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峰
馮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馮福春,筆名畫室、洛揚、維山、成文英、何丹仁、呂克玉等,男,浙江義烏人,中國詩人、文藝評論家。
生平
[編輯]馮雪峰出身農家,九歲入鄰村私塾讀書。1919年,馮雪峰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師範學校。1921年馮雪峰因參加學生運動被第七師範學校開除,後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他開始寫作新詩,加入了晨光社。翌年,與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以「湖畔詩社」的名義合集出版詩集《湖畔》[1],內收馮雪峰的詩17首。1923年,馮雪峰因家庭困難輟學。同年與潘漠華、應修人合著的《春的歌集》出版,內收馮雪峰所作新詩11首。
1925年,馮雪峰到北京大學旁聽課程。1927年6月,馮雪峰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遭到通緝,避難於未名社近三個月。1928年馮雪峰迴到義烏,不久又受到國民黨浙江省政府通緝,離開義烏到上海,逐漸與魯迅熟識起來。1929年,馮雪峰遷居景雲里茅盾家中。1930年,馮雪峰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1931年 馮雪峰任"左聯"黨團書記,為"左聯"起草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1932年,馮雪峰與魯迅等四十餘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後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3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負責籌備在上海舉行的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主題的遠東反戰會議。同年,馮雪峰奉調往中央蘇區工作,但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任中央蘇區黨校副校長。參加長征,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6年參加東征,任地方工作組組長[2]。根據1936年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晉西會議精神,國共開始秘密接觸談判,馮雪峰被中央(張聞天、周恩來)派遣同南京當局聯絡(當時稱為「外交」),進行上層統一戰線,4月15日或16日與張子華離開瓦窯堡,17日到東北軍控制的膚施,21日在西安換乘火車,4月24日或25日到上海。化名李允生,身份為中共中央特派員,有權接管領導上海的一切黨的工作。首先與茅盾、魯迅取得聯繫。馮雪峰在魯迅家裏會見胡風商量並徵得魯迅同意後,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時期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6年5月9日晨5時,胡風寫完《人民大眾向文月要求什麼?》正式公開發表了這一口號。馮雪峰首先派遣王學文考核了中央文委及其所領導的左翼文藝界團體的工作,然後馮雪峰解散了中央文委,從周揚手裏接管親自領導文藝工作,參與了從1936年6月展開的「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時期的大眾文學」兩個口號的公開論爭。1936年7月從王學文手裏接管了特科工作,組織把埃德加·斯諾和史沫特萊送到了陝北[3]。1936年7月6日中央安塞會議後,張聞天、周恩來給馮雪峰的信(由劉鼎隨張學良參加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而帶到上海)[4],表示對魯迅(「你老師」)以及茅盾(「沈兄」)「抗日救國的努力」「我們都很欽佩」「轉至我們的敬意」,「對於你老師的任何懷疑,我們都是不相信的」,「請他不要為一些輕薄的議論而發氣」。該信指示馮雪峰「同一切關門主義做堅決的鬥爭」,「這種關門主義傾向,就是在一些左傾的刊物中還是時常表現的」,「關門主義在當前是一種罪惡,常常演着同內奸同樣的作用」,「但這些人同內奸是不同的, 解決的方法也完全不同。解釋還是第一。」1936年7月26日、30日於保安縣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4],討論研究了「上海工作」,毛澤東說「上海工作是有進步的」;周恩來說「必須要多派如允生同樣的人去」,馮雪峰的「工作範圍太複雜,在外交方面、政治方面都要他負責,事實上是做不來的」;對今後上海的工作,張聞天說文化界的團體、救國會,組織上都比較狹隘,對南京各方面的活動也要擴大,毛澤東說今後工作應着重更廣泛的統一戰線,對一切可能同情抗日的人應大大的開門;博古指出,上海黨的組織大部分靠得住,馮雪峰的工作應該首先是依靠原有的基礎,在上海建立黨的工作;毛澤東說對文化界的矛盾,也是應該注意的,要好好說服他們。1936年8月14日,毛澤東給馮雪峰的指示信[4],關於同國民黨各派系開展上層統一戰線,「宋孔歐美派、馮玉祥派、譚振派,特別是黃埔系中之陳誠、胡宗南,須多方設法直接間接找人接洽,一有端緒,即行告我。」江浙財團代表人物「虞洽卿、穆藕初有聯絡希望否?」
另外,根據相關黨史回憶錄顯示,在這段駐留上海期間,馮雪峰在中共上級的指令下,經過重重努力,在上海街頭尋找到了毛澤東失散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不過現在也有人士[誰?]根據多方相關資料分析,懷疑尋找到的那兩個乞丐流浪兒身份存疑。[5][來源可靠?]
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馮雪峰參加在廬山舉行的周恩來、博古、林伯渠對蔣介石的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與博古吵翻,氣得跑回上海;認為這樣的談判是投降,他們要投降,我不投降,再也不幹了[6]。1937年8月8日張聞天致電馮雪峰[4]:「望於8月20日前到達延安討論時局問題。」洛川會議後,1937年9月4日博古到達南京繼續國共談判、交涉。16日(電報沒有月份,可能是9月或10月)張聞天致電博古[4]:「洛川時決定調李允生來此。此事究竟結果如何。上海所有來人沒有一個滿意他的。望堅持原來決定辦理。」22日(9月或10月),張聞天致電博古[4]:「允生問題如何解決,以穩重為主。」1937年10月23日,張聞天致電馮雪峰(通過潘漢年轉)[4]:
中央即欲討論如何發展全國文化運動問題,並總結年來的上海文化運動。同時上海來人對於你在上海文化運動上的領導均不滿意。中央當然不能聽一面之詞。因此兄之來延安開會實際必要。如果兄對於現任工作不滿意,亦可由中央重新分配適當工作。
1937年10月25日潘漢年、劉曉給毛澤東、張聞天的電報[4],首先報告「李允生已不告而行」,然後引述了馮雪峰行前給潘漢年留的一封信的大意:
行前給我留一信,大意:一、身體不好,要求到鄉下去休息二、三月,要我轉向你們申請。二、將來患難來時仍挺身而出。三、請黨對他這類份子不當作幹部看,所以他離開工作沒有關係。四、對組織有些意見,不願再說,以保存他自己的清白和整個大局。
馮雪峰迴到義烏準備寫作以長征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盧代之死》[7]。到1940年《盧代之死》基本完成,後失落。1941年,一青年給馮雪峰寫信敘述國民黨特務在金華的暴行,導致馮雪峰被逮捕。由於信上寫的是馮雪峰的原名馮福春,所以關押者一直不知道所關的人是馮雪峰。馮雪峰在江西上饒和福建建陽徐市被關押六百餘天后,在郭靜唐和宦鄉等人的艱苦努力下被保釋出獄[8]。1943年6月輾轉到達重慶,從事統戰和文化工作,著有《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1946年到1949年,在上海居住,開始寫寓言。
1949年之後,馮雪峰擔任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位,主要從事對魯迅的宣傳和研究工作,組織了對魯迅著作的整理與出版。1954年因未積極參加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被解除《文藝報》主編職務,次年因「胡風事件」遭到批判。1956年馮雪峰主持編注新版《魯迅全集》。1957年馮雪峰被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被開除黨籍。1961年被摘去右派帽子[2]。
摘去右派帽子的馮雪峰希望可以完成《盧代之死》的創作,卻被告知他的身份不適合寫長征這種題材,憤怒之下焚毀了草稿[7]。文革開始後不久,馮雪峰就被打成「叛徒」,1969年-1971年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回京後開始校訂《魯迅日記》。1976年因肺癌去世,1979年4月中共中央為他徹底平反並恢復名譽,追悼會於1979年11月17日在北京西苑飯店大禮堂舉行。
主要作品
[編輯]- 《湖畔》(1922)
- 《春的歌集》(1923)
- 《革命與知識階級》(1928)
參考文獻
[編輯]- ^ 楊建新主編. 浙江文化地图 第3册 人文化成 浙江名人文化.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1-12: 144. ISBN 978-7-5514-0019-0.
- ^ 2.0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一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4: 576.
- ^ 冯雪峰与斯诺、史沫特莱赴陕北经过. [201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程中原:「關於馮雪峰1936—37年在上海情況的新史料」,《新文學史料》第4期,第8-14頁。
- ^ 润涛阎:上世纪最大骗局:毛岸英毛岸青是假的!.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7).
- ^ 胡愈之《我的回憶》第308-309頁。
- ^ 7.0 7.1 冯雪峰. [201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 ^ 冯雪峰在徐市集中营. [201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外部連結
[編輯]- 張釗貽:〈馮雪峰「神化」魯迅的努力、困境和貢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