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Ehrijrf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裡。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 |
![]() |
![]()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 閱讀新手應該注意的七種常見錯誤、理解維基百科的立場與常見注意事項。
- 有任何編輯上的問題?請試試IRC即時討論。
- 不知道有甚麼可寫?條目請求、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缺少的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和首頁的缺失條目中列出了許多維基百科目前還沒有的條目,歡迎您來撰寫!
- 希望您能享受共同編寫百科的樂趣,成為一名充實的維基百科人。
-- ★ 喵虎 DC11主持人聯絡 2014年5月24日 (六) 04:09 (UTC)
給您的星章!
[編輯]![]() |
原星章 |
感謝閣下對英國歷史人物的編輯、創新,令人佩服,我現在正修飾閣下所大幅擴充的威廉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條目,打算完善其文句通順之後,提名為優良條目 Age317(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17:22 (UTC) |
給您一個星章!
[編輯]![]() |
原星章 |
感到維基編寫英國歷史人物的編輯越來越多了。 Gz deleted(留言) 2014年6月12日 (四) 12:06 (UTC) |
邀請參評優良條目
[編輯]您好,上個月評選優良條目失敗的威廉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條目,本人已經再次提名到優良評選區,誠摯邀請您前往支持投票,畢竟這個條目多出於您的心血--Age317(留言) 2014年7月31日 (四) 14:15 (UTC)
多重賬戶
[編輯]您好,依據中文維基的傀儡方針WP:傀儡,使用多重賬戶編輯同一條目、發表相似意見等為不允許的行為,User:藍季蛟龍經用戶查核後已獲永久封禁。在使用多重賬戶之前請您務必了解WP:傀儡的所有條款,謝謝合作--Kegns(留言) 2014年10月12日 (日) 17:58 (UTC)
2014年10月
[編輯]歡迎來到維基百科。我們希望所有人能對維基百科作出有建設性的貢獻。如果您想要知道如何貢獻,您可以看一看歡迎頁面。然而,非建設性的編輯是破壞行為並且會被回退。如果您繼續這樣,您可能被直接封禁。請停止。考慮改善條目而不是作出破壞。 --Zhxy 519(留言) 2014年10月13日 (一) 03:25 (UTC)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d/Icono_aviso_borrar.svg/40px-Icono_aviso_borrar.svg.png)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該頁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和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內容,您可以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按格式提出請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Zhxy 519(留言) 2014年10月20日 (一) 12:50 (UTC)
2014年10月
[編輯] 這是對您的最後警告。
切勿再不當移動頁面,否則閣下將會遭到封禁。--Zhxy 519(留言) 2014年10月29日 (三) 10:00 (UTC)
RE
[編輯]閣下從濫用多個賬戶,到我提醒之後我行我素,可以說已經讓我失去了信任。對威廉的破壞,甚過改寫的「功」。閣下部分理論並非不可討論,但先斬後奏就只能讓人越發不滿。腓力是長久以來的約定俗成,不能為了今王否定過去一切。--Zhxy 519(留言) 2014年10月30日 (四) 14:35 (UTC)
2014年10月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9/Stop_x_nuvola_with_clock.svg/40px-Stop_x_nuvola_with_clock.svg.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d/Icono_aviso_borrar.svg/40px-Icono_aviso_borrar.svg.png)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伊麗莎白三世」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該頁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和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內容,您可以前往已刪除內容查詢。如需對刪除結果上訴,請在存廢覆核請求處按格式提出請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功成不必在我 2020年1月13日 (一) 02:16 (UTC)
封禁申訴
[編輯]--Ehrijrf(留言) 2025年1月19日 (日) 16:33 (UTC)
- 若能解封,保證解封後,不再濫用傀儡--Ehrijrf(留言) 2025年1月19日 (日) 16:44 (UTC)
- 請看{{第二次機會}},謝謝你--千村狐兔(留言) 2025年1月19日 (日) 17:09 (UTC)
- @Shwangtianyuan--千村狐兔(留言) 2025年1月20日 (一) 13:59 (UTC)
- 我個人認為沒什麼問題。其他人有何意見,請提出。--Shwangtianyuan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2025年1月20日 (一) 14:12 (UTC)
- 此號是鄙人的主賬戶。若能解封,定會遵守傀儡方針。封禁本人那幾個傀儡是對的,但鄙人此號才是主賬號。--Ehrijrf(留言) 2025年1月21日 (二) 07:15 (UTC)
- @Shwangtianyuan--千村狐兔(留言) 2025年1月20日 (一) 13:59 (UTC)
- 請看{{第二次機會}},謝謝你--千村狐兔(留言) 2025年1月19日 (日) 17:09 (UTC)
早年生活
[編輯]瑪蒂爾達可能於1102年2月7日在伯克郡的薩頓考特尼出生,是英格蘭國王兼諾曼底公爵亨利一世與原配妻子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所生之女[1]。瑪蒂爾達的出生日期未見於同時代史料記載,僅能依照後來編年史家有關她年齡的記述加以推測。早期的歷史記載稱,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於1101年7月在溫徹斯特城死產一個孩子。此說法源於編年史家瓦斯所著《羅洛之傳奇》;而當今學者依據王后行程記錄,認為這一記述不實,因為它未留時間以供正常的第二次懷孕,推斷瑪蒂爾達皇后可能在1102年2月初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暫居薩頓考特尼時降生[2]。瑪蒂爾達的父親亨利是征服者威廉幼子。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入侵英格蘭,將帝國版圖延伸至威爾士。諾曼入侵造就盎格魯-諾曼精英階層,許多人的地產遍布英吉利海峽兩岸[3]。這些貴族大多與法蘭西王國聯繫緊密,彼時法蘭西王國只是諸多伯爵領地和眾多小國的鬆散聚合,僅受法蘭西國王頗為有限的管控[4]。瑪蒂爾達的母親瑪蒂爾達是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和威塞克斯的瑪格麗特的女兒,瑪格麗特出身西撒克遜王室,是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後裔[5]。對亨利一世而言,與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成婚使他統治更具合法性;而對瑪蒂爾達來說,這是在英格蘭獲取崇高地位與權勢的契機[6]。
瑪蒂爾達有個同父同母弟弟威廉·阿德林,她父親與眾多情婦交往,使她有大約22名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歷史學家曾爭論過威廉·阿德林是瑪蒂爾達的弟弟還是孿生兄弟。歷史學家瑪喬麗·奇布納爾援引諸如馬姆斯伯里的威廉稱二人出生在不同日期、教宗在1103年11月23日致賀亨利得子等理由,駁斥二人是雙胞胎的說法。瑪蒂爾達的父親亨利性慾旺盛,有很多性伴侶,因而育有眾多非婚生子女,至少有九子十三女,其中許多人似乎都獲他承認,受他扶持[2]。瑪蒂爾達早年生活鮮為人知,但她很可能隨母親生活,學習閱讀,受宗教道德的教誨[7]。然而,播音員兼作家內斯塔·佩因認為,瑪蒂爾達曾在威爾頓修道院受到眾修女的教育[8]。英格蘭宮廷的貴族中,有瑪蒂爾達的舅舅戴維(日後為蘇格蘭國王),還有諸如她同父異母兄長格洛斯特的羅伯特、表兄布盧瓦的艾蒂安、布列塔尼公爵的非婚生子布里安·菲茨伯爵等胸懷壯志的貴族[9]。1108年,亨利前往諾曼底,將瑪蒂爾達與威廉·阿德林託付給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爾姆照料;安塞爾姆是深受瑪蒂爾達母親青睞的神職人員[10]。並沒有關於瑪蒂爾達容貌的詳細描述;時人形容瑪蒂爾達容貌絕美,但或許僅為編年史家依慣例所述而已[11]。
神聖羅馬帝國
[編輯]婚姻與加冕
[編輯]1108年末或1109年初,德意志國王海因里希五世遣使者至諾曼底,提議瑪蒂爾達與他結婚,並就此事單獨致函她母親[12]。這樁聯姻頗吸引英格蘭國王:他女兒若嫁入歐洲最顯赫的王室,可鞏固他這個新興王室幼子那稍顯可疑的地位,德意志國王還能成為他對抗法蘭西的得力盟友[13]。作為回報,海因里希五世將獲得10,000馬克的嫁妝,這是他為籌備赴羅馬將自己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之旅所需資金[14]。1109年6月,雙方在威斯敏斯特商定此項交易的最終細節,因身份轉變,瑪蒂爾達在當年10月首次列席御前會議[14]。1110年2月,瑪蒂爾達離開英格蘭,前赴德意志[15]。
夫婦二人先在列日見面,而後前往烏得勒支,於4月10日正式訂婚[16]。7月25日,瑪蒂爾達在美因茨的儀式上加冕為德意志王后[17]。夫婦二人年齡差距相當大,瑪蒂爾達年僅8歲,而海因里希已24歲[18]。訂婚後,瑪蒂爾達被交由特里爾大主教布魯諾監護,布魯諾負責教授她德意志文化、禮儀、治國方法[19][20]。編年史家奧德里克·維塔利斯記載,瑪蒂爾達的侍從都被遣散回英格蘭,但另有證據表明,至少有部分同伴仍留在她身邊[11]。1114年1月,瑪蒂爾達準備與海因里希完婚,婚禮在沃爾姆斯城舉行,慶典極盡奢華[21]。瑪蒂爾達自此步入德意志的公共生活,得以擁有自己的內廷[22]。
婚後不久,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爆發政治衝突,起因是海因里希逮捕宰相美因茨大主教阿達爾貝特等諸多德意志諸侯[23]。叛亂隨之而起,教會內部也反對海因里希,而教會在神聖羅馬帝國政務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宗巴斯加二世遂正式將皇帝逐出教會[24]。1116年初,海因里希和瑪蒂爾達翻越阿爾卑斯山進軍意大利,意在與教宗徹底解決紛爭[24]。此時瑪蒂爾達在帝國政務中已擔當要角,贊助王室賞賜,處理請願事務,還參與各種儀式場合[25]。當年其餘時間都用於確立對意大利北部的掌控,1117年初,夫婦二人進逼羅馬[26]。
海因里希和瑪蒂爾達率軍抵達時,巴斯加聞風而逃,教宗特使莫里斯·布爾丹在教宗缺席之際,在聖伯多祿大殿為夫婦二人加冕,時間可能在當年復活節,且肯定在五旬節再度為夫婦二人加冕[27]。瑪蒂爾達借1117年兩場儀式宣稱自己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的頭銜。神聖羅馬帝國由君主統治,像海因里希五世這樣的君主先由主要貴族選舉為國王。這些國王通常期望後續能獲教宗加冕為皇帝,但此事並無十足保障。海因里希五世早在1111年就脅迫巴斯加二世為自己加冕,但瑪蒂爾達自身地位則不甚明晰[28]。瑪蒂爾達因與羅馬人之王成婚,她顯然是合法的羅馬人之王后,此後她在印章及特許狀上都使用羅馬人之王后頭銜,但不確定她能否合法宣稱皇后頭銜[28]。1111年海因里希加冕為皇帝后,依舊交替使用羅馬人之王與羅馬人之皇帝的稱謂[11]。
布爾丹的身份及兩場儀式本身都極為含糊不清。嚴格來講,兩場儀式並非帝國加冕禮,而是正式的「戴冠」場合,是一年中統治者在宮廷里佩戴皇冠為數不多的時機[29]。布爾丹在主持第二次儀式時已遭逐出教會,後被教宗加理多二世免職,監禁終身[29]。儘管如此,瑪蒂爾達此後一直堅稱自己已在羅馬正式加冕為皇后[29]。瑪蒂爾達對這一頭銜的使用後來也獲廣泛認可[30]。自1117年直至亡故,瑪蒂爾達始終使用皇后頭銜;大法官法庭及編年史家都認可她的皇后尊稱,似乎沒有疑義[31]。
守寡
[編輯]1118年,海因里希翻越阿爾卑斯山北返德意志,以鎮壓新掀起的叛亂,留瑪蒂爾達為攝政,治理意大利[32]。瑪蒂爾達在德意志政務中擔任攝政,在當時並不罕見;德意志皇帝和諸侯經常將行政及軍事職責委託給自己妻子[33]。有關瑪蒂爾達此後兩年的統治,史料鮮有記載,但她可能在此期間積累有相當可觀的治國實際經驗[34]。1119年,瑪蒂爾達北返至洛塔林吉亞,與海因里希會合[35]。瑪蒂爾達的丈夫正忙於與教宗加理多二世尋求妥協,以解除自己被逐出教會的禁令[35]。1122年,海因里希出席沃爾姆斯宗教會議,瑪蒂爾達或許也在場[36]。海因里希在沃爾姆斯宗教會議上放棄向主教授予主教法衣的權利,與教會間曠日持久的敘任權鬥爭得以平息[36]。同年,瑪蒂爾達本打算回英格蘭探望父親,但佛蘭德伯爵夏爾一世不允許她經過自己的領地,行程只好作罷[37]。歷史學家瑪喬麗·奇布納爾認為,瑪蒂爾達此行意在商討英格蘭王位繼承之事[38]。
夫婦二人並無子嗣,但雙方都未被視為不育之人,同時代編年史家將二人不育歸咎於皇帝及他對教會犯下的罪過[39]。編年史家圖爾奈的埃爾曼記載說瑪蒂爾達生過一個夭折的孩子,但這一說法並無旁證。該作者似乎是意在藉此傳達對瑪蒂爾達的母親品性的不利評價,據說瑪蒂爾達的母親曾是修女,因此詛咒她的婚姻[39]。1122年初,夫婦二人一同沿萊茵河而下,彼時海因里希仍在繼續鎮壓持續存在的政治騷動,但此時他已罹患癌症[40]。1125年5月23日,海因里希在烏得勒支亡故,留下瑪蒂爾達受他外甥兼遺產繼承人弗里德里希保護,同時瑪蒂爾達保有帝國徽章[41]。神聖羅馬帝國面臨另一場國王選舉,海因里希就神聖羅馬帝國未來對瑪蒂爾達有何指示,已不得而知[42]。大主教阿達爾貝特隨後說服瑪蒂爾達交出帝國徽章,然後主導選舉過程,推選海因里希昔日死敵敘普林根堡的洛塔爾為新任德意志國王[43]。
瑪蒂爾達時年23歲,對餘生如何度過,選擇頗為有限[43]。由於沒有子嗣,瑪蒂爾達無法充任帝國攝政,遂只剩削髮為修女或改嫁兩條路可走[43]。雖有數位德意志諸侯求婚,但瑪蒂爾達選擇返回諾曼底[44]。瑪蒂爾達似乎未打算再回德意志,因為她將自己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領地捨棄,攜帶私人珠寶收藏、自己的帝國徽章、海因里希的兩頂皇冠、珍貴聖物使徒聖雅各之手離去[45]。
參考資料
- ^ Chibnall 1991,第8–9頁
- ^ 2.0 2.1 Chibnall 1991,第9頁
- ^ Newman 1988,第21–22頁 ; Carpenter 2004,第125–126頁
- ^ Hallam & Everard 2001,第62–64, 114–118頁
- ^ Hollister 2003,第126–127頁
- ^ Hollister 2003,第127–128頁 ; Thompson 2003,第137頁
- ^ Chibnall 1991,第9–10頁 ; Chibnall 2004
- ^ Pain 1978,第7頁
- ^ Chibnall 1991,第12–13頁
- ^ Chibnall 1991,第13–14頁 ; Chibnall 2004
- ^ 11.0 11.1 11.2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15–16頁
- ^ Leyser 1982,第195–197頁 ; Chibnall 1991,第16頁
- ^ 14.0 14.1 Chibnall 1991,第16頁
- ^ Chibnall 1991,第16–17頁
- ^ Pain 1978,第8頁
- ^ Chibnall 1991,第24頁
- ^ Chibnall 1991,第17頁
- ^ Chibnall 1991,第25頁
- ^ Pain 1978,第12頁 ;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26頁
- ^ Chibnall 1991,第26, 48頁
- ^ Chibnall 1991,第27頁
- ^ 24.0 24.1 Chibnall 1991,第28頁
- ^ Chibnall 1991,第28–29頁
- ^ Chibnall 1991,第29–31頁
- ^ Chibnall 1991,第32頁 ; Chibnall 2004
- ^ 28.0 28.1 Chibnall 1991,第32頁
- ^ 29.0 29.1 29.2 Chibnall 1991,第32–33頁 ; Leyser 1982,第199頁 ;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33頁 ;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32–33頁 ;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33頁
- ^ Chibnall 1991,第29頁
- ^ Chibnall 1991,第33–34頁
- ^ 35.0 35.1 Chibnall 1991,第34頁
- ^ 36.0 36.1 Chibnall 1991,第36–38頁
- ^ Chibnall 1991,第38–40頁
- ^ Chibnall 1991,第38頁
- ^ 39.0 39.1 Chibnall 1991,第40頁
- ^ Chibnall 1991,第39頁
- ^ Chibnall 1991,第39, 41頁
- ^ Chibnall 1991,第41頁
- ^ 43.0 43.1 43.2 Chibnall 1991,第43頁
- ^ Chibnall 1991,第43–44頁 ; Chibnall 2004
- ^ Chibnall 1991,第43–44頁 ; Vincent 2006,第148頁 ; Chibnall 2004
- (▲)同上。--花開夜 留言 ·簽名 ·貢獻 2025年1月21日 (二) 10:3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