /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爾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勞澤、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勞斯、呂利耶 / 2024年:霍普菲爾德、辛頓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洛倫茲獎章獲得者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
2001年-2025年 | |
IEEE榮譽獎章獲得者 | |
---|---|
1976-2000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荷蘭語的條目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連結使用了維基數據上的匹配項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CC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eopoldi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