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蒙古四大汗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四大汗國
蒙古四大汗国
国家 窝阔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 钦察汗国 伊儿汗国
首都 叶密立 阿力麻里 拔都萨莱 大不里士
君主
  • 开国君主
  • 灭亡君主
4汗
窝阔台
察八儿
66汗
察合台
速檀阿哈玛特
65汗
术赤
谢赫·阿合马
15汗
旭烈兀
努失儿完
成立 1225年 1225年 1225年 1256年
灭亡 1309年 1700年 1502年 1357年
开始 成吉思汗将蒙古占领地区分给他的儿子们作为封地。
结束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准格尔汗国兼并东察合台汗国支系汗统
元朝和四大汗国并立时期

蒙古四大汗国,简称四大汗国,是对蒙古帝国及其分裂后存在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四个蒙古汗国的合称,《史集》又称成吉思汗诸子所统治的三个汗国为“西道诸王日语西道諸王”(拖雷之子旭烈兀的伊儿汗国除外)。[1]这些汗国最初与大汗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大汗政权辖下的一部分,以后由于历史、民族、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逐渐脱离对大汗政权的隶属关系,发展成为独立的汗国,日后与元朝并列存在。[2]

成吉思汗伐金之前便对诸弟及其正妻所生诸子大行分封。每人皆受封游牧民数千户及大片作为牧场的草原。诸弟所得分地在皆在东蒙古一带,故称“东道诸王”。诸子所得多在蒙古之西,故称“西道诸王”。诸子于初封时所得分地,甚为有限。其后随着西征而不断扩张,遂奠定各大汗国的基础:[3]

长子术赤所得为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人“马蹄所至之处”。术赤分地后成为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辖有西伯利亚南部及南俄,以里海北岸的钦察草原为重心,而以萨莱为首都。[3]

次子察合台的分地为西辽旧境,包括天山南北路直至阿姆河间的地区(城市不包括在内)。后成为察合台汗国,而以阿力马里(新疆霍城县境)为首都。[3]

三子窝阔台则得到叶密立(新疆额敏县)及霍博(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后成为窝阔台汗国[3]

根据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习惯,幼子拖雷继承了成吉思汗剩余的财产即蒙古本土。以后拖雷之子旭烈兀西征后,在西亚形成一股势力,乃兄忽必烈汗封之为伊儿汗(意为从属之汗),故亦成为一汗国之主。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而以桃里寺(Tabriz,今伊朗阿塞拜疆境内)为今首都。[3]

蒙古的各大汗国因不屑忽必烈之夺位,乃行彻底独立,而忽必烈既无心、也无力进行征伐。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遂于至元六年(1269年)春签订盟约,立誓维护蒙古传统,反对背弃传统的忽必烈,并划定了这三大汗国的势力范围,这便是世界历史上著名标志着大蒙古分裂的“塔剌思联盟”。后来到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时,各汗国方才一同承认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到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又联合攻灭并瓜分了窝阔台汗国。[4]

历史

[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车
突厥汗国 铁勒
东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诸汗国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后蒙古帝国时期
鞑靼(东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尔喀 四卫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义

成吉思汗分封诸子

[编辑]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将大蒙古国的土地分给他的几个儿子。由于各个儿子则均听从成吉思汗的号令,故所封的汗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服从大汗的领导。成吉思汗死后,由三子窝阔台作大汗(公元1229年-1241年)。不过,随着窝阔台大汗的去世,蒙古各派系对大汗的继承人存在争论,一度形成了危机。其子贵由曾短暂作登位作大汗(1246年-1248年,而之前几年由乃马真作“监国”,1241年-1246年)。后来在西征领导人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的支持下,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继承大汗之位(1251年-1259年,而之前几年由海迷失作“监国”,1248年-1251年)。作为对拔都的报答,蒙哥允许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5]

海都(Qaidu,1234年-1301年)是窝阔台第五子合失之子。成吉思汗死后,其斡耳朵仍旧维持,海都自幼生长在那里。在元宪宗蒙哥即位风波中,他没有参与谋叛活动。元宪宗即位后,于元宪宗二年(1252年)四月得海押立以为份地。海都对窝阔台家族汗位被夺十分不满。元宪宗六年(1256年),蒙哥遣石天麟出使海都,为其长期扣留于海押立。海都于其地逐渐聚集兵力达二三千人。[6][7]

诸汗国自主

[编辑]

蒙哥大汗于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在攻打钓鱼城时去世后,其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分别于中统元年(1260年)集会称汗。随后身在中原汉地的忽必烈与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开始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内战,最终忽必烈胜利,并于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在中原建立元朝[5][8][9]

然而,由于忽必烈的自行即位及“行汉法”主张,引起蒙古大多数宗派的强烈不满,拒绝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原窝阔台和察合台派系在海都的带领下结盟反对忽必烈,逐渐形成独立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并联合早已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的钦察汗国多次与忽必烈的元军进行交战,互有胜负。唯一承认忽必烈大汗之位的是其负责西征的弟弟旭烈兀。他宣布承认忽必烈的汗位,以换取忽必烈支持他建立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名义上承认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正宗,直到忽必烈去世为止。其后,伊儿汗国一度不再奉元朝为其正宗,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5]

至元六年(1269年),海都在中亚塔拉斯河谷召开西北蒙古诸王联盟大会,察合台、窝阔台、术赤三系宗王都参加会议。大会决定仍坚持游牧生活,共同反对忽必烈,并推举窝阔台汗海都为盟主,其势力范围包括今阿勒泰塔城地区准噶尔盆地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这次大会,宣告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术赤领地)摆脱蒙古大汗独立,标志着大蒙古国解体。[10]

海都之乱

[编辑]

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利用忽必烈倾全力灭、无力西顾之际,拒不参加诸王朝会,继续与忽必烈为敌,他逐渐把窝阔台系宗王的力量聚集在自己周围。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举兵反忽必烈。海都在西北地区的势力日益增长,而元朝则难以在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绿洲地区阻止其入侵。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东道诸王乃颜等起兵叛乱,海都乘机改变坐观漠北形势的态度,以十万骑兵相助。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乃颜同党哈丹再叛,海都及其支持者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举入侵漠北,攻占乞儿吉思和漠北大片土地,迫近和林。北安王那木罕下令弃城,至忽必烈亲征后方才收复和林。但终忽必烈之世,叛乱未能全平。[11]

海都向漠北扩张之时,为其势力极盛期。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统辖的5万大军镇守今阿富汗之地,与印度相望。在呼罗珊方向,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伊儿汗国大臣阿儿浑之子那兀鲁思背叛伊儿汗国,失败后投奔海都。在北方,当时钦察汗国东部的白帐汗国发生分裂,其国宗王古亦鲁克俄语Кублук(Kuiluk)为争夺汗位也投靠海都、都哇。白帐汗伯颜(Bayan)受到海都、都哇的军事压迫,于元成宗登基之初,向元廷遣使求援。海都则派子不颜察儿和沙等人驻守在伯颜与元朝控制地之间,以切断双方的联系,使元廷相当被动。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下诏改组漠北元军指挥系统,命海山出镇漠北。[11]

大德四年(1300年),元出动大军西击海都。大德四年(1300年)八月,海山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元军乘胜西进,于年底至按台山。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约都哇会攻按台山元军,双方于帖坚古山一带发生激战。帖坚古山会战是元朝对海都、都哇进行的一场决定性大战。元朝出动了几乎所有在漠北的精锐,未能击败海都、都哇。元军从帖坚古战场撤退时,海都尾追而来,元军惊慌失措,弃守和林。战后海都从前线返回,不久于也儿的石河上游因病死去。海都死后,都哇在其诸子中选择较弱的察八儿立为汗。[12]

再认元帝为宗主

[编辑]

帖坚古山会战的次年,海都死去,都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哈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请求朝廷罢兵。元成宗同意约和。获得元廷支持后,都哇与察八儿等聚会,到会诸王一致认识到,与朝廷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是“自伤祖宗之业”。大德七年(1303年),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13]

大德八年(1304年),都哇与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诸王协商,都哇知道自己打不过元军,就劝察八儿及诸王与元朝讲和,决定改变与元朝为敌的政策,共同遣使表示臣服,以承认元成宗为成吉思汗大位的继承人为条件,承认铁穆耳的蒙古宗主地位,换取元朝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响应,终于达成了和约。之后元成宗、都哇与察八儿共同遣使伊儿汗国,向新即位的合儿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由此,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统治波斯广大地区的伊儿汗国和统治今天俄罗斯地区的钦察汗国,均表示拥戴元成宗。这样一来,整个蒙古诸王族在形式上又重得统一,元成宗完成了他爷爷忽必烈也未能完成的任务。[14][15][16]

先后灭亡

[编辑]
元统三年(1335年)的亚洲,此时四大汗国之一的窝阔台汗国已灭亡。

中统元年(1260年)的继位危机使大部分在蒙哥时代隐藏在假象之后的、蒙古诸王间的个人恩怨和领土争端迅速地暴露了。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的决定性胜利未能根除深层的分裂。充其量恢复起来的团结也是暂时的,而且非常脆弱。无论如何已经有四个独立的汗国分别存在,各自追求自己单独的利益和目标。只有伊儿汗国对忽必烈保持着忠诚,依旧承认居于中国的大汗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即使是他们,也在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的时候行使著广泛的自治权。四大汗国彼此间继续相互影响,直至进入14世纪。他们都是作为主权国家而存在。他们之间缔结联盟,互相攻伐,交换使节,进行商业贸易。以元朝的中国和伊儿汗的伊朗为例,他们之间有着文化和科技互相影响的大量计划。但是四大汗国再也没有在某次共同的军事行动中齐心协力。进攻南宋阿拔斯哈里发国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联合军事行动。蒙古人将所有已知世界置于他们统治之下的企图,从未能实现。[17]

四大汗国中最先灭亡的是窝阔台汗国。海都于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后,窝阔台汗国开始走下坡路,其领土不久后于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窝阔台汗国遂灭亡。而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则均在14世纪走向分裂,最终被帖木儿所灭。不过由东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来的叶尔羌汗国一直持续到1700年左右才被准噶尔汗国完全灭亡。此外,钦察汗国统治俄罗斯等地长达两个多世纪,俄国直到成化十六年(1480年)才摆脱蒙古人的统治独立。其后,钦察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除大帐汗国外,还有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等汗国,最终都被俄国所吞并,[5]它们被称为蒙古帝国的最后残余[18]。除位于欧洲东部的克里米亚汗国于1783年灭亡而被称为“蒙古帝国在欧洲的最后残余”外[19],其它位于中亚的汗国在19世纪下半叶逐步伦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但希瓦汗国(及布哈拉酋长国)直到1920年才被苏俄红军灭亡。[2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治安.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K247/2. 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开大学. 1999. 多数学者因袭《史集》说,只承认西道三诸王兀鲁思,而将拖雷兀鲁思与他继承的中央兀鲁思诸千户视为一体。或怀疑拖雷受封五千户的真实性(杉山正明《帝国の原像》)。笔者根据《史集》中成吉思汗为四嫡子各建国家,拖雷妻奉窝阔台之命掌管兀鲁思,拖雷妻和阿里不哥分地在欠欠州、吉尔吉思一带的方位,哲歹(者台)等为拖雷妻及诸子的“近臣”等记载,认为,《史集》虽未明言拖雷受封事,但它记叙的上述情况,恰恰证实了《秘史》中拖雷初封五千户说是翔实可信的。拖雷初封五千户不仅不应忽视,而且与他继承的中央兀鲁思诸蒙古千户也有性质的区别。 
  2. ^ 雪犁; 李恺; 钱伯泉. 《中國絲綢之路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 第28页. ISBN 9787228030385 (中文). 【蒙古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将征服的土地分别封给其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以后这些封地便逐渐发展成为三大汗国。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以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为中心建立了伊儿汗国。这些汗国最初与大汗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大汗政权辖下的一部分,以后由于历史、民族、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逐渐脱离对大汗政权的隶属关系,发展成为独立的汗国。(详见“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条)(石龙) 
  3. ^ 3.0 3.1 3.2 3.3 3.4 萧启庆. 〈蒙古帝國的崛起與分裂〉. 《历史月刊》 (中华民国: 历史智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11月, (第34期): 第34页. 成吉思汗于伐金之前便对诸弟及其正妻所生诸子大行分封。每人皆受封游牧民数千户及大片作为牧场的草原。诸弟所得分地在皆在东蒙古一带,故称“东道诸王”。诸子所得多在蒙古之西,故称“西道诸王”。诸子于初封时所得分地,甚为有限。其后随着西征而不断扩张,遂奠定各大汗国的基础:长子术赤所得为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人“马蹄所至之处”。术赤分地后成为“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辖有西伯利亚南部及南俄,以里海北岸的钦察草原为重心,而以萨莱为首都。次子察合台的分地为西辽旧境,包括天山南北路直至阿姆河间的地区(城市不包括在内)。后成为察合台汗国,而以阿力马里(新疆霍城县境)为首都。三子窝阔台则得到叶密立(新疆额敏县)及霍博(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后成为窝阔台汗国。根据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习惯,幼子拖雷继承了成吉思汗剩余的财产即蒙古本土。以后拖雷之子旭烈兀西征后,在西亚形成一股势力,乃兄忽必烈汗封之为伊利汗(意为从属之汗),故亦成为一汗国之主。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而以桃里寺(Tabriz,今伊朗阿塞拜疆境内)为今首都。 
  4. ^ 高瞻. 《長城內外: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與和平》. 中华民国: 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22年5月25日. ISBN 9789574576302. 蒙古的各大汗国因不屑忽必烈之夺位,乃行彻底独立,而忽必烈既无心、也无力进行征伐。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遂于一二六九年春签订盟约,立誓维护蒙古传统,反对背弃传统的忽必烈,并划定了这三大汗国的势力范围。这便是世界历史上著名标志着大蒙古分裂的“塔剌思联盟”。(后来到一三◯四年元成宗时,各汗国方才一同承认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到一三一◯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又联合攻灭并瓜分了窝阔台汗国。) 
  5. ^ 5.0 5.1 5.2 5.3 禤浩荣. 《圖片中國基督教簡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1日: 第117页-第118页. ISBN 9789889949167 (中文).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将大蒙古国的土地分给他的几个儿子。由于各个儿子则均听从成吉思汗的号令,故所封的汗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服从大汗的领导。成吉思汗死后,由三子窝阔台作大汗(1196-1241年)。不过,随着窝阔台大汗的去世,蒙古各派系对大汗的继承人存在争论,一度形成了危机。其子贵由曾短暂作登位作大汗(1246-1248年,而之前几年由乃马真作“监国”,1241-1246年)。后来在西征领导人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的支持下,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继承大汗之位(1251-1259年,而之前几年由海迷失作“监国”,1248-1251年)。作为对拔都的报答,蒙哥允许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蒙哥大汗于1259年在攻打四川时去世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于1260年集会称汗。随后身在中原汉地的忽必烈与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开始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内战,最终忽必烈胜利,并于1271年在中原建立元朝。然而,由于忽必烈的自行即位及“行汉法”主张,引起蒙古大多数宗派的强烈不满,拒绝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原窝阔台和察合台派系在海都的带领下结盟反对忽必烈,逐渐形成独立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并联合早已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的金帐汗国多次与忽必烈的元军进行交战,互有胜负。唯一承认忽必烈大汗之位的是其负责西征的弟弟旭烈兀。他宣布承认忽必烈的汗位,以换取忽必烈支持他建立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名义上承认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正宗,直到忽必烈去世为止。其后,伊儿汗国不再奉元朝为其正宗,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四大汗国中最先灭亡的是窝阔台汗国。海都于1301年去世后,窝阔台汗国开始走下坡路,其领土不久后于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窝阔台汗国遂灭亡。而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则均在14世纪走向分裂,最终被帖木儿所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金帐汗国,其统治俄罗斯等地长达两个多世纪,俄罗斯直到1480年才摆脱蒙古人的统治独立。其后,金帐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最终都被俄国所吞并。 
  6. ^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30005 (中文). 海都(Qaidu,1234—1301)是窝阔台乃马真后第五子合失之子。成吉思汗死后,其斡耳朵仍旧维持,海都自幼生长在那里。在元宪宗蒙哥即位风波中,他没有参与谋叛活动。宪宗即位后,于次年得海押立以为份地。海都对窝阔台家族汗位被夺十分不满。1256年,蒙哥遣石天麟出使海都,为其长期扣留于海押立。海都于其地逐渐聚集兵力达二三千人。 
  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六‧本紀第六‧憲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夏四月。帝驻跸和林。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及失烈门母以厌禳事觉,命忙歌撤儿鞠治得实,并赐死。以忽察、脑忽、失烈门三王,皆由其母煽感,免死。谪忽察于苏里该之地,脑忽、失烈门于没脱赤之地。禁锢和只、纳忽、孙脱等于军中。定太宗子孙分地:合丹居别失八里,蔑里居也儿帖石河,海都居海押立,别里哥居曲儿只,脱脱居叶密立,蒙哥都及太宗皇后乞里吉忽帖尼居阔端太子分地之西。仍以太宗皇后、诸妃资产分赐诸王。遣贝剌至察合台藩地,逮治违命诸臣。乞儿吉思、谦谦州等处,皆追兵巡察。命察合台孙忽剌旭烈杀也速蒙可,代其位。忽剌旭烈未至而卒,其妃倭耳干纳杀也速蒙哥,自为监国。以太宗子不里付海都杀之。定宗用事大臣喀达克等并伏诛。 
  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六‧本紀第六‧憲宗》. 中华民国 (中文). 癸亥,帝崩于的鱼山,年五十有二。史天泽等奉样宫北还,葬起辇谷。庙号宪宗,追谥桓肃皇帝。” 
  9.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华民国 (中文). 乙亥,建国号曰大元,诏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盖从初起之地名。日随曰唐者,又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乃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治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定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嘉与敷天,共隆大号。咨尔有众,体予至怀。 
  10. ^ 《新疆通志‧第二十八卷‧軍事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年7月: 第569页. ISBN 9787228030842 (中文). 至元六年(1269),海都在中亚塔拉斯河谷召开西北蒙古诸王联盟大会,察合台、窝阔台、术赤三系宗王都参加会议。大会决定仍坚持游牧生活,共同反对忽必烈,并推举窝阔台汗海都为盟主,其势力范围包括今阿勒泰、塔城地区,准噶尔盆地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这次大会,宣告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术赤领地)摆脱蒙古大汗独立,标志着大蒙古国解体。 
  11. ^ 11.0 11.1 杨建新.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蒙、元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9年1月1日: 第397页. ISBN 9787105099252 (中文). 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利用忽必烈倾全力灭宋、无力西顾之际,拒不参加诸王朝会,继续与忽必烈为敌,他逐渐把窝阔台系宗王的力量聚集在自己周围。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举兵反忽必烈。海都在西北地区的势力日益增长,而元朝则难以在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绿洲地区阻止其入侵。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东道诸王乃颜等起兵叛乱,海都乘机改变坐观漠北形势的态度,以十万骑兵相助。次年,乃颜同党哈丹再叛,海都及其支持者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举入侵漠北,攻占乞儿吉思和漠北大片土地,迫近和林。北安王那木罕下令弃城,至忽必烈亲征后方才收复和林。但终忽必烈之世,叛乱未能全平。海都向漠北扩张之时,为其势力极盛期。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统辖的5万大军镇守今阿富汗之地,与印度相望。在呼罗珊方向,1289年伊儿汗国大臣阿儿浑之子那兀鲁思背叛伊儿汗国,失败后投奔海都。在北方,当时钦察汗国东部的白帐汗国发生分裂,其国宗王古亦鲁克(Kuiluk)为争夺汗位也投靠海都、都哇。白帐汗伯颜(Bayan)受到海都、都哇的军事压迫,于成宗登基之初,向元廷遣使求援。海都则派子不颜察儿和沙等人驻守在伯颜与元朝控制地之间,以切断双方的联系,使元廷相当被动。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下诏改组漠北元军指挥系统,命海山出镇漠北。 
  12. ^ 刘迎胜. 《二十五史新編:元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1月: 第122页. ISBN 9787532522149 (中文). 次年,元出动大军西击海都。八月,海山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元军乘胜西进,于年底至按台山。五年(1301)海都约都哇会攻按台山元军,双方于帖坚古山一带发生激战。帖坚古山会战是元朝对海都,都哇进行的一场决定性大战。元朝出动了几乎所有在漠北的精锐,未能击败海都、都哇。元军从帖坚古战场撤退时,海都尾追而来,元军惊慌失措,弃守和林。战后海都从前线返回,不久于也儿的石河上游因病死去。海都死后,都哇在其诸子中选择较弱的察八儿立为汗。 
  13. ^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558页-第559页.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 帖坚古山会战的次年,海都死去,都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哈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请求朝廷罢兵。成宗同意约和。获得元廷支持后,都哇与察八儿等聚会,到会诸王一致认识到,与朝廷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是“自伤祖宗之业”。大德七年(1303)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设驿路,开关塞,这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诸蒙古兀鲁思之间的约和,有异于一般的国际间的和平条约,它是源出于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几个汗国之间互相协商的结果。自阿里不哥之乱后,各蒙古兀鲁思虽已各自立国近半个世纪,但各汗国的统治者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纷争是成吉思汗后裔间的内部事务,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14. ^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574页.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2) (中文). 大德七年(1304),都哇与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诸王协商,决定改变与元朝为敌的政策,以承认元成宗为成吉思汗大位的继承人为条件,换取元朝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响应,终于达成了和约。元成宗、都哇与察八儿共同遣使伊利汗国,向新即位的合儿班答(完者都)诏告和平。 
  15. ^ 梅毅. 《帝國如風:元朝的另類歷史》. 中华民国: 达观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 2009年12月11日. ISBN 9789866410260 (中文). 笃哇知道自己打不过大元,就劝察八儿及诸王与元朝讲和,共同遣使表示臣服,承认铁穆耳的蒙古宗主地位。由此,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统治波斯广大地区的伊儿汗国和统治今天俄罗斯地区的金帐汗国,均表示拥戴元成宗。这样一来,整个蒙古诸王族在形式上又重得统一,元成宗完成了他爷爷忽必烈也未能完成的任务。 
  16.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一百十一‧列傳第八‧太宗諸子‧察八兒》. 中华民国 (中文). 笃哇以己之得国由于察八儿,遂援立察八儿。自海都叛,金山南北不奉正朔者垂五十年。及笃哇附之,益为边患。然叛众亦疲于奔命,不行休息。至是,笃哇与察八儿、明理帖木儿等议曰:“昔我祖成吉思汗艰难创业,我子孙不能安享其成,连年构兵,以相残杀,是自堕祖宗之业也。今镇北边者,乃我世祖之嫡孙,吾谁之与争。且前与土土哈战,弗能胜,今与其子床兀儿战,又无功。惟天惟祖宗,意可知矣。不如遣使请命,罢兵修好,庶无负于成吉思汗历史于我子孙者。”乃以大德七年七月,纳款于武宗。武宗与月赤察儿议,机不可失。先许之,随以事闻。成宗命置驲于北边,以待其来。十一月,遣诸王灭怯秃、月鲁帖木儿使于察八儿,抚戚之。八年八月,察八儿、笃哇俱遣使来朝。十年,使还,赐以银钞。 
  17. ^ 福赫伯; 杜希德.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由史卫民; 马晓光; 刘晓; 吴玉贵; 定宜庄; 陈煜; 何峻; 王湘云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8月1日: 第481页-第482页. ISBN 9787500422112 (中文). 1260年的继位危机使大部分在蒙哥时代隐藏在假象之后的、蒙古诸王间的个人恩怨和领土争端迅速地暴露了。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的决定性胜利未能根除深层的分裂。充其量恢复起来的团结也是暂时的,而且非常脆弱。无论如何已经有四个独立的汗国分别存在,各自追求自己单独的利益和目标。只有伊利汗国对忽必烈保持着忠诚,依旧承认居于中国的大汗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即使是他们,也在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的时候行使著广泛的自治权。四大汗国彼此间继续相互影响,直至进入14世纪。他们都是作为主权国家而存在。他们之间缔结联盟,互相攻伐,交换使节,进行商业贸易。以元朝的中国和伊利汗的伊朗为例,他们之间有着文化和科技互相影响的大量计划。但是四大汗国再也没有在某次共同的军事行动中齐心协力。进攻南宋和阿拔斯哈里发国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联合军事行动。蒙古人将所有已知世界置于他们统治之下的企图,从未能实现。 
  18. ^ E.G. Browne. A Literary History of Persia, Volume 1. Taylor & Francis. 2008: 447. ISBN 9781000155099. 
  19. ^ Kees Boterbloem. A History of Russia and Its Empire: From Mikhail Romanov to Vladimir Puti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8: 49. ISBN 9781538104415. 
  20. ^ Timothy May. The Mongol Empi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6: 15. ISBN 9781610693400.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