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Lovewhatyoudo/b17
中国青年运动史
[编辑]post 1976
[编辑]文革经历了知青下乡和红卫兵的青年,萌起80年代文化热思潮。[2]文化热的第一次高峰由1988年6月央视纪录片《河殇》掀起,至少两亿大陆观众收看,[3]报刊塞满学生来信,[4]《河殇》继承了1910年代新文化运动(注:当年大量学生参与)的脉落,并阐析了中共改革派系对于改革开放遇陷入经济困局的解读——困局源于中国文化有太多传统包袱。[5]
1989年4月起的北京八九学运承接了《河殇》和中共改革派思潮,英属香港对此大感共鸣,[6]香港自割让以来第一次加入祖国学潮,令香港人催生了中国人认同。5月27日香港露天音乐会,多位歌手演唱爱国的粤语流行音乐,[7]包括罗文《中国梦》和《同途万里人》(NHK丝绸之路香港版主题曲)等。“香港人全情投入参与,百万人上街声援,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中国民族主义洗礼,原来出生和成长于英治殖民地的香港人,……在情感上与中国大陆重新连接起来”[8],“支援北京学生——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资源上——其实是一种港式爱国行为”。[7][9]
该片在香港回响不绝。
割让香港
[编辑]
- 1950年1月,港九各界同胞组成回穗劳军团,全团300多人[17]
- 据上位来自上海的旅客透露:最近大陆曾有不少无知的红卫兵大呼大嚷说要解放香港,并且蠢蠢欲动,但是中共方面已对这些情况加以重视[18]
- 在运动高潮时,甚至有传言说解放军经已准备开过 边界解放香港。但这场被左群众期待的“解放”并没有发生[19]
- 在最近之抗议大会中, 甚至主张将在此殖民地之中国人从英国之䋐治下解放出来. 据美联社称,此发言者乃中共民主协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20]
- 香港《大公报》、《文汇报》
新中国将不“继承”旧中国的外交“遗产[21]
早在中国内战刚刚爆发的1946年12月,毛泽东就已经非常明确地阐释过“解决香港问题可以从缓”的战略思考。当时,毛泽东会见哈默、罗德里克、陈依范三位西方记者,哈默问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中共的态度如何?”毛泽东回答:“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21] 1959年,毛泽东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少数人在香港问题上的急躁情绪,耐心地解释:“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来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还有用处。[21] 1963年,中苏论战正酣,美国共产党发表声明责难“中国人民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正确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容许殖民地存在”。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打破沉默,第一次公开对外阐释新中国对于处理香港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基本原则:“在国际斗争中,我们既反对冒险主义,也反对投降主义。[21]
英国报章: 1950年,中国要求香港成为朝鲜战争中供应石油、化学品、橡胶、汽车和机械储备的基地。而当朝鲜战争导致联合国和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时,香港和澳门的同胞在百感交集下为中国提供了躲避制裁的主要通道。[21]
香港学者: “斯大林在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前,曾向中共领导人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被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拒绝了。毛泽东开始警惕中国会不会成为苏联卫星国的危险,他始终对大鼻子的意图存有戒心。保留香港,是为了向苏联表示可以得到别的援助来源,以帮助恢复受战争蹂躏的中国经济,以加强同莫斯科讨价还价的实力。”[21]
英国企业占外国在华企业的多数...英国为了避免“剌激中国”,还主动搁置了已经设计完成的让香港逐步走向“地方自治”的所谓“杨慕琦计划”。“如果香港走向独立式的自治,反而会刺激中国,提早收回。”“英国人搞外交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也颇为老练圆滑。……如果英国欲得到中国许诺,香港地位暂时不变,杨慕琦计划反而变成绊脚石,英国的策略是通过外交渠道行事,而不是兵戎相见。1949年10月,英国下议院宣布杨慕琦计划寿终正寝。”[21]
海外曾经有一种声音——新中国之所以“容忍英国人在香港、容忍资本主义在香港”,是因为“没有接管这一地区的实际能力[21]
1951年春,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到北京请示工作,周恩来说: 我们把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比收回来好、也比落入美国人的手上好。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我们反而主动。我们抓住了英国一条辫子,我们就拉住了英国,使它不能也不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远东战略部署跟得太紧,靠得太拢。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和利用英美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在这个情况下,香港对我们大有好处,大有用处[21]
- 有用、有利[21]
香港能否继续留在英国手中则视乎它是否仍然对中国大陆有利。最重要的是,尽管实行贸易禁运,香港仍从大陆进口粮食、原材料和其他产品。。。。这块弹丸之地为中国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此,中共可以把任何主义都抛在一旁。 page 96
周恩来认为香港可以成为中国从西方收集情报和广交朋友的一个天文台和交际处. page-97
苏联指控不收回
[编辑]六七
[编辑]- 吴荻舟对《港澳工人五一观光团的谈话记录》 (1966 年):......工联会的观光团反映:“香港群众迫切要求解放,观光团成员也有这种感情”。同时他们反映“港澳工会工作主要困难是工人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较深,觉悟低”。换言之,在中共尚未正式敢动文化大革命之前,左倾思潮已鳄充斥着香港左派圈子,以至要求中央早日解放香港。他们还抱怨香港工人觉悟低,导致工会的工作困难等。正是为了说服香港左派不要急于“解放”,吴荻舟觉得有必要跟他们再讲解中央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在吴荻舟的《六七笔记〉中,在评估左派在香港的支持度时,就承认在当年香港三百万人口中“有一百万解放时逃出来的,是右,是统治者的社会基础”。换言之,当年不可能有人愿意早日解放香港。[16]
- 左派工会代表说“香港群众迫切要求解放 J '如果不是撒谎,便是严重脱离客观实际。说得更严重一点,是蒙骗中央、误导中央。其状,香港左派对在大陆发生的共产主义灾难视若无睹。从1949-1966年这17年间,中国大陆发生了一连串由共产党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大跃进)等等。在香港,只要不是选择性接收讯息的人,都会知道大陆发生了什么事,而香港左派无视这些现实,竟然得出香港人向往大陆希望早日解放的结论,这说明他们如何脱离实际。笔者觉得,提出香港人希望早日解放这个诉求,反映了香港左派严重地误判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形势。[23]
- 从中央的角度来看,则香港左派发动这场暴动,目的是想迫使中央出兵解放香港。.....暴动发生后,周恩来就曾经斥责左派的做法是“想迫中央上马”(见《六七笔记) 4 月 27 日条). 而他在审阅工委提交的门事方案时,就表示担心“搞不好,要搞出一个提前收回香港”(此引自余长更<周恩来遥控“反英抗暴”内情) , <九十年代> 1996年5月号。)[24]
- 根据吴荻舟《从化温泉访问录》,1949 年上海解放前后,曾有五年内解放香港的打算,工会线布晕过护厂准备, 1951 年以后周总理指示新的港澳工作方针 w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宣传爱国主义 J J 。所谓“工会线布置过护厂准备 J '根据过去中共解放大城市的经验看,这项工作正正是“城工委 j 的任务。笔者估计那个时候中共是采取两手准备,一是解放香港,另一是不解放香港,所以到 1949年之后还保留“城工委”这个组织,只是不知道原来这个秘密组织一直保存到 1967年。[25]
- 据支港办反映,群众组织“对支援香港爱国同胞反英抗暴门争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有的说~英国佬算老几,轰几炮就可以把它消灭! j 有的说~黑鬼兵不顶用﹒广州红卫兵冲过去几千,就可以解放香港! j 一个青年工人反映~解决香港问题容易,只要中央说一旬话,一个团操正步,一个晚上就可以解决问题。 j J 人们对香港问题,就是普遍抱着这么一种轻蔑态度,并不看得很严重。当时不仅有群众主张对香港动武,军队内也有这种意见。“解放香港”的标语和口号,时有见闻。[26]
- 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秘书的迟泽厚发表文章《流吉止于智者》也提出五个原因6 反驳《党史纵横》(《党史纵横> 1997 年第 8 期的文章<:高瞻远蛎 果断英明一一“文革”中周恩来阻止进军香港> '作者厉松)的文章。迟泽厚称他当时是黄永胜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未听说过此事。他说:我曾在(广州军区)作战部工作多年,分管作战方案。我曾奉命拟制过多个作战方案,但从未制定过对港英当局的作战方案。(页 620)[26]
- 摘要版[27]
- 因为“早日解放”后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权
英军占领深圳
[编辑]- 时任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对占领亦早有疑虑,在 1899 年 4 月 28 日给英国殖民地大臣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的信中,形容深圳为三教九流之地:深圳河以北至东江(East River)地区,是全中国最动荡不靖的部分。当中有三合会(Triad Society)总舵,全区可谓遍布帮匪。即使只是深圳至山岳的地带,都需要额外一个军团驻守,警队规模大幅扩张,使殖民地的开支大增。我个人而言,以河为界的既有安排对殖民地最有利
- 1899 年 5 月 27 日英国报章 The Graphic 的报道,显示港英政府在 5 月 16 日占领深圳墟后的实际边界,以及构思中的深圳以北山脊边界线。
- 那条“意向”边线,从深圳湾湾底(大约是今天的红树林公园)出发,沿着塘朗山、银湖山、梧桐山北麓一路向东,经过盐田和大小梅沙,再一刀切掉大鹏半岛的西半扇。
- 最短直线图:[31]
- 1898年4月2日,英国驻华公使通知李鸿章,....李鸿章就向英国公使表示,如果展拓范围不大,可以同意。为了避免引起其它国家效仿,李鸿章请求英公使在向英国会报告时,将此事说成是两广总督与英国驻广州领事早已商定的,而不是因为清廷同意法国租借广州湾后对英国的“补偿”。24日,英公使向李鸿章出示地图,将大鹏湾到深圳湾所有水域划入(“人为的、简单的直线”)。李鸿章未曾料到英国胃口如此之大,拒绝。英方坚持不肯让步,英国公使对李鸿章称,清廷租让广州湾给法国危及香港安全,如果你能废了与法国的广州湾之约,我们的提议也可撤回。6月9日,李鸿章无奈之下签署了《专条》。/此《专条》签订不久,就有港英政府官员反对以“人为的、简单的直线”划定新界北部的陆界,主张以“自然边界”即以新安县的北部“界山”为界,企图将整个新安县都包括进租借地。10月,港英政府辅政司骆克(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 KCMG,1858-1937)提交一份报告,强调要把深圳“包括在租借地内”。并称,“如果仍许深圳为中国领土”,将会如“九龙城寨”那样,成为“香港政府和中国政府经常发生磨擦的根源”。/1899年3月11日,“新界”北部陆界定界谈判在香港举行。英方提出将陆界从深圳湾起沿深圳北侧山脚一直往东到梧桐山脚到沙头角。[33]
- 5月16日,英军又强行驱逐九龙城寨中国官兵和封闭九龙海关,并强行占领了深圳和沙头角。这一明显的违约行动激起广东民众的强烈抗争,迅速组成3000多人的志愿民军抗击英军,也引起清政府的十分不满。在双方僵持半年后,英军才不得不于11月13日从深圳撤回香港。[33]/////////深圳被英国人占领了5个月零27天,现在的大鹏半岛还有当年抗击英军留下的地名:“英管岭”、“洋寨”和“打烂洋船”等等。[34]
ref
[编辑]- ^ 中學生落淚年輕人紛紛為民主接力. 香港苹果日报.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王学典.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开放时代》. 2009,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全文又转载于: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 凤凰网文化. 2014年0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尹萍. 最熱門的話題-河殤. 远见杂志 (台湾). 1988-11-15(1988年12月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估计有两、三亿大陆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从萤光幕上看到这部充满批判与自省、鞭策与激动意味的影片。(……)很多人立即动手,写信、打电话甚至打电报给北平“中央电视台”,表示“激动、震撼和感慨”。他们当中,有学生、教师、工人,有老资格的共产党员,也有军队里的政冶处主任。(……)这部影集确实有相当大的突破,它第一次用电视这种最大众化的媒体,总结报告了改革派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观点
- ^ 崔文华 (编). 《河殤論》「觀眾贊河殤」章節.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年9月. 该章节分2部分公开于:《河殇论》:观众评论 (上).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河殇论》:观众评论 (下).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邢福增. 從《河殤》看八九民運年代的中國文化探討. 基督教时代论坛. 2009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副教授。
- ^ 刘伯龙; 吴德荣; 余振. 《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第1.4節「大陸學者對中國政治文化的研究」. 澳门基金会. 1993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报纸连载或选载该电视剧旁白;该电视片集的录映带则在学术文化界的圈子中广为流传。《河殇》提出来的课题被学者和广大群众热烈的讨论著。不过,这个“河殇现象”很快就被政府当局禁止。中国的领导人恐怕这种过热的现象可能失控,演变成不利于现政权的政治运动。但是,“河殇现象”虽然在中国大陆因被禁止而沉寂下来,其在海外华人社会包括香港、澳门的影响则持续了一段日子。
- ^ 7.0 7.1 梁启智. 《香港第一課》6. 香港人當年是否害怕九七?. matters.news. 2019-05-20. 结集于《香港第一課》. 台北: 春山出版. 2020年-01-07. ISBN 9789869849760.
- ^ 方志恒. 六四爭議,折射兩種身份認同的碰撞. 立场新闻.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1).
- ^ 类似观点参见:
- 陈永政. 六四爭議反思──單一香港人認同不存在. 端传媒. 2016-06-03.
八九民运正是一个民族良知的争扎,……但凡参与于此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就有责任守护其良知,就有责任去推展其道德意义上的复兴
- 刘青峰; 关小春. 轉化中的香港: 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20-22.
充分感到国内华人彼此有着共同的政治命运
- 陈永政. 六四爭議反思──單一香港人認同不存在. 端传媒. 2016-06-03.
- ^ 支聯會愛國愛民口號引發爭議. now新闻 (香港). 2013年5月27日.
- ^ 翁维恺. 六四晚會中學生獻唱 支聯:學界與六四連結不會斷. 众新闻 . 2017-05-26.
- ^ 岳飞,《金佗稡编》卷十五《乞解军务札子》。转引自:朱恒夫. 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 (PDF). 《明清小说研究》. 2005, (4).
岳飞确实因与高宗赵构意见不合而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兵柄,如在绍兴九年的二、三月间,他在反对和议无效之后,曾愤然上书请求解除军职,奏书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复于用兵,且无嫌于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诚悃,曲赐矜从,令臣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歌咏陛下圣德,为太平之散民,臣不胜幸甚。’
- ^ 马冬艳. 陆游读书诗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公元1140年,宋金“绍兴和议”,划定金东以淮水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致使南宋北方疆土大片沦陷。(……)当陆游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与朝廷的割地求和的政策背道而驰的时候,
- ^ 陶晋生. 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 (PDF).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0).
北宋的外交以维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为主要目的,不惜用岁币来代替割地。南宋因对金的实力不够,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维持土地,就割地和赠送岁币,而尽力维持皇帝的名分。
作者是亚利桑那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 小宋. 南宋三朝皇帝的无奈选择. 《政府法制》. 2016, (35): 33. 全文转载于:冷月无声. 南宋连续三朝帝王无奈退位的历史玄机?.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8).
宋高宗是个主和派,所以他才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毁长城,杀害了主战派代表岳飞,签订了割地、纳贡、称臣的绍兴和议
- ^ 16.0 16.1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33-34.
- ^ 彭建新. 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港澳同胞的爱国活动. 广州市政协官网. 2013-07-29.
- ^ 中共命紅衛兵勿再叫喊「解放香港」. 工商晚报 (香港). 1967-06-20: 头版. 调阅于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香港旧报纸”数码馆藏。
- ^ 黄洪. 香港勞工階級的形成: 宏觀、微觀及中程之分析(修訂稿) (PDF). 第二届华人社会阶层研究研讨会. 1999-10-22: 29.
- ^ 廣州市民宣傳要求「解放」香港,不斷抨聲香港當局. 华侨日报. 1958-09-02: 第3版. 调阅于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香港旧报纸”数码馆藏。
-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齐鹏飞2008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初稿出于Share, Michael. The Soviet Unio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1945-1970 (PDF).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 41),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DC). 2003: 页24-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09). 易稿后结集于:Share, Michael. Where Empires Collided: Russian and Soviet Relations with Hong Kong, Taiwan, and Macao (Chapter 6).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ISBN 9789629963064.
- ^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236.
- ^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52-53.
- ^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71注释9.
- ^ 26.0 26.1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119-122.
- ^ 程翔. 奪權:67暴動的潛藏意識. 众新闻. 2018-07-07.
- ^ 〈第二章 英占香港和殖民体系的确立〉,刘蜀永,收录于刘智鹏; 刘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1日: 77,78.
- ^ Lockhart, Stewart. Extracts from papers relating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898-10-08. 已忽略文本“page-181-198” (帮助) 转引自:施仲谋; 杜若鸿; 邬翠文 (编). 《香港傳統文化》「《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新界」小節 (PDF). 中华书局(香港). 2013: 187-192.
- ^ Liu, Brian. 120 年前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如何決定香港面貌?. [[]].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19-02-06). 原地图欠缺深圳的村庄标注,关于地图上的地名考据,见不开玩笑,深圳差点成为“香港”. 搜狐号-深圳客.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纸船儿 (编). 在歷史博物館的「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發現英國租借新界時,原來曾這樣劃香港版圖. HKPEDIA——转自沈旭晖的“坚离地城:沈旭晖国际生活台”(2014-05-24). 2020-01-13.
- ^ ——转自[[]].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33.0 33.1 解析深港边界. 深圳市档案局. 2015-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深圳历史上的外族入侵和抗敌名将. 新浪财经——转自深圳晚报. 2010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