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中部經濟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中部經濟區位於中國中部的區域,屬於經濟地理概念,與華中地區並不等同,在2004年中國提出「中部崛起計劃」以前,還沒有特定的範圍,屬於泛泛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不沿邊、不沿海靠近版圖中部的省級行政區,也可以理解為臨近中原腹地的地區,廣義上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陝西重慶貴州以及青海寧夏共計10省、1直轄市和1自治區。

按照《中部崛起計劃》概定的範圍,「中部」為經濟地理地緣經濟)概念,區域範圍僅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共計6省,目前設有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進行協調規劃。這些省份地處內陸腹地,總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2012年時總人口為36,745萬人,其中河南人口9388萬(2011年末),河南地區GDP31,720億元(2012年),湖北人口57,237,740人(2010年),湖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250.16億(2012),湖南人口7119.34萬人,地區GDP22,154億元(2012年地區GDP總量為104,276億元人民幣。相比較而言,目前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低於東部經濟區,高於西部經濟區,但經濟發展的增速低於西部經濟區

中部經濟區的經濟、人口和面積的基本情況
省級行政區 GDP(不含[1]
億元)(2017年)
人口(萬人)
(2016年)
面積
(平方公里)
中國大陸 827122.0 138,271 9,596,960
中部 179412.35 36,709 1,026,000
百分比 21.69% 26.55% 10.7%

河南省 44988.16 9,532 167,000
山西省 14973.51 3,682 156,000
安徽省 27518.67 6,196 139,000
江西省 20818.5 4,592 166,600
湖北省 36522.95 5,885 187,400
湖南省 34590.56 6,822 210,000

備註:山西省在行政區劃上屬華北大區,安徽省和江西省在行政區劃上屬華東大區。由於這三省目前經濟相對滯後、且不沿海,故在經濟上被劃入中部地區。中國政府提出的中部崛起計劃,以上六省都包含在內。

中國四大經濟地理區
東部
西部 西部大開發
東北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中部 中部崛起計劃

地理

[編輯]

中部經濟區處於中國地理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從北到南的地貌依次是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長江黃河兩條主要河流貫穿中部。長江流域分佈着中國五大淡水湖的三個: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其他大型湖泊還有梁子湖洪湖大官湖龍感湖等。

由於中部6省跨越中國南北界限,因此氣候和環境的南北差異很大。山西和河南地處北方,為溫帶季風氣候;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大體地處南方,為副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地位

[編輯]

中部各省都歷史悠久,因此都曾有過繁榮昌盛的時代。河南的洛陽開封安陽為知名古都。宋代四大書院全部位於中部省份(河南應天書院、湖南石鼓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經濟方面以山西的晉商和安徽的徽商最為出名。但由於末歐美國家資本流入等原因,大部分晉商和徽商在民國時期走向沒落。明朝時期經濟繁榮的四大名鎮有三個(景德鎮朱仙鎮漢口鎮)在中部經濟區;清朝民國四大米市在中部。武漢為中部經濟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及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自開埠以來,武漢的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中部經濟區乃至全國的領先水平,對外貿易量在民國時期僅次於當時的上海,人稱「駕乎津門,直逼滬上」,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武漢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列全國第四,然而改革開放之後,其經濟發展速度及水平逐漸被東部沿海城市超越。南昌曾為前中華民國軍事首都,是中國中部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而中共也在此發動了第一次武裝暴動(南昌起義),但20世紀80年代後,其經濟增長較為緩慢。鄭州在20世紀初成為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的交匯點後,迅速發展成中原地區的一個大城市。

中部經濟區有黃帝炎帝的故里,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也在河南建立。春秋戰國楚國主要控制河南西南部和湖北、湖南兩省,並擴張到安徽和江西等省(江西、安徽等地區後曾被吳國征服);山西和河南部分地區主要為晉國的疆域。中部經濟區文化十分多元,有中原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贛文化徽文化等。四大書院四大名樓都在中部經濟區。中部6省有3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30個),55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250個),98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275個),139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五批)(全國4296個)。

人口

[編輯]

中部6省戶籍人口總數36745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8.1%;其中城鎮人口13,074萬人,占人口數的36%,低於全國43%的平均水平;鄉村人口23,631萬人,占人口的64%,高於全國57%的平均水平。

中部經濟區人口比較(2016年,單位:萬人)
區域 人口 城鎮人口 鄉村人口

合計 138,271 79,298 58,973
城鄉比率% 100% 57% 43%

合計 36,709 19,370 17,339
城鄉比率% 100% 53% 47%

河南省 9,532 4,623 4,909
山西省 3,682 2,070 1,612
安徽省 6,196 3,221 2,975
江西省 4,592 2,438 2,154
湖北省 5,885 3,419 2,466
湖南省 6,822 3,599 3,223

經濟

[編輯]
中部六省

註:數據資料需要更新

中部經濟區的經濟總體水平落後東部沿海地區,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位於西部西南的成渝地區經濟強於中部地區,由於與東部落差進一步增大,而與西南經濟相對發達的四川重慶兩省相比經濟又被超越,中部發展壓力增大。為此國家提出了中部崛起計劃,旨在縮短中部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其內容大多借鑑了西部大開發西南地區建設的經驗。表現為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仍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GDP總量佔全國的20.3%,人均10082元(2005年),僅及全國平均水平(13944元)的72.3%。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6.6:46.9:36.5,和全國的12.5:47.3:40.3水平相比,仍舊錶現為二、三產業欠發達,二、三產業仍舊落後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為6156億元,佔全國第一產業總量的27.1%,佔中部經濟區GDP總量的16.6%,大大高於12.3%的全國平均值。第二產業17375億元,約佔全國第二產業總量的20.2%,接近於GDP總量在全國所佔的比重,稍低於47.3%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總量13516億元,佔全國第三產業總量的18.4%,佔中部經濟區GDP總量的36.5%,低於全國的40.3%平均水平。

中部經濟區三次產業的比重比較(2005年,單位:億元)
區域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合計 182,321 22,718 86,208 73,395
三次產業比重 100 12.5 47.3 40.3

合計 37,047 6,156 17,375 13,516
百分比 20.3% 27.1% 20.2% 18.4%
三次產業比重 100 16.6 46.9 36.5

河南省 10,535 1,843 5,539 3,153
山西省 4,121 258 2,308 1,555
安徽省 5,376 960 2,234 2,182
江西省 4,056 770 1,915 1,371
湖北省 6,485 1,070 2,774 2,641
湖南省 6,474 1,255 2,605 2,614

交通

[編輯]

由於中部經濟區承接東西與南北的交通,因此多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都位於中部經濟區。

武漢鄭州為中部經濟區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長沙南昌合肥太原襄陽宜昌株洲懷化鷹潭等為重要鐵路樞紐。中部經濟區最重要的鐵路是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鐵路京九高鐵)、滬漢蓉客運專線滬漢蓉高鐵)、滬昆高鐵隴海鐵路

八縱八橫鐵路網樞紐城市

航空

[編輯]

主要樞紐機場有: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中部首家4F級機場240小時過境免簽)、鄂州花湖國際機場(中國首家貨運樞紐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40小時過境免簽)、鄭州新鄭國際機場240小時過境免簽)、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以及支線機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襄陽劉集機場荊州沙市機場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常德桃花源機場洛陽北郊機場南陽姜營機場黃山屯溪國際機場運城關公機場。旅遊景區有神農架神農架機場武當山武當山機場三清山三清山機場五台山五台山機場九華山九華山機場廬山廬山機場(停航擴建中)等。

航運

[編輯]

中部經濟區的航運都位於長江流域武漢港長江中游最大的航運中心,宜昌港荊州港黃石港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內河港口,另有湖南省最大的內河港口岳陽港江西省最大的內河港口九江港安徽省最大的內河港口蕪湖港

旅遊

[編輯]

中部經濟區的旅遊資源豐富,但現在開發依然不夠。張家界廬山九江)、長江三峽宜昌)、平遙武漢鄭州長沙洛陽等地為旅遊人數最多的景點。

世界遺產

其他重要旅遊景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1》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