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威廉·亨利·夏里遜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威廉·亨利·夏里遜
William Henry Harrison
美國總統 第9任美國總統
任期
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副總統約翰·泰勒
前任馬丁·范布倫
繼任約翰·泰勒
第3任美國駐大哥倫比亞公使
任期
1828年5月24日—1829年9月26日
總統
前任博福特·泰勒·沃茨
繼任湯馬士·帕特里克·摩爾
俄亥俄州美國聯邦參議員
任期
1825年3月4日—1828年5月20日
前任伊森·艾倫·布朗
繼任雅各布·伯內特
俄亥俄州參議員
任期
1819—1821年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俄亥俄州俄亥俄州第一國會選區選區
任期
1816年10月8日—1819年3月3日
前任約翰·麥克林
繼任湯馬士·羅斯
第1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
任期
1801年1月10日—1812年12月28日
指定約翰·亞當斯
前任職位設立
繼任湯馬士·波西
西北領地聯邦眾議院代表
任期
1799年3月4日—1800年5月14日
前任選區成立
繼任威廉·麥克米蘭
第2任西北領地政務卿
任期
1798年6月28日—1799年10月1日
州長阿瑟·聖克萊
前任溫思羅普·薩金特
繼任查爾斯·威林·伯德
個人資料
出生(1773-02-09)1773年2月9日
 英屬美洲維珍尼亞殖民地查爾斯城縣
逝世1841年4月4日(1841歲—04—04)(68歲)
 美國華盛頓特區
死因肺炎[1]
墓地夏里遜墓紀念碑
政黨
配偶安娜·塞姆斯1795年結婚)
兒女十人,包括約翰卡特
親屬
學歷
獲獎
簽名
軍事背景
服役
服役時間1791至1798年、1811年、1812至1814年
軍銜少將
部隊合眾國軍團
指揮美國西北軍
參戰

威廉·亨利·夏里遜(英語:William Henry Harrison;1773年2月9日—1841年4月4日)是美國軍官兼政治家,曾於1841年當上第九任美國總統,但就職僅31天就因病去世,是首位任內逝世的美國總統,也是任職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夏里遜的致死病因至今仍有爭議,可能是傷寒肺炎副傷寒[2]夏里遜之死短暫引發總統繼任憲法危機,因為當時的《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副總統約翰·泰勒到底是繼任總統職位,還是僅代理行使職責。泰勒宣稱憲法授權他繼任,他的宣誓就職為美國總統職權有序移交創下重要先例,確定繼任人選有權完成總統任期並行使全部職權[3]

夏里遜生於維珍尼亞殖民地查爾斯城縣,父親是美國開國元勛本傑明·夏里遜五世,他的孫子本傑明·夏里遜後來當上第23任美國總統。夏里遜在1776年十三殖民地簽署《獨立宣言》前降世,是最後一位當上美國總統的英國臣民。他從軍早期曾投身1794年的鹿寨戰役,是役以美國勝利告終,為西北印第安戰爭劃上句點。後來他又在1811年的蒂珀卡努戰役中帶兵對抗特庫姆塞及其盟友[4],英勇表現換來綽號「老蒂珀卡努」。夏里遜在1812年戰爭期間晉升少將,並於1813年在上加拿大泰晤士河戰役中指揮美國步兵和騎兵部隊[2][5]

1798年,夏里遜受命出任西北領地政務卿,拉開從政生涯序幕。1799年,他當上西北領地駐美國眾議院代表。兩年後,約翰·亞當斯總統任命他出任新成立的印第安納領地首任總督,夏里遜一直做到1812年。1812年戰爭結束後,他移居俄亥俄州並在1816年當選俄亥俄州第一國會選區聯邦眾議員。1824年,俄亥俄州議會又選他出任聯邦參議員,但六年任期尚未結束就在1828年5月受命出任駐大哥倫比亞全權公使。此後他在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縣北本德回歸平民生活,但1836年又獲輝格黨提名競選總統,在普選中不敵民主黨副總統馬丁·范布倫。四年後,輝格黨再度提名夏里遜,約翰·泰勒是他的競選搭檔,黨派競選口號「蒂珀卡努與泰勒都來了」。最終夏里遜在1840年大選中戰勝范布倫,成為首位輝格黨總統。

夏里遜宣誓就職時已經68歲,創下最年長美國總統的新紀錄,保持一個多世紀後才被69歲的朗奴·列根在1981年打破[6]。他就職時共有25名孫輩,這項紀錄至今未破[7]。夏里遜的總統任期太短,許多學者和歷史學家在為歷史上的美國總統排名時往往不把他列入,但歷史學家威廉·弗里林認為,夏里遜在西北領地演變成今日美國北中西部的過程中作用舉足輕重[8]

早年經歷和教育

[編輯]
夏里遜生於維珍尼亞殖民地查爾斯城縣柏克來種植園

威廉·亨利·夏里遜於1773年2月9日在維珍尼亞殖民地查爾斯城縣占士河岸邊的夏里遜家族莊園柏克來種植園出生,父親本傑明·夏里遜五世和母親伊利沙伯·巴塞特(Elizabeth Bassett,婚後改姓夏里遜)共有七個孩子,威廉是么子。夏里遜家族祖上來自英格蘭,17世紀30年代就開始定居維珍尼亞殖民地,是當地政治望族[9][10],威廉日後成為最後一位出生時不是美國公民的美國總統。他的父親是種植園主,曾是1774至1777年大陸會議代表並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還曾入選維珍尼亞議會,並在1781至1784年任維珍尼亞州州長[11]:3[12][13]:315。威廉的哥哥卡特·巴塞特·夏里遜Carter Bassett Harrison)曾於1793至1799年擔任維珍尼亞州聯邦眾議員[10][14]

夏里遜起初在家中學習,直到14歲進入維珍尼亞州長老會院校漢普登-悉尼學院[15]。他在此接受三年古典教育,課程包括拉丁語、希臘語、法語、邏輯和辯論[16]:18[17]:45。1791年4月,夏里遜在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家中寄宿並進入賓夕凡尼亞大學,向本傑明·拉什Benjamin Rush)和老威廉·希彭兩位醫生學醫[11]:14[18]。父親在他入學後不久去世,威廉此時還只有18歲,莫里斯成為他的監護人。家中財政捉襟見肘,無法供送他繼續學業。州長亨利·李三世是老夏里遜的朋友,威廉接受他的建議決定放棄學醫,投身軍旅生涯。[17]:45[19]:16[18]

前期軍旅生涯

[編輯]

1791年8月16日,年僅18歲、與亨利·李三世見面還不滿24小時的夏里遜受命擔任第一步兵團陸軍少尉。他先被派往西北領地辛辛那提華盛頓堡(Fort Washington),隨軍參與西北印第安戰爭[16]:19[11]:14, 22

西部軍在阿瑟·聖克萊領導下慘敗後,安東尼·韋恩Anthony Wayne)於1792年接掌,夏里遜也在此時晉升中尉。1793年,他成為韋恩的副官,得到在前線學習如何指揮軍隊的寶貴機遇,還曾參與1794年8月20日韋恩指揮的鹿寨戰役,是役以美國大勝告終,為西北印第安戰爭劃上句點。[16]:19[11]:27韋恩接下來代表美國與印第安人談判,雙方於1795年簽訂《格林維爾條約》(Treaty of Greenville),夏里遜作為韋恩一方的見證人也在條約上簽字,印第安人聯盟將部分土地割讓給聯邦政府,准許美國人在俄亥俄州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定居[16]:19[10][19]:160[11]:21, 27–29

1793年母親去世後,夏里遜繼承家族在維珍尼亞州的部分財產,其中包括約十二平方公里土地和許多奴隸,但他選擇繼續在部隊服役,將土地賣給兄長[11]:39。1797年5月,夏里遜晉升上尉,後於1798年6月1日退役[2]

婚姻和家庭

[編輯]

1795年,22歲的夏里遜結識來自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縣北本德(North Bend)的安娜·圖希爾·塞姆斯,她的媽媽叫安娜·圖希爾(Anna Tuthill),爸爸約翰·克萊夫·塞姆斯John Cleves Symmes)法官曾是獨立戰爭期間的大陸軍上校和邦聯議會代表[10][17]:46。塞姆斯法官不同意夏里遜迎娶他女兒,夏里遜於是等法官因商外出後帶着安娜私奔,兩人於1795年11月25日在西北領地司庫史蒂芬·伍德(Stephen Wood)醫生位於北本德的家中結婚[11]:38–39,然後在華盛頓堡度蜜月,夏里遜此時仍在服役。兩周後,岳父大人在韋恩將軍的告別晚宴上出現,聲色俱厲地質問女媚打算如何養家餬口。夏里遜回答:「用我的劍和右手,先生。」[20]他終於贏得岳父認可,法官後來賣給女婿北本德的65公頃土地,讓他有地方建房子和農場[11]:40

夏里遜夫婦共有十個孩子,分別是伊利沙伯·巴塞特(Elizabeth Bassett,1796至1846年)、約翰·克萊夫·塞姆斯(John Cleves Symmes,1798至1830年)、露西·辛格爾頓(Lucy Singleton,1800至1826年)、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1802至1838年)、約翰·史葛John Scott Harrison,1804至1878年,未來美國總統本傑明·夏里遜之父)、本傑明(Benjamin,1806至1840年)、瑪麗·塞姆斯(Mary Symmes,1809至1842年)、卡特·巴塞特Carter Bassett,1811至1839年)、安娜·圖希爾(1813至1865年)和占士·芬德利(James Findlay,1814至1817年)[21]。頻繁懷孕導致孩子們的母親經常身體不好,但夏里遜去世後她還活了23年,於1864年2月25日以88歲高齡謝世[16]:18[11]:56

江湖傳言聲稱,夏里遜的女黑奴迪爾西亞(Dilsia)也為他生有六個孩子,其中就包括禾特·法蘭西斯·懷特Walter Francis White)的外婆[22]。但夏里遜還未成年便已離開南方,傳言應該不大可能屬實[23]

從政生涯

[編輯]

1798年6月1日從軍隊退役後[16]:19[24],夏里遜馬上投身政壇,請親友支持他爭取西北領地政府公職。經擔任國務卿的好友蒂莫西·皮克林助力,夏里遜獲薦成為西北領地政務卿溫思羅普·薩金特(Winthrop Sargent)的繼任人選,總統約翰·亞當斯於1798年7月提名他任職。此外,總督阿瑟·聖克萊不在時經常由夏里遜代理職責[16]:19[25]:9

美國國會

[編輯]

夏里遜在東部上流社會人脈廣闊,很快就成為他們眼中的拓荒領袖。他經營的養馬業頗為成功,讓他在西北領地名利雙收。國會此前的領地政策會導致土地成本高昂,西北領地居民對此倍感關注,夏里遜成為他們要求降低地價的代言人。1799年10月,西北領地的人口已經有資格在國會擁有議事代表,夏里遜隨即參選。[16]:19–20他的競選倡議更多人移民此地,此舉最終促使西北領地成為美國新州[11]:41–45

27歲出任西北領地聯邦眾議院議事代表的夏里遜刻版肖像,1800年左右查爾斯·巴爾瑟薩爾·儒利安·費弗雷·代聖梅明創作[26][27]

1798年,夏里遜以一票優勢戰勝小亞瑟·聖克萊爾(Arthur St. Clair Jr.),年僅26歲便當選西北領地首任國會議事代表,於1799年3月4日至1800年5月14日在第六屆國會任職[10][28]。他無權表決國會法案,但能進入委員會任職、遞交法案並參與辯論[11]:45–46。夏里遜當上眾議院公共土地委員會主席並推動國會通過《1800年土地法》,降低購買少量土地的成本和難度,公共土地售價定為每英畝(約4046.9平方米)兩美元[16]:20,實惠價格成為西北領土人口迅猛增長的重要原因[19]:161

夏里遜任職的委員會還負責決定如何劃分西北領地,最終建議劃成兩部分,其中東部繼續沿用西北領地之名,包括今俄亥俄州密芝根州大部分地區;西部更名印第安納領地,包括印第安納州、伊利諾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東部和密芝根州西部少部分地區[16]:20[11]:49, 50, 54。兩片新領地在1800年正式成立[29][11]:47–48

夏里遜與西部關係密切,政治立場中立,約翰·亞當斯總統為此在1800年5月13日任命他出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措手不及的夏里遜本不願接受,但在傑佛遜主義者保證掌權後也不會解除他的職務後接受提名。[11]:51[13]:314聯邦參議院確認總統提名後,夏里遜於1801年成為首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16]:20[11]:50–53

印第安納領地總督

[編輯]

1801年1月10日,夏里遜在印第安納領地首府萬塞訥上任[11]:53 [13]:323。接下來兩任總統湯馬士·傑佛遜占士·麥迪遜都是民主共和黨人,分別在1803、1806和1809年提名他連任[16]:201812年戰爭爆發後,夏里遜在這年12月28日辭職重返部隊[16]:20, 23

1804年,夏里遜受命執掌路易斯安那特區民政,此地包括後來納入路易斯安那領地北緯33度線以北地區。同年十月,特區民選政府開始運作,夏里遜擔任行政首腦直到五周後路易斯安那領地正式成立為止,占士·威爾金森少將出任新領地首任總督。[13]:343[16]:21

1805年,夏里遜在萬塞訥附近建起種植園風格居所並起名「松雞場」(Grouseland),意指附近生活的大量松雞。松雞場建成時,印第安納領地的磚砌建築還極少,夏里遜擔任總督期間,這套擁有13個房間的別墅便是印第安納領地社交和政治中心[17]:46[11]:56。領地首府於1813年遷至柯瑞登,夏里遜又在夏里遜谷Harrison Valley)附近建立家園[30]。他還於1801年在萬塞訥創辦傑佛遜大學(Jefferson University),該校於1806年11月29日更名溫森斯大學[31]

夏里遜在新領地的職權非常廣泛,有權任命官員,將領地劃分成縣和政治選區。他的主要職責是從印第安人手中取得土地所有權,這樣就能吸引更多人前來定居,為增加領地人口,進而達到組建新州標準創造條件。[10]1803年2月8日,傑佛遜總統提名夏里遜連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還授權他與印第安人談判並締結條約[16]:20, 23。1803至1809年,他共與印第安人達成十一項條約,為聯邦政府取得超過24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今印第安納州南部三分之一和伊利諾州大部分領土。1804年,他和奎什奎基Quashquame)酋長訂立《聖路易斯條約》(Treaty of St. Louis),索克族Sauk people)和梅斯克瓦基族將今伊利諾州西部及密蘇里州部分地區割讓給聯邦政府。許多索克族人對條約和割讓土地深感憤慨,特別是黑鷹Black Hawk),這也成為1812年戰爭期間他們支持英國的主要原因。夏里遜期望1805年的《松雞場條約》(Treaty of Grouseland)能安撫部分印第安人,但前線局勢依然緊張。1809年,他通過《韋恩堡條約》從邁阿密族手中買下上萬平方公里土地,邁阿密族自稱擁有這些土地,但在此生活的還有肖尼族基卡普族Kickapoo)、韋阿族Wea)和皮安克肖族Piankeshaw)部落,對局勢火上澆油。為加快條約進程,他向各部落及其酋長提供大量補貼,確保能在傑佛遜離任、新政府上台前完成交接。[30][11]:65–66, 79, 80, 92

夏里遜支持並多次嘗試在印第安納領地推行奴隸制,所以不得反奴隸制人士民心,而且反奴隸制運動愈演愈烈也確保他的提議不能通過。1803年,夏里遜試圖遊說國會暫停執行《西北條例》第六條十年,此舉將取消領地的奴隸制禁令,十年期限過後,西北條例涵蓋領地的居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准許奴隸制。夏里遜聲稱此舉旨在鼓勵移民,提升領地經濟活力,但國會沒有同意。[11]:68–691803和1805年,夏里遜和他任命的領地法官頒佈法律,授權締結契約奴役法,而且奴隸主有權決定契約時限[11]:69–72[13]:347

1809年,伊利諾伊領地首度舉辦選舉,選出領地議會上院和下院。下院議員此前便已選出,但領地總督又任命部分下議員進入上院。印第安納領地東部新增的大部分人口都反對奴隸制,議會中反奴隸制派系佔優,所以州議會站到夏里遜的對立面。[13]:3551810年州議會開會後,反奴隸制派系立馬廢除1803和1805年頒佈的契約奴役法[16]:21[11]:179–180。1809年後,印第安納領地議會權力更形鞏固,領地朝建州方向邁進,夏里遜的政治權威大不如前,只能在1812年離開政壇重返軍旅[16]:22–23

身為奴隸主的傑佛遜卻是《西北條例》主要作者,還與占士·勒蒙James Lemen)私下達成協議,確保夏里遜推進奴隸制的舉動以失敗告終。傑佛遜認為奴隸制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不希望它再荼毒西北領地。他向勒蒙提供資金,在伊利諾和印第安納領地創辦教會,制止親奴隸制運動。印第安納領地成立的反奴隸制教會促使教眾簽署請願書並將組織政治化,挫敗夏里遜在領地推動奴隸制合法化的嘗試。1805和1807年,夏里遜兩次嘗試在領地推進奴隸制都以失敗告終,對此傑佛遜和勒蒙的作用至關重要。[32]

軍隊將領

[編輯]

特庫姆塞和蒂珀卡努

[編輯]

肖尼族領袖特庫姆塞鄧斯克瓦塔瓦Tenskwatawa,意為「先知」)推動印第安人抵抗美國人的擴張,由此引發的衝突史稱特庫姆塞戰爭Tecumseh's War)。許多印第安人部落在鄧斯克瓦塔瓦的宣傳下深信只要挺身而出反抗白人定居者,「大靈」(Great Spirit)的神力就能確保他們不受傷害。他鼓動各部落只向美國商人支付半數欠款,而且不要接受任何白人物品,如衣服、滑膛槍,特別是威士忌。[19]:158–160

1915年的特庫姆塞畫像,估計是依照1808年的素描創作

1810年8月,特庫姆塞帶領四百人從沃巴什河順流而下與夏里遜在萬塞訥會面。印第安人身上塗有作戰油彩,突然出現之下令當地軍人如臨大敵。印第安領導人在美國軍人陪同下前往松雞場與夏里遜面談,特庫姆塞認定《韋恩堡條約》不合法,因為邁阿密部落無權不經其他部落同意擅自出賣土地。他要求夏里遜廢除條約,還警告美國人不要企圖在條約轉讓的土地定居。特庫姆塞告知夏里遜,他已經警告簽署條約的酋長不得履行條款,否則就會殺掉他們,而且對抗白人的印第安人聯盟正在迅速擴張。[19]:164夏里遜表示,邁阿密族是條約包含土地的主人,他們有權選擇是否出售。他不相信特庫姆塞所謂所有印第安人團結建國的主張,因為所有印第安人如果真的註定成為國家,「大靈」就會發揮神力讓所有部落操持相同的語言。夏里遜表示,任何原住民部落都有權自主決定如何同合眾國相處。[19]:165

據歷史學家記載,特庫姆塞接下來發起言辭激切的反駁演說,但他說的是印第安人語言,夏里遜根本聽不懂[19]:165。對夏里遜持友好態度的肖尼族人在現場靠邊位置扳上手槍扳機向夏里遜示警,表示特庫姆塞的演說會引起大麻煩。部分目擊者稱特庫姆塞在鼓動印第安勇士殺害夏里遜,許多勇士開始拿出武器,這無論是對夏里遜本人還是僅一千人口的萬塞訥而言都構成重大威脅。夏里遜拔劍出鞘,眾軍官也拔槍準備戰鬥,但特庫姆塞的部下此時讓步不再挑釁。[19]:165酋長威納馬克Winamac)對夏里遜態度友善,他駁斥特庫姆塞的說法,告訴眾勇士既然和平而來,就該和平返回。特庫姆塞離開前告訴夏里遜,如果不廢除《韋恩堡條約》,他將與英國結盟。[19]:166特庫姆塞此後前往當地許多部落面談,希望能組建同盟抗擊美國[19]:164–169

1811年,戰爭部長威廉·尤斯蒂斯授權夏里遜向特庫姆塞的同盟展示武力,此時特庫姆塞還在各部落輾轉宣傳。夏里遜帶領上千將士北上,以期嚇阻肖尼族人保持和平共處,但印第安人部落卻在11月7日清晨突襲,蒂珀卡努戰役Battle of Tippecanoe)爆發。夏里遜在沃巴什河與蒂珀卡努河Tippecanoe River)附近的普羅菲茨敦Prophetstown)擊退印第安人。消息很快傳遍各地,夏里遜被譽為民族英雄,但他的部隊無論規模還是傷亡人數都遠超敵方。[19]:167–169

夏里遜在向尤斯蒂斯匯報時表示,戰鬥是在蒂珀卡努河附近打響,他擔心印第安人會馬上襲擊報復。首次戰情匯報沒有明確說明到底哪方取勝,部長於是把夏里遜的解釋理解成美軍戰敗,之後的報告才澄清事實。肖尼族沒有再度襲擊,所以基本可以確定美軍獲勝。尤斯蒂斯要求夏里遜解釋為什麼沒有採取足夠措施保護駐地免遭襲擊,夏里遜稱當時覺得部隊營地已經足夠安全。此事令夏里遜與戰爭部的分歧擴大,此後一直持續到1812年戰爭。[11]:219–220

蒂珀卡努戰役起初沒有引起媒體關注,俄亥俄州某報紙還把夏里遜的首次戰事匯報誤解成美方落敗[11]:220。但大部分美國報紙到12月已經報導戰役,激起公眾對肖尼族的不滿。美國人指責英國煸動印第安人部落訴諸暴力並向他們提供火器,國會通過決議譴責英國干涉美國內政。1812年6月18日,國會正式宣戰,[11]:221, 223夏里遜離開萬塞訥爭取軍事任命[16]:23

1812年戰爭

[編輯]
1800年夏里遜出任西北領地國會議事代表時的肖像,畫上的他原本身穿平民服飾,但在1812年戰爭揚名後又改成軍裝

1812年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除面對英國人外還要應付西北領地的印第安人。夏里遜短暫擔任肯塔基州民兵少將後於9月17日受命執掌西北軍。此時他還是領地總督,12月28日正式辭職前都領有軍隊和總督兩份薪酬。[16]:23

美軍在底特律圍城戰失利,占士·溫徹斯特James Winchester)提議授予夏里遜準將軍銜,但夏里遜只想獨立指揮軍隊。占士·麥迪遜總統於九月解除溫徹斯特的指揮權,夏里遜成為新兵司令。此時美軍人數遠不及英軍和印第安人,所以夏里遜冬季在俄亥俄州西北部莫米河沿線修建防禦工事,並以梅格斯堡Fort Meigs)為工事命名,向俄亥俄州州長小里滕·喬納森·梅格斯致敬。1813年獲得增援後,他便率軍北上主動出擊,贏得印第安納領地和俄亥俄州的戰鬥勝利並光復底特律,然後攻入上加拿大。1813年10月5日,他率軍在泰晤士河戰役(Battle of the Thames)中擊敗英軍,特庫姆塞也在戰鬥中陣亡。[16]:23[19]:268–70歷史學家認為這是美方在1812年戰爭中僅次於紐奧良戰役的關鍵勝利[19]:268–70[19]:291–92

1814年,戰爭部長小約翰·阿姆斯特朗分散兵權,派夏里遜出任無所事事的閒職,前線由夏里遜的部下負責[2]。阿姆斯特朗和夏里遜對入侵加拿大的軍事行動是否有效或缺乏協調存在分歧,夏里遜同年五月辭職[19]:291–292[16]:24。戰爭結束後,國會調查夏里遜辭職原因後認定戰爭部長行為不公,授予夏里遜國會金質獎章感謝他在1812年戰爭中的貢獻[33]

夏里遜和密芝根領地總督劉易斯·卡斯負責與印第安人談判達成1814年《格林維爾條約》[13]:407–408。1815年6月,麥迪遜總統派夏里遜協助與印第安人開展第二輪條約談判,雙方於同年九月簽署《斯普林韋爾條約》(Treaty of Springwells),各印第安部落割讓西部大片土地供美國人購買和定居[28][13]:409–10

戰後經歷

[編輯]

俄亥俄州從政

[編輯]
稱頌夏里遜功勳的海報

1812年,約翰·吉布森John Gibson)在夏里遜辭職後繼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1814年夏里遜退役後返回北本德與家人團聚。他耕種土地,擴建木製農舍,但很快又回到公眾視野。[34][16]:30。1816年,俄亥俄州第一國會選區聯邦眾議員約翰·麥克林John McLean)辭職,夏里遜獲選繼任,從10月8日起一直任職到1819年3月3日。1817年,他謝絕占士·門羅總統出任戰爭部長的邀請,後在1819年入選俄亥俄州參議院並任職到1821年,其間還於1820年參選俄亥俄州州長失利。[28]1822年他再度競選聯邦眾議員,但以500票之差不敵占士·加茲萊James W. Gazlay)。1824年,夏里遜當選聯邦參議員並任職到1828年5月20日,國會其他西部議員友好地稱他「七葉樹」(Buckeye),源自俄亥俄州同名樹種[28]此外,夏里遜還是1820和1824年的俄亥俄州總統選舉人,分別支持占士·門羅[35]:102亨利·克萊[35]:145

1828年,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任命夏里遜出任駐大哥倫比亞全權公使,所以他辭去聯邦參議員職務,於1828年12月22日抵達波哥大並任職到次年3月8日。哥倫比亞此時形勢很不樂觀,夏里遜向國務卿匯報稱該國正處無政府狀態邊緣,西蒙·玻利瓦爾很可能會成為軍事寡頭。他致信玻利瓦爾稱「最自由的政府最強大」,呼籲對方鼓勵民主發展。玻利瓦爾在回信中稱,「老天爺似乎註定要讓美國以自由的名義折騰美洲」,這句話令玻利瓦爾在拉美各國名聲大噪[36]。1829年3月安德魯·積遜上任後召回夏里遜,湯馬士·帕特里克·摩爾(Thomas Patrick Moore)繼任[37]

平民生活

[編輯]

夏里遜回國後在北本德回歸平民生活,此時他已為國服務近四十年。他沒有積累多少財富,依靠積蓄、農場收入和少量養老金維持生計。他種值玉米並開辦酒廠釀造威士忌,但又對飲酒的不利影響良心不安關掉酒廠。1831年,夏里遜在向漢密爾頓縣農業委員會致辭時自承已犯下釀造威士忌的罪行,期盼他人引以為戒,不要再造酒。[38]

夏里遜曾參與占士·霍爾(James Hall)著作《威廉·亨利·夏里遜公共服務回憶錄》(A Memoir of the Public Services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的創作並獲得酬勞,該書於1836年出版,同年他還出馬作為輝格黨候選人競選總統落敗。1836至1840年,他擔任漢密爾頓縣法院書記員直到1840年贏得總統大選。[39]夏里遜還在這段時間結識生活在麥迪遜的廢奴主義者兼地下鐵路組織領導人佐治·德巴蒂斯特George DeBaptiste),兩人結為好友,德巴蒂斯特成為他的貼身僕人直到夏里遜去世[40]。1840年再度出馬競選總統時,市面已經已有十餘本介紹他生平的著作,許多人稱他是民族英雄[38]

1836年總統大選

[編輯]

輝格黨在1836年總統大選期間共推舉三名候選人,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在總統大選中出現主要政黨有意推舉多名候選人,夏里遜是北方州代表。民主黨候選人馬丁·范布倫是頗具聲望的在職副總統,輝格黨人認為,只推舉一人應戰毫無勝算,所以希望一邊通過國會議員選舉佔據眾議院多數席位,另一邊推舉多名地區候選人競選總統分散選票,確保范布倫無法獲得過半數所需的148張選舉人票。根據憲法,這種情況下聯邦眾議院將表決選出總統。但民主黨人在選舉後仍然佔據眾議院多數,所以輝格黨人的戰略根本不可能成功。[41][42]

夏里遜在除麻省外所有的自由州,以及特拉華州馬利蘭州和肯塔基州三個蓄奴州競選,丹尼爾·韋伯斯特負責麻省,休·懷特Hugh L. White)在餘下的蓄奴州競選,但南卡來納州由威利·皮爾森·曼格姆Willie P. Mangum)負責[43]。最終范布倫雖然贏得170張選舉人票,但普選票優勢很小,夏里遜只需在賓夕凡尼亞州多得四千餘票就能拿下該州三十張選舉人票,進而由聯邦眾議院決定大選結果[41][42][44]

1840年總統大選

[編輯]
威廉·亨利·夏里遜彩色平版印刷競選海報
1840年大選結果,橙色代表夏里遜獲勝,藍色說明範布倫佔優,數字代表該州選舉人票數

1840年,夏里遜再獲輝格黨推舉競選總統,對手仍然是范布倫。黨派推舉他的主要原因是克萊和韋伯斯特都更具爭議,選舉着重強調夏里遜的軍旅生涯和1837年大恐慌引發的經濟疲軟。

輝格黨人給范布倫起綽號「范廢墟」(Van Ruin),凸顯他身為總統對經濟危機負有責任[45]:39。民主黨人反唇相譏,稱輝格黨候選人是「人老色衰的娘炮將軍」,意指夏里遜在1812年戰爭結束前辭職。民主黨人還告訴選民,夏里遜的姓氏字母反過來拼寫就是「No Sirrah」,指夏里遜年紀太大,還稱他是思想過時的鄉下人,寧願「坐在小木屋裏喝蘋果烈酒」,而不是站出來執掌政府。結果夏里遜和競選搭檔約翰·泰勒將木屋和蘋果酒作為競選標誌,導致民主黨人的宣傳戰勢得其反。輝格黨競選期間所用海報和橫幅上的符號,以及用來盛放蘋果酒的酒瓶都是木屋形狀,目的是讓候選人的形象更貼近「平民百姓」。[45]:39–40

夏里遜出身維珍尼亞州富裕奴隸主家庭,但競選活動卻沿用安德魯·積遜當年的戰略,把他塑造成在邊疆默默拓荒的平凡人物,范布倫則成為富裕精英的代表。賓夕凡尼亞州輝格黨聯邦眾議員查爾斯·奧格爾Charles Ogle)為此在國會發表《金匙演講》(Gold Spoon Oration),譴責范布倫窮奢極侈的白宮生活。[45]:39–40[46][47]輝格黨人把選舉口號創作成歌曲,歌詞還能配合人們咀嚼煙草時吐出汁水的動作,令夏里遜的選舉顯得與眾不同[45]:41

老蒂珀卡努身穿土布外套,他的襯衫沒有荷葉邊的衣領:呸呸,
但馬丁就有黃金做成的盤子,他這人有點妄自尊大:我呸!

輝格黨人強調夏里遜的軍旅生涯,特別是蒂珀卡努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競選口號「蒂珀卡努與泰勒都來了」(Tippecanoe and Tyler too)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的知名篇章[45]:41。夏里遜最終以234張選舉人票的絕對優勢輕取僅獲60票的在任總統范布倫,但普選票差距要小得多,夏里遜得票五成三,范布倫四成七,差距不足十五萬票[45]:41[16]:25

最短暫的總統任期(1841年)

[編輯]
夏里遜政府內閣
職務 姓名 任期
總統 威廉·亨利·夏里遜[48]1841年
副總統 約翰·泰勒1841年
國務卿 丹尼爾·韋伯斯特1841年
財政部長 湯馬士·尤因1841年
戰爭部長 約翰·貝爾1841年
司法部長 約翰·J·克里滕登1841年
郵政總長 法蘭西斯·格蘭傑1841年
海軍部長 佐治·埃德蒙·巴傑1841年

夏里遜離開俄亥俄州前往首都就職,但夫人安娜病重無法前往,於是他請兒子的遺孀簡·歐文·夏里遜Jane Irwin Harrison)陪同前往並代理第一夫人職責,安娜計劃在五月前往白宮[49][50]

抵達首都後,夏里遜希望世人看到他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蒂珀卡努英雄,而且受過良好教育,比競選期間宣傳的粗獷形象更善於思考。1841年3月4日(星期四)天氣寒冷而潮濕,[51]夏里遜有意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謝絕現成的密閉馬車,頂着寒風騎馬參加就職典禮,長達8445字的就職演說創下新紀錄並保持至今[51]。雖有朋友兼輝格黨同胞丹尼爾·韋伯斯特刪減,但演講仍有近兩小時長。接下來他還在當晚出席全部三場就職典禮舞會[52],在卡魯西沙龍舉辦的「蒂珀卡努」舞會約有一千人參加,每人需支付十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299美元)門票入場[53]

夏里遜的就職演說詳細闡述輝格黨政綱,本質上是否定積遜和范布倫總統的政策。新總統承諾重建美國銀行,並根據亨利·克萊提出的美國體系American System)發行紙幣,提升銀行信貿能力。他打算在立法議程上服從國會判斷,謹慎使用否決權,扭轉積遜用行政職務充當政治回報的行徑。夏里遜承諾利用任命權組建合格的領導班子,而不是增強總統在政府中的地位。[54][55]

作為輝格黨領袖,克萊還是極具影響的聯邦參議員,但多次競選總統都以失敗告終。為在夏里遜政府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原本嚴辭譴責以政府官職充當政治回報的行徑,但卻不能以此自我要求,在夏里遜就職前及短暫的總統任期中都力圖影響總統舉措,甚至對內閣及其他總統任命官職人選也想越俎代庖。夏里遜憤怒之下回絕參議員咄咄逼人的舉動:「克萊先生,請記住我才是總統。」[56][57]

除克萊以外,還有許多人想從夏里遜當選獲利。白宮此時還沒有嚴格的保安措施,任何想面見總統的人都能前往,意圖在新政府謀得一官半職的人蜂擁而至。夏里遜的總統任期僅一個月出頭,其中大部分時間就花在繁雜的社會義務以及接待來訪白宮人士上。白宮行政官邸人滿為患,時刻都有人等待接見。[57][51]夏里遜曾在3月10日簽字的信中表示:「如此眾多的召喚和騷擾令我分身乏術,根本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事」[58]

夏里遜認真履行改革行政高官任命的承諾,親自到六個行政部門了解運作情況,還通過韋伯斯特向所有部門發出指令,任何工作人員如果拉票競選都可能開除處理。其他輝格黨人向他施壓,要求任命官員時只考慮同黨派人士,新總統對此抱抵制態度。3月16日,輝格黨團體來到白宮要求總統解除所有民主黨官員職務,對此夏里遜回應:「黃天在上,我會在犯下這等罪孽前辭職!」[59]夏里遜打算提名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出任艾奧瓦州州長時,他的內閣又企圖否決總統決策,選擇韋伯斯特的朋友占士·威爾遜James Wilson)。3月25日,韋伯斯特在內閣會議上向總統施壓,夏里遜於是把手寫的紙條遞給國務卿,請他大聲念出來,紙上的文字是:「威廉·亨利·夏里遜,合眾國總統」。總統接下來對眾人言道:「威廉·亨利·夏里遜,合眾國總統現在告訴你們,先生們,老天作證,約翰·錢伯斯才應該當艾奧瓦州州長!」[57][60]

占士·蘭丁創作的威廉·亨利·夏里遜白宮正式肖像[61]

夏里遜和克萊對是否有必要召集國會特別會議無法達成一致,內閣的表決結果也陷入僵局,夏里遜呼籲特別會議在5月31日開始。克萊在3月13日對總統施壓,夏里遜拒絕妥協並且要求克萊不要再去白宮,有什麼事就以書面形式告知。[62][57]幾天後,財政部長湯馬士·尤因告知總統,聯邦政府基金所剩無幾,只能等國會在12月例行開會並撥款後才能恢復運作。夏里遜於是要求特別會議提前到3月17日召開,解決「國家收入和財政狀況問題」。如果他沒有突然去世,會議應該會在5月31日按原計劃召開[63][64][65]

逝世和葬禮

[編輯]
1841年4月4日夏里遜之死

夏里遜於1841年3月26日病倒,症狀類似感冒,但此後兩天逐漸惡化,醫生的診治顯然沒有效果[66]。起初人們普遍以為他是在三周前的就職典禮上感冒致病[67]:152,醫生診斷他患有肺炎,具體位置是在他肺部右下葉,然後採用拔罐放血等一系列療法[68]。不見好轉後,醫生又嘗試採用吐根蓖麻油甘汞治療,最終還將原油蛇根馬兜鈴混合後煮沸給總統服用,這些措施都導致夏里遜病情惡化[66]

白宮起初沒有正式公佈總統病情,引發外界猜測,許多人擔心他會長時間離開公眾視野。到了三月底,不少人在白宮外聚集並守夜,時刻等候總統情況的最新消息[66]。1841年4月4日,威廉·亨利·夏里遜在患病九天後與世長辭,享年68歲[67]:160,是首位在任上去世的美國總統,而且剛剛任職一個月[68]。2014年,《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登簡·麥克休(Jane McHugh)與菲利普·麥考維克(Philip A. Mackowiak)的分析文章,兩人檢視米勒(Miller)醫生的筆記,並從歷史紀錄中得知白宮供水位於公共污水排放口下游後認為,夏里遜總統很可能因「腸熱」(即傷寒副傷寒)死於敗血症休克[69][70]。總統臨死前對主治醫生說出遺言,但從內容來看應該是希望在場人士轉告副總統約翰·泰勒:

先生,我希望你了解政府的真正原則,還期盼能夠落實。除此以外我別無所求。[71]

總統去世後是30天哀悼期,白宮依照歐洲皇室葬禮慣例舉辦各種公共儀式。4月7日,白宮東廂房舉行追悼會,僅限獲邀人士參加,夏里遜的棺木接下來送至首都國會公墓,放在公共墓地區。[72]所羅門·諾薩普的著作《被奪走的十二年》記載:

華盛頓第二天舉辦盛大活動,加農炮的轟鳴和鐘聲響徹雲空,許多房屋籠上黑紗,街上黑壓壓的到處都是人。隨着時間推移,遊行隊伍逐漸成形,緩緩穿過大街,馬車輛輛緊接形成長隊,成千上萬的人徒步尾隨,都在朝憂鬱的音樂聲前進。他們把夏里遜的遺體抬到墓地……我依然清楚地記得,每當炮聲在墓地響起,窗戶的玻璃是如何破裂並掉在地面,在嘩啦聲中碎成千萬片。[7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41年6月,夏里遜的遺體經火車和船隻運到北本德,然後在7月7日下葬位於尼波山頂的家族墓地,此地能俯瞰俄亥俄河,如今已建成威廉·亨利·夏里遜墓地州立紀念碑[74]

去世的影響

[編輯]
俄亥俄州北本德的威廉·亨利·夏里遜紀念碑

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第六段總統繼任程序的規定不夠詳盡。雖明確規定「總統被免職、死亡、辭職或喪失履行權力和責任能力時,總統職務應移交副總統」,但沒有明確副總統只是臨時承擔職權,還是直接成為美國總統。[75]

夏里遜的內閣堅稱泰勒是「代理總統職務的副總統」,泰勒堅決主張他直接繼任總統職位並行使全部職權[76]。諮詢首席大法官羅傑·B·托尼後,內閣要求泰勒按總統規格宣誓後繼任,泰勒同意並於1841年4月6日宣誓就職。五月國會開幕後,兩院經過短暫辯論發佈決議,確認泰勒繼任總統並完成夏里遜剩下的任期。[77][78]泰勒創下的先例於1967年通過第25條修正案寫入憲法,至今已沿用七次,而且都是在任總統死亡後副總統繼任[76]

輝格黨人本希望通過稅收並制定各種措施支持克萊的美國體系,但夏里遜的死令他們期望落空。泰勒上任後拋棄黨派章程並被開除出黨。[79]1841年共有三人先後擔任美國總統:范布倫、夏里遜和泰勒,這種情況之後只在1881年出現過,三位總統分別是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占士·艾伯林·加菲切斯特·艾倫·阿瑟[80]

影響

[編輯]
1950年發行的印第安納州建州紀念郵票上有夏里遜的頭像

歷史評價

[編輯]
位於印第安納州拉法葉的蒂珀卡努縣法院大樓上有夏里遜塑像(左)

縱觀夏里遜一生事跡,擔任印第安納領地總督期間與印第安人談判或簽署的各項條約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16]:18。各印第安部落通過談判割讓西部大片土地,為移民買地定居提供更廣闊的空間[28][17]:47[13]:409–410

夏里遜的競選方法為現代總統競選策略奠定基礎[25]:100,他也是首位在職期間拍下照片的總統,是就職典禮當天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拍攝。如今雖有約翰·昆西·亞當斯、安德魯·積遜和馬丁·范布倫的照片存世,但都是在他們卸任總統過後很久所拍。夏里遜在就職典禮日拍下的銀版照片已經遺失在歷史長河,但至少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張早期照片存檔。[81][82]

夏里遜去世時幾乎不名一文,國會經表決贈予他的遺孀安娜2.5萬美元養老金[83],相當於夏里遜一年的薪酬(相當於2023的738,000美元)[84]。此外,她還獲許今後寄信免除郵費[50]

夏里遜之子約翰·史葛是1853至1857年間的俄亥俄州聯邦眾議員[85]。夏里遜之孫本傑明曾於1889至1893年當選第23任美國總統,至今兩人仍是史上僅有的爺孫總統[86]

紀念

[編輯]

2009年2月19日,美國鑄幣局發行總統1美元硬幣計劃第九彈,上刻夏里遜肖像,共出產9842萬枚[87][88]

美國多地建有紀念物向夏里遜致敬,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中心[89]:12, 164辛辛那提皮亞特公園Piatt Park[90]、印第安納州拉法葉蒂珀卡努縣法院[89]:243夏里遜縣[89]:131歐文縣都有他的塑像公開展示[89]:206。印第安納州、艾奧瓦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都有以他姓氏命名的縣[91][92],此外還有多地以他的姓氏或「蒂珀卡努」命名[93][94]。至少有三所高中以他命名,其中兩所位於印第安納州[95][96],一所在俄亥俄州[97]

時至今日,俄亥俄州北本德依然會在每年2月9日夏里遜生日前後舉辦巡遊活動向他致敬[98]。俄亥俄州哥倫布富蘭克林頓Franklinton)至今保有威廉·亨利·夏里遜將軍總部,是1813至1814年間夏里遜的軍事總部,俄亥俄州如今只剩這幢建築與他有關[99]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resident Harrison dies of pneumonia, 32 days into office. This Day in History. A&E Television Networks.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8). 
  2. ^ 2.0 2.1 2.2 2.3  Chisholm, Hugh (編). Harrison, William Hen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26. 1911. 
  3. ^ Freehling, William. John Tyler: Domestic Affairs. Miller Center. Charllo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4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4. ^ Buescher, John. Tippecanoe and Walking Canes Too. TeachingHistory.org.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5. ^ Langguth, A. J. Union 1812: The Americans Who Fought the Second War of Independ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6: 206 [2020-10-23]. ISBN 0-7432-261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6. ^ Freehling, William. William Henry Harrison: Life In Brief.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4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7. ^ Mona Chalabi. All the Presidents’ Grandchildren. ABC News. 2014-04-22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8. ^ Freehling, William. William Henry Harrison: Impact and Legacy.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4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9. ^ Nelson, Lyle Emerson. American Presidents Year by Year I. Routledge. 2003: 30. ISBN 978-0765680464.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Frank Freidel; Hugh Sidey. William Henry Harrison. The Presidential biographies. The White House.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Owens, Robert M. Mr. Jefferson's Hammer: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ian Polic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7. ISBN 978-0-8061-3842-8. 
  12. ^ Smith, Howard; Riley, Edward M. (編). Benjamin Harrison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irginia in the Revolution. Williamsburg, VA: Virginia Independence Bicentennial Commission. 1978: 59–65. OCLC 4781472.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Barnhart, John D.; Riker, Dorothy L. (編). Indiana to 1816: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History of Indiana I. Indianapolis: Indiana Historical Bureau and the Indiana Historical Society. 1971. 
  14. ^ Carter Bassett Harrison.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1774–Present. U.S. Congress.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5. ^ Freehling, William. William Henry Harrison: Life Before the Presidency.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4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Gugin, Linda C.; St. Clair, James E. (編). The Governors of Indiana. Indianapolis: Indiana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and the Indiana Historical Bureau. 2006 [2020-10-23]. ISBN 0-87195-196-7.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Madison, James H.; Sandweiss, Lee Ann. Hoosiers and the American Story. Indianapolis: Indiana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14. ISBN 978-0-87195-363-6. 
  18. ^ 18.0 18.1 Rabin, Alex. With a Penn graduate in the Oval Office for the first time, here's a look at former President William Henry Harrison's time at the University. The Daily Pennsylvanian. 2017-01-25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Langguth, A. J. Union 1812: The Americans Who Fought the Second War of Independ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7. ISBN 978-1-4165-3278-1. 
  20. ^ Dole, Bob; Dole, Robert J. Great Presidential Wit: -- I Wish I was in this Book.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222 [2020-10-23]. ISBN 9780743203920. 
  21.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Fast Facts.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09-26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22. ^ Kenneth Robert Janken. White: The Biography of Walter White: Mr. NAACP. New York: The New York Press. 2003: 3. ISBN 978-1565847736. 
  23. ^ Gail Collins.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Sean Wilentz , 編. William Henry Harrison: The American Presidents Series: The 9th President, 1841. Times Books. 2012: 103. ISBN 978-0805091182. 
  24. ^ Historical register and dictiona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from its organization, September 29, 1789, to March 2, 1903. archive.org. Washington : Govt. Print. Off. 1903. 
  25. ^ 25.0 25.1 Green, Meg. William H. Harrison. Breckenridge, CO: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7. ISBN 978-0-8225-1511-1. 
  26. ^ de Saint-mémin, Charles balthazar julien fevret. [William Henry Harrison, 9th Pres. of United States, head-and-shoulders portrait, right profile].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27. ^ Biographical Sketches: William Henry Harrison Ninth President·1841.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Harrison, William Henry, (1773–1841).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29. ^ 2 Stat. 58
  30. ^ 30.0 30.1 Funk, Arville. A Sketchbook of Indiana History. Rochester, IN: Christian Book Press. 1969: 167. 
  31. ^ History & Facts:. Vincennes University.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William Henry Harrison, the ninth U.S. President, founded VU in 1801 while serving as governor of the Indiana Territory. VU was incorporated as Vincennes University on November 29, 1806 
  32. ^ Peck, J. M. The Jefferson-Lemen Compact. 1851-06-04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33. ^ Presidential Series - William H. Harrison. www.nationalguard.mil. [2020-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34. ^ Milligan, Fred. Ohio's Founding Fathers. iUniverse, Inc. 2003: 107–108 [2020-10-24]. ISBN 9780595293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35. ^ 35.0 35.1 Taylor, William Alexander; Taylor, Aubrey Clarence. Ohio statesmen and annals of progress: from the year 1788 to the year 1900 ... 1. State of Ohio. 1899. 
  36. ^ Bolívar, Simón. Bierck, Harold A. Jr. , 編. Selected Writings of Bolívar II. New York: Colonial Press. 1951: 732. ISBN 978-1-60635-115-4. 
  37. ^ Hall, James. A Memoir of the Public Services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 of Ohio. Philadelphia, PA: Key & Biddle. 1836: 301–309 [2020-10-24]. 
  38. ^ 38.0 38.1 Burr, Samuel Jones. The Life and Times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 New York: R. W. Pomeroy. 1840: 257–258 [2020-10-24]. 
  39. ^ Patricia M. Clancy – Clerk of Courts: History of the Clerk of Courts Office. Courtclerk.org. [2016-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4). 
  40. ^ Tobin, Jacqueline L. From Midnight to Dawn: The Last Tracks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Doubleday. 2008: 200–209. ISBN 978-0385514316. 
  41. ^ 41.0 41.1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Journal. 24th Congress, 2nd Session, February 4. 1837: 203–204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9). 
  42. ^ 42.0 42.1 Shepperd, Michael. How Close Wer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1836.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12-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9). 
  43. ^ Lorant, Stefan. The Presidency: A Pictorial History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from Washington to Truma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3. 
  44. ^ Historical Election Results. National Archives.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Carnes, Mark C.; Mieczkowski, Yanek. The Routledge Historical Atlas of Presidential Campaigns. Routledge Atlases of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020-10-24]. ISBN 978-0-415-92139-8. 
  46. ^ The Time Machine: 1840,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Ago. American Heritage. 1990-04 [200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47. ^ Bradley, Elizabeth L. Knickerbocker: The Myth behind New York. New Brusnwick, NJ: Rivergate Books. 2009-05-27: 70–71. ISBN 978-0-8135-4516-5. 
  48. ^ Essays on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nd His Administration. 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9-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49. ^ Anna Tuthill Symmes Harrison. The White House.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50. ^ 50.0 50.1 First Lady Biography: Anna Harrison. The National First Ladies' Library.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51. ^ 51.0 51.1 51.2 Harrison's Inauguration. American Treasure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7-08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52. ^ United States Senate. Inaugural Ball. inaugural.senate.gov. 2013-06-10 [2016-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3. ^ Inflation Calculator. Inflation Calculator. Official Inflation Data, Alioth Finance.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54.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Inaugural Address. Inaugural Addresse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artleby.com. 1989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55. ^ "I Do Solemnly Swear ...": Presidential Inaugurations. Library of Congress.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56. ^ Borneman, Walter R. 1812: The War That Forged a Na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arper Perennial). 2005: 56. ISBN 978-0-06-053113-3. 
  57. ^ 57.0 57.1 57.2 57.3 Michael J. Gerhardt. The Forgotten Presidents: Their Untold Constitutional Legacy (PD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20-10-24]. ISBN 978-019996779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31). 
  58.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Letter from Harrison to R. Buchanan, Esq.. 1841-03-10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透過Shapell Manuscript Foundation. 
  59. ^ Woollen, William Wesley.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sketches of early Indiana. Ayer Publishing. 1975: 51. ISBN 978-0-405-06896-6. 
  60. ^ Remini, Robert. Daniel Webster: The Man and His Time. W.W. Norton & Co. 1997: 520–521 [2020-10-24]. 
  61. ^ Official Portraits of the U.S. Presidents. The White House.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5). 
  62. ^ American History Series: The Brief Presidency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 Learning English. Voice of America. 2009-01-28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3). 
  63. ^ Brinkley, Alan; Dyer, Davis.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Houghton Mifflin. 2004 [2020-10-24]. ISBN 978-0-618-3827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64. ^ Harrison's Proclamation for Special Session of Congress (PDF). [2011-10-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04). 
  65. ^ Proclamation 45B—Convening an Extra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UC Santa Barbara.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66. ^ 66.0 66.1 66.2 Jones, Marty. The Thirty-One Day Presidency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merican History Magazine (Historynet). 2016-04-06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67. ^ 67.0 67.1 Cleaves, Freeman. Old Tippecanoe: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nd His Time.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939. 
  68. ^ 68.0 68.1 Freehling, William. William Henry Harrison: Death of the President.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4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69. ^ McHugh, Jane; Mackowiak, Philip A. What Really Killed William Henry Harris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3-31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70. ^ McHugh, Jane; Mackowiak, Philip A. Death in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William Henry Harrison's Atypical Pneumoni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06-23, 59 (7): 990–995. PMID 24962997. doi:10.1093/cid/ciu470. 
  71.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Key Events. Miller Center.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6-10-07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72.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Funeral: April 7, 1841. whitehousehistory.org.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73. ^ Solomon Northup. Twelve Years a Slave: Narrative of Solomon Northup, a Citizen of New-York, Kidnapped in Washington City in 1841, and Rescued in 1853.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透過Documenting the American South. 
  74.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Tomb. ohiohistory.org. Columbus Ohio: Ohio History Connection (formerly the Ohio Historical Society).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6). 
  75. ^ Feerick, John. The Problem of Presidential Inability--Will Congress Ever Solve It?. Fordham Law Review (Fordham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1963, 32 (1)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76. ^ 76.0 76.1 NCC Staff. A controversial President who established presidential succession. Constitution Daily.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 2017-03-29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77. ^ Rankin, Robert S. Presidential Succ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46-02, 8 (1): 44–56. JSTOR 2125607. doi:10.2307/2125607. 
  78. ^ Abbott, Philip. Accidental Presidents: Death, Assassination, Resignation, and Democratic Successio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005-12, 35 (4): 627–645. JSTOR 27552721. doi:10.1111/j.1741-5705.2005.00269.x. 
  79. ^ John Tyler, Tenth Vice President (1841). United States Senate. [2019-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80. ^ Kelly, Martin. Did Tecumseh’s Curse Kill Seven US Presidents?. ThoughtCo.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81. ^ The Met Collection Databas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82. ^ Megan Garber. The Oldest Known Photographs of a U.S. President. The Atlantic. 2013-02-05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83. ^ Damon, Allan L. Presidential Expenses. American Heritage. 1974-06, 25 (4)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9). William Henry Harrison was virtually penniless... beginning with a $25,000 payment to Mrs. Harrison in 1841 
  84.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Consumer Price Index, 1800–.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85. ^ Harrison, John Scott, (1804–1878).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86. ^ Calhoun, Charles William. Benjamin Harrison: The 23rd President 1889–1893. The American Presidents 23. New York: Macmillan. 2005: 43–49. ISBN 978-0-8050-6952-5. 
  87. ^ William Henry Harrison Presidential $1 Coin. United States Mint.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88. ^ Circulating Coins Production Figures: usmint.gov. United States Mint.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89. ^ 89.0 89.1 89.2 89.3 Greiff, Glory-June. Remembrance, Faith and Fancy: Outdoor Public Sculpture in Indiana. Indianapolis: Indiana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05. ISBN 0-87195-180-0. 
  90. ^ Statue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 - Cincinnati, Ohio - American Guide Series on Waymarking.com. www.waymarking.com. Groundspeak.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91. ^ Gannett, Henry. The Origin of Certain Place Na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ovt. Print. Off. 1905: 150 [2020-10-25]. 
  92. ^ Funk, Arville. A Sketchbook of Indiana History Revised 1983. Rochester, Indiana: Christian Book Press. 1969: 118. 
  93. ^ Overman, William Daniel. Ohio town names. Akron, Ohio. hdl:2027/mdp.39015015361465. 
  94. ^ History & Photos. VisitTippCity.org. [2016-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95. ^ Welcome to Harrison High School!. Harrison High School. Intrado.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96. ^ Welcome to William Henry Harrison High School. Tippecanoe School Corporation.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97. ^ School Profile. William Henry Harrison High School.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22). 
  98. ^ Carl Weiser; Jeff Suess; Sharon Coolidge. In Greater Cincinnati, one of America's most obscure presidents gets a parade. Cincinnati Enquirer. 2020-02-17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99.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gistration Form.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