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非利加大區
阿非利加大區 Praefectura Praetorio Africae | |||||||||
---|---|---|---|---|---|---|---|---|---|
東羅馬帝國的大區 | |||||||||
534年﹣約590年 | |||||||||
國家 | 東羅馬帝國 | ||||||||
首府 | 迦太基 | ||||||||
歷史時期 | 古代晚期 | ||||||||
• 征服汪達爾王國 | 534年 | ||||||||
• 摩爾人叛亂被擊潰 | 548年 | ||||||||
• 重組為總督區 | 590年 | ||||||||
行政分區 | 澤吉塔納 拜扎凱納 努米底亞 斯提芬毛里塔尼亞 凱撒毛里塔尼亞 廷吉塔納毛里塔尼亞 薩丁尼亞 | ||||||||
|
歷史系列條目 |
---|
突尼斯歷史 |
非洲主題 • 歷史主題 |
歷史系列條目 |
---|
阿爾及利亞歷史 |
阿爾及利亞主題 |
阿非利加大區(拉丁語:praefectura praetorio Africae)是東羅馬帝國位於馬格里布的一個主要行政區劃,治所位於迦太基,建立於533年﹣53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汪達爾人手中收復北非之後。它存續至580年代晚期,其後被阿非利加總督區取代。
歷史
[編輯]建立
[編輯]533年,貝利撒留統率羅馬軍隊擊敗並摧毀了地處原羅馬北非領土上的汪達爾王國。緊接着獲勝之後,534年4月,皇帝查士丁尼頒布了關於新獲取領土行政組織的法令。原有的羅馬省份阿非利加管區大部領土在汪達爾人手中都完好地被保留了下來,但很大一部分,包括廷吉塔納毛里塔尼亞的幾乎所有土地、凱撒毛里塔尼亞與斯提芬毛里塔尼亞的大部分領土、努米底亞和拜扎凱納的很大一部分地區都在被稱為摩爾人的柏柏爾人部落的入侵中失去。不過查士丁尼還是恢復了舊有的區劃,但是將迦太基的總督擢升為最高的行政職階——大區長,從而終結了傳統上阿非利加從屬於意大利大區(當時仍在東哥德王國統治之下)的地位,並下設了七個行省:
“ | 在前述的城市中,承蒙上帝協助,七個行省與其法官將被掌控,其中廷吉、迦太基、拜扎凱納和的黎波里,以前由資深執政官統轄,應當設有同執政官;而其他的,也就是說,努米底亞、毛里塔尼亞和薩丁尼亞應當,承蒙上帝幫助,聽從於省督。 | ” |
——查士丁尼法典,第1章,第27條 |
應當假設,廷吉塔納毛里塔尼亞傳統上作為西班牙管區(之後被西哥特王國統治)的一部分,在查士丁尼的安排下未成為一個單獨的行省,而是與凱撒毛里塔尼亞合併,以廷吉作為首府,他所說的毛里塔尼亞是指斯提芬毛里塔尼亞[1]。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薩丁尼亞成為阿非利加而非意大利的一部分。
根據J·B·伯里的說法,查士丁尼的企圖是「清除掉所有汪達爾人征服過的痕跡,如同什麼都沒有發生過[2]。」教堂恢復為迦克墩教派的教士執掌,存余的阿里烏教派遭到迫害。甚至土地所有權也恢復為汪達爾人征服之前的模樣,但是經過汪達爾人100年的統治之後,產權文件記錄的遺失匱乏造成了行政和司法的混亂。
軍政也由新的「阿非利加陸軍總長」掌管,並配有一名步兵統領和四名地區邊防司令(的黎波里塔尼亞的位於大萊普提斯,拜扎凱納的駐紮於卡普薩或特勒普特,努米底亞的坐鎮於基爾塔,毛里塔尼亞的則在凱撒里亞[3])。這一組織是隨着羅馬人將摩爾人擊退並收復這些領土時,才慢慢建立的[4]。
摩爾戰爭
[編輯]當羅馬軍隊在非洲登陸時,摩爾人持中立立場,但在羅馬人迅速勝利之後,他們的大多數部落宣誓效忠帝國。最重要的部族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萊烏阿泰(Leuathae)、拜扎凱納的弗雷克西(Frexi)。弗雷克西人及其盟友由安塔拉斯統領,該地區的其他部落則追隨庫齊納斯。努米底亞的奧拉西人(Aurasii,奧雷斯山脈的部落)由伊奧達斯(Iaudas)統治,毛里塔尼亞的摩爾人則由馬斯蒂加斯及馬蘇納率領[5]。
第一次摩爾人起義
[編輯]貝利撒留前往君士坦丁堡後,其機要秘書,來自達拉的宦官所羅門接任了阿非利加陸軍總長一職。住在拜扎凱納和努米底亞的毛里人立即反叛,所羅門與其軍隊,包括聯盟的摩爾人部落,向他們發起進攻。因情況十分嚴峻,所以所羅門在534年夏亦被賦予民事權力,取代了第一任大區長阿克勞斯(Archelaus)。所羅門在拜扎凱納的馬莫斯(Mamma)擊敗了毛里人,535年初,又果斷地在布爾加昂山(Mt. Bourgaon)戰役中再次取勝。到了夏季,他對正在蹂躪努米底亞的伊奧達斯以及奧拉西人發動進攻,但未能取得什麼結果。所羅門隨後着手沿着邊界以及主要道路建立堡壘希望能遏制摩爾人的襲擊。
軍隊起事
[編輯]536年復活節,因對所羅門的不滿,一大群士兵發動了叛亂。所羅門與其秘書普羅柯比逃往被貝利撒留征服不久的西西里。所羅門派遣馬丁努斯前往努米底亞的軍隊那裡,並寫信讓狄奧多拉留下來負責迦太基的事務[6]。當聽聞兵變後,貝利撒留帶上所羅門以及100精兵,航向非洲。迦太基被9000名叛軍包圍,包括許多汪達爾人,皆由斯托察斯統領。貝利撒留出現之時,狄奧多拉在考慮投降。這位名將到來的消息使得叛軍放棄包圍並向西撤退。貝利撒留儘管只能召集到2000人,但是他立刻追擊,在芒布爾薩附近趕上並擊潰了叛軍,但是大部分叛軍逃脫,繼續向努米底亞進軍,當地的軍隊則加入了其中[7]。貝利撒留自己因平叛不得不返回意大利,查士丁尼則指派自己的侄子日耳曼努斯前往利比亞處理兵變。
日耳曼努斯通過安撫並補償拖欠的軍餉,將許多叛軍爭取到自己一邊。最終,537年春,兩支軍隊在斯卡拉韋特利斯(Scalae Veteres)交戰,日耳曼努斯取得了極大勝利。斯托察斯逃往毛里塔尼亞的部落,日耳曼努斯則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重建了軍隊的風紀。最終,查士丁尼判斷局勢已經足夠穩定,就讓所羅門接替了日耳曼努斯。所羅門繼續日耳曼努斯的工作,裁掉了忠心存疑的軍隊,並加強了要塞網絡。這種謹慎的組織使他能夠成功地擊敗了奧拉西姆摩爾人,將他們逐出了山中的據點,夯實了羅馬在努米底亞與斯提芬毛里塔尼亞的統治[8]。
第二次摩爾人起義與岡薩雷斯兵變
[編輯]接下來的幾年中,非洲一直平靜而又繁榮,直到約542年大瘟疫席捲此地,行省的人民承受了很多痛苦。與此同時,一些羅馬總督傲慢無禮的習性也使得與摩爾領導人(例如拜扎凱納的安塔拉斯)的關係疏遠了起來,後者被激怒,開始劫掠羅馬領土。544年與摩爾人的一次戰役中,羅馬軍隊被擊潰,所羅門戰死[9][10]。之後所羅門哥哥的兒子塞爾吉烏斯繼承了他的位置,後者要為摩爾人的起義負很大責任。塞爾吉烏斯不受歡迎,也能力有限。摩爾人則被叛逃的士兵斯托察斯聚集起來,加入到了安塔拉斯的麾下[11]。摩爾人在斯托察斯的協助下,得以用計進入並占領了海岸城市哈德魯梅。一位名叫保盧斯的教士前往迦太基求助,在塞爾吉烏斯僅給了80人的情況下,帶領這支部隊奪回了城市。摩爾人儘管受挫,但還是毫無忌憚地劫掠,使得鄉村地區的人口逃往要塞城市或者西西里[12]。查士丁尼之後派元老阿雷奧賓杜斯前往,後者的妻子普雷耶克塔,以及其它幾個官員也一起隨行。但是皇帝的目的並非讓他接替塞爾吉烏斯,而是與之一同掌權。塞爾吉烏斯被派去努米底亞作戰,阿雷奧賓杜斯則去清剿拜扎凱納的敵人。阿雷奧賓杜斯派遣西西尼奧魯斯(Sisiniolus)之子約翰率領一支精銳對抗安塔拉斯和斯托察斯,但是塞爾吉烏斯並未遵照阿雷奧賓杜斯的要求予以協助。兩軍相接後,約翰在單挑中使得斯托察斯受到了致命傷,但是自己此後也被摩爾人軍隊殺死。這一事件迫使查士丁尼召回塞爾吉烏斯,將指揮權集中到了阿雷奧賓杜斯手裡[13]。此後在546年3月,阿雷奧賓杜斯遭岡薩雷斯推翻並被殺害,後者此前和摩爾人秘密談判叛變,並想要獨立成為僭主。但是岡薩雷斯自己於五月初被忠心的亞美尼亞人阿爾塔巴尼斯殺死推翻。阿爾塔巴尼斯被任命為了阿非利加陸軍總長,不過他請求被召回,皇帝滿足了其要求,很快將其召回了君士坦丁堡[14]。
查士丁尼派去代替的人是頗具天賦的約翰·特洛格利塔,弗拉維烏斯·克雷斯考尼烏斯·科里普斯著寫的史詩《約翰尼斯》(Iohannis)中頌揚了他的功績。特洛格利塔曾於非洲在貝利撒留和所羅門手下任職過,還曾在東方有着卓著的生涯,擔任了美索不達米亞都督。儘管其兵力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還是戰勝了諸多摩爾人部落,並在547年初決定性地擊敗了安塔拉斯與其盟友,將他們逐出了拜扎凱納。普羅柯比記錄道:
“ | 而這位約翰,一到利比亞,就立即與安塔拉斯及摩爾人在拜扎凱納接戰,將他們一舉擊敗,並殺死了很多人;而且他還從這些蠻族手中奪取了所羅門的所有軍旗,並將其送到了皇帝那裡——這些軍旗是先前所羅門被殺死時,他們所劫掠的。 | ” |
——普羅柯比,《戰史》,汪達爾戰爭(下),第28章 |
但在幾個月後,的黎波里塔尼亞的部落萊烏阿薩就起兵反叛,並重創了拜占庭軍隊。萊烏阿泰人與安塔拉斯匯合,摩爾人再度不受阻礙地侵襲,甚至遠至迦太基[15]。次年初,約翰召集起軍隊,聯合了許多摩爾人部落,包括此前叛亂的庫齊納斯,出乎意料的擊敗了敵人,殺死了十七名敵軍領袖,結束了困擾非洲近15年的叛亂。
恢復和平
[編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阿非利加保持安定,而得以恢復。如果不是特洛格利塔意識到,將摩爾人完全逐出各省份以及完全恢復行省的古代邊界已無可能,和平或許不會持續這麼久。相反的,他選擇容納摩爾人,保證其自治,與之交換讓他們成為帝國的盟友[16]。摩爾人各部落的王子的忠誠通過年金和贈禮來保證,同時這一和平由一個強大的要塞網絡維持,其中許多一直留存到今天。
唯一打斷這段安寧的是563年一次短暫的摩爾人叛亂。叛亂起因是年邁的部落首領庫齊納斯來到迦太基接收年金時,被陸軍總長約翰·羅加提努斯毫無根據地殺死。他的兒子和家屬起兵反叛,直到皇帝的侄子馬爾西安率領一支遠征軍將其成功平定[17]。
查士丁二世在位期間(565年-578年),對非洲非常關照。在大區長托馬斯治理下,565年至570年間,要塞網絡大為加強與擴張,進行了行政改革和並下放了權力,此外還成功向費贊的加拉曼特人以及住在凱撒毛里塔尼亞以南的蓋圖利人傳教[18]。與此同時,阿非利加是當時兩線受襲的帝國之中較為寧靜的地區之一,這也使帝國得以將部隊從行省調至東線[19]。
與摩爾人伽爾穆爾王國的衝突
[編輯]在毛里塔尼亞,羅馬人前哨塞普圖姆(Septum)與凱撒毛里塔尼亞行省之間,自汪達爾人到來起,就有着諸多小的摩爾人王國,他們也統治着羅馬化的城市人口。關於他們的信息很少,但是這些國家從未屈服於汪達爾人,而是聲稱為羅馬帝國的延續,他們統治者也冠以諸如「英白拉多」(例如5世紀末期阿里斯首領馬斯蒂埃斯)、或「摩爾人與羅馬人之王」(rex gentium Maurorum et Romanorum,例如6世紀早期阿爾及利亞東北部阿爾塔瓦之王馬蘇納)的頭銜[20]。
貝利撒留擊敗汪達爾人之後,羅馬-摩爾人的國王們顯然承認了羅馬的宗主權(至少在名義上)。560年代末,摩爾人國王伽爾穆爾(可能為馬蘇納繼任者)對羅馬領土發動襲擊,儘管未能奪得什麼重要的城鎮,但是根據比克拉洛的約翰的記載,連續三名將領(570年大區長狄奧多爾、陸軍總長提奧克提斯圖斯,571年提奧克提斯圖斯的繼任者阿馬比利斯)都被伽爾穆爾的軍隊殺害[21]。其行動,特別是在與同時間西班尼亞西哥特人的襲擊放在一起考慮時,對行省當局造成了顯而易見的威脅。伽爾穆爾並非純粹半游牧的部落的首領,而是一個擁有常備部隊的成熟蠻族王國的領袖。新皇帝提比略二世重新委派托馬斯為大區長,並讓干將根納迪烏斯擔任陸軍總長,目標清晰地想要削弱伽爾穆爾的王國。準備工作漫長而嚴謹,但是這場發動於577年至578年的戰爭本身簡短而有效率。579年,伽爾穆爾兵敗被殺,廷吉塔納與和凱撒兩省之間的沿海走廊也得到了保全[22]。
建立總督區
[編輯]根納迪烏斯繼續在非洲擔任了很長時間的陸軍總長,一直到590年代早期,他也成為第一位阿非利加總督(exarchus)[23][24]。皇帝莫里斯於580年代末建立阿非利加總督區時,將將民事權力與軍事權力一併集中到根納迪烏斯手中。總督區囊括了北非、西班牙的帝國領土、巴利阿里群島、薩丁尼亞以及科西嘉。其相當繁榮,610年,非洲的軍隊推翻了福卡斯,希拉克略登上皇位。640年代起,總督區幾乎成為了一個自治的實體,並一直存續到迦太基陷落於穆斯林人之手。
已知的大區長列表
[編輯]- 阿克勞斯(Archelaus,534年)
- 所羅門(第一次,534年-536年)
- 敘馬庫斯(Symmachus,536年-539年)
- 所羅門(第一次,539年-544年)
- 塞爾吉烏斯(Sergius,544年-545年)
- 阿塔納西烏斯(545年-548年,可能一直到了550年)
- 保羅(約552年)
- 約翰(約558年)
- 波埃提烏斯(560年-561年)[25]
- 約翰·羅加提努斯(約563年)
- 托馬斯(第一次,563年-565年)
- 狄奧多爾(約570年)
- 托馬斯(第二次,574年-576年)
- 狄奧多爾(約582年)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Julien (1931, v.1, p.260-61)
- ^ Bury (1923), Vol. II, p. 139
- ^ Julien (1931: v.1, p.261)
- ^ Bury (1923), Vol. II, p. 140
- ^ Bury (1923), Vol. II, p. 142, note 52
- ^ Procopius, BV II.XIV
- ^ Procopius, BV II.XV
- ^ Procopius, BV II.XIX-XX
- ^ Procopius, BV II.XXI
- ^ Bury (1923), Vol. II, p. 145
- ^ Procopius, BV II.XXII
- ^ Procopius, BV II.XXIII
- ^ Procopius, BV II.XXIV
- ^ Procopius, BV II.XXV-XXVIII
- ^ Bury (1923), Vol. II, p. 147
- ^ Modéran (2003), p.816
- ^ Bury (1923), Vol. II, p. 148
- ^ El Africa Bizantina, p. 38
- ^ El Africa Bizantina, p. 44
- ^ Julien (1931: v.1, p.253-54). For a survey, see C. Courtois (1955) Les Vandales et l' Afrique. Paris: AMG.
- ^ PLRE IIIa, p. 504
- ^ El Africa Bizantina, pp. 45-46
- ^ PLRE IIIa, pp. 509–511
- ^ 阿非利加總督在591年首次被提及。 (El Africa Bizantina, p. 47)
- ^ John R.C. Martyn, "A New Family Tree for Boethius", Parergon, 23 (2006), p. 6 doi:10.1353/pgn.2006.0082
書籍
[編輯]- Brett, Michael; Fentress, Elizabeth. The Berbers.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6. ISBN 0-631-20767-8.
- Bury, John Bagnell.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s. I & II. Macmillan & Co., Ltd. 1923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6).
- Cameron, Averil. Vandal and Byzantine North Africa. Late Antiquity: Empire and Successors A.D. 425-600,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XIV.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52–569. ISBN 0-521-32591-9.
- Cameron, Averil. Byzantine Africa: The Literary Evide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xcavations at Carthage, Vol. VI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29–62.
- Diehl, Charles. L'Afrique byzantine. Histoire de la domination byzantine en Afrique (533– 709). Paris: Ernest Leroux. 1896 (法語).
- Julien, C.A. (1931) Histoire de l'Afrique du Nord, vol. 1 - Des origines a la conquête arabe, 1961 edition, Paris: Payot
- Martindale, John R.; Jones, A.H.M.; Morris, J.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II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521-20160-8.
- Modéran, Yves. Les Maures et l'Afrique romaine, IV-VII siècle. 2003 (法語).
- Pringle, Denys. The Defence of Byzantine Africa from Justinian to the Arab Conquest: An Account of the Military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of the African Provinces in the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Oxford: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1981. ISBN 0-86054-119-3.
- Procopius, De Bello Vandalico (BV), Volume II.
- Francisco Aguado - El Africa Bizantina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7) (西班牙語). (2.03 MiB)
- Hilario Gómez - Ciudades del Africa Romano Bizantina (PDF).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05) (西班牙語). (1.16 MiB)
- Raven, Susan. Rome in Africa. Routledge. 1993. ISBN 0-415-08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