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保羅·雅各比號驅逐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Z-5「保羅·雅各比」號 |
艦名出處 | 保羅·雅各比 |
下訂日 | 1935年1月9日 |
建造方 | 不萊梅德希馬格船廠 |
船廠編號 | 899 |
鋪設龍骨 | 1935年7月15日 |
下水日期 | 1936年3月24日 |
完工日期 | 1937年6月29日 |
退役日期 | 1945年5月7日 |
繳獲 | 1945年5月21日 |
法國 | |
船名 | 德賽號 |
艦名出處 | 路易·德賽 |
交船日期 | 1946年2月4日 |
啟用 | 1946年9月 |
停用 | 1949年1月 |
更名 | Q02號,1954年2月17日 |
除籍日 | 1954年2月17日 |
結局 | 1954年6月出售拆解 |
技術數據(竣工時) | |
船級 | 1934級 |
船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19米 |
型寬 | 11.30米 |
吃水 | 4.23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
續航力 | 1,53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5「保羅·雅各比」號(德語:Z 5 Paul Jacobi)是德國國家海軍暨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的五號艦,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原帝國海軍第十七魚雷艇半區艦隊司令、海軍少校保羅·雅各比。該艦於1935年7月15日開始在不萊梅的德希馬格船廠鋪設龍骨,1936年3月24日下水,至1937年6月29日交付使用,在戰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訓練。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Z-5號正在進行改裝,直到1940年初,它才開始在卡特加特海峽執行中立國船舶的違禁品查驗任務。該艦於1940年4月上旬參加了挪威戰役的早期階段,負責將部隊運送到特隆赫姆地區;同年晚些時候又被調往德佔法國,在當地對英國航運實施了數次攻擊。Z-5號於1941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維修狀態,至1942年初重返法國,成功護送兩艘戰艦和一艘重巡洋艦穿越英倫海峽回國(海峽衝刺)。接下來的一個月,該艦協助護送另一艘戰艦前往挪威北部,繼而於5月返回,開始另一次漫長的改裝。1943年,Z-5號基本都被閒置在北極,直到9月才回到德國進行再一次改裝。然而,它卻在盟軍對基爾的空襲中嚴重受損,至1944年底才重新投運。在戰爭餘下的大部分時間裏,該艦都在為德國人撤離東普魯士和轟炸蘇聯軍隊的艦艇提供護航。
Z-5號於1945年5月被盟軍俘獲,並在後者就如何處置被俘的德國軍艦進行商議期間都處於英國人的控制之下。它最終於1946年初被分配予法國,更名為德賽號(法語:Desaix)。同年晚些時候,該艦重新投運,但它在法國海軍的服役時間相當短暫,僅於1947年間曾巡航前往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然後於1948年底停運,1949年初被列入預備役。德賽號此後被用作在法國服役的其他前德國艦艇的備件來源,直到1954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Z-5「保羅·雅各比」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而在1939年加長艦艏後,則使得全長增至120米。它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設計排水量為2,171噸,滿載時則可達3,110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但實際上其最高速度甚至可達38.7節(71.7公里每小時)。Z-5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實際它在運用過程中重心過高,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1]事實證明,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2]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3]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3][4]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5]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3]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6]
主動式聲納系統可能於1940年底安裝,但具體完成時間不詳。戰爭期間,該艦的輕型防空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多次增強。經改良的20毫米38式炮取代了原來的30式炮,至1941年又加裝了三門。艉部遮蔽甲板上的兩門炮被替換為一個20毫米的四聯裝底座,這可能是在1942年中期的改裝過程中完成。在1944-1945年期間,Z-5號是少數幾艘按完整的「芭芭拉」計劃接受高射炮改裝的驅逐艦之一,其既有的全部37毫米炮和大部分20毫米炮都被大量改進型艦炮取代。第五門127毫米炮遭移除以彌補新增武器帶來的重量。它保留了原有的四聯裝炮座,但到戰爭結束時,其餘的防空武器是由四門雙聯裝和兩門單裝37毫米42式高射炮,以及佈置在艏樓和艦橋兩側的四門雙聯裝和一門單裝20毫米炮組成。[7]
歷史
[編輯]Z-5「保羅·雅各比」號得名於1915年2月12-13日夜間指揮第十七魚雷艇半區艦隊在阿魯姆暗沙觸雷陣亡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少校保羅·雅各比。它於1935年1月9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7月15日開始在不萊梅的德希馬格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899。該艦於1936年3月24日下水,至1937年6月29日竣工。[8]隨後,它作為第2驅逐支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1937年末的海軍演習。[9]1938年4月,Z-5號及其姊妹艦Z-8「布魯諾·海涅曼」號駛往挪威,測試計劃用於後續驅逐艦船級的新式150毫米TbtsK C/36型艦炮。Z-8號共裝備了四門新式武器,在奧勒松完成射擊試驗後將其移除。同年8月,Z-5號跟隨第2驅逐支艦隊參加了海上閱兵以及接下來的艦隊操練。該支艦隊於10月陪同裝甲艦施佩伯爵將軍號前往地中海,並在相繼訪問了維戈、丹吉爾和休達後歸國。[10]從1939年2月到9月29日,Z-5號在威廉港進行了長時間的改裝。[11]
改裝工作完成後,Z-5號受命自10月11日起在卡特加特海峽執行中立國船舶的違禁品查驗任務,直到1940年2月重回造船廠。[11]在同年4月「威悉演習行動」的挪威戰役期間,該艦被編入第二集群,任務是運送第3山地師的第139山地獵兵團與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一同攻佔特隆赫姆。這些艦隻於4月6日開始裝載部隊,並於第二天啟航。[12]Z-5號及其姊妹艦Z-8號和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各率領一個連的山地部隊,負責奪取保衛特隆赫姆峽灣入口的堡壘。途中由於天氣非常惡劣,Z-5號發生了嚴重的左搖,導致左舷鍋爐進水口被海水淹沒,左舷發動機暫時關閉,另有五名船員被衝下海。在出其不意地通過堡壘後,這些艦隻得以輕鬆讓部隊登陸並佔領了堡壘。所有同行的驅逐艦都在途中遭受了風暴的破壞,且由於補給艦未能如期抵達而燃料不足。希佩爾將軍號奉命於4月10日回國,Z-5號和Z-8號遂將所剩燃料轉移至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以便讓後者為巡洋艦提供護航。Z-5號因發動機故障而滯留在特隆赫姆直到5月初。其艉部魚雷發射管被拆除並重新安裝在兩艘被扣押的小艇上,以改善當地的防禦。[13]
該艦於5月10日抵達威廉港,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進行了維修。6月30日,它重返特隆赫姆,並於7月25日戰艦格奈森瑙號返回基爾時為其提供掩護。在9月中旬被轉移到德佔法國的大西洋沿岸之前,Z-5號曾在北海佈設了水雷。暫駐布雷斯特基地期間,它又於9月28-29日夜間在法爾茅斯灣協助佈雷。這片雷區共造成5艘、總計2,026總噸的船舶沉沒。[14]之後,該艦回到威廉港開始了漫長的改裝,一直持續到1941年10月。在此過程中,其艦橋上方新增了一台FuMO-21型雷達。[15]當離開丹麥奧胡斯前往挪威的途中,Z-5號磕碰到了一個浮標,導致左舷螺旋槳損壞,不得不返回基爾進行維修,直到11月24日。此後在重回奧胡斯裝載水雷後,該艦的鍋爐又發生故障,被迫再度回國。12月29日,當Z-5號停泊在威廉港的船塢時又被盟軍空襲的炮彈碎片輕微致損,三名船員也因此喪生。[16]
1942年1月中旬,當戰艦鐵必制號從波羅的海駛向特隆赫姆時,Z-5號也為其護航了數日。[17]為了準備「地獄犬行動」,該艦於1月24日跟隨當時的德國第5驅逐區艦隊餘部一同從基爾出發,前往法國。[18]翌日傍晚,區艦隊中的Z-8號在比利時海岸撞上了英國佈雷艦鴴號佈設的兩枚水雷後沉沒。[19]Z-5號救出34名倖存者,並前往勒阿弗爾將他們安置上岸,然後於26日抵達布雷斯特。德國艦群於2月11日離開布雷斯特執行「海峽衝刺」,令英國人大吃一驚。期間Z-5號協助擊退了五艘英國驅逐艦的攻擊,並毫髮無損地躲過了一系列空襲。[20]不久之後,該艦與其它四艘驅逐艦一同護送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和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前往特隆赫姆。惡劣天氣迫使它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在抵達特隆赫姆之前返航,尤金親王號則在分離後遭一艘英國潛艇嚴重擊損。[16]3月6日,作為「體育宮行動」的一部分,鐵必制號計劃在Z-5號和其它三艘驅逐艦的護航下,攻擊返航的PQ-8號和出航的PQ-12號護航船隊,但Z-5號因航速太慢而在行動當晚受命返回港口。[21]兩個月後,在「魔笛行動」中,Z-5號、Z-25號和兩艘魚雷艇從5月16日至18日負責護送嚴重受損的尤金親王號從特隆赫姆回到基爾。抵達兩天後,Z-5號也開始了漫長的改裝,一直持續到12月。[16]
1943年1月9日,它與另外兩艘驅逐艦一起護送戰艦沙恩霍斯特號和尤金親王號試圖從戈滕哈芬返回挪威。兩天後,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架飛機在途中發現了這兩艘艦,由於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條件,德國人放棄了這次嘗試。接下來的一個月,Z-5號獨自前往挪威的博根峽灣。3月中旬,它將戰艦鐵必制號、沙恩霍斯特號以及裝甲艦呂措號掩護至阿爾塔峽灣,更靠近盟軍前往俄羅斯的護航航線。兩周後,該艦及其姊妹艦Z-6號和Z-20「卡爾·加爾斯特」號於3月31日駛往揚馬延島,計劃與封鎖突破船列根斯堡號會合。它們搜尋了好幾天,直到日益惡劣的天氣迫使它們帶着風暴損傷返回港口。德國人並不知道,列根斯堡號已於3月30日遭到一艘英國巡洋艦攔截並擊沉。Z-5號遂於9月護送呂措號返回基爾,然後自9月30日開始另一次漫長的整修。[22][23]
Z-5號在盟軍對基爾的空襲中嚴重受損。一枚炸彈擊中了艏樓,引發嚴重火災,而另外四枚炸彈落在旱塢內,使艦身砸滿碎片並因此沉沒。它直到1944年4月才重新浮起,改裝本身則直到11月才完成。[24]除了必須安裝一具新的艦艏,該艦的雷達還被替換為更新的FuMO-24型,為此其前桅也被重建成門柱形狀,以便6×2米寬的天線能夠完全旋轉。艦身後部煙囪平台上的探照燈則由一台FuMO-63「霍恩特維爾」K型雷達取代。[25]在7月18日的空襲中再次被炸彈碎片致損後,Z-5號只得被拖到斯維訥明德完成後續的工作。11月13日,它宣佈重新投運,並負責護送醫療船馮·施托伊本將軍號從戈滕哈芬前往斯維訥明德。隨後,該艦於12月20日安裝了新式的37毫米炮。1945年1月14日,在瑞典哥特蘭島進行魚雷訓練時,Z-5號發射的一枚魚雷繞回並擊中自身,但只造成了輕微的損害。它於當月19日重返戰場,在波羅的海東部為船隻護航。在其中一次任務中,該艦意外地被貨船黑爾佳·施羅德號撞到艦艉。維修工作直到2月27日才完成,戰爭海軍利用此機會為其加裝了更多的高射炮。[22]
3月6日至9日,Z-5號炮擊了蘇聯軍隊,而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當德國人面對蘇聯紅軍的推進而撤離東普魯士時,它則交替執行炮擊和護送任務。為了阻撓該艦為最後的幾支難民船隊提供護航,部分厭戰的船員於5月2日破壞了艦上的陀螺羅盤。[22]有三人因此被戰地軍事法庭定罪,由海軍少將伯恩哈德·羅格判處死刑。[26]五天後,Z-5號在弗倫斯堡退役,並於5月21日航行到英國控制下的威廉港,以等待其命運的確定。法國原本拒絕接收任何被俘艦艇,但最終接收了Z-5號和另外三艘驅逐艦。它於1946年1月15日抵達瑟堡,至2月4日正式移交法國。[27][28]
同一天,該艦以法國將領路易·德賽的姓氏重新命名為「德賽」號,並被編入第1驅逐支艦隊,進而於1946年9月進行了試航。1947年3月至6月,當法國總統樊尚·奧里奧爾出訪法屬西非和北非時,它成為了為戰艦黎希留號護航的一份子。同年晚些時候,德賽號又獨自訪問了北非。它參與了1948年的春季海軍演習,並於5月30日在布雷斯特參加了為奧里奧爾舉行的海上閱兵。該艦在紀念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逝世一百周年期間出現在聖馬洛,並在11月4日返回瑟堡之前造訪了波爾多。德賽號於年底前退役,1949年1月被縮編至預備役。在1954年2月17日被除籍之前,該艦一直被用作在法國服役的其他前德國艦艇的備件來源。其廢艦體被重新命名為Q02號,並於6月作廢品出售。它最終被拖到魯昂完成拆解。[29]
註釋
[編輯]- ^ Whitley,第18頁.
-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 ^ 3.0 3.1 3.2 Gröner,第199頁.
- ^ Whitley,第68頁.
- ^ Whitley,第215頁.
- ^ Whitley,第71–72頁.
- ^ Whitley,第73–74頁.
- ^ Whitley,第203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16頁.
- ^ Whitley,第79–80頁.
- ^ 11.0 11.1 Koop & Schmolke,第82頁.
- ^ Whitley,第96頁.
- ^ Haarr,第91, 296–297, 300, 303頁.
- ^ Whitley,第106–107頁.
- ^ Koop & Schmolke,第40頁.
- ^ 16.0 16.1 16.2 Koop & Schmolke,第83頁.
- ^ Rohwer,第135頁.
- ^ Whitley,第117頁.
- ^ Rohwer,第138–139頁.
- ^ Whitley,第117–120頁.
- ^ Whitley,第133–134頁.
- ^ 22.0 22.1 22.2 Koop & Schmolke,第84頁.
- ^ Whitley,第164–165頁.
- ^ Whitley,第169頁.
- ^ Koop & Schmolke,第40, 84頁.
- ^ So etwas unterschreibt man nicht einfach. Der Spiegel. 1965, (43) [2015-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Gröner,第200頁.
- ^ Whitley,第196頁.
- ^ Whitley,第196, 198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arr, Geirr 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Norway, April 1940.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310-9.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