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语言哲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语言学派

语言哲学是一门哲学的分支,对语言的用法、来源及本质作理性的研究。对于分析哲学来说,有四个主要关心的问题: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分析哲学家来说,语言哲学是逻辑历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

在二十世纪初“语言学转向”中诞生的分析哲学将语言哲学置于中心地位[1]。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2]。而在传统的欧陆哲学中,语言没有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相反,它是许多其它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现象学结构符号学[3]、数学语言、解释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批判理论等。

历史发展

[编辑]

古希腊哲学

[编辑]

在西方,对语言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系统描述语言的语法传统大约于公元前5世纪在印度出现(见耶斯迦),于公元前3世纪在希腊出现(见赫里亚努斯)。而在印度和希腊,语言学推测(linguistic speculation)都比这种语法传统更早出现。

在对话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讨论了事物的名称是由约定俗成还是自然决定的问题。他批评约定主义(conventionalism),因为约定主义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即任何事物都可以约定俗成地以任何名称命名。因此,它无法解释名称的正确或错误应用。他声称名称有一种天然的正确性。为此,他指出复合词和短语有一定的正确范围。他还认为,原始名称具有天然的正确性,因为每个音素都代表着基本思想或情感。例如,对于柏拉图来说,字母 l 及其发音代表了柔软的概念。然而,在克拉底鲁篇的结尾,他承认名称的决定也涉及一些社会习俗,并且音素具有单独含义的想法存在错误[4]。柏拉图通常被认支持极端实在论英语extreme realism

亚里士多德的兴趣涉及逻辑范畴学和意义创造等问题。他将所有事物分为种(species)和属(genus)。他认为谓词的意义是通过抽象化各种个体事物之间相似性而确立的。这种理论后来被称为唯名论[5]。然而,由于亚里士多德将这些相似性视为由形式的实质共同点构成,因此他更常被认为支持温和实在论英语Moderate realism

斯多葛派哲学家在语法分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语言分为五个部分:名词、动词、称谓(名称或修饰词)、连词冠词。此外,他们还发展了一种复杂的 lektón 学说:lektón 是每个术语的意义,它与语言的每个符号相关联,但与符号本身和它所指的事物有所不同。一个句子的完整 lektón 就是(如今所说的)它所表达的命题[6]。只有命题被认为是“真实性的载体英语Truth-bearer”(即,它们可以被称为真或假的),而句子只是它们的表达载体。除了命题之外,不同的 lektá 还可以表达命令、问题和感叹等[7]

中世纪哲学

[编辑]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语言的微妙之处及其用法非常感兴趣。对于许多经院学者来说,这种兴趣是由将希腊文本翻译成拉丁文的必要性所激起的。中世纪涌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语言哲学家。根据 Peter J. King 的说法(尽管这一点仍然存在争议),Peter Abelard 预见了现代指称理论英语Theories of reference[8]。此外,奥卡姆的威廉在《逻辑学大全英语Sum of Logic》中第一次严肃地提出了编纂一种思维语言(mental language)的建议[9]

中世纪盛期(11世纪到13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例如奥卡姆和约翰·邓斯·斯科特斯,认为逻辑是一门语言的科学(scientia sermocinalis)。他们对语言哲学概念的阐述的复杂性和微妙性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视。中世纪的思想家预见到了现代语言哲学中许多最有趣的问题。他们对模糊歧义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导致人们对与使用诸如“与(and)”、“或(or)”“非(not)”“如果(if)”和“所有(every)”等附庸词(syncategorematic words)相关的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范畴词(categorematic words)及其性质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0]。经院哲学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发展之一是指称理论英语Supposition theory。 术语的指称是其在特定上下文中的解释。它可以是恰当的不恰当的(如被用于隐喻转喻和其他修辞时)。当一个恰当的指称指向非语言对象时(如“查尔斯是一个人”)是形式(formal)的,而指向作为语言实体的自身时(如“查尔斯有七个字母” ”)是实质(material)的。这种分类方案是现代区分使用和提及、语言和元语言的先驱[11]

11 世纪到 13 世纪存在一种叫做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的传统。其代表学者包括达契亚的马丁英语Martin of Dacia艾尔福特的托马斯英语Thomas of Erfurt等。

现代哲学

[编辑]

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的许多语言学家,如 Johannes Goropius Becanus英语Johannes Goropius BecanusAthanasius Kircher英语Athanasius Kircher约翰·威尔金斯,受汉字埃及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a ) 影响,开始对一种可以消除语言混乱哲学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思想与一种可能存在的通用音乐语言的概念类似。

直到18世纪中叶,欧洲学术界才开始逐渐吸收印度语言传统。这一进程由 Jean François Pons英语Jean François PonsHenry Thomas Colebrooke英语Henry Thomas Colebrooke(17 世纪梵文语法学家)发起。

19 世纪初,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坚信语言应该在西方哲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目前哲学界没有足够地重视语言在认知中的作用,而未来的哲学应该有意识地关注这个方面。

当代哲学

[编辑]

语言转向”一词被用于描述当代哲学家对语言的高度重视。

20世纪初,语言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德国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是参与这一发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在19世纪后期的工作对哲学逻辑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20 世纪分析哲学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重要性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在分析哲学领域,哲学本身被理解为语言哲学的问题。

欧陆哲学中,该领域的基础著作是费迪南德·索绪尔于1916年逝世后发表的《普通语言学教程[3]

主要议题及子领域

[编辑]

意义(meaning

[编辑]

语言哲学中受到最多关注的话题就是意义的本质nature),即解释“意义”是什么,以及我们谈论意义时的意思。在这个领域内的问题包括:同义词的本质、意义本身的起源、我们对意义的理解、组合(composition)的本质(有意义的语言单元如何由较小的有意义的部分组成,以及整体的意义是如何从其各部分的意义中派生出来的问题)。

关于语言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都与其自身的文献体系有关。

指称

[编辑]

研究语言如何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理论被称为指称论戈特洛布·弗雷格倡导间接指称理论英语mediated reference theory,他将每个表达式的语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涵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句子的涵义即是它表达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任何子句(sub-sentential)表达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其嵌入句所表达的思想作出的贡献。涵义决定指称,也决定表达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所指是词语从世界中挑选出来的对象。一般句子的所指是真值(真或假)。而对于嵌套在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表述或其它晦暗语境(opaque context,将某一词语替换为同指的词语后可能导致真值改变)中的句子而言,它们的所指是它们的通常意义[24]

伯特兰·罗素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出于与他在认识论中的亲知理论英语theory of acquaintance相关的原因,认为唯一直接指称的表达是“逻辑专名(logically proper names)”。逻辑专名是诸如现在此处和其它索引词的术语[25][26]。他将上述类型的专名视为“限定摹状词的缩写”(参见摹状词理论)。因此约瑟夫·R·拜登可能是“现任美国总统和吉尔·拜登的丈夫”的缩写。限定摹状词是指称短语(见“论指称”)。罗素将限定摹状词分析为存在量化(即至少存在一个满足描述的对象)的逻辑结构。然而,这些对象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而只有在它们所属的句子所表达的命题中才有意义。因此,对于罗素而言,它们并不像逻辑专名那样是直接指称的[27][28]

根据弗雷格的说法,任何指称语英语referring expression都具有涵义和所指。这种“间接指称”的观点较密尔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例如,共指的名称,如鲁迅周树人,会给直接指称的观点带来问题:因为有人可能听到“鲁迅是周树人”并感到惊讶,所以这两个共指名称的认知内容似乎并不相同。

尽管弗雷格和罗素的观点存在差异,但他们通常被作为关于专名的描述主义者一并提起。这种描述主义在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中受到批评。

克里普克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模态论证”的理论:考虑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与“柏拉图最伟大的学生”、“逻辑学的创始人”和“亚历山大的老师”的描述。亚里士多德显然满足以上所有描述(以及我们通常与他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其他描述),但“如果亚里士多德存在,那么他满足以上任意一个或所有描述”并不一定是真的。亚里士多德很可能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他为后人所知的事情。他可能已经存在但根本不为后人所知,或者他可能在婴儿期就死了。假设玛丽将亚里士多德与“古代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的描述联系在一起,而(实际的)亚里士多德在婴儿期就去世了。那么玛丽的描述似乎指的是柏拉图。但这是非常违反直觉的。因此,根据克里普克的说法,名称是严格指示词。也就是说,它们在该个体存在的每个可能世界中都指代同一个体。在同一著作中,克里普克亦阐明了其他几个反对“弗雷格-罗素”描述主义的论点[29] (另请参见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其各种著作中批评了研究指称的整个哲学事业[30][31]

组成及部分

[编辑]

人们很早就知道存在不同的词类。常见句子的一个部分是实词,它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该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也许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思想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句子的含义是如何产生自其各个组成部分的。

句法树与语义树

句法语言学领域涉及句子构成问题的许多方面。哲学语义学倾向专注于复合性原理,以解释有意义的部分和整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复合性原理主张,可以基于句子各部分(即单词、语素)的含义以及对其结构(即句法、逻辑)的理解来理解整个句子[32]。此外,句法命题被编入话语叙事结构中,而这些结构也通过时间关系和代词等语用学要素来编码含义[33]

函数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于描述词汇含义的运作方式,还可以用于描述句子的含义。例如,在句子“这匹马是红色的”中,“这匹马”可被视为一个命题函数的产物。命题函数是一种语言操作,它以实体(如本例中的“马”)作为输入,并输出语义事实(即由“这匹马是红色的”表示的命题)。换句话说,命题函数就像一个算法。在这个例子中,“红色”的含义是将实体“马”转变为命题“马是红色的”[34]

语言学家已经开发出至少两种理解语言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方式的通用方法:句法树和语义树。句法树在考虑句子语法的前提下运用句子的单词,而语义树则侧重于单词含义的作用以及这些含义如何彼此组合,从而深入分析语义事实的产生。

语用学

[编辑]

重要人物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1. ^ Dummett, Michael A. E. Origins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rigins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1993. ISBN 0-674-64473-5. OCLC 38153975. 
  2. ^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5) (英语). 
  3. ^ 3.0 3.1 David Kreps, Bergson, Complexity and Creative Emergence, Springer, 2015, p. 92.
  4. ^ Plato, Cratylus (c. 360 BCE). Series: Cambridge Studies in the Dialogues of Plato. Trans. David Sed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2003. ISBN 978-0-521-58492-0 also available from Project Gutenberg.
  5. ^ Steven K. Strange, (1992) Porphyry: On Aristotle, Catego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4-2816-5.
  6. ^ Eco, Umberto. 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需要免费注册.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0. ISBN 9780253203984 (英语). BHAGLAND (The Stoic Concept of Lekton. 
  7. ^ Mates, B. (1953) Stoic Log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02368-4
  8. ^ King, Peter. Peter Abelard.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belard/#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Chalmers, D. (1999) "Is there Synonymy in Occam's Mental Language?". Published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Ockham, edited by Paul Vincent Spa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8244-5
  10. ^ Marconi, D. "Storia della Filosofia del Linguaggio". In L'Enciclopedia Garzantina della Filosofia. ed. Gianni Vattimo. Milan: Garzanti Editori. 1981. ISBN 88-11-50515-1
  11. ^ Kretzmann, N., Anthony Kenny & Jan Pinborg. (1982)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er Mediev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22605-8
  12. ^ Grigoris Antoniou, John Slaney (eds.), Advanced Topic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pringer, 1998, p. 9.
  13. ^ Block, Ned. "Conceptual Role Semantics"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Tarski, Alfred. (1944). "The Semantical Conception of Truth".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Davidson, D. (2001)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924629-7
  16. ^ Wittgenstein, L. (1958)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hird edition. trans. G. E. M. Anscomb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7. ^ Brandom, R. (1994) Making it Explici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54330-0
  18. ^ Burge, Tyler. 1979. Individualism and the Mental.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4: 73-121.
  19. ^ Putnam, H. (1975) "The Meaning of 'Meani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6-18.. In Language, Mind and Knowledge. ed. K. Gunder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ISBN 88-459-0257-9
  20. ^ Kripke, S.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SBN 88-339-1135-7
  21. ^ Voltolini, A. (2002) "Olismi Irriducibilmente Indipendenti?". In Olismo ed. Massimo Dell'Utri. Macerata: Quodlibet. ISBN 88-86570-85-6
  22. ^ 22.0 22.1 Dummett, M. (1991) The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88-15-05669-6
  23. ^ Grice, Paul. "Meaning". Perspective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2000), ed. Robert Stainton.
  24. ^ Frege, G. (1892).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Frege: Senso, Funzione e Concetto. eds. Eva Picardi and Carlo Penco. Bari: Editori Laterza. 2001. ISBN 88-420-6347-9
  25. ^ Stanley, Jason. (2006).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4-24.. Forthcoming in the Routledge Guide to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26. ^ Gaynesford, M. de I: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erson Te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 ^ Russell, B. (1905) "On Denoting". Published in Mind.online te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ale, Stephen (1990) Descrip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8. ^ Russell, B. (1903) I Principi della Matematica. Original title: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Italian trans. by Enrico Carone and Maurizio Destro. Rome: Newton Compton editori. 1971. ISBN 88-8183-730-7
  29. ^ Kripke, S.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SBN 88-339-1135-7
  30. ^ Chomsky, Noam.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1. ^ Piattelli-Palmarini, Massimo, Juan Uriagereka, and Pello Salaburu, eds. Of Minds and Language: A Dialogue with Noam Chomsky in the Basque Coun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27.
  32. ^ Pagin, P. "Are Holism and Compositionality Compatible?" In Olismo. ed. Massimo dell'Utri. Macerata: Quodlibet. 2002. ISBN 88-86570-85-6
  33. ^ Syntax: An Introduction, Volume 1 by Talmy Givó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1
  34. ^ Stainton, Robert J. (1996).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