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戴望舒 | |
---|---|
本名 | 戴夢鷗 |
字 | 丞 |
出生 |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 | 1905年11月5日
逝世 | 1950年2月28日 中國北京市協和醫院 | (44歲)
墓地 |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香山萬安公墓 |
筆名 | 夢鷗生、信芳、江思、艾昂甫、苗秀、方仁、陳御月、陳藝圃、張白衡、文生、達士、林泉居士 |
職業 | 詩人、翻譯家 |
民族 | 漢族 |
母校 | 上海大學、復旦大學 |
創作時期 | 1922年-1950年 |
文學運動 | 象徵派新詩 |
代表作 | 《雨巷》、《我底記憶》 |
配偶 | 穆麗娟(1936年-1941年) 楊靜(1943-1948) |
父母 | 父親:戴立誠 母親:卓佩芝 |
子女 | 女兒:戴詠素、戴詠樹、戴詠絮 |
親屬 | 姐姐:戴瑛 |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原名戴夢鷗,學名戴朝寀[註 1],字丞,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家,「象徵派」代表人物。筆名有江思、艾昂甫等。[1][2][3]
生平
[編輯]童年
[編輯]1905年11月5日(農曆9月7日),戴望舒於杭州出生。八歲入杭州鹺務小學讀書,十四歲考入杭州宗文中學。
求學
[編輯]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5月,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6年與施蟄存、戴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7年,戴望舒因參加左翼活動,避居於松江施蟄存家中。
1928年,戴望舒與施蟄存、劉吶鷗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989弄(海寧路口)公益坊16號開辦水沫書店。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推薦,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他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編輯社。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並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翻譯外文著作上。當時他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還研讀了西班牙作家的許多小說集。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遊行,被學校開除,於是便啟程回國。
教學與創作
[編輯]1936-1938年任教於同濟大學。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在上海法租界亨利路(新樂路)100弄永利村30號,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戴望舒在《新詩》上翻譯介紹了葉賽寧等詩人的作品。《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望舒與妻女於1938年5月到了香港,任《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版主編, 一直至香港淪陷,報紙停刊。他在香港期間十分活躍, 參與多項文化人組織的抗日活動, 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0年4月,與郁風等友人創辦《耕耘》雜誌, 但只出了兩期便停刊。1942年3月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被捕入獄七星期。出獄後留在香港任編輯、翻譯及開過舊書店, 至戰爭結束。1946年3月離港往上海教學,出詩集,因支持反政府的學生運動,被法院傳召。1948年5月返回香港, 1949年3月再離港北上,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
逝世
[編輯]戴望舒長期患有哮喘病,平時便自行注射麻黃素以緩解症狀。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自行注射麻黃素,結果因藥物過量導致而昏迷,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44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詩風
[編輯]戴望舒新詩屬象徵派,以音節和色彩見稱,一樣晦澀,尤其在《雨巷》一詩中,手法繁複用詞抽象,頗難理解,代表作是《雨巷》,極受好評。《我用殘損的手掌》語言頗有張力,節奏起伏配合詩情;《旅思》和《蕭紅墓畔口占》兩首,語言純厚天然,富於中國情韻。一般作品則語言歐化,迷於細節,耽於情調,題材不廣,深度不足,未能逼近現實。[4]戴望舒有些新詩模倣現代法國詩人,尤其是耶麥的作品,頗為耐讀。[5]
女星紫薇所演唱的《初戀女》一歌,正是戴望舒作詞,陳歌辛作曲。
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 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
多少的往事堪重數 你呀你在何處
我難忘你哀怨的眼睛 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
你牽引我到一個夢中 我卻在別個夢中忘記你
啊,我的夢和遺忘的人 啊,受我最初祝福的人
終日我灌溉著薔薇 卻讓幽蘭枯萎
作品
[編輯]詩歌
[編輯]- 《我底記憶》(詩集)1929,水沫書店
- 《望舒草》(詩集)1933,現代書店
- 《望舒詩稿》1937(自費出版)
- 《災難的歲月》(詩集)1948,星群
- 《戴望舒詩選》1957,人文
- 《小說戲曲論集》1958,作家出版社
- 《戴望舒詩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譯作
[編輯]戴望舒通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歐洲語言,一直從事歐洲文學的翻譯工作,他是首個將西班牙詩人洛爾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 《少女之誓》法國 沙多勃易盎著,1928,開明書店
- 《鵝媽媽的故事》法國 沙.貝洛爾著,1928,開明書店
- 《意大利的戀愛故事》與趙景深、黎錦明合譯, l928,亞細亞
- 《天女玉麗》法國 保爾.穆杭著,1929、尚志
- 《愛經》古羅馬 古沃維提烏思著,1929,水沫書店
- 《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調)1929,光華
- 《唯物史觀的文學論》法國 伊可維支著,1930,水沫書店
- 《一周間》 蘇聯 里別進斯基著,與蘇漢合譯,1930,水沫書店
- 《麥克倍斯》(話劇)英國 莎士比亞著,1930,金馬
- 《青色鳥》法國 陀爾諾夫人著,1933,開明書店
- 《法蘭西現代短篇集》(選譯)1934,天馬
- 《高龍芭》(中篇小說)法國 梅里美著,1925、中華書局
- 《意大利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印書館
- 《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印書館
- 《西班牙短篇小說集選譯》1936,商務印書館
- 《比較文學論》法國 提格亨著,1937,商務印書館
- 《密友》意大利 皮藍德婁等著,與人合譯,1941,三通
- 《惡之花掇英》(詩集)法國 波德萊爾著,1947,懷正
- 《洛爾伽詩鈔》西班牙 洛爾伽著,1956,作家出版社
- 《戴望舒譯詩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盧瑋鑾教授主編:《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2013年香港天地圖書
- 潘惠蓮:重覓戴望舒在香港的「林泉居」──不在這邊在那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微批」網站,2022-09-06)
- 沈亞明:施蟄存致沈仲章函:紀念戴望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澎湃新聞 上海書評 2018-05-29)
- 沈亞明<林泉水跡:戴望舒與沈仲章在香港>,《新文學史料》2019年第2期
- 沈亞明<葉葉心心:戴望舒與沈仲章的共同相識們>,《新文學史料》2021年第1期
外部連結
[編輯]- 潘惠蓮:重覓戴望舒在香港的「林泉居」──不在這邊在那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微批」網站,2022-09-06)
- 戴望舒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 戴望舒的傳奇人生
- 戴望舒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