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话
阳江话 | |
---|---|
Yễnggōhg và[a] | |
发音 | /jæŋ43 kɔːŋ33 va54/ (数字法) /jæŋ˦˧ kɔːŋ˧ va˥˦/ (曲线法)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区域 | 广东省阳江市 |
母语使用人数 | 全市:约110万[1] (2000年) 江城区:46万人[2](2013年) |
语系 | |
标准形式 | 三铺街口音[2] |
文字 |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无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Glottolog | yang1307 Dialect: Yangjiang[3] |
阳江话,属高阳片粤语,通行于阳江大部分地区。阳江话的前身与客语类似,来自古老的中原,且阳江话同时融合了古南越俚人(原住民)的语言特点。这造成了阳江话基本无法与客语及其他粤语(包括广州话)之使用者互相通话的现状。但由于阳江地处粤语圈中,词汇上仍深受广州话的影响。[4]
阳江话相比起广州话,保留了更多旧粤语的特征。广州话中自1950年代起已不再区分的 /s/、/ɕ/ 仍能与今日之阳江话中 /ɬ/、/ʃ/ 所对应(如“相”与“伤”);广州话中 /n/ 与 /l/ 不分的现象在阳江话中不存在(如“你”与“李”);广州话中 /ŋ/ 与零声母交替的现象在阳江话中不存在(如“饿”与“澳”);一些已被广州话抛弃的词汇在阳江仍被日常所广泛使用(如旧粤语中表示蜘蛛的词汇“蠄蟧”);广州话中里已没有浊辅音,但阳江话里仍然存在,但与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没有关系。
历史
[编辑]约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中原仍战乱不断。当时,一支庞大且富有的古中原汉族为了躲避战乱,移民到了阳江。当时的阳江人口稀少,这批移民与作为原住民的古南越俚人没有土地上的争端,而是共谋发展利益;俚人的生产技术并不发达,而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汉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受到了作为原住民的俚人的欢迎,从而带动了俚人的汉化,俚人与汉人的语言逐渐融合。由于汉人众多、文明程度高,且处于本地经济的核心位置,中原语言成为了语言融合中的主导,而俚人的一些语言特点也被保留。现今阳江城内那些被命名为“那、洞、麻”的地方以及阳江话中存在的边擦音声母 /ɬ/(此声母亦普遍存在于壮语、黎语之中)体现了古南越俚人之语言对阳江话的影响。[4]
音韵
[编辑]声母
[编辑]上阻 | 上唇 | 上齿 | 齿背 | 硬颚 | 软颚 | 喉部 | |||
---|---|---|---|---|---|---|---|---|---|
下阻 | 下唇 | 舌尖 | 舌面前部 | 舌根 | |||||
双唇音 | 唇齿音 | 舌尖中音 | 舌叶音 | 舌根音 | 舌根唇齿音 | 喉音 | |||
清塞音 | 不送气 | /p/ 波 |
/t/ 多 |
/k/ 家 |
|||||
送气 | /pʰ/ 坡 |
/tʰ/ 拖 |
/kʰ/ 卡 |
||||||
清塞擦音 | 不送气 | /tʃ/ 知 |
/kv/ 瓜 |
||||||
送气 | /tʃʰ/ 痴 |
/kʰv/ 夸 |
|||||||
擦音 | 清 | /f/ 科 |
/ʃ/ 尸 |
/h/ 河 | |||||
浊 | /v/ 窝 |
/j/ 衣 |
|||||||
鼻音 | 浊 | /m/ 么 |
/n/ 挪 |
/ŋ/ 牙 |
|||||
边音 | 浊 | /l/ 罗 |
|||||||
边擦音 | 清 | /ɬ/ 梭 |
- 阳江话中“知”、“痴”、“尸”的声母有被视作舌叶音(而非普通话中舌面音 /tɕ/、/tɕʰ/、/ɕ/)的说法[1][2],但在叶柏来的《阳江音字典》中仍被称为舌面音(尽管书中有注明这些声母“与普通话声母 j、q、x 不同”)[5];
- 阳江话中“窝”的声母曾被标注为 /w/。2000年的《阳江县志》中记载“阳江人发 [w] 时双唇收拢得不够圆,有点象发 [v] 音”,但以“从舌根抬起和从古音及其他方音比较的角度看”为由,选择不标注为 [v][1]。这两句在2013年的《江城区志》已被删去,同时声母表中“窝”的声母亦改为 /v/[2];
- 阳江话中“瓜”与“夸”的协同调音声母长久以来被当作声介合母 /kʷ/ 与 /kʷʰ/ 处理[1][2][5]。2000年的《阳江县志》中记载“有点象 [kv]、[kʻv](/kʰv/),嘴唇不收圆,但唇齿间摩擦现象不很明显”,同时以“无复辅音是汉语的特点”为由,选择不标注为 /kv/ 与 /kʰv/[1]。这两句在2013年的《江城区志》已被删去,但依然声母表中依旧标注为 /kʷ/ 与 /kʷʰ/[2]。叶柏来在《阳江音字典》注明“[v] 的摩擦成分很低”,但认为它们是双辅音(复辅音)声母 /kv/ 与 /kʰv/[5];
- 1960年代开始,阳江的年青人渐渐把“瓜”与“夸”的声母念成 /k/ 与 /kʰ/,“瓜”与“夸”的声母逐渐被归并为 /k/ 与 /kʰ/。这是1960年代以后阳江话在语音方面最大亦较特殊的变化[1][2];
- 在阳江话中,当齐齿呼韵母 /iŋ/ 和 /ik/ 自成音节时,开头会带有喉塞音 /ʔ/,如“英 /ʔiŋ/”、“益 /ʔik/”。此现象在2000年的《阳江县志》被简化成零声母[1],在2013年的《江城区志》被简便处理作 /j/[2],但在叶柏来的《阳江音字典》中没有被提及;
- 叶柏来在《阳江音字典》中认为阳江话中“河”的声母为舌根音,但标注为 /h/ 而非 /x/[5]。
韵母
[编辑]阳江话共6个基本元音。
舌位 | 前 | 央 | 后 | |||
---|---|---|---|---|---|---|
不圆唇 | 圆唇 | 不圆唇 | 圆唇 | 不圆唇 | 圆唇 | |
高 | /i/ | /u/ | ||||
半高 | /ɛ/ | /ɐ/ | /ɔ/ | |||
半低 | ||||||
低 | /a/ |
阴元韵 | 阳声韵 | 入声韵 | ||||||||
---|---|---|---|---|---|---|---|---|---|---|
单元音韵 | 复元音韵 | 带鼻音韵 | 带塞音韵 | |||||||
双唇鼻音 | 前鼻音 | 后鼻音 | 双唇塞音 | 舌尖塞音 | 舌根塞音 | |||||
零韵尾 | -i | -u | -m | -n | -ŋ | -p̚ | -t̚ | -k̚ | ||
开口呼 | a 类 | /a/
鸦 |
/ai/
挨 |
/ᴀu/
坳 |
/ᴀm/
监 |
/an/
晏 |
/ᴀŋ/
盲 |
/ᴀp̚/
鸭 |
/at̚/
压 |
/ᴀk̚/
吓 |
ɐ 类 | /ɐi/
隘 |
/ɐu/
欧 |
/ɐm/
庵 |
/ɐn/
恩 |
/ʌŋ/
崩 |
/ɐp̚/
蛤 |
/ɐt̚/
不 |
/ʌk̚/
北 | ||
ɔ 类 | /ɔ/
屙 |
/ɔai/
哀 |
/ou/
奥 |
/ɔan/
安 |
/ɔːŋ/
康 |
/ɔat̚/
渴 |
/ɔak̚/
恶 | |||
ɛ 类 | /ɛ/
车 |
/ei/
非 |
/ɛu/
九 |
/ɛm/
今 |
/ɛn/
扁 |
/ɛŋ/
香 |
/ɛp̚/
急 |
/ɛt̚/
蠘 |
/ɛk̚/
药 | |
齐齿呼 | i 类 | /i/
衣 |
/iu/
妖 |
/im/
兼 |
/in/
烟 |
/eŋ/
英 |
/ip̚/
叶 |
/it̚/
乙 |
/ek̚/
亿 | |
合口呼 | u 类 | /u/
乌 |
/ui/
煨 |
/un/
碗 |
/ʊŋ/
瓮 |
/ut̚/
活 |
/ʊk̚/
屋 |
- 上表中“a 类”韵母受韵尾 -u、-m、-ŋ、-p̚、-k̚ 影响,发音类似 /ᴀ/[1][6];
- 上表中“ɐ 类”韵母与舌根韵尾 -ŋ、-k̚ 相拼时舌位更高,发音类似 /ʌ/[1][6];
- 上表中“ɔ 类”韵母(/ou/ 除外)元音较长,一般与韵尾之间略带过渡音 /a/,惟与韵尾 -ŋ 组合时发音类似 /ɔːŋ/[6];
- /o/ 只在 /ou/ 一个韵母中出现,/e/ 出现在韵母 /ei/ 中[1][6];
- 上表中“ɛ 类”韵母(/ei/ 除外)与声母拼合时,有轻微(且短[1])的流音 /i/,同时元音类似 /æ/,如“削 /ɬiæk̚˨˩/”、“姜 /kiæŋ˧/”[1][5][6];
- 上表中“i 类”韵母(/eŋ/、/ek̚/ 除外)与声母拼合时,元音发音较长,可标注为 /iː/[1][6];
- 阳江话中“英”与“亿”的韵母因受韵尾的影响,实际发音是 /eŋ/ 与 /ek̚/,且念得较短[1][5];
- 阳江话中“瓮”与“屋”的韵母实际发音是 /oŋ/(或 /ʊŋ/)与 /ok̚/(或 /ʊk̚/),口腔都会张得比较开[1];
- 不少阳江人讲话时不太能分清楚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如 /ɔn/ 与 /ɔŋ/ 不分、把“民”念成“盟”等。塘坪、双捷一带的人甚至习惯将 /iŋ/ 韵母的字念成 /iɛn/ 韵母的字[5];
- 在阳江话的实际语音中,开口呼韵母的 -t̚ 与 -k̚ 韵尾一般人是不作区分的,而多念成 -k̚[5];
- 除上述47个韵母外,阳江话还有 /m/ 和 /ŋ/ 两个韵母,它们既可作鼻韵母的韵尾,又可自成音节,但都不能跟声母拼合成音节[2],只作叹词用[1],如“呒 /m/”、“唅 /hm/”、“唔 /ŋ/”、“啈 /hŋ/”。
声调
[编辑]阳江话共有5种调值。其中上声不分阴阳,而平声、去声则分阴阳两种调值。
调名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
---|---|---|---|---|---|---|---|---|---|---|---|
调值 | 数字法 | 33 | 43 | 21 | 24 | 54 | |||||
曲线法 | ˧ | ˦˧ | ˨˩ | ˨˦ | ˥˦ | ||||||
声类 | 舒声 | 促声 | 舒声 | 促声 | 舒声 | 促声 | 舒声 | 促声 | 舒声 | 促声 | |
例字 | 冬
/tʊŋ˧/ |
嘟
/tut̚˧/ |
扶
/fu˦˧/ |
啄
/tʊk̚˦˧/ |
苦
/fu˨˩/ |
偌
/niæk̚˨˩/ |
冻
/tʊŋ˨˦/ |
督
/tʊk̚˨˦/ |
动
/tʊŋ˥˦/ |
毒
/tʊk̚˥˦/ |
- 阳江话的阴平调促声主要服务于口语音,如“嘟 /tut̚˧/”(汽车鸣笛声)、“𪠸 /lɔak̚˧/”(语助词)[5]。因此现时亦有不收录阴平调促声的“五调九声”说法[1][7][6]。旧时亦有“四声八调”的说法,不收录阴平调促声与阳平调促声[5];
- “偌”是阳江话第二人称代词,表示“你们”[1][7][6]。《阳江音字典》标注为“⿰亻圼”[5]。
变调
[编辑]阳江话使用形容词重叠式(双叠式或三叠式)表达强调程度。形容词重叠式的第一个音节要念成阴去调,发音较长且语气较重;之后的音节不变调,但语气较轻[1][7][6]。
调名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阳去 |
---|---|---|---|---|
双叠式 | 酸々 /ɬun24 ɬun33/
(很酸) |
黄々 /vɔːŋ24 vɔːŋ43/
(很黄) |
阔々 /fut̚24 fut̚21/
(很宽) |
毒々 /tʊk̚24 tʊk̚54/
(很毒) |
三叠式 | 酸々々 /ɬun24 ɬun33 ɬun33/
(很酸很酸、非常酸) |
黄々々 /vɔːŋ24 vɔːŋ43 vɔːŋ43/
(很黄很黄、非常黄) |
阔々々 /fut̚24 fut̚21 fut̚21/
(很宽很宽、非常宽) |
毒々々 /tʊk̚24 tʊk̚54 tʊk̚54/
(很毒很毒、非常毒) |
文白异读
[编辑]表现在声调不同:
例字 | 文读 | 白读 |
---|---|---|
呻 | /ʃɐn33/ 呻吟 | /ʃɐn24/ 唉唉呻 |
斜 | /tʃʰɛ43/ 斜阳 | /tʃʰɛ24/ 斜都[1] |
表现在声母不同:
例字 | 文读 | 白读 |
---|---|---|
覆 | /fʊk̚24/ 覆灭 | /mʊk̚24/ 覆转[1] |
捧 | /fʊŋ21/ 捧场[2] | /pʰʊŋ21/ 一捧地豆[3] |
声母与声调均不同:
例字 | 文读 | 白读 |
---|---|---|
断 | /tun54/ 断句 | /tʰun21/ 拗断 |
坐 | /tʃɔ54/ 坐标 | /tʃʰɔ21/ 坐落[1] |
- ^ 意为“坐下来”。
万寿话
[编辑]词组
[编辑]罗马化方案
[编辑]注释
[编辑]- ^ 叶柏来《阳江音字典》拼音
参考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陽江縣誌.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ISBN 7-218-03492-6.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江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肖广华 , 编. 陽江市江城區誌(1988~2000).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454-2735-6.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Dialect: Yangjiang.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4.0 4.1 叶柏来. 阳江话从哪里来. 2009-06-05 [201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叶柏来. 陽江音字典. 广东阳江: 阳江市新华书店. 2004.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黄伯荣. 黄绮仙 , 编. 廣東陽江方言研究.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8. ISBN 978-7-306-06390-8.
- ^ 7.0 7.1 7.2 阳江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 陽江市誌(1988~2000).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18-06733-9.
- ^ 张以诚. 梁观喜 , 编. 陽江志 卷七. 1925: 16 (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