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国际造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CSBC Corporation, Taiwan
曾用名台湾造船公司、中国造船公司
公司类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号台证所2208
(2008年12月22日上市)
ISINTW0002208006在维基数据编辑
成立1973年11月17日
代表人物董事长:黄正弘
总经理:蔡坤宗
总部 中华民国台湾
高雄市小港区中钢路3号
产业造船
产品船舶之设计、制造、安装、修理、销售及代理业务
营业额新台币214.76亿元(2023年)
息税前利润新台币-40.33亿元(2023年)
净利润新台币-40.50亿元(2023年)
资产新台币392.98亿元(2023年)
员工人数3,000
实收资本额新台币127.45亿元(2024年1月)
市值新台币96.66亿元
结算期每年12月(月制会计年度)
主要股东经济部(22.21%)
行政院国家发展基金(7.62%)
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7.62%)
网站www.csbcnet.com.tw

台湾国际造船,简称台船,是台湾船舶产业的旗舰企业之一,也是台湾规模最大的造船厂,现有3000人,全盛时期有7000人。

总公司设于高雄市,在高雄港基隆港两座港口都设有工厂。其英文名“CSBC Corporation Taiwan”中的“CSBC”是旧名“中国造船公司”的英文名缩写传承而来(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 CSBC),简称“中船”,更为当年十大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沿革

[编辑]

台湾船渠株式会社与战后事业

[编辑]
  • 1937年6月:台湾日治时期,由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为首,结合台湾银行、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日本邮船大阪商船以及基隆颜钦贤等团体资本,收购亏损甚钜的基隆船渠,成立“台湾船渠株式会社”,设厂于基隆社寮岛,为台湾第一家现代化造船厂。台湾船渠造船业虽在初期曾建造小型钢壳船舶,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业务主力反而转为修理船只为主,不过当年的基隆造船厂也是台湾乃至后来华人地区最早与最大的造船厂之一[1]
  • 1945年11月: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中华民国海军接收台湾船渠,后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经济部台湾区特派员办公处共同监理。
  • 1946年7月: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介入重整日本在台工业;原日企“台湾船渠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台湾铁工所”合并成立“台湾机械造船公司”。下辖基隆造船厂、高雄机器厂,为资源委员会与台湾省政府合资之省营事业机构。
  • 1946年8月:以生产氧气为经营主力的“东光兴业株式会社”合并入台湾机械造船高雄机器厂。
  • 1948年:台湾机械造船公司机器厂、造船厂分家,两家公司,依营业性质分别改组,分为“台湾机械公司”(简称台机,位于高雄市[2][3]及“台湾造船公司”(简称台船,位于基隆市和平岛),个别独立经营。
  • 1951年:台湾造船公司建造75吨级钢木构造鲔钓渔船,为战后重新恢复造船业务之始。
  • 1953年:台湾造船公司建造100吨级钢构渔船。
  • 1954年2月:与石川岛造船所签订技术合作契约,后因与美国殷格斯造船厂合作而停止。
  • 1955年:得到45万元美金美援额度增添生产设备,开始生产500吨级船只。
  • 1957年:台湾造船公司之造船厂用地租给美商殷格斯造船公司成立的“美国殷格斯台湾造船及船坞公司”(America Ingalls Taiwan Shipbuilding and Dockyard Company;简称“殷台公司”)经营。
  • 1962年:“台湾造船公司”之造船厂用地收回自营。
  • 1962年:台湾造船公司与石川岛造船所再度签订技术合作契约,日厂提供技术支援改善船厂管理营运。

十大建设:中国造船厂整合时期

[编辑]
  • 1972年:高雄造船厂筹备处成立,指派台湾造船公司董事长王先登兼任筹备处主任。
  • 1973年:高雄的“中国造船厂”(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CSBC,简称中船)成立,设厂于高雄港第二港口。
  • 1977年:中国造船厂改为国营。政府推动中国造船厂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整并。
  • 1978年1月3日:统合为“中国造船公司”品牌,与基隆的台船厂合并后,旗下设台北总公司、高雄总厂及基隆总厂[4]:872
  • 1996年:中国造船公司总公司南迁高雄,与高雄总厂合署办公
  • 2000年:中船累积亏损超过110.78亿新台币。[5]
  • 2001年:因中国造船公司面临巨额亏损,行政院介入营运,执行“再生计画”,推进国营事业民营化,进行组织再造及重新塑造经营模式。再生计画自行政院提拨90亿新台币作为退抚预算[6],最初将中船雇用人力裁减47%,最终砍半,将公司人事营运成本自42%降至15%(5,490人降为2,721人,裁减2,769人),续留人力亦减薪35%。

台湾国际造船公司时期

[编辑]
  • 2007年:配合陈水扁政府的“正名政策”,董事会通过“中国造船公司”更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公司英文更为“CSBC Corporation, Taiwan”。
  • 2009年:伟利船务代理公司向台北市政府申请设立“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获准,与台船发生“中国造船”商标争议,双方为此对簿公堂。
  • 2010年:与永记造漆合资成立台船防蚀科技,其中台船持有70%股权,该公司主要业务为船舶涂装、大型钢构防蚀、表面处理、海洋工程防蚀处理等[10]
  • 2013年:拓展非造船业务,跨足离岸风机产业,并与永传能源合资成立台湾离岸风电运转维护公司。
  • 2016年7月:“中国造船”名称案最高法院判决台船胜诉定谳。伟利船务不得使用与“中国造船”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并应登报道歉。[11]
  • 2017年3月:蔡英文南下高雄左营,出席“海军106年敦睦支队启航欢送暨潜舰国造设计启动及和合作备忘签署仪式”,见证国防部、中科院、台船等单位签署潜舰国造备忘录,正式启动“潜舰国造”计画[13]
  • 2017年12月:台船累积亏损超过58亿新台币,台船董事会决议减资43.06亿元弥补亏损。
  • 2019年5月:与比利时DEME英语DEME公司合资成立台船环海公司,提供离岸风电的工作船建造及维修。

主要厂区

[编辑]
台湾国际造船高雄厂
台湾国际造船基隆厂

高雄厂

[编辑]

位于小港区,包含船体厂、舣装厂设施及厂房船坞等,是个拥有一贯作业造船生产线的厂区,该厂具备承造百万载重吨级船舶的设备能力,最大年产出为十艘百万载重吨的船只。

基隆厂

[编辑]

主要的造船设施及厂房,位于和平岛,适合承造三十万载重吨级以下的船舶,最大年产出在六艘左右。

主要客户

[编辑]

主要业务

[编辑]
  • 船舶建造:主要为商船,如油轮、矿砂轮、化学品轮、散装货船、货柜船、气体运输船及其他特种船舶等,而拖船、挖泥船、浮坞等工作船亦有建造。
  • 舰艇建造:主要为中华民国海军海巡署军用舰艇建造,如飞弹快艇、运输舰、登陆艇、巡防舰、港巡艇、缉私舰等。
  • 船舰维修:为各型船舶、舰艇的保养、岁修、改装及海损修理等。

货柜轮实绩表

[编辑]

Feeder Reference Lists

Year Ship type Ship No. Owner Remarks Picture
1995 1,100 TEU C/V 15 CMT/CNC
1998 1,092 TEU C/V 10 APM
1998 2,200 TEU C/V 38 Rickmer/CHM RINA 1998 Significant ship
2005 1,500 TEU C/V 4 YM
2006 1,800 TEU C/V (1st Gen) 16 YM/DOUN RINA 2006 Significant ship

2007 Ship of Taiwan

2007 1,700 TEU C/V 13 CIDO/Maersk RINA 2009 Significant ship
2011 1,800 TEU C/V (2nd Gen) 4 WHL
2012 1,000 TEU C/V 4 WHL
2012 1,800 TEU C/V (3nd Gen) 2 Ofer
2014 1,800 TEU C/V (4th Gen) 16 SITC/Kotoku
2015 1,800 TEU C/V (5th Gen) 2 TSL
2015 2,800 TEU C/V 10 EMC
2016 1,800 TEU C/V (5th Gen) 2 TSL
2016 14,000 TEU C/V 5 YM/Seaspan

著名成果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8). 
  2. ^ 1990年起,钢铁厂售予统一集团、船舶厂售予东南水泥、合金钢厂售予隆成发铁工厂;2001年11月19日,台机公司制造厂及总公司售予中国钢铁,民营化终于划上句点。《铿锵已远:台机公司独特的一百年》,陈政宏,行政院文建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今中华民国文化部),216页,2007年4月,ISBN 978-986-009-388-9
  3. ^ 存档副本.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 天下杂志86期,作者:杨玛利,1988-07-01
  4. ^ 吕芳上总策画,朱文原、周美华、叶惠芬、高素兰、陈曼华、欧素瑛编辑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国史馆.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5. ^ 行政院主計總處:台船公司再生計畫之執行與民營化之推動.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6. ^ 尹、林心結 溯及中船再生計畫.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7. ^ 潜舰国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志鹏(海军备役上校),自由时报,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8. ^ 潜舰国造 军方能拖就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许绍轩,自由时报,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9. ^ 中船前主管︰潜舰国造??才是长久之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欧祥义,自由时报,2004年6月24日(星期四)
  10. ^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轉投資績效. [2015-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11. ^ 谁是正港“中国造船”?法官这样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16-7-19
  12. ^ 力推“国舰国造、潜舰国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维钧 2016-8-1 联合报
  13. ^ 颜振凯,国际政治要“先自助而人助”蔡英文:潜舰国造正式启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风传媒,2017-03-21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