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教案
曹州教案 | |
---|---|
位置 | 大清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 |
日期 | 1897年11月1日夜間 |
死亡 | 2 |
主謀 | 不明(咸信為大刀會成員) |
參與人數 | 20至30人 |
曹州教案,亦稱鉅野教案,發生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1月1日,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今菏澤市鉅野縣麒麟鎮)磨盤張莊的天主教堂2名在堂內的德國聖言會神父能方濟和韓理加略由於不明原因被殺死。[1]
事件
[編輯]教案發生在張家莊(今磨盤張莊)[2][3],薛田資是張家莊的本堂神父,另外兩位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加略來探望他。[3]薛田資是這樣描述此事:[3]在午夜上床睡覺前,傳教士們進行諸聖節的安魂曲彌撒練習。薛田資把房間讓給了客人過夜,自己搬進了一個空着的搬運工房間。傳教士們認為這個地區很安全,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薛田資也沒有鎖上房門。在傳教士們睡覺後不久,二十到三十名武裝襲擊者[4]闖進傳教團大院,他們打破能方濟和韓理加略住房的門並殺死兩人。攻擊者搜尋薛田資但沒有找到,當地的中國教徒來到現場時襲擊者撤退了。兩名受害者被中國教徒發現時已經有多處刺傷,據推測在午夜前不久死亡。[5]
至今仍未知道誰是襲擊者,但最普遍認為是大刀會製造這場襲擊。[5]薛田資將此事歸咎於鄰近村莊(曹家莊)的看守,原因是典獄長與有錢親戚間發生爭執,因後者皈依天主教並拒絕支付當地寺廟宴席的費用。[3]
後果
[編輯]在曹州教案發生後不到兩週,德意志帝國就以殺害傳教士為由佔領了膠州灣。在德國的威脅下,清政府被迫免去許多山東官員(包括山東巡撫李秉衡)的職務,並自費在該地區(濟寧、曹州和鉅野)修建三座天主教堂,[6]被襲擊的使團獲得3000兩銀子賠償,並獲得該地區建造七座防禦設施的權利,同樣由清政府支付費用。[7]這一定居點加強山東省南部的傳教,也成為義和團運動的一部分原因。[8]其他列強(俄羅斯、英國、法國和日本)開始模仿德國爭奪殖民地,以此確保自己在中國的勢力。[9]
評論
[編輯]歷史學家保羅·科恩將曹州教案稱為「在中國的帝國主義活動增強過程中的開口楔子」[10],約瑟夫·W·埃舍利克稱,曹州教案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11]
參考資料
[編輯]- ^ Esherick 1987,第123頁
- ^ 巨野教案钩沉-大众日报数字报. 58.56.89.141.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3.0 3.1 3.2 3.3 Stenz 1915
- ^ Esherick 1987
- ^ 5.0 5.1 Clark 2011,第52頁.
- ^ Esherick 1987,第131頁.
- ^ Tiedemann 2007a, pp. 27–28.
- ^ Esherick 1987, pp. 134–35; Cohen 1997,第21頁.
- ^ Esherick 1987, pp. 129–30.
- ^ Cohen 1997,第21頁
- ^ Esherick 1987,第123頁.
外部連結
[編輯]- Clark, Anthony E., China's Saints: Catholic Martyrdom During the Qing (1644–1911), Lexington Books, 2011.
- Cohen, Paul,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231-10651-3.
- Esherick, Joseph W.,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ISBN 0-520-06459-3.
- Stenz, Georg-Maria, Life of Father Richard Henle, S.V.D. missionary in China : assassinated November 1, 1897, Techny, IL: Mission Press, S.V.D., 1915
- Tiedemann, R. G., The Church Militant: Armed Conflicts between Christians and Boxers in North China, Robert Bickers; R.G. Tiedemann (編), The Boxers, China, and the World, 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17–41, 2007a, ISBN 978-0-7425-5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