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点
![]() |



北极点(英语:North Pole),用于称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极,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点,也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在北半球与地表相交会的点。北极点周围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以北纬66°34′的北极圈为分界线。地理上的北极以下面的解释为准: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之一,地理上的北极是纬度为北纬90°的点,在方向上是真北,在这一点所指向的任何方向都是南方。
精确定义
[编辑]长久以来,人们都相信地球的自转轴和北极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18世纪才有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预测到这个轴会轻微的晃动。大约在20世纪初期,天文学家注意到,如果从地球上一个固定的点观察天上的恒星,会有微小但明显的纬度变动。这种变动的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极的漂移,但只是几米的量,而且有几个周期性的和一个不规则的标移分量。以大约435天为周期的漂移的分量在欧拉预言的八个月的分量,现在被人们称为钱德勒摆动。这种摆动意味着当要求的精确度高于1"时,根据自转轴定义的北极就不再适用了。
地球上的座标(经度、纬度和海拔)或地形是固定于地貌的,当然,大陆漂移和火山等侵蚀作用,会造成地表的上升或下降,使得所有的地理特征都没有可供固定的系统。现在,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和国际天文联合会共同制定了国际地表参考系统给了极好的架构,持续的以精密的测量来定义这个系统的地理北极,并且公告自转轴的变动值。(参见极移)。
北极探险史
[编辑]1900年前
[编辑]
早在16世纪,许多杰出的人士认为,北极是一个大海,它在19世纪被人们称为冰间湖或开放极地海洋。因此希望通过可以通过一年内有利发现浮冰的时间数次远征找到办法,而捕鲸船也常用于寒冷的北方纬度地区。[1]
1900年-1940年
[编辑]美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库克声称在1908年到达北极[2]。罗伯特·皮里也声称在1909年到达北极[3],但由于量测仪器的不精确,无法确认他们是否有到达北极。
第一个可验证,在科学上可信的北极探险是由1926年5月12日,由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和美籍赞助人林肯·埃尔斯沃思进行的,当时是用飞艇Norge进行的[4],飞艇属于挪威政府,但是由意大利工程师Umberto Nobile设计及以驾驶。航程从挪威的斯瓦巴群岛跨越北极海到阿拉斯加,上面有许多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后来在1928年驾着飞艇第二次造访北极,但在回程中坠毁,一半的工作人员也因此丧生。
1940年-21世纪
[编辑]人类挑战船只抵达北极点的纪录,从20世纪初期开始,然而几次的挑战都失败了,当时苏联的破冰船因为动作太慢而被冰包围,不幸沉没,船员多日后被飞行员发现才获救。随着二战后核能的广泛利用,许多特种船只获得了无限的续航力,挑战北极的行动才得以实践,这当然也成为美苏之间的较量题材,1958年,美国使用了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穿越了北极点,后来雪板号核动力潜艇更是首艘浮到北极点的船只。而真正利用水面船只到达北极点,则是由苏联的核动力破冰船完成,至此北极点正式被人类攻略。
北极地区特点
[编辑]白天和黑夜
[编辑]北极在夏天时,太阳持续在地平线上,称为极昼,相反的,在冬天时太阳持续的在地平线下,称为极夜。北极的日出约在春分(约在3月20日),之后花三个月的时间,在夏至(约在6月21日)到其最高点,仰角约23½°度,之后太阳开始落下,日落约在秋分(约9月23日)。当北极看的到太阳时,太阳的轨迹类似一个与地面平行的大圆。大圆一开始靠近地平线,慢慢上升,到夏至时高度最高,再慢慢下降,在秋分后就看不到了。
在日出前或日落后,阳光因空气折射而照到地面的光称为曙暮光。北极的民用曙暮光约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二周内,航海曙暮光约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五周内,而天文曙暮光约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七周内。
上述的情形是因为地球的转轴倾角以及其绕太阳旋转。地球的转轴倾角在一年内的变化非常小。在北方的夏天北极面对太阳。然后慢慢的背对太阳,到冬季时离太阳最远。南极的情形相近,只有六个月的间隔。
时间
[编辑]在地球大部分的地区,是以经度决定其时区及时间,因此其时间多少会和太阳的位置同步(例如中午时太阳在最高点的位置)。但北极每年只有一次日出,一次日落,且所有的经线都交会在北极,不适用上述的规则。北极没有固定的居民,也没有设定时区。采险者可以用任何方便使用的时区,如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或是出发地点的时区。
气候
[编辑]
由于北极是在海平面上,且周围由海洋包围,不像南极是在一个有海拔的陆地上,因此北极的温度显著的比南极要高。
北极冬天(1月)的气温介于−43 °C(−45 °F)到−26 °C(−15 °F),平均约在−34 °C(−29 °F)。夏天(6至8月)的温度平均会在冰点,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温为5 °C(41 °F),比南极的最高温−12.3 °C(9.9 °F)要高很多[5]。
北极的海冰约有2至3米(6英尺7英寸至9英尺10英寸)厚[6],不过其厚度、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形、以及在开放水域中的破裂情形都会随气候和天气而产生明显的变化[7]。研究指出这些年来浮冰厚度已渐渐变薄[8],这有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响,但最近发现的冰层厚度突然变薄,不太可能完全只归咎由北极的暖化[9]。研究也针对出数十年后北极在夏天会完全没有冰[10],预计时间从2016年[11][12]到21世纪后期甚至更晚。
北极海冰减少后,可以反射太阳辐射的冰减少,会加速全球暖化效应,而且会促进极地涡旋的产生,对气候有不良的影响[13]。
生态
[编辑]北极熊很少出现在纬度高于北纬82°的地区,原因是缺乏食物,不过在北极附近有发现北极熊的踪迹,2006年有探险队看到有北极熊在距北极只有1英里(1.6千米)的地点[14][15]。在北极有出现过环斑海豹,也曾在距89°40′ N.不到60千米(37英里)的距离看过北极狐[16][17]。
有在北极或北极附近发现过鸟类,包括雪鹀、暴雪鹱及三趾鸥,不过因为鸟类会跟着船及探险队,上述观察到的也许不是原来鸟类的活动范围[18]。
在北极的水中有发现鱼类,不过数量可能不多[18]。俄罗斯探险队的一名成员在2007年8月下降到北极的海床,在报告中提到其中没有生物[19][20]。不过后来俄罗斯探险队有在海床上发现海葵,潜水者的录影影像中也发现有不知名品种的虾及端足类生物[21]。
参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John K. Wright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43, No. 3. (Jul., 1953), pp. 338–365 "The Open Polar Sea"
- ^ Robert Bryce Cook and Peary: the Polar Controversy Resolved Stackpole 1997; Henderson, B. (2005) True North W W Norton & Company ISBN 978-0-393-32738-0
- ^ 1909年4月6日 人类首次徒步到达北极. [2014年11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 Tierney, John. (2009-09-07) Who Was First at the Nor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erneylab.blogs.nytimes.com. Retrieved on 2012-07-04.
- ^ "Antarctic Sun: Heat Wa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Antarctic Program
- ^ Beyond "Polar Express": Fast Facts on the Real Nor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 ^ Sea Ice. Sate of the Cryosphere. NSIDC. [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5).
- ^ "Arctic ice thickness drops by up to 19 per c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Telegraph (2008-10-28).
- ^ Model-Based Estimates of Change. IPCC. [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3).
- ^ Jonathan Amos (2006-12-12). Arctic sea ice "faces rapid mel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 ^ Richard Black (2001-04-08). New warning on Arctic sea ice mel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 ^ David Ljunggren (2009-03-05). Arctic summer ice could vanish by 2013: expe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 ^ Future of Arctic Climate and Global Impacts. NOAA. [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9).
- ^ Polar Bear – Population & Distribu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F, January 2007
- ^ Explorers' Bl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eenpeace Project Thin Ice (2006-07-01).
- ^ Antti Halkka (February 2003). Ringed seal makes its home on the ice. suomenluonto.fi
- ^ The Arctic Fo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gnus Tannerfeldt
- ^ 18.0 18.1 FARTHEST NORTH POLAR BEAR (Ursus maritimus) (PDF). [2011-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03).
- ^ Russia plants flag under N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007-08-02).
- ^ (俄文) News video of the Russian descent at the Nor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orth Pole sea anemone named most northerly spec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bserver, 2 August 2009
外部链接
[编辑]- Arctic Counci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Northern For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orth Pole Web C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hort Arctic summer of 200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puzzling Arctic summer of 2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AQ on the Arctic and the North Po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olar Controversies Still R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by Roderick Eime
- Magnetic Poles locations since 16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wnload the KMZ file. For Google Earth Users.
- The Polar Race a biennial race to the 1996 certified 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North Pole
- The Polar Challenge an annual race to the Magnetic North Pole
- Daylight, Darkness and Changing of the Seasons at the North Po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deo of scientists on sea ice at the North Pole as it begins to crack underfoot
- Experts warn North Pole will be 'ice free' by 204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9月前北极冰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