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
Professor the Honourable Sir 高锟爵士 GBM KBE | |
---|---|
出生 | [1] 中国上海市[1] | 1933年11月4日
逝世 | 2018年9月23日 香港沙田白普理宁养中心[2][3] | (84岁)
居住地 | 香港 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4] |
国籍 | 英国 美国 香港 |
教育程度 | |
配偶 | 黄美芸 (1959年结婚—2018年结束) |
儿女 | 儿子:高明漳 女儿:高明淇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 菲腊亲王奖章(1996) 日本国际奖(1996) 中央研究院院士(工程科学组,1992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1999) 马可尼奖(1985)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光纤通讯、电机工程 |
机构 | 香港中文大学 (诺贝尔奖上记载的机构) |
博士导师 | 哈罗德·巴洛 |
第3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
任期 1987年10月2日—1996年7月31日 | |
前任 | 马临教授 |
继任 | 李国章教授 |
高锟爵士,大紫荆勋贤,KBE(英语:Sir 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电机工程学家。于上海市出生及长大(至初中),1949年在逃港潮举家定居英属香港,1966年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做出划时代的光纤实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2009年)。1970年返回英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87-1996年)。2018年逝世,享寿84岁。
生平
[编辑]童年
[编辑]幼时一家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5],直至中学一年级。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6],高锟十岁时入读上海世界学校[7][8],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9],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时也学习英文和法文[6]。他通习吴语、粤语、普通话、英语、法语[10]。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氯气,制造灭火筒、烟火和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粉与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泥里,搓成泥炸弹并扔到街上引爆。[5][11]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2]
1949年在逃港潮移民英属香港。入读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13][14],1951年高中毕业后[15],因香港大学没有电机工程学系,赴英国入读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于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12][1]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后于1965年任职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时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电机工程学哲学博士学位[1]。
婚姻
[编辑]高锟夫人黄美芸是在英国出生的华人,家中排行第三,有一兄一姊,十二岁丧父,经常被重男轻女的母亲责骂。黄美芸取得奖学金入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研究室工作,在电报公司邂逅高锟。两人相爱,但因黄美芸的兄长未结婚,所以黄美芸的母亲不答应她和高锟结婚。黄美芸最后不理母亲反对和高锟结婚。[16][17][18]两人于1959年结婚,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19],现时皆在美国矽谷生活和工作[17]。
职业生涯
[编辑]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20]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20]。其间于1965年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的电机工程哲学博士学位[21]。
1966年在美国电信企业ITT的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任职工程师时做出划时代的实验,证明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长距离传递信息,打破玻璃纤维在早期只能短距离传信的理论难题[22]。
高锟在ITT时期,钻研利用玻璃纤维进行信号传送,并将实验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在世界各地,其中在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22]中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并为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3]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等。
高锟于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18](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19]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20]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涅狄格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20]1985年获得马可尼奖[1]。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并在1989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及后于1991年并入工程学院,而高氏有份参与建立)。于其任内,适逢香港政府打算将建筑学教育的拨款增加一倍,他亦接纳了著名建筑学者黎锦超教授的建议书,于1991年设立建筑学系(2009年起改称建筑学院)。而他一直工作至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桥公司”提供科技顾问服务,同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后于2000年在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后于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24][25][26]。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宣布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高锟星”(国际编号3463),以表扬他在科学上所做的杰出贡献。[27]在科学及教育范畴以外,高锟曾于1993年出任港事顾问[1]。
诺贝尔奖
[编辑]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项算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名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香港的研究机构列名于诺贝尔奖名单。之后留有其夫人黄美芸代笔的公开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他亦有英国、美国双重国籍和香港永久居留权[28]。
2009年12月8日,高锟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29][30][31]。
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向高锟颁授诺贝尔物理学奖[23]。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32]。
晚年生活
[编辑]高锟在2002年或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nd a Tide》[33],许迪锵翻译的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于2005年出版。[34]
2004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阿兹海默病,接受治疗。为了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属,高锟及夫人黄美芸在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锟慈善基金[35],期望增加大众对病症的认知以及对患者的关怀,其夫人黄美芸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指高锟“老人家记性差”,时而忘记锁匙或书本放在哪里,不过病情轻微,认人、认路均没有问题[36][37]。
逝世
[编辑]2018年9月23日早上11时45分,高锟因克雷伯氏肺炎菌引发的肺炎于香港沙田区白普理宁养中心离世,享寿84岁[2][3][38][39]。香港各界均一致表达哀悼[40][41],香港中文大学和高锟慈善基金分别在校园和湾仔温莎公爵大厦设吊唁区[42][43]。
轶事
[编辑]“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
[编辑]1993年11月13日,中文大学30周年校庆,举办了盛大的“开放日”庆祝。当日百万大道会场坐满了嘉宾,高锟校长被邀到台上致辞。正当他要发言时,突然有十多位学生冲出来,手持标语,高叫反对开放日口号,会场霎时乱成一团。高校长一个人在台上,手里拿著讲稿,呆呆站著苦笑。与此同时,有学生抢了台上的麦克风,还有两位爬到典礼正前方的“饭煲底”── 中文大学科学馆演讲大楼顶层,用一条写著“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横额将中大校徽遮盖,事件扰攘十多分钟后,高锟校长才有机会将开幕词匆匆讲完。典礼结束后,高校长打算离开,《中大学生报》记者周保松上前采访,高声询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高锟校长语气平静地边走边回答:“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周保松认为,学生之所以会抗议,是要公开揭露大学之丑相,让外界知道中大30年没什么值得庆祝,借此激起更多对大学教育的反思。[44][45]
学术研究
[编辑]重要论文
[编辑]- K. C. Kao, G. A. Hockham (1966),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Proc. IEE 113 (7): 1151–115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 C. Kao, T. W. Davies (1968), "Spectrophotometric Studies of Ultra Low Loss Optical Glasses - I: Single Beam Method",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Journal of Physics E) 2 (1): 1063–1068. doi:10.1088/0022-3735/1/11/303
- K. C. Kao (June 1986), "1012 bit/s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E Proceedings 133, Pt.J, No 3, 230–236. doi:10.1049/ip-j:19860037
履历
[编辑]- 1957-1970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英国电子公司
- 1960-1970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英)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
- 1970-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
- 1974-1987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
- 1987-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1996-2000年,香港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26][46]
- 2003-2009年1月,壹传媒独立非执行董事
- 1996年至2018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47][48]
荣誉与奖项
[编辑]学术
[编辑]- 1979年,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资格[49]
- 1989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 1989年,获选为香港电脑学会院士[50]
- 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1992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6]
- 1995年,北京大学荣誉教授
- 1995年,清华大学荣誉教授
- 199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荣誉教授
- 1995年,北京邮电大学荣誉教授
- 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外籍院士[51]
-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52]
- 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 奥地利欧洲科学艺术学院院士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荣誉院士[53]
- 香港工程科学学院院士
- 澳门科技委员会顾问[54]
荣誉学位
[编辑]- 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0年,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0年,国立交通大学名誉工学博士[55][56]
- 1991年,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
- 1992年,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 1994年,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5年,澳洲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
- 2010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名誉科学博士[21]
- 2011年,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57]
奖项
[编辑]- 1976年,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The Morey Award)
- 1977年,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The Stewart Ballantine Medal)
- 1978年,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The Rank Prize)
- 1978年,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IEEE Morris N. Liebmann Memorial Award)
- 1979年,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The L. M. Ericsson International Prize)
- 1980年,美国军用通讯与电子协会(Armed Forces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Association)“金章奖”(The Gold Medal)
- 1985年,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IEEE Alexander Graham Bell Medal)
- 1985年,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The Marconi International Scientist Award)
- 1985年,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The Columbus Medal)
- 1987年,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The C & C Prize)
- 1989年,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Faraday Medal)
- 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 1992年,光学工程国际协会(SPIE)“协会金章奖”(Gold Medal of the Society)
- 1995年,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Gold Medal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 1996年,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菲利普亲王奖章”(Prince Philip Medal)表扬“其开创性(研究)工作以导致光纤(通讯)的发明,并经其领导达至工程及商业化的实现,以及他在香港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
- 1996年,第十二届“日本国际奖”(日本国際賞)表扬“在宽频低损耗光纤通讯的开创性研究”的杰出贡献
- 1999年,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Charles Stark Draper),与莫拉(Robert D. Maurer)和麦克契斯尼(John B. MacChesney)共同获得
- 2006年,香港工程师学会荣誉大奖(The HKIE Gold Medal)[58]
-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殊勋
[编辑]政治委任
[编辑]- 1994年至1997年,香港港事顾问
以其命名的建筑物
[编辑]网络文化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285.
- ^ 2.0 2.1 香港01. 「光纖之父」高錕離世 享年84歲. 2018-09-23 [2018-09-23] (中文(香港)).
- ^ 3.0 3.1 明报. 「光纖之父」高錕離世 享年84歲. 2018-09-23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中文(香港)).
- ^ 徐蕙娟. 光纖之父忘了光纖「人已走了 不在這裏」. 东方日报. 2009-10-09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 ^ 5.0 5.1 高錕簡歷. 中国新闻网.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6.0 6.1 许戈辉. “光纤之父”高锟(凤凰卫视采访稿). 中国科学院. 2002-11-12 [2009-10-06].[永久失效链接]
- ^ 著名女教育家陶玄. 绍兴县报. 2008-06-01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 ^ 盛世中华. 民國舊上海的「貴族學校」——世界學校. 戒色网. 2009-05-30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 ^ 高錕拿諾貝爾獎 上海親人辦家庭聚會遙送祝賀.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09-10-07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 ^ 专访高锟:上海话普通话都会说 迟到的诺贝尔奖. 外滩画报. 2009-12-16 -accessdate=2018-09-23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Oral-History:Charles Kao. IEEE Global History Network. 2008-10-21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 ^ 12.0 12.1 人物林·“光纤之父”高锟. 羊城晚报. 2001-05-24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7).
- ^ 聖若瑟保留高錕入學證. 成报. 2009-10-12 [2009-10-12].[永久失效链接]
- ^ 本报讯," 圣若瑟旧同学 赞高锟够义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09年10月8日
- ^ 聖約瑟書院 七十五年光榮史 又增加成功一年. 华侨日报. 1951-12-19: 5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 ^ 香港电台. 薇微語第十三集,高錕太太黃美芸. YouTube. 2009-12-06.
- ^ 17.0 17.1 光纤与爱情——高锟一生的实验. 转载《明报》. 2000-03-04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 ^ 18.0 18.1 高锟非常惊喜:没想过获奖(图). 博讯新闻网转载香港《文汇报》. 2009-10-07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 ^ 19.0 19.1 高锟履历. 香港文汇报. 2009-10-07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 ^ 20.0 20.1 20.2 20.3 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 ^ 21.0 21.1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for the UCL community. UCL. 2010-06-16 [201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6) (英语).
- ^ 22.0 22.1 K. C. Kao, G. A. Hockham.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PDF). Proc. IEE. 1966, 113 (7): 1151–1158 [2012-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1-14) (英语).
- ^ 23.0 2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prize.org.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8).
- ^ 背景资料:“光纤之父”高锟(图). 羊城晚报.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 ^ 特写:光纤之父高锟-学而优则商. 2000-06-13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 ^ 26.0 26.1 肇事公司光纖之父創辦. 2008-10-21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8).
- ^ 朱明中,汤兆昇,郑启明. 楊振寧星與高錕星. 物理新知.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prize.org.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4).
- ^ Nobel Lecture - 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 2009-12-08 [2009-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英语).
- ^ 高錕諾獎演辭《古沙遞捷音》. 大公报. 2009-12-10.[永久失效链接]
- ^ 中大四教授助寫古沙遞捷音. 文汇报. 2009-12-09 [2009-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0).
- ^ 高錕親領諾貝爾獎笑容燦爛 瑞典國王走到身邊. 新华网. 2009-12-11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9).
- ^ 高錕親筆寫自傳——A Time and a Tide. 信报. 2009-10-10 [200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1).
- ^ 蔡文逊. 高錕——愛科學 更愛自由. 盛世杂志. 2005年11月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3).
- ^ 高錕慈善基金於世界阿茲海默症日(9月21日)成立. 高锟慈善基金. 2010-09-21 [201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3).
- ^ 港媒年初传高锟患老年痴呆症 妻称老人家记性差. 中国新闻网.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 ^ 高錕傳患老人癡呆症. 明报.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9).
- ^ 明报加西网. 別夫5月未釋懷 後悔錯送高錕入院. 2019-02-10 [2023-08-31] (中文(香港)).
- ^ 高锟慈善基金. 紀念高錕爵士 (1933-2018). 2018-09-23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英语).
- ^ 懷念高錕 - 指點天下: 王永平 - am730. am730. 2018-09-27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中文(香港)).
- ^ 行政長官哀悼高錕教授逝世.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8-09-23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中文(香港)).
- ^ 高錕離世中大設公眾弔唁區 有教授指高錕友善隨和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新聞 - 社會. topick.hket.com. 2018-09-24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中文(香港)).
- ^ 【高錕離世】灣仔溫莎公爵大廈設公眾弔唁區 遺孀籲捐款代鮮花 (18:51). 明报新闻网. 2018-09-26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中文(香港)).
- ^ 王永平:劉遵義、李國章、高錕. 852邮报. 2015-08-06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 ^ 周保松: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 南方周末. 2011-11-04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 ^ 46.0 46.1 工程科學組-高錕. 院士基本资料.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校長公開信: 向高錕教授申致最誠摯的賀忱 VC's Open Letter: Our hearty congratulations to Prof Charles Kao. 香港中文大学.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8).
- ^ Honorary Professors and Emeritus Professor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 ^ Fellows - K. IEEE.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6) (英语).
- ^ List of Distinguished Fellows. The Hong Kong Computer Society. [201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4) (英语).
- ^ 一九九六年中国科学院大事记(4-6月). 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2-07-12 [2009-10-06].[永久失效链接]
- ^ 52.0 52.1 高錕校長榮休誌念各界歡送惜別依依. 校园消息 (香港中文大学). 1996年9月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 ^ QM Alumni e-Newsletter Issue 15.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8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 ^ Macao chief congratulates Nobel Prize winner Charles Kao. XinhuaNet News. 2009-10-07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1).
- ^ 名譽博士 高錕. 国立交通大学公共事务委员会. [200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 ^ 校史-國立交通大學時期|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以後. 国立交通大学. [200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6).
- ^ HKU awards seven Honorary Graduates at 184th Congreg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03-22 [2012-05-25] (英语).[永久失效链接]
- ^ 香港工程師學會榮譽大獎、會長特設成就獎及傑出青年工程師獎2006. [2017-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 ^ 高錕教授出席高錕會議中心命名儀式. 香港政府新闻处. 2010-02-24 [201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 ^ 高錕88歲冥壽 Google推動畫Doodle表揚高錕貢獻 (08:14) - 20211104 - 熱點. 明报新闻网 - 即时新闻 instant news. [2024-01-15] (中文(繁体)).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南社紀念館”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CKC”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YNET”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Ming”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外部链接
[编辑]-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闻发布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对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平及研究成果的介绍(英文)
- IEEE 对高锟的采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中大校友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THK 香港电台:杰出华人系列
- 诺贝尔讲座:《沙自古无限 传讯在瞬间》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学术机关职务 | ||
---|---|---|
香港中文大学 | ||
前任: 马临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87年-1996年 |
继任: 李国章 |
- Ref参考文献没有被使用
- 香港大紫荆勋贤
- KBE勋衔
- 1933年出生
- 2018年逝世
- 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届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香港诺贝尔奖获得者
- 汉族诺贝尔奖获得者
-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 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上海诺贝尔奖获得者
- 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 中央研究院工程科学组院士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
- 英国物理学家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 伦敦帝国学院教师
- 格林威治大学校友
- 伦敦大学学院校友
- 伦敦大学校友
- 圣若瑟书院校友
- 归化英国公民
- 归化美国公民
- 日本国际奖获得者
- 下级勋位爵士
- 香港大学名誉博士
- 皇家工程院院士
- IEEE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奖章获得者
-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获得者
- 香港裔英格兰人
- 金山高氏
- 高姓
- 移民英属香港的中华民国人
- 香港上海人
-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教师
- 伦敦大学国际部校友
-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成员
- 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