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祥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祥发
Yang Shang-Fa
出生(1932-11-10)1932年11月10日
日治台湾台南州台南市东门町
逝世2007年2月12日(2007岁—02—12)(74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32年—1945年)
 中华民国
 美国
头衔
奖项
学历
经历
    •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咨询委员(1999年-2007年)
    • 中央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1999年)
    •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96年)
    •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95年-1999年)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蔬菜作物系教授(1966年-1994年)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系博士后研究员(1964年-1965年)
    •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博士后研究员(1963年-1964年)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化系博士后研究员(1962年-1963年)

杨祥发(1932年11月10日—2007年2月12日),台湾科学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杨氏循环”发现者,台湾第一位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得主。

生平

[编辑]

台湾日治时期昭和7年(1932年)11月10日,杨祥发出生于台南州台南市东门町,后全家搬至立人街[注 1][1]。小学就读宝公学校[注 2],但1945年3月1日发生台南大空袭而中断,直到台湾光复后才陆续于台南一中完成国高中的学业[1][2]

杨祥发分别在1956年和1958年于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获取学士和硕士的学位。1959年只身前往美国,3年后获取犹他州立大学生物化学所博士,之后在1962年至1965年间分别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2][3]

1966年起,杨祥发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蔬菜学系担任教授,从事植物荷尔蒙乙烯的研究,建立乙烯的生合成途径及作用机制[4]。因其卓越的成就,1982年获选为“美国古根汉基金会院士”,1985年获颁“国际植物生长素学会英语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研究奖”;5年后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得全球农业最高荣誉之“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后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获颁“美国园艺学会英语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杰出研究奖”[5][6][7][8][9]

杨祥发在1994年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退休,并被授予“名誉教授头衔”,由香港科技大学邀请成为讲座教授和授予“荣誉博士头衔”[2];并受到曾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邀请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96年出任副院长,1999年因健康因素退休,之后仍担任植物研究所咨询委员[3][4][10]

2007年2月12日,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4],同年5月8日由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颁发“褒扬令”感谢杨祥发的研究贡献[11];褒扬令全文为[12]

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杨祥发,资赋聪颖,才猷练达。早岁卒业国立台湾大学,继负笈留美,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专精植物生理学及生化学,尤以植物荷尔蒙乙烯生合成研究,独步士林,誉满寰宇,并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泽惠世人,成效卓著。曾膺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获颁国际植物生长素学会研究奖、以色列沃尔夫农学奖等殊荣,实至名归,声华益懋。返国出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副院长,擘划荩筹,建树良多。复应聘行政院科技顾问,主持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项目,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稳固农业经济基础,远瞩高瞻,靖献孔彰。综其生平,尽瘁学术,利用厚生,硕望景行,允足垂范。兹闻溘逝,轸悼殊深,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笃念耆贤之至意。

总   统 陈水扁    
行政院院长 苏贞昌    

贡献与影响

[编辑]

杨祥发自1956年起,先后于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蔬菜作物系从事植物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其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为阐明植物荷尔蒙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及作用,一生共发表过220篇以上关于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3][8][13]。现今在国际学术界和合成生物学的教科书,将乙烯生物合成循环命名为“杨氏循环”(Yang cycle[14][15]

家人为了纪念杨祥发,2007年3月捐赠成立“财团法人杨祥发纪念教育基金会”,并由中央研究院每年定期举办“杨祥发农业生技纪念讲座”及颁发“杨祥发院士杰出农业科学年轻学者奖”[16][17]。另于同年10月9日捐赠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成立“杨祥发院士夫妇学术交流基金会”,目的是甄选该校在农业、生物和化学领域的优秀研究人才,提供参与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机会;以及接待台湾的交流学者[18]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

[编辑]
杨氏循环流程示意

植物荷尔蒙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由杨祥发首先发现,一般称为杨氏循环或甲硫氨酸循环意大利语Ciclo della metionina(methionine cycle)[19][20]

杨祥发将甲硫氨酸或称蛋氨酸(Met)先转化为S-腺苷甲硫氨酸(SAM),并在ACC合成酶英语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的作用下,生成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及5'-甲硫腺苷英语5′-Methylthioadenosine(MTA)[21]。MTA可借由一系列的反应再转化为Met,而构成循环[22]。ACC则可以与氧气反应,失去二氧化碳氰化氢及水,得到乙烯,最终证明合成乙烯的前驱物是ACC[23][24]。生成ACC的一步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目前很多抑制植物成熟的转基因方法,都是经由抑制ACC合成酶的作用而完成的[25][26]

注释

[编辑]
  1. ^ 现今为西门路三段。
  2. ^ 立人国小的前身。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列表
  1. ^ 1.0 1.1 林耀辉. 楊祥發院士榮退紀念集.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1999-12-01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楊祥發-校友會專區. 台南一中校友会. [202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Bradford, K.J. Shang Fa Yang: Pioneer in plant ethylene biochemistry. Plant Science. 2008-08, 175 (1-2): 2–7 [2024-10-22]. doi:10.1016/j.plantsci.2008.01.005 (英语). 
  4. ^ 4.0 4.1 4.2 刘嘉韵. 乙烯生合成發現者楊祥發辭世 李遠哲憶故友. 大纪元. 2007-03-09 [2024-10-20] (中文(台湾)). 
  5. ^ 楊祥發-紀念網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2024-10-21] (中文(台湾)). 
  6. ^ 蓝雅惠. 楊祥發農業生技紀念講座推動生物科技發展. 台湾大学秘书室媒体公关中心. [2024-10-22] (中文(台湾)). 
  7. ^ 楊祥發簡介.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IPMB, Academia Sinica-facebook粉丝专页. 2019-10-02 [2024-10-20] (中文(台湾)). 
  8. ^ 8.0 8.1 臺南研究資料庫-楊祥發.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24-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9. ^ 洪德青. 科學史上的台美關係:那些美國國家科學院裡的台灣人. 天下杂志. 2019-04-12 [2024-10-23] (中文(台湾)). 
  10. ^ 陈雅玲、张良纲、黄丽梨. 「我們正在放長線、釣大魚」——李遠哲專訪. 光华画报杂志社. 1994-09 [2024-10-23] (中文(台湾)). 
  11. ^ 温贵香. 乙烯生合成發現者楊祥發辭世 總統明令褒揚. 大纪元. 2007-05-08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4) (中文(台湾)). 
  12. ^ 明令褒揚-楊祥發.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7-05-08 [202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1) (中文(台湾)). 
  13. ^ 甘鲁生. 二分藉智慧,二分天註定,六分靠打拼:研究乙稀合成途徑中的點滴-專題演講. 中央研究院周报第623 期. 1997-06-13 [2024-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中文(台湾)). 
  14. ^ 關於楊祥發院士. 杨祥发基金会. [2024-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9) (中文(台湾)). 
  15. ^ 南台灣農業生技學術盛會 楊祥發農業生技講座 10日隆重登場. 国立成功大学-新闻消息. 2010-11-09 [2024-10-23] (中文(台湾)). 
  16. ^ 楊祥發紀念基金會介紹. 杨祥发纪念基金会.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9) (中文(台湾)). 
  17. ^ 林美惠. 楊前副院長祥發院士親友 成立學術交流基金會 心繫兩塊土地 傳承農業大愛. 中央研究院-新闻消息. 2007-10-08 [2024-10-22] (中文(台湾)). 
  18. ^ Andy Fell. Academia Sinica, UC Davis sign agreement on exchanges and tech transfer. UC Davis. 2014-09-23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英语). 
  19. ^ Baur, A.H.,and S.F. Yang. Methionine metabolism in apple tissue in relation to ethylene biosynthesis. Phytochemistry. 1972, 11 (11): 3207–3214 [2024-10-22]. doi:10.1016/S0031-9422(00)8637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3) (英语). 
  20. ^ Yang, S.F. The Biochemistry of Ethylene: Biogenesis and Metabolism. Recent Advances in Phytochemistry. 1974, 7: 131–164 [2024-10-22]. doi:10.1016/B978-0-12-612407-1.50012-8 (英语). 
  21. ^ Adams, D.O.,and S.F. Yang. Methionine metabolism in apple tissue: implication of s-adenosylmethionine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conversion of methionine to ethylene. Plant Physiology. 1977, 60 (6): 892–896 [2024-10-22]. doi:10.1104/pp.60.6.8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英语). 
  22. ^ Adams, D.O.,and S.F. Yang. Ethylene biosynthesis: Identification of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conversion of methionine to ethylene. Biochemistry. 1979, 76 (1): 170–174 [2024-10-22]. doi:10.1073/pnas.76.1.170 (英语). 
  23. ^ Concepcion, Ma., C. Lizada, and S.F. Yang. A simple and sensitive assay for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1979, 100 (1): 140–145 [2024-10-22]. doi:10.1016/0003-2697(79)90123-4 (英语). 
  24. ^ Yu, Y.B., Adams D.O., and S.F. Yang. 1-Aminocyclopropanecarboxylate synthase, a key enzyme in ethylene biosynthesis.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979, 198 (1): 280–286 [2024-10-22]. doi:10.1016/0003-9861(79)90420-X (英语). 
  25. ^ Pommerrenig, B., K. Feussner, W. Zierer, V. Rabinovych, F. Klebl, I. Feussner, and N. Sauer. Phloem-Specific Expression of Yang Cycle Gen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Yang Cycle Enzymes in Plantago and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2011-05, 23 (5): 1904–1919 [2024-10-23]. doi:10.1105/tpc.110.0796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8) (英语). 
  26. ^ 杨祥发、郭纯德、李美兰、蔡平里. 乙烯之生合成及作用. 中国园艺. 1986-12, 32 (4): 214–223 [2024-10-23]. doi:10.6964/JCSHS.198612.0214 (中文(台湾)). 
来源列表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