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Waylon1104/帝国元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拿破仑一世
Napoléon Ier
拿破仑,绘于1813年
法兰西皇帝
第一次在位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6日
加冕1804年12月2日
继任路易十八(国王)
第二次在位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前任路易十八(国王)
继任路易十八(国王)
法兰西第一执政
任期1799年12月12日-1804年5月18日
出生(1769-08-15)1769年8月15日
 法兰西王国科西嘉阿雅克肖
逝世1821年5月5日(1821岁—05—05)(51岁)
 英国圣赫勒拿朗伍德英语Longwood, Saint Helena
安葬
配偶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1796年结婚—1810年离婚)

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
(1810年结婚)
子嗣拿破仑二世
夏尔·莱昂英语Charles Léon
亚历山大·科罗纳德-瓦莱夫斯基
王朝波拿巴王朝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
签名拿破仑一世 Napoléon Ier的签名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发音:[napɔleɔ̃ bɔnapaʁt];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改革家,曾任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帝国皇帝。其人于世界历史中成就卓然,军事天才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古今第一,且于其他领域亦多有深远之影响。

拿破仑生于法国科西嘉岛的小贵族家庭,少时赴法国本土就学与从军。法国大革命期间其受到雅各宾派影响,于1793年土伦围城战后晋升准将。1796年至1797年间,拿破仑担任“意大利军团”司令,以高超的作战调度与战术横扫北意大利,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翌年他率部队渡海远征埃及,携科学考察团随行,后因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事告急,仓促还法。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成为第一执政,并领兵翻越阿尔卑斯山,于马伦戈战役击败反法联军。

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帝,创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封十八位有功将领为“帝国元帅”。1805年秋,拿破仑在乌尔姆战役中以迂回战术歼灭奥军大部,继而攻占维也纳,12月2日又在奥斯特利茨战役击败俄奥联军,大破第三次反法同盟。次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役爆发后,法军于耶拿、奥尔施泰特两役击溃普军主力,夺下普鲁士王都柏林,旋战于波兰,1807年夏在弗里德兰战役覆克俄军。180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西班牙,立其兄约瑟夫为王。1809年奥地利对法宣战,拿破仑连战皆捷,再取维也纳,后于瓦格拉姆之战击败奥军主力,遂结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2年,俄罗斯违抗“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发兵伐俄,意图歼灭俄军主力,迫使沙皇屈服。俄军且战且退,并采用焦土战略使大军团补给困难,导致法军在朝莫斯科进发期间大幅减员,只能艰苦地撤出俄国。1813年,各国再次缔结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虽在春季战局逼和联军,然秋后遭到多面夹击陷入战略劣势,至莱比锡战役大败后被迫撤回本土。1814年,拿破仑以机动战术屡挫敌军,然联军大举犯境攻入巴黎,终使其退位。1815年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再次称帝,但于滑铁卢战役再度败北,被囚流圣赫勒拿岛,至1821年病逝。

拿破仑是现代社会的缔造者之一,在军事上,他的战术与组织革新启发后世的作战;在法律上,拿破仑法典是世界第一部广泛使用的现代民法典,对大陆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在政治思潮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因他的征服而传遍欧陆。

早年

[编辑]

家庭背景

[编辑]
科西嘉岛阿雅克肖,拿破仑像

拿破仑·迪·波拿巴(Napoleone di Buonaparte)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波拿巴宅中,为卡洛·波拿巴莱蒂西亚·拉莫利诺之子[1]。波拿巴家族原为佛罗伦萨里窝那之间的领主,1261年其先祖佛罗伦萨人威廉采用了改姓为波拿巴[2]。1529年,弗朗切斯科·波拿巴移居科西嘉[3][4],其后代接下来均在六名成员组成的阿雅克肖元老院中就职[4]。拿破仑出生时,波拿巴家族的地位大致处于中产上层与小贵族之间[5]

拿破仑之父卡洛是一位知名的前科西嘉独立份子,早年前往罗马比萨攻读法学,回家乡后从事律师行业[6][7]。他身材高大、相貌俊朗、法语流利、博览群书,但不善理财。卡洛在拿破仑出生的前一年,响应科西嘉独立运动家帕斯夸莱·保利的号召,担任他的私人秘书兼副官[8]。然而卡洛在独立事业失败后,并未如同其他坚定独立份子一样流亡海外,而是宣示效忠法国[9][10],保住了他阿雅克肖法院陪审推事与科西嘉岛林业学校校长的职位,并被审定为法国贵族,更在1777年成为科西嘉贵族代表[11][12]。拿破仑之母莱蒂西亚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父亲曾是阿雅克肖的代理行政官,但她并未受过教育。她样貌迷人、坚定刚毅、足智多谋[13]。拿破仑日后评价道:“我的母亲是个出色的女人,既能干又勇敢”[14]

卡洛与莱蒂西亚于1764年6月2日成婚,女方的嫁妆包括“一间窑炉及其附近的一座房子、一套寓所、一片葡萄园与8英亩土地,价值总计175,000法郎”[14]。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遭遇到不小的挫折,他们婚后的头两个孩子都夭折了,直到第三个孩子,此时名为朱塞佩(Giuseppe)的约瑟夫·波拿巴于1768年出生[15][16]。莱蒂西亚后来又生了10个孩子,其中有7个没有在婴儿期夭折[14]

求学

[编辑]

拿破仑在小时候就迷上了历史与传记,不参与同龄小孩的娱乐活动,乐于在家中模仿罗马共和与帝国时期的历史人物[17]。1779年1月,拿破仑被家人送往勃艮第欧坦的教会神学院接受严谨的法语教学[12],聪明好学的他在三个月内就学会了法语读写。1779年4月,拿破仑借由其父好友科西嘉总督马尔伯夫伯爵的影响力[18],得到岛内颁布的王室奖学金,得以前往香槟地区布列讷堡军官幼校学习[19][10]。该校课程一天为八小时,课程内容包含数学、拉丁文、历史、法语、德语、地理、物理、工程学、武器学、击剑、舞蹈与音乐。拿破仑最出色的科目是数学,最差的则是德语[20]。拿破仑在求学期间不断查阅古代领袖的书籍,将亚历山大大帝尤利乌斯·凯撒视为偶像[21]。他在课堂中学习到查理曼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伟大时代,并被灌输深刻的仇英教育[22]。1784年,拿破仑因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巴黎军官学校。他在该学校修习炮兵科目,在一年中完成三年的教育,于1785年9月在主考官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的见证下通过任官考试,成为炮兵少尉[23]

军事生涯初期

[编辑]
拿破仑在当炮兵少尉时阅读各类书籍,包括启蒙时代的著作、各类历史与法语诗歌

拿破仑通过考试后,前往驻扎在瓦朗斯的拉费尔炮兵团服役[24]。他在这份艰苦且工资很低的工作中,初步地学习到作战知识[25][26]。他醉心于阅读,在很多书中做了详细笔记,背诵法国诗人的诗作,甚至将饭钱用于购书[27]。拿破仑在这段时期写了数十篇文章,并遇见他的初恋卡罗利娜·科隆比雅,这段恋情相当深刻,他即使在晚年时仍会忆起与她的几次散步[25]。1786年9月,拿破仑回到阔别八年的科西嘉[23]。1788年5月下旬,拿破仑待在法国东部的欧索讷炮兵学校,在学期间写了一系列的阅读笔记与浪漫小说[28][29]。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者攻破巴斯特尔狱,法国大革命爆发[30]。拿破仑起初对新生的大革命不感兴趣,直到他发现国民议会的代表们能为科西嘉寻求独立后,就大胆地组建了一支反对法国王室统治的国民自卫军[31][32]。1791年6月,拿破仑结束在科西嘉休假返回法国,被调派至第四炮兵团[33]。他之前在拉费尔炮兵团中服役69个月就请了35个月的假,到了新环境依然未改作风,立刻向上司请假[34]。1791年8月30日,拿破仑的上司迪泰伊将军终于准假,他再次返回科西嘉[35]。此时岛上的矛盾愈发剧烈,拿破仑在岛上指挥的国民自卫军在1792年的复活节与民众和正规军发生冲突[36],拿破仑只得奉保利之命前往巴黎[37]。1792年10月中旬,返回科西嘉的拿破仑愈发亲法,主要原因为独立领袖帕斯夸莱·保利波拿巴家族越来越深的矛盾。到了1793年,他已将法国认同置于科西嘉认同前[38][39]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斩首[40][41],2月拿破仑接到第一次重要战斗任务,担任科西嘉国民自卫军的炮兵指挥官,但这支国民自卫军因组织混乱迅速被敌军击败[42]。同年6月11日,失势的波拿巴家族被亲英的保利赶出科西嘉,拿破仑挥别故乡[39][43]。拿破将家人安置好后就到法国陆军报道,受命护送火药补给至意大利军团[44]。7月中旬,拿破仑转入南方军团,写下支持雅各宾派的政治小册子《博凯尔晚餐》,让雅各宾党将其视为可信的军人[45]。9月7日,拿破仑就任第二炮兵团少校[46]

土伦围城战

[编辑]

1793年8月27日,盘据在土伦的保王党人将土伦要塞与法国地中海舰队转交给反法同盟,1.7万联军部队迅速控制该城[47][48]。9月初,革命法军开始进攻土伦,在短时间内包围土伦,但形势未发生根本变化,联军依然控制着重要据点,且有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法军收复土伦的前景十分渺茫[49]

土伦围城战期间的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此时前往拜访围攻土伦的法军司令部,恰巧围攻部队右翼缺少一位炮兵指挥官,拿破仑的老友萨利切蒂推举他担任此职务[46]。9月中旬,拿破仑抵达土伦前线,发现围攻部队既无足够的火炮与弹药、也无会使用火炮的士兵。他紧接在短时间内搜集到上百门火炮与弹药,并征用了工厂制作军火与修理军备[50]。拿破仑在战斗期间愈发鄙视围城总指挥卡尔托,他向上级拉扎尔·卡诺提出他的作战计划,并要求替换卡尔托[51]。卡诺十分欣赏他的计划,派遣弗朗索瓦·多佩将军去就任总指挥[51]。11月15日,法军向重要据点马尔格雷夫要塞进攻,拿破仑率领的冲锋队伍直攻要塞的入口处,但此时多佩却吹号收兵,怒不可遏的拿破仑在事后当众臭骂多佩[52]。11月17日,多佩因作战不力被撤职,雅克·迪戈米耶将军接管指挥权,11月中旬,拿破仑包围马尔格雷夫要塞,俘获率军出击的查尔斯·奥哈拉将军[53]

12月17日,迪戈米耶着手执行拿破仑的计划。拿破仑与米龙英语Jean-Baptiste Muiron上尉的部队向马尔格雷夫要塞进攻,而安德烈·马塞纳的部队在几小时后向阿尔蒂格要塞进攻[54]。拿破仑在控制所有要塞炮台后下令向港口内的联军舰队轰击,联军在次日撤出土伦。12月22日,24岁的拿破仑晋升为旅级将军(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准将),开始引起国家高层的注意[55]

葡月政变

[编辑]

1794年2月7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炮兵司令[56]。他在这段时期结识了雅各宾领袖马克西米连·罗珀斯庇尔的弟弟奥古斯坦·罗珀斯庇尔,在热月政变后因与后者的友谊而深陷牢笼,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被释放[57][58]。1795年3月3日,拿破仑与15艘船、16,9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从马赛启航,试图从保利与英军手中夺回科西嘉岛,但这支远征军在海上就被英军舰队阻击,未能抵达科西嘉岛[59]。1795年4月,他与昂蒂布富家女德茜蕾·克拉里订婚[60]。之后,拿破仑收到转调至旺代镇压保王党农民的通知,但他对此兴趣阑珊,于是前往巴黎寻求更好的职位[61]。几个月后,他找到一份在公共委员会测绘局(总参谋部)的工作,并在这段时期学习到大量战略方面的知识[61]。拿破仑还利用充足的下班时间撰写了浪漫小说《克列松与欧仁尼》,以告别自己对德茜蕾的恋情[62]

葡月13日圣洛克教堂前的炮火

1795年8月22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规定建立两院制立法机关与五人制行政机关督政府,此变革时期的不稳定使反政府份子有机可趁[63]。10月4日(葡月12日)上午,巴黎有七个宣布起义并动员国民卫队[63]。同日,巴黎内防司令保罗·巴拉斯任命拿破仑为副司令,后者在通往协和广场的重要地点设置加农炮,向起义者们发射葡萄弹,成功镇压叛乱[64]。他因此在一夜之间得到火速升迁,继任巴拉斯的职位成为内防军司令[65],领有4.8万法郎的年薪,开始频繁出入上流场所[66]。1796年3月2日,他得到他梦寐以求的意大利军团司令职位[67][68]。同月9日,他与相识半年的寡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成婚[68]。这对夫妇为了缩小女方年长男方6岁的年龄差,拿破仑说自己于1768年出生,32岁的约瑟芬则说自己仅有28岁[67]

意大利战役

[编辑]
1796年初欧洲的战略形势图

1796年3月11日,拿破仑乘坐马车离开巴黎[69][70],于3月27日抵达尼斯的“意大利军团”司令部[71],此时他已将自己的姓“Buonaparte”改为法语拼写的“Bonaparte[72]。这支军团在拿破仑抵达时状态不佳,在装备与补给方面都极其匮乏,但这种情况在前者手中却成了发动有利进攻的手段[73]。4月9日,拿破仑已大致解决军团糟糕的训练与后勤。他参考在测绘局工作时构想的入侵皮埃蒙特计划[74],与马耶布瓦侯爵法语Jean-Baptiste Desmarets de Maillebois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皮埃蒙特战役[75],制定集中兵力先击败撒丁、后对付奥地利的计划[76]。他将4.1万人的野战部队分为三个部分:马塞纳将军1.9万人的前卫部队、奥热罗将军1.2万人的中央部队、塞律里埃将军1万人的左侧卫[77]。反法联军在该地区的部队则为5.7万人,其中包含由让-皮埃尔·德·博利厄指挥的3.2万奥军,与米开朗基罗·科利指挥的2万萨丁军与5千奥军[78]。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以解决法军兵力劣势的处境[79],选择卡迪博纳山口突⼊北意⼤利,切断奥军与萨丁军的联系[80]。4⽉9⽇,拿破仑的部队越过卡迪博纳⼭⼝。但此时形势突然转变,热那亚共和国向联军求援,使联军误认为法军的进攻目标是热那亚,立即调动兵力向法军进发[81]。拿破仑决定将计就计,设下圈套等待联军抵达[82]

蒙特诺特与洛迪战役

[编辑]

4月10日,博利厄率部通过博凯塔山口前往沃尔特里,接着下令欧仁-纪尧姆·阿让托率主力进攻蒙特诺特[83]。阿让托执行命令南下,冲进安德烈·马塞纳设在萨沃纳与蒙特诺特之间的前哨,对内吉诺山的法军进攻,但多次出击皆未成功[84]。4月11日,拿破仑决定包围阿让托的部队,阿梅代·拉阿尔普的部队将与奥军正面交战,安德烈·马塞纳的部队则趁夜经山下迂回,在12日破晓攻击奥军侧翼[85]。阿让托6,000人的部队在短暂的战斗后全线崩溃,仅剩下700人还在掌控中[86]。拿破仑已成功分开博利厄与寇利的部队,他决定先对付寇利的部队,下令马塞纳进军代戈挡住博利厄[87]。4月13日,拿破仑转向西面对抗寇利的部队,在米莱西莫袭击敌军迫使其撤退至切瓦[88]。他在战斗结束后调兵回头,于4月14日下午在代戈前后夹击包围奥军,俘虏超过2,600人[89]。博利厄的部队已失去战斗能力,开战初2.8万人的部队仅剩1.6万人[90]。4月21日,让·塞律里埃的纵队在蒙多维之战正面突破寇利剩余的部队,撒丁签订《凯拉斯科停战协定》退出战争[91][92]

洛迪之战,1796年5月10日

撒丁王国的崩溃使北意大利的反法同盟部队陷入劣势,拿破仑开始准备渡过波河,向伦巴第平原地区的奥军进攻[93]。他故意在停战协定中提及法军有在瓦伦扎渡河的权力,并调派部队至该地附近,使博利厄率领的奥军认为法军将在该处渡河[94][95][96]。5月7日,法军开始经皮亚琴察渡过波河,安东·利普陶伊的部队很快就注意到法军的动作,双方在丰比奥交战,奥军在增援抵达后仍不敌,法军全军渡过波河[97]。博利厄因法军威胁到奥军的左翼与曼托瓦的联系[91][98],被迫放弃米兰公国,在洛迪大桥留下12,600人的后卫部队后,渡过阿达河向东退往克雷马[99]。5月10日,法军追上正在经洛迪渡河的奥军部队,一鼓作气攻下了洛迪,奥军在阿达河西岸的防御失守[100]。当天下午,争夺洛迪桥的战斗开始,这座狭长的木桥长约150米,为渡过阿达河的重要道路。拿破仑集中火炮压制奥军炮兵,站到桥头附近下令突击队员冲过洛迪桥,在第一次冲锋失败后,安德烈·马塞纳将军亲率部队冲锋,成功肃清东岸的敌军部队[91][101]。洛迪之战令法军伤亡350人,而奥军则为335人伤亡与1,700人被俘[102]。洛迪之战被视为是拿破仑人生的转折点[103],他在日后回忆中说到:“我曾经以为自己只是个将军,但从那之后……我的凌云壮志此时显现[104]。”

拿破仑在战斗结束后巩固对米兰公国的控制,派遣奥热罗将军继续尾随奥军,而马塞纳将军与塞律里埃将军则沿阿达河两岸对皮齐盖托内实施包围[105]。皮齐盖托内投降后,法军部队径直前往米兰,米兰城于5月15日投降[106][107]。同时,博利厄率领的奥军撤退过明乔河河畔,等待从蒂罗尔前来的援军[108],此时该区域的奥军约有3万人[109]。5月30日,拿破仑率军经博尔盖托大桥强行渡过明乔河,奥军被击退后撤往阿迪杰河谷[110]。6月3日,法军已完全包围了北意大利最重要的要塞曼托瓦[111]

四战曼托瓦

[编辑]

维尔姆泽的两次攻势

[编辑]
卡斯蒂廖内战役中的法军部队

拿破仑稳住周遭国家及调动部队与火炮后[112],于7月15日开始对1.3万奥军驻守的曼托瓦要塞进攻[113]。此时拿破仑帐下一共有4.4万人,分别为让·塞律里埃率领的1.1万名围城部队,以及安德烈·马塞纳的1.6万人、皮埃尔·奥热罗的6千人、皮埃尔·索雷的5千人、德皮努瓦的5千人及骑兵预备队组成共3.3万人的监视部队[114]。与此同时,奥地利司令让-皮埃尔·德·博利厄被撤职,由经验丰富的陆军元帅达戈贝尔·西格蒙德·冯·维尔姆泽接管指挥[115]。维尔姆泽的部队总共约5万人[115],从蒂罗尔兵分两路向法军进攻,维尔姆泽3.2万人的主要部队沿阿迪杰河谷推进,而阔斯达诺维奇1.8万人的次要部队则经加尔达湖西岸向利瓦与萨洛进攻[116]。行军过程中,维尔姆泽又从主力部队中抽出部队前往布伦塔河谷,使其主力减少至2.5万人[115]。7月29日,维尔姆泽的主要部队在短暂接敌后击退法军,继续向曼托瓦推进。7月30日,拿破仑放弃围攻曼托瓦,集结部队向阔斯达诺维奇的次要部队进攻[117]。他在8月3日至4日多次派出部队打击奥军,在切断奥军退路后迫使3,000名士兵投降[118]。8月5日,拿破仑率主力向索尔费里诺推进,遇到维尔姆泽率领的部队[119],法军正面部队先行佯攻,等到第二支部队绕至奥军后方后再全力进攻,维尔姆泽赶忙在被重创前撤离[120][121],在6日又被马塞纳在加尔达渔村击败,匆忙撤回特伦托[122]

8月底,被重创的维尔姆泽军团补充完毕,兵力达到4.5万人。奥军再度兵分两路,保罗·达维多维奇2万人的部队留守特伦托,维尔姆泽亲率2.6万人经布伦塔河谷南下向巴萨诺进军。拿破仑知晓奥军计划后,留下围城军与在阿迪杰河下游的部分部队,亲率马塞纳将军(1.3万人)与奥热罗将军(9千人)经阿迪杰河谷向特伦托进攻,同时派遣沃布瓦将军(1.1万人)经加尔达湖西岸迂回该地奥军右翼[123]。9月4日,马塞纳的部队在罗韦雷托战役击败达维多维奇的奥军部队[124],法军伤亡750人,奥军则伤亡3,000人,后者向北撤退至拉维斯。之后,拿破仑命令沃布瓦向北追击,马塞纳与奥热罗的部队则向东进入布伦塔河谷,从后面进攻正向曼托瓦进军的维尔姆泽部队。9月7日,法军部队与奥军后卫相遇,俘虏后者超过1,500人。隔日,马塞纳与奥热罗的部队从两翼夹击巴萨诺的奥军,奥军在混乱中撤退并有5,000人被俘[125],维尔姆泽只能在9月15日率残兵逃入其曾试图解围的曼托瓦,让城内的奥军兵力增加至近3万人[126][127][124]

阿尔文齐的两次攻势

[编辑]
阿科莱桥上的波拿巴

10月下旬,奥军司令部任命陆军元帅约瑟夫·阿尔文齐指挥第三次解围行动[128][129],其在弗留利地区共有2.8万名野战部队,连同保罗·达维多维奇在蒂罗尔地区的2万名野战部队,奥军总数接近5万人[130]。阿尔文齐计划其主力部队将向巴萨诺发起进攻,而达维多维奇则将向特伦托进攻[128]。此时拿破仑的军团排除掉9千人的围城部队,约有3万人的野战部队[131]。他在不知道奥军兵力的情况下,派遣沃布瓦师1万人沿阿迪杰河谷前去把守特伦托,马塞纳师1万人在布伦塔河谷把守巴萨诺,奥热罗师1万人则作为预备队驻扎在中下游。11月2日,奥军达维多维奇以优势兵力逼迫沃布瓦的部队撤退至卡利亚诺。与此同时,阿尔文齐2.8万人的部队也迫使马塞纳撤出巴萨诺[129]。11月6日,拿破仑下令1.6万法军对阿尔文齐在巴萨诺的阵地进攻,但被奥军击退并撤退至布伦塔河后方,以收缩防御敌军优势兵力。同时,西边的沃布瓦在卡利亚诺战役再次被达维多维奇击败,于11月7日向里沃利撤退[132]。11月12日,拿破仑在卡尔迪耶罗再次对奥军进攻,却因气候原因失利[133]。此时拿破仑深陷危机,法军对西边的达维多维奇、要塞的维尔姆泽与东边的阿尔文齐都居于劣势,任何失败都可能意味着法军的毁灭[134]。拿破仑决定主动出击,于11月14日在维罗纳留下3,000人后,集中马塞纳与奥热罗的1.7万人向东迂回阿尔文齐的侧后方[135][136]。法军部队经龙科渡过阿迪杰河进入阿迪杰与阿波内河之间的三角洲,马塞纳负责抵挡从左翼进攻的奥军,奥热罗则集中兵力试图经阿科莱渡过阿波内河切断奥军的后方。15日,亲临一线的拿破仑率军冲上阿科莱桥,但未能控制桥梁[137]。拿破仑顾虑到正面久攻不下,派遣3,000人向南至阿尔巴雷多渡河迂回奥军的左翼,然而此时他收到沃布瓦求援的信号,迫使其下令主力撤出三角洲[131]。16日,阿尔文齐率主力前来占领三角洲,但被重启攻势的拿破仑逐出。法军再度对阿科莱阿尔巴雷多进攻,却久攻不下[137]。16日晚,法军工兵在阿科莱与阿尔巴雷多之间搭起浮桥,奥热罗部队的6,000人在隔天经渡桥过河[138]。渡河后的法军推进至阿科莱前与奥军交战,马塞纳的部队也推进至对岸的阿科莱桥,阿科莱的奥军在两侧法军的猛攻下向东北撤退[136][137]。拿破仑胜利后迅速回援西边的沃布瓦,将达维多维奇逼回北边[139]

里沃利战役中的拿破仑·波拿巴

1797年1月,奥军元帅约瑟夫·阿尔文齐再次组织解围行动,其兵力被分成三股进攻力量[140],其亲率2.8万人的主力部队从特伦托阿迪杰河谷向南推进,乔瓦尼·普罗韦拉9,000人的部队与亚当·巴亚利奇6,000人的部队则从帕多瓦向西前往阿迪杰河下游[141][142]。而法军3.4万人的野战部队因情报不明,被迫分散部署于各区域[142]。1月9日,普罗韦拉的先头部队击败皮埃尔·奥热罗的前卫部队,攻占下游的重要渡口洛尼戈,试图与被困的奥军会合[143]。巴亚利奇则对维罗纳发动进攻,占领附近的卡尔迪耶罗并向圣米凯推进,但随后被安德烈·马塞纳的部队击退。阿尔文齐的主力部队也向南推进,但在12日被巴泰勒米·儒贝尔的部队击退[144]。阿尔文齐在隔日重新进攻,将儒贝尔的部队逼至里沃利台地,随后儒贝尔通知拿破仑敌军主力在此[145][146]。拿破仑调派马塞纳与雷伊共1万人前往支援儒贝尔,并接管儒贝尔部队的指挥[147][146]。1月14日,阿尔文齐将部队分为几个支队,其亲率的1.2万人从台地北侧进攻法军正面,阔斯达诺维奇武卡索维奇的1.1万人沿河谷向法军侧面的隘口前进,而吕西尼昂的5千人则迂回至台地南侧[148]。拿破仑抵达前线后开始调度,将8,000人移至北侧的正面,1,000人调派至隘口防守,剩余的1,000名步兵与200名骑兵则作为预备队。上午4时法军开始对奥军突袭,瓦解奥军的攻势,但因兵力不足再次收缩[149]。上午10时马塞纳的部队已抵达里沃利,拿破仑下令各部队反击,将奥军重新逐回[149]。奥军派出的其余部队此时完成迂回,法军陷入了“最危难的时刻”[150]。拿破仑表现沉着镇定,调派部队先击溃隘口的部队,并指挥法军的右翼部队将奥军中央部队赶到山脚下,俘虏超过1,000人。仅剩的吕西尼昂部队,在左、中两军崩溃的情况下被法军歼灭[151]。15日阿尔文齐集结败兵,试图再次发动反击,却再次被法军击溃。奥军在两天的战役中共损失1.4万人,其中有多达1.2万人被俘[152]

与此同时,东侧的普罗韦拉的部队向曼托瓦进军,马塞纳维克托的部队在1月16日抵达勒菲弗瑞,与围城的法军三面夹击普罗韦拉的部队,迫使其七千人全数投降[145]。拿破仑在五天的战役中摧毁了整支奥军野战部队,后者4.8万人的部队仅剩下1.3万名士兵仍在列[153]。2月2日,突围无望的维尔姆泽率1.6万人向拿破仑投降,长达半年的曼托瓦围城战结束[154]

进军维也纳

[编辑]

2月3日拿破仑开始进攻教皇国,其麾下维克托的部队在法恩扎战役击溃教皇军,然后向教皇国境内推进。2月19日,双方签订《托伦蒂诺条约》,教皇将博洛尼亚费拉拉等地割让予法国,拿破仑在亚得里亚海获得立足点[155]。之后,拿破仑的军团人数增长至近8万名士兵,其中包括拿破仑指挥的主力军团4.4万人、儒贝尔蒂罗尔2万人及位于教皇国与伦巴第1.5万人的卫戍部队[156]。3月10日法军各师从驻地出发,拿破仑率领3.5万人分两路开赴塔利亚门托河附近的瓦尔瓦索内,逼退奥军后于16日抵达。马塞纳于同日出发追击吕西尼昂的部队,于14日在隆加罗内俘虏包含吕西尼昂在内的500人,并在目标完成后靠近主力部队[157]。3月16日下午,拿破仑率部渡过塔利亚门托河,在瓦尔瓦索内之战中击退新上任的奥军司令卡尔大公[158]。战败的奥军将部队分为两部向莱比赫塔尔维斯撤退[159],但由于马塞纳于21日占领塔尔维斯山口,往塔尔维斯撤退的奥军遭到歼灭。马塞纳随后担任法军的进攻箭头,在接下来的进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于4月7日占领莱奥本[158]。4月18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代表与拿破仑签订《莱奥本临时和约》,该条约与随后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结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法国获得奥属尼德兰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与整个意大利北部,持续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也遭法奥两国肢解[160]。拿破仑在时长一年的意大利战役中取得惊人的成就,法军以伤亡4.5万人的代价俘虏16万反法同盟联军士兵[161],并征服整个北意大利。他因此名利双收,开始主导事后与奥地利的诸多谈判,介入1797年9月4日的果月政变,并因掠夺的大量财富与艺术品成为富翁[162]

远征埃及

[编辑]

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役后成为法国军政界的核心人物,并被任命为“英格兰军团”司令[163][164]。1797年12月25日,他当选为其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65]。1798年2月23日,拿破仑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向督政府报告,认为以目前情况强行登英并不可取,提出三种替代方案,于是督政府选择远征埃及,威吓英国与印度的贸易[166]。同年3月5日督政府全权委托拿破仑筹划并指挥埃及远征[167],这场远征对督政们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拿破仑取得辉煌胜利,民众将更支持政府;如果大败而归,拿破仑将名声扫地[168]。至于拿破仑,他对能够征服埃及和恢复法国在印度的霸权感到十分欣喜[169]。拿破仑在准备两个半月后,将共3.8万人和171门火炮的“东方军团”分成14个步兵半旅与7个骑兵团,其中步兵被规划为五个步兵师,由让-巴蒂斯特·克勒贝尔路易·德赛路易·安德烈·邦雅克-弗朗索瓦·梅努让·雷尼耶指挥,骑兵师则由托马-亚历山大·仲马统一指挥[170][171]德加利耶海军上将的地中海中队负责运送这些部队[170]。拿破仑还在军队中安置了167名学者,并带了125本供自己阅读的书籍[172]

金字塔战役,战场距离金字塔有一段距离,需遥望才可注视到

东方军团于1798年5月19日在土伦出海,补给船队在沿途中与舰队会合[173]。6月9日,法军舰队抵达医院骑士团的总部马耳他岛,医院骑士团大团长同意让法军获得补给与淡水,但限制法军入港的船只数量[173]。拿破仑因此决定隔天向骑士团进攻,占领全岛后在当地建立了共和体制[173]。随后法军舰队继续前行,一路上都幸运地未与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舰队接触[174]。7月1日上午,法军抵达亚历山大里亚[175]。隔日上午3时,三支法军纵队向亚历山大里亚推进,在夜晚时攻占该城[176]。7月6日法军推进至达曼胡尔,在当地休息后于7月10日抵达尼罗河上的拉赫曼尼亚[174]。7月11日,迪加师(接替受伤的克勒贝尔将军)与河流船队沿尼罗河罗塞塔抵达拉赫曼尼亚[177]。7月13日,法军向南方的舒卜拉希特进攻,拿破仑将五个师都组成步兵方阵,轻松击败当面的马穆鲁克部队[178][179]。法军接着沿着尼罗河西岸向开罗进军,在恩巴贝村附近遭遇严阵以待的马穆鲁克主力,包括部署在西岸,由穆拉德贝伊率领的6千马穆鲁克骑兵、2万埃及步兵与其后方的1.4万阿拉伯骑兵,与部署在东岸,由易卜拉欣贝伊率领的6千马穆鲁克骑兵与1.4万埃及步兵[177][180]。7月21日金字塔战役爆发,位于西岸的法军组成五个空心方阵,穆拉德贝伊下令马穆鲁克骑兵进攻法军右翼的德赛方阵与雷尼耶方阵,在损失大量人员后撤退[181][179]。与此同时,法军左翼的方阵与维阿尔勒方阵转为进攻纵队突入恩巴贝村,并将当地2千守军歼灭或赶入河中[181][182]。7月24日,法军进入埃及首都开罗[182]。穆拉德贝伊在德赛的追击下撤往上埃及易卜拉欣贝伊则撤往叙利亚[183]。然而随着英国皇家海军在尼罗河河口重创法国海军后,东方远征军与本土的联系中断,埃及地区的法军形势开始恶化[184]

阿布基尔战役

1798年12月,法军得知奥斯曼帝国将经叙利亚地中海埃及进攻[185]。拿破仑决定先下手为强,召集13,000人的部队,在1799年2月5日离开埃及[186]。2月19日,法军攻下了阿里什城,然后再攻占加沙[186]。3月3日,法军抵达雅法城下。3月7日,法军发动猛烈的进攻,突破驻军防线并俘虏2千多名奥斯曼军[187]。拿破仑不能释放这批俘虏,因为他们会重新加入奥斯曼军;也不能携带这批俘虏,因为法军的补给不足。最终,他毅然下令枪决这些战俘[187][188]。3月17日,法军推进至阿卡城下,该城城墙曾被加固,且有250门火炮,而法军缺乏攻城火炮,只能派遣步兵徒然地进攻[189]。之后,拿破仑得知一支奥斯曼部队在加利利集结,于是派遣朱诺率领骑兵部队前往侦查。4月上旬,拿破仑得知敌军人数远高于己方,于是再派遣一支由克莱贝尔指挥的部队前去支援朱诺[190]。4月16日,克莱贝尔约2千人的部队在塔沃尔山与奥斯曼军3.5万人的部队交火,法军在一天的战斗后陷入绝境,但拿破仑即时赶到,移动至奥斯曼军后方,将敌军驱往约旦方向[190]。之后,法军内部开始传播瘟疫,加上拿破仑接收到奥斯曼军将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帮助下登陆埃及,于是法军于5月20日撤军[187]。法军回到埃及后,一支2万人组成的奥斯曼军于7月中旬在阿布基尔登陆,该处是从海岸延伸出去的小半岛,奥斯曼军在此组成两列阵线,等待法军进攻[191]。7月25日,拿破仑下令两个步兵师分别进攻敌军第一列的要塞,然后派遣缪拉指挥骑兵部队进攻中军,摧毁第一线两翼的要塞。法军步兵继续向前,然后法军炮兵成功轰开敌军阵线,让法军骑兵部队越过第二线,从后方进攻剩余敌军,将奥斯曼军击溃。奥斯曼军在这天的战斗中共有9千人战死、被俘或失踪,另有1.1万人溺水[191]

8月,拿破仑从英国海军准将悉尼·史密斯英语Sidne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得知欧洲各国在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的牵头下已再度组建反法同盟[192],且法国在战争中丢失了意大利,在莱茵战场中略显颓势,并面临内部分裂[193]。拿破仑相信他在法国能有更多作为,自作主张将埃及远征军交给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于8月22日至23日夜间在亚历山大港登船返国[194][195]。两艘返国的舰艇成功躲过英国海军封锁,在科西嘉岛停留一阵子后,于10月9日回到法国本土[196]

第一执政

[编辑]

雾月政变与执政府

[编辑]
雾月政变中的拿破仑

1799年10月拿破仑抵达法国,迎接他的是民众的欢呼与崇敬[197]。此时法国的内外态势已好转,先前马塞纳苏黎世战役取胜,布律纳在荷兰战胜英俄远征军,俄罗斯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198][199]。然而督政府的无能深入人心,略为好转的局势未能扭转他们的风评,拿破仑被许多野心家视为能取代督政府的人物,其中包括西哀士督政、迪科督政、塔列朗富歇等人与诸多军官。之后,拿破仑与盟友规划了政变过程,决定联合巴黎地区的部队[200]。1779年11月9日上午,即共和历雾月十八日上午,五百人院主席吕西安·波拿巴声称有对议员的阴谋,诱使议会将会议从杜伊勒里宫迁至郊外的圣克卢宫[201][202]。雾月十九日,莫罗抵达卢森堡宫,强迫五人督政中的两位辞职[203]保罗·巴拉斯也在认清形势后签署退职声明[204]。与此同时,拿破仑前往圣克卢宫对议员讲话[205],上议院元老院反应冷淡,但位于橘园厅的五百人院群情激愤,高呼:“打倒暴君!”、“打倒独裁!”,并对拿破仑围攻动粗,将他赶出会场[206]。吕西安·波拿巴在争取到议会卫队的支持后,声称五百人院有议员被英国黄金买通,派遣议会卫队冲入场内清场。几个小时后,仍在场的议员们重新开会,投票同意立法机构休会六周。休会期间,两位前任督政西哀士迪科与拿破仑组成临时执政政府,督政府就此结束[201]

拿破仑在成为三人执政后致力于发动二次政变,取得绝对权力。1799年12月24日,临时执政府颁布《共和八年宪法[207]。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掌控行政大权,拥有颁布法律、任免官员与军官等权利,并免受立法机关监督[208]。1800年2月17日,吕西安·波拿巴公布宪法公投结果,称约3,011,007名法国人投出赞同票,仅有1,562人反对[209]。他至少造假了150万票,有意的使拿破仑的胜利更具压倒性[210]。拿破仑在宪法中积极保护财产权,以拉拢商人、雇主等商业阶层,并透过创建国家宪兵与司法改革肃清严重的盗匪问题[211][212]。他并未彻底清洗前政权,大部分督政府时期的议员仍留任,并积极争取不同党派的人才[213]。此外,他劝说流亡者回国,争取到不少旧制度贵族的支持[214]。他接着解决西南法国严重的保王党叛乱,利用赦免与铲除叛军领导人,大致平定叛乱[215]。1800年1月17日,拿破仑关停了全法国73家报社中的60家,开始控制国内舆论[216][217]

拿破仑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行政结构,将原先由地方选举的省长、区长与市长全部改为中央派遣[218][219],并进行成功的经济改革,使两年后的法国财政收入自美国独立战争首次达到收支平衡。他透过创办法兰西银行,稳定了极不稳定的法国货币币值与汇率,制造了良好的商业循环,对日后的战争提供大量资金[220]

马伦戈战役

[编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

1800年1月25日,拿破仑向军政大臣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提出组建“预备军团”的想法,多达6万人的法军将在第戎集合备战,准备收复被反法同盟征服的北意大利[221]。4月拿破仑为了欺骗外国间谍,故意在第戎公开检阅由老弱残兵与新兵组成的临时部队。法国的宣传机构也在全力运作,使反法同盟坚信拿破仑的预备军团不具战斗力[222]。1800年5月6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预备军团的所在地——日内瓦洛桑。5月14日拿破仑让贝尔蒂埃名义指挥的预备军团南进,经大圣伯纳德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北意大利进军,该山口为崎岖的羊肠小径,且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对行军造成严重不便[223]。另外四路部队也在拿破仑的命令下出发,沙布朗英语Joseph Chabran将军的第五师经小圣伯纳德山口,向沙蒂永进军与贝尔蒂埃的主要部队会合;蒂罗英语Louis Marie Turreau将军来自意大利军团的5,000人经塞尼山口,向都灵地区的奥军进攻;贝当古法语Antoine de Béthencourt将军来自莱茵军团的3,000人,经辛普朗山口向阿罗纳进军;蒙塞将军来自莱茵军团的1.4万人,经圣哥达山口向伦巴第平原进军[224]

5月27日法军的先锋拉纳的部队占领奥斯塔谷大区,在沙蒂永击败一支奥军步兵团[225],但法军随后被巴尔堡的奥军驻军挡住,只能让步兵部队先行通过,攻占下游的伊夫雷亚,而大部分火炮部队则被留在身后[226]。6月2日,该堡垒在沙布朗的第五师抵达后,因法军的持续炮击投降[225]。5月26日,拿破仑抵达伊夫雷亚后设想了三个进攻方案:1.向都灵推进,进攻奥军司令梅拉斯的主力部队,同蒂罗将军的部队会合。2.南下驰援热那亚,解除奥军对城中法军的围困。3.直奔米兰,夺取奥军的补给基地,同蒙塞将军的部队会合。拿破仑分析过后决定采取第三方案,派出拉纳向西进攻,其余部队直攻东面的米兰[227]。6月1日法军强渡提契诺河,在行进间击垮武卡索维奇将军的一个师,迫使后者向贝加莫撤退。6月2日拿破仑再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米兰,并接续占领帕维亚布雷西亚等市镇,将意大利地区的奥军分割为两部分[228]

《德赛将军之死》

梅拉斯收到情报后开始反攻,同时拿破仑也在接收到热那亚沦陷的消息后进攻[229]。6月9日拉纳对卡斯泰焦的奥军进攻,在战斗中被奥军优势兵力重压,坚守至维克托的增援抵达,将奥军部队逐回蒙特贝洛[230]。6月13日,拿破仑的部队已渡过斯克里维亚河,他判断梅拉斯意在向热那亚撤退,分出部分预备队由路易·德赛指挥前往塞拉瓦莱阻断亚历山德里亚热那亚的路径[231]。13日下午,法军先锋抵达马伦戈平原,在激烈的战斗后将奥军驱离过河。然而法军误报奥军在过河时已将桥梁摧毁,让拿破仑判断梅拉斯完全放弃向东进攻的打算[232]。14日上午9时,驻扎在亚历克山德里亚的奥军部队渡过博尔米达河,将法军赶出马伦戈,但克勒曼的重骑兵旅及时赶到,将冒进的奥军击退[233]。上午10时,奥军再度进攻夺下卡斯特尔切利奥洛村,拿破仑投入执政卫队加强右翼,并派出作为预备队的莫尼耶英语Jean-Charles Monnier师夺回该村[234]。上午11时,拿破仑向德赛送出紧急命令,要求其急行军至马伦戈。此时,人数占优的奥军持续如潮水般冲击法军,后者只能且战且退,勉强维持着阵形全军后撤[235]。下午5时,德赛部队抵达战场,立即率领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发动反击,克勒曼的400名重骑兵也在侧翼发动冲锋,直接将敌军切成两段俘虏超过2,000人,彻底击破了奥军的士气[236][237]马伦戈战役令奥军阵亡963人、受伤5,518人、被俘2,921人[238],身为胜利者的法军则无可考证,但不幸的德赛是其中一员。拿破仑虽对好友的死悲痛欲绝,但仍为了政治目的造假好友的遗言与作战过程[239]。6月15日双方签订《亚历克山德里亚公约》,梅拉斯将部队撤回奥地利领土[240]

战后政治

[编辑]

战役结束后,拿破仑决定尽快与反法同盟和谈,将精力用于改革国内政治民生与巩固其支持基本盘[241][242]。然而他与奥地利的和平谈判并不顺利,于是双方在停战协定满期时,再度于德意志与意大利战场交战[243]。1800年12月3日,让·维克托·马里·莫罗霍恩林登战役击败奥军,致反法同盟无力继续对法作战[244][245]。同月24日晚,当拿破仑的车队经过圣尼凯斯街时,炸弹在其马车附近爆炸英语Plot of the rue Saint-Nicaise,致5人死亡与26人受伤[246]。这场刺杀被认为是保王党人的手笔,但拿破仑决定指认雅各宾党人为刺杀主谋,以清洗法国境内的雅各宾党人[247][248][249]。1801年2月9日,法奥两方签订《吕内维尔条约》,奥地利退出战争[250][244]。之后,拿破仑试图组建反英同盟,并与俄罗斯帝国建立良好联系,可能协助后者远征英控印度。然而随着俄国沙皇保罗一世于3月23日遇刺身亡,法俄亲善化为泡影,继任的亚历山大一世决定亲英[251][252]。10月1日,法国与英国签署的先行和平协定公布,英国需向法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归还其自1793年获取的几乎所有领土,而法军则需撤出那不勒斯教皇国、埃及[253]。然而英国政府很快发现他们被耍了,由于法控埃及已经陷落,法国实际上仅用一点意大利土地就换回整个海外帝国,而英国只取得特立尼达岛锡兰[253][254]。12月,拿破仑指派其妹夫夏尔·勒克莱尔领军远征圣多明戈岛,镇压当地的黑人起义军[255]。1802年3月25日,法国与英国签订《亚眠和约》,结束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250][256]

与此同时,拿破仑与教皇庇护七世于1801年7月15日签订《政教协定》,肯认天主教是绝大多数法国公民信仰的宗教,解决自大革命以来法国教士和信徒与罗马教廷间的分裂[257][258][259]。同时,他还启动一项法律改革计划,他与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及许多法学者组成委员会,将1789年后诸革命政府制定的14,000条法令、法律及42部地方法典融入单一法律系统,组成一本493页的法典[260]。这部被后世称为《拿破仑法典》的民法典开历史之先河,成为大陆法系的基础[260]。拿破仑还致力于统一度量衡与推行标准法语,在全国范围推行公制,建立一套以千克和米为基础的计量单位。他还深入改革政府及教育系统,在全国各处广设公立中学[261]。此外,大量基础建设在法国各地开展,巴黎各处都有新的道路与建筑在施工[262]。1802年5月19日,议会通过一项法律创立荣誉军团制度,3,750名新贵名流被拿破仑选为其中一员[263]。8月22日,拿破仑被元老院宣布为终身执政,并可安排其继任者[263][264]

拿破仑在布洛涅大营颁发荣誉军团勋章

拿破仑鼓励经济发展,建立商会、国际贸易港与公会,并因为殖民地经济是法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决定恢复法国海外帝国[265]。他派遣部队前往镇压海地革命,宣布继续维持圣多明戈岛的奴隶制,并联合西班牙与荷兰掌控墨西哥湾[266]。同时在欧洲大陆上,拿破仑占领瑞士后重新划分该国,以致英国停止履行《亚眠和约》,不再将本地治里还给法国、好望角还给荷兰,并拒绝从埃及亚历山大马耳他撤军[267]。1803年1月30日,法国《箴言报》发表塞巴斯蒂亚尼将军参访黎凡特的报告,并宣称只要不足一万的远征军就能夺回埃及,引起英方不满[268][269]。2月9日,英国宣布暂停所有撤军行动,除非法国就其在伊特鲁里亚瑞士黎凡特的行动做出解释[268]。3月8日,英王乔治三世发表演说,谴责法国并要求动员部队[270]。3月11日,拿破仑向英国大使惠特沃斯表示他认为英国想与法国开战[270]。同时,美国向法国声明如果后者继续占有路易斯安那,其将在战争中站在英国一方,加上法国在美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圣多明戈岛已接近陷落,让拿破仑决定出售路易斯安那予美国[271]。1803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拿破仑开始在法国的海岸各地组建一支用于入侵英格兰的大型军团,其中军团总部、近卫军、苏尔特元帅的第四军、拉纳元帅的第五军位于滨海布洛涅贝尔纳多特元帅的第一军位于汉诺威马尔蒙将军的第二军位于乌得勒支达武元帅的第三军位于布鲁日内伊元帅的第六军位于蒙特勒伊奥热罗元帅的第七军位于巴约讷[272][273]。这支军团因出色的素质、机动与流畅度,被认为是远超其他军队的战争机器[274]。法军备战期间,英国政治家积极联合其他国家对抗法国,而拿破仑肆意逮捕并处死旅居国外的昂吉安公爵,更是引起欧洲各国的不满[275]

法兰西皇帝

[编辑]

加冕

[编辑]

1804年法国参政院因拿破仑在担任第一执政期间曾遭遇过数次刺杀,在信件中向拿破仑提议,也许需要建立“其他制度”,以保障拿破仑的遗产、国家安定[276]。同年3月28日,拿破仑回应道:“单单一条继承原则就能抑制反革命。”在舆论的支持下,议院各会一致同意建立拿破仑皇朝,并选定“皇帝”的称号[277]。1804年5月18日,元老院法令正式授与第一执政拿破仑为法国皇帝。除此之外,元老院还任命六位显贵组成帝国御前会议,第二执政让-雅克·德·康巴塞雷斯被封为帝国大法官;第三执政夏尔-弗朗索瓦·勒布伦被封为帝国大司库;约瑟夫·波拿巴被封为大选帝侯;路易·波拿巴被封为皇室统帅欧仁·德·博阿尔内被封为首席国务大臣;若阿尚·缪拉被封为海军元帅[278]。拿破仑称帝后合并执政卫队和议会卫队为帝国卫队,并册封18位有功将军为“帝国元帅[279]。7月14日,在蒂雷纳子爵等民族英雄的遗骨移至荣军院的场合中,拿破仑首次授与了其建立的荣誉军团勋章。8月7日,是否赞同建立世袭帝国的全民公投结果公布,拿破仑的称帝得到人民的认同[280]。12月1日,拿破仑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因担心1796年政府婚礼的效力不足,在加冕礼的前一天以天主教仪式成婚[281]

拿破仑加冕》,雅克-路易·大卫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与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加冕[282]。上午10时,拿破仑乘坐非常华丽的加冕马车从杜伊勒里宫启程。上午11时,拿破仑抵达圣母院,换上拖到脚踝的镶金丝缎长袍,外层套著以墨洛温王朝的代表物——金色蜜蜂为主题的天鹅绒披风[283]。上午11时45分,拿破仑前往正式典礼,按照波旁王朝的礼制,教皇庇护七世在他的头部与双手上涂抹三层香油,但并未忏悔与服用圣餐[283]。拿破仑在加冕时使用两顶皇冠——代表罗马帝国的金色月桂花冠与查理曼加冕冠的复制品,正如与教皇排演过的情景,头戴月桂花冠的拿破仑亲自将查理曼加冕冠复制品举过头顶,象征自我加冕,并为身旁的约瑟芬加冕[284]。弥撒结束后,拿破仑发表加冕誓言:[285]

我立誓维护共和国领土完整性;我发誓尊重信仰自由与《政教协定》中的法规,尊重平等、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与保护国有财产;我发誓无法律规定绝不加税;我发誓维护荣誉军团制度;我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

第三次反法同盟

[编辑]

1805年8月9日,英国、俄罗斯与奥地利等国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286][287]。联军投入超过40万人进行作战,其中包括25万名奥军与11.5万俄军,以及那不勒斯等国的部队,并可能得到普鲁士的支持[287]。奥军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卡尔大公将指挥主力部队进攻北意大利斐迪南大公卡尔·马克将指挥第二支部队与俄军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而预备部队则将部署在蒂罗尔以随时增援两处[288][289]。俄军则将分为三阶段进攻,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将指挥第一阶段部队与奥军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莱温·本尼希森指挥第二阶段部队,伊万·米赫尔松指挥第三阶段部队停留在立陶宛-普鲁士边境[287]。此外,反法联军还将对那不勒斯施特拉尔松德派遣远征军[288]。拿破仑决定抢在联军集结完毕前进攻,于8月25日至8月26日指示贝尔蒂埃对“大军团”下达行军命令,法国陆军开始从海岸营地强行军至莱茵河,意图在俄军抵达中欧前击败奥地利[290][291]马尔蒙的第二军、达武的第三军、苏尔特的第四军、拉纳的第五军及内伊的第六军将组成主力部队推进至莱茵河,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将停留在汉诺威奥热罗的第七军将作为预备队[292]。9月10日,卡尔·马克率领奥军进入巴伐利亚,在乌尔姆等待俄军增援部队的到来[293]。9月25日,除了位于汉诺威的第一军与仍在国内的第七军外,法军主力部队抵达莱茵河一线[294][295]

乌尔姆战役

[编辑]
乌尔姆战役中法军动向

9月26日至10月2日,法国“大军团”各军经不同地点渡过莱茵河,朝多瑙河方向推进[296]。10月3日,法军右翼(拉纳第五军、内伊第六军、帝国卫队缪拉预备骑兵军)抵达路德维希堡斯图加特前,法军中军(苏尔特第四军、达武第三军)向哈尔英格尔芬根推进,法军左翼(贝尔纳多特第一军、马尔蒙第二军、巴伐利亚军)穿过普鲁士领土抵达维尔茨堡[297][298],法军整体逐渐顺时针旋转,从南北一线部署运动至平行多瑙河一线部署,准备包围住奥军的北面与东面[299]。10月7日,法军进攻多瑙河畔的多瑙沃特苏尔特军、拉纳军与缪拉军开始从乌尔姆以东渡河[300][301]。10月8日,缪拉元帅在韦尔廷根击溃英语Battle of Wertingen一支6,000人的奥军部队[301][302]。10月9日,苏尔特元帅攻占奥格斯堡兰茨贝格,彻底切断奥军向东撤退的路线;内伊元帅在金茨堡击败奥军,在多瑙河南岸建立阵地[303][304]。同时,英戈尔施塔特周遭的贝尔纳多特军、马尔蒙军、达武军与巴伐利亚军也渡过多瑙河,防止西面的俄军前往救援奥军[303]。奥军司令卡尔·马克鉴于东面已被法军阻断,决定渡过多瑙河从北岸突围。10月11日,奥军2.3万人的突围部队进攻位于北岸哈斯拉赫与容金根间杜邦英语Pierre-Antoine, comte Dupont de l'Étang师,仅管后者仅有4,000余人,但奥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撤回乌尔姆[303][302]。10月13日,苏尔特军迂回至梅明根,切断奥军撤往蒂罗尔的路线。卡尔·马克再次尝试突围,下令两支奥军部队向多瑙河北岸移动,但很快就被内伊在埃尔兴根击溃,一支部队撤回乌尔姆,另一部则继续向北逃窜,但被法军骑兵追击[303]。10月15日,法军各部包围乌尔姆,迫使奥军于19日投降。奥军进入巴伐利亚的部队损失6万余人,仅有金迈尔军未被重创[305][306]

拿破仑准备进攻东面的库图佐夫部,下令内伊第六军与刚抵达的奥热罗第七军继续扫荡乌尔姆周遭的奥军残部,其余部队则向东追击俄奥联军[307][308]。10月26日,库图佐夫布劳瑙向东方的韦尔斯撤退,并在半路与正赶来增援的奥军相遇。10月30日,法军前锋在里德击败英语Battle of Mehrnbach奥军后卫部队,然后在隔日于兰巴赫击败英语Battle of Lambach另一支后卫[309][310]。11月4日,俄奥联军撤至恩斯河东岸,尝试在该河迟滞法军攻势。11月5日,达武进攻斯泰尔的联军部队,夺下恩斯河的渡桥[311]。拿破仑得知库图佐夫将继续向东撤退后,下令主力部队继续追击,并指派莫尔捷元帅指挥新成立的第八军前往多瑙河北岸迂回联军侧翼[312][313]。之后,法军前锋在阿姆施泰滕英语Battle of Amstetten与联军后卫爆发战斗,后者成功迟滞法军追击。11月9日,库图佐夫下令经克雷姆斯转移至多瑙河北岸,烧毁桥梁将法军阻挡在南岸,放弃防守维也纳[314]。11月11日,库图佐夫进攻孤立在北岸的法军第八军,后者仅管人数远不及对手,但有序地防守直到撤至多瑙河[315]。11月13日,缪拉拉纳用诈术夺下本该被炸毁的塔伯尔大桥,法军进入维也纳,得以利用未被炸毁的大桥抵达北岸[316][317]。缪拉随后追上俄军将军巴格拉季昂的后卫部队,但被后者假意和谈欺骗,让俄奥联军得以继续撤退至摩拉维亚。11月16日,拿破仑剧烈地斥责缪拉的行为,后者赶忙进攻并重创俄军后卫,但已让俄奥联军大部队逃脱[316]。11月20日,拿破仑抵达布吕恩,并决定将作战基地部署于此[318][319]

奥斯特里茨战役

[编辑]

此时战略形势仍对法军相当不利,位于奥洛穆茨库图佐夫部在得到增援后已达9万人,另有3万人将在年底前抵达;奥军除正从北意大利移动至维也纳周遭的卡尔大公部9万人,还有位于波希米亚斐迪南大公部1万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签订《波兹坦条约英语Treaty of Potsdam (1805)》,后者承诺如果他未能调解法俄间的矛盾,普鲁士将加入反法同盟,给予多达10万生力军[320][321]。而位于库图佐夫部与卡尔大公部之间的法军仅有10万人,其中苏尔特的第四军、拉纳的第五军、帝国卫队及辅助骑兵约5万人位于布吕恩,达武的第三军、莫尔捷的第八军及辅助骑兵约5万人位于维也纳周边[322]。拿破仑鉴于法军的位置非常不理想,设想联军各种可能的进攻路线及该如何反制。在东北面,他下令缪拉的骑兵军分成三列部署在奥洛穆茨至布吕恩的道路,第一列由两个轻骑兵旅位于维绍、第二列由一个龙骑兵师位于劳什尼茨、第三列由两个重骑兵师位于普索里茨,苏尔特的第四军占据普拉岑高地,拉纳的第五军、乌迪诺的掷弹兵师及帝国卫队位于布吕恩周遭;在西北面,他下令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分成两列部署在布德维斯,第一列由巴伐利亚部队组成、第二列由法国部队位于伊格劳,负责打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并将斐迪南大公部限制在波希米亚;在南面,他下令达武的第三军分散,占领布吕恩与维也纳间的重要节点[323][324]

法军军官团在奥斯特利茨战役

11月28日,俄奥联军前锋与法军骑兵交火后占领维绍。拿破仑于当日下午4时得知消息后,于下午7时向贝尔纳多特达武及几位骑兵司令发去集结命令,然后下令前哨骑兵后撤、苏尔特军放弃普拉岑高地撤退至哥德巴赫溪后方[325]。拿破仑随后派出特使萨瓦里法语Anne Jean Marie René Savary提出要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营造出他并没有要进行会战的假象,并在沙皇特使多尔戈鲁科夫公爵英语Peter Petrovich Dolgorukov (general, born 1777)来访时要求部队假装陷入混乱[326][327]。12月1日,俄奥联军穿过奥斯特里茨村,开始爬上法军撤出不久的普拉岑高地。拿破仑故意撤出该处并过度延展其右翼,诱使联军进攻该处[328]。12月2日上午6时,法军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进入起始位置,北翼为位于桑通山周围的拉纳军、中军为位于吉尔齐科维茨村与蓬托维茨村间的苏尔特军、南翼为位于哥德巴赫溪宽五公里正面的勒格朗师[329][330]。而在后方,贝尔纳多特军将作为预备队支援第一线部队、缪拉预备骑兵军将填补拉纳军与苏尔特军之间的缺口、乌迪诺掷弹兵师与帝国卫队位于拿破仑总部所在的楚兰山周遭[330]。最后,达武军仍在赶赴战场,准备支援南翼的勒格朗师[329]。12月2日上午7时,联军开始走下普拉岑高地进攻法军,奥斯特利茨战役爆发。在南面战场,联军前卫金迈尔部进攻特尔尼茨村,双方在村庄中不断交手,联军直到增援抵达后于上午9时夺下特尔尼茨[331]。与此同时,联军也对稍北的索科尔尼茨村及索科尔尼茨堡发动进攻,同样在上午9时夺下两要地,基本控制南翼哥德巴赫溪的关键渡河点[331]。然而此时达武军的弗里昂英语Louis Friant师与布尔西耶英语François Antoine Louis Bourcier骑兵师赶到战场,进攻特尔尼茨村及索科尔尼茨村,迫使联军停止渡河撤回东岸,成功以约1万名法军拖住近4万名俄奥联军[332][333][334]。在中路战场,拿破仑观察到普拉岑高地的动作后,于雾气消散时下令苏尔特元帅进攻,后者立即命令麾下的圣伊莱尔师与旺达姆英语Dominique Vandamme师着手行动,前者进攻普拉岑高地西南部的普拉岑堡,后者进攻高地东北部的老葡萄园[335]。法军发动迅猛的攻势占领重要阵地,而联军迅速调动预备队,企图重夺普拉岑高地,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俄奥联军在两个小时的拉锯战中,多次尝试击退法军未果,其阵线中央被苏尔特军突入,南北两翼战场彻底被分开[336][337]。在北面战场,法军与联军的骑兵战斗了整个上午,直到中午后法军步兵与骑兵发动反击,迫使联军溃退[338]。最后阶段,苏尔特军从普拉岑高地进攻南翼的俄奥联军,正与达武军对峙的联军腹背受敌、陷入崩溃,部分士兵涉险经冰冻的萨钱湖逃脱,部分则被歼灭,下午5时战斗落幕[339]

12月4日,拿破仑与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签订停战协议,结束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的主要战局[340][341]。12月26日,双方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哈布斯堡君主国需支付大笔战争赔款、割让威尼托蒂罗尔、放弃其在中欧地区的影响力[340]。这项和约导致法国附庸国意大利王国的扩张,以及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的灭亡。隔年7月,拿破仑统治的莱茵邦联成立,成员包含被其升格的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340]

第四次反法同盟

[编辑]

1805年12月15日,拿破仑派遣代表与普鲁士王国代表签署《美泉宫条约》,要求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割让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克莱沃公国三地,并与法国结成反英联盟,以换取后者渴望的汉诺威选侯国[342][343]。1806年2月25日,普鲁士同意条约并并吞汉诺威,开始对英贸易制裁,遂与英国爆发战争。同年7月12日,拿破仑决定要组建莱茵邦联,并得到普王的支持。然而普王后来发现拿破仑并没有打算让普鲁士主导这个邦联,普鲁士朝堂反法情绪随之爆发。同年7月底,普王更得知拿破仑打算重占汉诺威,以将此地重归英国换许英法两国间的和平[343][344][345]。普鲁士王国遂于8月9日总动员,并于同日向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结盟[343]。普王任命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为普军总司令,并要求萨克森选侯国与黑森佣兵一同动员[343]。拿破仑不曾料到普鲁士会突然背弃与法国的联盟,直到9月初得知普军已向南推进至边境上,遂打消让法军大部队从德意志撤回本土的念头,并下令召集1806年级的新兵[346][347]。9月15日,拿破仑在知悉普军已经进驻萨克森后下达行军命令,要求奥热罗的第七军、内伊的第六军及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需在10月2日以前分别在法兰克福纽伦堡安斯巴赫集结;达武的第三军及勒菲弗第五军需在10月3日以前分别在班贝格柯尼希斯霍芬集结;苏尔特的第四军需在10月4日以前在安贝格集结;路易·波拿巴荷兰王国军莫尔捷的第八军需担任牵制部队[348][349]

耶拿战役与占领柏林

[编辑]

9月25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美因茨,然后再度启程于10月2日抵达维尔茨堡,从贝尔蒂埃元帅手中接过指挥权[350][351]。他决定将部队分成三支并行的主力纵队,组成能够迅速相互增援的“营方阵”行军阵形。10月7日,拿破仑下令法军进入萨克森领土,穿过图林根山脉的三处通道[352][353]。10月9日,法军中军前锋贝尔纳多特第一军在施莱茨与普军交战,迫使后者撤至奥马[354]。10月10日,法军左翼前锋拉纳第五军在萨尔费尔德击溃普军,并击毙路易·斐迪南亲王[352]。10月11日,拿破仑得知位于北方的埃尔福特周遭聚集了大股普军,遂下令法军向左转90度,试图包抄普军主力的侧翼,切断后者与柏林间的联系[355][356][357]。他下令拉纳第五军及奥热罗第七军作为前锋前往耶拿达武第三军作为中军前往瑙姆堡贝尔纳多特第一军与缪拉骑兵军作为右翼前往蔡茨等地,最后苏尔特第四军、内伊第六军及帝国卫队作为主力[355]。10月13日,拿破仑得知位于魏玛附近的普军主力正在向北撤退后,下令主力部队朝拉纳所在的耶拿前进,以防普军后卫部队向其进攻[358][359],并下令达武第三军与贝尔纳多特第一军向阿波尔达推进,准备从北方进攻普军左翼[360]。同日下午,拿破仑抵达耶拿,法军此时已控制了耶拿旁的部分高地[361][362]

拿破仑在耶拿战役检阅部队

10月14日上午6时,正面战场的拉纳军中的加赞师与絮歇师分别进攻据守科塞佩达村与克洛瑟维茨村的普军,于上午9时夺下克洛瑟维茨村,并迫使普军撤出科塞佩达村[363]。在东面战场,苏尔特第四军的圣伊莱尔师意外地与从多恩堡赶来的普军相遇,在重整阵形后击溃其部,并威胁到中路战场正进行反攻的普军,迫使后者向维尔岑海利根村撤退[363][364]。与此同时,刚赶到战场的内伊误认法军情况危急,遂未经请示即率部向普军冲锋,但因势头过猛险些陷入包围[365]。拿破仑随后派遣拉纳军、奥热罗军与帝国卫队前去解围,击退普军救出内伊军[366]。之后,拉纳命令部队散开,从各隐蔽地射击普军阵形,然后再向其发动正面进攻,辅以苏尔特军于右翼、奥热罗军于左翼的迂回包抄,切断普军主力部队与余部的联系[367][368]。中午时分,拿破仑下令总攻击,法军的推进使普军不断后撤,最终在缪拉统领的骑兵冲锋下彻底崩溃[369]。之后,一支从魏玛赶来的1.5万名普军援兵抵达战场,但很快就遭遇到拉纳军与圣伊莱尔师的猛烈打击,在撤退中被法军胸甲骑兵击溃[369]。同日上午,北方的达武元帅因贝尔纳多特拒绝合兵,只好率领2.6万名法军独自从瑙姆堡阿波尔达推进,但在上午7时意外地与普军6.3万人的主力部队相遇[360]。普军出乎意料地未能突破法军阵线,反倒被法军的反击击败,在撤退经过布特尔施泰特时与来自耶拿战场的溃兵相遇[370][371]

拿破仑随后将部队分为两部,苏尔特第四军、内伊第六军与缪拉骑兵军向北追击普军主力,贝尔纳多特第一军与达武第三军则剑指柏林。10月16日,缪拉与内伊在爱尔福特俘虏1.2万名普军。10月17日,贝尔纳多特在哈雷大败普军。10月24日,法军骑兵进入柏林,而达武军在隔日因其功绩在城中进行胜利阅兵[372][373][374]。10月28日,缪拉在普伦茨劳迫使1.4万名普军残部投降[374]。10月29日,拉萨尔轻骑兵旅在帕瑟瓦尔克斯德丁俘虏近1万名普军。11月6日,三支法军进攻吕贝克,在两日中杀伤或俘虏近2万名普军。11月8日,内伊军在马格德堡迫使2.5万名普军投降,普军至此已有14.5万人被歼灭[372][375]。11月21日,拿破仑签署《柏林敕令英语Berlin Decree》创建“大陆体系”,意图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的贸易,迫使英国和谈[376]

冬季战局与弗里德兰战役

[编辑]

11月24日,拿破仑离开柏林,跟上逐步推进至波兰的法军大部队,准备与从东面进军的俄军交战[377]。然而后者决定避其锋芒,撤退过维斯瓦河,让法军于11月28日轻松占领华沙[378][379]。法军进入波兰地区后,补给能力与行军条件大幅下降,而俄军的两个主力军团本尼希森军团与布克斯赫夫登军团则因将军相处不睦、缺乏人力,并不打算在总司令米哈伊尔·卡缅斯基英语Mikhail Kamensky抵达前与法军交战[380]。之后,拿破仑将部队分为两翼,右翼达武第三军、拉纳第五军及奥热罗第七军前往华沙附近与维斯瓦河上游,左翼贝纳多特第一军、内伊第六军及苏尔特第四军前往托伦缪拉骑兵军则位于两翼之间[380]。10月23日晚,拿破仑下令达武第三军的莫朗英语Charles Antoine Morand夜袭恰尔诺沃的俄军阵地,其余部队也在别处击退俄军,突破弗克拉河,迫使俄军大部队向东渡过纳雷夫河撤退[381]。10月26日,双方分别在戈维明英语Battle of Golymin普乌图斯克英语Battle of Pułtusk (1806)爆发战斗,法军在前处以优势兵力压制俄军,迫使其于夜晚时撤出阵地;在后处则仅以拉纳第五军进攻两倍于己的俄军大部队,不过其虽然深陷危局,但在达武第三军的居丹英语Charles-Étienne Gudin de La Sablonnière师抵达后稳住阵脚,直到夜间俄军司令本尼希森下令撤退[380][379]。1807年1月,双方皆进入冬营状态,就地修整等待再战[382]

拿破仑在埃劳的战场上

然而第六军军长内伊元帅出于其部队所在地环境糟糕,决定向东北方向寻找更佳的地区,并在得知该方向仅有些许联军部队后,下令直接进攻柯尼斯堡。之后,拿破仑迟来的冬营命令到达他的指挥处,使其决定赶紧向后撤退,但已发现其踪迹的联军总司令本尼希森遂下令围歼内伊第六军[383][384]。内伊随后向贝纳多特元帅求援,后者于1月25日在莫伦根进攻英语Battle of Mohrungen俄军前锋,成功击退后者使法军脱离危险[385]。拿破仑得知目前情况后决定围歼俄军主力军团,下令内伊第六军及贝纳多特第一军继续向西撤退,诱敌深入,而主力部队则迅速北上,切断俄军退路[383]。然而法军总部传给贝纳多特的信件被意外拦截,本尼希森遂得知他的作为是“盲目地冲向毁灭”,立刻下令部队向东撤退[383]。俄军最终撤退至普鲁士-埃劳德语Kreis Preußisch Eylau城附近,在城后建筑了一个由西北向东延伸的阵地。2月7日,法军与巴格拉季昂指挥的俄军后卫部队就埃劳城爆发残酷的争夺战,最终在夜晚攻占该城[383][386]。尽管法军与俄军的人数悬殊,拿破仑仍决定在2月8日进攻,期盼其正面部队能在其余部队抵达前拖住俄军[387]。2月8日上午8时,俄军炮兵开始轰击法军阵线,埃劳战役爆发。拿破仑下令苏尔特军与奥热罗军开始进攻俄军正面,以助达武军对俄军左翼的迂回攻势。上午10时,苏尔特军的圣伊莱尔师与奥热罗军顶着暴雪进攻俄军左翼正面,但奥热罗军却因为风雪偏离了预定方向,直接地步入双方炮兵的火网之中[388]。该军的德雅尔丹英语Jacques Desjardin师意外地冲入俄军之中,很快就因为来自多方的打击而溃退,而欧德雷英语Étienne Heudelet de Bierre师也同样被俄军击溃,全军不到一小时即伤亡超过5,000人[389]。拿破仑随后下令缪拉立刻对俄军反击,以补上法军中路的缺口,后者遂率三个骑兵师向俄军冲锋,其中多普尔胸甲骑兵师迅速切开俄军阵型,但也因势头过猛反被包围[390]。拿破仑于是再派出近卫骑兵冲击俄军阵线,成功救出被包围的胸甲骑兵师,之后双方中路的作战陷入僵局[391]。中午过后,达武军与苏尔特军的圣伊莱尔师迂回突破俄军左翼阵线,迫使其放弃村庄撤至中路高地,本尼希森赶忙调派部队前去增援,但未能阻止法军继续推进[392][390]。然而此时普军莱斯托克英语Anton Wilhelm von L'Estocq部抵达战场,使联军多出一支生力军,得以将部队投入已濒临崩溃的左翼,开始反攻达武军[393][383]。而法军内伊军却也在不久后抵达,使联军决定暂缓进攻,双方在下午10时结束战斗[390]。俄军在晚间撤出战场,而法军则停留几天后移动至帕萨格河维斯瓦河下游间[394][395]

弗里德兰战役中的拿破仑

拿破仑开始就新一轮的战役做准备,除派遣勒菲弗第十军围攻但泽外,他还加紧从国内提前征招1808年度的新兵及从附庸国中动员部队,并将前线部队调至后方休养,使法军总兵力在1807年5月时远超联军[395]。5月30日,俄军总司令本尼希森得知但泽要塞已经沦陷,遂决定先向法军进攻,以免落入被动局面[396]。6月上旬,俄军主力从多方向进攻孤立突前的内伊第六军,试图将后者歼灭。然而俄军的攻势并不协调,让内伊得以倚靠地形稳健防守,成功从帕萨格河东岸撤回西岸[397]。6月9日,随着拿破仑抵达一线战场,本尼希森下令俄军撤回海尔斯贝格。拿破仑随即下令部队追击,双方于隔日在海尔斯贝格爆发战斗英语Battle of Heilsberg,法军多次进攻仍未能突破俄军阵地,双方再度陷入僵持状态[397]。然而本尼希森在听闻达武军已经迂回至其右翼后,下令全军放弃阵地撤退过阿勒河[397][396]。之后,拿破仑将部队分为两部,达武军、苏尔特军及缪拉骑兵军向北前往攻占柯尼斯堡,其余部队则继续向东[398]。6月13日,法军大军团前锋拉纳预备军在弗里德兰与俄军后卫交火,本尼希森因受迫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其与法军决战的命令,决定趁法军兵力薄弱,集中兵力进攻该部[399]。拿破仑得知消息后下令部队全速增援,于6月14日下午抵达战场。下午5时,拿破仑下令主力部队进攻俄军南翼,内伊军先穿过森林向俄军冲锋,其后维克托军的杜邦英语Pierre Dupont de l'Étang师也发动进攻,该军炮兵司令塞纳蒙英语Alexandre-Antoine Hureau de Sénarmont下令炮兵走在部队最前,其麾下炮兵不断向前移动及射击,发射的霰弹重创俄军部队,使后者逐渐溃退[399]。下午8时,法军攻入弗里德兰镇内,双方继续激烈交火直至11时[400]

入侵西班牙

[编辑]

1807年提尔西特条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扩大大陆封锁体系,将征服葡萄牙视为当务之急[401]。1807年10月27日,法国西班牙签订枫丹白露条约,法西两国将派出联军进攻葡萄牙,并将其拆分成三个国家[402][403]。法军将领朱诺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与西班牙合兵后,于11月30日进入里斯本[404]。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后,法国的盟国西班牙陷入了政治危机,国王卡洛斯四世与其子费尔南多相互争斗,拿破仑开始掌控西班牙的政局[403][405]。1808年3月17日阿兰胡埃斯爆发起义,卡洛斯四世与其首相曼努埃尔·戈多伊被推翻,19日费尔南多王子即位[406]。几天后,原就控制许多西班牙城镇的法国军队占领马德里。5月2日,正当拿破仑在巴约讷会见卡洛斯与费尔南多父子时,马德里爆发民众起义,而拿破仑在几天后便让哥哥约瑟夫登上西班牙王位[407][408]。随后西班牙全国接连爆发起义,法军未能如设想一般控制西班牙[407]杜邦将军指挥的1.8万法军于7月19日在拜伦投降朱诺将军的部队也在8月被韦尔斯利赶出葡萄牙,欧洲开始脱离法兰西帝国的控制[409][410]

图德拉战役后的拿破仑

震怒的拿破仑决定亲自干预西班牙战场,他先在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的会谈中认可俄罗斯对芬兰波兰的控制,接着威吓普鲁士奥地利,还向英国提出和平协议,以防止他国干涉[411][412]。之后,他解散“大军团”,将该军团中的13万人调至西班牙战场,与8万新军组成新成立的西班牙军团(Armée d'Espagne[411]。这支军团将面对12.5万人的西班牙一线部队、8万人的西班牙二线部队、民兵以及远道而来的英国部队[413]。拿破仑计划勒菲弗第四军与维克托第一军进攻华金·布莱克的部队,内伊第六军与蒙塞第三军进攻卡斯塔尼奥斯英语Francisco Javier Castaños, 1st Duke of Bailén帕拉福斯英语José de Palafox y Melci, 1st Duke of Zaragoza的部队,将西班牙军队的两翼歼灭,而他本人则率领主力部队进攻西班牙中路[414][415]。然而由于勒菲弗的冒进,布莱克的部队免于覆灭的命运。尽管如此,维克托军还是在11月10日追上布莱克的部队,在埃斯皮诺萨将其击溃[416]。与此同时,苏尔特元帅指挥的主力部队前锋在加莫纳尔战役打垮西军,使西班牙中部地区门户大开[417]。在右翼与中路都取得成功后,拉纳元帅指挥的第三军也在几天后的图德拉战役击溃敌军,瓦解左翼的威胁[418]。11月30日,法军中的波兰骑兵在索莫谢拉战役中,以一个中队之力夺下四个西班牙炮兵阵地,打通通往马德里的道路[419][409]。12月4日,拿破仑进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420]

拿破仑决定继续征服西班牙南部与葡萄牙,抵达不久的莫尔捷第五军与第三军会合,投入血腥的萨拉戈萨围城战圣西尔第七军前往巴塞罗那,开始征服加泰罗尼亚地区;苏尔特的部队前往卡斯蒂利亚与莱昂地区,镇压当地的起义;勒菲弗第四军与维克托第一军分别向里斯本塞维利亚推进[421]。11月28日,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摩尔下令西班牙地区的所有英军避战[422][423]。然而摩尔因为一些错误情报,决定取消撤退,在萨拉曼卡集中兵力后主动向北朝拿破仑进攻[424]。拿破仑发现摩尔的行踪后,立即集中兵力试图歼灭这支部队,摩尔的部队被迫向科鲁尼亚撤退[425]。1809年1月1日,拿破仑将追击英军的任务转交给苏尔特元帅,改为处理其他重要事务[426][427]。1月16日,法军与英军在科鲁尼亚爆发战斗,英军司令摩尔意外毙命,英军搭乘舰队撤离[428]。法军在1808年的雷霆一击虽重创了西班牙正规军,但并未瓦解西班牙的抵抗,最终让此地成为法兰西帝国崩溃的推手[426]

第五次反法同盟

[编辑]
1809年初欧洲的战略形势图

1808年10月,拿破仑解散“大军团”,从德意志地区撤出10.8万人,以支援在西班牙作战的法军,剩余部队7.5万人则改组为“莱茵军团”,由达武元帅指挥[429][430]。这让奥地利帝国中的主战派在朝堂上声势大振,并得到皇帝弗朗茨二世的支持。奥军总司令卡尔大公虽对能否成功有所怀疑,但还是接受奥皇的决策开始备战及动员部队[431]第五次反法同盟正式成立,成员国包含奥地利、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西西里及撒丁等国,但主要由奥地利负责对法战争[432]。1809年1月23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提前征招1810年度的新兵,为即将爆发的中欧战事筹组兵力,并要求法国的德意志盟国必须动员,将部队置于法军指挥下[426][433]。他指派贝尔蒂埃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军团”司令,在3月30日为他拟定好面对战况时的作战策略[434]。该策略共有两套方案:ㄧ、如奥军在4月15日后进攻,法军将分成四个集团:达武的第三军部署在纽伦堡以北,拉纳的第二军与贝西埃的骑兵预备队部署在雷根斯堡勒菲弗的第七军掩护慕尼黑施特劳宾附近的多瑙河地带,马塞纳的第四军部署在奥古斯堡以北的莱希河[435]。二、如奥军在4月15日前进攻,法军将集中在多瑙沃特英戈尔施塔特奥古斯堡区域[436][435]

雷根斯堡战役

[编辑]

1809年4月10日上午3时至4时时分,奥地利陆军越过国界进攻法国盟国巴伐利亚[437][438]。奥军的进展十分顺利,仅有恶劣的道路状况与冻结的雨水减缓了他们的推进速度,其在4月15日已兵临伊萨尔河[437]。拿破仑对奥军的进展感到惊讶但并不担忧,因为他认为他早已将对敌方案详述给“德意志军团”司令贝尔蒂埃,然而后者搞错了两套方案的使用,下令法军进行无目的地行军与反行军,使部队陷入混乱与危机[439]。奥军主力即将直插雷根斯堡以南的破口,并向孤立在雷根斯堡的达武第三军进攻[434][440]。4月17日上午4时,拿破仑抵达多瑙沃特[441],在收到局势报告后开始调度,利用第三军与第七军牵制住奥军,其余法军则向奥军主力后方进攻[442]

埃克米尔战役,1809年4月

4月19日,从雷根斯堡向西南撤退的达武第三军在托伊根-豪森遭到奥军拦截,然而法军成功击败两倍与己的敌军,打通与大部队会合的道路[443]。4月20日,拿破仑在阿本斯贝格之战中粉碎奥军的左翼部队,迫使该部队撤退超过12公里,并与大部队分开[444]。拿破仑遂误以为他打击的是奥军主力,决定继续追击,在4月21日的兰休特战役后将敌军驱过伊萨尔河[444][445]。4月22日,拿破仑收到达武的求援信,得知埃克米尔的法军正被卡尔大公亲率的奥军主力进攻[446][442]。拿破仑率部急行军至北,袭击卡尔大公的侧翼,惊讶的奥军向雷根斯堡的多瑙河桥头溃退[446]。4月23日,追击的法军在雷根斯堡与卡尔大公的后卫交战,最终夺下整座城市与渡桥,奥军撤往波希米亚[442][447]。法军在数天的战役中赢得五场战斗,以自身损失1.6万人的代价,给予奥军4.5万人至5万人的损失[442][446],奥军仅因控制着雷根斯堡才没有被歼灭[446]。拿破仑于日后忆及此役时,曾誉之为其“平生最伟之战”,盖因其于数日之间彻底逆转战局走势[446]

拿破仑决定乘胜追击,于4月24日下令向维也纳进军,而非追击卡尔大公的主力军团[448]马塞纳第四军担任前卫部队,奉命追击先前撤退的奥军左翼[449]。4月27日马塞纳渡过因河、5月3日又在埃珀斯贝格迫使奥军撤退[450]。5月8日,被追击的奥军部队渡过多瑙河与卡尔大公的主力会合[451]。5月13日,在拿破仑离开巴黎的三十天后,法军攻陷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452]

阿斯珀恩-埃斯灵与瓦格拉姆

[编辑]
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

拿破仑攻陷维也纳的行动成功损害奥地利的战争潜力与震摄潜在的反法同盟成员,但他未能迫使卡尔大公多瑙河以南与他决战[452]。原先寄望经维也纳渡过多瑙河的设想,也因奥军摧毁所有渡桥而破灭[452]。多瑙河上的洛鲍岛被选为法军的新渡河点,法军经过周密的准备,在5月19日占领了该岛[453]。法军继续架桥前进,在5月20日占领北岸的阿斯珀恩村与埃斯灵村[454]。同日下午3点,卡尔大公得知法军正在进行渡河行动,于是下令全军向前推进,组成一个长12公里的弧线[455]。8月21日卡尔大公下令向已经过河的法军进攻,奥军主力军团(Hauptarmee)拥有多达9.8万人和292门火炮,而马塞纳元帅指挥的北岸法军只有2.4万人和40门火炮(包含三个步兵师、4,500名轻骑兵与2,500名重骑兵)[456][457]。正当拿破仑准备调兵支援马塞纳时,汹涌的多瑙河冲垮了法军的渡桥[452]。拿破仑随即改变法军的部署,马塞纳指挥莫利托师与勒格朗师把守阿斯珀恩村,拉纳指挥布代师把守埃斯灵村,贝西埃指挥骑兵部队部署在两村之间[457][458]。阿斯珀恩村的法军在重压下丢失了部分村庄的控制权,而埃斯灵村的法军继续掌握全村[459]。当日夜晚10点,法军成功修复渡桥,北岸法军增加至7.1万人(6万步兵与1.1万骑兵)和152门火炮[460][461]。5月22日,马塞纳在凌晨7点重夺阿斯珀恩村,拉纳瓦解奥军对埃斯灵村的进攻,拿破仑准备发动一次中路攻势[462]。拉纳率领的第二军在重骑兵的支援下,向奥军中路冲击,然而法军的进攻很快就被阻止,更糟的是法军的渡桥再次被摧毁[454]。下午时分,双方又再次在两个村中交战,法军继续控制着埃斯灵,而在阿斯珀恩与奥军交缠[463]。下午4点,拿破仑决定撤回洛鲍岛,由马塞纳掩护大部队撤退[454]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令奥军伤亡2.3万人,而法军则为2万人,其中就有拿破仑的好友拉纳元帅[464]

拿破仑在瓦格拉姆之战

拿破仑在5月下旬下令除第四军以外的法军撤出洛鲍岛,回到多瑙河南岸[465]。法军在接下来的六周中将许多火炮移至洛鲍岛,并成功召集了马尔蒙的达尔马提亚军、贝尔纳多特的第九军、欧仁亲王的意大利军团(下辖麦克唐纳军和格勒尼耶军)与弗雷德的巴伐利亚师[465][466],这些部队加上先前抵达的达武第三军,让法军激增至17.2万人与475门火炮[466]。7月4日夜晚法军开始行动,超过15万人与400门火炮在24小时内渡过多瑙河,在7月5日夜晚前夺下阿斯珀恩村与埃斯灵村[467][468]。法军成功推进至马希费尔德平原,开始向瓦格拉姆的奥军发动进攻,但由于指挥系统的出错,法军各部队并未同时展开行动,数次攻势都以失败告终[469]。7月5日深夜,先前尚未过河的马尔蒙军与巴伐利亚师也抵达战场[470],拿破仑调整部署,将马塞纳军从左翼调往中路,留下该军的布代师把守法军的左翼阿斯珀恩村,达武军所在的右翼则将作为主攻方向,发动侧翼攻势席卷奥军的阵线[470]。7月6日上午4点,奥地利第四军对达武军发动进攻,成功驱离达武的前卫部队,但由于法军部队的迅速增援,孤立的奥地利第四军深陷险境,卡尔大公下令该部队撤回初始位置[471]。之后奥军第一军成功击溃中路的贝尔纳多特军,占领阿德克拉村[458]。左侧的马塞纳军立即前往支援,阿德克拉村数次易主,最终被马塞纳夺回[472]。同时,孤立的布代师在左翼直面奥军第六军的进攻,放弃了阿斯珀恩村与埃斯灵村,奥军第三军也行军至马塞纳军的侧翼,法军的左翼与中路濒临崩溃[473]。拿破仑随即做出一系列“创造军事历史”的决策[474],他告知右翼的达武军准备进行侧翼进攻。为了使此侧翼攻势成功进行,马塞纳军撤出重要的阿德克拉村,向左转90度前往阻击左后方的奥军第六军;麦克唐纳军的三个师也向左转90度,组成空心方阵向奥军中路反击;劳里斯顿的炮兵部队组成超过100门火炮的大炮阵,负责掩护马塞纳部队留下的巨大缺口与预备麦克唐纳部队的进攻;乌迪诺军则在达武军进攻后,向奥军的高地冲锋[474]。拿破仑在随后的战斗中投入除了老近卫军外的所有部队,奥军在所有阵线都受到压迫,下午2点30分卡尔大公下令撤退[475]瓦格拉姆之战是当时欧洲最大规模的战役,两支军队在战役中共伤亡与被俘将近7.4万人。法军在战斗中辉煌的机动作战,展现出拿破仑在大规模战役的天才和法军出色的指挥层与基层素质[474]

7月9日拿破仑得知撤退中的奥军主力军团(Hauptarmee)正经过兹奈姆,7月10日马尔蒙的第十一军追上奥军,为了阻止奥军的继续撤退,马尔蒙向三倍兵力的奥军发动进攻[476]。7月11日,拿破仑与马塞纳率军抵达战场,将兵力劣势拉低至二比一。当天夜晚,双方宣布停火,并在12日签署停战协议[476]。然而这项协议之后被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否决,因为4万名英军刚在荷兰瓦尔赫伦岛登陆,弗朗茨试图在求和前取得更好的谈判地位,但这次远征以灾难告终,奥地利在9月时开始谈判[477]。1809年10月14日,法国与奥地利签订《申布伦条约》,奥地利损失350万人口,兵力被限制在15万人,并被迫加入大陆体系[478][479]。拿破仑随后在12月16日因帝国继承人问题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离婚,并于1810年4月1日与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480]

俄法战争

[编辑]
1812年初欧洲的战略形势图

1810年法俄同盟之间的嫌隙开始扩大,主要问题出自两国对波兰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俄罗斯经济在大陆封锁体系下面临的困境[481][482]。俄罗斯濒临崩溃的经济迫使其放开对中立国与英国的贸易,这一举动严重违反拿破仑建构的大陆体系,法军准备对俄罗斯帝国发动大规模入侵[483]。法俄两国在明白战争不可避免后,都开始了双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备战计划。俄罗斯在1810年开始将法国视为敌人后,针对将采取进攻或防守战略发生了激烈的辩论,直到1812年才决定采用防守战略[484]。1810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批准巴克莱-德托利的建议,同意扩充军队、实施深层的军事与社会改革,俄军正规军到1812年6月时已有60万人在列[485][486]。拿破仑征招了1811年与1812年的新兵与北德意志地区的驻军,组成十二个军(八个普通军与四个骑兵军),在维斯瓦河谷组建了一个大型后勤基地,并在但泽斯德丁华沙等地组建了后勤基地与车队,供给整个“大军团”40天的战役补给[487]。拿破仑希望尽早与俄军接触,于三周内在边境区域取得决定性胜利[488]。整个大军团在1812年春共有60万人、1,372门火炮与18万匹马,其中一半的部队都来自于法兰西帝国的盟友[488]

入侵

[编辑]
法军渡过尼曼河

1812年6月24日清晨埃布莱将军的舟桥兵在尼曼河架起三座浮桥,法国大军团部队信心十足地渡过河流,俄法战争爆发[489]。拿破仑指挥的主力部队在同日经考纳斯过河,人数超过23万名士兵,其中有帝国卫队达武第一军、乌迪诺第二军、内伊第三军、南苏蒂第一骑兵军与蒙布兰第二骑兵军[490]欧仁亲王指挥的第二波部队在6月30日经皮利约纳过河,人数约6.7万名士兵,其中有欧仁第四军、圣西尔第六军与格鲁希第三骑兵军[490]。这两支部队将打击巴克莱-德托利的俄军第一西方军团[490]热罗姆·波拿巴指挥的第三波部队在7月1日经格罗德诺过河,人数约7.8万人,其中有波尼亚托夫斯基第五军、雷尼耶第七军、旺达姆第八军与拉图尔-莫布尔第四骑兵军[490]。这支部队将打击巴格拉季昂的俄军第二西方军团[490]。此外还有北翼的麦克唐纳第十军与南翼的施瓦岑贝格奥地利军[491]

拿破仑打算使用一次大型的侧翼机动作战,如果这次作战取得成功,法军将包围两个俄军西方军团,并用优势兵力粉碎敌军[492]。然而俄军军团成功躲过灾难,他们在6月28日拿破仑抵达维尔纳前就已向东方撤退[493]。拿破仑发现俄军第一西方军团撤往德里萨营地的行动导致两个俄军军团间的缺口增大,他抓住机会,下令达武的第一军与热罗姆的部队分别从北方与西方包围俄军第二西方军团[494],但由于热罗姆的延误,巴格拉季昂成功率领军团逃脱包围圈[494][495]。尽管如此,达武仍堵住了巴格拉季昂经由明斯克向第一西方军团会合的道路[496][497]。此时法军由于俄军的焦土战略与后勤问题,受到的消耗更大于俄军,已经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497][498]热罗姆·波拿巴因为战事指挥不力被拿破仑撤职,达武元帅接管热罗姆的原部队[499][500]。7月20日达武占领莫吉廖夫,并在7月23日击败巴格拉季昂的部队,俄军两军会师的计划再次失利[497][501]。与此同时,巴克莱-德托利的部队在7月23日抵达维捷布斯克,并派出奥斯特曼-托尔斯泰伯爵的第四军减缓法军的推进[502][499]。7月25日,法军在奥斯特罗夫诺击败俄军第四军[503]。7月26日夜晚,巴克莱得知巴格拉季昂的行军已被挫败,两支军团近期内不可能会师[503]。他在隔天下午下令撤出维捷布斯克,继续向东朝斯摩棱斯克撤退[504][505]。8月2日,俄军第一与第二西方军团终于在斯摩棱斯克会师,俄军第一阶段的大规模撤退结束[506]

斯摩棱斯克战役,1812年8月18日

此时的俄军高层陷入党派相争,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出身的巴克莱-德托利为首的德裔集团与格鲁吉亚人出身的巴格拉季昂为首的俄裔集团在作战计划上发生分歧,尽管巴克莱是两个军团的总司令,但巴格拉季昂提出的进攻计划得到军队的支持[507][508]。拿破仑预料到俄军主动进攻的意图,展开名为“斯摩棱斯克机动”的高超作战,法军全军组成“营方阵”(bataillon carré),发动征俄以来最接近胜利的进军[509][510]。8月10日拿破仑下令开始行动,法军的行动在庞大的骑兵掩护下并未被俄军发现[509]。8月13日深夜埃布莱将军的舟桥兵在第聂伯河架起三座浮桥,法国大军团部队迅速过河抵达左岸,在隔天天亮时开始向斯摩棱斯克推进[511][509]。8月14日下午,法军向克拉斯内进攻,驻守在当地的俄军部队被迫后撤,俄军将领也终于确认法军的真实动向[512][513]。8月16日,法军第三军与骑兵军赶到斯摩棱斯克城下,但直至日暮时都未能攻下城市[514]。8月17日拿破仑对斯摩棱斯克发动强攻,试图歼灭,而非驱逐刚撤退回城中的俄军第一与第二西方军团。当天夜晚,巴克莱在一众高级将领的反对下,下令俄军撤出斯摩棱斯克城,这一反常的行径(放弃“抵御西方入侵的象征”、“历史名城”斯摩棱斯克)使拿破仑的盘算落空[515][516]。俄军的撤退遭遇到许多困难,法军在8月19日赶在俄军第一西方军团抵达前逼近卢比诺,这支军团几乎可被确定将被歼灭[517],但由于朱诺第八军的不为所动,俄军成功逃脱,继续向莫斯科撤退[518][519]

博罗季诺战役与莫斯科

[编辑]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军队不断后撤的情势已经严重影响到总司令米哈伊尔·巴克莱-德托利的威信,俄罗斯军方与贵族中要求替换指挥官的声音愈发强烈[520][521]。8月20日,曾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担任俄军总司令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成为新任总指挥,巴克莱继续担任第一西方军团司令[520][522]。8月29日库图佐夫抵达察廖夫与军队会合,他在视察部队后决定继续后撤,并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保证他会发动一场保卫莫斯科的阵地战[520]。8月31日俄军抵达库图佐夫预定的作战地点格扎特斯克,但参谋长莱温·冯·本尼希森表示他找到更好的作战位置,该地位于莫斯科以西115公里的博罗季诺村旁[523]。俄军在9月3日抵达博罗季诺,并在其后几天得到来自米拉多维奇将军部下与当地民兵共3万多人的支援[524][525]。俄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修建临时的防御工事,并将部队布置到规划的阵地中:实力较强的巴克莱第一西方军团被布置在俄军阵地的右翼与中路,该区域包含一个绰号“拉耶夫斯基堡”的野战工事;实力较弱的巴格拉季昂第二西方军团被布置在俄军阵地的左翼,该区域包含三个绰号“巴格拉季昂箭头堡”的野战工事[526]。8月31日拿破仑得知俄军更换最高指挥,9月5日法军抵达博罗季诺附近[527][528]。拿破仑在同日下令对俄军左翼的舍瓦尔季诺多面堡发动进攻,达武第一军的孔庞师、波尼亚托夫斯基第五军的克拉辛斯基师与克尼亚杰维奇师在南苏蒂骑兵军与蒙布兰骑兵军的支援下攻击多面堡[529][530]。法军在激烈的刺刀战后夺取堡垒,但随后被增援的俄军赶出战场,直到午夜时分才最终控制战场[529][531]

博罗季诺战役中的拿破仑

1812年9月7日上午6点三个大型法军炮兵连开火射击,双方炮兵部队剧烈交火,博罗季诺战役爆发[532][533]欧仁亲王第四军率先行动,向博罗季诺的俄军发动进攻,将损失惨重的俄军近卫列兵团逐出战场,赶过科洛恰河[534][535]。占据博罗季诺的法军部队向俄军溃兵展开追击,但在渡河后被俄军击退[536][537]巴克莱-德托利随即下令部队撤回主要阵地,法军炮兵成功向前推进,使其得以在良好阵地中布置火炮打击“拉耶夫斯基堡”与位于高尔基的俄军炮兵阵地[537][535]。上午8点,波尼亚托夫斯基第五军与俄军左翼的第三军交锋,俄军在法军推进后放弃乌季察村,移至东侧的阵地继续与法军战斗[538][539]。上午10点,拿破仑下令达武第一军进攻“巴格拉季昂箭头堡”,而内伊第三军也在不久后投入战斗,俄军部分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包含巴格拉季昂在内的部分高级将领都因伤退出战斗[540][541]。与此同时,在博罗季诺修整的欧仁亲王第四军向“拉耶夫斯基堡”进攻,俄军在猛烈的炮火与法军冲锋的打击下迅速溃逃,但法军被随后抵达的俄军击败[542][543]。此时,拿破仑下令达武第一军的弗里昂师、南苏蒂第一骑兵军与拉图尔-莫布尔第四骑兵军向谢苗诺夫斯科耶村进攻,俄军在激烈的战斗后放弃谢苗诺夫斯科耶,其中路阵地濒临崩溃[544]。然而当缪拉向拿破仑寻求增援时,发着高烧的拿破仑表示拒绝动用近卫军预备队,使法军错过一个绝佳机会[545][546]。随后拿破仑收到报告说一支庞大的俄军部队正迂回至法军左翼,他立即下令第三骑兵军司令格鲁希前去阻击,并将正进攻俄军中路的部队调至法军左翼[547][548]。虽然格鲁希轻松摧毁进攻的俄军骑兵部队,但由于大量法军被调至左翼去遏制进攻,俄军得以稳固其残破的中路[549]。9日8日,库图佐夫下令俄军向东撤退,被迫丢下数以千计的伤员[550]。这场战役令13万人的法军部队伤亡35,000人,而15万人的俄军部队则为45,000至50,000人,其中有超过21,000人为巴格拉季昂的第二西方军团[551][552][553]

9月14日至15日,拿破仑率军进入莫斯科,将其总部置于克里姆林宫[554][555]。此时大部分的居民均已撤离,城市中大部分地区陷入火海,超过四分之三的建筑物在接下来几天被焚毁[554][556]。俄罗斯部队被认为是这场大火的肇事者,库图佐夫等人出于焦土战略下令焚毁城中的军火库与房屋,但法军的无秩序行为无疑进一步加剧火势[557]。拿破仑在接下来几个星期等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同意和谈的消息,但后者始终未将其视为一个选项,而是利用前者天真的想法让法军停留在莫斯科[558]。10月中旬,拿破仑终于下令撤离莫斯科[558]

向别列津纳河撤退

[编辑]

1812年10月19日,由于无法迫使俄罗斯谈和,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向俄军的补给基地卡卢加推进[559][560]。他沿着通往塔鲁季诺的旧卡卢加路推进,接着在半路经福明斯科耶改道至新卡卢加路,意图抢在俄军之前抵达卡卢加[559]。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在10月22日得知法军的动向后,下令多赫图罗夫将军前往小雅罗斯拉韦茨阻击法军前进[561]。10月23日晚间,欧仁亲王指挥的法军前卫攻入城镇[561][562]。10月24日,俄军先遣部队进入城镇,双方战线在城镇中来回拉锯,直到法军在日落时控制了城镇[561][563]。库图佐夫在次日退往卡卢加,拿破仑则在两天后决定向莫扎伊斯克撤退,抵达该地后再向斯摩棱斯克撤退[564][565]。这次撤退对法军来说是场灾难,他们在无粮的情况下沿着荒芜的道路高速撤退,抛弃了大量辎重、伤病员与马匹[566][567]。法军在10月底时抵达莫扎伊斯克,开始沿着“莫斯科-斯摩棱斯克道路”向斯摩棱斯克撤退[568]。俄军将领米洛拉多维奇在11月3日试图切断达武指挥的后卫部队与其余法军的联系,但由于其他法军部队的迅速增援而失败,达武军的多数部队成功逃脱[569][570]。这场战斗再次证明法军的脆弱,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骑兵、炮兵部队也虚弱不堪,拿破仑本部第一次在俄法战争中承受远高于俄军的损失[569]。11月9日拿破仑抵达斯摩棱斯克,并在五天后继续向边境撤退[571][572]。此时的法军已从刚离开莫斯科时的10万人锐减至4.1万人在列[571][573]

11月15日傍晚,拿破仑与近卫军抵达克拉斯内村,以此为据点等待仍在斯摩棱斯克的部队[574][575]。同日下午11点,法军近卫第二师向附近的俄军发动夜袭,计划在午夜时进攻[576]。11月16日凌晨2点,法军分成三路纵队突袭库特科沃村的俄军部队,两翼夹击后将对手击溃并控制村庄[577][578]。同日上午,欧仁亲王的第四军离开斯摩棱斯克,承受着俄军猛烈的炮火与优势兵力的围剿,在夜色中绕路突围与拿破仑会合[579][580]。11月17日,8万俄军聚集在拿破仑的右翼,试图切断其与达武第一军与内伊第三军的联系[581]。此时拿破仑仅剩下1.4万名近卫步兵、几个中队的近卫骑兵、400名骑兵与残存的欧仁第四军[581],他下令莫尔捷元帅的5,000人的青年近卫军把守克拉斯内东部与东南部的地带,接应即将抵达的达武第一军[582]。随后拿破仑指挥近卫军向俄军进攻,成功迫使惊讶的敌军向南撤退,确保向西撤退的路径依然对法军敞开[583]。与此同时,俄军优势火力不断打击试图与拿破仑会合的达武军,并在火炮撕裂法军的阵型后发动骑兵冲锋,但莫朗第一师成功稳住局势,将庞大的骑兵部队驱离[584]。在达武军抵达后,拿破仑下令青年近卫军与第一军的残部全力抵抗,让老近卫军、近卫骑兵与第一军第五师优先撤离[585]。几个小时后,莫尔捷下令崩溃的部队撤出战场[586]。11月18日,内伊元帅率领的孤军在其他法军先行撤退后试图通过克拉斯内,但在强攻失败后只能趁夜色向北绕道撤离,越过第聂伯河与拿破仑会合[587][588]。这一系列从11月15日至11月18日的克拉斯内消耗战,严重打击濒临崩溃的法军,有多达1万名法军死伤与2万名法军被俘虏、冻死或饿死[587]。但总结来说,法军指挥层仍展现持久的韧性,特别是内伊元帅所部,他凭借超人的勇猛率残部遇过冰封的第聂伯河,实现奇迹般的壮举[589][587]

法军横渡别列津纳河

尽管库图佐夫的主力部队已被落在法军身后,但帕维尔·奇恰戈夫的俄军第三西方军团与彼得·维特根施泰因的第一军仍从南北两面夹击法军[590]。11月20日至21日,第三西方军团攻下法军基地明斯克鲍里索夫大桥,在别列津纳河西岸布阵拦截法军退路[591][592]。拿破仑则在鲍里索夫以南12公里的乌霍洛达架桥,假装要从该处赶往明斯克,成功骗过奇恰戈夫,然后于11月26日在鲍里索夫以北18公里的斯图江卡架桥渡河[593]。11月27日,奇恰戈夫赶忙率部北上阻击已渡河的西岸法军,而维特根施泰因则先切断帕尔图诺师的退路,然后进攻留在东岸的维克托第九军[590][594]。11月28日,东岸的维特根施泰因部继续猛攻维克托军,后者仅管处于人数劣势仍在整天的作战中挡住俄军,最终成功过河[595];而西岸的奇恰戈夫部则起初成功重创法军,但部分部队被内伊率骑兵击溃,最终让法军幸运脱身[596]

第六次反法同盟

[编辑]

1812年12月5日“大军团”残部抵达维尔诺,拿破仑将军队交给缪拉后,返回巴黎以稳住国内局势与征招新军[597][598]。拿破仑抵达巴黎后,立即征招超过35万名新军,解决至关紧要的兵源问题。然而这支新军不仅缺乏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与军官,还缺少大量骑兵与马匹。1813年3月12日,拿破仑发布新军的编制,达武元帅指挥第一军、维克托元帅指挥第二军、内伊元帅指挥第三军、贝特朗将军指挥第四军、劳里斯顿将军指挥第五军、马尔蒙元帅指挥第六军、雷尼耶将军指挥第七军、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指挥第八军、奥热罗元帅指挥第九军、拉普将军指挥第十军、麦克唐纳元帅指挥第十一军,以及一支综合兵种的近卫军[599][600],这些部队将分别部署在欧仁亲王指挥的“易北军团”与他本人指挥的“美茵军团”。在拿破仑备战的同时,俄罗斯帝国陆军越过奥得河并成功拉拢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601]

吕岑战役至休战

[编辑]
吕岑战役中的拿破仑

1813年4月17日拿破仑抵达美因茨,处理“美茵军团”糟糕的行政与财政情况[602]。4月30日他在魏森费尔斯建立了大本营,组建一支新军——第十二军,并与南下的“易北军团”会师[603]。5月1日上午,拿破仑渡过萨尔河莱比锡推进,在里帕赫溪流与敌军前哨相遇,近卫骑兵司令贝西埃元帅在战斗中不幸身亡[604]。5月2日联军司令维特根施泰因下令对吕岑周遭的法军进攻。上午11点30分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的部队向位于吕岑北部的内伊第三军发动袭击,普军在40分钟的炮击后,向大格尔申斯塔尔西埃德尔村进攻,随后原先的突击战变成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不断争夺战场上的村落[605]。下午2点30分拿破仑抵达战场,加强濒临崩溃的中军部队,并下令增援部队迅速赶来[606][607]。黄昏时分,麦克唐纳军以包抄行动威胁联军右翼,贝特朗军则威吓联军左翼,迫使联军投入最后的预备队[608][609]。拿破仑在下午6点时领导对联军中路的突破,联军撤出战场[610]

联军在战斗后向东退往德累斯顿,并在几天后放弃该地继续撤退。拿破仑在几天后将追击不善的“易北军团”解散,重新建立一支由内伊元帅指挥的军团[611]。5月8日拿破仑进入德累斯顿,并争取到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的支持[612]。联军于5月12日抵达包岑,在该地修整一星期,并得到巴克莱-德托利部队的增援[613]。5月20日包岑战役爆发,拿破仑下令法军对包岑的联军战线进行总攻击,联军的行动如同拿破仑的计划,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加强了其左翼部队,并未发觉其右翼的弱点[614][615]。隔天上午,法军继续对联军整条战线进攻,但也开始打击联军右翼远端巴克莱-德托利的部队。然而正当法军击败巴克莱,得以包抄并切断联军退路时,内伊元帅冲昏了头,转而进攻联军自身右侧的布吕歇尔,让联军安然撤退逃过一场歼灭战[616][617]。对拿破仑而言,包岑战役的结果令人失望,他并未打出一场决定性胜利,如弗里德兰战役一样的大胜从他手中溜走[618]。5月22日,当法军在赖兴巴赫接敌时,拿破仑又失去了一位好友,宫廷司礼官弗柳尔公爵热罗·迪罗克被炮弹击中身亡[619][620]。深陷分歧与混乱的联军向上西利西亚撤退,在发现当地防备空虚又缺乏补给后,在6月2日决定渡过奥德河退往波兰[621][622]。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拿破仑接受非参战国奥地利的调停,命令他的使者于6月4日缔结《普莱斯维茨休战协定》[623][624]。尽管他有许多做出此决定的理由,包含需要整顿他弱于联军的骑兵部队、安置大量的伤病员、避免拉长补给线和建立要塞化的补给基地,但这些作法得到的利益都无法与继续向波兰推进、分割俄普联军和让奥地利保持中立等诸多好处比拟[625]。后来拿破仑写道,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决定之一[625][626]

拿破仑与梅特涅会谈

停战期间,双方都加紧恢复自身受重创的部队,并展开一系列外交谈判。6月上旬,仍处于中立状态的奥地利帝国高层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决定是否加入对法战争[627]。最终他们提出一些基本和平条件,分别为下列四点:华沙大公国必须被俄罗斯、奥地利与普鲁士瓜分;普鲁士被需拿回但泽,拿破仑还需撤出所有位于普鲁士与波兰的要塞;伊利里亚必须归还奥地利;汉堡吕贝克需立刻恢复独立,其他被法国占领的北海波罗的海沿海要塞应在适当时间独立[627]。6月26日,拿破仑与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德累斯顿马科利尼宫的中华室会面[628][629],梅特涅在会谈中提出的条件似乎远超原先拟定的和平条件,导致会谈以无结果结束[630]。到了7月29日,在布拉格举行的谈判再次无疾而终。8月7日,梅特涅再次重申四点基本和平条件,但高傲的拿破仑无法接受他眼中的耻辱和平[631][632]

在奥地利对法宣战后,奥地利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被任命为联军总指挥[633]。联军的作战原则上应该遵循着1813年7月10日至12日俄罗斯普鲁士瑞典在特拉亨贝格拟定对法作战的“特拉亨贝格计划”,其中宣称:“除非其他联军军团能够加入会战,否则所有联军军团现在都必须回避与拿破仑本人作战。[634]”按照该计划,联军组建了三个军团,其中有总指挥施瓦岑贝格亲自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其人数约22万名士兵,由12万奥军与10万俄普联军组成;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指挥的“北方军团”,其人数约11万人,由普俄瑞联军组成;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指挥的“西里西亚军团”,其人数约8.5万名士兵,由普俄联军组成[635][636]

德累斯顿与莱比锡

[编辑]
德累斯顿战役,古斯塔夫·穆勒绘

1813年8月10日,双方协议的停火时限截止。布吕歇尔率先进攻,于8月13日入侵西里西亚境内的中立区域,成功吸引着法军的注意力。8月21日,布吕歇尔在布布尔河发现拿破仑抵达后,根据“特拉亨贝格计划”做出决定,撤回原先出发的卡茨巴赫河[637]。拿破仑持续追击联军,让联军在8月21日至23日承受8千人伤亡或失踪的损失[638]。8月23日,拿破仑在意识到德累斯顿有危险后,率领近卫军、马尔蒙军与维克托军折返迎击入侵萨克森的施瓦岑贝格,将留下的部队编成“布布尔军团”,交给麦克唐纳元帅指挥[639][640]。8月26日,拿破仑抵达德累斯顿[641]。下午4点联军发动进攻,由于连续的大雨使滑膛枪失去作用,双方都靠大炮与刺刀搏杀,联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642][643],而受拿破仑之令迂回联军右翼的法军部队取得成功,占领联军撤退的主要路径[644]。27日,拿破仑对联军两翼发起反攻,左翼的奥军部队受到毁灭性打击,约1.6万人被俘虏[645]。下午时分,施瓦岑贝格下令撤军,将联军分成三支部队后经不同路径撤往波希米亚[645]

莱比锡战役,又称民族之战

拿破仑在会战胜利后下令追击敌军,旺达姆军作为进攻箭头进入波希米亚,但在无支援的情况遭到敌军歼灭[646][647]。9月6日,向柏林进军的内伊军被打的溃不成军。这两次失利与先前乌迪诺麦克唐纳的惨败,让主动权转移到联军手中[648]。9月27日,联军作战计划开始,施瓦岑贝格开始北进前往莱比锡、布吕歇尔与贝尔纳多特的部队也在两天后开始北进[649]。反法同盟决心将三个军团都聚集在莱比锡,与拿破仑展开一场决定性会战[650]。10月7日,拿破仑离开德累斯顿前往迈森,在权衡后向莱比锡进军,于14日抵达莱比锡。10月16日早晨,联军发动向心进攻,四个攻击集团从多个地点对法军打击,“民族会战”就此开始。联军起初在北部的战事进展顺利,但在西线与南线都被法军击退。下午2点,缪拉元帅在大量火炮的掩护下,向南线的联军中央阵地发动骑兵冲锋[651],与此同时,麦克唐纳军对南线联军的右翼进行打击,但这次大型冲锋未能击破联军阵线。傍晚时分两军停止交战,法军在这一天损失了2.5万人,联军损失了3万人,然而联军的增援到来使法军的形势进一步恶化[652][653]。10月17日,双方都在修整部队与等待援军,联军在增援抵达后增加至30万人与1,500门大炮,法军则不足20万人与900门大炮[654]。10月18日上午,联军开始进攻,但除了在左翼有些进展外,大量阵地仍把持在法军手中,甚至有些部队被法军击溃[655][656]。面对联军优势兵力的攻击,拿破仑下令撤出部分阵地收缩防御,但法军的萨克森符腾堡部队在此时叛逃,且法军的炮弹也即将用尽,让拿破仑意识到别无选择只能撤退[655]。10月19日,各防线的法军撤退进入莱比锡,向西面唯一的逃脱路线林德瑙渡口前进,但在撤退期间发生意外,一名工兵班长看到联军到来慌忙炸掉法军唯一的渡河桥梁,让负责后卫作战的士兵与城中医院的伤病员都成了俘虏[657][658]。拿破仑的大军团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到致命性打击,别无选择只能向莱茵河撤退,法军彻底丢失了德意志地区的控制权[659]

最后一战──哈瑙战役

法军成功以超越敌军大部队的行军速度躲过追击,并在过程中击退普鲁士骑兵的突袭。拿破仑计划穿过金齐希河谷抵达美因茨,于10月28日遭遇试图阻拦的巴伐利亚-奥地利联军[660]。这支部队纪律高且有充沛补给,与混乱且缺乏补给的法军部队相反,且拥有4.3万人对1.7万人的兵力优势[660][661]。30日上午,双方前卫部队开始交手,但未能取得任何决定性成果,下午时分,法军近卫炮兵司令德鲁奥将火炮迂回至联军侧翼,利用大炮轰击与骑兵冲锋,迫使联军撤回哈瑙[662]。第二天,马尔蒙元帅的增援部队抵达,并攻占了哈瑙,扫清法军前进的阻碍。法军大部队于11月2日抵达法兰克福[661],拿破仑在11月7日将部队交给马尔蒙后先行返回巴黎备战[663]

法兰西战役与流放厄尔巴岛

[编辑]

1813年12月下旬,施瓦岑贝格的波希米亚军团与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渡过莱茵河,突破法国的边境防线[664]。1814年1月25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位于沙隆的军事总部,试图在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会合前将前者歼灭[665]。1月29日,拿破仑向坐镇布列讷堡的布吕歇尔发动进攻,法军左翼受到联军猛烈的打击,但右翼在夜色的掩护下成功攻入布列讷,迫使布吕歇尔向南方的特拉讷高地撤退[665]。2月1日正午,布吕歇尔向拿破仑的新总部拉罗蒂耶尔进攻,具有两倍兵力优势的联军扑向法军单薄的阵线,但对法军左翼跟右翼的攻势都陷入泥沼。不过巴伐利亚部队的抵达最终迫使法军的左翼部队撤退,俄军的预备队也在傍晚夺下拉罗蒂耶尔村,让拿破仑尝到法国土地上的首败[666]。战后次日,联军在布列讷堡召开会议,决定将两个主力军团分开作战,布吕歇尔将向西北进军直攻巴黎,施瓦岑贝格则沿着塞纳河谷向巴黎推进[667]。这项策略是个致命错误,使拿破仑能轻松地在两支敌军军团中施展内线作战[668]

沃尚之战的雕刻

布吕歇尔在会议结束后率军北上,下令萨肯将军的前卫部队追击撤退中的麦克唐纳第十一军,而他本人则在韦尔蒂等待与克莱斯特将军会合[669]。此时布吕歇尔的军团已经分成三个行军梯队:萨肯的第一梯队推进至蒙米拉伊;奥尔苏菲耶夫的第二梯队推进至尚波贝尔;其亲自指挥的第三梯队则仍在后头[670]。2月10日上午10时,拿破仑向尚波贝尔进攻奥尔苏菲耶夫的部队受到毁灭性打击,5,000名俄军士兵仅有1,500人逃脱[671]。隔日上午5时,拿破仑在蒙米拉伊进攻已被孤立的萨肯军,后者在被击败后向北撤退与约克将军的部队会合。拿破仑马不停蹄地继续追击萨肯的部队,在蒂埃里堡之战中击败刚会师的联军部队,将其赶过马恩河[672]。2月14日上午8时,拿破仑回援正被布吕歇尔进攻的马尔蒙军,布吕歇尔意识到拿破仑抵达后急忙撤退,格鲁希的骑兵杀入联军右翼,摧毁普军的一个大型旅,接着迂回至普军后方挡住退路。普军看似已无望突围,但泥泞的土地救了普军,使其得以突破法军的封锁向沙隆撤退[673]。拿破仑在击败布吕歇尔后,快速南下进攻施瓦岑贝格,在2月17日上午突袭维特根施泰因麾下的俄军前卫,4,000名的俄军前卫除了脱逃的骑兵以外全数被歼灭,拿破仑随后将整个波希米亚军团赶过塞纳河[674]。2月18日,奉施瓦岑贝格之令坚守在蒙特罗的联军部队被法军击败,波希米亚军团加速向特鲁瓦撤退[675]。二月中旬的联军陷入低谷,法军不断的胜利加剧了联军的内部矛盾,拿破仑的失败再次看似遥不可及[674]

兰斯战役中的法军骑兵

1814年2月25日,联军领导人在奥布河畔巴尔的会议中达成一致,波希米亚军团将撤退至朗格勒,而得到增援的布吕歇尔西里西亚军团将向北进军[676]。2月26日,拿破仑从梅里附近启程追击布吕歇尔。法军于3月5日在贝里欧巴克渡过埃纳河,向拉昂推进[677]。3月7日上午10时,法军向部署在克拉奥讷台地的联军后卫部队进攻,布吕歇尔由于担心战况不利,下令指挥官沃龙佐夫将军撤退,法军夺下战场[678]。拿破仑在扫清障碍后继续追击联军,于3月9日对拉昂地区的联军进攻,但他严重低估联军的数量,且他部队的两翼还无法合并,被迫在隔天撤出战场[679]。拿破仑随后重整旗鼓,于3月13日袭击圣普列斯特将军在兰斯的部队,惊讶的联军几乎毫无抵抗,超过6,000人伤亡与被俘[680]。3月17日,拿破仑率领2万人南下进攻施瓦岑贝格,但在3月21日时发现他面对着整个施瓦岑贝格军团,别无选择只能撤退。联军在随后的讨论中决定直接进攻巴黎,并下令温岑格罗德将军率8千人的骑兵部队追踪拿破仑的部队[681]。3月25日,联军击败马尔蒙莫尔捷的部队,打通前往巴黎的道路[682]。3月26日,拿破仑在圣迪济耶之战中击败温岑格罗德,但已赶不及回援巴黎[683]。3月31日,法军在焚烧完1,417面缴获的敌军旗帜与其他战利品后,献出巴黎城[684][685]

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签署《枫丹白露条约》,放弃法国皇位,但得以保留帝号并终身统治厄尔巴岛,同时享有每年250万法郎的津贴[686]。4月20日,拿破仑离开枫丹白露宫,前往厄尔巴岛。他在离别前命令两排老近卫军围住他,对他们说出一段离别感言[687]。最后,他举起左手说:“再见!不要忘记我!永别了,我的孩子们!”乐队随后奏响称颂曲《为了皇帝》。官兵们全体流泪,并高喊“皇帝万岁!”[688]。4月27日上午10时,拿破仑与随从抵达法国南部海港弗雷瑞斯,登上英国皇家海军巡航舰“无畏号”,然后于5月4日下午2时在厄尔巴岛费拉约港上岸[689][690]。他随后开始治理这座小岛,建立一系列基础设施与进行政府改革,并在闲暇时阅读大量书籍[691]。5月29日中午,约瑟芬·德·博阿尔内马尔迈松城堡因肺结核去世,拿破仑得知消息后下令为她哀悼两日。几个月后,拿破仑的母亲莱蒂西亚与妹妹波利娜分别前来探访,而他的前情人玛丽·瓦莱夫斯卡英语Marie Walewska也曾携其私生子亚历山大·科罗纳德-瓦莱夫斯基前来探望他[691]。与此同时,拿破仑也密切关注法国国内局势与欧洲大事,当他在1815年2月13日得知军队中仍有许多他的支持者后,下定决心返回法国重夺帝位[692][693]

百日王朝

[编辑]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登船从厄尔巴岛启程返回法国[694],陪同他的是一支1,026人的小部队,由551名老近卫军掷弹兵、94名波兰枪骑兵与301名科西嘉腾跃兵组成[695]。3月1日,他在法国地中海海岸的儒昂湾登陆,沿着如今被称为“拿破仑之路”的路线向法国内陆进发[695]。3月7日,第五线列步兵团的一个营挡住通往格勒诺布尔的路线,拿破仑冷静地向他们走去,喊道:“第五团的士兵们,你们认得我?如果你们中有人想打死他的皇帝,我就在这里。[696][697]”那支部队随即丢下波旁王朝的帽徽,加入拿破仑的行列[696]。之后,内伊元帅也转换立场,带着原本要抓捕拿破仑的部队加入拿破仑[698]。拿破仑向西北的进军成为一系列凯旋式的进军,大量部队都加入了他的行列。3月20日,广受民众与军队欢迎的拿破仑返回杜伊勒里宫,重新成为法国的统治者,史称“百日王朝”[699]。他继承了复辟王朝留下的20万军队,并下令国民自卫军为他提供15万新兵[699]。而反法同盟方面,其司令部计划出兵60万人,并在6月底各部队到期后,分多路发动进攻[700]。初夏,拿破仑共拥有36万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其中最精锐的12.5万人被编成“北方军团”[701]。拿破仑决心主动出击,在庞大的俄军与奥军抵达前,先击败在低地集结的23万英军与普军[702]

利尼战役,由西奥多·云格绘

6月14日,拿破仑将所有作战部队移至边境,并下令在第二天早晨入侵尼德兰[703][704]。法军将在第一阶段推进至沙勒罗瓦桑布尔河渡口,重点打击普鲁士军队[705][703]。6月15日凌晨4时30分,法军对沙勒罗瓦周围的普鲁士齐滕军进攻,在中午时分夺下沙勒罗瓦,接着继续向东北追击普军[706][707]。下午时分,向弗勒吕斯推进的法军在日利村遭遇一支7,000人的普鲁士旅,下午6时后拿破仑发动进攻,命令勒托尔率领四个中队展开追击,成功击溃一个普军营,普军后卫大多被歼灭,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门户大开,威灵顿的部队也被暴露在法军矛头之下[708]。6月15日这天,法军损失了600人,普军损失则为2,000人[709][710]。同日深夜,当威灵顿公爵得知法军行军的情报后,喊道:“上帝啊,我上了拿破仑的当![711][712]”6月16日凌晨,拿破仑将军团分为两部,由内伊指挥的左翼向四臂村进军,由格鲁希指挥的右翼向松布雷夫进军,而拿破仑则职掌近卫军组成的预备队,视情况穿梭于两翼之间[713][714]。下午2时30分,格鲁希的部队开始对利尼战场的普军进攻,内伊的部队也同时在四臂村与联军交火[715][716],拿破仑随后下令协助内伊部队的德隆第一军立即前往利尼,当这支部队抵达时,普军的左翼与中路部队应已经被法军牵制,使其能够轻松突入普军右翼[717]。然而接近夜晚时,抵达利尼附近的第一军又被内伊召回,使拿破仑期望的歼灭战未能发生,普军撤出战场[718]。第一军因混乱的命令在两个战场间来回穿梭,未能赶到任何一处战场,让两处的法军都无法取得预定的辉煌胜利[719][720]

滑铁卢战役,威廉·萨德勒绘

6日17日,距离利尼不远的普军开始向瓦夫尔撤退,四臂村的英军则向滑铁卢附近的蒙圣让撤退[721][722]。拿破仑试图在英军撤退前发动袭击,亲自率军向四臂村推进,并派遣格鲁希率领3万多人紧紧咬住撤退中的普军[723]。拿破仑的部队扑空,但成功引起联军阵线后的恐慌[724]。法军主力7万多人在半夜抵达滑铁卢附近,于6月18日中午对乌古蒙的英军发动进攻[725]。然而乌古蒙农舍的英军面对法军部队的不断冲击,死死地守住这块重要据点[726]。下午1时,拿破仑下令大炮群轰击联军阵地,接着德隆第一军的四个进攻纵队开始向联军的左翼进军,成功行进过整个山谷,并重创山丘前的联军部队[727]。法军在山顶距离胜利仅有咫尺之遥,然而英军骑兵在此时发动冲锋,法军进攻部队陷入混乱,撤回己方阵线[728]。英军骑兵陷入狂喜后秩序失控,向着法军火炮阵地直冲而来,但被法军骑兵打的溃不成军,威灵顿的主力骑兵部队近乎覆灭[729]。下午4时,米约将军率领2,500名胸甲骑兵,协同1,500名近卫枪骑兵与猎枪兵,对联军阵线发动冲锋[730],然后在前者退下后,4,000名法军骑兵又向联军步兵冲锋,但未能冲破步兵方阵,法军的骑兵力量损失大半[731]。同时,普鲁士部队赶到,迫使法军调兵至普朗斯努瓦抵御新到来的敌军。下午5时,内伊元帅下令8千名法军步兵进攻联军阵线,但再次被联军击退。然而其他法军部队成功攻下联军的重要据点拉艾圣,联军的中路阵线已经摇摇欲坠[732][733]。法军行进至山丘顶后,许多联军部队后撤或溃散,限入绝望的威灵顿“眼睛凝聚著泪水”,联军阵线接近崩溃[734]。下午7时30分,拿破仑投入他最后的预备队——帝国近卫军,联军在接敌后溃退,法军再次推进至山顶[735]。然而正当法军看似胜利在望时,近卫军在敌军阵地前因齐射与普军骑兵的冲锋崩溃了,法军全军也在连锁反应下瓦解,向热纳普撤退[736][737]。拿破仑的北方军团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致命性打击,撤退的部队与原先派往瓦夫尔格鲁希部撤回国内,法军已任何战略主动权[738]

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将帝位转交给他的继承人拿破仑二世[739][740]。他在6月15日离开巴黎前往马尔迈松,考虑移民美国但最终未成行[741]。7月15日早上8点,拿破仑登上“柏勒洛丰号”向英军投降[742]。7月31日,英军代表向拿破仑说明他将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拿破仑虽对此深感不满,还是于8月7日转至“诺森伯兰号”上,与26位随员一同前往圣赫勒拿[743]

流放圣赫勒拿岛

[编辑]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弗朗茨·约瑟夫·桑德曼绘于1820年

10月17日傍晚,“诺森伯兰号”抵达圣赫勒拿岛,拿破仑登岸前往詹姆斯敦。次日,拿破仑同乔治·科伯恩英语Sir George Cockburn, 10th Baronet亨利·贝特朗一道驱车前往副总督府朗伍德英语Longwood, Saint Helena,在访查中对此官邸的位置表示满意,并希望能尽快入住[744]。然而由于该府仍在打理中,其遂先行搬迁至詹姆斯敦城外的“荆园英语Briars, Saint Helena”别墅暂住。他在该处待了七周,并与东印度公司经理威廉·巴尔科姆英语William Balcombe之女贝琪建立了忘年交,轻松愉快地与后者玩乐[745]。12月10日,拿破仑搬入朗伍德,该屋包括桌球室、客厅、餐厅、图书馆、仆役宿处及蒙托隆英语Charles Tristan, marquis de Montholon一家的卧室。他在岛上仅享有退役将军的地位,英国人与其交涉时都只称呼他为“先生”、“阁下”或“波拿巴将军”[746]。1816年4月14日,英军少将赫德森·洛英语Hudson Lowe抵达圣赫勒拿岛,接替和蔼的马克·威尔克斯英语Mark Wilks担任新总督。这位将军“暴躁傲慢”、“缺乏教养”,并很快地与拿破仑发生龃龉[747]。同年6月,拿破仑开始对其随员口述回忆,这些口述内容被拉斯凯斯法语Emmanuel de Las Cases编撰成四卷本《圣赫勒拿回忆录英语The Memorial of Saint Helena》。他在口述内容中夸大成就、淡化败绩,并在评论其他历史人物时贬低其功绩,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千古完人[748]

去世

[编辑]

军政才能评价

[编辑]

军事才能

[编辑]
法国马尔迈松城堡中的拿破仑半身像

拿破仑被许多历史学家评价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749][750][751][752][753][7],特别精于利用机动战创造局部优势,然后攻击敌军弱点以分割或歼灭敌军。他在战术与战略层面上皆强调集中兵力与进军速度的重要性,钟情于主力决战或歼灭战,并在实际指挥中具有多种备选计划及很高的灵活性。部分学者认为他并未开创出任何新战术,但他结合完善先前法国军事理论家的思想,得以将任一一种战术运用于多变的战场上[754][749]。而其他学者则认为他所进行的是新型态的战争,是革命后战争方法的最大理论家[755]

拿破仑在一生中指挥了大小五十多场战役,超出其他几位西方历史著名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的总和[756]。他的军事生涯极其辉煌,即使到1813年至1814年也并未降低,甚至在1815年拟定的破敌计划也同1796年一般深具才能[757]。他在1796年的蒙特诺特战役中灵活指挥数支师,利用迂回机动多次创造局部优势,在数场战斗后击溃一支远大于己方的联军[758];在同年5月向曼托瓦推进的速度远快于联军,每天得比敌军多走上近15公里[759];在同年8月的奥军第一次解围攻势中迅速集结兵力分别击败数支部队,于其中的卡斯蒂廖内战役先佯攻右翼,后攻中路,再攻左翼,最后进攻后方,也被若米尼称赞为“享有不朽的荣誉”[760];在同年9月的奥军第二次解围攻势中采用大范围战略迂回,两支部队从河谷的另一端绕后进攻敌军后方[124];在同年11月的奥军第三次解围战役中面临着三面劣势,主动出击在阿科莱战役英语Battle of Arcole以少胜多挫败奥军;在1797年的里沃利战役中倚靠内部调动的优势,击败从各方面来犯的敌军[761];在1800年的马伦戈战役中出乎意料地翻越阿尔卑斯山,击败敌军主力;在1805年的乌尔姆战役中战略迂回至敌军后方,从后围堵歼灭敌军;在同年12月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随机应变,将其原订的左翼迂回策略更改为中路突破[762];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前北上包抄普军侧翼,切断后者与柏林间的联系;在1809年的雷根斯堡战役中以部分兵力牵制敌军,其余部队则担任利剑切断奥军间的联系;在同年7月的瓦格拉姆之战中做出一系列“创造军事历史”的决策[474],迅速且果断地在大范围战场上调兵;在1812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组成“营方阵”大范围迂回,接近歼灭俄军部队[510];在1813年的包岑战役中进攻联军左翼迫使其调兵,同时下令部队向联军右翼弱点猛攻,但因下属延误错过歼灭机会[619];在1814年的法兰西战役中仅管居于极大劣势,仍能在局部战局中获得优势并取胜[763];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主动进攻近两倍兵力的敌军,成功骗过威灵顿,并差点赢下胜利[712]

英国元帅威灵顿公爵认为他在战场上可抵四万人,说道:“拿破仑,前无古人,今无匹敌,后无来者[750]。”普鲁士军事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称其为“战争之神”[764]。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大卫·钱德勒写道:“拿破仑是一位真正杰出的军人。他的许多才能是机会主义,但他作为随机应变的大师,能够根据情势调整自己的战略与战术计划[765]。”英国陆军上将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写道:“在其流星一样的生平中,其军事天才依然光芒万丈,无与伦比,而其神话的余晖到现在依然照耀不灭。”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写道:“他(拿破仑)对地形的直觉、他判断距离和选择战场的精准度、他的时机感常常令我震惊[754]。”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写道:“尤利乌斯·凯撒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军事家[766]。”

整体评价

[编辑]
《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归来》

拿破仑被视为是极其优秀的军事家与行政管理者,并以其个人魅力得到许多敌国政要的敬重与人民的崇拜[767]。他个子不高,年轻时外型“俊美瘦削,如摇滚明星般英俊潇洒”[767]、体格“健壮耐劳”、眼睛“炯炯有神”[768];晚年时身材发福、短发、面色发黄,但仍有着如催眠术一般的个人魅力[767]。拿破仑极其聪明、敏锐机智、富有雄心,同时有着积极、充满乐观精神的一面,也有着愤世嫉俗与喜爱操控人的一面[769]。他具有难以被满足的好奇感、无可比拟的自控力与无法被粉碎的激情[769]。拿破仑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但也为了其个人野心成为了专横的野心家,试图成为欧洲乃至亚洲的掌控者[770]。他多变的个人形象,导致其在不同人群中的评价非常不同[770]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霍兰·罗斯英语John Holland Rose认为拿破仑在治理国家、唤起人民才智与运用战争艺术方面超群绝伦、伟大至极,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士和执政者”[771]。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迈克尔·布罗厄斯英语Michael Broers写道:“没有哪一个出身平凡的人经历过这样的‘征程’......历史再未能出现过拿破仑这样的人物[772]。”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认为拿破仑是最伟大的开明独裁者,可称“大帝”[773]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形容拿破仑为:“能在一刹那间决定整个大陆的命运,并且能够在决定中显示出英明果断”,是“真正的伟大的拿破仑”[77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形容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775]。德国文学家歌德写道:“(拿破仑)一直被理性启蒙......永远处于开明状态[750]。”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乡村医生》中写道:“上帝怎么会给予一个普通人那样的权力,让他以鲜血在地上写下他的名字,叫人永远记住!拿破仑万岁,人民与军人之父万岁[776]!”法国文学家司汤达写道:“他(拿破仑)是自凯撒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777]。”

拿破仑依赖并维护着法国大革命的最好层面,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性政府、精英政权、宗教宽容、健全财政、财产权等概念;解决并抛弃掉大革命的黑暗面,即腐败、政府效能低劣、超级通货膨涨等现象[778]。他既非极权独裁者,亦不是暴君,尽管其曾在雅法围城战英语Siege of Jaffa后处决土耳其战俘,但没有其他的例子显示他暴虐无道[778]。他的内政改革大幅改善了法国人民的生活,奠定了法国乃至世界几百年后的发展,其人直至今日仍为众人所知[771][778]。然而他带领的法国虽曾多次横扫欧陆,但战争的失败使该国饱受打击,导致加剧人口上的劣势,不再具备路易十四时期得以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财政、经济、人口资源,让英国成为不可动摇的世界霸权[779]。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霍兰·罗斯英语John Holland Rose在《拿破仑一世传》卷末总结道:“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谨小慎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卓著、甚至在自己和千百万人同遭大祸之际还主宰著千百万人之心的人。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创造者。这个人......必将永远立于人类历史上千古不朽者的最前列[771]。”

改革与影响

[编辑]

法国内政

[编辑]

拿破仑尝试重整在大革命时期被重创的国家,将权力集中并建立一个规则化的政府体制。他在1800年2月颁布法令,规定各省或各地区由内政部长任命的省长管理,所有的地方首长改为中央直接任命,并设立了保存至今的省-区-公社制[780][781]。他将所有公职官员编入带薪的公务员系统,废除依赖贪污腐败和裙带关系的晋升机制,代之以回馈才能与功绩的升值系统,大幅加强行政效率与中央对地方的权力[780]。他曾进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包括创建国务委员会、上诉法院、审计法院法兰西银行、商会、芽月法郎等行政措施[781][782],并下令正式实行米制,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将此制度传遍欧洲,成为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制[783]。此外,他还设立标准币制与统一法语[783]

1802年5月,拿破仑颁布法令,建立45所公立中学,学科包括希腊文拉丁文、修辞学、逻辑学、伦理学、数学及物理学等。学校校规严格,14岁以下学生需穿戴校服,学生间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教会的影响力被限制在最低程度[784]。他创建的中学如亨利四世中学路易大帝中学、查理曼中学至今都还是法国最好的中学,而其创建的军校如圣西尔军校及改组后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之后两百年为法国培育出大量军事人才。1808年3月17日,他颁布法令建立帝国大学,分为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文学院、数理与物理学院等五个学院[784]

1802年5月19日,拿破仑颁布法令创立荣誉军团制度,以奖励军功或民间贡献,总计在帝国时期受勋者约有3.5万人,并在后续的政体中被保留下来,在克里米亚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对外战争中继续发放,至今仍是法国最高荣誉[785]。1808年3月1日,拿破仑创立帝国贵族阶层,在接下来的6年内立了42位亲王与公爵、500名伯爵、1,550名男爵及1,500名骑士,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军人[785]

法律

[编辑]

拿破仑为了使政府能高效地运转国家职能,决定建立标准的法律系统与公正的司法体系,编撰一系列被后世统称为《拿破仑法典》的法典[260]。他首先在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与其他法学者的帮助下,将1789年后诸革命政府制定的14,000条法令、法律及42部地方法典融入单一法律系统,在新的民法典中保证了以下内容:法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自由,不得任意逮捕;自由缔结的合法契约神圣不可侵犯;不承认血统特权;拥有完整的宗教自由,政教分离;有自由择业权与私有财产权[260]。这部法典虽为现代法律之滥觞,但内容过于保守,倾向中产阶级、雇主与男性家长的立场,让其在后世受到非议[260]。除《民法典》外,拿破仑还陆续颁布了《民事诉讼法点》《商法典》《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这些法律不仅在法兰西帝国境内生效,还延伸至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区,并成为大陆法系的基石,至今仍有大量国家受其影响[260]

政治思想

[编辑]

拿破仑的军事征伐使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乃至各列强的海外殖民地。诸多拉丁美洲殖民地因西班牙本土的动荡与启蒙运动的理念,决定脱离西班牙帝国独立,但皆未能按照大革命的理想建立一个持久的民主共和国,反而成为了威权主义国家[786]。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对各处的占领引发了民族主义的反抗,德意志与意大利人民有了统一民族的概念,最终让两地各有了独立的民族国家[787]。拿破仑实行着革命后的资产阶级制度,发展法国境内的工业与农业生产,将大革命后的法国制度带到被征服的国家,重创了欧洲封建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自由主义等思想开始盛行欧陆[788]。拿破仑虽经《政教协定》承认天主教是绝大部分法国公民信仰的宗教,但也同时肯认新教徒与犹太教在法国的合法权利,是当时最为宗教宽容的国度[789][790]

军事

[编辑]

奥斯特里茨战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都是法国各军校必授的典例[791]

妻子、情人与孩子

[编辑]

拿破仑的人生中曾至少有过两任妻子和几十位情人,其中他在1800年至1810年迎娶玛丽·路易丝前,共有25位已知的情人,每一位年龄都小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792]。拿破仑的初恋情人是卡罗利娜·科隆比雅,在拿破仑担任拉费尔炮兵团少尉时相见,这段恋情相当深刻,他即使在晚年时仍会忆起与她的几次散步[793]。1794年,拿破仑返回昂蒂布,开始追求漂亮的富家女德茜蕾·克拉里。1795年4月,双方缔结婚约[60]。然而这段感情在拿破仑前往巴黎后就淡了,拿破仑随后撰写了浪漫小说《克列松与欧仁尼》,告别自己对德茜蕾的恋情[62]。1795年末,拿破仑与著名的社交名媛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坠入爱河。1796年3月9日,两人结为夫妻。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留在法国的约瑟芬出轨,得知消息的拿破仑在与第22猎骑兵团中尉让-诺埃尔·富雷斯的妻子波利娜·富雷斯英语Pauline Fourès相遇后,后者很快成为他的情妇[794]。1800年的马伦戈战役后,拿破仑返回米兰并享受意大利女演员朱塞平娜·格拉西尼英语Giuseppina Grassini的陪伴[795]。1801年,他赞助了一位歌剧女高音卡罗琳·布朗许。担任第一执政期间,拿破仑还与两位舞台剧演员玛格丽特·乔治约瑟芬·迪谢努瓦有染。1804年,拿破仑因与伊丽莎白·德沃黛有染,与捉奸的约瑟芬发生剧烈争吵。但过没多久,他又与阿代勒·迪沙泰尔发生关系[792]。1806年12月13日,拿破仑的情妇埃莱奥诺尔·德努埃勒英语Eléonore Denuelle de La Plaigne诞下他的第一个孩子夏尔·莱昂,这个孩子让拿破仑明白无法生育的问题源自约瑟芬而非他自己,并开始有了离婚的念头[796]。1809年,著名的波兰夫人玛丽·瓦莱夫斯卡英语Marie Walewska怀了他第二个可证的孩子亚历山大·科伦纳-瓦莱夫斯基[797]

拿破仑与玛丽·路易丝的婚礼

即使拿破仑自埃及回国以来都与约瑟芬过着亲密、宜人和友善的婚姻生活,他还是于1809年11月30日告诉约瑟芬他想离婚,因为她未能诞下婚生子[798]。12月16日,元老院令解除拿破仑与约瑟芬的婚姻[799]。拿破仑随即向俄罗斯公主安娜女大公求婚,但因俄方的答复过于缓慢,他转而向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求婚[481]。这位公主身材高挑、特别健康、美丽优雅,深得拿破仑的喜爱[800]。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玛丽·路易丝在圣克卢宫举行世俗婚礼,起初享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并在1811年3月20日诞下一位继承人拿破仑·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后世称“拿破仑二世”[801]。这名继承人在出生时就被封为罗马王,在他父亲失势后他被接到奥地利,更名为弗朗茨(Franz),并被封为赖希施泰特公爵[802]。1821年7月13日,这位少年在得知父亲去世后显得异常悲痛,并被获准为拿破仑服丧。1828年,拿破仑二世加入了奥地利陆军,他表现出色并亲力亲为,但在这期间意外染上肺炎。他的病情在卧床数月后加重为肺结核,于同年7月22日凌晨5时在维也纳美泉宫逝世,时年21岁[803]

注脚

[编辑]
  1. ^ 罗斯a(1977年),第17页
  2. ^ 罗斯a(1977年),第12页
  3. ^ 格里费(2021年),第3页
  4. ^ 4.0 4.1 布朗达(2019年),第18页
  5. ^ 罗伯茨(2016年),第4-5页
  6.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3页
  7. ^ 7.0 7.1 塔尔列(1992年),第1页
  8. ^ 罗伯茨(2016年),第6-7页
  9. ^ 格里费(2021年),第20页
  10. ^ 10.0 10.1 塔尔列(1992年),第2页
  11. ^ 罗斯a(1977年),第19-21页
  12. ^ 12.0 12.1 布朗达(2019年),第16页
  13. ^ 罗斯a(1977年),第16页
  14. ^ 14.0 14.1 14.2 罗伯茨(2016年),第8页
  15.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3页
  16. ^ 格里费(2021年),第21页
  17. ^ 罗伯茨(2016年),第10页
  18. ^ 布朗达(2019年),第24页
  19.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4页
  20. ^ 罗伯茨(2016年),第14页
  21. ^ 罗斯a(1977年),第22-23页
  22. ^ 罗伯茨(2016年),第13-16页
  23. ^ 23.0 23.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6页
  24. ^ Chandler(2009年),第8-9页
  25. ^ 25.0 25.1 罗斯a(1977年),第26页
  26. ^ 格里费(2021年),第42-44页
  27. ^ 罗伯茨(2016年),第25页
  28. ^ 塔尔列(1992年),第4-5页
  29. ^ 罗伯茨(2016年),第32-33页
  30. ^ 多伊尔(2021年),第98页
  31. ^ 格里费(2021年),第59-60页
  32. ^ 罗斯a(1977年),第40-41页
  33.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9页
  34. ^ 罗伯茨(2016年),第44页
  35. ^ 塔尔列(1992年),第7页
  36. ^ 格里费(2021年),第84页
  37. ^ 罗斯a(1977年),第47页
  38. ^ 罗伯茨(2016年),第50-51页
  39. ^ 39.0 39.1 Broers(2009年),第71页
  40. ^ 多伊尔(2021年),第169页
  41. ^ 索布尔(2015年),第189页
  42.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38页
  43. ^ 塔尔列(1992年),第8页
  44. ^ 格里费(2021年),第111-112页
  45. ^ 罗伯茨(2016年),第56-57页
  46. ^ 46.0 46.1 罗伯茨(2016年),第58页
  47. ^ Broers(2009年),第77页
  48. ^ Connelly(2006年),第11页
  49.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9页
  50.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20页
  51. ^ 51.0 51.1 Connelly(2006年),第12页
  52. ^ 罗斯a(1977年),第52页
  53. ^ 罗伯茨(2016年),第63页
  54. ^ Broers(2009年),第81页
  55. ^ 罗伯茨(2016年),第64页
  56. ^ 罗斯a(1977年),第69页
  57. ^ 罗斯a(1977年),第69-72页
  58. ^ 塔尔列(1992年),第11页
  59. ^ 罗伯茨(2016年),第70页
  60. ^ 60.0 60.1 罗伯茨(2016年),第66页
  61. ^ 61.0 61.1 Connelly(2006年),第14页
  62. ^ 62.0 62.1 罗伯茨(2016年),第76-78页
  63. ^ 63.0 63.1 多伊尔(2021年),第276-278页
  64. ^ 罗伯茨(2016年),第80-82页
  65. ^ 塔尔列(1992年),第20页
  66. ^ 罗斯a(1977年),第85页
  67. ^ 67.0 67.1 罗伯茨(2016年),第88页
  68. ^ 68.0 68.1 索布尔(2015年),第355页
  69. ^ 罗伯茨(2016年),第90页
  70. ^ 塔尔列(1992年),第21页
  71. ^ Broers(2009年),第114页
  72. ^ 罗斯a(1977年),第90页
  73.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7页
  74.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0页
  75. ^ Chandler(2009年),第34页
  76.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5页
  77.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4页
  78.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8页
  7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3页
  80.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36页
  81.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37页
  82.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6页
  83.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6页
  84.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6-37页
  85.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7页
  86. ^ Chandler(2009年),第66页
  87. ^ Haythornthwaite(1993年),第9页
  88. ^ Connelly(2006年),第23页
  89.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8页
  90.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9页
  91. ^ 91.0 91.1 91.2 Haythornthwaite(1993年),第10页
  92. ^ Connelly(2012年),第81页
  93. ^ Connelly(2006年),第25页
  94. ^ 波拿巴(2012年),第17页
  95.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65页
  96. ^ 罗斯a(1977年),第105页
  97.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66页
  98. ^ Chandler(2009年),第78页
  9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93页
  100.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58页
  101.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59页
  102. ^ Chandler(2009年),第84页
  103. ^ 格里费(2021年),第194页
  104. ^ 罗伯茨(2016年),第112页
  105.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15页
  106. ^ 罗伯茨(2016年),第116页
  107. ^ 索布尔(2015年),第356页
  108. ^ 罗斯a(1977年),第113-114页
  10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21-122页
  110.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29-132页
  111. ^ Chandler(2009年),第89页
  112.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41-143页
  113. ^ Connelly(2006年),第27页
  114.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45-146页
  115. ^ 115.0 115.1 115.2 Connelly(2006年),第28页
  116.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50-151页
  117. ^ Haythornthwaite(1993年),第11页
  118. ^ 罗伯茨(2016年),第137页
  119.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75页
  120. ^ Connelly(2006年),第29页
  121.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70页
  122.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73页
  123. ^ Boycott-Brown(2001年),第419页
  124. ^ 124.0 124.1 124.2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76页
  125. ^ Boycott-Brown(2001年),第432页
  126.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20页
  127. ^ Boycott-Brown(2001年),第437-438页
  128. ^ 128.0 128.1 Boycott-Brown(2001年),第440页
  129. ^ 129.0 129.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77页
  130.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41-242页
  131. ^ 131.0 131.1 Boycott-Brown(2001年),第447页
  132. ^ Boycott-Brown(2001年),第453页
  133.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54页
  134. ^ Chandler(2009年),第105页
  135. ^ Chandler(2009年),第106页
  136. ^ 136.0 136.1 Haythornthwaite(1993年),第15页
  137. ^ 137.0 137.1 137.2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78页
  138. ^ Boycott-Brown(2001年),第470页
  139. ^ Chandler(2009年),第112页
  140. ^ Connelly(2012年),第92页
  141. ^ Haythornthwaite(1993年),第16页
  142. ^ 142.0 142.1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90页
  143.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46页
  144.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92页
  145. ^ 145.0 145.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83页
  146. ^ 146.0 146.1 布鲁斯等(2010年),第20页
  147.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18页
  148.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19页
  149. ^ 149.0 149.1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94页
  150.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21页
  151. ^ Boycott-Brown(2001年),第515页
  152. ^ Chandler(2009年),第120页
  153. ^ Chandler(2009年),第121页
  154.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84页
  155.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85页
  156.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66-367页
  157.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76-378页
  158. ^ 158.0 158.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86页
  15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79-380页
  160. ^ 罗伯茨(2016年),第170-174页
  161. ^ Connelly(2012年),第95页
  162.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87-89页
  163. ^ 罗伯茨(2016年),第183页
  164.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08页
  165. ^ 罗伯茨(2016年),第190页
  166. ^ 罗斯a(1977年),第182-183页
  167. ^ Leggiere(2016年),第608页
  168. ^ 罗伯茨(2016年),第192页
  169. ^ 罗斯a(1977年),第184页
  170. ^ 170.0 170.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09页
  171. ^ Barthorp(1978年),第14页
  172. ^ 罗伯茨(2016年),第199页
  173. ^ 173.0 173.1 173.2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0页
  174. ^ 174.0 174.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2页
  175. ^ Cole(2007年),第20页
  176. ^ Cole(2007年),第22-25页
  177. ^ 177.0 177.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3页
  178. ^ Cole(2007年),第49-53页
  179. ^ 179.0 179.1 Chandler(2009年),第223页
  180. ^ Connelly(2006年),第55页
  181. ^ 181.0 181.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4页
  182. ^ 182.0 182.1 Chandler(2009年),第226页
  183. ^ Connelly(2012年),第100页
  184. ^ Connelly(2012年),第101页
  185.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7页
  186. ^ 186.0 186.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7-618页
  187. ^ 187.0 187.1 187.2 Connelly(2012年),第102页
  188. ^ Chandler(2009年),第236页
  189. ^ 布罗厄斯(2018年),第192页
  190. ^ 190.0 190.1 Chandler(2009年),第239页
  191. ^ 191.0 191.1 Connelly(2012年),第103页
  192. ^ 布莱宁(2018年),第805页
  193. ^ 罗斯a(1977年),第220页
  194. ^ 罗斯a(1977年),第222页
  195. ^ Mikaberidze(2020年),第92页
  196. ^ Connelly(2006年),第60页
  197. ^ 多伊尔(2021年),第329页
  198. ^ 罗斯a(1977年),第224-225页
  199. ^ 罗伯茨(2016年),第259页
  200. ^ 塔尔列(1992年),第62页
  201. ^ 201.0 201.1 多伊尔(2021年),第330页
  202. ^ 布朗达(2019年),第86页
  203. ^ 罗伯茨(2016年),第268页
  204. ^ 塔尔列(1992年),第64页
  205. ^ Broers(2009年),第222页
  206. ^ 罗伯茨(2016年),第270页
  207. ^ 罗伯茨(2016年),第282页
  208. ^ 塔尔列(1992年),第72页
  209. ^ 罗斯a(1977年),第241页
  210. ^ 罗伯茨(2016年),第290-291页
  211. ^ 罗伯茨(2016年),第285页
  212. ^ 塔尔列(1992年),第73页
  213. ^ 罗伯茨(2016年),第288-289页
  214. ^ 罗斯a(1977年),第243页
  215. ^ 塔尔列(1992年),第76页
  216. ^ 罗伯茨(2016年),第294-295页
  217. ^ 布罗厄斯(2018年),第229页
  218. ^ 罗伯茨(2016年),第296页
  219. ^ 塔尔列(1992年),第77页
  220. ^ 罗伯茨(2016年),第299页
  221. ^ Connelly(2012年),第110页
  222.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12页
  223.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17页
  224. ^ Hollins(2000年),第31页
  225. ^ 225.0 225.1 Hollins(2000年),第30页
  226.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18页
  227.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20页
  228.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21页
  229. ^ Chandler(2009年),第287页
  230. ^ Hollins(2000年),第44-49页
  231.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51页
  232. ^ Hollins(2000年),第56页
  233. ^ Hollins(2000年),第57页
  234.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27页
  235. ^ Hollins(2000年),第72页
  236.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26页
  237. ^ 罗伯茨(2016年),第324页
  238. ^ Hollins(2000年),第95页
  239. ^ 罗伯茨(2016年),第324-325页
  240. ^ Hollins(2000年),第96页
  241. ^ 罗伯茨(2016年),第328页
  242. ^ 布罗厄斯(2018年),第239页
  243.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15页
  244. ^ 244.0 244.1 勒费弗尔(2009年),第116-117页
  245. ^ 布莱宁(2018年),第809页
  246. ^ 罗伯茨(2016年),第348页
  247. ^ 塔尔列(1992年),第92页
  248. ^ 罗伯茨(2016年),第351页
  249. ^ 布罗厄斯(2018年),第249页
  250. ^ 250.0 250.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33-134页
  251. ^ 罗伯茨(2016年),第357-358页
  252.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25页
  253. ^ 253.0 253.1 罗伯茨(2016年),第360-362页
  254. ^ 布莱宁(2018年),第810页
  255.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29页
  256. ^ 罗伯茨(2016年),第373页
  257. ^ 罗斯a(1977年),第286页
  258. ^ 罗伯茨(2016年),第331-332页
  259.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55页
  260.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罗伯茨(2016年),第336-338页
  261. ^ 罗伯茨(2016年),第339-342页
  262. ^ 罗斯a(1977年),第320-322页
  263. ^ 263.0 263.1 勒费弗尔(2009年),第162-163页
  264. ^ 罗斯a(1977年),第325页
  265.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88-191页
  266.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92-193页
  267. ^ 罗伯茨(2016年),第381页
  268. ^ 268.0 268.1 罗伯茨(2016年),第388页
  269.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99页
  270. ^ 270.0 270.1 罗伯茨(2016年),第390-391页
  271. ^ 勒费弗尔(2009年),第192页
  272. ^ Fremont-Barnes,Fisher & Cornwell(2004年),第29页
  273. ^ Schneid(2005年),第77页
  274.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56页
  275. ^ 罗伯茨(2016年),第409-413页
  276. ^ 罗伯茨(2016年),第415页
  277. ^ 罗斯a(1977年),第457页
  278. ^ 罗斯a(1977年),第459页
  279.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38页
  280. ^ 罗伯茨(2016年),第424页
  281. ^ 罗斯a(1977年),第467页
  282. ^ Broers(2009年),第425页
  283. ^ 283.0 283.1 罗伯茨(2016年),第432页
  284. ^ 罗伯茨(2016年),第433页
  285. ^ 布朗达(2019年),第50-52页
  286.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48-149页
  287. ^ 287.0 287.1 287.2 Schneid(2005年),第87页
  288. ^ 288.0 288.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58页
  289. ^ Schneid(2005年),第88页
  290.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52页
  291.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0页
  292. ^ Schneid(2005年),第94页
  293. ^ Fremont-Barnes,Fisher & Cornwell(2004年),第36页
  294.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54页
  295. ^ Broers(2018年),第2页
  296.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1页
  297. ^ Schneid(2005年),第105页
  298. ^ Duffy(1977年),第44页
  299.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3页
  300. ^ Schneid(2005年),第113页
  301. ^ 301.0 301.1 Duffy(1977年),第45页
  302. ^ 302.0 302.1 Leggiere(2016年),第158页
  303. ^ 303.0 303.1 303.2 303.3 Goetz(2005年),第54页
  304. ^ Duffy(1977年),第47页
  305. ^ Goetz(2005年),第55-56页
  306. ^ Duffy(1977年),第51页
  307. ^ Goetz(2005年),第61页
  308. ^ Leggiere(2016年),第162页
  309. ^ Goetz(2005年),第63-64页
  310. ^ Duffy(1977年),第56页
  311.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6页
  312. ^ Duffy(1977年),第60页
  313.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7页
  314. ^ Goetz(2005年),第76页
  315.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69页
  316. ^ 316.0 316.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70页
  317. ^ Goetz(2005年),第79-81页
  318. ^ Duffy(1977年),第70页
  319. ^ Castle(2005年),第33页
  320.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72页
  321. ^ Duffy(1977年),第69页
  322. ^ Goetz(2005年),第90页
  323.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75页
  324. ^ Goetz(2005年),第93页
  325. ^ Goetz(2005年),第107页
  326. ^ Castle(2005年),第34-35页
  327. ^ Goetz(2005年),第108-110页
  328. ^ Mikaberidze(2020年),第205页
  329. ^ 329.0 329.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62-63页
  330. ^ 330.0 330.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76页
  331. ^ 331.0 331.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68页
  332.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69页
  333.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71-74页
  334. ^ Schneid(2005年),第138页
  335.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75页
  336.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70页
  337. ^ 布鲁斯等(2010年),第145页
  338.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01-103页
  339.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01-111页
  340. ^ 340.0 340.1 340.2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80页
  341. ^ Castle(2005年),第87页
  342.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14页
  343. ^ 343.0 343.1 343.2 343.3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82页
  344.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75页
  345. ^ Leggiere(2016年),第174页
  346.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177页
  347. ^ Leggiere(2016年),第176页
  348.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21-122页
  349. ^ Leggiere(2016年),第178页
  350. ^ Petre(1907年),第72页
  351.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22页
  352. ^ 352.0 352.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23-124页
  353.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88页
  354. ^ Petre(1907年),第84-86页
  355. ^ 355.0 355.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89页
  356. ^ 布鲁斯等(2010年),第32页
  357. ^ Chandler(1993年),第21页
  358.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25页
  359. ^ Leggiere(2016年),第190页
  360. ^ 360.0 360.1 布鲁斯等(2010年),第33页
  361.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90页
  362. ^ Leggiere(2016年),第191页
  363. ^ 363.0 363.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29-132页
  364. ^ Chandler(1993年),第53页
  365.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32-133页
  366.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91页
  367.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34-135页
  368. ^ Chandler(1993年),第61页
  369. ^ 369.0 369.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36-137页
  370.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95页
  371.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40-144页
  372. ^ 372.0 372.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96页
  373. ^ Leggiere(2016年),第196页
  374. ^ 374.0 374.1 Mikaberidze(2020年),第221页
  375. ^ Petre(1907年),第300页
  376. ^ 罗伯茨(2016年),第519页
  377. ^ Petre(1901年),第64页
  378. ^ Petre(1901年),第66页
  379. ^ 379.0 379.1 Mikaberidze(2020年),第222页
  380. ^ 380.0 380.1 380.2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99页
  381. ^ Petre(1901年),第78-82页
  382.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0页
  383. ^ 383.0 383.1 383.2 383.3 383.4 Mikaberidze(2020年),第223页
  384. ^ 布鲁斯等(2010年),第71页
  385. ^ Petre(1901年),第138-141页
  386. ^ 布鲁斯等(2010年),第73页
  387.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1页
  388. ^ Petre(1901年),第177页
  389. ^ 布鲁斯等(2010年),第74页
  390. ^ 390.0 390.1 390.2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2页
  391. ^ 布鲁斯等(2010年),第82页
  392. ^ Petre(1901年),第189页
  393. ^ Petre(1901年),第191-192页
  394. ^ Petre(1901年),第205页
  395. ^ 395.0 395.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3页
  396. ^ 396.0 396.1 Mikaberidze(2020年),第224页
  397. ^ 397.0 397.1 397.2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5页
  398. ^ Connelly(2012年),第138页
  399. ^ 399.0 399.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6页
  400.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07页
  401.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418页
  402.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420-421页
  403. ^ 403.0 403.1 亨特(2020年),第261页
  404. ^ Fremont-Barnes & Fisher(2004年),第197页
  405.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420-423页
  406.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426页
  407. ^ 407.0 407.1 亨特(2020年),第263页
  408. ^ 伦茨(2016年),第186页
  409. ^ 409.0 409.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414页
  410. ^ 亨特(2020年),第264页
  411. ^ 411.0 411.1 Leggiere(2015年),第208页
  412. ^ Chandler(2009年),第624页
  413. ^ Chandler(2009年),第627-629页
  414. ^ Leggiere(2015年),第212页
  415. ^ Connelly(2012年),第149页
  416. ^ Leggiere(2015年),第213页
  417. ^ Mikaberidze(2020年),第265页
  418. ^ Leggiere(2015年),第215页
  419. ^ 布鲁斯等(2010年),第90页
  420.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48页
  421. ^ Leggiere(2015年),第218页
  422. ^ Haythornthwaite(2001年),第27页
  423. ^ Leggiere(2015年),第220页
  424. ^ Haythornthwaite(2001年),第29-30页
  425. ^ Leggiere(2015年),第224页
  426. ^ 426.0 426.1 426.2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149页
  427. ^ Leggiere(2015年),第229页
  428. ^ Haythornthwaite(2001年),第87页
  429. ^ Gill(2020年),第29-30页
  430.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25页
  431. ^ Gill(2020年),第31页
  432. ^ Mikaberidze(2020年),第309页
  433.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29-231页
  434. ^ 434.0 434.1 Leggiere(2016年),第241页
  435. ^ 435.0 435.1 Leggiere(2016年),第240页
  436. ^ Castle(1998年),第15页
  437. ^ 437.0 437.1 Castle(1998年),第17页
  438. ^ Leggiere(2016年),第237页
  439. ^ Leggiere(2016年),第240-241页
  440. ^ Fremont-Barnes,Fisher & Cornwell(2004年),第114页
  441.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35页
  442. ^ 442.0 442.1 442.2 442.3 Mikaberidze(2020年),第314页
  443. ^ Fremont-Barnes,Fisher & Cornwell(2004年),第116页
  444. ^ 444.0 444.1 Leggiere(2016年),第243页
  445.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38-239页
  446. ^ 446.0 446.1 446.2 446.3 446.4 Leggiere(2016年),第244页
  447. ^ Castle(1998年),第88页
  448. ^ Leggiere 2016,第246-247页.
  449.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40页.
  450.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41页.
  451. ^ Castle 1998,第90页.
  452. ^ 452.0 452.1 452.2 452.3 Leggiere 2016,第250页.
  453. ^ Castle 1994,第31-33页.
  454. ^ 454.0 454.1 454.2 马歇尔-康沃尔 2000.
  455. ^ Castle 1994,第33页.
  456. ^ Mikaberidze 2020,第315页.
  457. ^ 457.0 457.1 Castle 1994,第37页.
  458. ^ 458.0 458.1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50页.
  459. ^ Castle 1994,第41页.
  460. ^ Castle 1994,第44页.
  461.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34页.
  462. ^ Castle 1994,第45页.
  463. ^ Fremont-Barnes, Fisher & Cornwell 2004,第131页.
  464.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35页.
  465. ^ 465.0 465.1 Castle 1994,第54页.
  466. ^ 466.0 466.1 Leggiere 2016,第255页.
  467.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39页.
  468.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256页.
  469.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256-257页.
  470. ^ 470.0 470.1 Castle 1994,第65-66页.
  471. ^ Castle 1994,第68页.
  472. ^ Castle 1994,第70页.
  473. ^ Castle 1994,第73页.
  474. ^ 474.0 474.1 474.2 474.3 Leggiere 2016,第258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Leggiere2016258”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75. ^ Castle 1994,第85页.
  476. ^ 476.0 476.1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42页.
  477. ^ 罗伯茨 2016,第640页.
  478. ^ 罗伯茨 2016,第647-648页.
  479. ^ 罗斯b 1977,第184页.
  480. ^ 罗伯茨 2016,第654-659页.
  481. ^ 481.0 481.1 利芬 2015,第116页.
  482.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52页.
  483. ^ 利芬 2015,第117-118页.
  484. ^ 利芬 2015,第164页.
  485. ^ 罗伯茨 2016,第683页.
  486. ^ 利芬 2015,第159页.
  487.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57页.
  488. ^ 488.0 488.1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58页.
  489.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53页.
  490.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克劳塞维茨b 2019,第52-54页.
  491. ^ 克劳塞维茨b 2019,第54页.
  492. ^ Leggiere 2016,第290页.
  493. ^ 利芬 2015,第184页.
  494. ^ 494.0 494.1 Leggiere 2016,第292页.
  495. ^ 利芬 2015,第191页.
  496. ^ Leggiere 2016,第294页.
  497. ^ 497.0 497.1 497.2 利芬 2015,第192页.
  498. ^ 吴畋 2016,第24页.
  499. ^ 499.0 499.1 Leggiere 2016,第295页.
  500. ^ Nafziger 1988,第123页.
  501. ^ Duffy 1999,第57页.
  502. ^ 利芬 2015,第193页.
  503. ^ 503.0 503.1 利芬 2015,第195页.
  504. ^ Duffy 1999,第59页.
  505. ^ 利芬 2015,第196页.
  506. ^ 吴畋 2016,第28页.
  507. ^ 利芬 2015,第197页.
  508. ^ Leggiere 2016,第297页.
  509. ^ 509.0 509.1 509.2 Leggiere 2016,第298页.
  510. ^ 510.0 510.1 吴畋 2016,第36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吴畋20163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11. ^ 利芬 2015,第201页.
  512. ^ 利芬 2015,第201-203页.
  513. ^ Nafziger 1988,第186页.
  514. ^ 吴畋 2016,第49-53页.
  515. ^ 吴畋 2016,第71页.
  516. ^ 利芬 2015,第204页.
  517. ^ 吴畋 2016,第75页.
  518. ^ 利芬 2015,第209页.
  519. ^ 吴畋 2016,第77-79页.
  520. ^ 520.0 520.1 520.2 Haythornthwaite 2012,第38页.
  521. ^ 利芬 2015,第229页.
  522. ^ Duffy 1999,第64-65页.
  523.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39页.
  524. ^ Duffy 1999,第68页.
  525. ^ Nafziger 1988,第212页.
  526.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41页.
  527. ^ Duffy 1999,第69页.
  528. ^ Nafziger 1988,第213页.
  529. ^ 529.0 529.1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76页.
  530.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44页.
  531. ^ Nafziger 1988,第222页.
  532.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47页.
  533. ^ 利芬 2016,第240页.
  534. ^ Duffy 1999,第96页.
  535. ^ 535.0 535.1 Haythornthwaite 2012,第48页.
  536. ^ 利芬 2015,第240页.
  537. ^ 537.0 537.1 Duffy 1999,第97页.
  538. ^ Duffy 1999,第99-100页.
  539. ^ 利芬 2015,第242页.
  540. ^ 利芬 2015,第241页.
  541.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48-49页.
  542. ^ 利芬 2015,第244页.
  543. ^ Duffy 1999,第105-111页.
  544. ^ Haythornthwaite 2012,第57-61页.
  545. ^ Duffy 1999,第117页.
  546. ^ 布鲁斯, 迪基 & et al. 2010,第102页.
  547. ^ 利芬 2015,第245页.
  548. ^ 布鲁斯, 迪基 & et al. 2010,第103页.
  549. ^ 布鲁斯, 迪基 & et al. 2010,第104页.
  550. ^ 利芬 2016,第250页.
  551.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77页.
  552.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64页.
  553. ^ 利芬 2015,第249页.
  554. ^ 554.0 554.1 利芬(2015年),第252页
  555. ^ 罗伯茨(2016年),第740页
  556. ^ 科兰古(1986年),第99页
  557. ^ 周执中等,第178页
  558. ^ 558.0 558.1 利芬(2015年),第292页
  559. ^ 559.0 559.1 利芬 2015,第295-297页.
  560. ^ Nafziger 1988,第264页.
  561. ^ 561.0 561.1 561.2 利芬 2015,第298页.
  562. ^ Nafziger 1988,第266页.
  563. ^ 科兰古 1986,第149-151页.
  564.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66页.
  565. ^ 利芬 2015,第299页.
  566. ^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466-467页.
  567. ^ 利芬 2015,第299-301页.
  568. ^ 利芬 2015,第302页.
  569. ^ 569.0 569.1 利芬 2015,第305页.
  570. ^ Nafziger 1988,第299-302页.
  571. ^ 571.0 571.1 Nafziger 1988,第304-305页.
  572. ^ 利芬 2015,第306页.
  573. ^ Chandler 2009,第828页.
  574. ^ Nafziger 1988,第306页.
  575. ^ 利芬 2015,第308页.
  576.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96页.
  577.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97页.
  578. ^ Nafziger 1988,第308页.
  579.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97-198页.
  580. ^ Nafziger 1988,第307页.
  581. ^ 581.0 581.1 Nafziger 1988,第309页.
  582.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198页.
  583. ^ Chandler 2009,第828-829页.
  584. ^ Nafziger 1988,第310-311页.
  585.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00页.
  586.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01-202页.
  587. ^ 587.0 587.1 587.2 Mikaberidze(2020年),第539页
  588. ^ 利芬 2015,第308-309页.
  589. ^ 周执中等,第203页
  590. ^ 590.0 590.1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204页
  591. ^ 利芬(2015年),第314页
  592. ^ Chandler(2009年),第834页
  593. ^ 利芬(2015年),第319-320页
  594. ^ Mikaberidze(2022年),第62-63页
  595. ^ 利芬(2015年),第322页
  596.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205页
  597.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297页.
  598. ^ 利芬(2015年),第324页
  599.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70页.
  600. ^ Leggiere A 2015,第109页.
  601. ^ Connelly 2006,第190页.
  602. ^ Hofschröer 2005,第40页.
  603.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72页.
  604.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73页.
  605. ^ Hofschröer 2005,第51页.
  606. ^ Leggiere A 2015,第242页.
  607. ^ Hofschröer 2005,第52页.
  608. ^ 利芬 2015,第359页.
  609. ^ Leggiere A 2015,第257页.
  610. ^ Hofschröer 2005,第56页.
  611. ^ Leggiere A 2015,第278页.
  612. ^ Leggiere A 2015,第285页.
  613. ^ 利芬 2015,第359-363页.
  614. ^ 利芬 2015,第364页.
  615. ^ Mikaberidze 2020,第558页.
  616. ^ Hofschröer 2005,第84-86页.
  617. ^ 利芬 2015,第365页.
  618. ^ 利芬 2015,第366页.
  619. ^ 619.0 619.1 罗伯茨 2016,第794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罗伯茨201679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620. ^ Leggiere A 2015,第363页.
  621. ^ 利芬 2015,第368-369页.
  622. ^ Hofschröer 2005,第92页.
  623. ^ Broers 2022,第344页.
  624. ^ Leggiere A 2015,第422页.
  625. ^ 625.0 625.1 利芬 2015,第370页.
  626. ^ Mikaberidze 2020,第560页.
  627. ^ 627.0 627.1 利芬 2015,第400页.
  628. ^ Nafziger 1994,第9页.
  629. ^ Mikaberidze 2020,第572页.
  630. ^ 罗伯茨 2016,第799-801页.
  631. ^ 罗伯茨 2016,第804页.
  632. ^ 里奇 2015,第6页.
  633. ^ 利芬 2015,第410页.
  634. ^ 利芬 2015,第412页.
  635. ^ Chandler 2009,第899-902页.
  636. ^ Leggiere B 2015,第52-55页.
  637. ^ 利芬 2015,第420页.
  638. ^ Leggiere B 2015,第225页.
  639. ^ Leggiere B 2015,第191页.
  640. ^ Nafziger 1994,第47页.
  641.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44页.
  642. ^ 利芬 2015,第439页.
  643. ^ Nafziger 1994,第168-172页.
  644. ^ 利芬 2015,第440页.
  645. ^ 645.0 645.1 Nafziger 1994,第194页.
  646.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82页.
  647.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45页.
  648. ^ 利芬 2015,第471页.
  649.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47页.
  650. ^ 利芬 2015,第476-477页.
  651. ^ Leggiere B 2015,第643页.
  652. ^ Leggiere B 2015,第685页.
  653.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82-283页.
  654.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85页.
  655. ^ 655.0 655.1 Hofschröer 1993,第85页.
  656. ^ 布鲁斯, 迪基 & et al. 2010,第165页.
  657. ^ Leggiere B 2015,第745页.
  658. ^ Hofschröer 1993,第88页.
  659. ^ 周执中, 高阳 & 吴畋 2016,第296页.
  660. ^ 660.0 660.1 Mir 2008,第12页.
  661. ^ 661.0 661.1 Leggiere B 2015,第790页.
  662. ^ Mir 2008,第17-18页.
  663. ^ 马歇尔-康沃尔 2000,第290页.
  664. ^ Chandler(1966年),第948–949页
  665. ^ 665.0 665.1 利芬(2015年),第525页
  666. ^ Fremont-Barnes,Fisher & Cornwell(2004年),第292-293页
  667.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94页
  668. ^ 利芬(2015年),第527页
  669. ^ 利芬(2015年),第531页
  670.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345页
  671. ^ Chandler(2009年),第969页
  672.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96页
  673. ^ Chandler(2009年),第974-975页
  674. ^ 674.0 674.1 利芬(2015年),第537页
  675. ^ Chandler(2009年),第979页
  676. ^ 克劳塞维茨b(2019年),第374页
  677. ^ 利芬(2015年),第545页
  678. ^ 利芬(2015年),第546-547页
  679.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299页
  680. ^ Chandler(2009年),第993页
  681. ^ 克劳塞维茨b(2019年),第386页
  682. ^ 利芬(2015年),第557页
  683. ^ 克劳塞维茨b(2019年),第388页
  684. ^ 罗伯茨(2016年),第863页
  685. ^ 里奇(2015年),第7页
  686. ^ 罗伯茨(2016年),第870-871页
  687. ^ 罗斯b(1977年),第392页
  688. ^ 罗伯茨(2016年),第878页
  689. ^ 罗伯茨(2016年),第878-879页
  690. ^ 罗斯b(1977年),第392-393页
  691. ^ 691.0 691.1 罗伯茨(2016年),第881-883页
  692. ^ 罗斯b(1977年),第398页
  693. ^ 罗伯茨(2016年),第889页
  694. ^ 勒费弗尔(2009年),第722页
  695. ^ 695.0 695.1 克莱顿(2019年),第3页
  696. ^ 696.0 696.1 克莱顿(2019年),第4页
  697. ^ Broers(2022年),第526页
  698.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300-301页
  699. ^ 699.0 699.1 康沃尔(2016年),第26页
  700. ^ 周执中,高阳 & 吴畋(2016年),第303页
  701. ^ 康沃尔(2016年),第27页
  702. ^ 康沃尔(2016年),第28页
  703. ^ 703.0 703.1 克莱顿(2019年),第83页
  704. ^ 康沃尔(2016年),第61页
  705. ^ 克劳塞维茨c(2019年),第72页
  706. ^ 克劳塞维茨c(2019年),第75页
  707. ^ 克莱顿(2019年),第92页
  708. ^ 克莱顿(2019年),第103-104页
  709. ^ 克劳塞维茨c(2019年),第77页
  710. ^ 克莱顿(2019年),第112页
  711. ^ 康沃尔(2016年),第65页
  712. ^ 712.0 712.1 Mikaberidze(2020年),第608页
  713.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316页
  714. ^ 克莱顿(2019年),第133-135页
  715. ^ 克莱顿(2019年),第152-165页
  716. ^ Leggiere(2016年),第370页
  717. ^ 康沃尔(2016年),第92页
  718. ^ 克莱顿(2019年),第203-223页
  719. ^ Mikaberidze(2020年),第609页
  720. ^ 康沃尔(2016年),第93-94页
  721. ^ 康沃尔(2016年),第145-147页
  722. ^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322页
  723. ^ 克莱顿(2019年),第340页
  724. ^ 克莱顿(2019年),第225页
  725. ^ 康沃尔(2016年),第184-196页
  726. ^ 克莱顿(2019年),第318页
  727. ^ 康沃尔(2016年),第225-255页
  728. ^ 康沃尔(2016年),第270-271页
  729. ^ 克莱顿(2019年),第353页
  730. ^ 克莱顿(2019年),第388页
  731. ^ 康沃尔(2016年),第326-332页
  732. ^ Mikaberidze(2020年),第611页
  733. ^ 康沃尔(2016年),第337-356页
  734. ^ 克莱顿(2019年),第428页
  735. ^ 康沃尔(2016年),第382-399页
  736. ^ 克莱顿(2019年),第442-460页
  737. ^ Leggiere(2016年),第373页
  738. ^ 康沃尔(2016年),第418-419页
  739. ^ 罗伯茨(2016年),第940页
  740. ^ 里奇(2015年),第22页
  741. ^ 康沃尔(2016年),第420页
  742. ^ 罗伯茨(2016年),第945页
  743. ^ 罗伯茨(2016年),第948-949页
  744. ^ 罗斯b(1977年),第489页
  745. ^ 罗伯茨(2016年),第954页
  746. ^ 罗伯茨(2016年),第955-956页
  747. ^ 罗伯茨(2016年),第959页
  748. ^ 罗伯茨(2016年),第963页
  749. ^ 749.0 749.1 马歇尔-康沃尔(2000年),第5页
  750. ^ 750.0 750.1 750.2 罗伯茨(2016年),第985页
  751. ^ Connelly(2006年),第222页
  752.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2页
  753. ^ 罗斯b(1977年),第520页
  754. ^ 754.0 754.1 罗伯茨(2016年),第982页
  755. ^ 塔尔列(1992年),第393页
  756.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1页
  757. ^ 塔尔列(1992年),第399页
  758.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334-336页
  759. ^ 伦茨(2004年),第20页
  760.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82页
  761. ^ 王朝田 & 梁湖南(1985年),第94-96页
  762. ^ 伦茨(2004年),第79页
  763. ^ 塔尔列(1992年),第392页
  764. ^ 伦茨(2004年),第71页
  765. ^ Chandler(1990年),第21页
  766. ^ 罗伯茨(2016年),第980页
  767. ^ 767.0 767.1 767.2 康沃尔(2016年),第20-21页
  768. ^ 勒费弗尔(2009年),第74页
  769. ^ 769.0 769.1 布罗厄斯(2018年),第6-9页
  770. ^ 770.0 770.1 塔尔列(1992年),第405页
  771. ^ 771.0 771.1 771.2 罗斯b(1977年),第518-520页
  772. ^ 布罗厄斯(2018年),第10页
  773. ^ 罗伯茨(2016年),第989-991页
  774. ^ 塔尔列(1992年),第1、408页
  775. ^ 罗伯茨(2016年),第505页
  776. ^ 伦茨(2004年),第144页
  777. ^ 伦茨(2004年),第145页
  778. ^ 778.0 778.1 778.2 罗伯茨(2016年),第985-987页
  779. ^ 布莱宁(2018年),第832-833页
  780. ^ 780.0 780.1 罗伯茨(2016年),第296-297页
  781. ^ 781.0 781.1 伦茨(2004年),第61页
  782. ^ 蒂拉尔(2007年),第168页
  783. ^ 783.0 783.1 罗伯茨(2016年),第339页
  784. ^ 784.0 784.1 罗伯茨(2016年),第340-341页
  785. ^ 785.0 785.1 伦茨(2004年),第65页
  786. ^ 亨特(2020年),第301页
  787. ^ 亨特(2020年),第303页
  788. ^ 特尔列(1992年),第405-407页
  789. ^ 伦茨(2004年),第59页
  790. ^ 罗伯茨(2016年),第332页
  791. ^ 伦茨(2004年),第76页
  792. ^ 792.0 792.1 Dwyer(2013年),第321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Dwyer2013321”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793. ^ 罗斯a(1977年),第26-27页
  794. ^ 罗伯茨 2016,第222页.
  795. ^ 罗伯茨 2016,第327页.
  796. ^ 布朗达 2019,第49页.
  797. ^ 罗伯茨 2016,第650页.
  798. ^ Dwyer 2013,第323页.
  799. ^ 罗伯茨 2016,第651-655页.
  800. ^ 罗伯茨 2016,第657页.
  801. ^ 罗伯茨 2016,第659页.
  802. ^ 布朗达 2019,第199-208页.
  803. ^ 布朗达 2019,第209-216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英文)Barthorp, Michael. Napoleon's Egyptian Campaigns 1798–1801. Bloomsbury USA. 1978. ISBN 978-0850451269. 
  • (英文)Broers, Michael. Napoleon: Soldier of Destiny. Faber & Faber. 2009. ISBN 978-0571273454. 
  • (英文)Broers, Michael. Napoleon: The Spirit of the Age. Faber & Faber. 2018. ISBN 978-0571301539. 
  • (英文)Broers, Michael. Napole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an Empire. Pegasus Books. 2022. ISBN 978-1639361786. 
  • (英文)Broers, Michael; Dwyer, Philip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1, Politics and Diplom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341462. 
  • (英文)Castle, Ian. Austerlitz 1805: The Fate of Empires. Bloomsbury USA. 2005. ISBN 978-0275986193.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2,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Cole, Juan. Napoleon's Egypt: Invading the Middle East.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ISBN 978-0230607415. 
  • (英文)Dwyer, Philip. Citizen Emperor: Napoleon in 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300190663. 
  • (英文)Dwyer, Philip. Napoleon: Passion, Death and Resurrection 1815-1840.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408891742. 
  • (英文)Elting, John R. 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 Hachette Books. 2009. ISBN 978-0786748310. 
  • (英文)Forrest, Alan; Hicks, Pet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3, Experience, Culture and Mem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417679. 
  • (英文)Gill, John H. The Battle of Znaim: Napoleon, the Habsburgs and the End of the War of 1809. Greenhill Books. 2020. ISBN 978-1784384517.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Napoleon's Campaigns in Italy. Bloomsbury USA. 1993. ISBN 978-1855322813.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Corunna 1809: Sir John Moore’s Fighting Retreat. Bloomsbury USA. 2001. ISBN 978-1855329683.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Borodino 1812: Napoleon’s Great Gamble. Bloomsbury USA. 2012. ISBN 978-1849086967. 
  • (英文)Hofschröer, Peter. Lutzen & Bautzen 1813: The Turning Point. Bloomsbury USA. 2005. ISBN 978-0275986216.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of 1813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107080515.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of 1813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107080546.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编). Napoleon and 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 Brill. 2016. ISBN 978-9004310032. 
  • (英文)Mir, Jean-Pierre. Hanau & Montmirail: The Guard Fought and Won. Histoire et Collections. 2008. ISBN 978-2352500872. 
  • (英文)Nafziger, George F. Napoleon's Dresden Campaign: The Battles of August 1813. Emperor's Press. 1994. ISBN 978-0962665547. 
  • (英文)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Conquest of Europe: The War of the Third Coaliti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0313064685. 
  • (中文)皮埃尔·布朗达. 拿破仑王朝:波拿巴家族300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40254353. 
  • (中文)迈克尔·布罗厄斯. 成为拿破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68025331. 
  • (中文)罗伯特·布鲁斯; 伊恩·迪基; 凯文·基利; 迈克尔·帕夫科维奇; 弗雷德里克·施奈德.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44154. 
  • (中文)蒂姆·克莱顿.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9. ISBN 978-7513926249. 
  • (中文)周执中; 高阳; 吴畋. 拿破仑时代.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8752717. 
  • (中文)杰弗里·埃利斯. 拿破仑帝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1208366. 
  • (中文)帕特里斯·格里费. 帝国之路:通向最高权力的拿破仑,1769-1802. 九州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10898174. 
  • (中文)林恩·亨特.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现代世界的锻炉.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0. ISBN 978-7521711455. 
  • (中文)多明尼克·利芬.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9763117. 
  • (中文)蒂埃里·伦茨. 拿破仑:我的雄心壮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2733552. 
  • (中文)蒂埃里·伦茨. 拿破仑的外交策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010107. 
  • (中文)吉尔贝·马蒂诺. 拿破仑的最后岁月:圣赫勒拿岛流放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8. ISBN 978-7501200870. 
  • (中文)诺曼·里奇. 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300213194. 
  • (中文)约翰·霍兰·罗斯. 拿破仑一世传 上卷. 商务印书馆. 1977. OCLC 885568302. 
  • (中文)约翰·霍兰·罗斯. 拿破仑一世传 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77. OCLC 885568316. 
  • (中文)阿尔贝·索布尔. 法国大革命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303188345. 
  • (中文)王朝田; 梁湖南. 从土伦到滑铁卢:拿破仑战争述评.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OCLC 885465816. 
  • (中文)吴畋. 俄法斯摩棱斯克之战. 宋毅 (编). 铁血文库001.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874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