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主教會大分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方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
    擁戴烏爾巴諾六世(羅馬)
    擁戴克雷芒七世(亞維農)
    非固定擁戴
    非天主教國家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儂分裂,是羅馬天主教會中數位教宗同時宣稱自己合法而導致的一次分裂。和「異端」及之後新教脫離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同,「分裂」這個稱謂是被天主教會官方統一認可的。

歷史

[編輯]

1309年,教宗克勉五世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而把教廷從羅馬遷至法蘭西王國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教宗額我略十一世教廷法國亞維儂遷回意大利羅馬,但是,在羅馬幾個月後,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又決定把教廷意大利羅馬遷回法國亞維儂。不幸的是,額我略十一世還沒出發前往法國亞維儂就在意大利羅馬去世。他去世後,樞機團的羅馬樞機們擔心新的外籍教宗又會把教廷遷出意大利,因此1378年趁一些外地的樞機主教還未抵達之前,關門投票,威脅其他樞機只能選出一個羅馬或是意大利的教宗,最後在羅馬樞機們的威脅下,真的選出一名意大利人為繼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後來其中的13位樞機(大多數是法國人)宣布該選舉無效,並另選出一名法國人克雷芒七世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將克雷芒七世及其追隨者處以破門律,並成立了自己的樞機團。

兩位教宗分別在羅馬亞維儂聚集了自己的勢力,造成天主教分裂。於是,服從哪個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戰爭中各教皇所支持的聯盟:

在分裂持續期間,很多方案被提出來討論,其中包括強迫教宗退位。只有大公會議帶來解決問題的希望。1409年,樞機們在意大利比薩開會,決定罷黜兩名造成分裂的教宗,同時任命第三個教宗亞歷山大五世。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召開的大公會議終於選出了各方一致認可的教宗瑪定五世[1]

因此1378年以後在亞維儂的教宗都被稱為「對立教宗」。[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ouis Salembier. Western Schism. 天主教百科全書.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